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政治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 格式:ppt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24
初一政治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试题1.青少年与违法犯罪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要讲究智斗。
对歹徒行凶,行之有效的方法有①设法稳住歹徒②记住歹徒相貌③了解歹徒走向④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⑤息事宁人,悄悄溜走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该题应选D,因为①设法稳住歹徒②记住歹徒相貌③了解歹徒走向④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都与题目中所问的有效的方法相关。
而⑤息事宁人,悄悄溜走不对,因为⑤息事宁人,悄悄溜走,不符合,这道题目所问的。
2.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正确的做法是A.忍气吞声,宽厚容忍B.以牙还牙,伺机报复C.大事化小,少惹麻烦D.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答案】D【解析】该题考查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的正确做法当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运用法律保护自己才是正确的做法,因此D项正确,AC项的忍气吞声,大事化小,不仅不能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还会助长犯罪分子的犯罪气焰,是错误的做法,B项以牙还牙,伺机报复,这样不仅不能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还会对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隐患,同时自己的行为同样是不合法的,因此也是错误的。
3.青少年与违法犯罪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要讲究智斗。
对歹徒行凶,行之有效的方法有①设法稳住歹徒②记住歹徒相貌③了解歹徒走向④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⑤息事宁人,悄悄溜走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该题应选D,因为①设法稳住歹徒②记住歹徒相貌③了解歹徒走向④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都与题目中所问的有效的方法相关。
而⑤息事宁人,悄悄溜走不对,因为⑤息事宁人,悄悄溜走,不符合,这道题目所问的。
4.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做了明确的规定,为保护未成年人设置了4道防线,除此以外,青少年还要加强自我保护,下列做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有①小东到商场买鞋子,付钱后向老板索要发票②小明独自在家,有陌生人敲门,自称是父母的朋友,小明开了门③小亭在放学路上,碰到不法分子的勒索,小亭不敢跟家长和老师说④小佳一人在家做作业,忽然听到有人在撬家门,小佳惊慌失措,不知该怎么办⑤小平发现在超市买的饼干过期了,马上带着饼干到超市去找负责人要求更换A.③④⑤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④⑤【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
《第四单元做知法遵法用法的人》知识点1.现代公民成熟的标志是什么?①自觉学法遵法用法,保护法律的尊严,是一个现代公民成熟的标志。
②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法律眼前人人平等,只有自觉地学法遵法用法,才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
2.什么缘故社会生活离不开规那么?社会生活中的规矩指的是什么?①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
人们活动的动机、目的往往不同,若是没有行为规矩,各行其是,社会就会混乱不堪,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当中。
②社会生活中的规矩,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确实是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行为规那么。
3.在生活中,调剂咱们行为的规那么有哪些?道德,纪律、规章、法律等。
4.法律有哪些最显著的特点?①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具有强制性;③法律对全部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5.法律的作用及其表现是什么?①法律的作用之一是标准作用。
具体表此刻它规定人们能够做什么,必需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该当做什么。
若是人们违背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置。
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同时,它仍是评判人们行为是不是合法有效的准绳。
②法律的作用之二是爱惜作用。
具体表现为在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咱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法,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6.咱们对待法律,应该持什么态度?咱们享受权益,需要法律的爱惜。
学法、用法、护法是咱们应尽的责任。
爱法是咱们应取的态度。
7.咱们什么缘故不能违背法律?①若是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遇,那么不违法那么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②咱们保护自尊、培育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确实是守规那么,尤其不能违背法律。
8.什么是违法行为?它分为哪几类?㈠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②违法行为能够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违宪行为。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单元整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教材第四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共两课,分别是《依法办事》和《法律保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这一单元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重要保护作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可以掌握法律的基本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但他们对于法律的认识还相对模糊,对于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掌握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学会依法办事,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成为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和重要性,依法办事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对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保护。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网络资源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新闻报道,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掌握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法律与生活的关系。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教学设计.ppt一. 教材分析《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是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四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本单元共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他们对法律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法律现象,他们对法律的认识更多的是表面的,缺乏系统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培养他们的法律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2.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基本概念2.法律的作用和意义3.如何自觉遵守法律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法律素养。
3.情景模拟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遵守法律,提高法律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案例材料2.多媒体设备3.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对法律有什么认识?”,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让学生初步了解法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法律基本概念和作用的理解情况,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自觉遵守法律,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
人教版初中政治初一政治下册《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评课稿一、课程背景和教育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这一政治教材内容,培养初一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引导学生自觉守法、自觉抵制违法行为,形成健康、合理的行为准则。
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法治建设的基本内容,理解知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识别法律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法治意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法律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知法、守法和用法的概念,并能正确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掌握我国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法治建设的基本内容。
2.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增强学生的辨别法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将法律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
三、教学过程安排3.1 导入(5分钟)通过放映相关的法治视频或案例,引发学生对法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2 学习和探究(30分钟)步骤:•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并交流对法治的理解和感受。
•分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在学生汇报完后,教师进一步解释法治的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式讨论和思考。
3.3 拓展延伸(15分钟)步骤:•阅读材料:分发《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相关材料,让学生阅读。
•学生分享:学生自愿分享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教师点拨: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化对于知法、守法和用法的理解。
3.4 提高运用(40分钟)步骤:•小组讨论:让学生回到小组,探讨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有关法律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分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小组成果的展示,并与全班一起讨论。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解决方法进行点评和引导,并指导学生正确地将法律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七年级政治教案第二框题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一课时)【教材分析】教学重点:让学生树立起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懂得运用不同的法律维权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难点:让学生树立起敢于斗争的意识。
【学生分析】【综合设计思路】由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案例导入,再利用人生ab剧的形式对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树立起敢于斗争,敢于打官司的意识:再通过对校园抢劫、敲诈事件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善于斗争;最后通过对情景的处理,巩固知识。
教学过程:●一、案例导入: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案例。
●二、出示案例:1、用第一人称的途述,将一则家庭暴力、孩子受到虐待的案例,呈现出来:我叫刘丽丽,今年14岁,爸妈离婚后,随爸爸和奶奶生活,爸爸经常赌博,且经常打孩子,我告诉了奶奶,奶奶叫我不要说,因为家丑不可外扬,上法院打官司不光彩。
思考:你认为应不应该听奶奶的话?学生辩论继续案例:我没说,但爸爸更残忍了,经常无缘无故地打我,旧伤未好又添新疤。
教师提醒:这就是家丑不可外扬的结果。
从事件中可以看出,碰到这种事情,一定要敢于斗争,软弱和沉默只会使侵害人变本加厉。
继续案例:他为什么这样?我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寻找维权途径和维权机构途径:协商——投诉——上诉(打官司)机构: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消协、居委会、妇联等继续案例:我去找妈妈,妈妈让我给妇联写信,希望你们能帮帮我。
2、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归纳,得出关键是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特别是是否有勇气。
3、案例:中学中80%的学生诉说身边存在“校园抢劫、敲诈”现象,18%的学生诉说自己曾遭遇过,但真正告诉老师、家长,寻求保护的却很少,因为怕遭到报复,所以决定“自认倒霉”。
你认为应该怎么办?归纳:勇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
四情景:初中学生小娅被一个流里流气的男青年截住,先是要与她交朋友,后来又让她资助点儿钱。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通过游戏活动,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到良
“我的一天”
文体活动等方面的规则?如果要你对这些规则进行分类,
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他们该由谁来处理?
依据刑法判处其后两则案例均以模拟法庭的形式进行,
并对刑罚进行一
活动二:火眼金睛
寻找校园中,身边的同学或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良的行为,并分析这些行
通过这一活动,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写写平时学习生活中,你所看到的或接触到的不
小林的父母经常在家叫几个朋友一起来搓麻将“小搞搞”
)如果是你,会不会也象小林一样?()学校应该在哪些方面保护未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