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次定律》说课稿2014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
- 格式:ppt
- 大小:14.76 MB
- 文档页数:23
《楞次定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 10)号选手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楞次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3-2中的第四章第三节,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的重点难点,也是处理本章知识的必备工具,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更好接受和理解,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定为: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归纳,得出楞次定律的内容。
说学情,本节课所面对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上一节的学习,他们已对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具有一定的了解,此时的他们对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心理可塑性强,但在认知上,学生的空间思维是有限的,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掌握楞次定律中“阻碍”两个字的含义。
说教学目标,我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为例,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和提高表达交流能力,以及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唯物主义观点。
说教学策略,本节课我将采用情景激学,启发教学,实验与讲授结合的教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讨论分析,比较总结的学法,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说教学过程,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授课。
环节一:创设情景,在本节课开始之前,我将播放一段“跳环”现象的视频,并提出问题,铝环为什么跳起来?本环节通过课前设疑,为本节课定下良好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实验探究,首先进行实验前准备,用试触法得出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关系。
然后我将会演示磁铁反复插入螺线管,而引起感应电流方向的改变,从而引起学生的猜测,感应电流的方向是否与磁通量的变化、原磁场的方向有关。
紧接着再次操作实验,学生们通过观察完成上面的表格,通过对表格的对比分析,归纳出楞次定律的内容。
环节三,深化理解,首先我会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们思考,然后一起讨论,得出结论。
环节四,课堂小结,我将带领大家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加深印象。
《楞次定律》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电磁感应作为联系电场和磁场的纽带,不仅是学过的电场和磁场知识的综合和扩展,也是以后学习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基础。
电磁感应的发现,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由于它提示了电和磁之间的深刻联系及规律,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充分利用电能的新时代,使人类文明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本章无论是在知识内容上、还是在生活实践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节教材为电磁感应的第三节:楞次定律。
内容讲述的是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方向的规律。
教材是在初中磁场知识和对电磁感应简单认识的基础上,从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这个角度重新研究第二节中的两个演示实验。
但不是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的罗列或初步总结,而是实验和推理相结合,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用自己的体会来理解楞次定律的使用。
在这里,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教学目标本节内容的要求层次为:理解并掌握楞次定律。
这种要求既体现了楞次定律在高中物理中的重要地位,也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验观察能力、一定的理解力和初步的对感应电流方向进行分析的能力。
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智能目标:①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②理解楞次定律与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相符合。
③会用楞次定律解答简单的有关问题。
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勇于进取,注重实验和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②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勤于动脑的良好实验素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与难点: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和感应电流所激发的磁场之间的关系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对这一关系的文字描述是这一节课难点。
二、说教学法1、教学对象分析①学生在初中会用右手定则简单判断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时感应电流的方向,但右手定则的局限性已明显暴露出来,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规律来弥补右手定则的缺陷。
楞次定律教案小班一、教学目标:1. 理解楞次定律的概念和原理;2. 了解楞次定律的应用实例;3. 能够运用楞次定律解决简单电磁感应问题。
二、教学重点:1. 楞次定律的概念和原理;2. 楞次定律的应用实例;3. 使用楞次定律解决简单电磁感应问题。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楞次定律的原理;2. 将楞次定律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黑板、白板和笔;3. 教学实验装置及相关材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楞次定律的概念和原理(20分钟)1. 引入楞次定律的概念(5分钟)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的基本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磁场变化时电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等效规律。
通过引入实际应用例子,让学生对楞次定律产生兴趣和认识。
2. 楞次定律的表达式(10分钟)通过黑板上的示意图和公式的推导,向学生解释楞次定律的数学表达式:ε = -dφ/dt其中,ε表示感应电动势,φ表示穿过电路的磁通量,t表示时间,d/dt表示对时间的导数。
3. 楞次定律的原理解释(5分钟)解释楞次定律的原理,即磁场的变化会引起电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这样可以很好地引入下一节的实验。
第二节:楞次定律实验演示(30分钟)1. 实验目的(5分钟)介绍本节实验的目的,即通过实验演示证明楞次定律。
2. 实验装置介绍(5分钟)向学生介绍使用的实验装置,包括线圈、磁铁、电流表等。
3. 实验步骤及观察现象(15分钟)详细介绍实验步骤,并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包括当磁铁静止时和当磁铁运动时的电流表指针的示意图。
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5分钟)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通过观察现象来解释楞次定律的应用。
第三节:楞次定律的应用实例(30分钟)1. 实例一:电磁感应的应用(15分钟)通过实例引入电磁感应的应用领域,如发电机、电动机等。
2. 实例二:感应炉的应用(10分钟)通过实例介绍感应炉的工作原理,并让学生思考楞次定律在感应炉中的应用。
3. 学生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解答若干与楞次定律相关的问题。
《楞次定律》说课稿范文模板4篇(楞次定律优质课)下面是收集的《楞次定律》说课稿4篇(楞次定律优质课),以供参考。
《楞次定律》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电磁感应》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物理电磁学是由电场,电路,磁场,电磁感应和交流电五部分组成。
其中电场,电路,磁场等相关知识是进一步认识电磁感应本质的基础,同时,电磁感应知识又是认识交变电流的起点,因此,《电磁感应》是电磁学中承上启下的一章,是电磁学中的重点。
2、教材的结构和特点本章教材从感应电动势产生的条件到进一步认识感应电动势大小,方向,最后是感应电动势在实际中的应用,全章以"磁通量的变化及变化率"为核心线索贯穿始终,结构非常严谨有序。
另外,本章教材有一个特点,就是以多个实验事实为基础,让学生首先有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分析总结出规律,从而形成理性认识。
这恰好为达到"新课标"要求的,学生要通过实验来探究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及感应电动势大小,方向所遵守的规律的目的。
楞次定律就是俄国物理学家楞次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后总结出来的,它是判断感应电流方向普遍适用的法则,因此,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一章中的重点和难点。
3、本节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教学大纲对楞次定律的知识要求是"B"级。
其次,楞次定律是一个物理规律的高度概括,学生在理解其语言表述时会有两方面困难:(1)楞次定律本身是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但定律本身并没有直接表述感应电流方向如何,而表述的是感应电流的磁场如何。
(2)学生对"阻碍"二字的理解往往会产生误区,把阻碍原磁场的磁通量变化,理解为阻碍原磁场。
因此,楞次定律的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楞次定律的应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不单是为了使学生知道实验的结论和规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结论和规律是如何得出的,因此教学重心要从结论的学习上转移到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的学习,以及形成这些概念和规律所用的方法的学习中。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一等奖《楞次定律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楞次定律教学设计一等奖本节分析:本节研究的是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一般规律,以磁场、电流的磁效应等知识为基础,为以后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交变电流、电磁振荡和电磁波奠定基础,教材先分析感应电流产生的原因,接着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本节教材力图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总结出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所遵守的一般规律。
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讲课必须抓基础,多练习,反复练习,把一些难题果断删除。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能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解答有关问题2、理解感应电流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3、掌握右手定则,认识右手定则是楞次定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过程与方法1、体验楞次定律的实验研究过程,提高分析、归纳、概括及表述的`能力2、通过学生的实验活动,观察得到的实验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家对规律的研究过程,学习他们对工作严肃认真,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深入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2、会用楞次定律初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3、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
4、对阻碍的准确理解。
一:探究式教学的主要流程可分为:创设情景、质疑设问→确定主题、制订计划→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信息、探讨结论→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反馈练习、落实效果。
以此为主线组织《楞次定律》的教学案例如下:2、楞次定律教学设计一等奖“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重要内容,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营造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对本节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楞次定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一、教学内容分析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电磁学中的重要定律,一个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一个判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二者前后关联,映衬了电磁感应现象规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楞次定律》说课文稿各位专家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楞次定律》,我准备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1、教材与学情分析;2、教学目标与重难点;3、教学思路与学法指导;4、教学过程;5、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楞次定律 》是人教课本选修3—2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该节是《电磁感应》全章的重点和难点,而电磁感应在整个电磁学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本节知识务必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教材的编排突出学生对:“磁通量的变化”这个概念的深化理解,认知规律重视科学探究。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下五部分知识:1、电流、电场、磁场基础知识;2、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3、功与能对应关系;4、右手螺旋定则5、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关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知识与技能角度:① 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② 从不同的角度(磁通量变化、相对运动、能量守恒)理解和掌握楞次定律;③ 能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角度:① 通过楞次定律的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② 在探究楞次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通过楞次定律的探究性学习,发展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交流合作的精神与意识;同时,感受科技的无限神奇。
2、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①探究楞次定律的过程;② 楞次定律的含义;难点是:楞次定律的表述中“阻碍”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思路我对本节课的思路设计大致按以下流程图处理:整个的设计流程中,矩形代表有教师参与引导的过程,六角形代表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的过程,整个课的设计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上,重点指导学生对实验探究的认识和流程指导,在获得实验数据时重点指导学生:应用控制变量法的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实验现象 思考讨论 梳理思考方向 设计方案 预设方案情景 学生探究 规律总结 规律应用2 演示楞次定律演示车,当强磁铁靠近线圈时,学生会观察到两个现象:1、小车沿磁铁靠近方向远离磁铁2、右侧LED 灯亮;当强磁铁自近处远离线圈时,学生同样会观察到两个现象:1、小车向磁铁远离的方向追去;2、左侧LED 灯会亮该演示实验现象可由学生观察后描述,然后让学生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不一样的现象?由于学生已经明确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的性质,对于不同的LED 灯的亮,学生们很自然就考虑到时由于感应电流的方向不一样造成的。
楞次定律教案大班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能正确描述楞次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2. 掌握使用楞次定律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索能力,提高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楞次定律a. 介绍楞次定律的背景和由来b. 解释楞次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含义c. 提供简单的实例加深学生对楞次定律的理解2. 楞次定律的公式a. 讲解楞次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和符号表示b. 举例演示如何根据楞次定律公式解决具体问题c. 引导学生进行类似的练习和思考3. 楞次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a. 分析楞次定律在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中的实际应用b. 探讨楞次定律对电磁感应现象的解释和预测能力c. 鼓励学生寻找并分享其他领域中楞次定律的应用案例三、教学过程1. 导入a. 引入楞次定律的概念和背景,激发学生对电磁现象的兴趣b. 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楞次定律的可能应用2. 理论讲解a. 介绍楞次定律的基本内容,包括公式和实际意义b. 结合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理解楞次定律的内涵3. 实验演示a. 提供一个简单的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b.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推导楞次定律的应用c. 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和进行其他相关实验4. 案例分析a.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楞次定律解决b.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分析和讨论解决方法c. 汇报并讨论各组的解决思路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和改进方法5. 拓展探究a. 鼓励学生主动寻找其他领域中楞次定律的应用b. 学生个人或小组展示和分享自己发现的案例c. 综合讨论和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楞次定律的普适性和重要性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a.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情况b. 评估学生对楞次定律理论和应用的掌握程度2. 实验报告评估a. 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记录能力b. 评估学生对实验结果和楞次定律应用的理解和解释能力3. 案例解决评估a. 评估学生在解决案例问题时的分析和推理能力b. 评估学生对楞次定律应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楞次定律的定义和公式演示2. 实验装置:用于演示楞次定律的实验装置和材料3. 相关案例:提供不同领域中楞次定律的应用案例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楞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楞次定律的教案引言:楞次定律是电磁学中重要的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电路中电流和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掌握楞次定律对于理解电磁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非常重要。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楞次定律,并通过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楞次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学会应用楞次定律解决与电流和磁场相关的问题;3. 通过实例和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楞次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推导;2. 应用楞次定律解决电流和磁场相关的问题;3. 实例分析和实验探究。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电路中电流和磁场的基本概念,并提出“电流和磁场之间有什么关系?”的问题。
2. 理论讲解:介绍楞次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推导。
解释楞次定律的意义和应用领域,并通过示意图和数学推导帮助学生理解。
3. 实例分析:给出一些具体的电流和磁场问题,让学生应用楞次定律进行分析和解决。
例如,电流通过一段导线产生的磁场方向是怎样的?电磁铁中通电线圈的方向如何决定磁极的方向?4. 实验探究: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楞次定律的正确性。
例如,通过改变电流的方向观察磁针的偏转情况;通过改变导线长度观察磁场强度的变化等。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讨论楞次定律的应用场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楞次定律在电磁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对现代科技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与同学讨论等。
2. 概念理解:通过课堂讨论、练习以及学生的笔记等多种途径来评价学生对楞次定律的理解程度。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楞次定律实际应用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1. PowerPoint或黑板等教具;2. 电流和磁场实验装置、磁针等实验材料;3. 电磁学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
六、教学延伸:1. 请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和探究楞次定律在电磁感应中的应用;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楞次定律在电磁场和电磁波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3. 引导学生思考楞次定律与其他电磁学定律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楞次定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楞次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四章第3节。
我将从以下五点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楞次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四章第3节,是电磁感应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和处理电磁感应现象问题的两个重要支柱之一。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磁通量的概念,会分析磁通量的变化,并已知道条形磁铁的磁感线的分布及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有一定的实验基础。
二、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改变条形磁铁及电磁铁在螺线管中的磁通量,同时测量原磁场方向和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体会“阻碍”的意义,并归纳总结出楞次定律的内容。
利用磁感应强度传感器测量条形磁铁的磁场方向的实验,训练学生学会使用传感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铝管对磁铁的阻碍到螺线管对条形磁铁的阻碍再到电磁铁的阻碍,让学生体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与改进实验、分析论证等科学探究要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感应电流方向及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的测量。
2.磁通量的变化与感应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的实验设计及结果的归纳总结。
教学难点:传感器的使用及图像结果的分析,以及楞次定律的归纳与理解。
三、实验创新要点课本上得出楞次定律的演示实验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改变条形磁铁穿过螺线管的磁通量;2.测出螺线管中感应电流的方向;3.通过安培定则得出感应电流激发出的磁场方向;4.画出条形磁铁磁场的方向;5.比较条形磁铁磁场方向与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最后归纳出结论。
从以上实验步骤可以看出,课本实验有以下难点:1.实验过程需要记录的物理量多。
2.记录的物理量不易直接观测。
3.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
为了突破课本实验的难点,我进行了以下实验创新:实验创新点一:操作简单用磁感应强度传感器直接测量出磁场方向,并在屏幕中以图像的形式呈现,操作简单。
说课稿楞次定律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是电磁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它揭示了电磁感应现象中电流方向的规律性。
这一定律不仅在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工程技术和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楞次定律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楞次定律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楞次定律得名于俄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楞次,他在1834年提出了这一定律。
楞次定律描述的是在闭合电路中,由于磁场变化而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将驱动电流流动,而这个电流的方向总是这样的,即它所产生的磁场的效果要抵制产生这个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这个定义听起来有些抽象,但通过实验和实际应用的例子,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它。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楞次定律的基本原理。
根据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当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在导体回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而楞次定律则是对这种感应电动势产生的电流方向的一个规定。
这个规定可以用“右手定则”来记忆:当你的右手的四指指向磁通量变化的方向时,你的拇指指向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方向,这个方向的磁场变化会抵制原来磁通量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楞次定律,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演示。
假设我们有一个线圈和一根条形磁铁。
当我们迅速将条形磁铁插入线圈时,线圈中的磁通量会增加,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将会产生一个磁场,这个磁场的方向会抵制磁通量的增加,即它会试图使磁铁的移动变慢。
同样地,如果我们将磁铁从线圈中迅速拔出,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会试图保持原来的磁通量,即它会试图使磁铁保持在原来的位置。
这个实验生动地展示了楞次定律的作用。
楞次定律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发电机中,通过转动线圈或磁场来改变磁通量,可以产生电流。
而在电动机中,则是电流通过线圈产生变化的磁场,从而推动线圈转动。
此外,楞次定律也是变压器工作原理的基础,变压器通过改变磁通量来改变电压的大小。
在电磁兼容性设计中,楞次定律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减少电磁干扰。
《楞次定律实验》说课稿一、使用教材本节说课的实验教材选自高中物理人教版物理《选修3-2》第四章第3节《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是本章的基础,也是处理本章知识的必备工具。
二、实验器材(一)、楞次定律实验创新装置装置设计如图1 所示,整套装置由线圈、可动面板(正面画有电路图和实物LED,背面布置实物电路)、底座、滚筒和可调水平底板等部件组成。
(二)、电磁弹射实验创新装置装置设计如图2所示,整套装置由线圈,底座、水平支架、铝环、玩具飞机等部件组成(三)、落磁实验演示装置装置1设计如图3所示,整套装置由塑料管,铝管、强磁铁组成装置2设计如图4所示,整套装置由塑料管,铝管、强磁铁、线圈、LED灯组成三、实验改进要点(一)、通过落磁实验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落磁实验演示磁铁下落时与铝管间的相互作用,再让学生体会“阻碍”二字的含义。
最后用强磁铁穿过环绕着二极管的有机玻璃管,观察灯亮,再解释阻碍的原因是因为磁铁产生了感应电流,从而产生阻碍作用。
(二)、通过楞次定律实验创新装置改变得出楞次定律的方法通过教材的实验设计和我们的实验设计对比后,发现创新实验装置有以下几个优点:1.设计上的另辟蹊径:原教材(如图5)是通过感应电流的方向来判定出感应电流磁场的方向,再归纳出“增反减同”这一规律。
图5教材上楞次定律实验装置创新实验通过磁极靠近和远离闭合线圈的方式,使线圈呈现“来拒去留”的现象,再利用磁极间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的规律,直接判断出线圈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进而概括出楞次定律。
相比课本中的设计方案,简化了探究过程,探究思路更加清晰,降低了学习难度,符合我们学生的认知规律。
2.这套装置还可以验证用楞次定律理论分析的结果是否正确。
将反向并联的LED接入电路,利用楞次定律可以从理论上判断出:当N极靠近线圈时,右边的灯亮;当N极远离线圈时,左边的灯亮。
我们用实验来检验理论判断是否正确;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
(三)、通过电磁弹射装置通过电磁实验弹射装置进一步直观展示磁通量增大时,铝环中所产生的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相反,从而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给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求知欲。
楞次定律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楞次定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揭示了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
这一定律不仅是电磁学的核心定律之一,也是后续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自感现象等知识的基础。
在教材编排上,先介绍了电磁感应现象,让学生对电磁感应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引入楞次定律,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方法。
这一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电磁学知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概念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对于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学生还缺乏系统的方法和理论指导。
在思维能力方面,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较为复杂的物理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能熟练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究楞次定律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楞次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教学难点楞次定律的理解及应用,尤其是对“阻碍”这一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磁感应现象,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物理《楞次定律》说课稿物理《楞次定律》说课稿1一.说教材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为高二物理选修3—2第二章的第一节。
内容讲述的是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
教材是在初中磁场知识和对电磁感应简单认识的基础上,利用高中已学过的知识,较为深入的研究磁转化为电的规律,研究电场、磁场的统一性。
这些内容,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高二物理楞次定律说课稿教材的问题大多数都涉及到三维空间,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极为有益。
实验方法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不是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的罗列或初步总结,而是实验和推理结合起来,得出比较抽象的结论,在这里,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大纲的要求及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智能目标:①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②理解楞次定律与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相符合。
③会用楞次定律解答简单的关于问题。
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勇于进取,重视实验和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②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勤于动脑的不错实验素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转变和感应电流所激发的磁场之间的关系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对这一定律的应用是这一节课难点。
二.说教学法教学对象分析①学生已经掌握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已能解决感应电流的大小问题。
②学生通过立体几何和磁场部分的学习,对三维空间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尚不能熟练掌握。
③好奇心强是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说教法①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②利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计算机模拟把假象的磁感线生动具体的表现出来,极大的克服了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定律。
③由学生的分组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楞次定律的说课文稿楞次定律说课稿【说教材】楞次定律是中学物理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电学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我国现行的中考制度,没有对楞次定律给予明确的要求,因此大部分的初三学生不能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楞次定律的内涵和外延。
如果学生能够深入浅出地理解楞次定律,并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进行思考,那么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楞次定律在物理学上叫做转动惯量,是描述物体机械运动的物理量之一。
它的大小等于质量乘以转动的角速度。
关于转动惯量的概念很早就有人提出,但直到一百多年前爱因斯坦才对其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
因此,本节课就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着手,探索出了这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一过程正如教材中所表述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成功应用把物理学的基础建立在对周围世界作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的一种特殊的惯性的基础上,那么,将周围世界比做一个巨大的发条装置,用以阐释、解释周围物体的运动规律,则是必要的。
”本节课我们将主要通过实验来探究楞次定律,因为通过实验可以看到楞次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本质区别。
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理解两个定律都遵循了惯性定律,都服从于牛顿第二定律,也都服从于开普勒定律,且又互相独立。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从狭义相对论的观点来看,这三者之间又存在着某种本质的联系,即认识到开普勒定律正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特例。
通过对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和楞次定律等四个物理模型的教学,体现出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性。
在此基础上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和开普勒定律,并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获得成功感。
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找出“光电效应”与“楞次定律”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对“光电效应”和“楞次定律”的讨论,强化两个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通过对“经典实验”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实验素质的训练,并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楞次定律,按照比赛要求,接下来我将直接进行教学过程的说课。
本节课的教学,我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动力火车启动”的情景,请注意观察,“启动”我们再来看一遍。
“启动”学生通过这个现象,观察之后会很好奇,火车怎么就跑出去了呢!它到底又有着怎样的特殊构造。
接着,向学生展示,纸糊的火车内部其实只有一个铝环。
然后,提出问题。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铝环就能带动火车跑出去呢?从而,布设悬念引入新课。
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规律的实验探究。
教材上传统实验现象不够直观,思维过程复杂,具体体现在:1.不能直接从现象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2.不能直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并使实验简单,现象直观,思维简化,我自行设计了一个磁场方向演示仪来进行实验,并设计了以下5个步骤进行科学探究。
我们来看,磁场方向显示仪是由大线圈和红蓝两个并联的二极管构成,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线圈与二极管构成回路,当电流按红色箭头流通时,红色二极管发光,当电流按蓝色箭头流通时,蓝色二极管发光,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可以得出,红灯亮时,螺线管上端相当于N极,蓝灯亮时,螺线管上端相当于S 极。
我们来看实验,请大家注意观察二极管的发光情况。
N极“插入、拔出”。
我们再来看一遍,N极“插入、拔出”。
学生观察现象后,再提出以下问题。
根据二极管的发光情况,学生很容易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再引导学生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并梳理整个判断过程。
然后,进行点拨,正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才把实验现象与感应电流的方向联系了起来,这样设计实验简单,现象直观,学生可以直接从现象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再通过右手螺旋定则就可以直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思维过程得以简化,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同时,通过示范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的能力,又便于接下来分组实验更好的开展。
接下来,学生两人一组。
根据表格进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