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186.00 KB
- 文档页数:7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认识“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冷战”的表现,北约和华约形成的基本史实,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发生的原因和结果;理解“冷战”的概念、原因、产生的影响,“热战”和“冷战”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分析“冷战”的原因,探究“冷战”和两极格局之间的关系。
学会主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辩证地看待“冷战”对世界和平的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冲突而形成的遏制和对抗不符合世界发展的需要,只有“和平”“合作”才能实现国家间的共赢。
(2)从现实走进历史,从历史再回到现实,培养学生学史为现实服务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战后初期形成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表明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被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所取代。
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相互对立与竞争,“冷战”和“热战”交替并用,世界并不太平,“铁幕”的背后潜伏着危机,但也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
此局面维持至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化。
然而,“冷战”的阴影却并没有消失。
本课内容分三目。
第一目“‘冷战’的兴起”,分析了二战后“冷战”兴起的原因及过程。
第二目“北约和华约”,介绍了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及“冷战”对世界的影响。
第三目“‘冷战’中的‘热战’”,则介绍了“冷战”局面下“热战”出现的原因、变现及两者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本课的有关内容,但“冷战”和两极格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密切,较难引起学生共鸣、激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基于学生原有知识,灵活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整合能力。
本课内容不够详实,要借助文字材料、图片和,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冷战”、两极格局和“热战”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冷战”兴起的原因;“冷战”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冷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