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五十三至八十)
- 格式:docx
- 大小:39.62 KB
- 文档页数:47
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作者:————————————————————————————————日期: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卷一体道第一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
】非常道。
【非自然生长之道也。
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
】名可名,【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
】非常名。
【非自然常在之名也。
】【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
】无名,天地之始。
【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
】【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
【有名谓天地。
】【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
】【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要也。
】【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
】【一出布名道,赞叙明是非。
】常有欲,以观其僥。
【僥,归也。
】【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两者,谓有欲无欲也。
】【同出者,同出人心也。
而异名者,所名各异也。
】【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也。
】同谓之玄,【玄,天也。
】【言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也。
】玄之又玄,【天中复有天也。
】【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则生贤圣,得错乱污辱,则生贪淫也。
】众妙之门。
【能之天中复有天,禀气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门户也。
】养身第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自扬己美,使彰显也。
】斯恶已;【有危亡也。
】皆知善之为善,【有功名也。
】斯不善已。
【人所争也。
】故有无相生,【见有而为无也。
】难易相成,【见难而为易也。
】长短相较,【见短而为长也。
】高下相倾,【见高而为下也。
】音声相和,【上唱下必和也。
】前后相随。
【上行下必随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以道治也。
】行不言之教,【以身师导之也。
】万物作焉【各自动也。
】而不辞,【不辞谢而逆止。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曾仕强曾仕强.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释】道是空虚的,而作用却是没有穷尽的。
国学经典老子全文《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全文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国学经典老子全文,欢迎阅读!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老子: 「道德經」: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 「道德經」 :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道德经」 :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 「道德经」 :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 「道德经」 :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第八十章[原文]小国寡民①。
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远徙⑤;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甲兵⑦,无所陈之⑧。
使人复结绳⑨而用之。
至治之极。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
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
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注释]1、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使……变少。
此句意为,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2、使:即使。
3、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
什伯,意为极多,多种多样。
4、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
5、徙:迁移、远走。
6、舆:车子。
7、甲兵:武器装备。
8、陈:陈列。
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
9、结绳: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以绳记事。
10、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引语]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
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
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
老子的这种设想,当然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评析]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老子幻想着回复到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时代,在那里,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掠夺,没有文化,也没有凶悍和恐惧。
这种单纯的、质朴的社会,实在是古代农村生活理想化的描绘。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十三章原文及译文《道德经》注音版第五十三章原文及译文【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
非道也哉!【注音版】使(shǐ)我(wǒ)介(jiè)然(rán)有(yǒu)知(zhī),行(xíng)于(yú)大(dà)道(dào),唯(wéi)施(shī)是(shì)畏(wèi)。
大(dà)道(dào)甚(shèn)夷(yí),而(ér)人(rén)好(hǎo)径(j ìng)。
朝(cháo)甚(shèn)除(chú),田(tián)甚(shèn)芜(wú),仓(cāng)甚(shèn)虚(xū);服(fú)文(wén)采(cǎi),带(dài)利(lì)剑(jiàn),厌(yàn)饮(yǐn)食(shí),财(cái)货(huò)有(yǒu)馀(yú);是(shì)为(wéi)盗(dào)夸(kuā)。
非(fēi)道(dào)也(yě)哉(zāi)!【译文】“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若使我介然有知,行大道于天下,最担心我会不自觉的施为于天下。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虽然大道荡然平坦,仍然有许多人弃之而走途径,不走正路。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不走正路者,他们使朝纲混乱、田地荒凉、仓库空虚;而他们自己却,穿锦衣、配利剑、酒肉挥霍,并且贪污抢夺百姓的财货。
“是为盗夸。
非道也哉!”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强盗,这种行为完全的背离了大道。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
非道也哉![译文]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认识,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
大道虽然平坦,但人君却喜欢走邪径。
朝政腐败已极,弄得农田荒芜,仓库十分空虚,而人君仍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餐精美的饮食,搜刮占有富余的财货,这就叫做强盗头子。
这是多么无道啊![注释]1、我:我,指有道的圣人。
老子在这里托言自己。
2、介然有知:介,微小。
微有所知,稍有知识。
3、施:邪、斜行。
4、夷:平坦。
5、人:指人君,一本作“民”。
6、径:邪径。
7、朝甚除:朝政非常败坏。
一说宫殿很整洁。
8、厌饮食:厌,饱足、满足、足够。
饱得不愿再吃。
9、盗竽:竽又作夸。
即大盗、盗魁。
[引语]这一章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矛盾现象。
在《道德经》一书中,有几处谈到这个问题,如三章、十九章、五十七章、七十五章等。
本章描述了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尤其是统治者凭借权势和武力,对百姓姿意横行,搜刮榨取,终日荒淫奢侈,过着腐朽靡烂的生活,而下层民众却陷于饥饿状况,农田荒芜、仓藏空虚。
这种景况,无怪乎老子把统治者叫做“盗竽”。
这一章的内容也可以说是给无道的执政者们——暴君所画的像。
[评析]杨兴顺说:“‘盗夸’之人过着奢侈生活,而人民却在挨饿。
按照老子的学说,这类不正常的情况是不会永远存在下去的,人类社会迟早会回复它自己最初的‘天之道’。
老子警告那些自私的统治者,他们永远渴望着财货有余,这就给自己伏下极大的危机。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
这样,他们违背了‘天之道’的法则,而‘不道早已’(三十章)。
让早已忘却先王的金科玉律的自私的统治者不要这样设想,以为他们的力量是不可摧毁的。
这样的日子是会来临的:统治者将因自己的一切恶行而受到惩罚,因为在世界上,‘柔弱胜刚强’。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完整版)《河上公老子道德经》带注音《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亦称“河上丈人”,河上真人,齐地琅琊一带方士,黄老哲学的集大成者,黄老道的开山祖师。
河上公可谓是历史上真正的隐士,其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成书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但是其姓名生地无人能知。
《神仙传》载:“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
河上公修仙得道之处在琅琊(今日照)天台山。
对此,东晋葛洪在《嵇中散孤馆遇神》中说:“纪年曰: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
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
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
后河上公丈人者登山悟道,授徒升仙,仙道始播焉。
有嵇康者,师黄老,尚玄学,精于笛,妙于琴,善音律,好仙神。
是年尝游天台,观东海日出,赏仙山胜景,访太公故地,瞻仙祖遗踪,见安期先生石屋尚在,河上公坐痕犹存”。
日照状元张行简在文中也对此有所记载:“念我日照,虽偏居海隅,却享有琅琊之名,天台之胜,背依泰沂,怀抱东海,更兼仙山飘渺,河流纵横,自古为日神祭祀之地,黄老成仙之乡。
河上公、安期生、于吉、葛玄等在此悟道授徒,秦皇汉武到此寻仙访道,可谓盛极一时也”。
张行简还写到:“日照之名,始于元佑。
祖曰:天台山有河上公丈人题字云:“云自天出天然奇石天下无,日照台前台后胜景台上有”,“日照”之名盖出于此,谓之“海上日出,曙光先照”之地是也”。
天台山有深厚的女巫崇拜,狐仙崇拜和神仙崇拜遗迹。
女巫谷中有女巫与狐仙之墓,有世上罕见的积石墓与石室联体,人鬼同居的建筑。
山上有仙人台,仙人居旧址,安期祠(秦始皇立)遗址,仙人讲经台,炼丹炉,仙鹤台,仙人捣药石臼等遗迹,是河上公悟道之处,安期生成仙之所。
有曲阳涧,涧中有曲阳泉,是三国时神仙于吉得道成仙之地。
有秦皇汉武望仙台,是古人疯狂追求长生不老的历史见证。
历史上流传最广的《道德经》版本有两种,一为河上公本,一为王弼本。
河上公本文句简古,为道教所尊崇;据道教传说,汉文帝时有老人隐居河滨,世人号为河上公。
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是以圣人为腹,【言一无音声,不可得听而闻之。
】【守五性,去六情,节志气,养神明。
】搏之不得名曰微。
不为目,【无形曰微。
】【目不妄视,妄视泄精于外。
】【言一无形体,不可抟持而得之。
】故去彼取此。
此三者不可致诘,【去彼目之妄视,取此腹之养性。
】【三者,谓夷、希、微也。
】厌耻第十三【不可致诘者,夫无色、无声、无形,口不能宠辱若惊,言,书不能传,当受之以静,求之以神,不可问【身宠亦惊,身辱亦惊。
】诘而得之也。
】贵大患若身。
故混而为一。
【贵,畏也。
若,至也。
】【混,合也。
】【谓大患至身,故皆惊。
】【故合于三名之为一。
】何谓宠辱。
其上不皦,【问何谓宠,何谓辱。
宠者尊荣,辱者耻辱。
】言一在天上,不皦。
【及身还自问者,以晓人也。
】皦,光明。
辱为下,(一作「宠为上,辱为下」),其下不昧。
【辱为下贱。
】【言一在天下,不昧。
】得之若惊,昧,有所闇冥。
【得宠荣惊者,处高位如临深危也。
贵不敢骄,绳绳不可名,富不敢奢。
】【绳绳者,动行无穷级也。
】失之若惊,【不可名者,非一色也,不可以青黄白黑别,非【失者,失宠处辱也。
惊者,恐祸重来也。
】一声也,不可以宫商角征羽听,非一形也,不可【是谓宠辱若惊。
】以长短大小度之也。
】【解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复归于无物。
何谓贵大患若身。
【物,质也。
】【复还自问:何故畏大患至身。
】【复当归之于无质。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是谓无状之状,【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有身忧者,勤劳【言一无形状,而能为万物作形状也。
】念其饥寒,触情从欲,则遇祸患也。
】无物之象,及吾无身,吾何有患。
】【一无物质,而为万物设形象也。
】【使吾无有身体,得道自然,轻举升云,出入无是谓惚恍。
间,与道通神,当有何患。
】【一忽忽恍恍者,若存若亡,不可见之也。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天下,迎之不见其首,【言人君贵其身而贱人,欲为天下主者,则可寄【一无端末,不可预待也。
除情去欲,一自归之立,不可以久也。
】也。
老子道德经译文《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
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
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
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
老子《道德经》全文(楼观台版本)老子介绍: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老子有两个可能的身份,一是老聃,一是老莱子。
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哲学家,老聃曾担任守藏史(藏书室室长)。
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
到了唐朝武宗时期老子被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却认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道德经》介绍:《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三十七章在前,第三十八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八十一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关于《道德经》的版本,可能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晋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浙江书局重刊华亭张氏原本(简称“王弼本”、“王注本”、“王本”);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帛书甲、乙本(简称“帛书本”);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三组竹简本(简称“竹简本”、“简本”),是三个重要的版本。
老子《道德经》楼观台版本:01.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亦称“河上丈人”,河上真人,齐地琅琊一带方士,黄老哲学的集大成者,黄老道的开山祖师。
河上公可谓是历史上真正的隐士,其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成书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但是其姓名生地无人能知。
《神仙传》载:“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
河上公修仙得道之处在琅琊 (今日照)天台山。
对此,东晋葛洪在《嵇中散孤馆遇神》中说:“纪年曰: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
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
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
后河上公丈人者登山悟道,授徒升仙,仙道始播焉。
有嵇康者,师黄老,尚玄学,精于笛,妙于琴,善音律,好仙神。
是年尝游天台,观东海日出,赏仙山胜景,访太公故地,瞻仙祖遗踪,见安期先生石屋尚在,河上公坐痕犹存”。
日照状元张行简在文中也对此有所记载:“念我日照,虽偏居海隅,却享有琅琊之名,天台之胜,背依泰沂,怀抱东海,更兼仙山飘渺,河流纵横,自古为日神祭祀之地,黄老成仙之乡。
河上公、安期生、于吉、葛玄等在此悟道授徒,秦皇汉武到此寻仙访道,可谓盛极一时也”。
张行简还写到:“日照之名,始于元佑。
祖曰:天台山有河上公丈人题字云:“云自天出天然奇石天下无,日照台前台后胜景台上有”,“日照”之名盖出于此,谓之“海上日出,曙光先照”之地是也”。
天台山有深厚的女巫崇拜,狐仙崇拜和神仙崇拜遗迹。
女巫谷中有女巫与狐仙之墓,有世上罕见的积石墓与石室联体,人鬼同居的建筑。
山上有仙人台,仙人居旧址,安期祠(秦始皇立)遗址,仙人讲经台,炼丹炉,仙鹤台,仙人捣药石臼等遗迹,是河上公悟道之处,安期生成仙之所。
有曲阳涧,涧中有曲阳泉,是三国时神仙于吉得道成仙之地。
有秦皇汉武望仙台,是古人疯狂追求长生不老的历史见证。
历史上流传最广的《道德经》版本有两种,一为河上公本,一为王弼本。
河上公本文句简古,为道教所尊崇;据道教传说,汉文帝时有老人隐居河滨,世人号为河上公。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货财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白话译文:要说我有清楚而明白的认知,那是:行走大道,最所担心的却是歧出邪路。
大道何等平坦,但人民总喜欢险僻的小径。
朝廷宫宇,何等华丽;田园郊野,何等荒芜!粮仓国库,何等空虚!身穿文彩华服,手带锐利宝剑,餍足了山珍海味,财货蓄积有余,像这样叫做强盗头子,不合乎「大道」的啊!药方:不要以为平坦无奇,就没什么,要知道「没什么」,那才能入于大道之门!那些有权有力的人,总在历史的浪头上,浪生浪死,没几个可以成为中流砥柱的!小草的哲学是:小人物,但生命却是庄严的`;大人物可能恰好相反!大道在平正无奇,不在华丽文彩!《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白话译文:善于建立功业的人,必立下不拔之基;善于抱持理想的人,必结成不解之缘,子子孙孙的祭祀永不中辍。
自然大道,用来治理自身,内具德性,日渐真实;自然大道,用来治理家庭,内具德性,充实有余;自然大道,用来治理城乡,内具德性,日渐长成;自然大道,用来治理邦国,内具德性,日渐丰盛;自然大道,用来治理天下,内具德性,日渐普遍;如此看来,这叫「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我何以知道天下是怎么样的呢,就用以上所说的大道之观啊!药方:大道之治重在如其所如,观复其身,让他自己生长!「观」是对比而视,是清静的观赏,是如其所如的让它生长!能放得开,他才能生长,给他天地,比给他什么都重要!不必太关心他,把「关心」转成「开心」,开开心心的,自在的生长!。
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小国寡民①。
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远徙⑤;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甲兵⑦,无所陈之⑧。
使人复结绳⑨而用之。
至治之极。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
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
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注释]1、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使……变少。
此句意为,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2、使:即使。
3、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
什伯,意为极多,多种多样。
4、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
5、徙:迁移、远走。
6、舆:车子。
7、甲兵:武器装备。
8、陈:陈列。
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
9、结绳: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以绳记事。
10、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小国寡民,国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况国大民众乎?故举小国而言也。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言使民虽有什伯之器,而无所用之,当何患不足也。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使民不用,惟身是宝,不贪货赂,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远徙也。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无所欲求。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小國寡民,老子生於衰周,文勝俗弊,將以無為救之。
故於其書之終,言其所志,願得小國寡民以試焉,而不可得爾。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民各安其分,則小有村者,不求用於世。
什伯之器,則財堪什夫伯夫之長者也。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老子》原文及译文《老子》原文及译文《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老子》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所以应该从经常不见其形之处体察“道”的奥妙,应该从经常显露其形之处体察万物的归宿。
“有名”和“无名”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
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音”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XXX,为而XXX,功成而不居。
XXX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XXX,似万物之宗;XXX,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XXX之先。
解释】道是空虚的,而作用却是没有穷尽的。
深远的很哪,好象是万物的宗主。
挫灭锐气,解脱纠纷,涵蓄光亮,混同垢尘。
幽隐的很哪,似亡而实存。
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河上公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第一體道第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養身第二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安民第三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爲也爲無爲則無不治無源第四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乎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虛用第五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成象第六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韜光第七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運夷第九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能爲第十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知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達能無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無用第十一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檢欲第十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故去彼取此猒恥第十三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辱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爲天下者則可寄於天下愛以爲天下者乃可以託於天下贊玄第十四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爲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怳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顯德第十五古之善爲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爲之容與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歸根第十六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萎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河上公章句第二淳風第十七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俗薄第十八大道廢有仁義慧惠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還淳第十九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爲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欲異俗第二十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兮若海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虛心第二十一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爲物惟怳惟忽忽兮怳兮其中有像怳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眞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益謙第二十二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虛無第二十三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爲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於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苦恩第二十四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象元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天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德第二十六重爲輕根靜爲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巧用第二十七善行無轍迹善言無瑕讁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反朴第二十八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爲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爲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爲天下谷爲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爲器聖人用之則爲官長故大制不割無爲第二十九將欲取天下而爲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爲也爲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吻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儉武第三十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偃武第三十一夫佳兵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爲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聖德第三十二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天亦將知之知之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辯德第三十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任成第三十四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爲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爲主可名爲大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仁德第三十五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微明第三十六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使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爲政第三十七道常無爲而無不爲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河上公老子德經河上公章句第三論德第三十八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下德爲之而有以爲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上禮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法本第三十九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蹷故貴以賤爲本高必以下爲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此非以賤爲本耶非乎故致數車無車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去用第四十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同異第四十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眞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夫唯道善貸且成道化第四十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爲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爲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爲教父徧用第四十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希及之立戒第四十四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洪德第四十五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爲天下正儉欲第四十六天下有道却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鑒遠第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爲而成忘知第四十八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無爲而無不爲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任德第四十九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怵怵爲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貴生第五十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避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養德第五十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孰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歸元第五十二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復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益證第五十三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俓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綵帶利劒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夸非道哉修觀第五十四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眞修之於家其德有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玄符第五十五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摶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䘒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啞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日明益生日祥心使氣日強物壯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玄德第五十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爲天下貴淳風第五十七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順化第五十八其政悶悶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爲奇善復爲訞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守道第五十九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剋無不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河上公章句第四居位第六十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謙德第六十一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爲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爲下爲道第六十二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爲天下貴恩始第六十三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易爲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守微第六十四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爲者敗之執者失之聖人無爲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爲淳德第六十五古之善爲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於大順後己第六十六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爲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三寶第六十七天下皆謂我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夫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捨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配天第六十八善爲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與善用人者爲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玄用第六十九用兵有言吾不敢爲主而爲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知難第七十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知病第七十一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愛己第七十二民不畏威大威至矣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任爲第七十三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踈而不失制惑第七十四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爲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貪損第七十五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爲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爲者是賢於貴生戒強第七十六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天道第七十七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爲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任信第七十八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任契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爲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獨立第八十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轝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不相往來顯質第八十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中华书局版),建议收藏2022-03-14 20:40《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经》。
《道德经》的作者,是春秋末期的哲学家老子。
《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大约生于公元前580年,死于公元前500年。
老子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孔子三十多岁时,曾专程向老子请教有关礼制的问题。
后来孔子在自己弟子面前,赞叹老子就像“乘风云而上天”的龙一样,因此后人又称老子为“犹龙”。
《道德经》不仅是传统文化中鼎立三足之一的道家(包括道教)代表作,还被尊为诸子之首。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政治、军事、教育、人生处世等各方面的智慧,对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德经》全文中华书局三全本2021版上篇道经【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功成而弗(fú)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zhì)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zhàn)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春秋·老子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非道也哉!
译文:
使我非常警醒清楚地看到,能够惟道是从遵从于道的重要性,遵道而行依道而为行于大道最害怕最担心的是人们最容易犯走捷径走歧途的错误。
大道是光明的平坦的无前的而人们却喜欢走小径。
不能行于大道,就国家社会层面来说,朝政腐败混乱、田地荒芜、仓库空虚,表面一派繁荣实际上是实力虚弱外强中干。
就个人层面来说,人们喜好穿着华丽的服饰、极力炫耀自己的权势地位、贪图于奇珍美味的享受、追逐于金钱利益的攫取。
等等这些人都是无道无德的强盗之徒,这些行为表现都是走歪道走错道,完全背弃了大道,都不是正道啊。
国学河上公老子道德经(五十三至八十)河上公老子道德经(五十三至八十)益证第五十三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
介,大也。
老子疾时王不行大道,故设此言。
使我介然有知于政事,我则行于大道,躬行无为之化。
唯施是畏。
唯,独也。
独畏有所施为,恐失道意。
欲赏善,恐伪善生;欲信忠恐诈忠起。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夷,平易也。
径,邪、不平正也。
大道甚平易,而民好从邪径也。
朝甚除,高台榭,宫室修。
田甚芜,农事废,不耕治。
仓甚虚,五谷伤害,国无储也。
服文彩,好饰伪,贵外华。
带利剑,尚刚强,武且奢。
厌饮食,财货有余,多嗜欲,无足时。
是谓盗夸。
百姓〔不足〕而君有余者,是由劫盗以为服饰,持行夸人,不知身死家破,亲戚并随〔之〕也。
〔盗夸〕,非道〔也〕哉。
人君所行如是,此非道也。
复言也哉者,痛伤之辞。
修观第五十四善建者不拔,建,立也。
善以道立身立国者,不可得引而拔之。
善抱者不脱,善以道抱精神者,终不可拔引解脱。
子孙祭祀不辍。
〔辍,绝也〕。
为人子孙能修道如是,〔则〕长生不死,世世以久,祭祀先祖,宗庙无〔有〕绝时。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道于身,爱气养神,益寿延年。
其德如是,乃为真人。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道于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信妻贞。
其德如是,乃有余庆及于来世子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道于乡,尊敬长老,爱养幼少,教诲愚鄙。
其德如是,乃无不覆及也。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道于国,则君信臣忠,仁义自生,礼乐自兴,政平无私。
其德如是,乃为丰厚也。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人主修道于天下,不言而化,不教而治,下之应上,信如影响。
其德如是,乃为普博。
故以身观身,以修道之身,观不修道之身,孰亡孰存也。
以家观家,以修道之家,观不修道之家。
以乡观乡,以修道之乡,观不修道之乡也。
以国观国,以修道之国,观不修道之国也。
以天下观天下。
以修道之主,观不修道之主也。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老子言,吾何知天下修道者昌,背道者亡。
以此五事观而知之也。
玄符第五十五含德之厚,谓含怀道德之厚〔者〕也。
比于赤子。
神明保佑含德之人,若父母之于赤子也。
毒虫不螫,蜂蠇蛇虺不螫。
猛兽不据,玃鸟不搏。
赤子不害于物,物亦不害之。
故太平之世,人无贵贱,〔皆有〕仁心,有刺之物,还返其本,有毒之虫,不伤于人。
骨弱筋柔而握固。
赤子筋骨柔弱而持物坚固,以其意〔专而〕心不移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
赤子未知男女会合而阴阳作怒者,由精气多之所致也。
终日号而不哑,和之至也。
赤子从朝至暮啼号声不变易者,和气多之所至也。
知和日常,人能和气柔弱有益于人者,则为知道之常也。
知常日明,人能知道之常行,则日以明达于玄妙也。
益生日祥,祥,长也。
言益生欲自生,日以长大。
心使气日强。
心当专一和柔而神气实内,故形柔。
而反使妄有所为,〔则〕和气去于中,故形体日以刚强也。
物壮则老,万物壮极则枯老也。
谓之不道,枯老则不得道矣。
不道早已。
不得道者早死。
玄德第五十六知者不言,知者贵行不贵言也。
言者不知。
驷不及舌,多言多患。
塞其兑,闭其门,塞闭之者,欲绝其源。
挫其锐,情欲有所锐为,当念道无为以挫止之。
解其纷,纷,结恨不休也。
当念道恬怕以解释之。
和其光,虽有独见之明,当和之使闇昧,不使曜乱〔人也〕。
同其尘,不当自别殊也。
是谓玄同。
玄,天也。
人能行此上事,是谓与天同道也。
故不可得而亲,不以荣誉为乐,独立为哀。
亦不可得而踈志静无欲,故与人无怨。
不可得而利,身不欲富贵,口不欲五味。
亦不可得而害,不与贪争利,不与勇争气。
不可得而贵,不为乱世主,不处暗君位。
亦不可得而贱,不以乘权故骄,不以失志故屈。
故为天下贵。
其德如此,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屈,与世沉浮容身避害,故天下贵也。
淳风第五十七以正治国,以,至也。
天使正身之人,使有国也。
以奇用兵,奇,诈也。
天使诈伪之人,使用兵也。
以无事取天下。
以无事无为之人,使取天下为之主。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此,今也。
老子言,我何以知天意然哉,以今日所见知〔之也〕。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天下谓人主也。
忌讳者防禁也。
今烦则奸生,禁多则下诈,相殆故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利器者,权也。
民多权则视者眩于目,听者惑于耳,上下不亲,故国家昏乱。
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人谓人君、百里诸侯也。
多技巧,谓刻画宫观,雕琢章服,奇物滋起,下则化上,饰金镂玉,文绣彩色日以滋甚。
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法物,好物也。
珍好之物滋生彰着,则农事废,饥寒并至,而盗贼多有也。
故圣人云:谓下事也。
我无为而民自化,圣人言:我修道承天,无所改作,而民自化成也。
我好静而民自正,圣人言:我好静,不言不教,而民自忠正也。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徭役征召之事,民安其业故皆自富也。
我无欲而民自朴。
我常无欲,去华文,微服饰,民则随我为质朴也。
〔我无情而民自清〕圣人言:我修道守真,绝去六情,民自随我而清也。
顺化第五十八其政闷闷,其政教宽大,闷闷昧昧,似若不明也。
其民醇醇,政教宽大,故民醇醇富厚,相亲睦也。
其政察察,其政教急疾,言决于口,听决于耳也。
其民缺缺。
政教急疾。
民不聊生。
故缺缺日以踈薄。
祸兮福所倚,倚,因也。
夫福因祸而生,人遭祸而能悔过责己,修道行善,则祸去福来。
福兮祸所伏。
祸伏匿于福中,人得福而为骄恣,则福去祸来。
孰知其极,祸福更相生,谁能知其穷极时。
其无正,无,不也。
谓人君不正其身,其无国也。
正复为奇,奇,诈也。
人君不正,下虽正,复化上为诈也。
善复为訞。
善人皆复化上为訞祥也。
人之迷,其日固久。
言人君迷惑失正以来,其日已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圣人行方正者,欲以率下,不以割截人也。
廉而不害,〔害,伤也〕。
圣人〔行〕廉清,欲以化民,不以伤害人也。
今则不然,正己以害人也。
直而不肆,肆,申也。
圣人虽直,曲己从人,不自申也。
光而不曜。
圣人虽有独见之明,当如闇昧,不以曜乱人也。
守道第五十九治人,谓人君治理人民。
事天,事,用也。
当用天道,顺四时。
莫若啬。
啬,爱惜也。
治国者当爱〔惜〕民财,不为奢泰。
治身者当爱〔惜〕精气,不为放逸。
夫为啬,是谓早服。
早,先也。
服,得也。
夫独爱〔惜〕民财,爱〔惜〕精气,则能先得天道也。
早服谓之重积德。
先得天道,是谓重积得于己也。
重积德则无不克,克,胜也。
重积德于己,则无不胜。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无不克胜,则莫知有知己德之穷极也。
莫知其极〔则〕可以有国。
莫知己德者有极,则可以有社稷,为民致福。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国身同也。
母,道也。
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蒂,人能以气为根,以精为蒂,如树根不深则拔,〔果〕蒂不坚则落。
言当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
长生久视之道。
深根固蒂者,乃长生久视之道。
河上公章句卷四居位第六十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鲜,鱼〔也〕。
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
治国烦则下乱,治身烦则精散。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以道德居位治天下,则鬼不敢以其精神犯人也。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其鬼非无精神也,非不入正,不能伤自然之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非鬼神不能伤害人。
以圣人在位不伤害人,故鬼〔神〕不敢干之也。
夫两不相伤,鬼与圣人俱两不相伤也。
故德交归焉。
夫两不相伤,则人得治于阳,鬼神得治于阴,人得保全其性命,鬼得保其精神,故德交归焉。
谦德第六十一大国者下流,治大国〔者〕,当如〔江海〕居下流,不逆细微。
天下之交,大国〔者〕,天下士民之所交会。
天下之牝。
牝者,阴类也。
柔谦和而不昌也。
牝常以静胜牡,女所以能屈男,阴胜阳,以〔其〕,安静不先求之也。
以静为下。
阴道以安静为谦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能谦下之,则常有之。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此言国无大小,能持谦畜人,则无过失也。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下者谓大国以下小国,小国以下大国,更以义相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大国不失下,则兼并小国而牧畜之。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使为臣仆。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小国各欲得其所,大国又宜为谦下为道第六十二道者万物之奥,奥,藏也。
道为万物之藏,无所不容也。
善人之宝,善人以道为身宝,不敢违也。
不善人之所保。
道者,不善人之〔所〕保倚也。
遭患逢急,犹知自悔卑下。
美言可以市,美言者独可于市耳。
夫市交易而退,不相宜善言美语,求者欲疾得,卖者欲疾售也。
尊行可以加入。
加,别也。
人有尊贵之行,可以别异于凡人,未足以尊道。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人虽不善,当以道化之。
盖三皇之前,无有弃民,德化淳也。
故立天子,置三公,欲使教化不善之人。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虽有美璧先驷马而至,故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以求得?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不日日远行求索,近得之于身。
有罪以免耶,有罪谓遭乱世,闇君妄行形诛,修道则可以解死,免于众也。
故为天下贵。
道德洞远,无不覆济,全身治国,恬然无为,故可为天下贵也。
恩始第六十三为无为,因成循故,无所造作。
事无事,预有备,除烦省事也。
味无味。
深思远虑,味道意也。
大小多少,陈其戒令也。
欲大反小,欲多反少,自然之道也。
报怨以德。
修道行善,绝祸于未生也。
图难于其易,欲图难事,当于易时,未及成也。
为大于其细。
欲为大事,必作于小,祸乱从小来也。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从易生难,从细生着。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处谦虚,天下共归之也。
夫轻诺必寡信,不重言也。
多易必多难。
不慎患也。
是以圣人犹难之,圣人动作举事,犹进退,重难之,欲塞其源也。
故终无难矣。
圣人终生无患难之事,犹避害深也守微第六十四其安易持,治身治国安静者,易守持也。
其未兆易谋,情欲祸患未有形兆时,易谋止也。
其脆易破,祸乱未动于朝,情欲未见于色,如脆弱易破除。
其微易散。
其未彰着,微小易散去也。
为之于未有,欲有所为,当于未有萌芽之时塞其端也。
治之于未乱。
治身治国于未乱之时,当豫闭其门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从小成大。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从卑立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从近至远。
为者败之,有为于事,废于自然;有为于义,废于仁;有为于色,废于精神也。
执者失之。
执利遇患,执道全身,坚持不得,推让反还。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圣人不为华文,不为色利,不为残贼,故无败坏。
无执故无失。
圣人有德以教愚,有财以与贫,无所执藏,故无所失于人也。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从,为也。
民之为事,常于功德几成,而贪位好名,奢泰盈满而自败之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终当如始,不当懈怠。
是以圣人欲不欲,圣人欲人所不欲。
人欲彰显,圣人欲伏光;人欲文饰,圣人欲质朴;人欲色,圣人欲于德。
不贵难得之货;圣人不眩为服,不贱石而贵玉。
学不学,圣人学人所不能学。
人学智诈,圣人学自然;人学治世,圣人学治身;守道真也。
复众人之所过;众人学问反,过本为末,过实为华。
复之者,使反本也。
以辅万物之自然。
教人反本实者,欲以辅助万物自然之性也。
而不敢为。
圣人动作因循,不敢有所造为,恐远本也。
淳德第六十五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说古之善以道治身及治国者,不以道教民明智巧诈也,将以道德教民,使质朴不诈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