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中庸》的全文总纲精髓
- 格式:docx
- 大小:15.55 KB
- 文档页数:7
大学中庸原文与解析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章节,也是中庸思想的根本表达之一。
本文将对大学中庸的原文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
中庸者,天下之总理也。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段原文表达了中庸的核心理念。
中庸作为天下事物的总理,要承担重大的责任。
但在接受这些责任之前,首先要经历各种考验和挑战。
只有经历过心灵的磨砺、身体的锻炼和品行的修正,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所以,天降灾害于是人也,必先助其福。
所以圣人经天下之传,脩道而纪法。
故天之生,其盛也,其寿也,其昌也,其杀也,如此者何?这段原文强调了圣人的作用和责任。
圣人通过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建立起天下万民的法度和秩序。
因此,万物之生兴、寿命的长短、繁荣与衰败,都与圣人的德行密切相关。
这也暗示着个人的修行不仅能影响自身的命运,也能影响整个社会的盛衰和稳定。
是故至人无贵无贱,无独无偶,往来无攸往,神无形,神所以能形也。
这段原文展示了至人的特质。
至人超越了贵贱、独特和偶然,他们与他人相处时没有畏惧和偏见。
他们具有超然的智慧和境界,使得他们能够超越形式而达到形而上的层面。
言者无所言,行者无所行,所以当人人所不能也。
这段原文表达了中庸的行为原则。
言者无所言,意味着至人不妄言空语,而是言之有物。
行者无所行,意味着至人的行为是无为而治,不追求显露和个人利益。
通过这种言行,至人能够做到超越常人不能做到的事情。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必有所医;否则,天下无救人也。
爱其国家,爱其民族,故自称不得其死而冯大者,是以君子终不大道。
这段原文强调了大道和公平的重要性。
大道为公,即天下之道应当为全人类所共享。
选才任能,讲信修和睦,使得老、壮、幼各有所尽。
对于弱势群体,比如残疾、孤寡、独居者,应给予关爱和医治。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庸之道就是保持中正的立场的规律和方法,是人修为的一种最高境界。
简单地说,就是要自我管理,顺应自然规律,时刻保持克制和正气。
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
更通俗地说吧:就是和谐。
保持自我心态的和谐、与环境的和谐。
这是无人能及的理想境界。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精髓是“荣”,即为“真挚之道”。
真诚,是心之至诚,以诚待人、处事、立业、待人。
中庸之道就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于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就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身心健康的显然理论,基本涵盖三层理论: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豁达。
人须要维持中正豁达,如果丧失中正、豁达一定就是晴、怒、哀、趣太过,治怒唯有趣,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是恭。
只要维持一颗尊敬或者敬畏的心,中正、豁达就以求长存,人的身心健康就以求确保。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就是说道人的道德如果能够达至中庸,就是最低的道德,百姓一直在不懈努力崇尚。
中庸不是无法同时实现,而是很难同时实现。
为什么?因为中庸没定量的标准,仅靠我们自己去体悟。
如果将中庸展开定量处置,那中庸就难同时实现了。
谈中庸,必须要谈道,道离不开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失去了意义。
中国圣人的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中庸要谈到让大家可以实践为好,也就是现代的接地气。
再就是,庸的基本词义就是市场需求,就是崇尚目标过程中的市场需求,就是人和人(或物)之间互动过程中所赢得的量与所代价的量。
比如说喝茶必须七成饭,就是人和食物之间的互动的量。
古文鉴赏‖《中庸》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
【原文】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注释】
赞:助。
参:与天地并立而为三。
【译文】
只有天下最为诚心的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事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
【赏析】
至诚尽性是中庸全篇主旨所在。
只有至诚者能尽其本性,实现其本性,一切人都能实现其本性,为仁善行表现在社会各个方面,则万物的天性也可以得到实现了。
人如果能发扬向善之心,由仁民爱民而爱万物,珍惜万物,就可以赞助天地的化育之功。
人类为万物之灵,可以以其智慧及能力让大自然中的万物得到适当的生存机会。
人可以与天地并地而为三。
儒家这种致极、致美的思想境界值得每个人去追求,为之而不懈努力。
《中庸》全文【第01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以上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
首明道之本源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
次言存养省察之要。
终言圣神功化之极。
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
」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02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03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04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
」【第05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06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第07章】子曰:「人皆曰『予知』。
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08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言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09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10章】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11章】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中庸全文及译文读解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曾参整理而成。
它被视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与《大学》、《论语》和
《孟子》一起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下面我将为你全面介绍《中庸》的全文及其译文读解。
《中庸》全文共20篇,主要内容是论述中庸之道,即“中”和“正”的重要性。
它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强调了中正之道的重
要性,并提出了“中庸”思想。
全文涉及了政治、伦理、修身养性
等方面的理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中庸》的译文读解,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
可以从哲学和思想层面解读,探讨其中的道德观念、修身养性的方
法论以及治国理政的原则。
其次,可以从历史和文化背景出发,分
析《中庸》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
此外,还可以从文学
角度解读《中庸》,探讨其语言表达、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在译文方面,不同的翻译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因此可
以对比不同版本的译文,从中找出共同点和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
原文的含义。
同时,也可以结合注释和解释,深入理解每个词句的
内涵和外延,从而全面把握《中庸》的思想。
总之,《中庸》作为儒家经典,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译文读解需要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中庸》这部经典著作。
《《中庸》全文及注释》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一起了解一下《中庸》。
《中庸》这本书里有好多有道理的话呢。
比如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听起来有点难,其实就是说呀,上天赋予我们的就是本性,顺着本性去做事就是道,修养道就是教育。
就像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这就是顺着我们善良的本性,老师和爸爸妈妈教我们要诚实,这就是教育我们走在正确的道上。
还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意思是说,心里没有喜怒哀乐这些情绪的时候,就是“中”的状态;有了情绪,但是能控制得恰到好处,就是“和”的状态。
比如说,我们考试考好了,心里高兴,但不会骄傲;考不好,心里难过,但不会一直哭鼻子,这就是“中”和“和”。
小朋友们,是不是有点明白了呢?《《中庸》全文及注释》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了解《中庸》哟。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这句话是说,品德好的人能做到中庸,品德不好的人就做不到。
比如在学校里,有的小朋友会和大家友好相处,不欺负别人,也不骄傲自满,这就是像君子一样做到了中庸。
而有的小朋友总是捣乱,还不听老师的话,这就是小人反中庸啦。
再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就是说道就在我们身边,要是有人为了追求道而远离了大家,那就不是真正的道啦。
就像我们做好事帮助同学,这就是身边的道,很简单对不对?小朋友们,《中庸》是不是很有趣呀?《《中庸》全文及注释》小朋友们,今天咱们再来说说《中庸》。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这是说君子能与人和谐相处,但不会随波逐流,这是多么强大呀!能够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也是很强大的。
比如说,大家都在说一个错误的事情是对的,但是君子知道那是错的,就不会跟着说,这就是和而不流。
在玩游戏的时候,不偏向自己的好朋友,公平对待每个人,这就是中立而不倚。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就是要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楚地分辨,踏实地行动。
中庸全文及译文及讲解一、中庸全文中庸之道,乃是孔子所倡导的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是中庸全文的中文原文和英文译文,同时也对中庸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讲解。
中文原文《中庸》曰:中者,天下之至道也;庸者,天下之达道也。
至道无名,万物皆归焉;达道无名,天下皆归焉。
庸者,天下之始也;经者,天下之经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庸知其所始,谓之天庸;知其所终,谓之天经。
是谓两行。
逊于尊者为下;非礼勿视,非道勿听。
古之所谓“至言”,师之道也。
英文译文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says: “The Mean is the ultimate way of the world; the utmost way of the world is through the Mean. The ultimate way is nameless, and all things return to it; the way through the Mean is nameless, and the world returns to it. Through the utmost way, things begin, and through principles, things are got. The utmost harmony is the position of heaven and earth, and the growth of all things is bound up with it. Through the Mean one knows its beginnings and is called heaven’s moderate. Knowing its ends is called heaven’s guidance. This is called the double rule. To be lesser than worthy men is to be below; do not look at what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propriety, and do notlisten to what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ay. What the ancientscalled ‘the utmost words’ is the teaching of a master.”二、中庸讲解中庸是孔子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先秦思想中儒家学派的重要内容。
国学经典《中庸》要点知识点《中庸》是我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瑰宝之一,是一部论述礼义道德的著作,由孔子的学生曾子整理而成。
本文将介绍《中庸》的要点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本经典著作。
1. 《中庸》的概述:《中庸》全文共有三十三章,分为六个部分,主要以探讨中庸之道为主线。
通过讲述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的内外修养的统一,提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2. 中庸之道:《中庸》提出了“中庸之道”的理念,它强调平衡、中立和适度,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在心性的平和与外在行为的恰当,而不偏激。
中庸之道要求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上都要保持平衡和适度,避免过分或偏颇的倾向。
3. 中庸修身篇:《中庸》将修身作为人最基本的要义之一,提出了“君子中庸”和“诚意正心”等观念。
君子中庸是指善于在各种复杂情况下保持中立、自持和适度的高尚品质。
诚意正心强调了诚实守信、正直无私的品德,通过正心来达到修身完善的目的。
4. 中庸齐家篇:《中庸》认为,修身之后还应注意齐家治国,即通过家庭和社会角色的责任来体现中庸之道。
它提出家庭应该是和睦harmonious 和谐的,父母子女之间要有亲情,兄弟姐妹要有友情,夫妻之间要有爱情。
同时,也强调了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以及对社会道德规范的遵守。
5. 中庸治国篇:《中庸》对于君主和政府的治国思想也提出了要求。
它认为,君主要以身作则,追求正义公正,以身先士卒,用德治国。
同时也要理智 ample and judicious 理智运用权力,不偏不倚,兼顾各方利益。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社会的稳定。
6. 中庸天下篇:《中庸》强调了人与天下的关系。
它认为,人应当尊重天地间的自然规律,顺应天时地利,与自然和谐相处。
同时也指出,人在社会中应该遵守世间的规范和秩序,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通过学习《中庸》,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外在的适度。
这本经典著作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希望大家能够多读多悟,将其中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中庸读后感中庸读后感1《中庸》它从本体论、主体论、伦理政治论、宇宙论四个向度展开了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经道德本体作为始基,以道德主体作为核心,阐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则和行为规范,最终将天人、内外之道归结为一“诚”。
《中庸》接续孔子、曾子思路,继承并改造三代天道观,将超越而外在的、神圣的、具有德性并依据德性主宰人事的“天”进一步转化为超越内在的、作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之终极本原的道德本体。
中庸之道如今已走向略带贬义的色彩,但如今人世间,成功之人,成名之人,大凡都是深谙此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中,不偏不倚;接着说庸,庸不是无能,而是平常。
平常就是不易,即鲜有改变,年少轻狂之时,日日思变,整日里做着相同的工作,重复着相同的生活被深恶痛绝,因而时时思变,跳槽等等所为,均有一定因素是因不庸而起。
不说此行为之好坏,年少轻狂时的不庸在长者眼中是为胡闹、是为冒险,是为激进。
暮年之人常念叶落归根,常念平淡生活,有一大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
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一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我认为中是好的,则合用,庸必然也应是好的,平常之为,淡然处之能培养良好心态,庸并非鼓励不求上进,而是在激进中寻求平衡,此又回到中,不可过也不可不及,是以中庸合用。
联系自己的教师生活,我感觉教师确实应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错误。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
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中庸读后感2在这个洒满阳光的冬日里,我拜读了南怀瑾老师撰写的《原本大学微言》。
《中庸》全文(诵读释义)《中庸》是儒家思孟学派论修养境界的一部伦理学(或称道德哲学)专著。
此书在汉代时,被收入《礼记》一书,作为其中一篇。
到宋代,朱熹又从《礼记》书中抽出,并对其进行整理和注解,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合称《四书》,成为宋代以后封建正统教育的基本教科书。
《中庸》全文诵读《中庸》全文及释义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xian))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南怀瑾老师:《中庸》的全文总纲精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第一节所讲的原文,便是全部《中庸》的总纲,也就是子思承继传统儒家孔门学养心法的心印。
等于曾子所著的古本《大学》原文,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开始,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就是《大学》全文的大纲要。
那么《中庸》第一句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的“天”和“性”两个字的名词,它所指的内涵是什么呢?其实,刚才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中庸》所据的根源,是由《周易》坤卦的〈文言〉,以及〈系传〉等的内涵而来,希望大家首先便要反复注意。
现在我们只要采用一个最老实、最笨、也最聪明的读书方法,便是“以经注经”,乃至“以史证经”的方法,便可自能融会贯通其意了。
例如有关本文的天和性字,你只要把《中庸》全书的结尾,他所引用《诗经》〈大雅·文王之什〉:“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两句,便可知道他在这里所提出之天,既非物理世界天体的天,也不是宗教性的玄天上帝之天。
《中庸》首先所说的天,是代表心物一元形而上的义理之天。
那么有关于性字呢?它是指的天性、人性、物性,或是明心见性的性,以及世俗通用所认为的性欲之性呢?答案也很简单。
《中庸》在这里所指的性,是天人之际,心物一元,人生生命本有的自性。
你只要详读《中庸》原文,便有子思自注的“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以及“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就可完全明白他在《中庸》首节提出的“天命之谓性”的性,是指人道根本的自性,它是人们有生自来与天道相通的本性,所以他用典雅浓缩的言文,只需简单明了五个字“天命之谓性”,就可直指人心,自悟自性了。
第二句,“率性之谓道”,就比较难办了。
(完整版)中庸全文及译文《中庸》--子思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上天赋予人和物的根本,叫做“性”;在人即人性,在物即物性。
遵循本性自然的规律,叫做“道”。
修养人性自然的法规,叫做“教”。
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道”是片刻也脱离不开的,能够脱离开的,就不是“道”了。
因此,有道德的君子非常谨慎、敬畏地对待那眼睛只有天下最诚的圣人,才能充分地发挥他的天性;发尽天性,才能发尽人性;发尽人性,才能发尽物性;发尽物性,就能助天地化生、养育万物;能助天地化育万物,就能与天地并列,排在第三了。
看不见、耳朵听不见的东西- “道”;遏制住欲念,即使是在隐晦或细微的地方,也不让它显现出来。
因此,当君子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是特别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等感情还没有抒发出来的时候,叫做“中”;抒发出来而又完全符合礼义的标准,叫做“和”。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途。
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万物就会正常地生长、发育。
第二章原文:仲尼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做到‘中庸’;小人相反,做不到‘中庸’。
君子能做到中庸,是因为君子时刻都能做得恰如其分,既‘不超过’又不‘不足’;小人则相反,做不到中庸,是因为小人做事无所顾忌。
”第三章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了吧!百姓之中很久以来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第四章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第一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最好的《中庸》注释《探寻最好的〈中庸〉注释》《中庸》作为儒家经典,其内涵深邃,理解起来并不容易,所以好的注释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众多的《中庸》注释里,朱熹的注释影响力极大。
他的注释细致入微,将《中庸》里那些抽象的概念,如“中和”“慎独”等,用一种相对容易理解的方式阐释出来。
他的注释就像是一位耐心的老者,坐在你面前,一点点地拨开迷雾。
他会从儒家学说的整体框架出发,让你明白《中庸》在整个儒家思想体系里的位置。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就像是拿到了一把钥匙,开启了深入理解《中庸》的大门。
而现代学者南怀瑾先生对《中庸》的解读也别具一格。
他的讲解充满故事性,没有那种刻板的学究气。
他会把《中庸》里的道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就像和朋友聊天似的。
比如讲到“诚”这个概念,他可能会说一个身边的人如何做到真诚待人,从而让事业顺遂家庭和睦的故事。
他的注释让人感觉《中庸》不是高高在上的经典,而是就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
他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感悟,为《中庸》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让年轻一代更容易亲近这部经典。
还有一些民间学者的注释也值得一提。
他们可能没有朱熹那样的学术地位,也没有南怀瑾先生那么广泛的知名度,但他们是从自己真实的读经感悟出发。
他们的注释里可能会有自己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后,从《中庸》里得到的启示。
这些注释像是一个个来自民间的声音,质朴而真诚。
他们或许会把《中庸》里的“中庸之道”理解成一种平衡生活的智慧,在忙碌的现代社会里,如何在工作和家庭、欲望和知足之间找到平衡。
不同的注释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朱熹的注释是学术上的一座高峰,给严谨的学者们提供了深入研究的依据。
南怀瑾先生的注释是一座桥梁,连接了古典与现代、经典与大众。
民间学者的注释则是大地上的点点星光,虽然微小但也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其实并没有绝对“最好”的《中庸》注释,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可能需要不同的注释来引导自己理解这部伟大的经典。
无论是哪种注释,只要能让我们在阅读《中庸》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能让我们汲取到其中的智慧,那它就是对我们来说最好的注释。
《中庸》解读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博学多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把儒学著述中的四篇经典之作《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成册,取名《四书》。
自那时起,《四书》即成为历代钦定教材,延续近千年,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即子思,儒家称之为述圣。
《中庸》作为《四书》中的一篇,在儒家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朱熹对《中庸》推崇备致,称其为“孔门传授心法”的经典;朱熹的老师程颢、程颐认为,《中庸》阐述的道理,适用于万事,善学者“终身用之不能尽”。
这些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如果悉心品味《中庸》的内容,我们会发现它集成了儒家观察世界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凝结着儒学的思想精华,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百科全书。
现在,我们来解读《中庸》。
为方便阅读和理解,我把《中庸》全文划分为二十五个段落,每个段落分别列出原文、译文和解读三个部分。
(一)【原文】天命之谓性①,率性之谓道②,修道之谓教③。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译文】凡大自然赋予人和世界万物的,称之为本性。
遵循事物的本性,各自行走大自然给定的道路,就是道。
学习和认识这个道,就是教。
道既然是反映事物本性的,就片刻不能离开;能离开的就不是道。
【解读】此处提出性、道、教的概念,阐述了守道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人和世界万物的本性是大自然赋予的,也就是说不是人的想象和意志的产物;人认识事物,要遵循其本性,不能违反事物内在的规律。
毫无疑问,作者是把物质和大自然作为认识本源的。
这是唯物论的观点。
(二)【原文】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由于上述原因,品德高尚的人,非常谨慎和敬畏地对待他未能看到、听到东西,不能因为处在隐蔽和微妙的环境里就失去理智。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处的时候也会谨慎处事。
【解读】这里提出“慎独”的思想,要求人们在无人知晓的环境里,谨慎处事,恪守其道,不乱心志。
南怀瑾老师:《中庸》的全文总纲精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
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
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
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
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中庸》第一节所讲的原文,便是全部《中庸》的总纲,也就是子思承继传统儒家孔门学养心法的心印。
等于曾子所著的古本《大学》原文,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开始,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就是《大学》全文的大纲要。
那么
中庸》第一句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的“天”和“性”两个字的名词,它所指的内涵是什么呢?其实,刚才我们在前面已经讲
过《中庸》所据的根源,是由《周易》坤卦的〈文言〉,以及〈系传〉等的内涵而来,希望大家首先便要反复注意。
现在我们只要采用一个最老实、最笨、也最聪明的读书方法,便是“以经注经”,乃至“以史证经”的方法,便可自能融会贯通
其意了。
例如有关本文的天和性字,你只要把《中庸》全书
的结尾,他所引用《诗经》〈大雅•文王之什〉: “上天之载,
无声无臭”两句,便可知道他在这里所提出之天,既非物理世
界天体的天,也不是宗教性的玄天上帝之天。
《中庸》首先
所说的天,是代表心物一元形而上的义理之天。
那么有关于
性字呢?它是指的天性、人性、物性,或是明心见性的性,
以及世俗通用所认为的性欲之性呢?答案也很简单。
《中庸》在这里所指的性,是天人之际,心物一元,人生生命本有的自性。
你只要详读《中庸》原文,便有子思自注的“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以及“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就可完全明白他在《中庸》首节提出的“天命之谓性”的性,是指人道根本的自性,它是人们有生自来与天道相通的本性,所以他用典雅浓缩的言文,只需简单明了五个字“天命之谓性”,就可直指人心,自悟自性了。
第二句,“率性之谓道”,就比较难办了。
我们大家从两、三千年来,就惯用一个词儿,叫作率性这样做,率性那样做,或率性不干了,或率性干到底等等,这些都和《中庸》所说的率性相关。
因为率性一词,已经变为两、三千年来传统习惯用的口头语。
其实率性这一个名词,是指从本有的天性、人性所起动作用的初心一念,如果勉强引用二十世纪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观念来说,就是直觉或直观。
但照“直觉”、“直观”的实质心理状态来说,那是属于意识的范畴,还是不太澈底的。
那么我们只好再比较详细的引用佛家唯识法相的分析来作说明,就比较清楚了。
唯识法相学所说,由本自清淨的自性
匕起心动念的心识作用,大约可分析归纳为五种心性的现
五、等流心。
这五种心态,我们从一般的状况来作说明,就 要倒转来先说等流和染净的心态。
何谓等流心呢?便是我们 的心念思想,永远犹如一股瀑流一样,像长江和黄河,永远 是源源滚滚不分清浊,夹带泥沙而奔流不息。
所谓清浊不分, 便如我们的心念思想,善恶夹杂,圣凡并存,同样平等的都 在奔流不息,所以叫它是等流之心。
但分开来讲,纯粹的善 心善念,便叫净心;恶念恶心便叫染心,也就是最容易受夕、 境影响的染污心。
至于率尔心和寻求心,以及决定心,一般是用在学佛修道的 修止(定)、修观(慧)上来讲,比较容易明白。
所谓率尔 心,就是平常在不思不虑平静的心境中,无缘无故,突然生 起一念的初心,来不知其所从来,去亦不知其所从去。
等于 我们睡足一觉,刚刚醒来的一刹那之间,清清明明,并未加 上任何分别思念的心境。
如果这样一直保持下去,就等于佛 说的“直心是道场”了,但并非说知道这样就是悟道了。
可是
般没有修持素养的人,是绝对做不到随时保持这种清明自 在的初心境界。
那么,跟着而来的,便会习惯性的生起寻求 之心了。
例如回忆、追思等心态,便是寻;希望、思索事物等心态, 便是求。
至于决定心呢?大概可分为圣人和俗人的两种境界, 如果是学养修为有素的圣人,不管是哪种起心动念,甚之是 率尔之心,一知便休,随时返还自性的清净本然,这便是趋 向圣境的决定心。
倘使是一般平常的俗人呢?对某一思念和 事情,断然下了决定,去或不去,干了或不干,决断下来, 便是一般平常人所用的决定心。
但这些心态,如果照唯物哲 学和科学的观点来讲,都和脑的作用有关联。
然而从唯识法 相学来讲,脑是五识一一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的 总和,心意识的意识并不在脑,何况第六意识的后台还有更 深入的两重作用。
不过,现在我们不是在讲唯识法相之学, 只是借用发挥,稍作说明而已。
我们了解了这些心理情况以后, 便可知道《中庸》所说“率性
之谓道”的率性,也就是等于唯识法相学所谓的率尔心。
们在天性自然中,突然率性而起的心念,就是性命生起机动 作用之道的由来,所以便叫它是“率性之谓道”了。
但是率然 而起的性命机动之道,它有善恶并具的作用,绝对不可以不 辨善恶,任由它率性而妄行,由它任性而乱动的。
所以便要 静思反观,需要主动的修正它, 使它去恶从善,乃至使它“止 于至善”才对。
因此便有“修道之谓教”的一句,说明学问修养 象:一、率尔心。
二、寻求心 。
三、决定心。
四、染净心。
当我
之道,是要使它还归本净,而合于天然本性纯善之道的境界,这便是教化、教育的主旨。
也就是我们平常习惯所说道是需要修得,所以便有修道这个名词的由来。
因此,他又特别强调道需修得的重要,便有下文,“道也者,不可须臾(与刹那的意思相同)离也,可离非道也”的告诫。
不可,是教导语的
否定词,并非是不能,或者作为不能离的误解。
这就同我平常对一般研究佛学的人说,佛说“不可思议”,所谓不可是否定词,是叫你不可以用平常习惯性的思想议论妄作注解的告诫,并非说佛法是“不能思议”啊!如果是“不能思议”,佛何以自说三藏十二部经典,还教人去思惟修呢?(一笑)同样的道理,《中庸》在“天命之谓性”的自性自悟之后,跟着便说要悟后起修的重要,所以便提出怎样修正自己而合于天然本净自性的教法。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这是说,所以明白了天然自性的君子们,随时随地,对于起心动念,都要戒慎恐惧的自修其道。
即使是在没有任何一个人看见你在做什么,或听见你在做什么,也是不敢放任,随便妄作非为的。
你不要认为没有人看见,或没有人听见就可随便乱来吗?其实是“莫见乎隐,莫显乎微”,须知天然自性本有具足一切的功能,随时随处都有鉴临自己的作用。
从表面看来,好像是没有人看见你做什么,没有人听见你做什么。
事实上,它是“似无所在而无所不在”。
即使在最深沉
的隐秘之处,或最微末渺小之处,它都会明显的反映呈现在
自心自性的影像之中这正如佛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
“故君子慎其独也”,所以有道的君子们,便会自己注重心意
识起心动念的慎独的工夫,净持心境上率性而起,以及照顾
独头意识的心态,使它返还于灵明独耀的本位,进入“喜怒哀
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中和境界。
当你在灵明独耀,合于天然本有自性的清明心境中,所有和生理情绪
相关的喜、怒、哀、乐等妄想之念都未发动,便是正确中入
自性本净的境界了。
如果偶因外来境界的引发,动了喜、怒、哀、乐等的情绪妄念,当下就能自动自发的加以调整,重新
归到安和平静的本来清净境界之中,这便是中和的妙用了。
所以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因此又再一步阐释修道的人,随时随处能中入灵明独耀的心境中,这便是普天之下,人人修养自性清净的大本。
如果偶有所动,便能随时随处调节返还于安和境界,这便是普天之
人人可以通达而做到的修道工夫。
“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假使人能随时随处修养到达中和的境界,那么,
你就会明白自己本来就与天地并存在同一本位,同时也会明
白自己本来就与万物同等的在天地生生不已的养育之中。
到
了这种境界,也等同道、佛两家所说的“与天地同根,万物体”的道理,完全一致的不二法门了。
讲到这里,为了让我们大家多加体会《中庸》所讲的中和境界,顺便引用中国禅宗一位张拙秀才有名的悟道偈,作为参
考。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
才动被云遮破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
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张拙秀才偈中所用的都是佛家名词。
含灵,是说凡有灵知之
性的众生。
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涅槃,梵 文所谓清净佛性的代号。
至于不断烦恼而证本性,不执著真 如为道体这两句,都是称赞天然自性本自清淨的第一义谛。
念不生与六根动处被遮的道理,便和《中庸》所说道需要 修的“修道之谓教”意义相同。
总之《中庸》的全文总纲精髓, 就在本段的原文之中,最为重要,先要把握得住这个纲要,
F 文便可迎刃而解,后来大部分都是说明“修道之谓教”和做
人处事外用之学的发挥。
但我们现在只是先作依文解义的说 法,先来消化文句表层的意义,后面再做深入的研究。
跟着 便是从《中庸》原文首先提出的总纲之后,他又特别慎重弓 用孔子有关《中庸》“率性之谓道”与“修道之谓教”的话八节, 用来说明中庸的重要性。
口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