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神经系统-脊髓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5
神经系统的分部和常用术语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1.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
- 大脑:负责感知、思考、记忆、决策等高级认知功能。
主要
有大脑皮质、脑白质和基底核构成。
- 脊髓: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参与部分反射机制。
由灰质和白
质组成。
2.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 脑神经:共有12对,从大脑和脑干发出,负责与头部和颈
部的感觉与运动相关的功能。
- 脊神经:共有31对,从脊髓发出,负责与身体其他部分的
感觉与运动相关的功能。
常用术语:
1. 突触: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连接点。
2. 动作电位:神经元产生的电信号,用于传递信息。
3. 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
4. 神经纤维:神经细胞的延伸部分,用于传递动作电位。
5. 神经递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
6. 感觉神经:负责传递感觉信息的神经。
7. 运动神经:负责传递运动指令的神经。
8. 自主神经:控制内脏器官和无意识动作的神经系统。
9.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对机体内部环境和外部刺激的调节反应。
10. 神经病变:神经系统结构或功能发生异常的疾病或损伤。
脑脊髓的名词解释脑脊髓是人体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承担着传递神经信号和调节身体功能的重要任务。
它由脑和脊髓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组成,是人体神经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结构之一。
首先,让我们来解释一下脑的概念。
脑是位于头部的重要器官,是神经系统的最高指挥中心。
人的大脑主要分为左右两个半球,通过脑干与脊髓相连。
脑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传递,协调和控制人体的各种生理和认知功能。
它负责感觉、思维、记忆、情绪、行为以及各种自主的生命活动。
脑的组成结构非常复杂,有许多不同的区域和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功能。
其中,大脑皮质是大脑表面的一层,是大脑最外层的灰质组织。
它是人类高级认知功能的主要中心,包括感官信息的处理、思维、决策和学习等。
小脑位于颅后窝,负责协调和调节身体运动、平衡和姿势的控制。
脑干连接大脑和脊髓,承担着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脑内的丘脑、杏仁核、海马等各类结构也都承担着特定的功能。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脊髓的概念。
脊髓位于脊柱内,是一根长而细的神经组织管道,连接着大脑和身体的各个部分。
脊髓主要负责信息传递,将大脑的指令传达给身体各器官,同时将器官的感觉信号传递回大脑。
脊髓上有许多神经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会产生响应并进行信号传递。
脑脊髓是高度互联的结构,通过神经纤维相互连接。
大脑通过脑干与脊髓相连,脊髓则负责将脑的指令传递给身体各部位。
脑脊髓的联络形成了复杂的神经系统,可以实现感觉、运动和内脏功能的协调。
例如,当手接触热物体时,手的感觉神经会将信号传递到脊髓,脊髓再将信息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处理,同时大脑指示手肌肉收缩以避免受到热损伤。
此外,脑脊髓还涉及到人体其他重要系统的调节。
例如,脑通过下丘脑和脊髓传递指令给内分泌系统,以调节激素的分泌。
脑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和脊髓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保持血压和心率的平衡。
这些调节机制使我们的身体能够自动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活状态。
总之,脑脊髓是人体神经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负责信息传递和调节身体功能。
神经系统总论一、神经系统的机能神经系统是机体的主导系统。
它可通过感受器接收机体内、外环境的刺激,经传入神经将信息传至各级中枢,中枢将信息整合后,特别是高级神经中枢根据已整合的信息有目的地随时发出冲动,经周围神经传到分布于全身各处的效应器,调节机体其他器官的活动,使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的每一个器官必须在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下进行活动的,从而保证各器官、系统功能活动的统一和协调。
人类神经系统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获得的,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得到完善和发展的,特别是人类大脑皮质的高度发展,使人类在分析语言、思维意识远远超过其他动物。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组织是神经组织,神经组织由两类细胞组成:神经元和神经胶质。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导冲动的功能;神经胶质则对神经元具有营养、保护和修复的功能。
三、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如果从周围神经系统在各器官、系统中的不同分布对象考虑,又可把周围神经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躯体神经分布于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内脏神经则支配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由于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都需经脑神经、脊神经与中枢相连,因此脑神经、脊神经内均含有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的纤维成分。
为了叙述简便,一般把周围神经系统分为三部分即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
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中都有感觉和运动纤维成分。
感觉神经是将神经冲动自感受器传向中枢部,因此又称传入神经;运动神经则将冲动自中枢部传向周围的效应器,因此又称传出神经。
四、神经元的结构与分类神经元是神经组织中具有传导冲动功能的基本单位,即一个神经细胞。
在光镜下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突起由一个长的轴突和多个树状的树突构成。
神经元可分为3类:①假单极神经元,即从胞体向外发出一个"T"字形的突起,一支至周围部称周围突;另一支至中枢部称为中枢突。
假单极神经元一般位于脑、脊神经节内。
②双极神经元,从胞体的两端各发出一个突起,其中一个伸向中枢部,另一个伸向周围部,位于视网膜、内耳螺旋器内的感觉神经元为此类细胞。
③多极神经元,从胞体发出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中枢部的大部分神经元属于此类。
按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可分为3种:①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
②运动神经元,又称传出神经元。
③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
五、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5部分。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通过神经接点来完成,这些神经接点我们称为突触,多数突触依靠一些化学物质将信息从一个神经元传向另一个神经元。
六、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1.神经核和神经节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位于中枢部的称为神经核;位于周围部的称为神经节。
2.神经纤维、纤维束和神经神经元的轴突或长树突的外面包有神经外膜或髓鞘称为神经纤维;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于中枢部称为纤维束;神经纤维聚合在一起被结缔组织包裹位于周围部称为神经。
3.灰质和白质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聚的部位,在新鲜标本上呈灰色称为灰质,神经纤维集聚的部位,因髓鞘色泽白亮称为白质。
4、皮质和髓质在中枢部,位于大脑和小脑表层的灰质又称皮质;位于大脑和小脑深部的神经纤维又称为髓质。
5、网状结构中枢部的白质和灰质相间处,纤维纵横交织,其间散在神经胞体称为网状结构。
练习题(一)填空题1. 神经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2部分组成。
2. 周围神经系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3. 中枢神经系包括_______和_______。
4. 神经系统由神经组织构成,它主要有_______和_______2种细胞组成。
5. 神经元由_______和_______2部分组成。
(二)名词解释1.灰质2.白质3.神经核4.神经节5.纤维束6.神经7.网状结构第一节脊髓脊髓起源于胚胎时期神经管的后部,与脑相比是分化较小的一部分,仍保持着明显的节段性。
在生理状况下,脊髓虽可独立完成一些反射活动,但它所执行的大部分复杂功能都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的。
(一)脊髓的外形脊髓(spinal cord)位于椎管内,呈圆柱形,前后稍扁,外包被膜。
脊髓上端平对枕骨大孔,连接延髓,下端在平齐第1腰椎下缘处,终于脊髓圆锥(conus medullaris)的下端,全长45cm。
自脊髓圆锥向下延为一根细长的终丝(filum termina1e),终丝已无神经组织,止于尾骨背面的骨膜。
脊髓可借31对脊神经根的出入分为31节:即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l个尾节。
在胚胎第3个月时,脊柱与脊髓等长。
从胚胎第4个月开始,脊髓的生长速度比椎管缓慢,由于其头端与脑相连接处是固定的,因此脊髓的上段与脊柱的局部关系未变,而下部与脊柱的相应关系逐渐不一致了,新生儿脊髓下端平齐第3腰椎,成人则达第1腰椎下缘。
脊髓的全长粗细不等,有2个膨大部:颈膨大(cervical en1argement):自颈髓第4节到胸髓第1节;腰骶膨大(lumbosacral enlargement):自腰髓第2节至骶髓第3节。
2个膨大的出现,系该节段内的神经细胞和纤维较多所致,膨大的成因则与肢体的发达有关。
颈膨大相当于臂丛发出的节段,支配上肢;腰骶膨大相当于发出腰、骶丛的节段,支配下肢。
脊髓的表面借前后两条正中纵沟分为对称的两半。
前面的前正中裂较深,后面的后正中沟较浅。
此外还有两对外侧沟,即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
前根自前外侧沟走出,由运动神经纤维组成;后根经后外侧沟进入脊髓,由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所组成。
每条后根在与前根会合前,有膨大的脊神经节。
腰、骶、尾部的前后根在通过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围绕终丝在椎管内向下行走一段较长距离,它们共同形成马尾(cauda equina)。
在成人(男性)一般第1腰椎以下已无脊髓,只有马尾。
故临床上常在第3、4或4、5腰椎之间的间隙进行腰椎穿刺。
由于成人脊髓和脊柱的长度不等,所以脊髓的节段与脊柱的节段并不完全对应。
了解某节椎骨平对某节脊髓的相应位置,对临床工作具有实用意义。
如在创伤中,可凭借受伤的椎骨位置来推测脊髓可能受损的节段。
在成人,一般粗略的推算方法:上颈髓(C1-4)大致与同序数椎骨相对应。
下颈髓(C5-8)和上胸髓(T1-4)与同序数椎骨的上一节椎体平对,如第6颈节平对第5颈椎体。
中胸部的脊髓约与同序数椎骨上2节椎体平对。
下胸部的脊髓节约与同序数椎骨上3节椎体平对。
腰髓约平对第11~12胸椎范围内,骶髓和尾髓约平对第1腰椎。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的各节段中,内部结构的特点虽不尽相同,但总的特征是一致的。
在脊髓的横切面上,中央管(centra1 canal)的周围是H形的灰质(gray matter),主要是神经细胞体和纵横交织的神经纤维。
灰质的外面是白质(White matter),主要是纵行排列的纤维束。
每侧的灰质,前部扩大为前角,后部狭细为后角。
在全部胸髓和上2-3节腰髓,前后角之间还有侧角。
中央管周围的灰质称为灰质连合,将两侧的灰质连接起来。
前、后角之间的外侧,灰、白质混淆交织,称为网状结构,在颈髓特别明显。
白质藉脊髓的纵沟分为3个索。
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为前索,前、后外侧沟之间为外侧索,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为后索。
在中央管的前方有纤维在此横越,称白质前连合。
1.灰质脊髓灰质内含有大量大小不等的多极神经元。
其中大多数神经元的胞体在横切面上组合成群,在纵切面上每群细胞纵贯成柱。
因此每一群细胞称为一个神经核(或柱)。
一个神经核内的细胞一般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其轴突有共同的终止点,功能性质是相同的。
脊髓灰质的神经元依其轴突的分布大体上有2类:前角运动细胞和侧角细胞的轴突组成前根;其余神经元的轴突不出中枢神经系以外。
后一类神经元的轴突有的局限于脊髓以内,联络本节和上、下数节的神经元,完成脊髓的各种反射活动;也有轴突很长,传导各种感觉信息至脑的不同水平。
前角中的前角运动神经元被区分为大型的α运动神经元和小型的γ运动神经元,它们发出纤维经前根和脊神经至骨骼肌。
前者支配肌梭以外的肌纤维,引起肌收缩,后者支配肌梭内的梭内肌纤维,在保持肌张力上起重要作用。
前角运动细胞可分为内、外2群:内侧群支配颈部、躯干的固有肌,见于脊髓的全长;外侧群主要见于颈膨大和腰骶膨大节段,支配四肢肌。
前角运动细胞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脊髓内联络神经元的纤维以及脑内一些中枢发出的下行纤维,前角运动细胞在上述纤维传导的冲动控制之下,通过骨骼肌执行反射的或随意的运动功能。
当前角运动细胞的胞体或轴突被损伤或阻断时,它所支配的肌就得不到由此传来的冲动,于是失去随意的和反射的活动,肌张力降低,而且将逐渐发生肌萎缩,称为弛缓性瘫痪。
生理学的研究证实,前角内尚有一种小型的Renshaw细胞,属于Go1gi II型细胞。
此细胞接受α细胞轴突的侧支,其轴突回返止于α细胞,对α细胞起抑制作用,形成负反馈环路。
侧角由中、小型细胞组成,称中间外侧核(intermediolateral nucleus),见于各节胸髓和上2~3节腰髓,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胞体。
它们的轴突经前根、白交通支入交感干。
在骶2~4节中,虽无侧角,但在前角基部相当侧角位置的神经元,是骶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细胞,称骶副交感核(sacra1 parasympathetic nucleus),发出的纤维组成盆内脏神经。
后角细胞分群较多。
在后角浅部有贯穿脊髓全长的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由小型细胞组成,它们接受后根的薄髓和无髓纤维,发出短的节段内或节段间纤维,行于胶状质背外方的背外侧束中,最后仍进入胶状质。
在胶状质背方有后角边缘核(posteromarginal nucleus),其中有少数较大的细胞,在腰骶膨大部尤为明显,在胶状质的腹侧,大、中型细胞较多,总称为后角固有核(nucleus proprius),它们发出的纤维有的终止于脊髓的不同节段,有的进入白质形成长的纤维束。
在后角基部的内侧有边界明确的一团大型细胞,称胸核(nucleus thoracicus),也称背核,仅见于自颈8到腰2节段。
以上对脊髓灰质的描述是依神经核(或柱)为单位叙述的。
自20世纪50年代,Rexed 依据脊髓灰质细胞构筑的研究,发现在脊髓的全长,灰质细胞构筑是相似的,在横切面上所见的细胞核或柱是有层次的,于是将脊髓灰质从背侧向腹侧划分为10个板层。
按板层来描述脊髓的灰质已广为研究者所采用,称为脊髓灰质细胞构筑分层。
Ⅰ层相当后角边缘核,Ⅱ层相当胶状质,Ⅲ~Ⅳ层相当后角固有核,Ⅴ~Ⅵ层相当后角基部,Ⅵ层在膨大部最明显,T4~L2无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