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则纲《史学通论》的历史教育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341.30 KB
- 文档页数:4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研究历史总是研究者现时现刻的思想活动;二是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生活需要激发起来的;三是历史是按现时人的兴趣和价值取向来思考和理解的。
这个命题含有明显的历史相对主义的消极成分,但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那就是确认了一个事实:历史认识的起点,来源于研究者感受到的现实需要。
列举从古自今史考的名著:司马光《通鉴考异》、顾炎武《日知录》、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章学诚《文史通义》、崔述《考信录》列举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作:曹佐熙《史学通论》、李则纲《史学通论》、周容《史学通论》、杨鸿烈《史学通论》、李大钊《史学要论》、朱希祖《中国史学通论》、蒋祖怡《史学纂要》。
列举史学方法著作: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姚永朴《历史研究法》、浮田和民《史学原论》、梁启超《新史学》马克思史学的东西:翦伯赞《中国史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列举出列举出五部查阅资料的工具书:唐代欧阳洵《艺文类聚》、北宋李昉、李穆《太平御览》、三国魏文帝时刘劭、王象等《皇览》、明解缙《永乐大典》、,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太平广记》、北宋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文苑英华》、清朝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唐初的虞世南《北堂书钞》名解历史观: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期的影响、文明史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
历史论文题目选集历史学是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也叫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
历史学,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
历史学是由历史、科学、哲学、人性学及其时间空间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
史学论文可作为选题的关键词有很多,如:史学理论、史学思想、历史叙事、年鉴学派等等。
下面为大家精选了120个历史学方向论文选题,包含中外研究,供相关专业同学参考。
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美国历史课程能力目标比较研究2、民国“历史研究法”研究3、中国电视剧的历史学批评4、埃里克·方纳史学研究5、海因里希·格莱茨史学思想研究6、霍华德·津恩的史学思想研究7、约恩·吕森历史叙事理论研究8、从民族话语建构到阶级话语建构9、唐宋动物灵异观念研究10、20世纪20年代北大史学社会科学化改革新探11、流变的风景:民国福州籍历史学家形象研究12、赫伯特·巴特菲尔德史学思想研究13、历史学师范生实习备课研究14、论彼得·诺维克对美国历史学职业化的阐释15、布罗代尔的经济史观研究16、纳粹德国时期《历史杂志》“反犹”思想研究17、文学与历史的跨界:海登·怀特的转义诗学研究18、皇权与国运兴衰视角下的宋代内藏库研究19、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单簧管作品创作研究20、海登·怀特历史叙事理论研究21、历史学数字化转向:工具、方法和模式变革22、论美国学者列文森的中国学研究模式23、海登·怀特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叙事性重释24、美国现代中学历史课程嬗变研究25、民国时期大学的英国史教育26、当代美国大众传播史学研究27、伯纳德·贝林与美国教育史学28、唯物史观视域下安克施密特历史哲学研究29、中国公共史学兴起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启示与思考30、中国社会史的一种解释31、20世纪80年代的史学方法探索研究32、中学生历史意识建构研究33、麦考莱史学思想研究34、中西“诗史关系”论之比较35、20世纪80年代“史学与现实关系”讨论再研究36、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史家主体理论建构研究37、约翰·富兰克林·詹姆逊史学实践研究38、詹姆斯·福特·罗德斯史学研究39、论改革开放后刘大年的史学理论研究40、海登·怀特诗性历史哲学理论研究41、论罗伯特·达恩顿的阅读史研究42、反省与尝试:新时期史学系统论思潮述评(1980-1989)43、章太炎晚年学术思想研究44、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的环境史学思想及其评析45、文学中的国变众生相46、林希逸三教融合思想研究47、年鉴学派史学范式与雅克·勒高夫的新史学实践48、论视域融合的内涵及其对中西比较史学的重要意义49、现阶段襄城县高中历史教育现状调查报告50、美国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新走向51、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52、法国年鉴学派研究53、宋朝外交运作研究54、现代中国慈善事业的跃进与困境55、论卡罗·金兹堡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56、人性、历史与冲突57、林·亨特新文化史研究59、中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的历史考察60、早期基督教史学探析(公元1-4世纪初期)61、论柯林武德的历史理性批判62、底层史学与劳工研究63、史学的文学性与史观的文学性64、1978-2012年中国大陆心理史学研究65、彼得·伯克社会文化史思想研究66、中国电视剧史学研究新论67、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纲要68、试论二十世纪之前的美国历史撰述与国家认同69、从学术共同体的角度探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70、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教师叙述客观性问题研究71、英国共产党历史学家小组研究(1946-56年)72、美国公共史学的研究领域与理论方法73、年鉴学派早期“文化—心态史”研究74、中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比较研究75、论普罗柯比史学思想的特点及实践76、“罗斯”名称的起源与古罗斯国家的形成77、美国进步主义时代专家参政现象研究,1900-192078、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的美育功能试探79、卡尔—埃尔顿论战述评81、丹尼列夫斯基史学思想研究82、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83、“务实的实在论”—阿瑟·丹图历史叙事理论研究84、年鉴史学派的跨学科方法论85、人类学与当代西方史学研究浅论86、伊格尔斯的跨文化史学史研究87、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88、20世纪后半期中国大陆学者的西方史学史研究发展89、魏斐德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研究90、日本战后人民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91、历史学语境下的影像意义转换92、民国学术传播中的《燕京学报》研究93、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模式下的预设与生成策略研究94、史语所的实践与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95、中国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96、历史跨学科研究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的现代化97、历史事实的结构98、翦伯赞的史料观及方法论探析99、浅谈覆盖律解释模型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困难100、论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评价101、试论近代历史语篇的语言变化102、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103、浅析学案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104、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105、波普尔历史思想再探析106、海登·怀特历史诗学简论107、宋代城池建设研究108、宋代地方社会治安问题初探109、宋代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研究的基本问题110、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教育111、李则纲《史学通论》的史学思想研究112、汤普森的文化研究113、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的哲学探索114、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115、漫游者的权力:朱天心小说研究116、年鉴学派与西方史学科学化117、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118、现代新史学理论建设研究119、柯文中国历史研究述评120、论台湾的台湾史研究(本文完)。
鉴往知来——读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文学院中文系07级张金羽学号1044407131独创声明:宁守自珍的敝帚,不食他人烹制的盛宴。
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梁启超在中国近代的学术史上,梁启超先生无疑是一朵怒放的奇葩。
常自称为“中国极南之以一岛民”,自小便有“太公垂钓后,胶鬲举盐初”之才。
青年时乘孤舟逆流而上,来到政治中心的风口浪尖。
身处风云变幻、波云诡谲的近代社会,先生在政治的漩涡中浮浮沉沉,始终恪守一份本真的书生本色。
历尽波折,先生中年从政治的漩涡中抽身出来,潜心研究学术。
先生的学识之高,让人仰止:学识之深,使人敬佩:学识之博,另人叹服,是中国近代为数不多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师级的学者。
也正如康有为评价的一句话:“盖其机敏而不失苦读,才思若涌,下笔千言竟在片刻之间。
”回首当代社会物欲横流、泥沙俱下的学术氛围,有很多人都妄称为某个领域的“大师级人物”,殊不知他们充其量只不过是所谓的专家而已。
先生一生精通国学西学,其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史学思想、法制思想、教育思想、文学思想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哺育了无数的莘莘学子,甚至影响了整个近代中国思想的蜕变与发展。
对于先生的著作,一直以来,我都处于远观、仰止的阶段,而借着《史学通论》这门课的机会,我品读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之所以用“品”,是因为先生的著作不仅是一部介绍研究中国历史方法的史学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更是一部学术的艺术珍品。
《中国历史研究法》是先生1921年在南开大学讲演后经人整理的讲演稿。
整部文稿思路清晰、观点明确、举例到位,书中先生在提出疑问的同时,引出自己的观点,并以其丰厚的中西学文化积淀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佐证。
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先生逻辑思维清晰,用词准确到位,将资产阶级的新史学观阐述得淋漓尽致,并且直至今日,书中渗入的史学观点与研究方法对我们现今的学习仍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可读与不可读”与“有法与无法”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的自序中,开篇即提出关于中国历史的可读与不可读问题。
1.赵兴彬:《史学学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2.赵吉惠:《历史学方法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姜义华等《史学导论》,复旦大学版社2003年版。
4.吴泽《史学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5.庞卓恒《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 于沛:《史学理论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 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8. 伊格尔斯:《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9. 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0.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1. 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2. 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13. 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4. 何兆武:《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5. 张文杰等编译:《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16. 田汝康、金重远选编:《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7. 郭圣铭:《西方史学史概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8. 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修订本。
19. 王学典:《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 王学典:《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1、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1998年。
2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1972年。
23、马克思《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前的社会形态又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社会的一般特征》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2-15页。
24、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第二版序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与新时期史学概论的编撰邹兆辰【摘要】Li Dazhao’s Principle of Historiography ,published in 1 924,is the first monograph on historiography under the guid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scien-tification of 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 and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is process.The continual recompilation of books of historiography since the new period demonstrates the great impact of Principle of Historiography .%李大钊撰写的《史学要论》于1924年出版,它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概论性质的著作。
这部著作的问世已有九十多年,它对中国史学的科学化起到了巨大作用。
它的影响力随着中国史学科学化的不断进展反而显得更加增强。
从新时期以来史学概论教材的不断重新撰写,可以明显地看出《史学要论》在其中的影响。
【期刊名称】《唐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9)002【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李大钊;史学要论;史学概论【作者】邹兆辰【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李大钊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也是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历史学家。
他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不仅在于用唯物史观考察和解释了诸多的社会历史问题,更在于他对中国史学的科学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历史科教学思想总结历史科教学思想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所体现出的教学理念、方法和策略的总和。
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依据的原则和规范,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将从历史学科特点、知识体系、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来总结历史科教学思想。
首先,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科教学思想的重要性。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它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历史过程为主要内容,具有复杂性、全面性、多元性等特点。
因此,历史科教学思想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历史思维方式和历史文化意识,使学生能够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认识和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多样性。
其次,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决定了历史科教学思想的科学性。
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包括了历史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知识。
因此,在历史科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的认识。
再次,历史科教学的目标决定了历史科教学思想的导向性。
历史科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知识运用能力和历史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历史素养,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
因此,在历史科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材料的研读、历史问题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最后,历史科教学的方法决定了历史科教学思想的实施路径。
历史科教学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和研究法等多种形式。
在历史科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参与式的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同时,教师还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互联网搜索等,拓宽学生的历史学习渠道,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历史科教学思想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立足于历史学科的特点、知识体系统和教学目标,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真正做到使学生学史明理、知史悟道。
历史教学应注重“史论结合”[摘要]历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史论结合”的清醒认识,并要注重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与辨证关系,坚持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到理论的循环往复,由此不断地升华自己认识水平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深化认识史论统一史料来去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史实与理论的有机结合。
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史论结合”能力?一、要深化对“史论结合”的认识正确理解史与论的相互关系是解决好史论结合问题的前提。
“史”作为历史材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观性。
它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离开了这些基本的历史材料,历史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
“论”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有关历史本体的认识论内容,是对史料的分析、概括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这里应突出的是理论性。
正确的历史理论直接来源于史料,又指导着对史料的研究。
对史料的研究只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能真正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二、注重理论教学,史论有机统一重史轻论,理论分析不到位,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学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分析研究历史材料,剖析教材的具体内容,采取科学可行的教法对学生进行历史理论教育、强化史论结合的教学。
《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理论与实践》中指出:“中学历史教师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统帅教学,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将教学中的各个知识点贯穿起来,这就是历史教学的系统性。
如果说高考在一定程度上也测量教学水平的话,那么对历史教师这种教学系统性的评价和测量,显然也包括在历史高考之中。
”这一要求应当引起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充分关注,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落实。
首先,在宏观的知识体系与历史发展规律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分析,使史论有机结合,且以理论统帅教学。
如对中国古代史知识系统的教学应贯穿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古代社会是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不断发展进步的,奴隶制度、封建制度在它们建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曾经是很先进的社会制度,都曾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史学通论书评《中国史学思想通论》书评书籍版权信息:《中国史学思想通论》一书是由吴怀祺主编,汪高鑫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
中国史学起源于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其标志是《春秋》、《左传》的完成,中国史学思想渊源流长。
该书主要从以下六个大的方面来阐述中国史学思想,分别是:传统经史学的历史观念、经史关系、经学撰述与史书体裁、《春秋》笔法与史学求真、通经致用与史学经世、近代化过程中的经史关系嬗变。
以下着重从传统经史学的历史观念,经史关系和通经致用与史学经世三个大的方面来评价该书。
一、传统经史学的历史观念作者用了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中的一句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来概括传统经史之学的历史观念。
(一)传统经史学的历史观念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二是历史变易思想与理论及其影响,三是古代的大一统思想。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整体的,综合的思维方式。
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特征。
从渊源来讲,“究天人之际”的整体思维特征,是从“囊括一切的决定论”思维方式发展来的,“六经”元典明显具有一种天人一系的宇宙观念和追求秩序的思维特征。
由于早期人类认识水平有限,其思维方式往往呈现弥漫性的特点,只能“以一种完全彻底的、囊括的决定论为前提”①,古人类早期的理性思维方式,具有“囊括一切的决定论”倾向。
中华民族早起文化自我建构的思维方式,与人类早期建构神话、图腾等原始思维或野性方式相似。
不过这种原始性思维经过加工、升华后,被留在了传统文化与学术当中,形成了传统文化与学术的一种独特的思维特点,即“囊括一切的决定论”的天人一系的整体思维方式。
“六经”天人一系的思维方式。
先秦道家与魏晋玄学的天人合一思想。
传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传统史学发展过程中,都非常重视“通变”与“会通”的思想。
从《周易》到清代《公羊》的“三世”历史变易说,无不贯通着这一思想,“通古今之变”是众多史家撰史的重要旨趣之一。
“大一统”是传统经史之学关于政治格局与民族关系的一种政治历史观点,从汉代《公羊》、《史记》,一直到后世的朱熹的“只天下为一”的正统观,历代统治者花了很大气力来巩固“大一统”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