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进文言文(67)(1——10单元译文

走进文言文(67)(1——10单元译文

走进文言文(67)(1——10单元译文
走进文言文(67)(1——10单元译文

走进文言文(6、7)(1——10单元译文

【第一单元译文】杨修啖酪: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王戎识李:王戎小时候很聪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其他小孩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诸葛恪得驴: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纸写在驴的脸上,写上:诸葛子瑜。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谢道韫咏絮: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

笑了起来。曹冲称象: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第二单元译文】黄香温习: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当时才九岁,但他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陈遗贮焦饭:陈遗非常的孝顺,他的母亲喜欢吃锅底煮焦的饭。当时陈遗是一个郡的负责文书的官员,他一直带着一个袋子。每次煮饭后,就将锅底烧焦的饭收集起来,等到回家后就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来掠夺陈遗所在的郡,郡守袁山松立刻出兵征战,当时陈遗已经收存了数斗焦饭,由于来不及回家,就带着这些焦饭从军作战。后来与孙恩的战役失败,全军溃散,逃进深山沼泽,由于没有粮食供应,很多人都饿死山野,但是唯有陈遗因为自己带的焦饭可

以充饥而存活下来。人们都说这是陈遗的孝心得到上天的回报了!哑孝子:“哑孝子”生下来就喑哑,品行很孝顺,乡里人称赞他为“哑孝子”。他不仅天生喑哑,而且左手蜷曲,靠做佣工来养活父母。后来乡里发生了一次大饥荒,他在外行乞,别人怜悯他,就给他糟糠,但是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食具中留着,自己反而去挖掘野草来吃。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食具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了一堆废纸,(发现)里面有别人遗失的财物,没等到失主。一个月以后,(仍然)没有等到来领取的人,他就用钱买了一头猪饲养,猪下仔后,于是就给父母准备棺材。他待人诚实守信,父母先后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后来不知道哑孝子到哪里去了。郑人买履: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他在集市上挑选好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您的脚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鲁人锯竿入城: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想要)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不久,又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

不出办法来。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但是我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第三单元译文】智永退笔冢: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一箧磨穴砚:古时候有个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希望安放在某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乘机由于东西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有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过去用过的。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精通了他的技艺。王羲之书六角扇:王羲之,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扇卖它们。王羲之(在)她的扇子上题字,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老妇人一开始有点生气。王羲之因此就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可以卖到一百钱。”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人人争着买扇子。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找王羲之),求他再在扇子上写字,王羲之笑着不回答。掩耳盗钟:范氏被韩、赵、魏、智四家贵族联合打败,逃亡齐国。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

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小偷(找来)一把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红毛毡:红毛国过去是被允许与中国进行相互贸易的。守边主帅看见他们来的人太多,便禁止他们上岸。红毛人坚持要求只要给我们一块毡毯大的地方就够了。主帅想,一块毛毡毯大的地方容不下几个人,便答应了。红毛人把毡毯放在口岸边,上面只站得下两个人;他们拉了拉毡毯,就可以让四五个人站在上面了;一边拉一边就不断有人登上岸来,一会儿时间,毡毯就变得约有一亩地那么大,上面已站着几百号人了。这些上了岸的红毛人忽然一起把短刀抽出

来,出其不意发动进攻,抢掠了方圆好几里地才离开。【第四单元译文】盲子窃钱案:有个瞎子和小贩同住在一家旅店里,瞎子偷了小贩5000个铜钱。第二天早上他们互相争吵着报告县官。县官当即提审,问小贩铜钱上有没有做过记号。小贩说:“这是我每日买卖要的钱,怎么会去做记号呢?”县官问瞎子,瞎子回答说:“我做记号。我的铜钱是有字的一面对着有字的一面,没字的一面对着没字的一面穿起来的。”县官叫人验证,确实是这样。小贩怎么也不服。这时县官命令瞎子伸开两手,只见他掌上留着青黑的颜色,铜绿的颜色十分清晰。(在县官追问之下)瞎子(如实招供):是他摸索了一夜才穿成(不容置疑)。(真相大白后)县官便责罚瞎子,并命令小贩拿钱离开。张佐治遇蛙:金华县郡太守张佐治到一个地方巡查,看见有无数的青蛙在道路两旁不停鸣叫,而且一只只都昂着头,像是有冤情要诉说。张佐治感觉很奇怪,便下车步行,边走边察看,那些青蛙见他下了车,于是全都蹦跳到他的面前为他引路。到了一处田边,赫然看见三具尸体堆叠在一起。张佐治用力地用手提起上面两具尸体,发现最下面那具尸体还在轻微的颤动,于是喂给那人热水喝。不一会儿那人苏醒了,便讲述起了遇害经过:“我是一名商人,一日在路上遇见两个人担着两个筐,里面全是青蛙,在一齐哀鸣着。于是我便买下了青蛙把它们全放生了。但那两个卖蛙的人说:‘这里水很浅,即使你把青蛙放生了,

也会很容易被别人捉住。前面有一潭水很深,是个放生池。’我于是便跟那两人前往放生池。可谁能料想,那两个人挥动斧头,于是,我就被他们伤害了。我的两个仆人随后来找我,他们身上都带着很多银子,一定是那两个害我的人把我的仆人们引诱到这里来,一起把他们杀死了,并抢走了所有银两。”张佐治听后立刻回郡里,下令逮捕那杀人越货的两人。不久,便人赃俱获。经过审讯,那两人都交代了犯罪的事实,因此判他们死罪,并将他们所抢夺的钱财全部归还给那位商人。焚猪见真情:张举,吴国人,是句章县官。该县有一女子杀丈夫,再放火烧毁自家房屋,谎称丈夫是被大火烧死。夫家的人感到怀疑,将女人诉讼到张举那里。女人不服罪.于是张举牵来两头猪,一头杀死,一头活的.均用柴火焚烧,活活烧死的猪口里有灰。杀死再烧的口里无灰.接着将女人丈夫尸体检验,口里果然没有灰,断定是先杀死再焚尸。女人只好俯首服罪。蜜中鼠屎案:孙亮路过西边花园,正在吃生梅,就派太监到宫中拿蜜来浸泡梅子。蜜里有老鼠屎。孙亮把藏吏召过来审问,藏吏跪在地上叩头、赔罪。孙亮问藏吏说:“太监向你要过蜜吗?”藏吏回答:“太监早先索要过,实在不敢给。”宫中官员刁玄、张邠陈述:“太监、藏吏说的都不同,请让司法机关彻底查问。”孙亮说:“这很容易知道。”孙亮叫人破开鼠屎,屎里是干燥的。孙亮笑着对刁玄、张邠说:“如果鼠屎之前在蜜里,里面和外面都应该是湿的;现在外

面湿,里面干燥,一定是太监所做的。”太监自认服罪,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不惊讶害怕的。谜语一则:王荆公故意出了个谜语:“画的时候是圆的,写的时候是方的;冬天是短的,夏天是长的。”吉甫解答道:“东海有一条鱼,没有头也没有尾巴,更加没有脊椎骨头,这个就是谜语的谜底。”【第五单元译文】鳝救婢:高怀中在扬州的小东门卖鳝鱼面,他每天要杀几千条鳝鱼。有一位(店里的)女佣心生怜悯,每天夜晚,偷偷从水缸里捞一部分鳝鱼,由后门抛入河中,就这样过了几年.。有一天,店里发生火灾,女佣匆匆忙忙地逃出,被火所烧伤了,她疲倦地躺在河边,到半夜睡着了。等到醒来以后,发现不但痛苦减轻了,连灼伤的部位也全好了。看伤口,有河中的污泥堆积在伤口,而地面留下鳝鱼走过的痕迹。她才知道是从前所放生的鳝鱼来救她。高怀中被女佣的行为所感动,于是停止行业。拆除锅炉,下面有洞,将洞中的无数条鳝鱼,全部放到河里。二鹊救友: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古老的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已快成为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徘徊飞翔,不停地发出悲伤的嚎叫。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两只喜鹊仍然在树上对叫,像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又扬长而去。又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跟随在它后面。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话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鹊的

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突然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红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了起来,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知恩图报:秦穆公曾经外出王宫,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他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肉。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这些人都害怕惊恐地站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但不喝酒的人会有杀人的念头。”于是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都惭愧的走了。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我们到了已经可以以死来报答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的时候了。”于是就击溃了包围秦穆公的军队,穆公终于解决了困难,并打败晋国,抓了晋惠公回来。蝙蝠:凤凰是百鸟之王。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这样傲慢!”蝙蝠说:“我长着兽脚,是属于走兽类。凭什么要向你祝贺?”一天,麒麟做寿。麒麟是百兽之王。百兽都来拜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麒麟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如此放肆!”蝙蝠拍拍翅膀说:“我长着双翅,是属于飞禽类。怎么要向你祝贺?”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说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两边扯谎。凤凰和麒麟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风气也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杀驼

破瓮: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既杀死了骆驼,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第六单元译文】虎画:我的朋友善于画虎,他的房间的四壁都挂着画有老虎的画:有的翻腾,有的扑跃,有的在吼叫,有的在奔跑,有的带着幼仔,有的独自行走,形态各不相同,都非常像真的老虎。我曾经向他请求而得到了一幅画,高二尺多,宽差不多有三尺。其中画有两只老虎,雌虎和雄虎各一只。雄虎蹲踞在石头上,抬起头向远方张望,张开口做出呼啸的样子;雌虎趴在雄虎旁边,足向前伸展,神态怡然自得。在两只老虎旁边有三四块奇石,像给两只老虎助威一样。我把这幅画悬挂在东边的墙壁上,我非常喜欢这幅画。正午牡丹:欧阳修得到一幅古画,画面上是一丛牡丹,牡丹下蹲着一只猫。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精良和粗劣在什么地方。丞相吴育和欧阳修是儿女亲家,他看到这幅古画后说:“这是正午的牡丹。根据什么判断它呢?画中的牡丹张口开放,颜色干燥,这恰是花在正午阳光照射下的样子;猫的瞳孔缩成一条线,也正是正午时猫的神态。

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心是聚拢着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猫的眼珠早晚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猫眼珠渐渐变成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吴育可谓善于探求古人绘画的乐趣啊。朱元璋画像: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召集画工为自己画像,大多(画工)画出来的都不合圣旨。有位画工写生本领最高画得很像,自己认为(皇帝)见了一定会奖赏,等到进宫给皇帝看,也不合适。一位画工却揣摩出了皇上的心思,形像有一点相似,再把容貌画得雍容端庄敬献给皇帝。交给皇帝看,(皇帝)非常高兴,诏令照这幅画画若干幅赐给各诸侯王。因为皇上的心思(想法)早已存在,(只是)其他的画工不知道探知(罢了).苏东坡画扇:苏东坡到钱塘就职时,有人告状说别人亏欠两万钱不还。苏东坡招那人询问,他说:“我家以制扇为生,恰巧父亲去世,而自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又冷,做好的扇卖不出去,并非故意欠他钱。”东坡凝视他许久,说:“暂且把你做的扇拿过来,我来帮你卖。”过了一会儿扇送到,东坡取空白的夹娟扇面二十把,拿起公文用笔书写行书.草书并在画上画枯木竹石,一会儿就完成了。交给那人说:“快去外面卖了还钱。”那人抱着扇流泪,刚过府门,就有人争相用千钱购买扇,马上就卖完了。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那里磨

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妇人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明白了她的意思,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第七单元译文】食粥心安: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院读书时,每天做一锅粥,经过一晚上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和着一些腌菜吃。留守有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那个留守的儿子回家告诉他的父亲(范仲淹的事),他父亲就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但范仲淹放在了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说:“家父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的,可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好心,只是因为我吃粥吃久了,心里安定,你如今要我享用如此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我怎么会平静安心得再吃下这些粥呢?”鉴真东渡日本:唐朝有个有名望的和尚叫鉴真,本名叫淳于,是扬州江阳人,14岁出家为僧。渐渐长大,周游长安与洛阳,拜访名师,专门研究佛教清规戒律。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但是东海风急浪高,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失去方向(迷路)。经历了12年,5次渡海都没有成功。那时鉴真已经失明,但志向始终没变。天宝十二年,终于到达日本。第二年在奈良东面建起了戒台,教授佛教的清规戒律。少年志存高

远:从前有一个少年,家里非常贫困,靠砍柴养活自己,晚上就照着月光读书。邻村有富人,穿锦缎做的衣服,吃肉,常常在众人面前炫耀。一天富人出去打猎,他的左右随从手持弓箭,飞鹰和猎犬跟随在他后面,途中与少年相遇。富人当着一群人侮辱他说:“你贫困得像这样,还不如我的老鹰和猎犬。”少年不回答他。富人又说:“你跟随在我后面,和我的鹰、猎犬一同追逐狐狸和兔子,谁先追到,我就赏他!”少年改变了脸色,说:“我家里虽然只有四面墙壁,然而志向很高很远大,不是你们这些鼠类可比的!”左右随从想要打他,少年睁大眼睛斥责他们:“你们这些人也是(别人的)老鹰和猎犬!”头也不回地离开了。陈蕃有大志:陈蕃十五岁时,曾经从不打扫自己所住居室,以致庭院房间内脏乱不堪。他父亲的朋友同一郡的薛勤来问候,问陈蕃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清扫庭院以迎接宾客呢?”陈蕃答道:“大丈夫处理的是世上的事,应该把扫除天下的不良风气作为自己的任务,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呢?”薛勤知道他有整治天下的治国大志向,认为他有奇才,和别人不一样。画龙点睛: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东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很快就画好了,但是没有画上眼睛。自己说:“如果点上眼睛,就会飞去的。”人们以为他的话很荒诞,就试着画上了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击破了墙壁,一条龙乘云飞向空中。其余三条没有画上眼睛

的龙却依旧还在。【第八单元译文】黄仙裳济友:泰州太守田雪龛为官清廉,黄仙裳与他交往的时候,一点也不牟取私人利益。后来田雪龛被免官,没有钱回不了家。黄仙裳正从河南汝南回家,口袋中只有二十两银子。于是先到了田雪龛的住所,分出一半(银子)送给(田雪龛)。后来黄仙裳对别人说:“那天我如果先回到自己家里,由于我家里急需要钱,就不能把钱分给田雪龛了。”刘氏善举:刘氏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生养有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耕作,晚上点着烛火在织机上纺织,一年到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她往往用一升一斗的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没有衣服穿的人,她就用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赞她的善良。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很有怨言。母亲就告诫他,说:“为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紧急的事情呢?”母亲死后的三年,刘家遭遇大火,宿舍衣物几乎被烧光,刘家只好向乡邻们讨要衣服穿。大家不仅给他衣服,还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寡妇的情意呀。这时刘寡妇的儿子才明白母亲做好事的原因。李氏之友:黄生,是李氏小时候的朋友。过了十年,二人在路途中相遇。李氏邀请他到家里,杀鸡做饭。二更左右,黄生的肚子疼,汗滴像珠子般大小。李氏夫妇非常惊恐,想请医生给他医治。黄生坚持制止他们,认为是老毛病又犯了,没有关系。李氏不听从,就去了。当时正在下暴雨,漫天乌黑,山道崎岖,路滑难走。超

过半夜,他带着医生回来了。医生给黄生做针灸,一会就痊愈了。黄生说:“你为我吃苦了!有什么可以报答?”李氏夫妇说:“你是我朋友,应当以全心照顾你,有什么需要报答的呢?”第二天天晴了,黄生告辞离去了。田真兄弟:西汉的时候,京城有位叫田真的兄弟三人,有一天,他们共同商议着要分割家里的财产。他们把家里所有的财产平均分,只有家中种在堂前的那棵紫荆树,于是兄弟三人决定把树锯成三片。明天“走近”它准备锯了,可是,大树死掉了,好象大火烧过一样。田真看到之后,感到非常的震惊,就跟两位弟弟说:“一棵树本身就是同干共株的,因此,当听到自己要被分割成三片,马上就憔悴枯萎了!难道我们人的感情却不如树木吗?”田真忍不住悲从中来,兄弟三人也因此就决定不砍伐这棵紫荆树了。这棵树一听到田真兄弟说不分割它了,就又活了过来,马上变成原来一样枝繁叶茂了。兄弟三人因此而感悟,就把分好的财产又合在一起,成为当地人们所称道的孝悌人家。田真后来当官当到太中大夫。张用良不杀蜂:太仓人张用良,小时候揭开蜂窝,曾被蜜蜂刺伤,所以十分憎恨蜜蜂。后来看到蜜蜂就千方百计地扑杀。一天傍晚,(张用良)看见一飞虫被蜘蛛网粘住,用尽全力却不能够离开。蜘蛛急忙缠住虫子,缠得很紧。忽然看见一只蜜蜂飞来刺蜘蛛,蜘蛛避开了。蜜蜂又多次含水湿润那只飞虫,很长时间之后飞虫才得以逃脱。张用良被这蜜蜂的义气所感

动,从这以后不再去扑杀蜜蜂了。【第九单元译文】赛跑定案:有个老妇人在路上遇到抢劫,连声呼喊“有强盗”,一个行路人追赶上去为老妇人捉住强盗。强盗反而诬陷行人(抢劫),这时天色已经昏黑,没有人知道其中哪个是(强盗),于是就把他们都押送到(官府)。苻融(在公堂上)见到他们后笑着说:“这是容易知道的,可以让两个人一齐跑,先跑出凤阳门的不是强盗。”(二人先后出凤阳门,)随即回到(公堂),苻融严肃地对后跑出(凤阳门)的人说:“你就是真的强盗,为什么要诬陷别人呢?”强盗终于低头认罪。这是由于强盗如果跑得快,必然不会被(行路人)捉住,苻融正是凭着这样的分析判断,因而知道跑得不快的那个人是(强盗)。拷打羊皮露真相:大路上,一个背着盐袋子的和一个挑柴草的结伴进城。中午时,两人在树下歇息,下面铺着背盐人带的一张羊皮,担柴人歇了一会后,准备赶路,扭头一看,发现背盐人睡着了。担柴人于是便起了贪心,把羊皮偷走上路了。为争羊皮,二人告到了县衙。县令听了二人的诉讼后,立即令两名衙役拷打羊皮。打了一会儿后,县令喝住了衙役,令二人到羊皮跟前看一看,结果,背盐人高兴了,但担柴人吓得浑身发抖,只得如实地交代偷羊皮的经过。原来,衙役用木棍拷打羊皮后,从羊皮里散落不少盐末,证明这张羊皮是背盐人的。钱若赓断鹅:万历(明神宗年号)年间,钱若赓作临江郡的行政长官,有许多优异的政策.有个乡

下人拿着鹅到集市上,寄存在客店中去别的地方.回来后要回自己的鹅,店主贪图他的鹅,抵赖说:"这群鹅都是我的鹅.''乡下人到告到衙门.钱大人命人取来店里的鹅,共四只,各给它们一张纸,笔、砚,分在四个地方,让他们写供状.人们全都感到惊讶.吃完饭,派人问鹅写完供状没有?差役回答说:"没有.''不一

会出来,到堂下看看,说:"鹅已经交待了.''并指着一只鹅说:"这是乡下人的鹅.''人们都对这件事感到奇怪。原来乡下人的鹅吃野草,鹅粪的颜色是清淡的;店里的鹅吃谷物粮食,鹅粪的颜色是黄的.店主于是认罪.

欧阳晔破案: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庭院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食物。吃完后,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假装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拿筷子,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不是你还是谁?”这个人才哭着认罪。螳螂杀蛇:有个姓张的人,偶尔行走在溪流山谷之间,听到山崖上有声音非常凄厉。找路爬上去观看,看见巨蛇身围像碗口一样粗,在树丛中甩摆跌扑,用尾巴击打树木,树枝(随之)崩裂断折。(看它)翻转摔跌的样子,好象是有东西制住了它。但是仔细察看实在没见到什么,非常奇怪。渐渐地临近

它,(原来)是一只螳螂蹲坐在它的头上,用刺刀抓住它的头,颠不掉(它)。时间长了,(蛇)最终死了。看(蛇的)额头上的皮肉,已经破裂啦。【第十单元译文】人有卖骏马者:有个要出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呆在市上,没有人知道。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您给帮帮忙,去围着我的马转个儿圈看看它,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您一天的花费。”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围着马转圈而看了一看,临走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暴涨了十倍。“的卢”救主:刘备在樊城驻扎兵马,这时荆州刺史刘表对他很有礼貌,然而刘备不怎么相信。刘表曾经邀请刘备去赴宴,他手下蔡瑁等人想要就此杀掉刘备。刘备觉察到了,假装上厕所,悄悄逃走了。他所骑乘的马名字叫做“的卢”。刘备骑着“的卢”逃跑时掉进了城西的檀溪河里,出不来了。刘备着急地说:“的卢啊,的卢啊!今天危险了!你要努力啊!”“的卢”就一下跃起三丈,于是得以渡过檀溪河水。马啮盗髻:董熙载收到朋友邀请,

到朋友家赴宴喝酒吃饭,(董熙载)从中午饮至傍晚已经大醉,

朋友见喝醉酒想要留他住宿,董熙载说:"不用担心,我还能骑

马回家."当天夜黑风大,(董熙载)不一会因醉酒而从马上掉下来,直挺挺地卧在路边,缰绳还握在手里,一会儿有一个小偷路过,见状很是高兴,自言自语到"老天爷帮助我啊!”就脱掉他的

衣服,又想盗他的马.(贼)弯腰拿起缰绳,马便急忙用牙齿紧紧咬住贼的发髻,(贼)虽极力挣扎也不得逃去,等到董熙载酒醒后,又把所失的东西都穿戴好,马才把贼放了.王行思爱马:一个有钱的人叫王行思,曾经养一匹马,十分喜欢,喂养的草料比其他马好。一天王行思骑这匹马去本地,正遇夏天水流突然涨高。船夫先渡马过去,回来后去接王行思,到河中间,风突然刮起把船掀翻了,他的马从岸上跳入使人惊骇的大浪里,救他的主人,(使他)在开阔的水面上,就没有被淹死。齐人攫金:从前齐国有一个想要金子的人,(有一天)清早,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去了市场。他去卖金子的地方时,正好看见别人买了金子,于是抢了那人的金子离开。衙役把他逮住了,当官的审问他:“人都在那儿,你为什么就抢别人的金子?”齐人回答他说:“我抢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金子罢了。”

走进文言文23-24单元

曹竹虚族兄遇鬼 译文 曹竹虚说:他的堂兄从安徽去扬州,途中经过朋友家。此时正是盛夏时节,便受邀停下行程坐到友人书屋中,觉得这间屋子十分惬意凉爽,天色晚时想要住在这里。朋友说:?这里有鬼,晚上不能住在这里的。?曹兄不管,一定要住下。深夜,有东西从门缝间慢慢进入,像夹带的纸一样薄。进入房间后,便展开化为人的模样,原来是个女子。曹兄完全不怕。那女子忽然披散头发吐出长舌,装成吊死鬼的样子。他笑着说:?同样是头发,只是有些凌乱;同样是舌头,只不过稍稍长了些,有什么好怕的!?那鬼忽然又摘下自己的头放到桌子上。曹兄又笑着说:?有头的我都不怕,何况你这没有头的东西!?鬼的招数出尽了,一下子消失了。待到他从扬州回来,再次住到这里。深夜,门缝再次有东西蠕动。刚露出它的脑袋,鬼就唾骂道:?又是那个扫兴的东西吗??鬼最终没有进去。 词解 1族兄:堂兄。14亦:也,也是。 2歙:古地名,今安徽境内。15何:怎么,为什么。 3延:邀请。16足:够得上,值得。 4是:这。17案:几案,矮长桌。 5魅:鬼。18技:技艺,本领。 6蠕蠕:小虫爬动的样子。19穷:穷尽,完结。 7乃:原来是。20倏(shū):迅速,极快。 8殊:很。21再:第二次。 9作:做,进行工作或活动。22甫:刚。 10状:......的样子23辄:就 11犹:副词。24唾:轻视,鄙弃 12还,仍然。25竟:最终 13但:只是。 句子 暮欲下榻其中。 天色晚时想要住在这里 忽披发吐舌,作缢死状。 那女子忽然披散头发吐出长舌,装成吊死鬼的样子。 鬼技穷,倏然灭。 鬼的招数出尽了,一下子消失了。 疑鬼 译文 姓毛的人是浙江一带的人。当时他正逢雨在晚上赶路,左顾右盼的,心中非常害怕。忽然一个人从后面赶上来,说没有准备伞,请求借他的伞一同走。毛氏没有办法,勉强答应了他。两个人沉默了很久。毛氏怀疑这个人是鬼。到桥上时,便将他挤了下去,急忙狂奔离去。没过多久,天微微亮,一个卖饼子的店铺开门了,(姓毛的人)便进了这家饼店,身体发抖。

六七年级走进文言文翻译

六、七年级《走进文言文》 【第一单元译文】 杨修啖酪: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王戎识李:王戎小时候很聪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其他小孩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诸葛恪得驴: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纸写在驴的脸上,写上:诸葛子瑜。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谢道韫咏絮: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曹冲称象: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第二单元译文】 黄香温习: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当时才九岁,但他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陈遗贮焦饭:陈遗非常的孝顺,他的母亲喜欢吃锅底煮焦的饭。当时陈遗是一个郡的负责文书的官员,他一直带着一个袋子。每次煮饭后,就将锅底烧焦的饭收集起来,等到回家后就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来掠夺陈遗所在的郡,郡守袁山松立刻出兵征战,当时陈遗已经收存了数斗焦饭,由于来不及回家,就带着这些焦饭从军作战。后来与孙恩的战役失败,全军溃散,逃进深山沼泽,由于没有粮食供应,很多人都饿死山野,但是唯有陈遗因为自己带的焦饭可以充饥而存活下来。人们都说这是陈遗的孝心得到上天的回报了! 哑孝子:“哑孝子”生下来就喑哑,品行很孝顺,乡里人称赞他为“哑孝子”。他不仅天生喑哑,而且左手蜷曲,靠做佣工来养活父母。后来乡里发生了一次大饥荒,他在外行乞,别人怜悯他,就给他糟糠,但是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食具中留着,自己反而去挖掘野草来吃。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食具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了一堆废纸,(发现)里面有别人遗失的财物,没等到失主。一个月以后,(仍然)没有等到来领取的人,他就用钱买了一头猪饲养,猪下仔后,于是就给父母准备棺材。他待人诚实守信,父母先后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后来不知道哑孝子到哪里去了。 郑人买履: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他在集市上挑选好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您的脚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鲁人锯竿入城: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想要)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不久,又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但是我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第三单元译文】 智永退笔冢: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一箧磨穴砚:古时候有个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希望安放在某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乘机由于东西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有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过去用过的。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精通了他的技艺。 王羲之书六角扇:王羲之,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扇卖它们。王羲之(在)她的扇子上题字,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老妇人一开始有点生气。王羲之因此就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可以卖到一百钱。”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人人争着买扇子。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找王羲之),求他再在扇子上写字,王羲之笑着不回答。 掩耳盗钟:范氏被韩、赵、魏、智四家贵族联合打败,逃亡齐国。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原文翻译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原文翻译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原文翻译:《陈涉世家》 原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 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 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译文: 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县人,表字叫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同伴们笑着回答他:“你给人家耕地当牛马,哪里谈得上富贵啊!”陈胜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 鹄的凌云壮志啊!” 秦二世皇帝元年7月,征召穷苦的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临时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小队长。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陈胜、吴广在一起商量,说:“如今逃跑(抓了 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吧?”陈胜说:“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该立为 国君,该立的是长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最近传闻说,并不为什么罪名,二世就将他杀害。老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担任楚国将领的时候,(曾)多次立功,又爱护士卒,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二人)于是去 算卦。那算卦的人知道他俩的意图,说:“你们的事都能办成,能建功立业。不过你们还 是去问问鬼神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捉摸这“问问鬼神”的意思,终于悟出:“这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13单元译文

【第十三单元】 诸葛亮“空城计” 【原文】 亮屯于阳平①,遣魏延诸军并②兵东下,亮唯留万人守城。晋宣帝③率二十万人拒④亮,而与延军错道⑤,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⑥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⑦,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计出。亮意气自若,敕⑧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⑨;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10)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12)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13)抚手(14)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15),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16)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此文中(10)--(16)是注释] 【注释】①阳平:古地名,今陕西汉中。②并:联。③晋宣帝:指司马懿;魏国将领。④拒:对抗。⑤错道:交错进军。⑥侦候:侦察兵。⑦回迹反追:掉转人马追击。⑧敕(犮犺ì):下令。⑨庵幔:营帐。 (10)却:再。 (11)猥(wěi):突然。 (12)2趣:同“趋”,急走。 (13)参佐:助手。 (14)抚手:拍手。 (15)怯:此指伪装怯弱。 (16)候逻:侦察巡逻的士兵。 【译文】诸葛亮驻军在阳平,派魏延等人的军队联合向东,他自己只留下万把人守城。司马懿率二十万人马与诸葛亮对抗,而跟魏延的军队刚巧错道前进,直接到了眼前,仅离诸葛亮驻地六十里左右。前去侦察的士卒告诉他,说诸葛亮在城中兵少力弱。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将到,已经跟他迫近。他想前去依靠魏延,可相距又远,(如果叫魏延)掉过头来追击司马懿,看形势来不及。将军士兵(都大惊)失色,不知用什么计策(对付)。(这时)诸葛亮神态自若,下令军中全部偃旗息鼓,不能随意出入营帐,又命令打开四面城门,(派人)扫地洒水。司马懿常认为诸葛亮(处事)稳重,而(现在)突然显出势弱(的样子),怀疑他有伏兵,于是带领军队向北急走上山。第二天吃早饭时,诸葛亮拍手对助手们笑着说:“司马懿必定认为我伪装怯弱,将有强大有伏兵,(所以)沿着山路逃走了。”侦察兵回来报告,正如诸葛亮所说的。司马懿后来知道了(实情),深感遗憾。 1 七擒孟获 【原文】 建兴三年①,诸葛亮率军至南中②,所战皆捷。闻有孟获者,为夷③汉所服,于是令生致之④。既得,亮使观营阵,曰:“此军如何?” 获对曰:“向(早先)不知虚实,故败。今蒙(承蒙)使观营阵,若止(同“只”)如此,定能胜!”亮笑,心知获尚不服,纵之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还)欲释获。获曰:“公天威⑤,南人⑥不复反矣。”于是亮进军,南中平(平定)。 【注释】①建兴三年:建兴是蜀国皇帝刘禅的年号;建兴三年为公元225年。②南中:古地名,在今云南、四川、贵州交界处。③夷: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贬称。④生致之:把他活捉后送上。⑤天威:天助的威力。⑥南人:孟获自称。 【译文】公元225年,诸葛亮率领军队到南中,所打的战役都取得胜利。听说有位孟获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 杨修啖酪 【原文】人饷①魏武②一杯酪③,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④“合”字,以示众。众莫之解。次⑤至⑥杨修⑦,修11便啖,曰:“公教⑧人啖一口也,复⑨何疑?” 【译文】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注释】①饷:同“飨”,泛指请人受用。②魏武:指魏武帝曹操。③酪:牛、羊等的乳制品。④题:写上⑤次:传递⑥至:到⑦杨修:曹操的谋士。⑧教:让。⑨啖:吃。复;又便:就 【练习】1、问:杨修为什么敢吃? 答:“合”字拆开就是“人一口” 王戎识李 【原文】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③小儿游④。看道边李树多子⑤折⑥枝,诸儿竞走⑦取之,唯⑧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⑨然。(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1.王戎:晋朝人,做过官。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2.尝:曾经。 3.诸;众多。 4.游:玩耍。 5.子:果实。 6.折:压弯。 7.竞走::争相跑过去。走:跑。 8.唯:只有。 9.信:果真,的确。然:这样。信然:确实这样。 【译文】王戎七岁时,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弯了枝条。小朋友都争相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去。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他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其他小孩子摘来

一尝,确实这样。 【练习】王戎为什么不去和别的小朋友摘李,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呢? 答:如果李子甜,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启示】 1、我们应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好奇心,且有丰富想象力。 2、我们要在观察事物时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应该学习王戎的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 诸葛恪得驴 〖原文〗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兄瑾⑴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⑵。一日,孙权大会⑶群臣,使人牵一驴入,以纸题⑷其面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⑸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⑹座欢笑。权乃以驴赐恪。 〖译文〗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笔在纸上写了诸葛子瑜,贴在驴的脸上。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简要评析〗这是一篇文言文历史故事,说的是诸葛恪如何用他的聪明才智把窘迫变成了一场闹剧、转危为安的。从侧面烘托出诸葛恪的聪明。可以看出诸葛是个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夹(jiā)岸①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yīng)嘤成韵。蝉(chán)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横柯(kē)上蔽,在昼(zh?u)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xiàn)日。 译文: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着,声音不断绝。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 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略 微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 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 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 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 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 即使有千里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与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称它为千里马。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 (把它当作普通的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 气不足,才能和美德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 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使它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 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 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知道(认识)千里马吧!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jiǎ)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 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 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 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 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a)曳(ya)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 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jìng)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 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h?)。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提供伙食),无鲜肥滋味之 享。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 容臭(xiù),烨(ya)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 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我小时候就喜欢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 家去借,自己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台里的水 结成很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我也不敢懈怠,不放松读书。抄写完毕,跑 着赶快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 各种各样的书。到了成年,更加羡慕圣贤所讲的道理。又忧虑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有 名望的人可以与自己交流,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 教。那位前辈德高望重,学生徒弟挤满他的屋子,他不曾稍微缓和言辞和脸色。我站在 旁边陪侍,提出疑难,探究义理,弯腰侧耳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我表情更加恭敬, 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再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 但最终获得许多学识。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经常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冬刮着猛烈的 风,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僵硬得不能动弹,服 侍的人端来热水浇洗,用被裹盖,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饭, 没有新鲜肥美滋味的享受。在一起住宿的书生都身穿绮罗锦绣的衣服,头戴用红缨宝石 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的佩环,左边佩带宝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耀眼的样子像 神仙;而我穿着破旧的衣服夹在他们中间,没有一点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 的事,就不觉得自己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 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 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 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lè)。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hù),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 (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就像人身上佩带 的玉佩玉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我)心里感到很高兴。(于是)砍倒竹 子开辟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潭用整块石头 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翻卷上来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不同 的形状。(岸上)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 荡。 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 (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 往往,轻快迅速,好像在同游人逗玩。 向水潭的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 段看不见。溪流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坐在潭边,四面竹林树木环绕合抱着,寂静冷清没有旁人,(哪有生悲哀的气氛,让人)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 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开了。 同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做随从跟着来的人,(有)两个姓崔 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完整版)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32单元译文

【第三十二单元】 猫说 【原文】齐奄①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客说之曰:“虎诚(确实)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曰‘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 固然”、“ 确实”)神于虎也,龙升天浮②云,云其尚(好)于龙乎?不如名曰‘云’。”又客说之曰:“云霭(ǎi,云气)蔽天,风倏(shū,很快地)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名曰‘风’。”又客说之曰:“大风飙(biāo,迅疾)起,唯屏以墙③,斯足蔽矣④,风其如墙何?名之曰‘墙猫’可。”又客说之曰:“唯墙虽固(坚固),唯鼠穴⑤之,墙斯圮⑥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东里丈人⑦嗤之曰:“噫嘻!捕鼠者故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 (节选自《应谐录》) 【注释】①齐奄:作者虚构的人物。②浮:此指依靠。③唯屏以墙:用墙挡住它。 ④斯足蔽矣:就足以挡住了。⑤穴:打洞。⑥墙斯圮(pǐ):墙壁就坏了。⑦东里丈人:东面的老人。 【译文】齐奄家养一只猫,自认为此猫与众不同,在别人面前称它为“虎猫”。有人对他说:“老虎确实勇猛,(但)不如龙有神灵,请改名叫‘龙猫’。”又有人对他说:“龙固然比老虎神灵,(可)龙升天要凭借云,云大概比龙还好吧?不如称它为‘云猫’。”又有人对他说:“云雾遮天,风一下把它吹散了,云本不如风,请改名为‘风猫’。”又有人对他说:“大风激烈地兴起,只有墙壁可以像屏风一样挡住它,仅此就足以抵挡了,风怎么比得上墙?还是取名叫‘墙猫’好。”又有人对他说:“墙壁虽然坚固,只要老鼠给它打洞,墙壁就坏了,墙又怎么比得上老鼠,应改名为‘鼠猫’好。”东面的老人(听到后)嗤笑齐奄说:“嘻嘻!猫本是捕鼠的,猫就是猫,为什么要使它的本性失去呢?” 1天下无良猫 【原文】某恶(wù,讨厌)鼠,破家求良猫。餍(yàn,吃饱)以腥膏(肥肉),眠以毡罽①。猫既饱且安,率(全都)不捕鼠,甚者与鼠嬉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畜(养)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注释】①毡罽(jì):毯子。 【译文】某人讨厌老鼠,用尽家财求得好的猫。用鱼肉喂饱(它),(猫)睡(的时候)用毡毯(垫着)。猫既吃得饱又安逸,,根本不去捕老鼠,更过分的竟跟老鼠游戏。因此老鼠愈加放肆。某人生气了,于是不再养猫,认为天下没有(能捕捉老鼠的)好猫。 2南人捕孔雀 【原文】罗州①山中多孔雀,群飞者数十为偶(成对)。雌者尾短无金翠②。雄者生三年有小尾,五年成大尾,方(正当)春而生,三四月后复雕(同“凋”,谢),与花萼③相荣衰,然自喜其尾而甚妒。凡欲山栖,必先择有置(安放)尾之地,然后止焉(在那里)。南人生(活的)捕者,候甚雨往禽(同“擒”捕捉)之,尾沾(沾湿)而重,不能高翔;人至,且爱其尾,恐所伤,不复翔也。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单元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11~20单元

Revision History

Contents Revision History ................................................ 错误!未定义书签。Contents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11单元......................................................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乌鸦喜谀................................................... 错误!未定义书签。 黠鼠....................................................... 错误!未定义书签。 粤令好谀................................................... 错误!未定义书签。 子产受骗................................................... 错误!未定义书签。 狮子王与豺................................................. 错误!未定义书签。2第12单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鹤亦知人意................................................. 错误!未定义书签。 明义法师之鸠............................................... 错误!未定义书签。 鹿亦有知................................................... 错误!未定义书签。 喜嗔(chēn)之人........................................... 错误!未定义书签。3第13单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越人遇狗...................................................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张五不复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隋候救蛇获珠...............................................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华隆因犬获救............................................... 错误!未定义书签。 齐人有好猎者............................................... 错误!未定义书签。4第14单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韩信始为布衣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天下有大勇者............................................... 错误!未定义书签。 韩娥善歌...................................................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冯相与和相.................................................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南方多没人................................................. 错误!未定义书签。5第15单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公孙仪不受鱼............................................... 错误!未定义书签。 杨震四知................................................... 错误!未定义书签。 迂公修屋................................................... 错误!未定义书签。 庖夫....................................................... 错误!未定义书签。 治驼....................................................... 错误!未定义书签。6第16单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生之计在于勤.............................................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张溥与七录斋...............................................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用力多者收功远.............................................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为者常成...................................................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望梅止渴................................................... 错误!未定义书签。7第17单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韩云门与盲女偕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翻译

《陈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人,表字叫叔。陈涉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人家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心中愤愤不平了好久,说:“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佣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给人家当雇工的,哪能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第1段:写陈胜的出身和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九百名贫苦百姓去驻守渔阳,临时停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征发戍边的队伍里,并担任驻守戍边的小头目。正巧遇到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照秦朝法律都要被斩首。[第一层:写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索)]||陈胜、吴广于是就商量说:“现在逃走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陈胜说:“全国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立为国君,应当立为国君的人是长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的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杀了他。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做楚国的将领,多次立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走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冒假装自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天下人首发,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很正确。[第二层:突出一个“谋”字,重点写陈胜对形势的分析。]||于是就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要做的事情都能成功,并能建立功业。然而你们还是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陈胜、吴广听了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说:“这是叫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用网捕获的鱼的肚子里面。士兵们买鱼煮了吃,发现鱼肚子里(绸子上)写的字,本来已经认为这事怪异了。陈胜又暗中指使吴广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里用笼罩着火(装作鬼火),又装作狐狸嗥叫时凄厉的声音(向士兵)喊道:“大楚要复兴,陈胜要为王!”士兵们夜里都惊恐害怕。第二天,士兵中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 ,都用手指并用眼睛注视着陈胜。||(起义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又兴奋)[第三层:写陈胜、吴广在准备起义过程中造舆论,以发动群众。(【置书鱼腹】【篝火狐鸣】)] 第2段:写陈胜起义的原因和策划的经过。 吴广一向待人很好,士兵中听从他差遣的人很多。(一天)率领戍卒的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三说想要逃跑,来使尉恼怒,使军官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吴广的部下。军官果然用竹板子打吴广。军官拔出剑(想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剑杀死了那个军官。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军官。召集并号令所属的士兵说:“你们诸位遇上了大雨,都已经误期,误期就要杀头。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戍守边塞死去的人本来也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大丈夫不死就罢了,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部下都说:“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就假装称为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依从人民的愿望。(他们)露出右臂作为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被杀死的两个)军官的头祭天。陈胜立自己为将军,吴广担任都尉。[【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第一层:写起义的发动、计划十分周密。(抓住时机激将)]||起义军攻下大泽乡,收集大泽乡的义军攻打蕲县。蕲县攻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部队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来了。他们行军中沿途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兵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中同起义军作战。守丞不能取胜,被杀死了,起义军就进城占领了陈县。 过了几天,陈胜传令召集当地管教化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议事。乡官和有声望的人都说:“将军亲自穿着铁甲,手拿锐利的武器,讨伐昏庸无道的秦王,诛灭凶残暴虐的秦朝,重建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于是陈胜被拥戴做了王,定国号叫“张楚”。在这时候,各郡县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来惩罚当地的郡县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涉(的号召)。[第二层:写起义军势如破竹的胜利进军和迅速壮大的形势。] [第3段写陈胜、吴广领导起义和取得的伟大胜利。]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20单元译文

【第二十单元】 赵广誓死不屈 【原文】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①家小史②.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③作马,几能乱真④.建炎中⑤陷贼⑥.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女.广毅然辞(拒绝)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实用左手.乱定⑦,唯画观音大士⑧而已(而已:罢了).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⑨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节选自《老学庵笔记》)【注释】①李伯时:北宋著名画家,名公麟,字伯时,号龙眠.②小史:书僮.③工:擅长.④几能乱真:几乎能跟李伯时地画分不清真假.⑤建炎中:建炎年间;建炎是宋 萨.. . 钱 【原文】钱金玉为松江千总①,道光壬寅②鸦片战祸起,钱方告假归省(.闻讯,即束装起行.其戚友阻之,曰: 假,又无文檄趣(催促)公,何急急为? 乳, . 休假回乡探亲.听到消息,立即收拾行装出发前行.他地亲戚朋友阻止他,说:“战事正紧急,是祸是福不可知晓,您正在休假,又没有公文催促您(前去),为什么急急忙忙地(回去)呢?”钱金玉没听从.回到吴淞口后,就跟从军队守卫西炮台,和士兵同吃同住,用努力作战勉励士兵.到了东炮台被攻占后,枪弹炮弹全都聚落到西炮台.钱金玉奋勇全力指挥作战,流血奋战好几个小时,左臂中了三弹,却毫不后退.他身边地士兵哭着说:“您有老母亲在,不能死.”钱金玉笑着婉言拒绝说:“哪儿有吃国家俸禄而逃避国家地危难呢?”没多少时候,一颗枪弹飞来,击中了左胸,于是倒下了.在临终地时候,他还大喊“卖国贼害了国家”,(喊个)不停.

2苏武牧羊【原文】卫律①知武终不可胁,白(报告)单于②.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放)大窖(地窖)中,绝不饮食.天雨(下)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一同)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迁移)武北海③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乃得归.别(隔开)其官属常惠等⑤,各置他所.武既(已)止海上,廪食⑥不至,掘野鼠所藏草实而食之.杖汉节⑦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⑧尽落. 【注释】①卫律:本为汉将,后投降匈奴,并为匈奴贵族,与单于一同迫害苏武.②单(chán)于:匈奴头领称“单于”.③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④羝(dī):公羊.⑤ (. 部. 3小儿 【原文】有妇人昼日置(放)二小儿沙上,而浣( 妇人仓皇(仓皇:慌张)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①其一惧(害怕),而儿痴②不知怪 虎 【. 人,威风也就无从施展了! 4季文子论“华国”【原文】季文子相(做国相)鲁宣公、鲁成公,无衣(穿)帛①之妻,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规劝)曰:“尔为鲁上卿②,相二君矣,妻不衣帛,马不食粟,人皆以子(你)为爱,且不华③国乎?”季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视国人,其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妻与马,无乃非相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妻与马.”【注释】①帛:丝织品地总称.②上卿:鲁国最高地官衔.③华:有光彩.

初三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

初三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篇一】初三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lè)。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hù),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我)心里感到很高兴。(于是)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看见(一个)小潭,潭

水特别清凉。潭用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翻卷上来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不同的形状。(岸上)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迅速,好像在同游人逗玩。 向水潭的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流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坐在潭边,四面竹林树木环绕合抱着,寂静冷清没有旁人,(哪有生悲哀的气氛,让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开了。 同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做随从跟着来的人,(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篇二】初三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jiǎ)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