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 读书笔记

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 读书笔记

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 读书笔记
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 读书笔记

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

-----读书笔记一、对病态学假设的反思

作为社工,其所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立足于发现和寻找、探索和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其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来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它提醒我们反思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民间、道德和医疗等层面以病态学为特征的分类方法,抛弃那种“人在受到伤害、经历创伤或忽视之后就会不可避免地为他们的伤痛所痛苦且变成需要可怜的人”的观点。社会工作如同其他所有的助人专业一样未能幸免于以障碍和疾病为本的思维方式的感染。某种层面上说,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倾向于立足这样的假设:案主之所以成为案主,是因为他们有瑕疵、有问题、有病理和疾病。他们确实就某种程度而言是有问题和缺陷的。这一取向来源于以往对穷人、被遗弃人群和离经叛道人群的道德瑕疵的确信。现代社会有更加详细分化的术语,这些负面语言的建构影响了我们所要协助的案主的命运。对弱势、虚弱和瑕疵的相信也影响了其他人如何看待我们的案主,以及案主如何看待他们自己,资源如何分配到不同的案主人群。(参阅《文化与交流》讲义的社会身份部分)病态学词汇背后是一系列假设:此人有已命名的问题或病态。诊断标签很容易成为案主的主要身份。比如一个人一旦被表示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很可能其性格、经验、知识、愿望等另外的因素将慢慢消退,而代之以症状和病症的语言。关于此人的谈话可能不可避免地

为疾病意象所宰制,与此人的关系也围绕着这些指称而重构。从某种程度来看这些标签凝固了,个人便经由一个退却和依赖加强过程而成为一个身份异类的人。悲观主义和怀疑主义的语言。强化案主的问题导致一系列对案主、案主环境、案主应对环境的能力的悲观期望和预测。进一步地,这些标签有蚕食效应,重复的次数多了,就可能改变案主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和周围人对他的看法。长远看来,这些变化融入了个人对他们的自我认同,受压迫者在他们的知识和理解方面屈从于让他们痛苦的人,从而表现出对应付他们生命中的挑战或修复他们自己的能力产生极大怀疑。而ANDREW WEIL(1995)批评其所在的医学领域中那种深层的悲观主义和负面思想,认为,人具有趋向变化、重生和自我康复的倾向:当我听到医生们以不同的方式将他们的悲观向其病人传递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要为我的专业感到尴尬。我正在致力于要求医学院要告诫学生语言的力量,并要求医生在与病人说话时要极其小心地措辞。一个更大的主题,是涉及医生更加注意病人传达出来的他们的力量,和以影响健康变好而非变坏、刺激而非延缓自动康复的方式,将这些力量返回到病人身上的可能性。医生恐怖的医疗预言和可怕归因,强大到制造了病人的焦虑、害怕、抑郁和退缩。这是生物医疗模式所共有的后果,这一模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工作实践。距离、权力不平等、控制和掌握,标志着助人者和受助者之间的关系。优势视角认为,那种认为我们具有可采用的以经验为本的或理论支持的技巧是自欺欺人。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它导致了案主与社工之间的距离。距离本身,无论是阶级、特权知识、机

构角色或规范位置,都会显示出助人者与受助者之间的不平等。结果,案主的观点或许会变得毫无作用或毫不相干。在讨论“阻抗”是,MILLER(1997)认为:如果治疗师表达的或者暗示给案主的观点是错误的、不成立的,或贬低、抵触案主,“抗拒”就会应运而生。毕竟,如果不是受挫,谁愿意想被提及不足、被批判、被评判或感觉要跟随指令?我们所常说的阻抗在很多时候正反映了案主想挽救自尊的努力。因此,某些情况却没有可能,因为这样的治疗让案主根本没办法去“保全面子”或提升自尊。环境的脱离。以病理问题为依据的评估鼓励对案主的个人式的而不是生态式的述说,从而忽略了案主生活的重要因素(文化、社会、政治、精神和经济等)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导致、维持和影响一个人的挣扎、失败或错误。工作者似乎在努力为每一个人找一个合适的诊断代称而实现所谓“个别化”原则,而实质上将案主视为众多之中且没有特殊之处的一个。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选择性地摧毁或至少忽略情境信息,尽管这些信息并非评估的核心内容,但它们可以很好地显示案主在特定场景下的与众不同之处。它们也可能是表示支持、转变和问题解决的重要资源。假设所有的障碍都是由疾病导致,于是就假定问题的解决之道必在于此。认识毒药就找到了解毒的方法。但在人类关系和人类经验世界之中,原因、疾病和治疗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的理念忽略了人类情况的复杂和不确定性。这样做,也就是把个人、家庭、朋友、邻居及所有日常生活中涉及的人所可能带来改变的能力和资源抛在一边。

二、优势视角的哲学原则、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

(一)解放与增权:英雄主义和希望解放基于这样一种可能性理念:选择机会、承诺,和在可能并不明朗的限制中行动。我们有强大的力量和潜能,其中一些不为人知,一些则埋藏很深、尚未开发,而另一些的确已经在我们周围闪闪发亮。人、政策、遭遇、习俗、偶变性和概念都在滋润和孕育、破坏和摧毁这些力量。但我们内在的某处一直有一种渴望成为英雄的情结且已被赋予不同的名义:去超越环境、发展自己的潜能、面对不幸、站起来、被认同等等。许多时候,是社会、社会机构、压迫者、其他人,一些时候甚至是出于好心,打消或摧毁这些愿望,从而使其他人得利、达到目的。对于社会工作者或其他人类服务行业而言,找到可能和不可想象的方法去保存这些愿望的力量,并以一种对生命肯定的方式去表达,就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总体而言,解放释放了人类的精力和精神、批判思维、挑战权威、质疑传统思想和智慧,找到了新的生存与行为的方式。但解放也可能是柔和的、谦逊的。我们也许要尝试新的行为,建立新的关系,或做出新的承诺。希望和相信“可能性”是解放的核心所在。但是,邪恶的力量与成为英雄的驱动力相伴而行。我们是弱小的和易受伤害的。似乎邪恶、兽性和专制总在我们的身边可以被觉察到。但是,在毁灭和压迫的灰烬中,可能出现人类精神、英雄资产。由此,我们都有可能被自我拯救、被重建和重生;这些都最终都可以在生活的缝隙中找到它们的路径,它们它们也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刚刚看过了《我是山姆》,我们也刚刚看过了《自由作家》,我们也将很快看到另

一部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电影《永不妥协》。

(二)优势词典我们可以做。如果真的有上帝;感到我们真的是自由的;想象自然中好像充满了特别的设计;把我们试想作永生而来计划我们的人生;于是我们会发现,这些”做“的语言和句子在我们的道德生活中起了一个如此重大的作用。——威廉?詹姆斯 1902语言与词语具有权力(参见《文化与传播》讲义关于社会身份和叙事的部分),它们可以提升与鼓励、或是诋毁与催灭。如果语言是促成个体自我感的养分之一,那么我们就有必要仔细对我们的帮助词典进行审查,以便了解我们的词语是否有利于案主。任何实践的方法都有其一套话语,最终会对案主如何看待自己和如何行动有着巨大的影响。不仅如此,我们的专业话语对我们如何看待案主、他们的世界和他们面临的问题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优势实践中,一些词是基本的,它们指导着我们去认识和欣赏个人、家庭以及社区中的无形财富。增权(详见讲义第三节)增权要求我们和案主一道去解决紧张和冲突,对付压制案主的机构和人,协助案主从被抑制之中解放自己。在大多数情况下,专业助人者(尽管社会工作者小心翼翼地避免自己陷入这个陷阱)试图以一种父爱主义的姿态来避免这一定势——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号召人们去做正确的事,优势视角提供了另外一种态度和承诺:个人和社区的优势是可以再生、可以发展和可以扩展的资源。进一步说,个人总是植根于一个利益的和牵连的社区之中。成员资格没有成员资格,有被边缘化、异化和被压迫的危险。人们需要成为(社区或社会)的成员,为他们的社区负责,进而成为有价值的成

员。优势视角承认我们服务的所有人如同我们自己一样是一个种类的成员,并享有与成员身份相伴随的自尊、尊重和责任。但是,我们的一些案主没有任何地方安生,也就没有所谓归属感。成为成员和市民,享有参与权和责任,保证安全等是增权的第一步。成员资格的另一个意义在于人们必须走到一起,让他们的声音被听见,需要得到满足,不公平受到重视,从而实现其梦想。抗逆力人类面对伤害、苦难等具有顽强的补偿性和转换性反应。人们在遭遇严重麻烦时会反弹,个人和社区可以超越和克服严重的麻烦的负面事件。特别的压力事件,并不必然导致伤害适应失败和精神问题。抗逆力是一种面对磨难而抗争的能力。它是一个过程——源于迎接自己世界的需要和挑战的关于能力、知识、洞察里和美德的持续成长和阐明(尽管是矫正性的)。(参阅教材学校个案工作部分)痊愈和整合人类具有一种内在的自我纠正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人类的机能具有自我痊愈的倾向。痊愈和自我再生是生命支持系统的内在本质。痊愈意味着整合和调动身体与心灵的机制,去面对障碍、疾病和断裂。它需要个人与更大的社会/物理环境之间的良性关系。在某种意识层面上,我们具有知道什么对我们最好、当遭到机体或环境的挑战时应该如何应付的朴素智慧(而不仅仅是专家知道什么对我们最有利,痊愈或转变不都是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重要的是将眼光投向未来,而不是为曾经黑暗的昨天带给自己的失望和伤害耿耿于怀。对话与合作没有人际的互动,人类生存成为问题,我们也就无法对某人的力量进行探求和检测,就没有知识,没有个人意识与内在优势的提升。在对话中,我们确认别人的

重要并开始弥合个人、他人和制度之间的裂缝。对话需要同理心、接纳和包容。只有真诚和友爱但是对话,才可以超越父权作风,超越由于压制受迫害群体的知识/智能而导致的猜疑。立足于爱、谦虚、信仰,对话就会成为一种对话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和过程。这种关系带出来的是相互的信任。一个充满关怀的社区应该是这样的:通过给与每一个人和团体一个自己的场所,而确认人的存在,通过平等的和致力于痊愈与增权的交流而重申这个场所。合作具有更为具体的重点。当我们与案主一起工作时,我们能成为他们的代理、顾问,案主利益的相关人。这就要求我们敞开自己心扉去接受协商,去欣赏那些我们与之合作的人的观点与期望的确实性。我们的声音不得不隐去,如此我们才可以让案主说话。如果一直以专家的身份出现,我们想与案主保持合作者的姿态和实质就会变得困难。承认存在于人和他们所处环境的优势,意味着我们对案主经历和建构其社会现实生活的方法保持信任。绝对不能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点或其他社会组织的看法强加于人。悬置怀疑为了保护自尊、非常规的生活方式和自我利益,案主可能会有意不说实话。但我们必须考虑到这样一种可能性——回避事实也可能是专业人士用来追求或肯定事实的一种方式。专业人士的知识、信息和视角具有优势,并有机构和法律的力量,但案主可能没有。专业人士在以下不同方式中对案主仍然有所保留:将自己的专业理论强加于案主的理念或思想之上;采用旨在确认某些特定诊断的、以疑问方式进行的评估,并怀疑案主的前置假设;以一种自我保护(怀疑主义)的花招与案主接触,旨在保护自己作为专业人士免于陷入最终

的尴尬,如被“狡猾的”案主愚弄或欺骗。总之,优势词典为我们提供一个对与我们一起工作的人保有赞赏而不是鄙视态度的词库。其基本目的在于避免把专业工作定义为专业人士的综合,而应该是在个人和集体内部储集力量,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而这样的美好是案主所定义的美好。

(三)基本假设

1、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其巨大力量和独特优势。优势视角就是要甄别且尊重这些有可能用于扭转不幸、对抗疾病、消除痛苦、达到目标的力量和资源。这要求工作者必须对案主的故事、叙事和称述(案主用以描述自身经历的习惯措辞)保持足够的兴趣并尊重之,这是指导实践的最重要的“理论”。面对你新的案主,要假设他们从经历中收获良多、他们有渴求、有兴趣、能够很好地处理一些事情(尽管它们可能会在案主有压力、有危险、受压迫、或被疾病困扰而屈服时被模糊),并且他们能够坚持。我们相信案主可以超越困难并致力于转变和成长。

2、贫困、创伤、歧视、困苦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

3、与案主合作,工作者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案主。

4、工作者必须对案主保有高度的期望和信任,认真对待他们的希望、憧憬和价值。

5、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

6、照顾是人类健康的基本条件,工作者须以关怀、照顾和脉络促进

为己任。

三、优势视角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

(一)促进成长和改变的核心条件导致心理治疗建设性改变的四个持续性因素(MICHAEL LAMBERT,1992):案主生活圈的因素(他们自己的优势和资源、偶变因素等)。支持性亲属、坚定的决心、洞察里、升腾的希望感、环境中压力的减轻以及其他因素等。换言之,案主周围环境中的资源望、社会支持网络、自己的计谋和智慧、个人或集体的特征和品质以及生命中不可预知的因素。按照兰波特的理论,一个人生命中已有的心理社会的基质在治疗性改变中起将近40%的作用。良好助人关系的质量因素。罗杰斯曾强调,尊重、真诚、同理、无条件积极关注是真正的工作关系的本质特征。CHARLES RAPP把有效的助人关系定义为有目标、相互作用、友好、信任和增权的关系。按照兰波特的理论,这个因素在促进案主生活的正面转变中将起到30%的作用。积极的期望、希望和安慰剂效应。我的期望是你能做得更好,并战胜苦难、萌生希望、重圆梦想——无论你是多么谦逊和羞怯。多想事情成功的可能性、眼睛注视美好的前程、形成有理由的乐观,都可以促进个人志向的提升。安慰剂效应除了使用活性安慰剂药物外,伴随使用的情感、非语言和语言信息也绝对重要。它们经常表现为类似的话:你能做到更好——相信自己!作为你的社工,我真诚地希望你能克服各种困难做到这一点,也许你需要帮助,而且还需要时间,但我坚信你能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创造健康的、有效的反应性期待是安慰剂效应的一部分。作为社工,我们永远不可

低估给予希望信息的影响力和作用。坚信事情最终将得到改善,这种对外来的展望,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处于过低期望、丧失机会、歧视自我、怀疑正义等内心处于焦虑状态的案主而言,是特别重要的。按照兰波特的调查结论,这些因素促成积极、动态的改变作用约占15%。技术操作和理论原则。还有15%。这些在实务过程中很重要,但少了前面三个要素,任何理论或方法、技巧都无济于事。优势视角以不同的形式立足于调动上述因素,特别是可能性的力量和毫不吝啬、没有限制地坚信案主的改变能力。

(二)如何去发现优势如果试图探询案主本人及其周围环境酸蕴涵的优势,要询问些什么问题呢?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生存问题。当你必须面对无数挑战时,你是怎么设法生存下来的?你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你如何面对你眼前的苦难?或者面对这些困难时,你心里在想什么?在你同这些困难作斗争时,你从自己身上和周围的世界中了解到什么?哪些困难给了你特殊的力量、洞察力或技能?你需要依赖哪些特殊的品质才能战胜困难?支持问题。什么人给了你特殊的理解、支持和建议、指导?哪些人是你能依靠的?这些人给了你哪些不同寻常的东西?你是如何找到他们或者他们是如何主动找上门来的?他们对你眼前的苦难做怎样的反应?在过去的日子里,什么样的社团、组织或团体曾经对你有过特殊的帮助?例外问题。参见聚焦寻解疗法PPT 当生活中所有事情都顺利时,你觉察到什么差别吗?过去当你感觉生活变得更好,更有趣或更稳定时,你的世界、你的人际关系和你的思考方式有什么特别或不同吗?你愿意

重新体验其中的哪些部分?你生命中的哪些时刻或事件曾经给了你特殊的理解、抗逆力和指导?可能性问题。你所追求的未来的生活是什么?你的希望、展望或志向是什么?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你已经努力奋斗了多长时间?在奋斗的过程中,什么样的人或者个人品质曾经对你有所帮助?你喜欢做哪些事情?你有哪些特殊的天分或者能力?哪些幻想或者梦想曾经给过你特殊的希望或指导?我如何帮助你达到你的目标或者再现你过去拥有的特殊能力和时光?评价问题。当人们表扬你时,他们一般会说什么?在关于你的生活、你自己和你的成就中,真正引发你自豪的东西是什么?当你生活一帆风顺时,你做什么?跟谁在一起?你怎样思考、感受和行动?什么给了你生命中真正的快乐?什么时候你开始相信你能够追求你生命中想要的东西的?涉及哪些人、事件或思想?上面列举的不是穷其所有的问题。他们只意味着可能性,而不是一个明细清单。

(三)以优势为本的实践要素承认痛苦对很多个人和家庭来说,讲述、承认、重新体验和用另外一种视角去看待生活中的苦难和痛楚,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讲述那些看上去一直持续不断的烦恼。在讲述和承认痛苦的过程中,宣泄、哀伤、焦虑和愤怒的表达以及重构对于正确理解每个人的处境、了解他们目前的抗争过程以及他们所背负的认知和情感的包袱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忘却过去、展望美好明天和未来的重要步骤。或许这样做对于挖掘一个家庭、社区或者一种文化的痛苦根源是非常有益的,但目的主要在于探询抗逆和反弹的种子,从逆境中吸取教训——文化、族群、公众和家庭的适应性源泉。

激发抗逆力和优势的话语和叙事人们时常否认自己的能力、贮备或资源。其实,许多体现优势的特征和能力在多年的自我怀疑与谴责他人中被埋没了,在有的情况下是被诊断性标签损害掉了。有时候,探询优势的困难在于缺乏言语,有时候在于缺乏信任,有时候是缺乏信念。社工有必要在开始时准备好用以命名人们在过去和此处非常有帮助的抗逆力的语言。让案主讲述每天生活中抗争和成功的故事是非常有益的(如,曾做过什么,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他们需要什么、想要什么、避免什么等)。在这一过程的某一个节点,人们将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优势并讲他们释放出来,看它们在过去和现在的表现,同时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并为社工和他人确认。某种程度上说,这里所做的一切差不多相当于写一个好的“文本”。重构是这个过程的冲要组成部分。不是很多家庭治疗理论中的“重塑”,而是在已经绘好的图画上添上标志着能力和真诚的一笔,或者为本已五彩的人生再加染上另外一种颜色。在这个意义上说,激发优势话语涉及工作人员的两部分工作:准备一套关于优势的词汇(以案主的语言);真实反应——对案主的能力和成就提供积极反应,并且帮助案主去发现生活中其他关于环境的积极镜像。情境中的行动:教育、行动、倡导和联接教育要持续与自我的能力和抗逆层面相关。这些要与人的希望、目标和愿望联系在一起。鼓励个人按照自己的期望冒险去运用刚刚发现或学习到的能力,并且调动起已经存在的积极性因素。正式通过与社工一起(合作性和连续性的)行动,个人才真正在迈向其准备充足且可实现的目标时运用其优势。对于很多经历过地狱般生活的人来说,这是一件非常

没有把握的事情,但只要他们下定决心并开始行动,他们就会不断发现并充实其智慧库。他们也发现自己抗逆力的局限性和依然存在的痛处和伤痕的影响。最终,正是他们的决心和行动导致与其目标、优势相关的思维方式、感觉、人际关系的改变。个人或家庭在迈向目标的过程中利用自然出现的社会资源——从扩展家庭到当地的社团或组织——也很关键。对于社工而言,这意味着以探寻的方式倡导去看那些原生或正式资源是可得到的、可接近的,在何种程度上对案主是充足的且可接受的。此处的假设条件是案主生活的环境里有丰富的资源,包括愿意且能够提供指导、救援、安慰、资助、时间和榜样等的人、机构、社团和家庭。当人们开始为了达到目标和发挥优势而制定完善的计划时,所产生的效果是彼此联系且相互促进的。例如:舜雅社区资本为本项目的工作员刘先生,其职责是寻找可以参与老年社区活动的成员,并把他们集中到一起在固定的场所进行定时的活动,这样做的结果是老人能够按照约定时间聚会,也能够保持比较平和健康的心情。相互促进的结果是指接待员在开始时帮助这些老人,后来也帮助社区中其他的老人,最后这些老人中的很多人成为社区活动热情而坚定的志愿者,他们带来更多的参与者,并自己设计更多的活动项目,彼此共同来提供这样的帮助。对于其中很多老人来将,这是一个维持相对独立前提下的重要支持——一种可以确信的重要优势。优势迈向正常化和资本化。经过一段时间(通常不长),社工和案主便开始巩固已经凸显的优势,强化优势和抗逆力的新词汇、培养案主发掘其内部和周围生活环境中的资源的能力。其目的是尽可能将所有的

优势基础黏合在一起;确保优势不断凸显并相互促进、持续发展;最终为案主找到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通过优势视角而获得帮助的很多案主来说,一种重要的正常化方法是教给其他人他么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东西。最后,这是一个社工和案主之间相互脱离的过程,在确保个人的优势和公众的资源都各就其位后,脱离是正常化的一个仪式过渡。

(四)优势为本的主要实践策略我们有100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而世界却变得越来越糟——HILLMAN社会工作专业一直致力于将个体置于其日常生活之中进行试验和照顾,这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优势视角正是建立在这种传统之上——在案主所在的地方接触他们,和他们一起寻找并重新确定可以开创解决问题之路的天赋、能力和期望。优势视角核心关注的是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关系的质量社工带给这种关系本身的东西正是优势为本实践最重要的维度之一。它尤其依赖于社工对人们改变自己生活的内在能力的信任、感觉和洞察。如果社工不相信人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做出积极性的改变,无论其境遇如何,他们能做出积极性转变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少。传递给将情景定义为不成功的案主以内在优势和资源的信念以及传递方式,是重燃人们对自己的希望和恢复其改变生活能力的首要措施。并且对案主能力和优势的信念,也可以帮助社工克服自己才能导致改变发生的想法。从事优势为本实践的社工,在深入了解案主拥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情况下,开始注意案主本人和案主所带来的问题。仔细聆听案主细细展开的每一个故事情节,是聆听问题给案主带来痛苦的过程的机会,

也是了解案主能够幸免于难、应对和设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多数主动求助和被转介的案主已经被遭遇到的问题困扰了很久,他们曾详细思考过、深深忧虑过。他们比其他任何人都了解自己遇到的问题。他们暂时不能做到的就是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社工的任务就是帮助案主寻找到它。从优势视角看,迈向全新路径的桥梁可以在深藏于其生活故事的能力、天赋和期望之中找寻。依照优势视角开展工作通常跟三种问题归位的策略联系在一起。这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仅在恰当的情境中认识问题;对问题给于较少的关注;找到更简单的方法去谈论问题。1、情境优势视角是帮助人们发现和满足他们自己愿望的载体。如果问题有可能成为达到案主预定目标的障碍,此时的问题将被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情境或状况。问题不会成为个人生活的全部,它只有在成为实现生活目标道路上的栅栏时才存在。鼓励案主意识到自己的天赋和能力,协助他确定可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满意的目标,以希望和梦想为生活提供更大脉络,而其面临的问题由此成为人生戏剧中的小角色。2、较少关注关注案主的问题可能形成一个消耗案主和工作者一起进行生产性工作的活力的陷阱。“富有”伤痛和接受“治疗”经验的案主,其生理和情感的活力,常常被那些悲哀无助的故事所埋没。如果工作者的行动计划是以对这些被不断重复的问题故事的更进一步探究和细化为基础而设计的,案主的活力更容易被进一步被吸入这困惑和无望的旋涡中而被卷走。案主此时最需要的是了解如何从问题中走出来。通过对问题予以更少关注,以优势为本的实践注入了新的工作活力。社工要超越问题的消极面并调动相关资源,使

得某人创造出一种不同的生活成为可能。要做到这一点的桥梁就是关注案主的优势。聚焦于案主的期望、能力和技能是强而有力的行为。隐含在这一视角之下的是,深深尊重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与生俱来的潜在优势,并明白这一优势就是要支持并释放潜能而利用之。3、日常语言采取一种更为简单的方式谈论问题也是一总极为有用的策略,它使人类问题变得不再那么复杂神秘,也不再那么难以处理。人的生活中总是充满“问题”和“机会”,问题是人类生活的普通一面。在某些情况下,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基本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人们缺乏足够的食物、房屋、就业和医疗照顾等。而在另外情况下,问题的出现是因为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例如儿童照顾、青少年活动、协助父母照顾孩子或者照顾需要特殊照顾的家人等。最后,作为家庭、工作单位或邻里的一员,生活中存在持续的人际冲突。如果将社会生活的这些层面视为可预测的人类生活结构的一部分,它们就会以一种可控制的方式呈现。问题,由此从心理诊断的神秘类别转化为与人类与生俱来和存在与广泛人类社区的真实挑战。利用简单、日常的语言去谈论和命名案主所遭遇到的问题,是恢复案主对其生活的控制感的重要步骤。它使我们有较少的可能性沿着“如何界定问题“的路径走下去,而更多的可能是开始以另外一种积极的方式询问案主的过程:你是否愿意改变你的生活?“一旦某一社会的文化被一套描述精神状态欠佳的职业化、理性化的语言所充斥,而且也完全按照这套语言去理解人们的言语行为,那么这个社会的…病人?的人口数量将会大大增加。社工要警惕工作的重点被控制在工作者手中而不是案主手中。以日常语

言确保服务对象可以掌握其生活改变的过程。

四、优势评估

从优势视角看来,以病态和问题模式为本资源的广泛存在和以优势为本资源的匮乏,影响了社会工作教育中需要展望什么样的实践技巧。而传统评估的重点“仍然是对病态情况的一种诊断“。这主要表现在:很大一部分社工忽略了记录优势视角原则用于不同实践领域的重要性。实践者有意识地注意到案主的优势并对其加以开发利用的实证文献少之又少。评估工具仍然以缺陷为主,缺乏照顾到案主优势的评估工具,案主优势对社工的活动看起来没什么影响力。专注于优势或者缺陷可导致不同的自我实现的预言。而专注于缺陷和病态,将损害社工“发现案主成长潜力的机会”,“强化案主的自我怀疑和自卑感”,并迫使工作者“相信案主继续接受比必要时间更长的服务”。因此,协助社工创造性地采用优势视角框架进行评估和工作由此成为必要。

(一)优势评估指南评估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作为一个过程,评估帮助案主更清楚地理解和认识自身的处境(寻求帮助的原因),协助案主对影响其处境的因素做出评估并找到意义。重要的是要协助案主讲述自己的故事。如果社工对案主的故事给于足够的尊重,案主会更加乐于分享。所谓一个结果,通过评估,社工与案主共同对问题的本质(描述性的)以及赋予影响问题情景因素意义(分析性的和解释性的)达成较为一致的认可,很多时候是书面认可。以下评估指南以社会建构思想为基础。另外,评估应该注意到每一个案主的情景现

实都具有多重建构。问题情景是相互交叉、原因众多且变动不居的。

1、对案主所理解的事实给与优先考虑案主对情景的看法、对情景所赋予的意义以及案主对情景所产生的情感或感觉,是评估的中心。评估应被用来确定案主优势或辨识达成目标的障碍的方式,而不应被用作某种可套用、强加于并标签化案主的东西。

2、信任案主优势视角的核心所在是深信案主是完全值得信任的。事前无根据的判断会导致工作者自食其果并可能伤害到案主。

3、探求案主需要案主想要什么且期望得到什么服务;案主希望与其当前遭遇到的问题情景相关的什么情形出现。这是要关注的案主的两个重要的需要。成功的实践者把评估建基于案主的动机。动机为所涉及的各方对案主能达到的目标所持的期望为支撑。

4、迈向案主及其环境优势的评估很明显,对于问题的解决存在若干个人和环境的障碍。但如果个人相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于优势,详述障碍最终于事无补。案主优势是协助清除这些障碍的载体。

5、多维度评估优势参见多层次分析框架表格

6、利用评估来发现独特之处个别化原则的坚持,使案主所经历的独特情况得到了解,其独特性才为人所知。人是相似的,人是不同的。

7、使用案主的语言使用案主的语言,把评估的叙述方法转到一种可以反映案主价值观、将案主置于其情景的专家的位置,并要求社工去了解那种处境对于案主意味着什么。

8、把评估当作社工与案主之间的一项共同活动社工可以通过强调案主的理解和需要来弱化社工与案主之间存在的权力不平衡状态。社工的角色是询问和聆听,并协助案主发现、澄清和清楚地陈述,案主对评估内容给出方向。只有当评估是公开和相

互的时候,案主才会对评估过程和评估结果有归属感。9、对评估达成一致意见“主要利益相关者必须对内容达成一致。”所有评估都应该以书面形式知会案主。评估是为案主处理遭遇到的捆体提供架构和方向,社工独自或秘密进行的评估有可能把案主置于被操纵的地位。

10、避免指责指责可以说是缺陷模式的主要元素。关注于指责或任其在评估过程中获得不可动摇的位置,是以问题得不到解决为代价的。如果指责是针对案主的,可能带来什么后果?如果指责是针对其他外人,可能产生什么后果?11、避免因果思维对原因的专业判断或假设可能施加于案主的最不利的实践。工作者的原因分析与因果思维应尽量减少,因为他们具有立足于简单因果思维的倾向。案主所遭遇到的问题情景通常是多维的、有自身的动能、代表多层面的行动,反映了不适宜于做单一因果解释的动态过程。12、评估而不是诊断诊断与优势视角并不协调。诊断可在病态、异常和缺陷的背景下进行理解,是立足于以此方式对人类问题来定义的社会建构。诊断与将人们不受欢迎和不为他人接受的行为视为病态状态的标签式生物学-医学模式相关。它也强化了助人者作为案主问题的专家身份。

(二)优势评估过程

1、定义问题情景或探询案主寻求帮助的原因定义问题情景仅仅是助人过程的开始,不应该与对问题的评估和分析相混淆。此时尤其重要的是协助案主讲故事。下面的单字列出了社工与案主一起定义问题情景时需要做的工作。A、对已经明确的问题的简短概述(应该采用简单、直接的语言,且案主与工作者双方都同意。如果是文字,不

应该超过简单的一段)。B、包括寻求帮助的案主在内,会涉及到哪些人(或团体、机构等)?C、参与者怎样或以什么方式卷入其中?在与问题情景相关的活动发生前、期间和之后,参与者之间发生了什么?D、案主赋予问题情景什么意义?E、对于该问题,案主想要什么?F、案主希望经由求助得到什么?G、如果问题得到解决,案主的生活会如何?以上指南的前提是假设案主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寻求帮助。如果从社工那里得到很少的帮助,案主就可能澄清或发现一些新的想法,对问题的本质做出清晰的陈述。这些问题的提出,也基于如下的信念:社工要相信他们的案主,信任案主的判断并注意提升案主的能力。这种方法也假设在处置问题时,你所看到的就是你将得到的,那些隐藏的、深入的、心灵深处的或潜意识的现象,如果真的存在,也是不相干的。如果在一个案子里涉及的案主不止一人(如家庭、小组或社区),不同成员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就构成了对问题的多重定义。在此情况下,社工的任务就是找出这些定义之间的共同点。情景一词有其特别的意思,因为它确认,问题存在于一个大的环境之中。聚焦于问题情景,对案主而言是避免导致消极自我实现的预言,对社工而言是避免责怪案主的视案主为病态的观念和随之而来的定义。使用问题这个词,并不意味着假设环境或情况的病态。在此,问题指的只是案主需要与环境要求、资源之间的不对称或不平衡,并由此造成困难、迷惑与痛苦等。仅仅聚焦于案主是不恰当的,可能导致问题得不到解决。问题情景有其自己的生命力并为不可预测的偶变、失调和系统的不平衡所导致。以此方法来了解问题情景可以

社会工作小组工作技巧

第四节小组工作技巧 一、沟通与互动技巧(两个层面:与组员沟通、促进组员沟通) 1、与组员沟通技巧: 1)营造轻松、安全的氛围(语言表情等), 2)专注与倾听(传达尊重接纳), 3)积极回应(复述), 4)适当自我表露(以促进坦陈问题和需要), 5)对信息进行磋商(弄清和正确理解), 6)适当帮助梳理(非评判性帮助梳理发言), 7)及时进行小结(归纳要点) 2、促进组员沟通技巧: 1)提醒相互倾听(注意现场安静), 2)鼓励相互表达(沉默者接纳感受,适当控制机会), 3)帮助相互理解(细微处沟通), 4)促进相互回馈(鼓励分享回应), 5)示范引导(以自身诱导模仿如提问技巧和回馈方式) 二:小组讨论技巧 目标与活动方案确定、问题解决都会用到;有助于组员参与小组事务、激发对小组兴趣、运用集体力量与决策解决小组和组员问题。主要有事前准备和主持两个方面。 1、小组讨论的事前准备技巧: 1)选择合适主题(明确,考虑发展进程、组特质、目标和组员能力), 2)注意主题措辞(事实性、价值性、推测性、政策性问题不同措辞), 3)选择合适讨论形式(公开讨论、陪席式、座谈会、质询会), 4)安排活动环境(场地、座位等), 5)挑选合适参与者(及与主持人角色分配), 6)准备好讨论草案(讨论目标、素材、场地及设施准备清单、时间分配掌握) 2、主持小组讨论技巧: 1)开场(介绍认识熟悉,引出主题,规则及要求), 2)了解(理解), 3)提问(5种类型:封闭式(“是不是”)、探究回答型(“描述/告诉/解释”)、重新定向型(引向其他组员)、反馈和阐述型(寻求总结)、开放式(“怎样/为什么”), 4)鼓励(不逼而是注意、重复、支持), 5)限制(询问其他人、切断话题或打岔、限定发言时间或调整次序), 6)沉默(组员自行判断), 7)中立(提供问题/资料信息/利弊分析或事实论述,不给答案/决断), 8)摘述(段落结束、主题被岔开、变换主题、组员发言过长、发言过于复杂或宽泛、意见对立或争执很久、发言声音过小、语言出现障碍8种情况,摘要发言应简要明晰、摘要后要征求发言者意见),9)引导(暗示方向、提示重点、再强调程序;两个注意:一注意把握程序(按确定问题—分析问题—寻找和评价解决方法—选择一种方法的进程去展开,围绕如何解决问题可采用头脑风暴法),二要妥善处理发生的冲突(难以化解时可考虑民主表决);三个避免:指定发言——社工中心,轮流发言——组员未准备好而简单应付或生抵触,单刀直入和刨根问底——尴尬难堪), 10)结束(问题归纳、意见建议组织、形成结论;详细全面,阐述分析评价和研究,指出要应用的方法)三:治疗技巧

管理的实践心得体会

《管理的实践》读书报告 《管理的实践》是德鲁克大师的另一本著作,与之前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共同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思路清晰,而且我觉得这两本书描述的都是极为基础又深刻的管理知识,是一个管理者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个人认为,要做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之前应该好好地看一下《管管理的实践》这本书,里面有管理的基本的理论,它会告诉你如何设定企业目标,引导你如何使企业成功,如何做好管理层的职责。下面我详细地表达一下我读了这本书的看法。 整体上看,这本书包括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的结构,管理员工和工作,当一名管理者意味着什么。这五个部分都揭示了一个本质——那就是管理的本质,每一个部分都指示了管理层的角色、职责和面临的挑战。当一个企业繁荣的时候,衰退的时候管理层应该做什么样的决策,如何做决策,应该背负什么样的职责,又如何去应对各种挑战,力挽狂澜。 首先从本书中我所认识到的管理层是一个独特的领导群体,成为企业中一个必须的领导机构,是专门负责赋予资源以生命力的社会机构,也是负责有组织地发展经济的机构,体现着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所以它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管理层的能力、技能和职责对整个世界有重大影响,就犹如国家领导人能否作出正确的决策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 对于企业而言,管理层的首要职责是创造经济绩效,如果未能创造经济成果就是管理的失败,不能以顾客愿意支付的价格提供顾客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也是管理的失败,未能令交付于它的经济资源提高或至少保持其创造财富的能力,还是管理的失败,于是管理的职能是什么自然而然地被提出来了。管理的三大职能就是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管理层是企业的器官,担负了创造性行动的重大责任,管理层要主动采取行动,促使企业获得期望的成功。 既然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管理企业,那么企业究竟是什么呢?一般会说,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社会经济组织。其实不完全是这样。德鲁克认为,利润不是企业的真正的目的,而是企业经营的限制性因素,利润并不能解释所有的企业活动与决策的原因,而是检验企业效能的指标,利润不是企业活动的原因,而是结果。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由于此目的确定了企业的基本功能是营销和创新。营销是企业有别于其他组织的独特功能。 管理员工和工作是管理的第三个职能,这意味着要对工作进行组织,是之成为最适合人类的工作,对员工进行组织,使得员工最有效地进行工作,包括对员工的激励、刺激、奖励等措施。人力资源是所有经济资源中使用效率最低的资源,但提升经济绩效又在于企业能否提升员工的工作效能。于是企业必须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与开发。怎样的员工才是最有绩效的员工?是因为压力和恐惧吗?答案显然不是的。有责任感的员工才是效率最高的员工,“生产是一种态度”,员工的工作动机决定了员工的产出,一个有责任感的员工会把完成任务放在第一位。所以管理层必须培养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责任感。这就要求管理者安排员工到合适的岗位上,做到人岗匹配,同时丰富员工的工作,让员工了解足够的为公司盈利的信息,只有当员工了解到这些信息以后,员工才对公司的目标有大概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达到公司赋予自己的职责。 要达到以上管理职能,首先要建立一个管理结构,但在这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企业究竟需要哪一种结构。而找企业所需的结构有3种特殊方法:活动分析、决策分析和关系分析。这就需要解决一下问题:1、企业究竟需要哪些活动才能达到经营目标?2、企业需要哪些决策以达成目标、实现目标?负责某项活动的管理者必须和谁合作,他必须对负责其他活动的管理者有什么贡献,这些管理者又必须对他什么贡献?做好分析后,接下来就要建立管理结构了,应该如何建立这个结构呢?其中有三个注意事项:1管理结构在组织上要以绩效为目

社区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题目

【北京社区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题目】 1.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含义是( )。 A.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行为相适应 B.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个人情况(主观恶性与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C.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客观危害相适应 D.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2.下列不属于累犯的法律后果的是( )。 A.应当从重处罚 B.不得适用缓刑 C.不得适用假释 D.不得减刑 3.以下情况能成立共同犯罪的是( )。 A.一方为故意而另一方为过失 B.缺乏共同意识联络时的同时犯 C.同时实施犯罪而故意内容不同 D.事前通谋的事后窝藏、包庇行为 4.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端午节是夏季的节日,它的时间与哪个节气最接近? A.谷雨 B.立夏 C.小满 D.芒种 5.给折枝山茶花保鲜应该用什么?( ) A.淡盐水B.浓盐水C.淡糖水D.尿素 6.夏天,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常常看到冷冻室中冒出一股白雾,这是( )。 A.冰箱里原有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 B.冰箱里的冰升华后又凝结成小水滴 C.冰箱里的水变成水蒸气 D.冰箱外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 7.文学名篇有时会涉及一些当地的特色民居,以下对应错误的是:①陈忠实——《白鹿原》——窑洞②林语堂——《边城》——吊脚楼③阿来——《尘埃落定》——骑楼④老舍——《四世同堂》——四合院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一名言出自( )之口。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9.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一条船不能有两个船长”,从管理的角度看,对这些话的如下解释,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领导班子如果有多个固执己见的任务最终会降低管理效率 B.对于需要高度集权管理的组织下不能允许有多个直线领导核心 C.一个组织中的能人太多必然会造成内耗增加从而导致效率下降 D.组织中不能允许存在两种以上的观点,否则易造成管理混乱 1、建国初期,为解决吃饭问题,我国将“北大荒”开垦成“北大仓”。今天,为了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我国抓住当前粮食等农产品相对充裕的有利时机,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草)。我国农业生产的这一变化表明( )。 A.我国粮食问题已经解决 B.我国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C.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D.植树种草成为当前发展农业的主要任务 2、我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是( )。 A.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B.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维护世界和平 3、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是( )。 A.辽中南 B.京津唐 C.沪宁杭 D.珠江三角洲 4、下列古诗名句与作者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B.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小组社会工作技巧

小组社会工作技巧 一、沟通与互动技巧(两个层面:与组员沟通、促进组员沟通) 1、与组员沟通技巧: (1)营造轻松、安全的氛围(语言表情等), (2)专注与倾听(传达尊重接纳), (3)积极回应(复述), (4)适当自我表露(以促进坦陈问题和需要), (5)对信息进行磋商(弄清和正确理解), (6)适当帮助梳理(非评判性帮助梳理发言), (7)及时进行小结(归纳要点) 2、促进组员沟通技巧: (1)提醒相互倾听(注意现场安静), (2)鼓励相互表达(沉默者接纳感受,适当控制机会), (3)帮助相互理解(细微处沟通), (4)促进相互回馈(鼓励分享回应), (5)示范引导(以自身诱导模仿如提问技巧和回馈方式) 二:小组讨论技巧 1、目标与活动确定、问题解决都会用到;有助于组员参与小组事务、激发对小组兴趣、运用集体力量与决策解决小组和组员问题。主要有事前准备和主持两个方面。 2、小组讨论的事前准备技巧:

(1)选择合适主题(明确,考虑发展进程、组特质、目标和组员能力), (2)注意主题措辞(事实性、价值性、推测性、政策性问题不同措辞), (3)选择合适讨论形式(公开讨论、陪席式、座谈会、质询会), (4)安排活动环境(场地、座位等), (5)挑选合适参与者(及与主持人角色分配), (6)准备好讨论草案(讨论目标、素材、场地及设施准备清单、时间分配掌握) 3、主持小组讨论技巧: (1)开场(介绍认识熟悉,引出主题,规则及要求), (2)了解(理解), (3)提问(5种类型:封闭式(“是不是”)、探究回答型(“描述/告诉/解释”)、重新定向型(引向其他组员)、反馈和阐述型(寻求总结)、开放式(“怎样/为什么”), (4)鼓励(不逼而是注意、重复、支持), (5)限制(询问其他人、切断话题或打岔、限定发言时间或调整次序), (6)沉默(组员自行判断), (7)中立(提供问题/资料信息/利弊分析或事实论述,不给答案/决断),

关于管理实践心得体会

关于管理实践心得体会 管理是个大课题,感悟只是小点滴,读完一本书就会管理,那是痴人说梦,关键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提升管理能力与水平。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管理实践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管理实践心得体会范文篇1:对于管理,本人似懂非懂。如果说一点不懂,却也能做一些小事情,就权当初级管理吧。下面就学习《管理的实践》谈三点小感悟。 一、管理--班子团结是前提 班子团结,是一个部门一个企业发展进步的基础,是班子及成员完成任务的保证。实现班子团结要做到四点。 要做到班子团结一是领导干部识要广。领导班子成员的理论水平、广博知识和通情达理是维护班子团结的重要条件。凡是小事计较、不顾大局,常常为一些非原则问题互相猜疑,大多是知识缺失或个性缺失者。班子成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辨别是非能力,培养超脱的心境和浩然正气,正确对待自我、正确对待工作、正确对待“小事”,班子的团结自然就会搞好。要做到班子团结二是位要准。领导班子成员工作虽有分工侧重,但对整体工作都有领导责任。位置摆平了,大家才有动力,具有积极性,领导系统才能高效率运转。要有一种多干事情,多担责任,淡化权欲,少揽权利,避免陷入谁大谁小,谁高谁低之争。同时要让员工参与管理

决策,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热情。 要做到班子团结三是事要公。班子成员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的,应该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为本单位的工作殚精竭虑,谋求发展,这是一个领导班子的全局和大事。如果每个班子成员能够始终想全局、顾大事,处处把发展摆在首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既干好事业,又搞好团结。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建立和落实目标责任制,使大家忠诚于事业,专心于事业,不因争个人的名、位、权而记小帐,结恩怨,让大家的心思始终集于公事、谋于公事。 要做到班子团结四是胸要宽。历史上凡有所成就的人物多为胸宽度大者。一个领导班子成员的胸怀是否宽阔,既是其自身素质、修养和品德层次高低的综合体现,也是吸引和团结大家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在领导工作实践中,要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允许人们在认识上存在差异,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做到“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无关紧要的小缺点,非原则性的小毛病,在小事小非问题上得理也饶人。要从本单位工作的实际分析利害,冷静客观处理各种问题。同志之间以支持、友谊、谅解为重,真诚合作共事,以减少内耗,增强工作的推动力。 二、管理--做好沟通是基础

管理的实践读书笔记

《管理的实践》,德鲁克于 1954年发表, 60年过去了,依然可以告诉我们经典的魅力。因为它对今天有很现实的意义。 《管理的实践》就像一面镜子,来评判每一个企业的管理。 1、衡量一个管理制度是否有效的标准就在于该制度能否将管理者个人特征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2、管理层只能以所创造的经济成果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权威。 3、管理不仅是被动反应和适应,而是隐含了一种企图塑造经济环境的责任,在经济变动中主动规划、开创和突破难关的责任,以及不断铲除经济环境对企业活动限制的责任。 4、如果在面临“经济浪潮”冲击时,企业大刀阔斧地裁掉了训练有素的员工,那么当管理都实然决定要重整旗鼓时,就很难找到替代的人员,或是花很长的时间重新训练人才。 5、管理层的功能和责任永远因其任务来决定,而不是通过雇主的授权来决定。 6、组织特质决定了其成员会不断成长,还是停滞不前;会抬头挺胸,顶天立地,还是弯腰驼背,丑态毕露。组织精神卑劣,则产生的管理者也言行粗鄙;组织精神崇高,则能培养卓越的管理人才。 7、报告和程序应该是填表者的工具,而不能用来衡量他们的绩效。管理者绝对不可根据部属填写报表的品质来评估他的绩效。 8、管理者必须明白他和下属的关系是一种责任,而不是上对下的监督。 9、对组织精神杀伤力最大的莫过于一味强调员工的缺点,而忽视他们的长处,不正视员工的能力,只怪罪他们的无能。 10、为了避免过度强调升迁带来的坏处,薪资结构中应该提供特殊表现的奖赏,奖金几乎相当于因为升迁而增加的酬劳。 11、企业不应该完全从内部升迁。内部升迁确实应该是企业的常态,但很重要的是,不要让管理层完全依赖近亲繁殖,结果变得自鸣得意,自我封闭。公司越大,就越需要人的品德也不过分。 12、首席执行官越来越依赖这些高度形式化的口头报告来做决策,而这些报告的目的都是希望通过最少的讨论,让老板点头核准。 13、应该尽量多地让管理者扮演商人的角色,发挥经营绩效,而不是充当官僚;应该通过企业绩效和成果来检验管理者,而非借由行政技巧的专业能力的标准来检验。 14、最打击员工士气的重情莫过于,管理者像无头苍蝇般瞎忙时,却让员工闲坐在那儿无所事事:无论员工表面上多么庆幸可以领薪水而不做事,在他们的眼里,这充分显现

常见的几种小组社会工作模式资料讲解

常见的几种小组社会 工作模式

1、社会目标模式(social goals model) 作为最早形成的小组工作模式之一,社会目标模式主要运用于社区发展的项目或领域。其注重的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1)理论基础 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社会学和系统论。系统论视人类社会、社区都是一个一个的系统,每个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都是耦合在一起的,并且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学关注的则是社会与个人、群体与个人的关系,社会转型、社会变迁与社会行动。因此,小组工作的社会目标模式的假设前提在于,小组是一个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共同体,组员与小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互动具有改变和发展的积极功能,通过小组的活动可以培养组员的社会责任、社会意识,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社会行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实施原则 总体而言,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大都结合社区发展的一些项目或活动来举行,以谋求社区居民和整个社区的发展,强调小组组员之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小组工作实践中,自始自终都要强调和贯彻如下几点原则性的“工作意识”: ①致力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要看到,每个小组的组员都具有社会参与的动力和潜能;关键是通过小组与

组员、组员之间的互动来激发这种动力和潜能,从而提升其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特别关注和吸引弱势群体成员参加小组活动,特别关注提升弱势群体成员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参与能力。 ②致力发展小组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特别是他们建立和扩大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和改变社会环境的能力。 ③致力通过小组领袖的培养,培育有利于社区各方面发展所需的领袖人物,提升他们推动社区和社会变迁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规划和执行社区发展项目、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的能力。 ④致力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特别是要针对社区的需求问题,吸引和选择合适的社区成员参加小组活动,并结合上述需求和问题,制定小组工作目标,设计活动项目。 (3)社工角色 社会目标模式将社会工作者视为富有影响力的人,负责培养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并希望借助其工作,在小组中孕育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社会工作者凭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引导小组组员发生改变,并且组织、策划小组组员的集体行动,以达到影响社会变迁的效果。 2、治疗模式(remedial model) 作为小组工作的一个传统模式,治疗模式是精神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结合与运用,旨在治疗和解决个人的社会问题,改变个人的社会行为。

管理的实践心得

( 工作心得体会)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13608 管理的实践心得Practical experience of management

管理的实践心得 《管理的实践》一书以管理的本质切入——就管理者的角色、职务、功能的认知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有着精辟独特的见解,掀开了管理的奥秘与实务。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管理的实践心得,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管理的实践心得范文1: “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这个人,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我认为彼得·德鲁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这是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对彼得·德鲁克的评价。“在所有的管理书籍中,德鲁克的著作对我影响最深。”这是比尔·盖茨对德鲁克的评价。英特尔主席安迪·格鲁这样评价德鲁克:“德鲁克是我心中的英雄。他的著作和思想非常清晰,在那些热狂追求时髦思想的人群中独树一帜。”美国管理者协会也给了他很高的赞誉:“如果说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管理的话,那么德鲁克无意识最伟大的发明家。”一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用他的智慧和思想为世界的管理学做出的巨大的贡献。 这本书书以“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项管理的任务,贯穿整本书的主轴和精髓,并以八个关键成果领域、三个经典的问句以及组织的精神丰富其内涵。第一部分德鲁克先以一个企业的实例点出了:我们的事业是什

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以及企业的目标、成果与生产的原则。 第二部分德鲁克以福特汽车的故事,阐述了“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有效性管理,同时也呈现出组织精神(即企业文化)的完整性。 第三部分则透过活动、决策与关系等三项分析,深入管理的结构、最终的检验标准及绩效,同时也说明了五种组织结构之优缺点,与适用的大、中、小型企业及其限制条件。 第四部分德鲁克以其“绩效为核心的整体观”,主张雇佣整个人而不是一双手,以IBM的故事,描述了创新的实践价值,使员工有成就感与满足感,进而创造巅峰绩效的组织。 第五部分德鲁克描述了管理者及其工作、决策及未来的管理者是什么,尤其一再主张“责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管理的实践》这本书为管理者和学管理的人提供了一套独特的观念、原则和工具,是一套极具系统化的管理知识体系。本书问世后,不仅在美国一炮而红,而且在全球各地都非常受欢迎,包括在欧洲、拉丁美洲,尤其在日本,这本书在日本更备受重视和欢迎,日本人认为这本书的观念奠定了他们经济成功与工业发展的基石。这本书以管理的本质切入,就管理者的角色、职务、功能的认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掀开了管理的奥秘和务实。在本书当中德鲁克提出了三个经典的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这三个问题经过改编完全可以应用于现在的我们:我们学习的是什么?我们学习的将是什么?我们学习的究竟应该是什么?德鲁克还率先提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概念。

管理的实践 读后感

走近大师 ——《管理的实践》读书报告 拿起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的《管理的实践》一书,有一种压力感直上心头,心里暗暗在想:如此厚的一本书,何时才能读完啊。可是一开始读,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大师。 想象一下五十年代的中国,新中国刚刚成立,经济改造还没有完成,国民经济在百年的战争中日益萧条。此时的大洋彼岸,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著作《管理的实践》诞生了,伟大的思想必定产生伟大的影响,这本书不仅影响了一批批西方经济管理学家,也影响了中国一代代企业家,彼得德鲁克不愧为管理学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先生《管理的实践》已面世半个多世纪了,在这五十多年中,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但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企业管理书籍还是《管理的实践》一书,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管理的实践》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 德鲁克认为:企业的主要职能是营销和创新,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我深深认同这一点。一家企业,市场营销不仅仅应用于产品的销售阶段,而是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始终。市场营销是价值的交换,创造顾客,为顾客创造和提供价值是营销人乃至整个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如今,企业的生命周期很短,创新逐渐成为企业的瓶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如何提升品牌美誉度,提高品牌忠诚度都与企业创新密切相关。创新也不只是产品的创新,更是生产经营观念的创新,市场营销理念的创新,顾客服务态度的创新。认真研读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一书有助于帮助我们建立系统的思维,这不是像我这样仅读一遍就能获得的。 德鲁克先生更能感染我的一点是他更具人情味。他充分认识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一个有责任感,敢于担当,对顾客高度负责的企业更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得到顾客的认可,因此也能活的长久。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三鹿奶粉事件,这是当前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在世人面前维护中国制造形象的永远的痛。它伤害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身体,更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对中国制造的信心。现如今试问有谁还敢挺直腰板在世人面前说:中国制造没问题!就在三鹿事件搞得人心惶惶的时候,我听到了一则新闻:美国苹果公司警告iphone手机用户先不要使用手机充电器——因为在使用充电器时“可能”出现漏电反应。仅仅是一句可能,apple公司立刻作出反应,可见该公司对顾客高度负责,这一事件让我心中一暖,可惜这温暖不是中国企业给我的。种种事件更加印证了德鲁克先生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论证,更说明了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不仅没有过时,对我们如今的企业管理更是有着重要作用。 管理企业的过程就是将社会利益变成企业的自身利益。而管理的终极之善是改变他人的生活。德鲁克帮助我们充分的认识到个人和组织的关系。那就是组织要求员工要主动积极,以企业的目标为努力的方向,同时要求员工要自愿接受改变。但员工对组织的要求一般较为弱势,德鲁克却有着非常精辟的总结,首先,员工是一个人,通过职位建立地位,希望公平,正义,做事有意义,其次,员工要求企业建立标准,对员工良好业绩的关注。而公司部门在关注企业的目标过程中,在员工对企业的要求上是否可以再努力提高呢?两者在辩证中发展,缺失了其中的一个部分。企业如何留住员工,使员工更加积极主动,依我之见,最重要

最新社区工作者考试基础知识点

社区工作者考试基础知识点汇编 1、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五项:一是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二是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三是责权统一,管理有序;四是扩大民主,居民自治;五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2、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社区服务;二是社区卫生;三是社区治安;四是社区环境;五是社区文化;六是社区组织。 3、社区工作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答:在我国,作为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1)政治素质。(2)思想素质。(3)思想道德素质。(4)业务素质。(5)能力素质。 4、什么是社会工作? 答:社会工作是指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 5、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有哪些? 答:社会工作最基本的价值理念有两方面:从社会使命看,强调“扶弱济贫”,以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为己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专业使命看,强调“助人自助”,所谓“助人”是在个人、家庭、群体、社区出现困难时,社会工作者向其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援,所谓“自助”是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来整合社会资源,挖掘潜能,推动困难人群走向“自救、自立、自助和自强”。 6、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包括直接社会工作方法和间接社会工作方法。直接社会工作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间接社会工作方法包括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与咨询、社会工作研究。 7、社会工作者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答: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分为三部分: 一是价值理念。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不同,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价值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社会工作价值是指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的要求和规定。作为一个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应具备平等、尊重、民主、接纳、诚信、助人自助、自决等专业价值理念。 二是知识体系。社会工作者除应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应熟悉与社会工作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三是实务能力。社会工作者应熟练运用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社会工作方法,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挖掘潜能,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社会工作者在从事社会服务过程中,应能够与各类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做出预估,

社会工作小组活动方案正式版

Some problems that have appeared or can be expected to come up with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and through the record of the terms, effective supervision and implementation.社会工作小组活动方案正 式版

社会工作小组活动方案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方案资料适用于某些已经出现的或者可以预期的问题,不足,缺陷,需求等,所提出的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明文或条款的记录,加以有效的监督与执行,确保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背景及理念: 随着我国老龄化步子的加快,老年人群体越来越庞大,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也不断加强。进入老年,随着生理上的逐步衰退,心理上也逐渐表现出老年特征。,老年人心理对于身心健康的影响很大,良好心态促进健康,而不良心理则会危害健康。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有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他们还渴望自己有所归宿,被人承认和认同,成为集体中的一员。由

于老年人的孩子很少能常伴左右,导致很多老人觉得很孤独,通过社工开展活动,把老人们聚集在一起,使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同时,从优势视角出发,认识到每个老人都有他存在的资源和优势,社工应该协助他们去发现和发掘,让老人们能够感受到老有所用。同工社工开展的活动,既能锻炼老人的动手能力,放松身心,老有所乐;又能加深老年之家的交流,建立同伴群体的支持系统。 二、活动目标: 1、增进老年人之间的了解与认识,加深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 2、提高老年的学习能力,如组员手、眼的协调能力。

关于《管理的实践》心得体会

关于《管理的实践》心得体会 管理不是数学公式、物理原理,它没有标准答案,但如何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对管理的准确拿捏的的确确是一门艺术。下面是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管理的实践》,仅供大家参考阅读! 对于管理,本人似懂非懂。如果说一点不懂,却也能做一些小事情,就权当初级管理吧。下面就学习《管理的实践》谈三点小感悟。 班子团结,是一个部门一个企业发展进步的基础,是班子及成员完成任务的保证。实现班子团结要做到四点。 要做到班子团结一是领导干部识要广。领导班子成员的理论水平、广博知识和通情达理是维护班子团结的重要条件。凡是小事计较、不顾大局,常常为一些非原则问题互相猜疑,大多是知识缺失或个性缺失者。班子成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辨别是非能力,培养超脱的心境和浩然正气,正确对待自我、正确对待工作、正确对待“小事”,班子的团结自然就会搞好。要做到班子团结二是位要准。领导班子成员工作虽有分工侧重,但对整体工作都有领导责任。位置摆平了,大家才有动力,具有积极性,领导系统才能高效率运转。要有一种多干事情,多担责任,淡化权欲,少揽权利,避免陷入谁大谁小,谁高谁低之争。同时要让员工参与管理决策,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热情。

要做到班子团结三是事要公。班子成员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的,应该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为本单位的工作殚精竭虑,谋求发展,这是一个领导班子的全局和大事。如果每个班子成员能够始终想全局、顾大事,处处把发展摆在首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既干好事业,又搞好团结。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建立和落实目标责任制,使大家忠诚于事业,专心于事业,不因争个人的名、位、权而记小帐,结恩怨,让大家的心思始终集于公事、谋于公事。 要做到班子团结四是胸要宽。历史上凡有所成就的人物多为胸宽度大者。一个领导班子成员的胸怀是否宽阔,既是其自身素质、修养和品德层次高低的综合体现,也是吸引和团结大家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在领导工作实践中,要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允许人们在认识上存在差异,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做到“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无关紧要的小缺点,非原则性的小毛病,在小事小非问题上得理也饶人。要从本单位工作的实际分析利害,冷静客观处理各种问题。同志之间以支持、友谊、谅解为重,真诚合作共事,以减少内耗,增强工作的推动力。 管理大师韦尔奇对管理的要求是“沟通——沟通—再沟通”。现实中沟通因人而异,会沟通的.人上至八十老人下至十岁孩童都能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德鲁克说:“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提出了三个经典的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这三个问题经过改编完全可以应用于现在的我们:我们学习的是什么?我们学习的将是什么?我们学习的究竟应该是什么? 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往往在于其超强的预见性.多年之后依然闪耀者夺目的思想光辉,熠熠发光,为处在黑暗中的人们知音了前进的方向与道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在于思想的高度,作品能够让人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大事记是肉身已逝,但精神依然长存. 德鲁克先生《管理的实践》已面世半个多世纪了,在这五十多年中,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但能禁得住时间考验的的书籍还是《管理的实践》一书,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管理的实践》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 终于读完了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仿佛自己游荡在上个世纪中期的企业中。这本书构筑了完整的“对人的管理”思想。如:1、人是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富潜力的资源。

德鲁克认为“人的资源——整个的人,是自然赋予的所有资源中最丰富、最有才能,最有潜力的资源。”这是因为在企业可以得到的所有资源中,认识“唯一能够增长和发展的资源”,亦即“人要贡献出什么必须由他自己决定”,只要他们愿意进行“有目标的、集中和联合的努力”,就可以“产生出真正完整的东西来”。2、必须对人进行管理,挖掘出人的潜力。德鲁克明确的提出“利润并不是企业活动的目的,利润不应该成为企业决策的理由、原因和依据,他只是对企业是否起作用的一种测验”,他说道:“企业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因此,“经理人员的首要任务是把他的资源——首先是人的资源中蕴含的力量都挖掘和发挥出来。那么我认为,真正诠释管理的意义就要将人的机能发挥的淋漓尽致。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3、是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职工有成就感。管理者如果只注重员工的绩效,那就死定了!那是传统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方式已经是人性化管理,更多的是注重员工的感受。同样的工作,在行政的约束下与在自动自发的工作结果虽然是都完成任务了,但完成的综合效果完全不同。只注重绩效的话,那会留不住优秀人才。因此,要想将公司管理的有声有色,必须关注职工的感受,经常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管理的实践》一书,系统的论述了企业的核心问题,

小组工作教学大纲

《小组工作》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小组工作 课程编码:B0531119 适用专业及层次:社会工作,本科 课程总学时:54学时 课程总学分:3学分 理论学时:36学时 实践学时:18学时 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个案工作》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小组工作》属于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小组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方法之一,主要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处理个人、人际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开发个人潜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个人成长。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去满足案主的需求。小组社会工作教学的目的即是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小组工作的基本理念、价值观、职业伦理、理论和技巧,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务训练,将书本知识变成实践能力,从而真正了解和掌握小组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达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一)理论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小组工作概述 【教学内容】 小组工作的涵义;小组工作的功能与类型;小组工作的发展历史。 【教学要求】 掌握小组、小组工作的涵义,小组工作的功能;了解小组工作的类型与小组工作的发展历史。 【教学重难点】 小组工作的涵义;小组工作的功能与类型。 第二章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 【教学内容】 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小组工作的伦理守则与实务原则;小组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教学要求】 掌握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实务原则;了解小组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教学重难点】 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在实务中的应用。 第三章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小组动力 【教学内容】 小组动力的理论基础;小组动力涵义; 【教学要求】 掌握小组动力的理论基础;了解小组动力的涵义; 【教学重难点】 小组动力的理论基础;小组动力涵义;小组动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 第四章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教学内容】 社会目标模式;互惠模式;治疗模式;发展模式。 【教学要求】 掌握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教学重难点】 社会目标模式;互惠模式;治疗模式;发展模式,主要模式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 第五章小组的领导 【教学内容】 领导的涵义;领导的方式;领导的素质和技巧。 【教学要求】 掌握领导的涵义;理解领导的方式;了解领导的素质;掌握领导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 领导的涵义;领导的方式;领导的技巧;领导技巧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 第六章小组的沟通和冲突 【教学内容】 小组的沟通;小组的冲突。 【教学要求】 掌握沟通和冲突的涵义;了解沟通的过程与冲突的过程;掌握沟通方式与冲突解决方式。 【教学重难点】

管理实习心得体会

管理实习心得体会 管理实习心得体会 管理实习心得体会1 通过认真的学习和虚心的请教,经过一年多月的工作,初步了解了公司劳资这一职务具体工作内容,拓展了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往后正常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个人发展方面说,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工作作风以及在工作过程中专业知识对工作的重要作用,因为这些都是我在校学习中不曾接触过的方面。任务:主要是在这一年中开始适应社会的生活,为以后能够更好的开展生活早些接触实际的工作,提前做好踏进社会的心理准备。目的:能够是自己在进入社会后不胆怯,在开始尝试自己赚钱的时候能够学到在学校里面不曾学过的东西,是自己更加成熟,和适应社会变化。单位实际工作在刚到单位的时候,我开始是忐忑的,怀疑自己的能力,也不知道具体的要做什么,都说万事开头难,我深刻的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只有从头开始学习,从了解公司的历史,具体的业务范围,前半个月的时候一直是找不到方向的,等到开始熟悉公司情况后就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20xx年年至20xx年间,我实习的地点是xxxx检测有限公司,xx检测有限公司是成立于20xx年9月,前身系安徽省xx检测中心,是一个为社会提供无损检测、理化试验、焊接试验、检测设备维修及技术咨询的服务,公司的管理方针主要为一下几点,诚信、公正、准确、快捷,在质量、环境管理职业健康方面有明确的目标。我所在的科室为综合办公室,日常主要的工作范围是贯彻实施检测公司管理方针,管理目标,管理体系文件和各项管理标准,确保管理体系有效的运行。负责检测实验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组织实施并对实施过程进行控制;负责技术人员档案,员工劳动合作、工资等管理;负责体系文件、检测试验资料和行政资料的整理归档和档案管理,负责检测公司日常工作所用技术标准的有效版本收集、文件管理。我们的工作目的就是制定人力资源控制程序,以确保所有与管理体系运行有关的重要岗位的人员都具有相应的能力,都能胜任该岗位。职责;各部门负责制定本部门人员的培训计划。综合办公室汇总各部门的培训计划后制定出检测公司的培训计划。负责组织培训计划的实施和记录,尽力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读《管理的实践》有感 一部优秀的著作是一座挖不尽的宝藏,可陪伴人一生。正如,《管理的实践》是一部管理著作,经久不衰。无论何时,本书对管理的认识是深刻的,有着巨大的指导价值。 全书的作者彼得·德鲁克不愧是管理界的大师,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很深入,并且一针见血。同时,这本伟大的著作也奠定了他作为管理界开创者的地位。足见德鲁克《管理的实践》充满着巨大的魅力。 在任何一个组织中,如果实践出了问题,根源一定在于思想。而在糟糕的实践和混乱的思想之间,一定也不会有良好的制度和优秀的团队。无论这个组织内有多么内容繁杂的规章制度,也绝不能构成良好的制度,恰恰相反,可能正是这些规章制度束缚了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无论这个组织中有多少高水平的成员,也绝不等于是有了优秀的团队,恰恰相反,高水平的成员可能正是内耗的来源和牺牲品。 全书主要分析管理的首要职能—管理企业,从企业的目的、企业的功能、企业的事业、企业的目标和活动分析四个方面对管理企业进行阐述。更让我惊叹大师之所以为大师,就因为德鲁克的一句话道破了本质:最终检验管理的是企业的绩效。唯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成就而不是知识。因此,管理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科学或一种专业。 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读的书,不是一本工作手册或者指南,而是我们思想的指引,是需要我们用管理的经验反复思考和验证的思想。同时,这本书所讲的管理适合不同管理层次的人去看,从员工、主管

到经理、再到CEO及总裁,不同身份的人都能从这本书中收获颇丰。绩效目标第一、责任、参与感,最后决策章节讲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思路非常棒。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人界定问题就已经错了。 一本很有重量的书,充满了管理的智慧,一些超越了时代的精神,的确为经典,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常读常新,令人受益匪浅。一本好书,值得我们花时间,在如今这个诱惑太多的社会里,静下心来,细细品尝。

管理的实践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管理的实践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管理的实践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1 前一段时间读了《管理的实践》一书,让我对管理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理解。书中作者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管理作为企业的器官,具有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员工及工作的功能。 初次接触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就被他书中阐述的管理思想所吸引。德鲁克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强调人的理想性、价值观及判断力,形成了组织绩效表现的关键资源。他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能动、动态的器官。我最欣赏他的一句话: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

权威就是成就。他的管理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我整个管理学的思想基础,可以说他的思想已经扎根在我的思想中。他在管理的各个方面阐述了他独特的观点,形成了一整套的思想体系,从而创建了管理这门学科。 《管理的实践》中将管理的内容描述为三部分,即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管理企业从企业需要的组织架构上考虑,全面诠释了职能分权制和联邦分权制,而且指出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联邦分权制为最优构架,也是责权利同位,最有积极性及效果的架构。管理管理者从人才的引进、培训、安排、提升等程序中,道明了企业员工的管理目的:尽一切可能使每一位员工都成为管理者,也道明只能当每个员工都成为管理者时,企业人才才能正常接替,员工绩效才能最大发挥;管理员工和工作指明了决策的过程和分析决策工具的重要,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工具来为管理员工和工作做好的决策向导。 管理的每一个动作和行为都要同时涉及到管理的三个部分,因此在决策每一个行为时,都要考虑对每一个方面的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一) 《管理的实践》是彼得。德鲁克先生于1954年出版的一本管理学著作,用他自己在序言中所介绍的,他认为“这是第一本真正的‘管理著作’,是第一本视管理为整体,率先说明管理是企业的特殊功能、管理者肩负了明确责任的管理书籍”。并认为“这是那些准备只读一本管理书籍人士的最佳选择”。 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首先介绍了管理的本质,之后针对企业、管理者、员工和工作这三个企业管理的内容重点介绍了管理的结构,最终归结到“当一名管理者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德鲁克先生在书中强调了“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企业的主要功能是营销和创新”这样一个观点,这同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认为的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利润比较起来,的确大相径庭。德鲁克先生认为,“利润只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约束条件,远远不构成企业存在的目的“。但他同时承认“企业必须有足够的利润才能经营,这是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对自己和员工的首要义务”。虽然我还不能充分理解他这一观点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但是我很喜欢他的这一说法,因为这让我感受到企业的存在具有了蓬勃的朝气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经济价值。 彼得。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阐述的另外一个与我日常工作切实相

关的内容是企业对员工和工作的管理。他认为“人类在精神和心理方面都需要工作,如果不工作,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精神和身体的崩溃瓦解。因此管理层的任务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参与感,唤起他们的工作欲望”。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企业需要的绝不仅仅是还过得去的绩效,企业需要员工充分发挥潜能,达成最佳绩效。员工需要的也不仅仅是能有所表现的职务,他需要的工作必须能为他的能力和才华提供最大的发挥空间,给予他最大的机会持续成长和表现卓越”。因此,他主张“员工能做的规划越多,就能为自己的工作承担越大的责任,因此生产力也就会越高。如果员工总是听命行事,那么只会对工作造成伤害”。 彼得。德鲁克先生通过这种角度说明了企业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即让员工在工作中具有更多发挥自己主观能力的机会,并且让员工可以看得到自己的工作与企业发展的目标之间产生实际的联系,实现企业和员工以及员工的工作之间在工作目标和切身利益上的统一,最终就可以实现企业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员工在自己的工作中可以发挥的自由空间越大,员工对工作的热情也就越大,因而工作能给员工带来的成就感也就越强。由此我想到在团队工作中,作为中层管理者,在指明工作目标和工作程序之后,我也应该有意识的为自己的团队成员留出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团队成员能够有机会和余地规划自己的工作进程,并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努力达成工作成果,进而获得工作中的成就感和个人专业技能的提高。就像彼得。德鲁克先生说的“员工对企业的要求,在基本的经济报酬之外,就是自我实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