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也要顺耳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职场上与领导相处的技巧职场上与领导相处的技巧1、忠言也要让领导听者顺耳,因为人都是喜欢被欣赏的,不论是忠言还是恶语,如果你逆着耳朵说出来,领导也会不高兴的,所以聪明人都懂得顺人心意,对症下药。
只要说话注意方式方法,顺耳忠言会比甜言蜜语更好听,会让领导更信任你,拉近你们的关系。
2、给领导提建议,必须要以领导的想法为中心,要以顺领导意的姿态来驾驭他的内心。
如果领导问我们问题,我们回答一定要适当。
过程中,如果产生分歧,就必须停止你的建议,然后揣摩领导的内心,顺势而为,慢慢引导他自己改变想法。
如果你的建议,不合他的意,说明你还不够了解领导,如果你的建议非常符合他的心意,但却不被采纳,这就说明,你们表面志同道合,内心却十分疏远。
你要明白在领导面前,会说话与不会说话的人,说同一件事情,肯定效果会不一样。
3、在领导面前,你必须要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工作中,区分好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领导关心的事。
在关键问题上,如果你无法掌控局面,并且这个问题关系到领导利益,你应该坚决与他保持一致,既然选择了给别人打工做奴隶,就必须按领导的想法做事,不要抵触领导的想法。
如果你做不到,就辞职,自己做老板吧。
4、我们要学会给领导当盾牌,在不影响我们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必须要为他遮风挡雨,任何一个领导,都需要自己的左膀右臂,只有经常暗自琢磨领导心思的人,才会受到重用,获得更好的晋升空间。
对于只知道玩命工作,冲锋陷阵当炮灰的人,工作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得到发展。
5、在职场上,说话做事必须要有目的,没用的话不要说,没用的事不要做。
与领导关系近,是因为你暗地里对领导有恩,或者领导有求于自己,记住是暗地里。
与领导关系疏远,是因为你们立场不统一,所以你的建议再好,也不会被采纳。
职场上最忌讳,不了解领导心思之前,就盲目的提建议展现自己,结果就是,你被否定或者开除。
6、想到在职场上得到领导的重用,光有真才实学,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具备善于察言观色,把握大局的能力。
忠言“顺耳”利于行作者:胡加俊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1年第10期摘要:文章从一个课堂实例中分析教师在维护学生自尊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倾注“师爱”,融洽师生关系;言传身教、体现人格魅力;公平、公正,注意调查激励;讲究艺术,运用“暗示效应”。
并总结出艺术的批评要做到批评的对象应指向学生的行为,而不是学生本身;批评学生要分场合;批评的语言要注意技巧;运用情感因素,争取以情动人;全面了解犯错的学生。
关键词:批评;师爱;言传身教;调查;了解;艺术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0-0056-03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将永远赖以生存的是他的智慧、良心和尊严。
教师在影响孩子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孩子的自尊心有时候就像暮春时节的花朵一样,稍不注意就会受到伤害而凋零,因此教师要像呵护花朵一样呵护孩子的自尊。
对孩子而言,最残忍的伤害之一就是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最大的帮助莫过于给孩子以信任和赞美。
下面,就以一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作法谈谈笔者的一点思考:【案例】:在课堂上讲完课文,准备提问开始背书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后面有个小男生正低着头极其专注地在纸上描描画画……老师不动声色,没有改变上课的速度和说话的音调,但脚底下却很轻,走到这小孩身旁——没给他思考的空间,便拿起了他的“作品”,一看——居然画的是两个人物,尽管那长发飘飘女孩子被画得比例失调头重脚轻像颗棒棒糖,但整个画面很拙劣也可以说很认真。
拙劣的是绘画的技巧等于零,认真的是每一个笔触都是郑重其事的,透着对绘画的热爱。
人赃俱获,这小子吓得要命,惊恐万分地看着老师。
按惯例,这位同学要接受老师的处罚了!但老师停了停,定了定神,说道:“同学们,这位同学非常热爱美术,以至于上语文课都拿来画画。
(大家笑,那小子低头脸红)“不过,老师很欣赏他……”(大家愕然,摸不着头脑)“因为,他还有这样一个执着而美好的爱好,忘记此时正是身处语文课堂,这是一种忘我追求艺术的境界,值得称赞。
反驳良药苦口的诗句(实用版)目录1.引言:介绍诗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含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反驳观点:良药并不一定苦口,忠言也不一定逆耳。
3.论证: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有时候良药并不苦口,忠言也可以顺耳。
4.总结:提倡大家应该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他人的建议和批评。
正文在我国古代的诗句中,有许多都是富含哲理,耐人寻味的,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句话旨在强调有时候,对于我们的成长和进步,一些看似令人不悦的事物却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认为这句话并不完全准确,甚至有时候可能会误导人们。
因此,我在这里要反驳一下这句诗句。
首先,良药并不一定苦口。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药物在保持药效的同时,也兼顾了口感。
例如,现在的很多儿童药物,为了减少孩子的恐惧感,都会设计成糖果味或者果味,让孩子更愿意接受。
再比如,中药中的某些药材,如红枣、甘草等,其味道甘甜,不仅可以作为药材,也可以作为食材。
这些例子都表明,良药并不一定苦口。
其次,忠言也不一定逆耳。
如果我们把“忠言逆耳”理解为真诚的建议可能会令人感到不舒服,那么,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人的建议和批评。
例如,如果你的朋友告诉你,你的某个行为可能会引起误解,你应该感谢他的提醒,而不是觉得他多管闲事。
再比如,如果你的同事对你的工作提出改进意见,你应该虚心接受,而不是觉得他在贬低你。
这样的心态转变,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接受他人的建议,也让我们更容易进步。
总的来说,我并不是要否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的道理,而是希望大家能够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他人的建议和批评。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进步,不断学习,才能够不被淘汰。
让“良药爽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行”内容摘要:对于当今学生而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一“格言”实在有改造、升华的必要。
即面对犯错的学生,在规劝批评时,为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出自内心地抛弃自身不良行为,将原格言中的“苦”字变为“爽”字“甜”字,“逆”字变为“顺”字,以收“治病救人”之良效,岂不更好?本人就集中彰显优点,肯定进步,培养自尊心,实现“好孩子”的角色迁移;运用保护性批评,给学生留有余地,促使学生主动向善;创造成功的机会,促成良性循环——为“忠言”穿上尊重的外衣,让“良药”隐身于肯定、关爱、引导、帮助之后,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把教育工作更快更好地做到学生的心坎里。
关键词:尊重角色迁移主动向善良性循环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是一句规劝世人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耳熟能详的格言。
然而,对于当今学生而言,这一“格言”实在有改造、升华的必要。
即面对犯错的学生,在规劝批评时,为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出自内心地抛弃自身不良行为,将原格言中的“苦”字变为“爽”字“甜”字,“逆”字变为“顺”字,以收“治病救人”之良效,岂不更好?教师应培养学生具有自主、自立、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
在这样的情况下,虽是“良药”,因其味苦,学生通常难以下咽;虽是“忠言”,因其逆耳,学生往往难于接受。
一味用“苦口”、“逆耳”的方式来规劝人、批评人、教化人,其效用必将大成问题。
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良药”不一定非要“苦口”,“忠言”不一定非要“逆耳”。
良药爽口(甜口)、忠言顺耳是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体现。
随着“体验教育”、“自我教育”在各地迅速开展,“还学生教育的主体地位”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在教育活动的绝大部分时间内,许多老师纷纷从教育的前台走到了后台,保证了学生“体验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了教育的主体。
与传统教育相比,新的教育模式对老师的“主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忠言顺耳利于听江西省赣县韩坊中学李仙良给同学或师长提意见,同学们该注意些什么呢?一说到提意见,同学们肯定会想起“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古话。
无疑,其中的道理是正确的。
不过,现实中,人们往往更喜欢听好话,听顺耳的话。
良药苦口都能利于病,忠言逆耳都能利于行,忠言如果能说得顺耳,效果无疑会更好。
那么,我们该如何把忠言说得顺耳呢?首先,态度要诚恳。
要知道,心灵决定话语。
俗语有云:“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心诚则灵。
我们给别人提意见,首先就得有诚恳的态度。
态度诚恳,要求我们说话前,学会“换位思考”,试着去理解对方,即多从对方的角度,设想一下自己就是他,自己会怎样做,又会怎样想。
将心比心,可以消除很多误会。
误会恰是人际沟通的最大敌人。
态度诚恳,是要体现在你对别人的尊重上的。
要让别人尊重吸取你的意见,你必须先尊重别人。
怎样体现尊重?最基本是尊重他人的人格,杜绝使用讥讽污辱类的言辞;使用得体的敬称和恰如其分的语气,也是非常必要的;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提意见还要顾忌听话人的心理接受能力和感受,不能对伤及他人自尊。
其次,把忠言说顺耳,还要看说话的语境,就是我们俗称的“场合”。
提意见顺耳,不是不顾语境、不管场合一味使用委婉语。
事情紧急,还有在比较庄重严肃的场合时,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我们不妨直抒己见。
当然,在大众场合或有旁人的场合,我们就应采用“曲径通幽”的说话方式,使用一些委婉语,要让听话的人听了不觉得刺耳,有台阶可下。
再者,我们要根据说话的对象,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道理折服人心,感情打动人心。
晓之以理,不是夸夸其谈,而是结合实实在在的事例,引导对方一起探寻事例中的道理。
一般来说,人们对于自己发现的道理是信服的。
讲述例子时,我们要注意语言的平实,也可以适当的把意见融入其中,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人有感情。
有时,千言万语的道理抵不上普普通通的感情。
所谓“能情”才能“达理”。
忠言顺耳的例子
1. 当你犯错时,朋友轻声说:“你这样可不行哦,得改改啦。
”就像迷路时有人给你指了条明路,这难道不是忠言顺耳吗?就像妈妈耐心地告诉你要多穿件衣服,别着凉,这简简单单的话语里满满的都是关心啊!
2. 你想想看,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出息,这和那温暖的阳光照亮你前行的路有啥区别呀?“你得更加努力呀”,这忠言听起来多亲切呀!
3. 爱人温柔地提醒你少喝点酒,注意身体,这简直就像冬日里的暖炉呀!“别喝那么多啦”,这轻轻的话语蕴含着深深的爱意,难道不是忠言顺耳吗?
4. 长辈和你说为人处世要真诚,这和夜晚的明灯指引你方向是一样的呀!“要真诚待人啊”,这么平常的话语却有着别样的力量,忠言就是这样温暖呀!
5. 同事笑着提醒你工作上要注意细节,这就像是给你送来了解决难题的钥匙呀!“细节决定成败呀”,听着多暖心呢!
6. 当好朋友劝你别总是熬夜,说那对身体不好,这和贴心的守护有啥区别呢?“别再熬夜啦”,这句忠言是不是特别顺耳呀?
我觉得忠言虽然有时候听起来不那么让人喜欢,但只要是为我们好的,都是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感恩的,它们就像生活中的宝藏,能让我们变得更好。
忠言“顺耳”更利于行【摘要】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
”其实在班主任工作中,忠言“顺耳”更利于行。
学生犯错了,班主任在批评时要讲艺术,使学生易于接受。
本文通过三个具体生动的教育案例,论述了班主任在学生犯错时采取的批评艺术。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更多资料http://www.mm8.pub/【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学生犯错批评艺术案例【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59-02小学生天真活泼,天性好动,自制力差,所以免不了要犯错误。
教育不可能没有批评和惩罚。
批评不但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教师应让批评变得美而富有教育魅力,换言之就是“忠言顺耳利于行”。
下面请看三则案例。
一、以“请教”取代批评一天活动课,天阴沉沉的,下着大雨,因为教室的灯管坏了,所以我让学生到阅览室看书。
我也跟着学生静静地阅读。
突然,“啪”的一声,整个阅览室的安静被打破了。
我循声望去,只见林建(化名)和魏朝(化名)两名学生你推我,我推你,两人都面红耳赤。
我走近一看,林建的书也掉在了地上。
林建投诉道:“老师,魏朝抢我的书。
”魏朝马上回应:“他打我。
”“他先抢我书。
”“他先打我的。
”“我是轻打。
”“他骗人。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都不甘示弱,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这个角落,好像正等待着观看一场“好戏”。
我捡起书本,对他俩说:“老师刚才遇到难题了,你们能帮助老师吗?”他俩一时不知所措,疑惑地看着我说:“可以。
”“那就到老师讲台来吧。
”接着,我把刚才看书时遇到的两个字“蹇”“戥”指给他们看,问:“你们认识这两个字吗?”两人都摇摇头。
“老师也不十分确定它们的读音,意思也记得模糊不清了,你们能帮老师查一查吗?”“老师,就这么简单呀,我保证很快帮你找到。
忠言有用一句话顺耳好话一箩筐“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源自古代谚语“忠言逆耳利于病,毒药苦口利于行”。
所谓“毒药”,是指真正能治病的剧烈的药。
后来孔X改为“药酒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把“毒药”改为“药酒”。
再后来人们又把“药酒”改成了“良药”,一直流传到现在。
我想,这是因为人们心理上更能接受良药。
从改这句箴言似的谚语就可反应出人在语言上的心理需求,即柔比刚好,明明知道你是想以柔克刚,也愿意。
人心就像黄土,绵绵细雨可以渗透,若是暴雨,尽管也能触到深处,可后果却是让黄土变成愤怒的泥石流,宁愿与尔同归于尽。
古代无论是法家还是儒家,都偏重于理性,而轻慢于人性。
所以难免在教义上出现偏激。
比如司XX的“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就是说,虚言误人,直言利人,忠言救人,甜言害人。
古人把甜言一概当作坏言。
“忠言逆耳”固然好,但有人能接受,也有人不能接受。
当年刘X进入咸阳秦宫,贪图享乐,樊X进谏,劝他出宫,他不听。
这是因为,虽是忠言,却话不耐听。
还是张X一番好言相劝,细说了退出秦宫的道理,刘X才还军霸上。
“忠言逆耳”固然好,但顺耳的忠言更好。
逆耳的忠言有时太直,像匕首一样直刺人心;逆耳的忠言有时太恶,让人怀疑忠言者的好意。
既然是忠言,为何不柔一些、缓一些、优雅一些、中听一些?古人不是也有这方面的教诲吗?荀X在《荣辱篇》里说过:“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所谓暖布帛之善言,就是指柔和的温暖人心的忠言。
所谓伤人如矛戟之言,或许也是忠言,但它所起到的作用正好相反。
荀况还有一些处世哲学也是值得借鉴的:“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就是说,不观察对方的脸色就谈论,叫做瞎眼。
“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楫。
”就是说,君子衡量自己像用木工用墨线来取直线一样,严格要求,对待别人就象船工用船桨接引人登船一样耐心引导。
忠言相劝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要提醒对方改正错误观念或做法,避免失误或损害,获得最佳效果吗?既然出发点是好的,就要力求实现。
忠言为什么非要“顺耳”不可?──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邹忌的进谏艺术,历来被人赞颂有加。
因为他巧妙地将本来逆耳的忠言包上了糖衣,使齐威王不知不觉地被“糖弹”命中,束手就擒。
古语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是告诫人们(特别是当权者)要听得进逆耳之言的,然而,喜欢被肯定、讨厌被否定是人类的通病,千百年来,无论帝王将相也好,“引车卖浆者流”也好,能听得进逆耳之忠言者,可谓少之又少。
古时的谏官,为了将“忠言”包装得“顺耳”一些,可谓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了,可是弄不好却依然要掉脑袋。
在专制社会,任何一位皇帝都喜欢做“圣君明主”,于是便设了“拾遗”之类的官职,专司进忠言的,可见皇帝们也懂得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自己有时会有错,需要有人提醒,否则会错得很离谱。
皇帝提倡大臣们都做忠臣,而做忠臣的最高境界为“文死谏武死战”。
“死战”者常常会得到当朝皇帝的赏赐,其“忠心”甚至可以让皇帝都感动得泣下,家属亲友便可以带挈获得一些好处;而“死谏”者就未必这么幸运了,遇上“宽厚”一些的皇帝,或者只将其革职了事,遇上不那么宽厚的皇帝,不但自己小命难保,而且要连累家属亲友。
象唐太宗那样的开明君主,在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
就是他,在魏征失了他面子时,也曾扬言要杀了魏征这个“乡下佬”;就是他,到了晚年也照样听不进忠言。
那些因进谏而掉了脑袋的人,常常会得到后代皇帝的表彰,不过当这个皇帝面临忠言直谏之时,又是要对直谏者实施打击的。
那“拾遗”便只不过是皇帝的一个花瓶,作装饰门面之用;或者是替罪羊,作推卸责任之用。
皇帝有了过错,“拾遗”如果尽职,可能要死;如果不尽职,一旦皇帝的过错酿成了灾难,首先拿来问罪的也极可能是这个倒霉的“拾遗”。
“当初发现我错,你为什么不提醒我?你拿了国家的俸禄,是叫你干什么的?”于是皇帝依然圣明,错就错在“拾遗”不称职。
可以说,“拾遗”最难当了,谏不是,不谏也不是。
假若历代的“拾遗”们都有邹忌那样的才能,中国历史一定早就跳出周期循环的怪圈了。
浅谈教师的语言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千百年来流传甚广、被中华民族视为金科玉律的古训,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时应遵循的心理和行为规范,这句古训反映出这样一种教育思想:只要目标正确,可以不管言语是否中听。
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或许还有一定道理,但对于教育工作来说,就值得商榷了,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1,忠言也应顺耳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工具,是人类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一种手段,对教师而言,更是对学生实施教育“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武器。
师生间的交流取决于交流的双方是否有交流的兴趣,交流的兴趣来自于交流双方的关系、交流的内容、交流的技巧、交流的心理压力和环境压力的解脱等。
最基本的交流的技巧,即语言的艺术性。
简单说来,就是在交流中要说真话、善话、更要说美话。
这种美不是奉承,而是对语言的艺术包装,因为社会的文明进步,需要语言的净化、美化。
人的本性也愿意接受真的、善的、美的语言。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在其《立论》中就曾举过这样的例子:一家人生了一个男孩全家万分高兴。
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是想得到一点好兆头。
一个客人说:“这个孩子将来要发大财。
”于是这位客人得到了一番感谢。
一位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大官。
”于是他得到几句恭维。
另一个客人则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
”他得到的则是大家的一顿合力痛打。
鲁迅先生的文章,说明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真话善话如果不中听,别人也很难接受,因为它违背了人们爱美和追求吉祥如意的正常心理。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教育中不可取之处就在于此,这是一种浅近的直接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只重目的、不重教育方法的一种教育思维,因为直诉固然是一种美,但委婉、含蓄更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更智慧、更情趣更高层次的美。
我国历来推崇“人贵直、言贵曲”“语贵含蓄”“言已尽,而意无穷”“以迂为直”就是这个道理。
据此而论,既然苦口之药和逆耳之言不符合人们的接受本意,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而造成交流障碍,作为教育者,为什么不可以在不影响目的和内容的前提下,变换语言的修辞方式,变苦药为甜药,变逆耳为顺耳,使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呢?我们相信既然良药家一层薄薄的糖衣都既能治病又能顺口,那么忠言经过美的包装后也一定能既顺耳又宜行。
忠言顺耳的简短的事例在咱们的生活中,忠言顺耳的事例其实到处都是,嘿,你看,今天就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吧。
有一次,我一个好朋友小张,整天愁眉苦脸的,像个快被压垮的馒头。
原因嘛,不用问,当然是感情问题。
小张谈了个女朋友,哎,刚开始是甜蜜得像蜜糖,后来就开始各种小摩擦,真是让人操心。
小张跟我抱怨,她老是说他不够浪漫,结果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一头雾水,愁得像个猫捉老鼠。
于是,我这当朋友的,当然得给点忠告了。
可是你知道,直接给建议有时候就像让人吃了酸菜,心里别扭。
于是我就开始转了个弯,跟他说:“你看,人家说嘛,心到则灵,你是不是该试试给她一点惊喜?”小张一听,眼睛立马亮了,像是看见了新买的游戏机,兴奋得不得了。
然后我接着说:“不如给她写封信?手写的那种,特别有心意。
”小张听了,眼睛都快冒出光来了,赶紧跑去买了纸和笔。
几天后,我见到小张,他笑得比喝了蜜水还甜。
听说他在信里写了他们第一次约会的细节,还画了一颗心。
那女孩子看了,感动得差点哭了,结果俩人和好如初,感情更好了。
哎呀,这就是典型的忠言顺耳啊,明明是我提的点子,结果小张自己去执行,反而成了英雄,真是令人欣慰。
再说说我自己吧,有次我也碰到麻烦。
上班的时候,项目紧张得让我快疯了,脑袋像是被打了个结。
恰好遇到我同事小李,嘿,他可是一位说话很有分寸的人。
我当时正愁眉苦脸,他看了我一眼,随口就说:“别太紧张,放松点,工作再忙也得注意身体。
”说完这句话,他又继续忙自己的了。
我当时心里一愣,想:这小子说得也对,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啊。
于是我就尝试着调整一下,工作时我放点轻音乐,喝点热茶,偶尔起身活动活动,心情一下子轻松了很多。
后来那个项目也顺利搞定,成绩比预期的还要好,真是出乎意料的惊喜。
小李这句话,听似随意,却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窗,透进来一缕阳光,心情顿时大好。
生活中这种小智慧,真的是随处可见。
你看,有时候一句话就能让人眼前一亮,像是把冰箱门一打开,看到里面的美食,那种幸福感,真是没得说。
“忠言顺耳”更利于行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难免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指正并要求其改正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可是“直言不讳”并非处处适用,事事可行。
在批评时若适用不当,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还会引起师生之间的隔阂。
既是忠言,何必逆耳?在这“以人为本”的时代,我们可不可以淡化一些“忠言逆耳”,推崇一下“忠言顺耳”呢?一、激动的话,冷静地说一位老师听说自己的学生打碎了班级的花盆,急匆匆赶往教室,发现吊兰的花盆碎了,黄泥撒了一地,而这位学生正忐忑不安地立在碎盆旁边。
老师一见这位孩子,不分青红皂白,提高了嗓门批评起来:“打碎了花盆要赔偿,别人爱护花草树木,你却破坏环境……” 这位同学羞愧地低下了头。
那位班主任还不依不饶,又冷嘲热讽地说了一句“这就是你独特的环保技巧吧!”一语既出,这位学生在课堂上就与老师顶撞开来。
同样的事情,一位年长的优秀班主任是这样处理的。
他看着碎花盆,惋惜地说:“多可怜的吊兰呀!没有了完整的家,你怎么健康的成长呀!”站在身边的同学涨红了脸,快速地拿来扫把、畚箕整理地面。
第二天,就给吊兰安了一个新“家”。
一个“极尽挖苦”,弄得师生关系僵持;一个化“冷”为“热”,善意地提醒学生改过。
不同的批评语言,导致两种完全相反的结果。
这样说,笔者并非有意否定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严厉而又直截了当的批评,只是想强调:善解人意,化‘冷’为‘热’的“顺耳忠言”,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不仅沟通了师生间的感情,而且常常有出人意料的功效!二、直白的话,迂回地说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的不大容易,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
”建议性的批评、做好铺垫的批评、先表扬,后批评、暗示性的批评、戴“功”立“罪”的批评等等方法要因人而异。
教师应有太阳一样光明磊落的胸怀,把自己的光和热送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不能厚此薄彼。
忠言更要顺耳
张某,男,系西渠中学94级三班学生。
他天资聪明,学习成绩也不错,但他天性好动,坐不着,经常在教室里搞恶作剧,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
不仅同学们经常告状,而且上课教师也多有怨言。
这不,那天早上数学老师又带着满肚子怨气告状来了。
原来,在数学课上,老师检查学生的课外作业。
他将一瓶未旋盖的兰墨水放在一摞作业上面。
当老师走到他的座位面前,他假装找作业,故意弄倒墨水瓶,将墨水倒在了老师的裤子上。
我一听,盛气难耐。
因为对于他的批评教育已成了我的家常便饭,但他就是充耳不闻。
这次我一定不能轻饶他。
于是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好好地数落了一顿,并且对他也实施了应有的惩罚。
罚做五十个俯卧撑,罚打扫教室卫生一周,罚停数学课一周。
所有的惩罚他都接受了,但缺点,错误不但不见好转,反而变本加厉,自觉性更差了,期中考试成绩也一落千丈。
我感到失望之至,真不知如何是好?好在我原来的班主任叶老师就住在我的隔壁。
他听了我的诉苦之后,说:“缺点不说渐渐少,优点不说不得了,你试着找找他身上的闪光点,表扬鼓励他,看看有什么变化。
”“这样的人能有什么闪光点!”我说。
他语重心长地说:“人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只是你没有发现罢了,你好好观察,发现好的要及时表扬,我想他肯定会有转变的。
”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留心观察了几天,也没看出什么来,可就在这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
他和邻班同学吵架,还差点动起手来,幸亏被我班的其他几个同学他拉了过来。
照例他又来到了我的办公室,做好了挨批挨罚的准备。
我虽然很生气,但这次我强忍着让他陈述事情的经过。
原来,今天早上的整洁时间,我班值日的同学刚把区域卫生打扫干净,邻班的值日生在倒垃圾途中,将垃圾撒到了我班的区域上,正好让他碰见了。
他要这个同学拾掉垃圾,而这个同学又不拾,于是发生了争吵。
他最后还气呼呼地补充了一句“他把垃圾撒在地上,查卫生的马爷来又要扣我们班的分了”。
我突然眼前一亮,“爱护班级荣誉”,这不就是他的闪光点吗?对他的怨气也一下子消了一半,我赶紧说:“我发现了你一大优点!”他以为
我又要挖苦讽刺他,便把头一扭,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情。
我看出了他的这种心理,继续说到:“你为了保护班级荣誉不受损害,而敢于站出来说话,这不是你的优点么?”他把头转过来了,好像听得很认真。
我趁热打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班有些同学虽然学习成绩好,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未必能站出来。
而你敢于站出来为班级说话,这说明在这方面你比他们要优秀得多。
”这次他听得非常认真,我的怨气也烟消云散。
此时我觉得火候已到,说:“只是你若注意下方式,不责骂对方,效果不更好吗?”他不好意思的笑了。
我又说,“小伙子,你有这份责任心,说明你品质很好,我很佩服你,同时你又天资聪明,只要你用心学习,成绩一定会赶上去的,这样你和班上的一些好学生相比,你又多了一份长处,不是吗?”他坚定地点了点头,看得出来他很高兴。
我又接着说,“你现在开始下功夫学习还不是太晚,我相信你,你相信你自己吗?”他又重重地点点头。
我继续说:“你以前曾经犯过一些错误,特别是干扰课堂纪律,这是不对的。
但这些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了,只要你从现在做起,加强自我管理,以前的事我们不在计较,老师真诚的祝福你。
”他听了我真诚的一席话后,神态、姿势、表情都发生了变化,显然心灵上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从那以后,他好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别是我将课任教师对他在课堂上的良好表现及时地反馈给他后,他的劲头更足了,学习很快赶上去了。
初中毕业会考中顺利考入了民勤一中。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一则寓言故事: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大发威力,寒气逼人,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了。
南风则相反,它只是徐徐的吹拂着,结果春暖了,花开了,行人不由自主地脱下了身上的大衣。
故事很简单,寓意却非常深刻。
我为了使张某能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前后对他采用两种态度,换来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这不正如北风和南风吗?对这一件事,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也带着请教的目的又找到了叶老师。
他说:“现在的孩子是既要好心,又要好脸。
你看到现在市场上的儿童药大多在原来的苦药上包了一层糖衣吗?其目的无非就是要提高儿童服药的积极性罢了,但其药性并未变。
同样,逆耳的忠言换成顺耳的忠言,你的好心并未变,结果不是更能提高学生
纠错的积极性吗?”
是啊!没有一位老师不真爱学生,但是教师仅有好心已经不够了。
实际上,学生不仅需要老师的好心,更需要老师的好脸。
因为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早已表明,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表扬奖励等。
如果老师只给学生好心,不给学生好脸,学生就感受不到老师的好心,体会不到老师的关注,那么不仅老师的好心得不到好报,恐怕教育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很少有人会接受别人赤裸裸批评。
作为班主任,高明、技巧、妥帖的语言更受学生欢迎,这种语言不仅能达“忠言逆耳”之效,而且让人如沐春风,豁然开朗。
“顺耳忠言”更能展示教师的德才、教养和风度!只要讲求艺术,批评其实也可以转变成为一种赏识。
因此我们在批评学生时要含有肯定和鼓励的意思,要让他真正感受到你批评他,正是因为你对他满怀信心,对他有更高的期望,从而激发他发奋向上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