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文学中地“底层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9
新世纪“底层文学”与现代文学传统作者:于晓薇来源:《信息技术时代·上旬刊》2018年第01期摘要:新世紀以来,底层作为一个社会阶层被发现与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被创作、被研究几乎是同步的。
这是社会学家和作家的共识,也是文学发展的必然。
正如有学者所说“‘底层’作为社会学术语并不妨碍其以一种反映当下社会具体格局的群像进入文学空间。
”文章主要对新世纪“底层文学”与现代文学传统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底层文学”;现代文学传统1“底层文学”与现代文学传统概述1.1底层文学底层文学是新世纪以来文坛上兴起的一种文学创作现象,其兴起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
底层文学在创作初期将视角转向城市平民与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得到了文学评论家及文坛的一致认可与肯定,如尤凤伟的《泥鳅》、孙惠芬的《民工》、陈应松的《太平狗》等。
然而近几年,许多人对底层文学的写作对象、写作动机等产生疑惑与质疑,文坛上关于底层文学的讨论也有很多,主要针对底层文学中“底层”的具体含义及其文学性问题展开论述。
不少学者试着给底层文学定义,比较受肯定的是王晓华对“底层”概念的界定:“政治学层面—处于权利阶梯的最下端,难以依靠尚不完善的体制性力量保护自己的利益,缺乏行使权利的自觉性和有效路径;经济层面—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乏,没有在市场体系中进行博弈的资本,只能维系最低限度的生存;文化层面—既无充分的话语权,又普遍不具备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因而其欲求至少暂时需要他人代言。
”这个定义是用阶级划分的方法来确定,较为宽泛确定了底层的描写对象。
本文以池莉的小说《烦恼人生》为例,从主人公印家厚的物质生活方面与精神生活方面来浅析底层文学的创作。
池莉是一位优秀作家,以对世俗人生的深切关注和“原生态”的叙述方式为读者所熟知。
其《烦恼人生》作为“新写实”小说产生的标志现于文学界和评论界。
这部作品在琐碎庸俗的生活里,用平静客观的笔调,真实地写出了底层生活中的沉重、无奈、辛酸与温情,体现了底层人物的真实人性与精神状态。
新世纪底层文学初探2004年以来,“底层文学”逐渐成为文艺界关注的一个中心。
“底层文学”是在新世纪出现的一种新的文艺思潮,它与中国现实的变化,与思想界、文学界的变化紧密相关,是中国文艺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也是“人民文艺”或文艺的“人民性”在新时代的发展。
随着“弱势群体”、“失业下岗”、“三农问题”、“劳动力转移”、“农民工”等新名词的陆续涌现,社会分层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底层”问题逐渐升温。
许多拥有朴素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纷纷视点下移,关注底层,创作出一大批反映底层人物生存境遇的优秀作品。
有学者因此敏锐地指出:“随着社会分层和两极分化的加速,底层文学叙事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文学思潮”近几年来,学界有关“底层文学”的论述综观其脉络,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⑴“底层”及“底层文学”的概念梳理;⑵有关“底层文学”的表述之争;⑶关于“底层文学”的误区⑷“底层文学”的重要性及其前景一、“底层”及“底层文学”的概念梳理要界定何谓“底层文学”,首先必须澄清何谓“底层”。
“底层”一词源自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兰西,但“兰西的底层理论实际上仍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它通过论述底层在各种统治中的作用而论及底层在自己的政党领导下取得霸权的问题。
就是说,兰西的‘底层’首先是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存在的,而底层的其他方面是被置后的。
”在国,批评家蔡翔发表于1995 年的散文《底层》是最早在今天意义上提及“底层”的文章之一,在文中,他用“底层”一词来指代城市社会的最下层,并充满感情地说:“对我来说,底层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道摇曳的生命风景,是我的来处,我的全部的生活都在这里开始。
”“底层”问题在国兴起后,众多学者试图从学术角度对其概念予以界定。
南帆认为,底层是一个被压抑的阶层,对其无法进行一个简单的本质主义命名,而是必须进入历史化的过程。
学者旭则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认为底层就是很少或基本不占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群体,其主体构成为工人和农民,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底层”一词的出现,本身即为一个巨大的不平等的社会存在。
底层文学的名词解释在当代文学发展中,底层文学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命题。
底层文学是指关注底层人群、描绘底层生活的文学现象,它具有一定的特征和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底层文学的概念、特点,并探讨其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底层文学的概念底层文学是一种反映社会底层群体生活、表达其内心感受和诉求的文学形式。
底层文学的创作对象主要是贫困、边缘、弱势的人群,如低收入劳动者、农民工、城市贫民、失业人员等。
底层文学试图通过真实地描绘和个体化地塑造这些底层群体的生存境遇和情感状态,以呈现他们的生存困境和内心变迁。
二、底层文学的特点1. 真实性:底层文学要求创作者真实地描绘底层生活的细节和情感。
作家需要深入底层人群的生活,与他们进行接触和交流,以便准确地反映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内心世界。
2. 共情性:底层文学试图让读者产生共鸣和共情,进而关注和关怀底层人群的生存状况。
通过描写底层群体的生活,底层文学展现出人间的温情和真情,使读者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3. 民众性:底层文学致力于呈现普通人的故事,重视个体命运的刻画。
底层文学要求创作者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命运变迁,而非高大上的抽象概念和玄虚哲理。
4. 批判性:底层文学具有一定的批判意识和社会关怀。
它试图揭示社会底层群体的边缘化和剥削,呼吁社会关注和改变。
三、底层文学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和价值底层文学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是文学的一种再现形式,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表现手法。
通过描写底层群体的生活,底层文学拓展了文学创作的领域,使人们对于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有更多理解。
其次,底层文学关注底层群体的生活困境和内心需求,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
它不仅记录了底层人群的生存状态,更关注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关怀。
底层文学从底层人群的角度出发,突破了传统文学的主流视角,注重个体命运的刻画,使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的多样性。
最后,底层文学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社会意义。
1引言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的文化也愈来愈受到其它国家的青睐,这也给我国在文学方面的研究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底层文学”在新的世纪作为一种思潮影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这一方面进行研究的学者也愈来愈多,对于“底层文学”的来源脉络以及发展有必要对其进行清楚的梳理,在我国的文化语境当中底层在自身的资源表述上都一直很缺乏,在五四文学诞生之后才有了底层写作,对于底层的关注也就成了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所延续的和有着现代品格性质的主题。
2“底层文学”的概念辨析及发展背景20世纪中国文学在将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是一个在价值体系上比较庞杂并且价值多元的景观,最开始在20世纪的初期阶段就已经展开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之后“底层意识”才开始自觉地出现了,这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是一个鲜明的文学表达的主题,不论是五四文学还是左翼文学都在主题上向着“底层意识”靠拢,在其后的制度变革之下在文学表现上出现了向着政治指向的批判意识,由此在“极左”思想以及权力的双重影响之下关于底层的相关问题也随着历史的尘烟被遮蔽了。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以来对于文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介入已经是愈来愈显得薄弱起来,而新世纪的不断转型发展在“人民”的内心却出现了脱离感以及底层感,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于“底层”这一概念在当下已经成为了现实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病灶”,这也是在新的时代“底层文学”生成的一个社会语境。
如果是从文学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关于新世纪“底层文学”的思潮在二零零四得到了展现,它是文学的社会现代性以及文学现代性所组合产生的产物,“底层文学”发展于我国的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它在现实性的表述上是站在了底层的位置进行阐述的,关于“底层文学”所关注的社会问题至今还存在着,这是比较令人忧虑的,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尤其是在二零零八年以后我国对于“底层文学”方面的研究和创作就呈现出了递减的趋势,在书写以及研究空间方面的后续力量不是很足,这主要是在当下“底层文学”的思想资源已经是比较的匮乏,尤其是对20世纪中国文学资源上比较有益的思想资源,在当下的思想资源的发觉上还没有达到一个高度。
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叙事一、本文概述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调整,这些变革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创作。
新世纪文学中,底层叙事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通过文学作品描绘他们的生存图景,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理解。
这些底层叙事作品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和主题,也为我们理解和反思社会现实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本文将对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叙事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主要特点以及社会意义,以期对新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底层叙事的历史背景与社会语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一批又一批的农民涌入城市,成为了所谓的“农民工”。
这一群体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却往往成为了被忽视和边缘化的底层。
与此城市中的下岗工人、失业青年等也在不同程度上遭受着社会的冷遇。
这种社会现象逐渐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叙事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底层叙事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语境紧密相连。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精神生活却相对匮乏。
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现实和人心的一面镜子,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了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群体。
另一方面,随着民主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社会公正与平等,底层叙事的出现,也符合了这种社会思潮的需求。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语境下,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叙事应运而生。
它们通过描述底层群体的生活状态、情感经历和价值追求,不仅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也表达了对公正、平等和人文关怀的深切渴望。
这些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以及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成为了新世纪文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新世纪文学中底层叙事的主题特征新世纪文学的底层叙事,在主题特征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关怀。
这些作品紧扣社会变革的脉搏,深入挖掘底层群体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和价值追求,以丰富多元的主题表达,展现了底层人民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风貌。
新世纪底层文学写作的再思考摘要:新世纪以降,底层文学大量涌现,它是新世纪出现的一种新的文艺思潮,与中国现实的变化紧密相关。
“底层文学”主要是以底层为描写对象的文学,它描写底层人的生活状态,代表底层人发出声音。
本文从谁为底层?何为底层生活?底层应该怎样生活三方面对其进行了再思考。
关键词:新世纪底层文学新世纪以降,出现了大量的底层文学创作,底层文学是新世纪出现的一种新的文艺思潮,是中国文艺新的形势下的新发展,这种发展关联着中国现实的变化,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文学现实主义的回归,也可以看作是左翼文学传统的延续。
“底层文学”主要是以底层为描写对象,描写底层人的生活状态,代表底层人发出声音。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底层文学”的概念或内涵,“在内容上,它主要描写底层生活中的人与事;在形式上,它以现实主义为主,但并不排斥艺术上的创新与探索;在写作态度上,它是一种严肃认真的艺术创造,对现实持一种反思、批判的态度,对底层有着同情与悲悯之心,但背后可以有不同的思想资源;在传统上,它主要继承了20世纪左翼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传统,但又融入了新的思想与新的创造。
”[1]一些评论家对底层文学写作的出现欢欣鼓舞:“它不仅要打破意识形态、市场、精英在文学上的垄断,讲述底层的故事,发出底层人的声音,而且要以文学的变革为先导,唤起民众的觉醒,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中真正体现出底层的利益与力量,从而改变现实秩序中的不公正、不合理的部分。
”[2]诚然,我们不能否认底层文学的关注现实关注底层人民生活的特点,但是我们深入细读这些作品,就会发现一些问题是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的。
一、谁是底层?在底层文学作家的创作中,曹征路以下岗工人为主要描写对象,罗伟章则主要写农民工,刘庆邦的小说大多是“矿难”题材,陈应松以“神农架”地区民众的生活为主,我们可以说下岗工人是底层,农民工是底层,矿工是底层,作家创作就是要敢于直面这种底层人的生活,感受他们艰难的生存处境。
2012.03学教育29底层文学在新世纪的总体特征吴著斌(湖北理工学院高职学院,湖北黄石435003)[摘要]底层文学是在新世纪兴起的一种文学创作形式,其发展变化有着深刻的现实土壤条件,并呈蓬勃发展的态势要。
本文阐释了底层文学的基本内涵、发展现状,重点从总体上归纳出底层文学“叙写切身的生存体验、表达深切的现实情感、抒写真切的心灵世界”的三大特征。
[关键词]文学评论;底层文学;特征一、底层文学的基本内涵底层文学作为一种在特定时代产生的文学创作形式,新世纪以来,逐渐受到文艺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
底层文学和当前的“纯文学”、“主旋律文学”、“通俗文学”不同,它是作家的独特创造,描写底层生活,表达底层利益诉求,对现实持反思、批判的态度,并希望引起大众的关注。
底层文学的内涵可以归纳为:在内容方面,它以描写底层生活中的人和事为主,以底层人的生活场景、经历命运以及生存现状作为话语的焦点;在形式上,继承现实主义的创作,在艺术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在写作态度上,以悲悯的情怀,直面现实,对现实持反思、批判的态度;在对待传统上,继承了左翼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又有新的创造和发展。
二、底层文学的发展现状“底层文学”与中国现实的变化密切相关,改革开放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
与此同时,贫富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逐渐显现,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权力阶层、富裕阶层掌握了话语权,居于社会的顶端。
重建改革的共识,要依靠普通人的共同认同和支持,要贴近中国的现实,要关注底层百姓的生活感受和心灵诉求,这为底层文学的生长提供了历史性的契机。
在文学领域,改革开放以来,“纯文学”一直占据文坛的主导地位,各种大型文学期刊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纯文学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注重形式与技巧,力图探索创新叙述方式;注重表达个人主观的抽象的感受和情绪,较少直面社会现实和矛盾。
新世纪底层文学初探2004年以来,“底层文学”逐渐成为文艺界关注的一个中心。
“底层文学”是在新世纪出现的一种新的文艺思潮,它与中国现实的变化,与思想界、文学界的变化紧密相关,是中国文艺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也是“人民文艺”或文艺的“人民性”在新时代的发展。
随着“弱势群体”、“失业下岗”、“三农问题”、“劳动力转移”、“农民工”等新名词的陆续涌现,社会分层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底层”问题逐渐升温。
许多拥有朴素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纷纷视点下移,关注底层,创作出一大批反映底层人物生存境遇的优秀作品。
有学者因此敏锐地指出:“随着社会分层和两极分化的加速,底层文学叙事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文学思潮”近几年来,学界有关“底层文学”的论述综观其脉络,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⑴“底层”及“底层文学”的概念梳理;⑵有关“底层文学”的表述之争;⑶关于“底层文学”的误区⑷“底层文学”的重要性及其前景一、“底层”及“底层文学”的概念梳理要界定何谓“底层文学”,首先必须澄清何谓“底层”。
“底层”一词源自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但“葛兰西的底层理论实际上仍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它通过论述底层在各种统治中的作用而论及底层在自己的政党领导下取得霸权的问题。
就是说,葛兰西的‘底层’首先是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存在的,而底层的其他方面是被置后的。
”在国,批评家蔡翔发表于1995 年的散文《底层》是最早在今天意义上提及“底层”的文章之一,在文中,他用“底层”一词来指代城市社会的最下层,并充满感情地说:“对我来说,底层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道摇曳的生命风景,是我的来处,我的全部的生活都在这里开始。
”“底层”问题在国兴起后,众多学者试图从学术角度对其概念予以界定。
南帆认为,底层是一个被压抑的阶层,对其无法进行一个简单的本质主义命名,而是必须进入历史化的过程。
学者旭则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认为底层就是很少或基本不占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群体,其主体构成为工人和农民,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底层”一词的出现,本身即为一个巨大的不平等的社会存在。
王晓华的界定则更为清晰明了,他将政治经济学观点与文化视野结合起来,从三个层面阐释“底层”概念:“⑴政治学层面——处于权利阶梯的最下端,难以依靠尚不完善的体制性力量保护自己的利益,缺乏行使权利的自觉性和有效路径;⑵经济层面——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乏,没有在市场经济体系中进行博弈的资本,只能维系最低限度的生存;⑶文化层面——既无充分的话语权,又普遍不具备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因而需要他人代言。
”可谓众声喧哗,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以上诸多表述中或多或少地瞥见“底层”概念界定中的某些共性特征,其中如“被压抑的阶层”、“普遍不具备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沉默的大多数”等表述,已渐为学界所接纳。
随着“底层”概念的廓清,“底层文学”之定义也渐趋明朗并逐步为学界所认可,即“底层文学”是“由底层作者或其他阶层作者撰写的以底层人物为叙述对象,表现其生存境遇和精神世界的一种写作。
”二、有关“底层文学”的表述之争当前关于底层文学的“表述”之争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问题上:(一)底层究竟能否进行自我表述?王莉、延松在《当前底层文学的悲剧精神解读》一文中,将“底层文学”作家分为两种:“一类是‘底层写’,作家的身份就是一个打工者(如‘打工文学’先驱之一周崇贤),或一位农民(如出版诗集《傍晚全集》的联);另一类是‘写底层者’,即怀了悲悯之心的知识分子,这类作家在底层作家中占绝对优势,受学界关注也最多。
”这一看法不言自明地肯定了“底层可以进行自我表述”这一命题,但却被更多的质疑之声所淹没。
旭认为,从历史来看,底层无论是表面上处于高位还是社会底部,都是没有话语能力,被言说的群体,在现代化理论中,底层更是一个被言说的“他者”。
毛丹武进一步指出:“知识者的表述究竟是不是底层经验要由底层来确认,但底层不能自我认知,它的判断不能不受主导意识形态的污染,所以连它的自我确认都很可疑。
”(二)知识者能否为底层代言?对这一问题,学界歧义也颇多。
南帆认为:“纯粹的底层经验仅仅是一种本质主义的幻觉,底层经验的成功表述往往来自知识分子与底层的对话。
”他同时还说:“无法发出声音的底层,沉默的底层最需要被表述。
”这是一种肯定的说法,但大多数学者则对知识分子“代言”的可能性保持警惕和某种不信任,饶翔认为,“如果底层写作是以知识分子代言的方式进行,那么如何能完全抹去创作主体的主观色彩,如何能证明它所表达的就完全是‘底层’人民的情绪、感受、遭际?因为一个普遍的常识是,即使那些貌似最客观的写实作品也是透过了作者的眼睛和心灵。
”旭的看法则更深一层,在他看来,在“代言”的知识分子笔下,被表述的“底层”常常是扭曲的,被遮蔽的。
他怀疑那些自称是“底层话语”的东西有多少是“底层的”话语“, 也许有一个方法能让底层自己说话:像曹锦清或老威一样与底层对话,真实地记录他们的话语,不做任何改动,这可能算是底层借助知识分子有了表述自己的能力。
”旭的这一表述显然不无偏颇,但也自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众所周知,事实上任何表述在它被表达出的那一刻起,便已永远偏离了自身。
(三)知识者如何表述底层?知识者如何表述底层,亦即“怎么写”的问题,一直是当前底层文学研究中的最大热点。
如何为失语的“沉默的大多数”发声?学界的思考存在各种声音。
蔡翔指出,知识分子为底层代言最重要的前提是“怎么样重新走进人民”。
他同时还说:“底层文学既然是一种文学,首先要遵循文学规律,深入体验生活,拓展表现手法,都是必做的功夫。
”王晓华也认为,只有平视、介入、设身处地的写作,才能造就出真正的底层叙述——指向底层、为了底层、呈现底层自身的文学。
要完成这个根本性位移,文学家首先应该否定知识分子/底层的二分法,站在人人平等的立场上关照和表现底层。
旭则认为,最重要的并不在于是否具体地叙述“底层”, 而是让这个词成为一个“在场”的“他者”,是在这个词的目光注视中,开始我们的叙事。
三、关于“底层文学”的误区反思新世纪“底层文学”的勃兴,对底层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进行了深刻思考与追问,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毋庸讳言,在文学创作的大氛围中,同其他题材作品相比,当前的底层文学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这首先突出表现在许多反映底层的作品,尤其是小说,其审美趣味有时并不能贴近文化水平偏低的底层读者。
学者丁智才认为,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很多作品少了对底层现实困境的真切反映,多了对人物性格的极端化描写;少了完整的情节结构,多了让读者摸不清头绪的心理结构、零散结构;少了和底层相通的朴素明净的语言,多了能淹没文本容的爆炸性语言。
”从而彻头彻尾地跌入了“形式主义的陷阱”。
当前底层文学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误区,在最近几年的创作(尤其是小说)中表现得较为明显,那就是“不断将‘苦难’叠加、堆积,推向极致。
甚至在小说叙事和场景描写中出现了一种‘快意苦难’的倾向。
”正如批评家建军所说:“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弱势群体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生活境况,也看到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罪恶现象的难以遏抑的不满和愤怒。
但是,愤怒的情绪也扭曲了作者的感受和叙述,使他的伦理态度和叙述方式显示出一种片面和简单的倾向,而缺乏在复杂的视境中,平衡地处理多种对立关系和冲突性情感的能力,作者不仅没有写出坏人性格和情感的复杂性,而且,还过多地渲染了那些受凌辱与受损害者的粗俗和动物性的一面。
”在对苦难主题进行描写时,大量的欲望化场景浮现于小说叙事的各个环节。
洪治纲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有关底层苦难的书写,是一种应该反思的叙事陷阱。
因为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很少读到那种温暖的人性,很少读到来自灵魂深处的宽厚、广袤和悲悯,也很少感受到那些人之为人的亲情、荣耀和梦想,这种所谓的‘苦难叙事’不仅掏空了作品的悲剧效果,而且直接影响了作品自身的说服力。
”他同时指出,“当前的底层写作之所以带有某种‘苦难焦虑症’的倾向,从创作主体上看,关键问题在于,作家们普遍陷入了某种迷惘性的同情误区,缺乏必要的叙事节制和独特有效的理性思考。
”这一表述直当前底层“苦难叙事”中存在的弊端,给那些视底层为“苦难之天生渊薮”的作家敲响了警钟,对当下的底层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底层文学”的重要性及其前景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底层文学”,我觉得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底层文学”是当下文学的一种“先锋”,我们以前对先锋文学都有一种概念化的看法,认为形式上的探索,用跟别人不一样的写法来写就叫先锋文学。
但这样先锋文学仅限于形式跟心情绪的探索,而底层文学就是把先锋文学没有触及到的,在容上的探索,将心与外部世界的探索结合起来,所以它也具有“先锋性”,它是跟整个中国现实的变化,跟思想界和文学界的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很大的活力,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大家都在反思。
底层文学好的一方面就是,它能够以文学的方式,参与到社会的思想界的讨论之中。
从思想方面来说,从1998年的新左派和自由主义论争以来,在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发生了比较激烈的争论。
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怎么对待占中国大多数的底层,有的人认为这些人是社会发展中的包袱,可以把它甩掉,或者是可以被牺牲、被忽略,或者被遗弃的。
但是另外一种态度完全不同,认为底层其实是中国社会的主体,只有中国这个主体发展起来,整个的中国才能发展起来。
底层文学也是在这种层面上参与了讨论,它对底层的主体性的寻找,对他们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强调,包括对他们现实生活中苦难生活的描写,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以思考的东西。
第二个方面,底层文学是五四新文学的一种继承者,是一种“新文化”。
从1980年代开始,我们逐渐地告别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方向,所谓“五四文学”的方向,应该包括三个部分,一方面是“左翼文学”,一方面是自由主义文学,第三方面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
这些倾向部也会有斗争,但是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创的思想与文学上的不同方向。
但是从八十年代中期,“左翼文学”的叙述基本上被剔除出文学史叙述。
自由主义作家的分量不断加重,“先锋文学”、“纯文学”我们可以说它是“为艺术而艺术”,也是盛极一时,但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由主义和先锋文学的影响也越来越小,只在一个小圈子里坚持“纯文学”,这是由于市场经济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文学功能的要求也变了,也从启蒙与救亡更多变成了消费和娱乐。
此后通俗文学不断地进入我们的视野,并且占据的围越来越大。
我们都知道五四新思想与新文化的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五四的新文化,就没有新中国,也不会有我们的今天。
而到九十年代末期,特别是现在,整个文坛的主流已经背离了五四新文学的方向。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底层文学”的出现就显得特别重要。
它不仅是要代表底层人民的利益,而且它是坚持了五四新文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