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 格式:ppt
- 大小:3.04 MB
- 文档页数:26
教师年级八年三班备课时间2011.6.14 课题广播、电视和移动通讯授课时间2011.6.20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2.大概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3.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重点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难点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归纳法实验法教具微机、投影仪、手机、无绳电话、VCD、电视机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电磁波的知识,由于它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空中自由传播,所以它在传递信息方面有着很强的优势,今天我们就学习电磁波在广播、电视和无线电通讯方面的具体应用师生交流开门见山,直接引题探索新知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一)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15min)1.高频信号损失小话筒的作用是什么?把声音信号变成电流信号。
【问题】从话筒出来的电流信号能不能直接变成电磁波发射出去?由于从话筒出来的电流频率很小,它变成的电磁波的频率也很小,这样的电磁传播过程中能量的损失很快,所以它传播得并不远,要想在传播过程中能量的损失小,电磁波的频率必须高,所以我们需要把频率较小的声音信号加载到频率较高的高频电流上去,以形成带有声音信号的高频振荡电流,它产生的高频电磁波的传播距离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师生讨论把为什么要调制讲清楚才能达到很远的地方。
2.无线电广【图片1】无线电广播信号是由广播电台发射的。
【原理】话筒把声音的信号变成音频信号,但音频电信号不能用来直接发射电磁波,需要与载波发生器产生高频振荡电流调制,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振荡电流上,由天线将高频振荡电流产生的电磁波发射出去。
【类比】1.音频信号就相当于写信的人把信写好;2.高频振荡电流就相当于能够运载信件的信鸽、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3.调制器的调制过程就相当于把信件装在了信鸽、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上。
第三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电磁波是传递信息的载体。
无线电通信系统由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两大部分组成。
1、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受:
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由广播电台完成,信号的接受由收音机完成。
2、电视信号的发射与接收:
电视用电磁波传送图像信号和声音信号。
电视信号的发射由电视台完成,接收由电视机完成。
3、移动电话:
移动电话由空间的电磁波来传递信息。
移动电话机既是无线发射台又是无线电接收台。
移动电话的体积很小,发射功率不大,它的天线也很简单,灵敏度不高,因此,它和其他用户的通话要靠较大的固定无线电台转移,这种固定的电台叫基地台。
4、音频、视频、射频和频道:
由声音变成的电信号,它的频率跟声音相同,在几十赫到几千赫之间,叫做音频信号。
由图像变成的电信号,它的频率在几赫到几兆赫之间,叫做视频信号。
音频电流和视频电流在空间激发电磁波的能力很差,需要把它们加载到具有更好的发射能力的电流上,才能发射到天空中,这种电流的频率更高,这种更高频率的电流教做射频电流。
不同的电视台使用不同的射频范围进行广播,以免互相干扰;这一个个不同的频率范围就叫做频道。
1。
第三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一、教材分析我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它们是现代无线电通信技术应用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前面电磁波知识的扩展。
基于此,本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具有如下特点: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应尽量安排为探究性的学习,主要安排了以下的探究活动:布置学生课前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本节的内容:(1)无线电信号是如何发射的?又是如何接收的?(2)电视的工作过程是什么?(3)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由于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目标要求很低,适宜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进行探究。
②不必过分要求学生深入地掌握某些知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要求学生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大致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
而并不要求学生知道具体的技术细节,如器件的结构等。
③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知识同社会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是这一节的另一个特点.我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它们是如何工作的?这个问题对学生充满了诱惑。
“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新课程理念在本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2.大概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3.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能力目标通过了解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提高学生应用科学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德育目标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三、重点与难点①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②初步培养学生的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③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的资料,实物投影仪,收音机、电视机和移动电话各一台,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五、板书设计(多媒体投影)第三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一、电磁波是传递信号的载体二、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如图)、三、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如图)四、移动电话1.工作原理:移动电话相当于是无线电台,它将用户的声音转变为高频电信号发射到空中,同时它又捕捉空中的电磁波,使用户接收到通话对方送来的信息。
初中物理课堂评价.八年级下.信息的传递
第三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一、请完成下列“自我评价”小练习,看看能做对多少
(1)车载GPS 导航仪是通过与导航卫星互相传递信息,确定汽车的准确位置,并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出来,为汽车驾驶员导航。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导航仪与导航卫星是通过电磁波传递信息
B.导航仪上的移动电话是通过电流传递信息
C.导航卫星发射的电磁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导航卫星发射的电磁波比光的传播速度慢
(2)如图所示为汶川地震救灾活动中使用的收音机、卫星电话、手电筒、红外热成像生命探测仪,有关文字说明错误的是()
二、现在的通讯工具多种多样,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多。
发挥你的想象,你认为不远的将来,电磁波还能为我们干什么呢?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一起交流。
三、请填写本节学习评价表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A B C D
自我评价
(收获、表现、进步、提
问、发言、动手、合作、
主动、作业、实验等)
老师评价
(表现、进步、提问、动
手、合作、主动、作业、
实验等)
参考答案
一、(1)A (2)C 二、略。
九年级物理21章书后题详解-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一节现代顺风耳----电话1、图21.1-9是老式电话机的原理图。
炭粒话筒相当于一个变阻器,膜片振动把炭粒压紧和放松时,相当于图中膜片带动滑动头左右移动,使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发生周期性变化,引起电路中的电流发生相应的周期变化。
听筒中有一个电磁铁,当线圈中的电流周期性变化时,它对旁边铁质膜片的引力也随着改变,使膜片来回运动。
因此,听筒中膜片往返运动的频率跟话筒膜片振动的频率相同,这样听筒中就听到了对方说话的声音。
请具体分析:当话筒膜片由静止向左、向右运动时,听筒中原来静止的膜片会怎样运动?答案:当话筒膜片由静止向左时,膜片振动把炭粒压紧,相当于图中膜片带动滑动头向左移动,使变阻器的电阻变大,引起电路中电流变小,听筒中的电磁铁磁性就减弱,对旁边铁质膜片的引力也随之减小,所以听筒中原来静止的膜片会向右运动;反之,当话筒膜片由静止向右时,听筒中原来静止的膜片会向左运动。
2、现在常用的动圈式耳机,它的构造跟图20.5-10扬声器相同,不过耳机的体积小很多。
图20.5-12是动圈式话筒,其构造也和动圈式耳机类似。
因此,用两只动圈式耳机就可以做一部最简单的电话:一只耳机当话筒,另一只当听筒,两耳机之间用一对导线连起来,对着一只耳机说话,在另一只耳机里就能听到说话声。
这部电话是没有电池的,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一只耳机是磁生电,另一只耳机是电生磁。
请问:磁生电和电生磁的两只耳机,哪个是话筒哪个是听筒答案:话筒是磁生电,听筒是电生磁。
3、如果图21.1-7电码中的点和划分别用数字0和1表示,现要根据图21.1-8的汉字电报码表示一个“学”字,其数字码是怎样的?答案:01111 00011 00011 01111第二节电磁波的海洋1、现在家中使用的电器很多,如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空调,还有收音机、电视机、手机等,你知道哪些会发出电磁波有什么事实支持你的说法答案:这些家用电器中,微波炉、手机以及空调和电视机的遥控器会发出电磁波。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物理目录及各章节重、难点初中物理各章节重难点总结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本节主要内容包括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理解速度的计算和速度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难点在于对误差的理解和秒表的读数方法,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平均速度与速度平均值的区别,双耳效应和立体声的理解,不准确温度计的比例对应关系,水沸腾前后的气泡大小变化等。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本节重点是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和描述方法,以及速度、加速度、力等相关概念的理解。
难点在于对机械运动的描述方法的掌握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本节主要内容包括了解速度的快慢和加速度的大小,以及如何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
难点在于对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的理解和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方法的掌握。
第四节:测量本节重点是了解测量的概念和方法,以及误差的产生和控制方法。
难点在于对误差的理解和控制方法的掌握。
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本节主要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原因及传播条件,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各自的影响因素。
难点在于对声音传播条件的理解和声音特性的掌握。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本节重点是了解声音的频率、波长、声强等特性,以及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难点在于对声音特性的掌握。
第三节:声的利用本节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声音的利用和应用,如声波测距、声纳等。
难点在于对声音利用的掌握。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本节重点是了解噪声的定义及等级,以及控制噪声的方法。
难点在于对噪声的定义和控制方法的掌握。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本节主要内容包括了解温度的概念及常用单位,以及温度计的原理、结构和使用方法。
难点在于对温度概念的理解和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的掌握。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本节重点是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能量变化,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等。
难点在于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的掌握。
第二节广播和电视习题精选知能检测1.下列通信工具中不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号的是()A.有线电话B.卫星电视C.无线电广播D.雷达通信2.能把声音和图像转化为电信号的装置是()A.耳机和摄像机B.话筒和摄像机C.话筒和显像管D.耳机和显像管3.能把电信号转化为声音和图像的装置是()A.耳机和摄像机B.话筒和摄像机C.话筒和显像管D.耳机和显像管4.下面是无线电广播接收过程的几个步骤,其合理的顺序是()A.调谐选择所需要接收的电磁波B.接收电磁波C.检波获得声音信号电流D.耳机放音5.无线电波的发射:(1)用把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2)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上;(3)通过______发射到空中.6.如果把广播电视信号的发射过程比作飞机运输货物,则声音、图像信号相当于______,高频电磁波相当于______,把声音、图像信号加载到电磁波上相当于______,把电磁波发射出去的天线相当于______.7.接收电磁波需要有______。
电磁波的接收过程是利用可以接收到各种频率的电磁波的______得到所需要的带有声音信号的高频振荡电流,再通过______把声音信号检出,从______出来的电流通过耳机或喇叭就还原8.用收音机收听无线电广播时,收音机中承担选台工作的是()A.接收天线B.扬声器C.检波器D.调谐器9.某同学制作了一台极简单的收音机,实验表明,这台收音机能同时听到许多台,那么这台收音机缺少的是 ( ) A.接收天线B.调制器C.振荡器D.调谐器10.如图10—5所示是一台收音机的屏板,当向右调指针(图中黑块)时,所接收的电磁波 ( )A.频率变大,波长变大B.频率变大,波长变小C.频率变大,波长不变D.频率变小,波长变大11.关于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都利用无线电通信B.固定电话是有线通信,移动电话是无线通信C.固定电话是靠电流传输信号通信,移动电话是靠无线电波进行通信D.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都利用有线通信]2.如图10—6所示是音频、视频和射频的比较示意图,那么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甲是视频,乙是音频,丙是射频B.图中甲是音频,乙是视频,丙是射频C.图中甲是射频,乙是视频,丙是音频D.图中甲是射频,乙是音频,丙是视频13.电磁波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和鸽子传递信件这一事件有何相似之处?找到相似点,从而更形象地理解电磁波的作用.14.(1)如图10—7所示为无线电广播的发射过程,请在图中的空格内填入恰当的器材和元件名称.(2)如图10-8所示为无线电广播的发射过程,请在图中的空格内填入恰当的器材和元件名称。
九年级物理21章书后题详解答案:线路中的电流方向每秒钟变化2.16×108次。
提示:从收音机的刻度板上看能接收电磁波的频率范围是AM160~53×10kHz,FM108~76MHz,所以广播电台发射图中最高频率的电磁波是108MHz,此时线路中的电流方向每秒钟变化108×106×2=2.16×108次。
3、在电磁波家族中,红外线也是其中一员,红外线的传播速度等于电磁波的速度。
如果能测得红外线传播某一段距离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根据电磁波的速度计算这段距离的长度,红外线测距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设计的。
用红外线测距仪对准某一目标,发出一束红外线,经目标反射后红外线返回仪器时又被探测到。
仪器测得红外线往返时间为2.8×10-4ms,这时目标与仪器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电磁波的速度取3×105km/s。
答案:目标与仪器之间的距离s=vt=3×108m/s ×1/2×2.8×10-7s=42m.第三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1、小晶用收音机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008kHz 频道的播放的钢琴节目,某时刻他听到演员弹奏频率为440Hz的“6”的音。
问:(1)在该时刻,射频电流的频率是多少、音频电流的频率是多少?(2)此时收音机接收到空中电磁波的频率是多少?答案:(1)射频电流的频率是1008kHz,音频电流的频率是440Hz。
(2)此时收音机接收到空中电磁波的频率是1008kHz。
2、张伟和刘浩都在北京工作,用的是北京的手机号。
他们同时出差来上海,在上海他们用手机通话时,为什么通话费就高了很多?请从“移动电话的工作方式”进行回答。
答案:提示张伟和刘浩在上海用他们在北京的手机号通话时,由于增加了北京到上海的有线光缆通信及两个城市电话交换机之间的数据交换,因此通话费就高了很多。
可以鼓励对此问题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外查阅相关资料,并与同学交流。
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
2.了解声音、图像信号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3.理解移动电话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应用科学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
教学难点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我们知道c=λf,由于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可以各不相同,所以用途也不同。
电磁波可以用来进行无线电通信,其中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就是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
有了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就把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的神话变成了现实。
有了移动电话使通讯更加方便。
那么怎样利用电磁波来传递声音和图像信号呢?我们先想想人们原来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学生回答:(1)烽火,人们在烽火台点燃火,用烟来传递战争(信息)。
(2)人们用鸽子传递信件(信息)。
(3)人们通过用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邮寄信件的方式来传递信息。
(多媒体播放图片)教师:从回答中我们看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传递信息要有像烟、鸽子、马、火车、飞机等这些工具。
传递信息要有载体。
教师:对,那么无线电通信的载体是什么?学生回答:电磁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的知识。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活动1:电磁波传递信息又快又远,无线电通信就是利用它作为“载体”来传递信息,进行无线电通信。
它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看屏幕(微机课件演示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
同学们通过看和讨论回答出:无线电广播信号是由广播电台发射的。
话筒把声音的信号变成音频信号(就相当于写信的人把信写好),但音频电信号不能用来直接发射电磁波。
载波发生器产生高频振荡电流(相当于能够运载信件的信鸽、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然后用调制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载波)上(类似于把信件装在了信鸽、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