新版中国陶瓷史
- 格式:docx
- 大小:122.01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国就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就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与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就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与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
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就是制瓷原料必须就是富含石英与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
二就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
三就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
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与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就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就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与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与颜色釉瓷。
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就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而各个时期的陶瓷文化展现着不同的风采。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与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一文览尽:中华陶瓷史(浓缩版)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华文明对瓷器的发明和利用可以追溯至距今八千到一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头百姓,中国人的一生中没有陶瓷的身影是不完整的,那么,在陶瓷伴你走到今天的过程中它都经历过那些事呢?- 01 -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这一时期非常的重要,萌芽,并登上历史舞台,但后人对其知之甚少新石器时代都是陶器,最早的中国瓷器出现在商代中期。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中国陶器宛如半成品的泥坯烧干烧硬了一样,长时间受潮的话表面还会一层层的脱落,制作粗糙,器形不均,毕竟是制作水平摆在哪里的,所以也是没办法的事。
制作方法大概就是在一些草编或竹编的器具表面涂满黏土之后进行烧制的。
因为烧制的水平低下,粗糙不堪,所以在商代以前的中国陶瓷都被称为是“原始瓷”,原始彩陶器大致分有壶、罐、盆、罐瓶、勺等。
据考古资料表明:1.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遗址是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内的仙人洞遗址、广东英德青塘、灵山滑岩石洞和广西桂林甑皮皮岩。
2.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等十几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其主要品种有灰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等。
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青铜器,并且成为了贵族们的新宠,所以陶瓷还暂时没有占据正宫的位置,主要的还是民用的较多,多是自产自销,自娱自乐的东西。
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一加一- 02 -夏商周:萌芽期,原始青瓷代表就是商朝殷虚遗址,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都有,陶器上的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出现了带有少量釉质的硬陶器,釉色青绿中带有褐黄,是石英、黏土、长石等溶解不完全所致。
而胎质也比之前的更硬,多呈现出灰白色,与一些常见的青砖的颜色比较接近,也是种像模像样的“原始青瓷”在应用上也开始各种走俏,日用、建筑、殉葬、祭祀等等都有。
《中国陶瓷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陶器陶器是由粘土或以粘土、长石、石英等为主的混合物,经成型、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的总称。
2、彩陶彩陶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一种绘有黑色、红色或红黑两色的陶器。
其主要特征是在陶胎上用红、黑、白等颜色进行描绘,再经压磨后烧制而成,其彩绘不易脱落。
3、原始瓷原始瓷是在商、周时期烧制成功的,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但又不具备瓷器的薄胎半透明的器物。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4、印纹硬陶指器表拍印花纹陶器,流行于新石器晚期至汉代。
据胎质,烧成火候不同可分为印纹硬陶和印纹软陶。
新石器时代南方首创,商代发展,西周在长江中下游达到繁荣。
5、白陶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业中出现的新品种,是以瓷土或白粘土作胎,因胎中含铁量在2%以下,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烧成后的陶器呈白色或接近白色而得名。
白陶最早见于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
6、加彩陶加彩陶又称“彩绘陶”,是在已烧成的陶器上再加以彩绘,容易脱彩。
春秋战国时期,加彩陶器一般为灰陶器,用于随葬,主要为礼器。
7、画像砖画像砖是中国古代用于装饰宫殿或墓壁的一种表面有图像的建筑用砖。
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且取得很高的成就。
画像砖因题材内容的广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水平,是考察、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艺术发展的珍贵资料。
8、瓦当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瓦件,是接近屋檐的最下一个筒瓦的瓦头,是简瓦顶端下垂的部分,一般称为简瓦头。
最初为半圆形,后演变为圆形。
表面多装饰有花纹或文字。
它既有保护房屋椽子免受风雨侵蚀的实用功能,又有美化屋檐的装饰功能。
9、唐三彩唐三彩为唐代陶器的代表,是低温铅釉陶器,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有铜、铁、锰、钴等矿物作釉料着色剂,釉、里还加入铅作助熔剂,、最后经低温、(800℃左右)烧制而成。
中国陶瓷史片断:第一章原始时代发明陶瓷之起源一一燧人氏神农氏为制陶之鼻祖一一黄帝始设陶正之官——宁封之神话——宁封昆吾所制之器——陶器之装饰上古之民,穴居野处,茹毛饮血,与禽兽无异,毫无知识可言,其对于一切之努力,大都以饮食为中心耳。
食物既为当时努力之中心,则凡对于饮食有关系者,初民必当竭尽精力以求之,于是釜瓮之属,因需要之急迫,渐有发明矣。
初民,因生食之致病也,乃求熟食之方,因食物之易腐败也,乃思久藏之法。
其初,则抟土为坯,日晒干之,成为土器,及神农伏羲时,则掘土为穴灶,以火烧土,使成为素烧(土坯干后,未上釉药,即以火烧成,谓之素烧。
)之陶器,用以烹饪,用以贮藏。
考《路史》云:“燧人氏笵金合土为釜”,《周书》:“神农作瓦器。
”《物原》:“神农作瓮。
”由上述诸书观之,则燧人氏,钻木取火,笵金合土为釜,茹毛饮血之苦,神农作瓮,使民得以贮藏食物,免腐败之患,其福利于人民,为如何耶?且由此推知,燧人神农二氏之前,必有类乎釜与瓮之雏形之物,为二氏所本,因采其旧法,而加以新意,以成釜与瓮之物,可断言也。
而吾国陶器,发源在燧人神农二氏之前,亦从可推知可断言也。
特上古之时,文化不开,此时历史,缺乏记述,致令吾人今日,不能详细明晰当时之情形而悉举证之为可惜耳!然古人居此与禽兽为伍,昏昏噩噩,毫无外界知识,足资凭借之际,竟能奋然特出,发明陶器,其脑筋灵敏之程度,诚令吾人无任惊异与钦佩矣!大略神农伏羲之时,所制陶器,只注重于食物,不暇其他。
人后,则推而泛之,凡日用、送死、敬神、建筑之具,靡不陶器是赖,我人试一考察陶器进展之程序,足资证明。
黄帝之时,制衣服,造宫室,作书数,明射术,文物之盛,为前此所未有,陶器亦随其升涨之衡度,而迅速的进展。
《史记》:“黄帝命宁圭寸为陶正。
”《吕氏春秋》:“黄帝有陶正昆吾作陶。
”《说文》:“昆吾作陶。
”由此观之,黄帝至设陶正之官,(英人波西尔(S.W.Bushell )因黄帝始设陶官,令宁封为陶,乃误认黄帝为始发明陶术之人,其著之皇皇巨作《中国美术》即以此为立论。
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
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
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
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
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
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而各个时期的陶瓷文化展现着不同的风采。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 —词也有"中国"的意思。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 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 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 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 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
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
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C 以上。
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
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 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 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 胎体质薄轻巧, 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
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 "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而各个时期的陶瓷文化展现着不同的风采。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 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陶瓷史》简介《中国陶瓷史》是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由北京文物出版社发行,1982年发行了第一版。
它是中国硅酸盐学会邀请全国各方面的陶瓷专家,用了几年的时间集体编写而成的。
这本书在1979年初稿完成后,经过多次修正、补充,才在1982年定稿。
这本书的出版,是我国陶瓷界的一件大事,它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切与注视。
那个时候,我国国内关于陶瓷历史的著作是很少的,相反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却有很多专著,这是种很不正常的现象。
因为,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
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器。
瓷器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我国陶瓷的产生与发展对人类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陶瓷的历史也是人类物质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建国后,随着我国文物考古工作的迅速发展和陶瓷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不仅为编写《中国陶瓷史》增添和提供了许多新的实物和资料,而且也为探索和解决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打下了物质基础,从而使编写《中国陶瓷史》的条件日臻成熟。
虽然这本书主要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叙述,但它是文物考古学界、陶瓷工艺学界、工艺美术学界三方面许多同志共同研究的成果。
它是一本比较全面而又有充分科学实验做依据的一本书。
《中国陶瓷史》按照历史顺序,从以下几个时期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陶瓷史。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
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
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中国历史上的陶瓷文化及其发展历程中国陶瓷文化,一直是国际上闻名的骄傲。
中国的陶瓷制作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早期,陶器是普及的生产工具,并且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到了商代时期,陶瓷进一步发展,成为珍贵的贵族礼器。
在此时期,为了制造尽可能细致的器皿,已经使用轮子。
秦汉时期,陶器的生产与生活和军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时,制陶业已形成了正式的行业。
陶瓷制作技术得到进一步改进,如发明了“葫芦釉”以及“三彩陶器”,这些都是艺术性较高的陶瓷。
进入唐代,陶瓷的艺术水平得到巨大提高,瓷器开始在各个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唐代出现了天目瓶、青瓷、白瓷等陶瓷制品,其中以青瓷为代表的陶瓷制品著名世界。
唐代也是陶瓷的黄金时期,更好的釉质被开发,并发掘出了江苏、广东等地的大量原料,提升了瓷器的生产水平。
宋代时期,从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中发现了埋藏的瓷器,证实了唐宋时期的中国瓷器出口到中亚和东欧地区。
在陶瓷制造技术方面取得了更大的发展,新出现了景德镇瓷器等,而精美的青花瓷器也成为盛行的时尚。
元代是中国瓷制造的一个重要时期。
该时期的景德镇瓷器工艺进一步提高,元景德镇瓷器制作长精湛,而且诞生了外销的青花瓷,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随着陶瓷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开发出来更多种类的陶瓷,向艺术化升级。
明清时期,中国陶瓷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虽然在这一时期,中国陶瓷制造技术仍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明代初期发现了催花瓶以弥补了一直以来陶瓷制品较为单一的缺陷。
清代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中国瓷器也开始更加倾向于实用性,出现了从欧洲传来的设备和技术,生产瓷器的炉厂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中国的瓷器文化,继承了之前的优秀传统,并在技术和设计上有了更多的进步和创新。
其中,著名的砂轮陶瓷制品和精美的景泰蓝瓷器等,反映了当代中国陶瓷艺术的高水平和较高的设计创造力。
总之,中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并且在不断发展。
中国的陶瓷文化一直以来都位于世界陶瓷制造业的前列。
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历史陶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那么,对于陶艺的发展历史,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历史,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陶瓷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次伟大的革命。
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历史时间最长,发展得也最为完善。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发展无疑是辉煌的,它在历朝历代的更替里也不断改变着它的面貌气息,每个时期都有鲜明的特色和装饰手法。
比如秦汉时期的雄浑大气、唐朝的富贵与华丽、宋代的清雅、元代的异域之风、清朝的繁缛精细等。
我国早期瓷器皆属于青瓷系统。
由青瓷发展到白瓷实为陶瓷艺术的重大创造,在陶瓷发展史上又是一座里程碑。
由青瓷发展而来的白瓷,在初期虽然技术并不成熟,但是它为后来出现的彩绘瓷打下了基础,否则就不会有各种精美的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瓷器问世。
隋唐五代时期,形成了中国瓷器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既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
青瓷以越窑产品的质量最高,白瓷以邢窑产品质量最高。
这一时期是重要的窑具“匣钵”普及发展的时期,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壁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纯净,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
这时还出现了绞胎瓷、花釉瓷、秘色瓷等高级品类,长沙窑普遍使用了瓷器高温釉下彩、釉上彩新技术。
中国瓷器的外销出现了较大的规模。
隋唐时期的瓷器主要由以下特点:广泛吸收其它工艺品的优点和艺术成就,陶瓷艺术造型装饰更加丰富多彩;青瓷胎体坚硬发青,颜色比较浅;装饰技法以花纹图案为主,装饰风格为多种技法交替使用;原料选择精细,使用化装土;器内满釉,器外半釉,有流釉现象;器以瓶为主。
在陶瓷发展史上,元代时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青花和青花釉里红逐渐兴起,枢府瓷以及彩瓷大量流行,白瓷这时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泛青,这些都带动了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元代青花瓷受蒙古族粗犷民族性格特征影响,陶瓷艺术多造型巨大、饱满、厚重、装饰丰富,而且层次分明。
方李莉:挖掘陶瓷背后的文化和观念
2014年05月17日09:47 新京报我有话说(3人参与)收藏本文
清乾隆珐琅彩米色地描金花卉瓶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陶瓷史》作者:方李莉出版社:齐鲁书社2013
年12月定价:590.00清乾隆珐琅
彩米色地描金花卉瓶象耳衔环罐故宫博物院藏
对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所所长方李莉而言,穷十余年之功,撰写这部一百多万字,厚厚两大本《中国陶瓷史》的原因之一,除了学术上的追求和超越之外,陶瓷还有更为深厚和特殊的渊源。
用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能宪的话说,“方李莉是景德镇人,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后来又到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在的清华美院攻读博士学位,再后来又到北京大学跟随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读博士后。
我想这样的一个经历,这样的一个知识结构,由她来撰写这样一部新的《中国陶瓷史》是再合适不过了。
”除此以外,她的丈夫还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创作院的院长朱乐耕,古陶瓷学家,故宫博物院耿宝昌称之为“陶瓷大师”。
此前,中国陶瓷史研究的同类著作共有两部:中国硅酸盐学会冯先明主编的《中国陶瓷史》,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由于冯先明过早去世,此书一直没有再版。
1982年之后,很多重大学术成果均没有反映。
清华大学的叶喆民先生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其原作《中国陶瓷史纲要》的基础上,补充了近20年的一些新发现和新认识,其著作《中国陶瓷史》在2011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来自景德镇学院的陶瓷研究专家曹建文认为,“叶喆民先生精神可嘉,也很有自己的特色。
但是在研究方法和宏观的研究格局上,我感觉还没有跳出30年前的框框。
”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就本书的锐意创新,方李莉主要强调了三点:将陶瓷史综合艺术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做跨学科的研究;把陶瓷看成一个包括精神系统、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的文化现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希望能够通过对陶瓷的研究来部分地了解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如何与其他的文明互动,不仅从中国自身的文明认识中国,还从其他的文明来反观。
曹建文肯定了方李莉的努力。
在他看来,中国陶瓷史的研究迄今使用了三个方法:第一是历史文献学、第二是考古学、第三是科学实验的方法。
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三重方法上面,陶瓷史的研究是很难实现复原陶瓷历史文化的整体艺术的。
“方老师说如果我们研究中国陶瓷史只研究其中的物而不研究其中的文化和思想,或者说只研究器不研究道,一方面缺乏深度,另一方面缺乏整体性,简单描述只会让我们看到支离破碎,相互之间没有多少联系,而不知道在背后还有一整套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及中国社会的变迁史。
陶瓷器作为中国
文化的载体,是如何来表达中国共有的表象和准则,她在写陶瓷史过程当中一直在思考和贯穿的是研究方法的突破,新方法的应用,这是这个书最重要的部分。
”
方李莉运用世界性的研究眼光;注重民族的兴起、融合和文化互动等学术创新,均受到了多位与会学者好评。
新京报记者张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