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玉米品种资源现状与育种对策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45.75 KB
- 文档页数:3
黑龙江省玉米产量多年来位居全国首位,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玉米栽培中,黑龙江省采用科学的高产栽培技术,配合先进的农用机械高效率完成整地、播种、施肥、植保以及收获等栽培流程,为实现玉米连年增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不断提高玉米栽培技术水平,黑龙江省各地区要及时总结高产栽培经验,规范玉米全生命周期内的科学化管理,如此方可保障实现高产稳产的农业生产目标。
一、选地整地1、选地玉米种植地的土壤要具备良好的肥力,尽量选在含氧量10%-15%,空气容积大于30%,土层厚度超过80cm的地块栽培玉米。
2、整地深耕整地,深度为20cm,最深不得超过25cm,避免破坏耕层,降低土壤保墒能力。
整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1)秋整地对耕层较深的地块,可以在秋收后深松土壤,打碎底层土块,将残留的病菌和虫卵翻入深土层内,避免病菌和虫卵越冬。
秋整地时要同步完成耙茬、深松和夹肥作业,秋起垄后镇压。
(2)春整地对未进行秋整地的地块进行春整地,使用旋耕机灭茬,旋耕深度控制在10cm-15cm,深松土壤,施入底肥。
二、种子处理1、品种选择结合本地区的土壤条件、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选择产量高、抗性强的优质玉米品种,确保玉米品种与种植模式、种植条件相匹配。
2、种子处理用药剂拌种或对种子包衣,提高种子在土壤内的抗病害能力。
包衣使用的药剂可以选择克百威、吡虫啉、噻虫嗪、多福克等药剂。
根据药剂说明书确定合理用量,如选用多福克药剂进行包衣时,药剂浓度为35%,药剂与种子比例为1∶70。
三、播种技术1、栽培模式在黑龙江省玉米栽培中,常见的栽培模式包括大垄行间覆膜栽培、小垄密植栽培以及大垄宽窄行密植栽培等模式,各种栽培有其各自的优缺点,需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种植模式。
在选择不同的栽培模式后,其播种技术要点也要进行相应调整,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基于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模式的播种在栽培中选用中晚熟的玉米品种,一般在秋季整地,同时完成施肥、起垄作业,垄宽130cm,高15cm-18cm。
Z h o n g f e i n o n g y a o作为主要农作物之一的玉米,近几年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培育与种植方面已经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是,依旧无法满足当前对玉米优良品种的需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当前玉米育种发展的现状,包括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
玉米产量常年居于较为稳定的水平上,单产在5000kg/hm2左右,略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种植面积每年保持在2400万hm2左右,位居世界第二。
随着畜牧业和玉米加工业的发展,对玉米的产量以及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就需要不断研发新育种材料,运用新的育种技术,提高玉米育种质量,进而促进玉米种植实现更大的突破。
目前玉米育种发展优势与劣势同样突出。
一、玉米育种发展现状1、优势①新品种与新自交系选育方面成就突出。
中国幅员辽阔,从南至北,从平原到高原,都有玉米种植。
但是地区不同,对玉米种质的要求就不同,只靠一两个玉米品种实现玉米产量,是很不现实的,因此,玉米品种越来越多。
自2006年至今,已经有上千个普通玉米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
农业专家以及种植技术人员,通过研究外来品种,对这些品种进行了改良。
②引入热带、亚热带种质,为玉米进行杂交与自交系选育做了充足的准备。
经过努力,相继培育出了郑单958、先玉335等优良玉米品种,这些品种具有种植密度高、适应地区广、成熟期早、产量高等优点,缓解了玉米品种的局限性问题,使得玉米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促进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③育种新方法的运用与新材料的研发进步明显。
目前已经运用分子标记等新的生物技术,进行培育新品种和研究新的种植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
比如,用提取了玉米胚乳DNA的分子标记方法培育出来的玉米种子,纯度更高,对继续培育新品种、研究新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劣势①种质的资源比较狭窄。
虽然国内在选育玉米品种的技术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具备大面积种植资格的杂交品种却很少。
目前已经实现广泛种植的杂交玉米品种主要是旅大红骨体系、瑞德体系等。
东北玉米产量调研报告东北玉米产量调研报告一、引言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农业品种。
对东北玉米产量进行调研,有助于了解该地区玉米种植的情况,为农业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文将对东北玉米产量进行调研,并提供相关数据和分析。
二、调研内容1. 种植面积:调研数据显示,东北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
其中,黑龙江省的种植面积最大,辽宁省次之,吉林省最小。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农民转而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
2. 单产水平:尽管种植面积下降,但东北地区的玉米单产水平却在逐年提高。
这归功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和新品种的推广。
据调研数据显示,黑龙江省的玉米单产水平最高,达到了每亩1300公斤。
3. 产量变化:虽然种植面积下降,但东北地区的玉米产量整体呈现出略微上升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单产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
数据显示,东北地区玉米的年产量约为1000万吨。
三、问题分析1. 种植面积下降:种植面积下降主要是由于农民转而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如大豆、玉米等。
这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玉米的种植收益,同时加强市场导向,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销售渠道。
2. 单产水平提高:种植户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种植管理经验,限制了玉米产量的提高。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技术培训和科研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关的农业技术和指导,帮助农民提高玉米的种植效益。
3. 市场需求:东北地区的玉米产量虽然在上升,但对市场需求的满足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政府应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和监测,为农民提供合理的市场预测和销售策略,确保玉米销售畅通。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东北玉米产量的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东北地区的玉米产量整体呈现略微上升的趋势。
2. 种植面积持续下降,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提高玉米的种植收益。
3. 单产水平逐年提高,但仍需加大对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指导。
4. 市场需求有待满足,需要加强市场调查和预测,提供合理的销售策略。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建议:1.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玉米的种植收益,鼓励农民继续种植玉米。
浅谈黑龙江省玉米种植中的几点问题及预防缓解办法作者:陈波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64-011 播种前高产玉米要求苗齐、苗匀、苗壮,其中苗齐主要由播种质量把握,播种质量差会导致后期密度不够,对产量将造成严重影响。
1.1 春整地黑龙江省地区,春季播种时间紧迫,整地时间不充裕,建议有秋整地条件的地区,尽量秋整地,减少春整地的发生,若需春季整地,要求尽量减少耕作次数,多以耙地、旋耕为主,尽量避免旋地和深松。
土壤条件好的地块也可尝试原垄卡播,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春季化雪作业,春季顶零耙地等,加速春季作业。
春季“顶零”耙地是指大地积雪融化之后,未进行秋整地的地块需进行春整地所采取的整地方式。
白天温度在零度以上,夜间十二点以后低于零度且含水土壤能结成冻块的情况下,一般在凌晨以后,用重耙进行耙地作业,使土壤松散达到起垄状态。
1.2 秋整地黑龙江省在农业生产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秋涝。
秋天雨水过多不但影响地上收获,还直接影响三秋作业,此时尽量不要选择翻地,因为此时土壤含水量大,当翻地结束后,如土壤水分达不到可耙地水分,就会封冻,会给次年春播造成延误,可以采取“顶零深松”、“顶零耙地”。
在封冻前进行起垄作业,为来年春播创造有利条件。
在秋天封冻前由于天气、土地等条件允许,未能将土地作业全部完成,在第二年春天土壤含水量很高的情况下,仍要进行顶零作业。
白天冻层融化,夜晚温度降低,冻融达到临界点,将冻未冻的时候用重耙进行耙地。
因为这时候未完全化冻,作业完成后,会有冻融交替的过程,会使土壤变的更加松散。
对于土地条件较好的地块,可白天进行耙地。
第一,土壤还未完全化透,底墒没有返上来,可减少水分的蒸发。
第二,同样是冻融交替可把土壤变得很松散。
如果播种前整地还未结束,只能采取旋耕起垄的方法,即用旋耕机平旋后进行起垄作业。
但这种方法只能讲垄体旋开,创造种床的效果,达不到打破犁底层的作用。
我国东北地区玉米育种方向问题分析东北地区是玉米作物的主要产地,玉米可以在该地区进行生长和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很大关系,对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进行分析能够更好的对玉米发展方向进行明确,同时也能为玉米的育种提高必要的依据。
标签:东北地区;玉米育种;发展方向东北地区是我国的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主要是因为这里地形比较平坦,而且有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东北地区的粮食播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粮食产量占全国产量非常大的比重,这样就使得东北地区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东北地区成为粮食生产基地和气候条件和土地情况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和种植技术以及玉米生产区域的合理布局也有很大关系。
在进行玉米种植的时候对品种进行选择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不仅能够更好的提高玉米的产量,同时也能更好的提高农民的收益。
玉米种植需要良好的自然条件,对光、热以及水资源都有严格要求,同时,在布局方面也要非常合理,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玉米的生产。
东北地区的土壤是非常肥沃的,同时,日照也是非常充足的,在温度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温差的,这样就为玉米生长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同时也是保证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
玉米种植过程中具有很好的单产能力,同时在产量方面也能够进行提高,这样能够促进这些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直以来,玉米种植对国家粮食安全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对玉米种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也能更好的找到解决方法,同时能更好的促进玉米产业发展。
1 我国东北玉米种植地区主要生态环境特点东北地区是玉米的主要产地,因为东北地区的气候是属于寒温带气候,因此,在成熟体制方面是一年一熟的,通常情况下都是在每年的四五月份进行种植,在每年的九十月份进行收获。
在进行春季播种的时候风是比较大的,同时雨水是比较少的,存在这种情况是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决定的,在春季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倒春寒的情况,这样也使得播种的时间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夏季,东北地区的光和热资源都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在分布方面也是非常合理的,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七月到九月,这个时期是玉米生长发育比较旺盛的时间,因此比较利于玉米生长。
黑龙江省玉米绿色高质高效播种技术黑龙江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玉米是该省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黑龙江省积极推广绿色高质高效的玉米播种技术。
一、选种优质种子绿色高质高效的玉米种植技术首先要选用优质种子。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与各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合作,引进精品玉米种子,并在实验基地进行筛选和试验,挑选出适应黑龙江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种子。
二、合理施肥玉米施肥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黑龙江省积极推广科学施肥技术,通过土壤测试和营养诊断确定施肥方案。
根据土壤的氮、磷、钾含量进行有针对性的施肥,避免浪费和污染。
推广有机肥和绿色肥料的使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适时播种绿色高质高效的玉米播种技术要求适时播种。
黑龙江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适宜玉米生长的温度范围,确定最佳播种时间。
在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和病虫害防治,保证种子的生长环境良好。
四、科学管理玉米的科学管理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黑龙江省鼓励农民采用高效的玉米栽培技术,如密植、中耕、无墒耕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保证玉米的健康生长。
五、保护生态环境黑龙江省在推广绿色高质高效的玉米播种技术的过程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轮作和种植结构调整,减少连作障碍,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采用生物灭虫剂和有机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灌溉用水。
六、技术培训和推广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示范,向农民宣传和推广绿色高质高效的玉米播种技术。
通过现场演示和讲座等形式,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绿色农业生产。
浅析东北地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之一,其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为玉米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东北地区实行了一系列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
本文将从土壤管理、种子选择、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以及水利设施等方面对东北地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浅析。
一、土壤管理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础,良好的土壤管理是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的关键之一。
在东北地区,玉米种植前要进行土壤检测,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合理施肥。
进行土壤改良,增加有机质和养分,并利用翻耕、中耕、揭土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以保证玉米生长的需要。
二、种子选择种子是玉米生产的第一环节,选用优良的种子是保证高产高效栽培的前提。
在东北地区,种植玉米要选择生长期适宜的品种,并且要通过正规的检测和认证机构购买优质的种子,确保种子的质量和品质。
可以利用种子处理技术,提高种子的存活率和生长势,以增加产量。
三、施肥技术四、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制约玉米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对玉米高产高效栽培至关重要。
在东北地区,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及时进行病虫害监测和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对玉米的危害,保障玉米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五、水利设施水分是玉米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合理利用水利设施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在东北地区,可以建设灌溉系统,根据玉米的生长需求及时进行灌溉,保证土壤湿度和满足玉米的生长需求。
可以利用膜下滴灌、滴灌、喷灌和渗灌等多种灌溉方式,减少水分的浪费,提高灌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