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与发展-3 卡哈马卡(Cajamarca)的冲突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10
文明的冲突【简介】1993年夏,亨廷顿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题为《文明的冲突?》长文,在国际舆论界和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文明冲突的理论开始在国际上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备受关注。
1996年底,亨氏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作为一家以国际政治类图书出版见长的出版单位,新华出版社敏锐捕捉到了这部外版图书的分量和出版价值,迅速通过版权代理机构联系到著作权人,抢占先机将中文简体字版权引入国内,于2002年推出了中文版第一版。
后来的十几年间,为了方便读者更加准确地理解,出版社又在最初译本的基础上进行系统修订,对译名和译文重新推敲订正,陆续推出了平装修订版本和精装版本,满足了读者多层次的阅读需求。
塞缪尔·亨廷顿在这部名著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文明的冲突”论,这也成为其最为突出的成就。
在书中,他运用这一理论分析了全球各个地区的国际关系及其历史与走向,二者紧密结合,互相支撑,形成一个较为稳固的理论框架,足以观照当今世界各地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帮助世人预测将来的局势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亨廷顿对天下大势的把握是清晰的、洞察是比较深刻的,对现今世界各种文明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剖析,大有“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之势。
而这些成就都是建立在“文明的冲突”这一理论之上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理论,作者才能执简驭繁,将看似没有头绪的各种纷争理出一个规律来。
甚至可以说,亨廷顿全球性的名声就是建立在这一理论上的。
而《文明的冲突与社会秩序的重建》一书,也因此成为一部具有深刻预见性和洞察力的经典著作。
新华出版社从美国西蒙·舒斯特公司引进该书版权并翻译出版后,得到学术界和读者的一致好评,20年来已累计发行49万多册,发行总金额2019万元。
《文明的冲突与社会秩序的重建》作为一棵常青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提起新华出版社,读者很容易想到这本经典著作。
《文明的冲突与社会秩序的重建》的作者认为,在冷战时代,世界局势基本上是形成互相对抗的以美国、苏联为核心的两大阵营;而冷战消失后,国际舞台上的冲突将不再以意识形态为界限展开,而主要是以不同文明间的斗争形式展开。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未来——重读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未来——重读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是20世纪90年代最具争议的一本国际政治学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亨廷顿提出了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分析模式,即不再以意识形态为基础,而是以文明作为主要划分依据。
他认为,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未来国际关系的主要驱动力。
二十多年过去了,值得我们再次重读这本书,探讨文明冲突的真实性以及世界秩序的未来。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亨廷顿对于文明的定义。
亨廷顿将文明定义为“一个最大程度地能够得到明智的支持和遵守的共同价值、信仰、行为方式和结构体系的群体”。
他将世界划分为九个主要文明,即西方、拉丁美洲、非洲、伊斯兰、东正教、东亚、印度次大陆、古代和拉丁美洲次大陆。
亨廷顿认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文明之间的交往与碰撞将十分明显,因为全球化既加速了文明间的接触,也加剧了文明之间的差异。
同时,亨廷顿指出文明冲突的可能原因在于文明差异以及相对权力的分配。
文明之间的差异体现在价值观念、文化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而相对权力分配则是不同文明之间地理分布、政治经济实力的表现。
亨廷顿认为,文明冲突并非一种必然发生的趋势,但在面临资源争夺、意识形态冲突等问题时,文明冲突可能会愈演愈烈。
我们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历史,可以发现亨廷顿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印证。
冷战结束后,东西方、伊斯兰和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相继爆发。
如东西方对南斯拉夫的干涉引发了文明冲突,伊斯兰和西方之间的恐怖主义斗争也成为新的战场。
在这些冲突中,亨廷顿的思想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和观察角度。
然而,在亨廷顿的理论中也存在一些争议。
首先,亨廷顿将文明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忽略了内部的差异。
世界上的文明并非是统一的,每个文明内部都有着多样性,存在着不同的派系和利益集团。
其次,亨廷顿将文明差异与冲突联系在一起,而忽视了文明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实际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文明交流,可以减少误解,增进和谐。
历史教案: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冲突一、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主题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冲突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个文明相互接触、交流和碰撞,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多元化。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分别探讨不同时期的世界文明交流与冲突,并展示其重要性以及对人类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二、古代世界:古代东西方文明互动1. 西方文明与中东:埃及与巴比伦在古代世界中,埃及和巴比伦是两个有着独特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强大国家。
埃及位于非洲大陆,而巴比伦则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地区。
这两个地区不仅通过贸易往来进行经济交流,也通过征战扩张建立了龙钟之音。
2. 中东-希腊罗马:亚历山大大帝与海上丝绸之路亚历山大大帝统一了古代近东地区,并将希腊罗马文化引入亚洲。
此外,海上丝绸之路也成为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
希腊罗马文化在亚洲得到了广泛传播,同时中东地区的知识、科技和贸易也通过丝绸之路输送到欧洲。
三、中世纪时期:东西方冲突与共存1. 中东-欧洲:十字军东征在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圣殿骑士团发起了多次东征,试图收复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等宗教圣地。
这些十字军东征带来了大量的死伤和破坏,但也促进了中东和欧洲之间的文化交流。
2. 亚洲-欧洲:蒙古帝国与丝绸之路蒙古帝国在13世纪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并控制了从中国到欧洲的贸易路线。
这使得丝绸之路得以重新焕发活力,并推动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地区文明的崛起。
同时,蒙古人还将文化、科技和制度带入了欧洲。
四、近代世界:新的冲突与合作1. 欧洲殖民扩张与全球贸易欧洲列强在16至19世纪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
这导致了大量非洲、亚洲和美洲地区的文明受到压迫和剥削,但也带来了西方现代化的思想和技术。
2. 二战后的文化传播与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文化传播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议题。
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音乐和流行文化影响着世界各地。
同时,各个国家也开始反思自身历史,并倡导本土文化的保护。
文明冲突与共存辩论辩题正方辩手(文明冲突):作为正方辩手,我认为文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历史上就有许多文明之间的冲突,比如十字军东征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战争。
这些冲突往往是由于文明之间的价值观和利益的冲突所引起的。
其次,不同文明的传统和习俗可能会相互冲突,导致摩擦和矛盾。
例如,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伊斯兰教国家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很容易导致冲突。
再者,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更加频繁,这也增加了文明冲突的可能性。
此外,著名的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在其著作《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塑》中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是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难以避免。
因此,我们应该正视文明冲突的存在,而不是避而不谈。
最后,文明冲突的存在也不意味着文明之间就无法和平共存。
相反,通过对话、互相尊重和合作,不同文明可以实现共存。
但首先必须正视文明冲突的存在,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反方辩手(文明共存):作为反方辩手,我认为文明冲突并非不可避免,文明共存是可能的。
首先,历史上也存在着许多文明共存的案例,比如古代的丝绸之路和摩尔人在西班牙的生活等。
这些案例表明,不同文明之间是可以和平共存的。
其次,现代国际社会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国际组织和机制,以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合作。
这些机制为文明共存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保障。
此外,著名的哲学家尼采曾说过,“没有共存,就没有文明。
”这句话表明,文明共存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为只有在和平共存的环境中,文明才能够蓬勃发展。
最后,文明冲突往往是由于误解和偏见所引起的,只有通过教育和对话,才能够消除这些问题,实现文明共存。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促进文明之间的对话和合作,而不是强调文明冲突的存在。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文明共存的目标。
文明的冲突?亦或不可调和?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里断言:“新时期里,政治、经济领域里的冲突将让位于文明之间的冲突。
”一时间遭致各国学者群起而攻之。
国人亦乐此不疲。
谁愿意在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全球化时代听到这“危言耸听”的异调。
尤其是在“以和为贵”的中庸大国——中国,幻想“普世和谐”、“大同世界”者更加对此调怒不可遏。
殊不知,国人的愿望是极其美好的,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我们是否能撇下那颗燥动不已的心,静下心来想一想人类之间文明发展的真实动态?人类之间的文明到底是冲突的还是融合的?是可调和的还是不可调和的?可惜的是,大多数的学者埋头于故纸堆的结果却是文明融合论!对此,我不敢苟同。
本文拟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不同的文明论调者并阐发自己关于文明的冲突与融合、调和与不可调和之间的看法。
一、文明没有冲突,只有融合在看待此一论调之前,我想问的是:大家如何理解文明?有人认为:“文明是人类发展的高级形态,凡是文明都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但一切文化却并未是文明。
”很明显,这里我们知道文明是小于文化的。
但这里的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并非我们常使用的指精神领域的东西或甚至于更狭小的指艺术领域的东西。
毋庸多言,大家从字面可以理解这点。
对于文明的定义我赞同亨廷顿的观点:“文明是人类文化最高层次的组合,也是人类文化认同的最广领域:再要推广就是人类与禽兽的分别了。
它一方面由语言、历史、宗教、风俗、制度等共同客观因素决定,另一方面也有个人主观认同的因素。
”可以看到,文明不仅是高级的系统,而且是主客相互作用的集合体。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把人类文明分为21种,其中包括中国文明和西方基督教文明。
各种文明之间既有亲子代关系,又有异质的隔绝并存关系。
对于文明的界定,有助于我们分清异质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流与文明内部的冲突和融合。
持文明融合论者把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借鉴与文明内部的冲突和融合看成一回事是不恰当的。
汤一介先生认为:“不同文化的融合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
初中历史世界文明交流与冲突介绍世界文明交流与冲突世界历史上的各个文明古国在不同的时期都经历过交流与冲突的阶段。
这些交流与冲突不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驱动力,也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分别介绍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之间的世界文明交流与冲突。
希腊罗马文明是古代世界最为辉煌的文明之一。
它的影响不仅遍及欧洲,还影响了地中海地区以及近东地区。
希腊罗马文明之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哲学、艺术和科学等方面。
例如,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的思想对罗马帝国的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希腊雕塑和罗马建筑也互相借鉴,相互影响。
然而,希腊罗马文明之间的冲突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罗马帝国的扩张过程中,它曾与希腊城邦和其他地中海地区的国家发生过多次战争,最终使罗马帝国成为了地中海地区的霸主。
印度文明源远流长,对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冲突也有着丰富的历史。
古印度的佛教和婆罗门教等宗教思想对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的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使得印度与东亚地区的交流更加频繁。
例如,印度佛教艺术对中国佛教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佛教经典的翻译以及佛教信仰的传入也与印度和中国之间的交流紧密相连。
然而,在印度历史上也存在着多次外来入侵和统治的冲突。
例如,古代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和著名的蒙古帝国创始人成吉思汗都曾统治过印度地区,这些冲突使得印度文明与其他文明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和融合。
中国文明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对世界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中国文明的主要特点是其独特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以及科技发明等方面。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了日本和韩国的文化,老子的道家思想也对东亚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科技发明,如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也对世界的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
然而,与此同时,中国文明也经历了与外族的战争与冲突。
例如,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使得中原文明和草原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而世界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则是中国文明与西亚、中亚和欧洲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
文明的冲突亨廷顿的去世或许会唤起人们重读他的著作的冲动,《文明的冲突》(全名《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自然是首选,对全球化和未来国际政治感兴趣的朋友不可不读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专家塞缪尔·菲利普斯·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1927.4.18-2008.12.24),留给我们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这份引发极大争议的遗产提出了如何处理文明和宗教差异的重大理论和政治问题。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当前,世界上存在着八种文明: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教文明、东正教文明。
拉丁美洲文明。
非洲文明。
亨廷顿,塞缪尔:(《文明的冲突》,《外交季刊》,1993年夏季号)我们且不论对于当代世界这种文明的分类是否妥当,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和平和发展大潮中,如果排除冷战思维,那么作为一个历史和社会及民族发展的演进过程,所有现存文明从根本上说具有互补性,并不存在你死我活,谁战胜谁的问题,它们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对抗。
某些文化现象从历史上曾经一度相对抗、相排斥、相封闭走向了在当代各类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和相互吸收的发展趋势。
20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显示,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非基于文明的对抗和冲突。
当代日本的经济腾飞和政治大国的崛起得益于西方文明和日本文明的优势互补。
东亚新兴工业国家的兴起受惠于西方文明和东亚国家和地区民族精神的结合。
多元性和兼容性成为实际上已经世界各类文化发展的主潮流。
世界各类文明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共同发展的机遇,又都在精神文化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和危机。
现代化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能否相互协调已经成了各国共同关注的大问题。
被奉为世界各国文明“典范”美国早在60年代由于“反传统文化”的兴起已经面临着“美国精神”的危机;90年代以来随着种族危机的加深,美利坚的盎格鲁-撒克逊清教白人主体文化(WASP)面临新的挑战,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相对削弱,“美国精神”又面临又一次危机。
一、“文明的冲突”论与“新帝国”理论1993年夏季号美国《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发表了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我于1994年撰写了《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刊于《哲学研究》,1994年第3期),批评了以亨廷顿为代表美国“霸权主义”,在此期间中外许多学者都对亨廷顿的理论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讨论或提出了批评。
1996年,亨廷顿为了回答对他的批评,并补充和修正他的某些观点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可以看出他的某些观点有所改变,例如在他为中文版写的《序言》中说:“在人类历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极的和多文化的。
”在《文明的共性》一节中,他说:“一些美国人在国内推行多元文化主义,一些美国人在国外推行普世主义,另一些美国人则两者都推行。
美国国内的多元文化主义对美国和西方构成了威胁,在国外推行普世主义则对西方和世界构成了威胁。
它们都否认西方文化的独特性。
全球单一文化论者想把世界变成像美国一样。
美国国内的多元文化论者则想把美国变成像世界一样。
一个多元文化的美国是不可能的,因为非西方的美国便不成其为美国。
多元化的世界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建立全球帝国是不可能的。
维护美国和西方需要重建西方认同,维护世界安全则需要接受全球的多元文化性。
” 虽然这段话也还有一些可商榷处,但他提出“维护世界安全则需要接受全球的多元文化性”,应该说是比较明智的考虑。
为什么亨廷顿的观点有这样的变化,正是由于他感到在世界范围内西方(实际上是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和威胁;在国内又受到“种族”等问题的困扰,因此提出了“世界秩序的重建”问题。
在该书《西方的复兴》一节中亨廷顿说:“西方与所有已经存在过的文明显然是不同的,因为它已经对公元1500年以来存在着的所有文明都产生了势不可挡的影响。
它开创了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其结果是,所有其他文明都一直试图在财富和现代化方面赶上西方。
文明的冲突与中华文明
刘辉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07(000)022
【摘要】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导致未来国际冲突的根源是不同类型的文明,他认为未来的冲突最有可能发生在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实质是为美国和西方的国家利益服务.具有"和合"精神的中华文明不是引起未来国际冲突的因素,恰恰相反,中华文明是维护国际和平的重要力量.【总页数】1页(P145)
【作者】刘辉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4
【相关文献】
1.文明的冲突与中华文明 [J], 刘辉
2.网络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J], 余秀才
3.论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与妥协 [J], 肖智
4.也论文明的冲突——从《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看国际关系理论 [J], 罗佳;张珺
5.文明的冲突与文化的研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记 [J], 苍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