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视角下的灾后重建评估——以北川新县城和映秀镇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446.22 KB
- 文档页数:7
灾后恢复重建模式的比较研究——以四川汶川与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发布时间:2021-06-16T10:47:57.930Z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6月作者:作者:谢静1 第二作者:史冬冬2 [导读] 本文在对地震灾民的评价基础上,对两种模式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本文以采用异地搬迁重建的汶川和原址重建的北川羌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北川)为例进行两种重建模式的对比分析,结果说明:与地震原址重建相比,异地搬迁的重建模式对地震后重建的总体满意程度更高。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作者:谢静1 621010重庆大学城市科学技术学院第二作者:史冬冬2 402160摘要:本文在对地震灾民的评价基础上,对两种模式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本文以采用异地搬迁重建的汶川和原址重建的北川羌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北川)为例进行两种重建模式的对比分析,结果说明:与地震原址重建相比,异地搬迁的重建模式对地震后重建的总体满意程度更高。
关键词:震后重建异地搬迁原址重建居住满意度1.引言地震是自然力量,通常在强地震袭来且具有人为因素时会变得具有破坏性,这会由于不良的规划,不良的基础设施和不良的自然资源管理而加重或加重了对灾害的暴露。
因此,选择合适的震后重建模式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可以提供机会重建受损的结构,重塑脆弱的社会和经济体系,并最终提高抗震能力。
基于地质条件,破坏条件和城市发展,强震后的震后重建通常包括两种模式:原址重建和异地搬迁重建。
原址重建意味着重建社区或村庄,并将居民安置在其原始位置。
异地搬迁的重建工作是指将居民搬迁到不易发生地震的地区,并重建社区或村庄。
异地搬迁的重建为受害者提供了通过更好地获得就业,环境和公共服务来改善其生活的机会。
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由于不同的地震后重建模式而产生的差异。
2.汶川的灾后恢复重建模式5·12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约5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共计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4643人不同程度受伤、1993.03万人失去住所,受灾总人口达4625.6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4亿元。
作者: 谢小青;刘云浪
作者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9-10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地震;财产处理;物权;北川
摘要:震后重建物权归属处理是灾区重建过程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阻碍重建进程。
本文以北川县为例,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从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三个方面以及灾民对部分财产处理的评价对比分析,指出当前震后重建过程中物权归属处理所存在的问题,从国家所有权、一般物所有权、房屋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房贷问题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旨在对震后重建工作提供参考。
如今的北川物电2011级2班姓名:何潇学号:1109030227那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已过去五年多了。
五年多来,无论是争分夺秒的生命救援,还是只争朝夕的灾后重建,这片土地无时无刻不在体会着伤痛,感受着力量,见证着速度。
昭示着奇迹。
回望逝去的日日夜夜,痛与坚强伴随着我们,爱与希望激励着我们。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我们从恐惧到远离恐惧,从惊慌失措到镇定面对,以一个古老民族的韧性,含泪弥合创伤,倔强开始新生。
灾难既然无法避免,故土岂能轻易抛却!余震声里,废墟之上传来的最强之音,无疑就是迎着苦难,快马加鞭,加快建设,继承历史,融入现实,面对未来的灾后美好新家园!这是灾区人民给自己的决心和承诺,更是向世人展示的重拾这片废墟,以及破碎山河的不屈气概。
灾后重建我们需要感谢的太多,感谢党和政府,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力物力挺进灾区救援;感谢勇敢无畏的人民解放军,总是你们出现在第一救援线;感谢全国各族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此刻我们流着同一滴血。
太多的感谢,让它化作灾后重建的动力和决心。
我相信灾区美好的明天和灾区人民重新绽放的笑容才是对十万逝去亡灵的最好告慰,才是对所有关心灾后重建的人的最好答复。
老北川地震遗址依然只能用废墟来形容。
虽然时过五年,除了道路,整个北川县城所遭受的巨大破坏,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一幕,在这一刻,真实、震撼、栩栩如生……到处是断垣残壁,满目疮痍,无尽的悲伤不由得涌上心头。
虽然地震已经过去五年了,但一想到还有那么多生命仍然被掩埋在废墟中,就这样再也见不到阳光,永远是黑暗,泪水一下子盈满了眼眶。
上图为北川震后遗址。
“深切悼念5.12特大地震遇难同胞”。
地震之后,北川中学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了北川的符号。
老北川中学校址的绝大部分,已经掩埋在巨石和泥土之下。
山体滑坡几乎与地震同时发生。
听说,当时除了正在上体育课的数十名师生侥幸得以生还之外,其余数百名师生员工都埋在废墟之下。
奔泻而至的巨石层层堆涌着,像是万马奔腾的场面戛然而止。
汶川县映秀镇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市设计说明书扉页谨以本规划向汶川特大地震中不幸遇难的映秀同胞致以深切悼念!向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广大灾区人民致以崇高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人们致以真挚感谢!1 项目概况1.1 项目背景映秀镇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边缘,是阿坝州的对外交通节点和门户重镇,也是川西、川北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
镇区距离汶川县城威州镇55公里,距离都江堰市45公里,距离成都88公里。
镇域总面积105.8平方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社区。
2007年底镇域户籍人口为6641人(不含流动人口)。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作为震中的汶川县映秀镇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
温家宝总理到汶川视察灾情时作出了“把映秀镇建设成为全国灾后恢复重建样板”的指示,广东省委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也提出了“把映秀建设成为广东援建典范”的要求,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也指出“广东对口支援汶川的举措对整个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都将产生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为落实中央与地方各级领导的指示,更好推进映秀镇重建工作,我院积极参加由广东省建设厅、东莞市城建规划局、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组织开展的汶川县映秀镇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市设计咨询工作。
1.2 规划设计范围本次城市设计范围为映秀镇中心镇区规划范围,东至枫香树以西,南至黄家村以北,西至渔子溪以东,北至老街村以南,面积约2平方公里。
(规划设计范围图,总规范围叠航片)1.3 规划设计依据和参考(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1998)(3《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令第526号)(4)《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5)《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灾后重建规划组)(6)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2008)(7)《关于汶川地震灾区城镇居民住房重建的指导意见》(建法[2008]151号)(8)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9)《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10)《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 21734-2008)(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12)《汶川县地震恢复重建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13)《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2008-2011)》(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2008)(14)汶川县映秀镇总体规划(2007-2020)(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2 区位与现状分析2.1区位分析(1)阿坝州东南门户映秀镇是阿坝州重要对外交通节点和门户重镇,国道213线、省道303线和即将修通的的都汶高速等区域性交通干线交汇于此。
【关键字】地震汶川地震灾后映秀镇恢复重建城市设计设计说明序汶川大地震已过半年,与震中近在咫尺的映秀镇区重建工作,牵动人心。
我们的视线穿越满目的废墟,缅怀苦痛,试图重新解读这片土地;我们的视野超越空间的局限,放眼周边,思考重建之路;我们的记忆包容了时间的伤痕,收拾心情,探索未来发展之道。
在历史的时空中,我们在寻找答案……1. 前期研究——规划要点与立意分析1.1. 宜居·安全——躲难减灾设计以灾后重建的典范城镇为目标,映秀镇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躲难减灾问题。
而面临的主要困难,可归结为:1、毗邻地震断裂带及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地区;2、城镇可用土地资源有限,躲难空间难于安排;3、对外交通联系依靠沿岷江河谷公路,灾害发生时可能中断。
针对以上特点,本规划遵循“躲让”,“抵抗”,“自救”相结合的防灾策略,通过科学有效的防灾系统规划,在各种灾害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之间树立坚实的屏障。
1.2. 缅怀·激励——“512汶川大地震”纪念映秀,是汶川大地震的核心纪念场所。
规划方案力图整合现有的纪念资源,并进一步完善、升华,打造完善的城市纪念体系。
缅怀伤痛的百花大桥遗址、映秀中小学遗址,遇难者公墓、地震飞落巨石,以及反映赈灾感人场景的铁军大道和救援直升机起降场,都将是规划研究的重点。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纪念体系在情感因素以外,还应融入科学、教育的因素。
作为举世瞩目的震灾中心城镇,映秀镇周边及镇内遗迹遗址和灾后自然环境具有科学考察和教育、研究的极高价值。
因此,城市纪念体系需要包含科学、教育等积极元素,以反映人类缅怀前事同时的理性思考和积极应对。
1.3. 传承·发扬——藏羌民族文化藏羌文明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魅力天成,而映秀镇正是由成都平原文化进入川西山川文化的咽喉,被誉为“西羌门户”。
唯有在重建规划中传承、发展地域特色和文化,才能在使当地同胞产生认同感、归属感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更好的树立重建乐土、生生不息的坚强信念。
作者: 王骏[1];张照[2]
作者机构: [1]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系讲师;[2]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出版物刊名: 城市问题
页码: 24-27页
主题词: 小城镇;灾后重建规划;映秀镇
摘要:以汶川地震震中映秀镇为例,在对其灾后三个不同阶段规划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认为小城镇灾后重建规划应当结合当地实际,合理安排规划时序,处理好应急建设与长期发展关系;突出小城镇特色,加强防灾和减灾规划;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特色产业振兴规划,并及时统筹城乡一体化。
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和做法映秀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和做法一、灾前基本情况和地震受灾情况(一)灾前基本情况映秀镇位于汶川县东南部,平均海拔900米,幅员面积115平方公里,距离汶川县城威州镇55公里,距离都江堰市45公里,都汶高速仅为13公里。
同时映秀镇地处国道213线和省道303线交汇处,是通往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黄龙九寨沟和卧龙四姑娘山的交通枢纽,也是阿坝州门户重镇。
全镇辖8个行政村(社区)30个村(居)民小组,2007年末全镇总人口16000余人,其中常住人口8100余人。
镇党委镇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富民政策,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通过多种措施确保农民增收,2007年,全镇农村人均纯收入3008.7元。
(二)受灾情况“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映秀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重灾难,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全镇因灾死亡6566人,房屋受损、倒塌1066户63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45亿元。
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州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下,在广东省的无私援助下,映秀人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夺取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生产恢复发展的重大胜利。
三、灾后重建情况重建的映秀辖7村1社区,集镇规划面积1.04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其中:20万平方米为城镇住房,8万平方米为公共基础设施。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统一安排,东莞市对口援建映秀镇资金111519万元,其中广东省统筹资金21519万元,市财政统筹资金90000万元。
援建项目55个,分为“资金补助”和“交钥匙”两种援建方式。
其中“资金补助”项目19个,包括四村一社区安置房、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及农村供水、道路等,投资45709.79万元,由映秀镇政府组织建设;“交钥匙”项目36个,包括安居房、卫生院、市政道路、桥梁、自来水厂、河堤、市场、震中纪念地、公园、广场等,投资65809.21万元,由东莞市援建工作小组工程管理处组织建设。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重建第一篇: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重建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都江堰模式受汶川大地震影响,都江堰市大面积受灾,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海市对口援助下,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
都江堰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以产业重建、城镇重建、农房重建、生态重建等为重点,积极探索都江堰重建新模式。
一、城镇重建——“壹街区”模式大地震导致都江堰城镇受灾严重,大量房屋损毁,灾后重建的第一重任就是要着力解决都江堰受灾市民的安臵问题。
在城镇住房重建中,融入援建市的建筑风貌和当地特色,是都江堰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的一大亮点。
为了城镇灾后的可持续发展,都江堰积极探索“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使灾后重建从单一城市功能的应急恢复向系统提升转变。
此外,在重建过程中,都江堰注重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带给灾民切实的利益。
以“壹街区”为例:(一)建筑特色——“川西风貌+上海风情”“壹街区”是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第一个功能完整的成街区建设项目,社区内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功能完善,是一个集川西风貌、上海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
按照“一街区、一家人”的理念,“壹街区”的设计规划融入上海元素,条条小巷纵横交错,住房建设相对集中,建筑风貌体现上海特有的“弄堂”风情。
(二)命名特色“壹街区”的命名很有特色,它不仅包含着都江堰人民对援建者的感恩之心,更是传递着新的文化理念和突出其综合功能,让人耳目一新。
据悉,当初在为该项目命名时,都江堰为了感恩上海援建、铭记援建者的恩情,提出叫“上海花园”、“上海城”或“上海村”。
但被上海援建者拒绝:“援建不是恩惠,这个项目应该传递出更新的理念,拥有更响亮的名字。
”而且该项目拥有开放式的特点,无线网络将覆盖于整个区域内,所以“壹街区”也是“E街区”。
(三)功能提升——综合性城区为了提升都江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力,“壹街区”建设项目通过对口援建、联建等共同参与重建的新模式,形成功能提升的“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
汶川地震震中映秀镇灾后重建规划思路
邱建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09(025)005
【摘要】映秀镇是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灾后恢复重建全国牵挂.举世瞩目.从映秀镇的实际出发,确立了建设抗震建筑示范区的规划目标,阐述了恢复重建的示范作用和象征意义,并从基本功能的恢复、安全体系的完善、"四新"科技的应用、纪念体系的构建、特色城镇的塑造等方面提出了规划设想.
【总页数】2页(P55-56)
【作者】邱建
【作者单位】四川省建设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震中地区地震灾害在水电工程中的表现形式——以映秀湾水电站在汶川地震中的震损形式为例 [J], 姚林林;何绍明
2.论旅游规划中的营销概念设计——基于汶川地震震中映秀镇的案例 [J], 刘世明;李蔚;尚玮
3.汶川地震震中映秀地区地表破裂特征 [J], 马博琳;李勇;董顺利;陈浩;闫亮;乔宝成
4.灾后重建与基层治理模式的变迁:对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L镇的比较研究
[J], 景燕春;朱健刚
5.映秀镇在汶川地震中的破坏情况和地震触发的地震灾害野外照片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简介:郑小明(1964-),四川安岳人,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监、总规划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更新、城市设计与新城建设。
胡俊(1981-),安徽池州人,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设计院院长、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更新、特色城镇规划、城市新区规划。
文晋(1984-),四川成都人,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设计院副总规划师、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更新,城市设计、特色城镇规划。
刘昭(1988-),河北石家庄人,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师、助理规划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城市更新。
◆灾后重建典范当代文化遗产摘要郑小明胡俊文晋刘昭北川新县城的重建,不仅寄托着灾后北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希望,也书写了中国现代城市建设的新篇章。
北川新县城是一座将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中国建筑艺术最高水平设计变为现实的中国建设工程典范,从空间的维度定义了中国特色人居环境建设的新范式。
北川新县城重要的文化价值应得以保护与传承,北川新县城所承载的特殊历史价值与城建典范将成为中国现代史上宝贵的文化财富。
关键词:北川新县城;灾后重建;文化遗产———以文脉传承的视角浅谈北川新县城的保护与发展引言回望历史,多难兴邦;回首十年,重建家园。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一场八级强震,震动了华夏大地,造成数万人遇难,损失之大,举世罕见。
作为中国唯一羌族自治县的北川,老县城曲山镇在此灾难中约80%以上建筑被损毁,1万多居民中仅有4000多人生还,一座县城几乎沦为废墟。
面对满目疮痍的震后北川,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再造一个新北川”的历史决策。
经国务院批准,新县城选址在距离北川老县城20公里左右处,成为“5·12”特大地震后唯一异址重建的县城,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亲自定名为———永昌镇。
北川新县城的重建,谱写了中国现代城市建设的新的一页。
在对灾后重建近十年来北川新县城的规划建设和城市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人居环境建设新范式的调研报告。
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精心组织下,经过全国上下的大力支援和灾区人民的艰苦奋斗,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取得了重大成果,灾区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实现灾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科学规划是灾后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基础。
四川省在灾后重建中,将悲痛化为机遇,结合灾后实际,及时调整全省城镇布局,对地震灾区学校、医院等公共资源进行重组和重新布局,适度调整重灾区城镇规模,科学确定重点重建、适度重建和限制重建的区域,打破常规加快灾后重建规划编制。
一、房屋重建(一)农房重建—体现民族风格,发展旅游产业汶川县震前共有农村居民18377户。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全县农房倒塌13700余户,3800多户遭到严重损毁,农房重建是该县灾后重建的首要任务。
在农房重建的过程中,体现民族风格成为一大亮点。
以映秀镇老街村为例,在风貌上,按照藏羌风格进行统一打造,并完善相关配套生活设施,抓住映秀创建“五A”级景区的有力契机,结合茶马古道建设,大力发展新农村农家旅游经济,解决居民住房的同时,也解决了未来生计问题。
(二)建房模式—不同情况不同选择为了尽可能的保护和传承藏羌农房建筑,汶川县各乡镇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重建方式。
主要有以下四种:(1)单户自建;(2)联户联建;(3)援建单位统一规划统一重建;(4)援建单位统一规划,农户自己重建。
以老街村为例,采取的是统规自建和统规联建相结合的方式,即房屋设计统一规划,可单独自建,也可和别户联建,建成的新农房成为了都汶公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着四方游客。
对于地处高半山的村民来说,例如威州镇茅岭村,由于村民劳动力不足,山高路远建筑成本高等困难,为了充分整合力量,采取了村民联建的模式。
(二)机制创新—解决农房重建资金短缺问题为了解决农房重建过程中资金缺口这个问题,地处汶川高半山的秉里村采用了统一规划建房和村民参与务工的方式,有效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保证了农房重建的顺利完工。
灾后北川房屋建设情况调查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国人皆惊。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所到之处房屋基本尽毁,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而各个受灾区都必须面临重建的仸务,家园的恢复迫在眉睫。
不过,急功近利的工程大家也是不允许的。
毕竟地震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已经无法弥补,不能再因为重建的豆腐渣而使受到二次伤害。
北川羌族自治县,四川盆地西北部的一个小县城,居住着中国绝大部分的羌族人民。
或许,地震前只是属于绵阳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
至少川外很少有人会听到北川然后马上反应出来是什么样的一个地方,甚至不少川内的人也只是在听到羌族自治县的时候会顺口说出,其他,并没有多少了解。
当然,这是地震之前的事。
5.12地震,使得这个原本平静的羌族聚居地成为了全国皆知的地方,不过,这个也并不值得高兴欢呼,毕竟,这个出名的代价实在太高了,纵然我们并不能控制。
地震造成北川老县城基本上完全损毁,道路交通全部中断,房屋建筑系数倒塌,还有山体垮塌,泥石流等此生灾害。
可以说,在地理课本中介绍的地质灾害什么的在5.12地震中的北川都像是约好的一样出来赶了场集,一场浩劫生命财产的集。
地震灾害的搜救工作基本结束后,县城一片废墟不再适宜无关人员进出,加上余震不断,北川县城随时可能再次发生滑坡、泥石流、滚石等险情,人员频繁进出可能发生新的伤亡事件,并且经专家初步鉴定,北川县城基本不具备恢复重建的条件。
于是有专家提出了在县城旧址建立“北川地震博物馆”的思路,为确保地震灾后的县城原貌不被破坏,亦需要对县城采取必要的管制措施。
而这一方案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于是,一个崭新的北川于地震过后重生,幸运活下来的人带着对不幸逝去的人的思念坚强地建设新北川,只为,一个震后简单的如以往的平静的生活。
关于北川灾后重建调查报告第一篇:关于北川灾后重建调查报告关于北川灾后重建效果调查报告法学与社会学院思政2班第一小组:谢素萍许文节程群邹燕谢静徐代珊一、调查时间:2015年6月4日二、调查地点:北川县擂鼓镇街道、楠竹村、茶坊村三、调查对象:当地街道居民、村民四、调查目的:了解现状,存在的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五、调查方法:实地走访六、调查现象及问题存在方面:根据走访的居民对灾后重建效果的描述,居民自身对目前生活现状的满意程度,以及对北川灾后重建政策的参考,分析北川灾后重建工作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北川灾后重建工作更加完善。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北川县城造成毁灭性破坏,县城被夷为平地,房屋基本损毁、人员大量伤亡、道路交通中断,水、电、气、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尽毁。
北川作为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县城的恢复重建因其对民族自治地区的发展和振兴、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定要把北川建设好”、“再造一个新北川”的指示,要求北川县城的重建要成为整个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标杆和象征,起到示范作用。
经过专家反复论证,确认北川县城无法原址恢复重建,为此,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异地重建北川新县城。
北川新县城的规划设计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
把北川新县城建成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标志性工程,成为“城建工程标志、抗震精神标志和文化遗产标志”。
除了对心理造成的巨大伤痛,北川人民的生活方面也要随之改变,因为地震几乎毁掉了所有的房屋以及大部分的耕地,北川的灾后重建工作庞大而艰难。
按照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山东省对口支援北川羌族自治县的灾后重建,经过六年的拼搏努力,援建任务顺利完成,“再造一个新北川”的基本目标基本实现。
(一)街道居民对灾后重建效果及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以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为例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位于北川县境东南,震前为北川羌族自治县的重点镇,属北川县的南大门,距原县城(曲山镇驻地)8公里,距绵阳市区约60公里,安(县)北(川)公路穿境而过,是绵阳至北川老县城的必经之地,现在仍是关内交通要道。
社工介入灾后重建工作及跟进服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以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为例社工介入灾后重建工作及跟进服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以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为例人文科学学院张紫微石妮娜于欣高润泽常思雨张秀秀一、引言2008年,我国发生特大地震灾害,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为灾区同胞送去了源源不断的物质帮助与精神支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如今,3年过去了,我们从各种报道上面了解到灾区人民已从悲痛中走出,重建工作成果丰硕,灾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也已步入正轨。
以此为契机,我们组深入灾区就社工介入灾后重建工作及跟进服务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
我们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社会实践小组,对四川省绵阳市老北川、新北川、安昌镇、西南科技大学的当地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
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社会工作在当地发展前景广阔,但仍然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当地发出的100份调查问卷中了解到:在提供服务方面,城市和农村分别有72.7%和68.4%的居民接受了社工的帮助,城乡之间虽有差异,但差距不是过大,可见社会工作在当地的覆盖率较为可观。
在跟进服务方面,只有10%的受帮助者接受到了较为全面的社工跟进服务,40%的受助者未接受到跟进服务,还有50%的受助者只接受了少量的跟进服务。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社会工作者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重建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小组就社工介入灾后重建工作及跟进服务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我们小组一行人员对社会工作专业进行了实践学习,也在调查过程中为一些居民提供了我们力所能及的心理辅导。
还通过调查结果分析,为当地社工机构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二、团队主要成员列表指导姓名学院专业职称东波人文科学学院公共管理与社会学系教授教师曾富生人文科学学院公共管理与社会学系讲师成员组成姓名院系专业年级组长张紫微人文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社工09-1组员高润泽人文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社工09-1组员石妮娜人文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社工09-1组员于欣人文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社工09-1组员常思雨人文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社工09-1组员张秀秀人文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社工09-1三、调查对象与实践方法1.调查对象及情况为了解社工介入灾后重建工作及跟进服务状况,以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为例。
航拍汶川地震后新老城对比映秀最美、北川宜居、汉旺冷清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里氏8.0级特大地震,震撼了整个神州大地,10年后曾经的重灾区有的完成了从震区到景区的转变,有的高楼林立,有的没了活力。
512汶川特大地震将中国唯一羌族自治县北川的县城夷为平地,遇难人员逾两万。
如今北川新县城位于安昌镇以东约两公里处,处于黄土镇与安昌镇之间,距离老县城23公里,如今这里的居住人口达22万人之多。
如今北川新县城位于安昌镇以东约两公里处,处于黄土镇与安昌镇之间,距离老县城23公里,如今这里的居住人口达22万人之多。
如今北川新县城位于安昌镇以东约两公里处,处于黄土镇与安昌镇之间,距离老县城23公里,如今这里的居住人口达22万人之多。
映秀镇是5·12地震的震中,实际上这个地方并不偏远,离成都市区不过73公里,离都江堰市区26公里。
如今的映秀镇成为了国家4A 级旅游景区,也是国内鲜有的免费4A景区。
映秀镇是5·12地震的震中,实际上这个地方并不偏远,离成都市区不过73公里,离都江堰市区26公里。
如今的映秀镇成为了国家4A 级旅游景区,也是国内鲜有的免费4A景区。
映秀镇是5·12地震的震中,实际上这个地方并不偏远,离成都市区不过73公里,离都江堰市区26公里。
如今的映秀镇成为了国家4A 级旅游景区,也是国内鲜有的免费4A景区。
曾经的汉旺镇由于东方汽轮机厂的存在是个有活力的热闹的小镇,虽然人口不多,但是绝对热闹非凡。
1965年搬来汉旺镇的东方汽轮机厂,是按照当年三线企业“靠山、隐蔽、进洞”的选址要求,沿靠龙门山脉,在汉旺镇的边上,建成了“十里东汽”。
但10年前的大地震,顷刻间摧毁了这个花了四十多年建设起来的工厂,摧毁了这个热闹的小镇。
地震发生后,8000余人在此遇难。
曾经的汉旺镇由于东方汽轮机厂的存在是个有活力的热闹的小镇,虽然人口不多,但是绝对热闹非凡。
1965年搬来汉旺镇的东方汽轮机厂,是按照当年三线企业“靠山、隐蔽、进洞”的选址要求,沿靠龙门山脉,在汉旺镇的边上,建成了“十里东汽”。
地震灾区分级和灾害程度排序方法研究——以汶川8.0级地震为例胡伟华;宋立军;苗崇刚;侯建盛;袁志祥【摘要】根据汶川8.0级地震震害评估工作的具体实践,探讨了地震灾区分级和灾害程度排序的方法.通过房屋震害系数、强震加速度观测记录、发震构造、地震地质灾害和场地条件、人口分布及伤亡情况等影响因素来确定受灾程度,以烈度区、统计学方法、速报灾情等来确定灾区分级.【期刊名称】《灾害学》【年(卷),期】2010(025)002【总页数】6页(P30-35)【关键词】地震灾区;灾害程度;分级;排序;汶川8.0级地震【作者】胡伟华;宋立军;苗崇刚;侯建盛;袁志祥【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中国地震局应急救援司,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应急救援司,北京,100036;陕西省地震局,陕西,西安,71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9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国家和各级政府第一需求就是要快速掌握灾害影响范围、救灾重点区域等信息,以满足救灾应急的需要[1-6]。
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政府有关部门甚至需要对灾区县(市)进行受灾程度的排序,以便于确定救灾和恢复重建投入重点。
我们知道受灾程度主要由地震震级、建(构)筑物破坏程度、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地震地质灾害等因素来表述,这些因素彼此关联,单独考虑其中一种或两种因素并不能够全面反映一个区域的受灾程度,如何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全面、定量地给出各灾区县(市)的受灾程度,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们根据汶川8.0级地震震害评估工作的实践,通过进一步研究,提出了确定灾区分级和灾害程度排序的方法。
1 受灾程度的影响因素根据地震震级、灾区遭受的破坏程度和人员伤亡情况,我们将地震灾区由轻至重划分为4个等级:一般灾区、较重灾区、严重灾区和极重灾区。
灾区等级的划分与地震灾害事件分级相对应,对于一般地震灾害和较大地震灾害事件,灾区往往划分为1至2级,即一般灾区和较重灾区;对于重大地震灾害和特别重大地震灾害事件,灾区可划分1至3级或者1至4级,即包括严重灾区和极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