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区未来气候变化的模拟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72.01 KB
- 文档页数:9
三江源地区的气候特点有哪些三江源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生态屏障,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的部分地区。
由于地势高海拔,地理位置独特,三江源地区的气候特点独一无二,并对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下面将介绍三江源地区的气候特点。
首先,三江源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气候上表现为典型的高寒气候。
该地区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是中国内陆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
由于高原地势的特殊性,平均气温较低,冬季严寒,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大。
年平均气温一般低于0摄氏度,冬季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左右,夏季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左右。
整个地区气温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下降的趋势。
其次,三江源地区的降水较多,并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该地区的降水主要受到风向、地形和高度的影响。
夏季风带来了大量的湿润空气,导致夏季降水明显增加,甚至有时出现暴雨。
而冬季风则相对干燥,导致冬季降水较少。
三江源地区的年降水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其中大部分降水集中在夏季,占全年的60%-70%。
而冬季则相对较干燥。
再次,三江源地区太阳辐射强度高,日照时间长。
位于青藏高原上的该地区,高海拔和干净的空气使得太阳辐射直射到地面上的能量较为集中,导致太阳辐射强度较高。
这使得该地区的日照时间长,日照时数在3000小时以上,平均每天的日照时间大约在8-9小时之间。
另外,三江源地区的风力较强。
由于地形复杂,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和风向的变化都会导致该地区的风力较强。
夏季乌蒙风和孟东风交替作用,使得风力较大,且常常伴有强降水和暴雪。
冬季則是诺尔西风和冷空气交替作用,风势凛冽,寒风刺骨,常常伴有大风和风雪。
最后,三江源地区的气候变化较为剧烈。
由于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该地区受到青藏高原气候和季风气候的双重影响,气候变化十分剧烈。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凉爽多雨,温差大,风力强。
而且,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该地区的气温和降水量都在发生改变,冰雪融化速度加快,湖泊和河流水位上升,生态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江源核心区主要灾害性天气特征及其灾害分析三江源核心区是中国三大源头之一,被誉为中国的“水塔”,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然而,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三江源核心区往往会发生一些灾害性天气,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三江源核心区主要的灾害性天气特征及其灾害分析。
首先,三江源核心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特征是干旱和洪涝灾害。
三江源核心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地势高原,气候多样。
由于地处高原和极端气候的影响,三江源核心区的降水分布不均,年降水量呈现“小年大、大年小”的特点。
一方面,三江源核心区有时会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天气,导致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供给不足,给灌溉农作物和居民用水带来困扰。
另一方面,由于高原地形的影响,三江源核心区的局地地势较低的区域在山洪暴发的情况下会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农田被冲毁、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等灾害。
其次,针对三江源核心区的干旱和洪涝灾害,我们进行灾害分析。
对于干旱灾害,首先需要进行早期预警。
通过监测气象数据和降水情况,当发现三江源核心区出现降水缺乏的情况时,需要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农民发布干旱预警,提早采取节约用水和灌溉措施,减少干旱对农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降雨和地下水调蓄等方式来增加降水量和补充地下水储备。
对于洪涝灾害,可以采取灾害防范和减灾措施。
首先,加强对洪水的观测和监测,提早预警洪水的发生,及时转移危险地区的居民,减少人员伤亡。
其次,加强水库调节和河道疏导工程,增加水域容量,降低洪峰流量,减少洪水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加强抗洪堤防和防汛抢险力量,及时加固或修复堤防,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三江源核心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特征是干旱和洪涝灾害,这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密切相关。
针对这些灾害,我们可以通过早期预警和灾害防范措施来减少灾害对当地的影响。
不仅要依靠科技手段和监测系统,还要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高区域的生态韧性,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气候变暖致三江源冰川加速退缩90%草地退化近30年来,被称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冰川退缩的速度是过去300年的10倍,自1966年以来,黄河源区的冰川退缩比例最大达到77%。
而气候变暖是冰川消融最重要的原因。
防止全球变暖,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对中国经济来说,在新能源开发上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也是一次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机遇。
联合国最新公布的全球环境报告,以前所未有的强烈语气宣称,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灾难性而且不可逆转的后果”。
如果地球温度持续升高,包括纽约、孟买、上海在内的一些沿海城市将被淹没。
而最近50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的趋势尤其明显,是过去1300年中平均温度最高的50年。
气候加速变暖导致大量的冰川雪山融化、物种灭绝、海平面上升,尤其对于很多沿海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日益上升的温度已经对他们形成巨大威胁。
如果气温继续升高2度,会使菲律宾三分之一的国土消失,而且从孟加拉到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很多低洼沿海地区以及大量的岛国都会被上涨的海水吞噬掉。
位于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是我国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也最敏感的区域,由于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那里有大量的雪山冰川、湖泊湿地,孕育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
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
所以三江源又被称为“中华水塔”。
气候变暖对三江源地区带来什么影响呢?最近我们的记者随同“地球倒计时”生态考察队到三江源进行了调查。
三江源头:昔日牧民家园,如今草枯沙起从青海省的省会西宁出发,一路向西南方向,我们直奔第一目的地——黄河源头。
两天的时间行进了大约500多公里后,我们终于达到了黄河源头,源头的水十分清澈,和人们印象中浑浊的黄河水大相径庭。
然而在黄河源头,我们却看到大片大片被鼠兔破坏和沙化的草地。
曲麻莱县麻多乡郭洋村书记索南仁青告诉记者:“七几年八几年的时候,这里的草场特别好,牛羊那么多,草场也够了。
第 38 卷第 5 期草 业 科 学835-847 Vol.38, No.5PRATACULTURAL SCIENCE5/2021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0-0575张文娟,叶丽珠,马秉云,马文文,侯扶江. 三江源草地总生物量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 草业科学, 2021, 38(5): 835-847. ZHANG W J, YE L Z, MA B Y, MA W W, HOU F J. The response of total grassland biomass in Sanjiangyuan to futur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Pratacultural Science, 2021, 38(5): 835-847.三江源草地总生物量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张文娟1,叶丽珠2,马秉云1,马文文1,侯扶江3(1. 青海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监测院,青海 西宁 810000;2. 青海省地理空间和自然资源大数据中心,青海 西宁 810000;3.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 兰州大学草地学业科技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摘要:以青海省三江源为研究区域,利用2005−2016年间采集的2 055个草地野外监测数据校正并构建了适用于该地区的DNDC (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 反硝化–分解)模型参数库。
通过模拟三江源草地总生物量在两种不同代表性浓度路径 (RCPs)气候情景下的时空变化,探究了气候因子对草地总生物量变化的影响,并分析了三江源不同区域草地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放牧利用对策。
研究结果表明:1)草地总生物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呈显著的线性相关(R2 = 0.690, RMSE = 96.414 g·m−2,P < 0.001),模型结果能够较好地解释实测数据。
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对中国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廉丽姝;束炯;李朝颐【期刊名称】《气象学报》【年(卷),期】2009(067)004【摘要】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源区的生态环境对中国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该研究应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通过两组数值模拟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探讨三江源地区的草地退化对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模拟试验的区域模式水平分辨率为60 km,模拟区域中心位于35°N,105°E,水平格点数为92×82,相当于5520 km×4920 km的范围.研究结果表明:RegCM3对中国区域气候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能够用于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三江源地区的草地退化引起的气候变化在不同的地区是不一致的,变化最明显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地区.草地退化将会引起青藏高原地区的冬季降温和其他季节升温,气温变化最显著的季节是春季(0.46℃),冬季变化最小(0.03℃);三江源地区的草地退化对中国中、东部地区的气候影响较复杂,主要表现为夏季长江以北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升、降温现象.由于青藏高原夏季热源作用的加强,导致夏季青藏高原低层大气的热低压有所加强,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东退缩.降水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夏季降水的普遍减少.草地退化后,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有向暖于方向发展的趋势.【总页数】11页(P580-590)【作者】廉丽姝;束炯;李朝颐【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资源与规划学院,山东曲阜,273165;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大气环境研究所,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大气环境研究所,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大气环境研究所,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1.7【相关文献】1.植被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J], 杜继稳;梁生俊;胡春娟;鲁渊平2.内蒙古草地退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研究进展 [J], 刘惠民;孙小东;汪健钢;姚维霞;史小津3.区域气候模式对地形影响东亚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J], 闵莉;张志刚;刘文菁;陈宁;吴云荣4.植被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J], 丁一汇;李巧萍;董文杰5.沙区绿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J], 姜大膀;王式功;郎咸梅;董光荣;尚可政;杨德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江源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区域气候响应【摘要】: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土地覆被/利用变化是区域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因子。
位于青藏高原上的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且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状况对我国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本文在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针对三江源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区域气候响应问题,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ICTP)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并进一步利用近20年的植被指数和气象资料探讨了三江源地区的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反馈作用。
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在广泛收集三江源地区自然及社会经济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文献,论述了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及主要特征。
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的草地资源丰富,但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源区面临着草地退化严重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近46年来三江源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均线性增温率为0.299℃/10a,明显高于同期全国和全球的气温增长率,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处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
同时,气温的多年变化还表现出非对称性,即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幅度高于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的升幅;不同季节中,冬季的升温幅度最为显著。
年降水量呈波动变化,1980s末期以后有较明显的减少趋势。
(3)源区河流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半年。
径流量的年际间波动较大,但变化趋势并不显著。
径流量与同期降水量有较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
(4)介绍了区域气候模式RegCM3的发展历史、流程结构、动力框架及主要的物理参数化方案,并通过数值模拟的个例试验验证了该模式对中国区域气候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
针对中国区域,进行了不同季节初始场、模式水平分辨率、侧边界方案、积云对流方案等多组敏感性对比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合理地选择模拟积分的开始时间、物理参数化方案等,对获得较符合实际的模拟结果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