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关系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264.63 KB
- 文档页数:2
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病理生理机制分析胰岛素抵抗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它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导致胰岛素的生物效应减弱,从而影响了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
胰岛素抵抗不仅与糖尿病相关,还与很多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病理生理机制进行深入分析。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正常胰岛素信号通路。
胰岛素通过结合靶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启动一系列信号传导通路,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脂肪合成和抑制葡萄糖生成等生理效应。
当胰岛素抵抗发生时,胰岛素受体的信号传导通路受到干扰,造成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活化或抑制,导致了胰岛素生物效应减弱。
这种生物效应的减弱不仅导致了血糖升高,还直接影响了血脂代谢,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胰岛素抵抗导致的高血糖状态会直接影响心血管系统。
高血糖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包括促进炎症因子分泌、增加氧化应激、促进血小板聚集等,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高血糖还会影响血管壁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导致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加速血栓形成。
胰岛素抵抗还会导致血脂异常,包括高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异常,这些异常血脂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诱因。
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胰岛素抵抗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血管紧张素生成增加,血管紧张素是强烈的血管收缩剂,它会直接引起血管紧张,导致血压升高。
胰岛素抵抗还影响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导致体液潴留,也是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
胰岛素抵抗还会引起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血管紧张素生成增加、氧化应激增加等,这些异常会导致血管重构发生异常,从而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胰岛素抵抗还会导致炎症因子、凝血因子的异常分泌,从而加速了血栓形成。
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病理生理机制密切相关,它在多个方面影响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从而加速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在当今的医学领域,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敏感,导致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
而心血管疾病则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等。
了解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两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胰岛素抵抗是如何发生的呢?这涉及到多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首先,生活方式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长期的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都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当我们摄入过多的高热量食物,特别是富含糖分和脂肪的食物时,身体的代谢负担增加。
长期缺乏运动使得能量消耗不足,脂肪在体内堆积,尤其是在腹部等部位。
这些过多的脂肪组织会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和激素,干扰胰岛素的正常信号传导,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
其次,遗传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胰岛素抵抗的易感性。
有些人天生就具有更容易发生胰岛素抵抗的基因变异,使得他们在面对不良生活方式时更容易出现问题。
那么,胰岛素抵抗为什么会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呢?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是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血糖升高。
由于胰岛素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血糖不能被细胞充分摄取和利用,从而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水平持续升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
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害,使得血管壁变得粗糙、不光滑,容易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胰岛素抵抗还会影响血脂代谢。
它会导致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水平降低,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水平升高。
这些血脂异常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胰岛素抵抗还会引起血压升高。
胰岛素抵抗使得肾脏对钠的重吸收增加,导致体内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
同时,胰岛素抵抗还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使得血管收缩,进一步加重高血压。
胰岛素抵抗还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胰岛素抵抗和高血压【摘要】胰岛素抵抗是高血压疾病独立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也会对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产生一定的作用。
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本研究主要从高血压和胰岛素抵抗之间相互关系的机制和治疗方面进行阐述。
【Abstract】Insulin resistance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of hypertension,and hypertension can also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There is a big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ulin resistance and hypertension.This text mainly explain their relationship,mechanism and therapy.【Key words】Insulin resistance; Hypertension;Medicine therapy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指机体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正常水平的现象。
它不但是代谢综合征的基础危险因素,而且是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
许多研究证明,胰岛素抵抗和高血压具有重要的交互关系,两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2]。
1 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的相互关系1.1 胰岛素抵抗对高血压病的影响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促进远端肾单位Na+重吸收胰岛素直接或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高间接促进肾小管对Na+、水的重吸收,导致血容量及心排血量增加。
目前认为胰岛素引起体内钠水潴留、外周循环容量加大是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之一[3]。
1.1.2 刺激交感神经系统产生更多的去甲肾上腺素胰岛素可刺激下丘脑腹侧正中交感神经活性,并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使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血中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其结果使心排血量及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肾脏钠水潴留,使血压升高。
解读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方法代谢综合征是一种由于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肥胖等因素造成的疾病群,它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
本文将深入探讨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以及有效的预防方法。
一、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机制1.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控制血糖水平和脂肪代谢的关键激素。
在代谢综合征中,人体对胰岛素产生了抵抗,即所谓的胰岛素抵抗。
这意味着身体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才能将葡萄糖转化为能量并调节脂肪酸合成。
胰岛素抵抗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水平升高,并促使胰腺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最终导致高血糖和2型糖尿病。
2. 高血压高血压是代谢综合征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血管紧张素产生增加,从而引起动脉收缩和体液潴留。
这些改变导致了血压升高,并增加心脏和血管系统的负担。
长期以来,高血压不仅损害心血管系统,还会导致肾功能障碍。
3. 脂肪堆积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标志之一。
过量的饮食、缺乏运动和基因等多种原因都可以导致脂肪在体内过度堆积。
这些储存在腹部周围的脂肪称为内脏脂肪,在人体内产生了一系列有害物质,如炎症因子和激素。
这些物质干扰了机体正常的能量代谢,并增加了患上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
二、预防代谢综合征的方法1. 合理饮食合理饮食对预防代谢综合征至关重要。
首先,避免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物的摄入。
每天摄入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并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
其次,分餐制度有助于控制食量和血糖水平。
避免暴饮暴食,使用小盘子并慢慢咀嚼食物可以帮助调节饮食习惯。
2. 坚持适度运动适度运动是预防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手段。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或快走等。
此外,力量训练也是提高肌肉质量和增加新陈代谢的有效方式。
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并坚持下去。
3. 控制体重通过控制体重来预防代谢综合征非常关键。
减少内脏脂肪堆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控制能量摄入并增加能量消耗。
经常进行体重监测,并根据BMI指数判断是否超重或肥胖。
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关系探讨
发表时间:2012-10-15T09:47:02.4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4期供稿作者:张纪梅[导读] 近年来,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病的关系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张纪梅(河南洛阳石化医院 471012)
【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病的关系。
方法对1135名自愿者进行OGTT试验。
空腹、口服75g葡萄糖粉后0.5h、1h、2h、3h分别抽肘静脉血检测血糖(G)、胰岛素(I)、C肽(C)。
结果在血糖正常人群或糖尿病人群,高血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患者、体重指数(BMI)≥24kg/m2者不但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而且其C肽水平也显著高于血压正常者。
结论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水平增高提示糖生化反应异常导致胰岛B细胞功能亢进,胰岛素抵抗的本质应当是机体代谢不能正常进行。
【关键词】高血压病糖尿病血糖胰岛素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4-0037-02 近年来,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病的关系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现有资料表明,大部分原发性高血压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及糖代谢紊乱。
本文对1135名志愿者OGTT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胰岛素抵抗的本质及与高血压病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摘自2002年1月至2002年5月、洛阳石化医院NDDM研究自愿者检测资料。
所有自愿者均于晚餐后禁食,次日晨空腹肘静脉抽血后,口服75g葡萄糖粉后0.5h、1h、2h、3h分别抽取肘静脉血。
血糖(G)胰岛素(I)、C肽(C)分别采用日立7060型全自动生化仪和美国DPC公司IMULTE全自动化学发光仪检测。
数据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包。
2 结果
2.1 血糖检测值结果
血糖正常人群中,高血压者与血压正常者OGTT试验的血糖检测值进行对比,见表1。
表1示:血糖正常人群中,体重指数(BMI)≥24kg/m2者,0.5h、1h血糖平均水平均明显高于<24kg/m2;BMI相同情况下,高血压者0.5h、1h血糖平均水平明显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
提示:在血糖正常人群中,高血压者、BMI≥24kg/m2者血糖平均水平升高。
表1 血糖正常人群中高血压与血压正常者OGTT试验血糖(mmol/L)检测值比较
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者与血压正常者OGTT试验的血糖检测值进行对比,见表2。
表2示: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者和血压正常者对比,0h、0.5h、1h、2h、3h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
表2 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与血压正常者OGTT试验血糖(mmol/L)检测值比较
2.2 胰岛素检测值结果
血糖正常人群中,高血压者与血压正常者OGTT试验的胰岛素检测值进行对比,见表3。
表3示:血糖正常人群中,BMI≥24kg/m2者,0、0.5h、1h、2h、3h胰岛素平均水平均显著高于<24kg/m2 (P<0.01);BMI相同情况下,高血压者0.5h、1h、2h、3h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血压正常者(P<0.01)。
提示:在血糖正常人群中,高血压者、BMI≥24kg/m2者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血压正常者及<24kg/m2者(P<0.01)。
表3 血糖正常人群中高血压与血压正常者OGTT试验胰岛素(mmol/L)检测值比较
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者与血压正常者OGTT试验的胰岛素检测值进行对比,见表4。
表4示:在糖尿病人群中,BMI≥24kg/m2者,0、0.5h、1h、2h、3h胰岛素平均水平均显著高于<24kg/m2者(P<0.01);BMI相同情况下,高血压者0.5h、1h、2h、3h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血压正常者(P<0.01)。
提示:在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者、BMI≥24kg/m2者胰岛素平均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
表4 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与血压正常者OGTT试验胰岛素(mmol/L)检测值比较
2.3 C肽检测值结果
血糖正常人群中,高血压者与血压正常者OGTT试验的C肽检测值进行对比,见表5。
表5示:血糖正常人群中,BMI≥24kg/m2者,0、0.5h、1h、2h、3hC肽平均水平均显著高于<24kg/m2 (P<0.05);BMI相同情况下,高血压者0.5h、1h、2h、3hC肽水平显著高于血压正常者(P<0.05)。
提示:在血糖正常人群中,高血压者、BMI≥24kg/m2者C肽水平显著高于血压正常者及<24kg/m2者(P<0.05)。
表5 血糖正常人群中高血压与血压正常者OGTT试验C肽(mmol/L)检测值比较
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者与血压正常者OGTT试验的C肽检测值进行对比,见表6。
表6示:在糖尿病人群中,BMI≥24kg/m2的高血压者与血压正常者对比,0.5h、1h、2hC肽水平明显升高(P<0.05)。
提示:在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者且BMI≥24kg/m2者C肽水平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
表6 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与血压正常者OGTT试验C肽(mmol/L)检测值比较
讨论
本组OGTT试验结果显示,在血糖正常人群或糖尿病人群,高血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患者、BMI≥2424kg/m2者不但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而且其C肽值水平也显著高于血压正常者。
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水平升高,提示B细胞逾量分泌。
目前认为血糖是刺激胰岛素B细胞分泌的一个重要体液因子。
OGTT试验中,口服的葡萄糖经肠道吸收,血中葡萄糖浓度逐渐升高,必然导致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量增加。
胰岛素是葡萄糖在肝脏和全身各脏器细胞进行化学反应的主要因子。
它促进葡萄糖转变脂肪酸,转运到脂肪组织贮存;胰岛素参与葡萄糖向肌细胞转运,合成能量物质。
肝脏、肌肉、脂肪组织是胰岛素和葡萄糖发生化学反应的重要场所。
消化吸收的葡萄糖与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在门静脉汇合,在肝脏及全身其他组织细胞进行生化反应,由微静脉、小静脉汇入较大的静脉。
因此,肘静脉血中所监测的胰岛素是生化反应后的剩余量。
由于生物化学反应消耗的物质是按特定比例进行的,空腹平衡状态下,G、I、C各项检测值相对稳定,因此,G、I、C空腹之间的比例,表达了糖代谢过程中,这类消耗物之间的“比例”关系。
糖负荷后血糖的升高,必然打破其空腹平衡,机体重新回复平衡是生物的本能。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回复平衡的能力却各不相同。
例如,高血压病患者,在不同时点G、I、C的升高,均应推论其糖代谢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那么,胰岛素抵抗(IR)的本质在临床上如何正确判断,值得商讨。
目前文献[1] 认为胰岛素抵抗系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在周围组织摄取和清除葡萄糖的能力下降。
其发病机制认为有三类:(1)受体前因素(2)受体缺陷(3)受体后缺陷[1] 。
另有观点认为胰岛素抵抗是指外周靶组织对内源性或外源性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而正常量的胰岛素的产生低于正常的生理效应,常与高胰岛素血症并存[2]。
作者认为胰岛素抵抗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单因素对IR作出判定其片面性是难以避免的。
胰岛素在血清中过多可能会促进肾脏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引起血容量和心排血量增加,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血管阻力增加和血压升高;胰岛素是血管平滑肌增殖和迁移的强烈刺激因子,可以促进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内流,促进血管平滑肌收缩;此外,胰岛素还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强血管对血管紧张素的反应性;激活细胞蛋白酶C,使内皮细胞合成内皮素1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增加。
诸如此类的研究,业已证实高胰岛素血症与高血压发病关系密切。
因此,临床上治疗高血压时,应立足代谢系统异常而导致的高胰岛素血症的思路,去认真观察、综合分析,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黄峻等.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9.
[2]郑小璞.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降压调糖治疗的干预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