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13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
- 格式:ppt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46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习题答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三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3.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NP、NN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答:因为社会保险税是直接税,故GNP、NNP、NI均不受其影响,又因为它是由企业上缴的职工收入中的一部分,所以PI和DPI均受其影响。
4.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N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答:假定不存在具有双重居民身份的情况,则合并对GNP总和没有影响。
因为原来甲国居民在乙国的产出已经计入甲国的GNP,同样,乙国居民在甲国的产出已经计入乙国的GNP。
在存在双重居民身份生产者的情况下,则GNP减少。
5.从下列资料中找出:(1) 国民收入(2) 国民生产净值(3) 国民生产总值(4) 个人收入(5) 个人可支配收入(6) 个人储蓄单位:亿美元资本消耗补偿雇员酬金企业利息支付间接税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入红利社会保险税个人所得税消费者支付的利息政府支付的利息政府和企业转移支付个人消费支出356.41866.6264.9266.334.1164.8120.866.4253.9402.164.4105.1374.51991.9答:(1) 国民收入=雇员佣金+企业利息支付+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入(2)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间接税(3)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资本消耗补偿(4)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障税+红利+政府和企业转移支付(5)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消费支出6.假定一国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单位: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总投资净投资消费政府购买政府预算盈余4800800300300096030试计算:(1) 国民生产净值(2)净出口(3)政府收入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4) 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答:(1)国民生产净值=GNP-(总投资折旧-净投资)=4800-(800-300)=4300(2)净出口=GNP-(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4800-(3000+800+960)=40(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政府购买+政府预算盈余=960+30=990(4)个人可支配收入=NNP-税收+政府转移支付=NNP-(税收-政府转移支付)=4300-990=3310(5)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3310-3000=3107.假设国民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亿元),试计算:(1) 储蓄(2) 政府支出(3) 投资答:(1)储蓄=DPI-C=4100-3800=300(2)因为:I+G+(X-M)=S+T所以:I=S+(T-G)-(X-M)=300-200-(-100)=200(3)政府支出G=1100第十四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2.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答: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不一定为0,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则应该为0。
第13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13.1 复习笔记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的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
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称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均衡产出社会产出水平究竟由社会总需求还是由社会总供给能力决定,这实际上是从凯恩斯开始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以前的古典和新古典传统经济学的分水岭。
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编者注:建议读者结合大萧条的背景来理解凯恩斯学说的理论体系),凯恩斯在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生产和收入取决于总需求的理论。
1.短期分析假设前提(1)经济中存在着生产能力的闲置生产能力的闲置包括两层含义:①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即存在着失业;②厂房、机器等资本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即存在着开工率不足。
(2)价格水平固定不变凯恩斯认为,在短期内,价格机制是一种僵化的、不易变动的机制,即存在价格刚性。
价格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①在劳动力市场,即使存在失业,工资也不会下降;②在产品市场,即使存在生产过剩,物价也不会下降。
(3)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总供给是无限的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总供给是无限的。
反映在图表上,体现为总供给曲线平行于横轴。
其经济含义为:由于存在资源闲置,在固定的价格水平下,要什么有什么,要多少有多少。
(4)由于总供给无限,所以均衡的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单方面决定(总需求分析)在短期中,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这是凯恩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产量由总需求决定,是就非充分就业状态而言的,而非充分就业是一种通常的状态。
2.均衡产出与非计划存货投资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在两部门经济中,即经济中只有居民户和厂商(暂时不考虑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在后面的章节会引入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总需求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于是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y=c+i。
c、i分别代表计划消费、计划投资,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名词解释1.均衡产出(武汉大学2001研;中国政法大学2005研)答: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于是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y c i=+。
c、i分别代表计划消费、计划投资数量,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
对均衡产出这一概念可以用图13-1来表示。
图13-1均衡产出的决定在图13-1中,纵轴表示支出,横轴表示收入,从原点出发的45°线上的各点都表示支出和收入相等。
当总收入大于总支出时,非意愿存货投资就大于零,企业会削减生产。
反之,当总收入小于总支出时,非意愿存货投资就小于零,企业会扩大生产。
图13-1中,B点对应的产出水平即为均衡产出。
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时经济社会达到均衡。
在这个模型中,存货在调整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图13-1可以看出,非计划存货投资是一种产量调节机制,不是价格调节机制。
2.边际消费倾向(山东大学2001研;辽宁大学2002研;武汉大学2002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1、2010研;中南大学2004研;北京化工大学2006研;东北财经大学2006研)答: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简称为MPC )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CMPC Y∆=∆式中,C ∆表示增加的消费,Y ∆表示增加的收入。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着一条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
因此,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
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时,MPC β=。
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1MPC 0<<,即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作为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被凯恩斯用来分析造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
西方经济学13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电子教案教案:西方经济学第13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1. 消费函数:凯恩斯消费函数和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2. 投资函数:企业投资和政府投资。
3. 政府支出: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4. 净出口:国际贸易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5.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和ISLM模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消费函数、投资函数、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2. 掌握ISLM模型,能够分析国民收入的变化。
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ISLM模型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新闻报道或实例,引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概念。
2. 讲解消费函数:介绍凯恩斯消费函数和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解释消费与收入的关系。
3. 讲解投资函数:介绍企业投资和政府投资的概念,分析投资与收入的关系。
4. 讲解政府支出:介绍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包括政府消费和政府投资。
5. 讲解净出口:介绍国际贸易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解释出口和进口对收入的作用。
6. 讲解国民收入的决定:通过ISLM模型,分析收入支出模型和国民收入的决定过程。
7.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如何应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进行分析。
8.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消费函数:凯恩斯消费函数和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2. 投资函数:企业投资和政府投资。
3. 政府支出: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4. 净出口:国际贸易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5. ISLM模型:收入支出模型和国民收入的决定。
七、作业设计情况一:某国政府决定增加基础设施投资。
情况二:某国消费者信心增强,消费支出增加。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国家级规划教材》第13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七节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西方学者认为,加入政府部门以后,不仅投资支出变动有乘数效应,政府购买、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动,同样有乘数效应,因为政府购买性支出、税收、转移支付都会影响消费。
怎样求得这些乘数呢?由于三部门经济中总支出为:g i t y g i c y ++-+=++=)(βα,这里,t 仍是定量税,在这样情况下,均衡收入为:ββα--++=1tg i y (13.22)通过这一公式,就可求得上述几个乘数。
一、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所谓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以g ∆表示政府支出变动, y ∆表示收入变动,g k 表示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则:β-=∆∆=11g y k g (13.23) 此式中β仍代表边际消费倾向,可见,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投资乘数相等。
这可说明如下:在ββα--++=1tg i y 的公式中,若其他条件不变,只有政府购买支出g 变动,则政府购买支出为0g 和1g 时的收入分别为:ββα--++=100000t g i yββα--++=101001t g i yββ-∆=--=∆=-110101gg g y y y β-==∆∆∴11g k g y 可见g k 为正值,它等于1减边际消费倾向(β)的倒数。
①举例来说,若边际消费倾向8.0=β,则5=g k ,因此政府购买支出若增加200亿美元,则国民收入可增加1000亿美元,政府购买支出减少200亿美元,国民收入也要减少1000亿美元。
①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的数学推导如下:加入政府购买支出以后,总支出为g i c y ++=,假设政府购买开支均来自向私人部门借债即不靠税收提供资金来源,假设g 变动不影响利率,从而不影响投资,那么,以g 为自变量,对y 全微分得:di dg dc dy ++=,并由于假定投资i 不变,即i 为常数,因此0=di ,于是有dg dy dg dy dydcdg dc dy +=+=+=β。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选择题: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 )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B.实际的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值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D.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2.从短期来说,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等于零时。
消费支出可能( )A.大于零B.等于零C.小于零;D.以上几种情况都可能3.从长期来说,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等于零时,则消费支出( )A.可能大于零B.可能小于零C.等于零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4.在短期内,居民的( )有可能大于可支配收入。
A.储蓄B.消费C.所得税D.转移支付5.直线型的消费函数表明平均消费倾向( )A.大于边际消费倾向B.小于边际消费倾向C.等于边际消费倾向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6.假定净出口函数是X=X-mY,净出口余额为零,则增加投资支出将( )。
A.使净出口余额和收入增加B.收入增加,但净出口余额变为负值C.收入增加,净出口余额不受影响D.收入不受影响,但净出口余额变为负值7. 引致消费取决于:()。
A. 自发消费B. 边际储蓄倾向C. 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8.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主要是:()。
A. 价格水平下降B. 收入增加C. 储蓄增加9. 根据凯恩斯的储蓄函数,引起储蓄增加的因素是:()。
A. 收入增加B. 利息率提高C. 人们预期未来的价格水平要上升10. 在两部门经济中,当投资增加100万元时,国民收入增加了1000万元,那么此时的边际消费倾向为:()。
A.100%B.10%C.90%D.20%11. 如果边际消费倾向是0.8,在没有所得税的情况下,转移支付乘数是:()A.4B.5C.6D.812. 如果消费函数为C=100+ 0.8 (Y-T),那么政府支出乘数是:()。
A. 0.8B. 1.25C.4D.513. 下列哪项经济政策将导致收入水平有最大变化()。
A. 政府增加购买50亿元商品和劳务B. 政府购买增加50亿元,同时增加税收50亿元C. 税收减少50亿元D. 政府支出增加50亿元,其中30亿由增加的税收支付14.下列哪一项不是恒等式()。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13.1 本章框架结构图乘数论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均衡产出均衡产出的概念最简单的经济关系投资等于储蓄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函数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四部门经济中收入决定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两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13.2 重难点解读[视频讲解]第一节 均衡产出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1.假设条件(1)假设所分析的经济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只有家户部门(居民户)和企业部门(厂商)。
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都发生在家户部门,生产和投资行为都发生在企业部门。
还假定企业投资是自发的或外生的,即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
这样简单的经济关系称为二部门经济。
(2)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社会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这在西方经济学中有时被称为凯恩斯定律。
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时,面对的是1929~1933年的大萧条,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增加时,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的价格上升,从而产品成本和价格大体上能保持不变。
这条所谓凯恩斯定律被认为是适用于短期分析,即分析的是短期中收入和就业如何决定。
因为在短期中,价格不易变动,或者说具有黏性,当社会需求变动时,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调整产量,而不是改变价格。
(3)假定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
这样,GDP 、NDP 、NI 和PI 就都相等。
二、均衡产出的概念均衡产出又称为均衡国民收入,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即经济社会的总产出或总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在两部门经济中,即经济中只有居民户和厂商(暂时不考虑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在后面的章节会引入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总需求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于是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y c i =+,c 、i 分别代表计划消费、计划投资,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