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国青年中的主要社会思潮
- 格式:wps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3
浅论民族主义思潮作者:侯兰花来源:《群文天地》2008年第09期一、民族主义的定义民族主义的定义在目前学术界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
关于民族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
”恩格斯说:“同商业和手工业一起,最后出现了艺术和科学;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
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民族是在人类结束蛮荒状态后出现的,它与文明社会的组织结构联系在一起。
民族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概念,民族指的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从根本上说,民族的发展,受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着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商品交换、私有制和阶级分化,这就使原来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和纽带的氏族解体,在部落和部落联盟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民族和国家。
现代民族则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组成的共同体形式。
封建割据的消灭,各地区间经济联系的加强,民族市场的形成,提供了现代民族产生的经济基础。
民族发展到现代,尹保云曾认为:“民族主义的产生是一个既成的历史事实,至少目前的世界政治地图是由它画的,而国际社会又不得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元。
每个国家的民族主义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它是变动着的世界的一个方面;我们只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它,才能正确地把握它的出现和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它的未来趋势。
”民族成了一个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的群体,一个国家即是一个大的民族。
有的人把民族主义理解为一个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就会有多少个民族主义,认为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是两个概念,这是极端错误的。
一个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就会有多少个民族主义的观点其实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民族分裂主义,在多民族国家如果持有这种观点是极其危险的,很容易导致民族分裂。
6/2007政工研究动态当前我国主要社会思潮的特征及发展变化的原因中国政研会、中宣部政研所课题组社会思潮主要是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反映一定社会阶层利益和要求、具有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得到比较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某种影响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流派、思想潮流、思想趋势。
一、当前我国主要社会思潮呈现的突出特征1.更加关注现实利益问题。
一方面,现实针对性大大提高。
以往社会思潮主要集中在抽象层面的学术思想领域,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大多比较间接。
当前一些社会思潮则直接与现实相关,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度有所提高,更加重视制度层面的、可操作的问题,往往针对某些社会问题抛出相应的“药方”。
据课题组开展的专家问卷调查显示,对于当前一些社会思潮有一定市场的原因,专家选择“现实针对性强,能对社会热点作出解释”的占22.6%,居第二位。
另一方面,现实利益相关度提高。
参与者的利益动机增强,不同思潮代表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利益,人们接受某一思潮不再只是出于纯粹的思想认同,而是掺杂了更多的利益因素,支持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思潮是否合乎自身的利益诉求。
2.更加注重争夺话语权并试图影响现实。
为争夺话语权,抢占思想舆论阵地的主导权,社会思潮之间的争论、交锋更加激烈。
一些社会思潮的代表人物通过写文章、作讲演等各种机会,积极介入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力图使自己的声音最响亮最动听,说服人们接受自己的观点。
比如,新自由主义和新左派思潮针对改革中出现的腐败和社会不公现象的成因和解决途径,分别持不同意见。
同时,一些社会思潮不满足于取得话语权,而是积极介入现实,试图影响现实。
3.传播更加多样化、立体化、平民化。
一是继续借助书、报刊、大学讲坛等传统渠道进行传播,抢占舆论阵地。
电视、报刊是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思潮传播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大学作为社会思潮的发酵升温地,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是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技术手段,扩大传播渠道和范围。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阶段特征一、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1.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50年代)⑴列强侵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签《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又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工业革命发动战争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影响:破坏主权,社会性质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客观上破坏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⑵中国人民的抗争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的坚强决心。
由于阶级矛盾的加深,加之外来侵略引发的民族矛盾。
1851年,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革命运动的主体是农民阶级。
⑶在经济上,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棉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
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农业生产商品化。
外商企业出现——早期资本输出。
⑷中国人民的探索:地主阶级:林则徐和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洪仁玕:《资政新篇》⑸中国社会的变化:政治上:①历史转折——近代史开端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阶级关系:新的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买办阶级。
阶级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战争最高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具有反侵略反封建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特征、肩负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浅谈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政管院07级思政四班苏凤 222007*********)摘要:近代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想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机会, 无政府主义思潮就是其中重要的思潮之一。
无政府主义是一种打着社会主义招牌的小资产阶级的反动政治思潮,是马克思主义凶恶的敌人之一,他们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权力和权威,反对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认为国家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幻想建立一个无权力、无服从、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
无政府主义的主张归根结底是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 它注定是一棵不结果实的花。
本文从无政府主义思潮的由来出发,浅析了我们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目的是为了使我们更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人在救国之路上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影响;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潮是中国近代影响比较大的社会思潮之一。
20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其发展,为各种思想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机会。
此时中国思想界异常活跃,各种社会思潮迭起,各种救国方案纷呈,各种学说广为传播。
其中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潮,传入中国后,以它独特的魅力,立即引起了先进知识分子,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
它在中国的传播,持续长达三十年。
其实,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基本理论均是五四以前形成并确立的。
辛亥革命以后至五四时期,也是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最为广泛的时期。
重新追述这段历史,可以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人在寻求救国之路上的迷茫与清醒。
一、中国无政府主义的由来无政府主义思潮兴起于19 世纪40 年代的欧洲,几乎与马克思主义同步诞生,19世纪下半叶广泛流行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
当时的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制度相继确立并发生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时期, 机器大工业生产使生产力获得了释放, 社会财富迅速增加, 与此同时, 社会两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城市小资产阶级日益沦为雇佣者赚钱的工具, 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政治上被边缘化。
他们对现存政权强烈不满, 仇视私有制度和强权, 追求社会公正和平等,要求有一种思想和改造社会的方案,能使其摆脱绝望境地,这样,以反对任何服从、纪律、权威、国家和政府为特征的无政府主义社会思潮就应运而生了。
中国当代青年群体中的新右翼思潮作者:洪恺进入2016年之后,近年一直呈抬头趋势的右翼浪潮更加凸显,成为席卷全球的政治现象。
在美国,围绕总统大选,共和党竞选人特朗普所代表的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对移民和少数族裔的不友好态度等右翼主张,吸引了众多支持者。
在欧洲,随着难民危机的加剧,以及奥地利自由党等右翼政治力量的上台,二战后努力培育了半个多世纪的欧洲价值观受到冲击,分离主义和民族主义加速蔓延。
如果我们对右翼思潮做一种保守的、民族主义的大致理解,那么伊斯兰世界更早就开始了保守化的过程。
直观上看,这轮右翼浪潮是对2008年以来世界范围内经济动荡和政治变革的反应,但它同时也是一种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观念。
本文就是在大众思潮层面所做的一个观察。
作为一种现象,这一轮右翼浪潮的构成非常复杂,很难用具有概括性同时又足够准确的定义去描述,但它至少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一是主要依托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传播,二是以青年为主体,三是和本地政治议题相结合,四是彼此之间呈“文明的冲突”状态。
早已深嵌全球化结构之中、拥有便利资讯的中国年轻人,自然能够感受到这股右翼浪潮,并作出自己的反应。
如果从发生时间上做一个归类,而不深究具体事件的内在逻辑,我们甚至可以把台湾“反服贸”和香港“占领中环”也看做这股青年浪潮的组成部分。
中国大陆的年轻人在一系列网络事件中,也显示出对右翼思潮的不同态度,这些态度背后的观念分化,反映了近年来中国部分青年群体中的一些思想动向。
特朗普现象与帝吧出征此次美国大选中“特朗普现象”在部分中国年轻人中引起的反应,是观察这轮思潮起伏的一个入手点。
在国内一些年轻人聚集的网络社区上,大量跟帖站在了支持特朗普的一方。
这是一件令人颇感讶异的现象,因为特朗普所秉持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与中国语境相隔十万八千里,这种奇妙的情感唤起必定有其特殊原因。
原因之一是,特朗普的中国支持者中间,有很多是在美国读书或曾经有过留学经历的中国年轻人。
【专题名称】青少年导刊【专题号】D421【复印期号】2009年08期【原文出处】《当代青年研究》(沪)2009年4期第1~8页【英文标题】30 Years’ Opening up and Reform and the Youth’s Growth【作者简介】谢昌逵,中国社会科学院。
【内容提要】本文放眼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综观社会体制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两个方面转型中的社会实践,观察了30年中青年从呼唤个性解放、享受世俗生活到向现代公民目标迈进与演变过程。
【关键词】个性解放/世俗生活/现代公民/演进成长中图分类号:D430 文献标识码:A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成就举世瞩目。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百年来中国的变化牵动了每一个家庭,是中国历史上的“奇遇”,那么,这30年的变化应该是这奇遇中更为特殊的“奇遇”。
黄仁宇又认为,中国要从三纲五常的传统社会走向公平而自由交换的市场经济,实现由数目字的管理,“等于是脱胎换骨”。
①可以说,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正是处在脱胎换骨之中,变革之大,有目共睹。
这30年中各个方面的变化已经成为热门话题,有了内容丰富的各式各样的讨论。
现在让我们考察在这30年中青年从强烈呼吁个性解放、享受世俗生活到成为现代公民的成长与演变过程。
一、80年代:呼唤个性解放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之回声的文化大革命,使大一统的中国专制统治走向了极端。
文革结束,全国上下都在反思。
领导层针对“两个凡是”发起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坚决平反堆积如山的冤假错案,推动了拨乱反正,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社会转型从此开始。
知识界除了关心当前的政治、社会问题,同时发起了关于人性、主体性、人道主义、异化等等的大讨论,被称为又一次的启蒙。
正是这些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拳启动了中国历史新一页的篇章。
作为时代晴雨表与时代性格的青年,对于这次社会转型作出了最敏感地反应。
这种反应不完全是受到上述政治、文化等大动作的影响,“文革”中就有青年开始反思,文革结束,从现实生活的切身体验中青年自己有了觉醒,反应也有鲜明的青年特色。
论中国近代以来的三次文化思潮及其启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鸦片战争以降,中国进人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历程。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与西方先发展国家的时代落差、中国自身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以及西方国家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卜的渗透和影响等诸多因素,使得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极具复杂性。
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不断改变的生活方式卜,还体现在愈演愈烈的文化思潮。
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三十年代读经讨论,到五十年代抽象继承法争论,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思潮在激荡起伏的时代浪潮中奔流涌动。
然而,古今中西文化问题并没有随着争论的不断延展而逐渐明晰,反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愈加复杂。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般说来,“五四新文化运动”广义卜指的是“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
严格说来,“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在规模、性质、影响等多方面都有实质不同,是两场不同的运动。
然而,“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并非是完全的,两者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和历史脉络。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两场“运动”的出场方式和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却是同一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同一社会主体的现实活动,在文化主张、价值信念、历史影响等诸多方面高度契合。
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准备和理论先导,而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高潮。
在这个意义卜,将“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合二为一,用“五四新文化运动”来指称发生在“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是较为妥帖的。
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止时间,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看法。
狭义的时间节点是从1917年到1921年。
广义的时间节点是从1915年到1923年。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起止时间卜的分歧,并未影响人们对这场运动的实质内容和历史影响的理解。
从历史背景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和文化根源。
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并没有在根本层面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考点总结单选题1、有学者在介绍近代中国某股社会思潮时评论道,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
该股社会思潮A.以“中体西用”为指导B.以实现君主立宪为目的C.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D.促进了中国文化转型答案:D解析:该社会思潮彻底批判传统文化,是新文化运动,其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转型,D项正确;A项是洋务运动,排除A 项;B项是维新变法运动,排除B项;C项是辛亥革命,排除C项。
故选D项。
2、《新青年》杂志在封面人物的选取上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如图第一卷第5期人物反映了《新青年》杂志创刊者积极呼唤的时代主题是A.实业救国B.君主立宪C.科学民主D.自由平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新青年》”“闪电、民权”和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科学,C项正确;实业救国、君主立宪及自由平等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BD项。
故选C项。
小提示:3、如图反映了1902年至1926年荣氏企业申新、茂新,福新各厂设备数量的变化情况。
这一时期,荣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A.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放松B.封建专制统治的终结C.北洋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D.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12年后,荣氏企业发展速度迅速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当时北洋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民族企业发展,C项正确;1918年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华的经济侵略,排除A项;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没有结束封建专制统治,排除B项;实业救国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就已经兴起,但当时并没有促进民族企业的快速发展,所以实业救国思潮虽然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选C项。
4、20世纪第一个五年,伴随清政府设立商部、奖励发明,全国的民间投资高达4500万银元以上,开设的厂家有近300家,不少发明创造应用于生产,出现了工业的快速发展。
高二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试题1.李大钊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A.《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B.《庶民的胜利》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D.《再论问题与主义》【答案】C【解析】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但比较全面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故选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兄弟。
”与这句话直接有关的信息是A.五四爱国运动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C.毛泽东思想诞生D.中国共产党诞生【答案】B【解析】“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兄弟。
”说明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迅速传播,A.五四爱国运动、C.毛泽东思想诞生、D.中国共产党诞生,以上虽然与此有关但不是直接关系,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点评:对于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应突出一个主线,就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渐进过程。
抓住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联、启蒙和救亡相联,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关注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抓住五个重点:就是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潮、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中国青年运动史团课内容中国青年运动史团课是围绕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进行研究和讨论的团体课程。
该课程的目标是使参与者了解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历程、主要事件和影响,以及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重要意义。
以下是该团课内容的概述。
第一部分:传统时期的青年运动1.介绍中国传统时期的儒家教育体系和对青年的影响。
2.介绍中国传统社会中青年参与社会活动的渠道和方式。
3.分析中国传统时期的青年运动,如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领导的戊戌变法。
第二部分:近代青年运动的兴起1.介绍近代社会进步思想对中国青年的影响,如维新思潮和启蒙运动。
2.分析中国近代社会中的重要青年组织,如中国同盟会、中国青年党等。
3.讨论辛亥革命对中国青年运动的影响,并介绍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第三部分: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1.介绍五四运动的背景和触发事件,并分析其对中国青年运动的重要影响。
2.讨论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的重要角色和各地举行的示威游行。
3.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教育和政治思想的影响,如新文学运动、新思潮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第四部分:抗日战争与青年运动1.介绍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青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分析参与抗日战争的青年组织和青年领袖,如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鲁迅等人。
3.讨论青年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贡献,如参军、支援战地、传递情报等。
第五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的青年运动1.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青年组织,如中国共青团的成立和发展。
2.分析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的重要角色和活动。
3.讨论改革开放以来的青年运动,如大学生社会实践、义务教育普及和创新创业等。
第六部分:青年运动的意义和影响1.分析中国青年运动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重要意义,如青年群体的政治参与、社会变革的推动力等。
2.讨论中国青年运动与国际青年运动的联系和交流。
3.总结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果,并展望未来的青年运动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和讨论,参与者可以全面了解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进程和演变,深入认识青年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并对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关于当前影响我国的四种社会思潮的剖析和思考关于当前影响我国的四种社会思潮的剖析和思考靳辉明靳辉明当前,当前,当前,对我国影响最大的社会思潮,对我国影响最大的社会思潮,对我国影响最大的社会思潮,主要是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是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
社会思潮不同于学术思潮。
现在西方比较流行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就是学术思潮,还有唯心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极端利己主义等等。
这些学术思潮和社会思潮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这些学术思潮直接地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给社会思潮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支撑;不同的是学术思潮更加以理论学术的面貌出现,对社会的影响不像社会思潮那么直接,有时甚至以一种客观公正、现,对社会的影响不像社会思潮那么直接,有时甚至以一种客观公正、中立的形式出现。
而中立的形式出现。
而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这四种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这四种社会思潮,实质上都属于资产实质上都属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范畴,对我国社会特别是青年的思想影响很大。
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范畴,对我国社会特别是青年的思想影响很大。
(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实质上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民主社会党人也自喻为“资本主义床边的医生和护土”,试图通过改良主义的方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弊病,鼓吹用价值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和弊病,鼓吹用价值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在我国,在我国,有人主张用这种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甚至宣扬只有民主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丧失信心的一种理论表现。
这种思潮对我国的影响很深广,主要因为它在当今世界特别是在欧洲国家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
再加上它标榜一种似乎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再加上它标榜一种似乎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似乎不给社会带来阵痛和很大的代价,似乎不给社会带来阵痛和很大的代价,似乎不给社会带来阵痛和很大的代价,通通过逐步的改良就可以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和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来满足广大群众的利益需求。
中国青年运动史团课内容
中国青年运动史是一门重要的历史学科,它涵盖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青年运动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这门团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青年运动的起源:团课中会介绍中国青年运动的起源,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演进对青年运动的影响。
从晚清时期开始,中国的青年们积极参与了许多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为国家的独立和民主奠定了基础。
2. 青年团体的兴起:团课中会讲述中国青年团体的兴起和发展。
例如,中国共产党和青年团的成立,为中国青年运动注入了新的力量和组织形式。
学生运动、爱国运动以及其他各类团体活动将被详细介绍。
3. 青年运动的思潮和思想:团课会深入探讨中国青年运动中的思潮和思想。
包括五四运动中的民主与科学思想、文化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等。
这些思潮和思想对中国社会和青年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青年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 青年领袖和重要人物:团课中会介绍一些重要的青年领袖和参与者。
包括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
这些领袖和人物代表了中国青年运动的不同阶段和思潮,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对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5. 青年运动的影响和意义:团课会总结中国青年运动的影响和意义,探讨它对中国社会和青年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分析青年运动的历史,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变革的过程,以及青年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通过这门团课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掌握相关的思潮和思想,培养对祖国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信这将激发更多青年的热情和活力,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90年代中国青年中的主要社会思潮
本文所说的中国青年,主要指城市里、有文化、有可能影响其它阶层青年的那一部分青年。
本文主要是强调发生了巨大变化的那些方面,其它方面从略。
80年代里,中国青年的主要社会思潮是作为民族理想的“振兴中华”、作为政治理想的“民主与法制”、作为道德理想的“精神文明”、作为生活态度的“个人奋斗”。
当时的青年普遍认为:在一个美好的社会里,“知识精英”应该处于各个阶层的顶端。
因此,他们一般都把“知识精英”作为自己个人发展的理想。
总结起来,当时青年的主要社会思潮,就是“80年代的新一代”这样一种自我定位。
它的基本倾向是朝气蓬勃的和“以天下为己任”的。
它虽然仍然主要是当时社会总体变化的产物和当时的社会领导人刻意引导的结果,但是其中所包含的青年的独特色彩与主动创新,已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且发展迅猛。
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上的和经济上的急剧变化,原来的各种理想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尤其是对于青年的政治理想的打击更是毁灭性的。
因此青年的主要思潮迅速地改变为:
在民族理想方面,“各人顾各人”的思潮已经相当普遍。
在这种表面现象的背后,真正的原因是:“沉船”(认为中国已经不可能赶上发达国家了)或者“大酱缸”(认为中国人有一种“窝里斗”的劣根性,因此什么事情都不可能搞好。
来源于台湾柏杨所说的中国是一种“酱缸文化”)的思潮开始上升。
因此,就连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都不能在大多数青年里再次激发出80年代青年的那种“登高一呼,万众响应”的热烈景象。
在政治理想方面,保守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潮占据上风。
“唯生产力论”(认为一切政治方面的问题都必须等待经济高度发达以后才应该讨论,才有可能解决)的影响越来越大。
“赶上末班车”(认为与其批评现行体制,还不如抓紧时间,在现行体制里先捞些实惠再说)的实用想法日益增加。
在道德理想方面,80年代的青年普遍认为:“文革”以来所形成的“传统道德”,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巨大阻力,应该予以破除。
但是到了90年代,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怀念毛主席”,其实是怀念50年代与60年代那种相对单纯与相对和谐的人际关系。
但是他们对这种人际关系又没有切身的体验,对“雷锋叔叔回来了”缺乏信心。
因此,所谓“一点正经没有”(什么都不反对,什么都不主张,但又什么都不想遵守)的道德准则正在扩展。
在个人发展理想方面,青年日益在“红(入党,升官)、黄(黄金,发财)、黑(博士帽,做学问)、蓝(海洋,出国)”这样四种个人发展道路之间徘徊。
对于社会上出现的等级分化
(例如“大款”的兴起、知识分子“斯文扫地”、“新买办”即外企中的白领阶层的独特地位,等等),青年的态度也越来越暧昧与自相矛盾。
相当多的青年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一种个人发展的确定方向,仅仅是想成为多个面孔的、随时可变的、永远时髦的社会宠儿。
在生活态度上,“潇洒”(虽然钱不一定多,但是工作和各种责任也很少,可以相对地自由自在,我行我素,不被义务所束缚)正在成为时髦,成为褒义词。
它的反面则是作为贬义词的“活得太累”(为了责任、事业、成功等等“身外之物”而“自己不心疼自己”)。
90年代青年中的这些新思潮,主要是由于4个方面的原因所造成:
第一,80年代的中国领导层,为了解决文革之后出现的信仰危机,试图在青年一代中重新树立崇高的理想。
这就为青年中各种社会思潮的涌现创造了客观条件。
但是到了90年代,领导层奉行“不争论(任何理论问题)”的政策,又把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的目标降低为爱国主义。
这样一来,青年中的任何社会思潮就都受到客观上的压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产生的土壤。
第二,90年代以来,官方的大众传媒已经在三个重大问题上成功地说服了大多数中国人:
1、官方对于某些事件的解释是正确的;
2、无论由于什么原因,中国都不能乱;
3、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替代目前的领导层。
这样一来,青年中的任何激进的社会思潮就无法传播,甚至无法再产生。
第三,80年代里,大多数青年都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奋斗,很快就可以在社会的上层中获得一个位置。
但是90年代以来,由于一个所谓“新兴的中产阶级”已经形成,广大青年日益认识到:要想成为它的一员,主要是依赖于权力、“关系”、原始资本、甚至依赖于违法乱纪,而不是靠个人奋斗。
这不仅在客观上越来越多地阻塞了低阶层青年向上流动的途径,也严重地打击了青年的发展理想。
第四,80年代的中国领导层是80多岁的人,他们急于提拔年轻人来接班。
这在总体上有利于青年阶层的发展。
但是90年代的领导层则是60多岁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就是“青年”,因此并不急于促进青年的发展,甚至有所压制。
此外,90年代的社会中坚力量是45-55岁的人。
这批人曾经被50年代和60年代的政治运动耽误过,目前正在急于“补偿青春”、“(向社会)索取回报”,因此他们在客观上不大可能支持或者促进目前一代青年的发展。
结果,90年代的青年已经被严重地“边缘化”。
当然,90年代的后期,中国社会还可能出现新的变化,但是出现巨变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笔者还没有看到这些思潮停止发展的客观基础,更没有看到青年作为自主文化的创造者的前景。
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的青年,可能成为“被打垮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