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散文特色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4.63 KB
- 文档页数:2
张爱玲散文《等》张爱玲散文《等》是一篇颇为感慨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于等待的深切感受和对于时间的思考。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文本主题、文本结构、语言风格以及思想内涵。
一、文本主题《等》这篇散文的主题是“等待”,在文本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等待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各种情绪和感觉。
这些感受有些是非常痛苦的,比如焦虑、无助、沮丧等等,但也有些是非常美好的,比如憧憬、期待、幸福等等。
作者在文中通过描写等待的具体场景,如等待飞机、等待恋人等等,将自己的情感进行了深刻而真实的呈现,让读者也能够感同身受地体验到等待的滋味。
二、文本结构《等》这篇散文的结构非常简单明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开头、中间和结尾。
开头部分是作者所看到的一对年轻夫妇在机场等待,而这个场景启发了作者对于等待的思考。
中间部分是作者自己对于等待的感受和情感的表达,其中包括了很多动人心魄的描写和细节。
结尾部分则是作者对于等待的一个小小的概括,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她对于等待的认识和感悟。
三、语言风格张爱玲是一个以文字为生的女作家,她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
在《等》这篇散文中,她运用了很多婉转、抒情的语言,让整篇文章既有点滴的感动,又不失沉静的思考。
比如,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用“人家彼此牵挂的样子”这样一句简单的话描述了那对年轻夫妇的等待,却让我们感到了一种非常纯净而美好的情感。
在文章的中间,作者用如诗般的文字描述了自己的等待之心,比如“我有些无助沮丧,但也不失憧憬期待。
”这样的语言既深刻而含蓄,又令人心醉神迷。
四、思想内涵《等》这篇散文蕴含了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时间和生命的思考。
她认为等待是一种短暂而珍贵的时间,“等待是最美的礼物,也是最珍贵的滋味。
”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既能够享受生命的美好,也能够体验到时间的流逝。
“时光奔走,替人催老,对于等待,仿佛是它的一种爱好。
”作者认为,人生充满了等待,无论是繁华还是贫瘠,我们都需要等待,等待生命的盛放。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谈张爱玲散文的哲学意蕴和审美特征叶秋时 西北师范大学摘 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是一位众所周知的才女,她的一生创作了很多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等都充满了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张爱玲创作的散文具有独特的个体语境,通过独特又丰富的表达手法,将她对于人在世俗生活的困境和压抑下自我的迷失和命运的不可抗拒充分的表达在散文的字里行间中,使其散文充满了独具个人风格和魅力的气质和哲学意蕴。
关键词:张爱玲;散文;哲学意蕴;审美特征[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2-058-01前言:古今中外的现代文学史中,张爱玲是一位对人生和命运有着独特和深刻认识与思考的作家,自我的生存体验和人格特点让她的散文中透露着失落苍凉感和孤独的悲观气质,也蕴含着关于对人生和命运的很多哲学思考,这种文学和哲学互相融合形成的散文,更加能抒发和表现自己最真实的内心世界。
一、张爱玲散文的哲学意蕴1.人生的存在与虚无张爱玲的散文中对于人生存在与虚无这一观点的描述蕴含了最基本的哲学问题,面对人生的悲观和命运的无法选择张爱玲在世俗生活中寻寻觅觅,企盼获得心灵的补偿。
张爱玲在面对家庭的分崩离析以及社会和文化的支离破碎,既失落又无奈,《谈女人》中写道“社会的进展是大得不可思议的,非个人所能控制,身当其冲者根本不知其所以然”,父母所带给她的影响以及从没落的中国传统文化到接收陌生的西方文化导致了她对人生无法消除的虚无与绝望,加上张爱玲经历了港战,亲眼见证了文明被摧毁的过程,她体会到人生的虚无和存在的荒诞,未来和命运将是如何是无可把握也是不可逃避的,这就是虚无主义的哲学理念。
2.文化与社会压抑下人类生存的定位和追寻张爱玲通过自身的经历逐渐认识到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人必会受到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和束缚,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传统价值体系逐渐崩溃而新的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阶段,作为当时的女性,张爱玲的散文中也充斥着对生存的迷失,人与社会相比是十分渺小的,命运无法选择也不会被改变,尤其是在对女性自我价值的审视中充满了对外界压抑下的无奈和绝望,但在这样的绝望中仔细品味缺有一丝的希望,《秋雨》中写道“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张爱玲散文文字特点张爱玲散文文字特点导语:闻知张爱玲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她是李鸿章之后,有着小资情调的作家,仅此而已。
闻其盛名却没有想读其书的欲望。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张爱玲散文文字特点,欢迎借鉴!(一)、长袖善舞——高超的写作技巧“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
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沉香屑—第一炉香》)1、华美的语言和缤纷的意象——天才之翼(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卷着云头的花梨炕,冰凉的黄藤心子,柚子的寒香……姨奶奶添了孩子了。
这是他所怀念的古中国……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
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
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色的雏菊。
” (《金锁记》)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
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是很少见的。
应当说,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
上述可以说是作品呈现的最主要特征,在四十年代即被评论家所承认。
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作品最突出的方面。
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
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现。
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写:“……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
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张爱玲后期散文创作的美学风格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时间跨度长达60余年,其美学风格也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与人们已研究较多的前期散文相比,张爱玲的后期散文具有创作主体淡化,理性精神增长,语言风格从辞藻华美、意象繁复转为质朴隽永三个特点。
分析其后期散文的美学风格,有助于我们对张爱玲这样在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作家的全面理解与把握。
只要读过,便没有人会忘记这样的字句:“赤铜地绿寿字的织锦缎面袍”、“松子糖装在金耳的小花瓷罐里”、“似脚非脚的金莲抱歉地轻轻踏在地上”、“任是铁铮铮的名字,挂在千万人的嘴唇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气里生了锈”、“我忘不了那条黑沉沉的长街,那孩子守着锅,蹲踞在地上,满怀的火光”。
但是张爱玲对这些评价却不以为然:“我喜欢朴素,可是我只能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与装饰中去衬出人生的朴素的底子。
因此我的文章容易被人看作过于华靡。
”[8](P115)“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使她的散文人情练达,包含有丰富的心理内涵;而表现现代人的“装饰”,则是她丰丽华赡且不无嘲讽与锐利的主要原因。
离开大陆以后,张爱玲的语言风格发生较大变化。
这种变化应该说既是随着生命历程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一种完成多年宿愿的主观追求。
在《忆胡适之》中,张爱玲记录了胡适对她的评价:“你自己说的‘有一点接近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我认为你在这个方面已做到了很成功的地步!”“写得真好,真有‘平淡而近自然’的细致功夫。
”[7](P304)金宏达也认为其后期“在创作上还很有思考,有追求,甚至是在努力酝酿、实行一种新的‘变法’”[8](P101)。
正是在这种“变法”思想的指导下,其后期散文扬弃了辞藻华美和意象繁复的特点,而将前期散文中一度若隐若现的质朴隽永发挥到了极致。
这一点,将前期的名篇《爱》和后期的《草炉饼》相比较即可明白。
《爱》是张爱玲的名篇,创作于1944年4月。
当时正是她和有妇之夫胡兰成进入热恋而尚未同居的时期,苍苍茫茫的身世之感和满心欢喜交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苍凉”,化作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爱》,仿佛是预示日后婚恋命运的谶言;而《草炉饼》作于1990年,从老上海嘈杂的市声写起,把“印象中似乎不象大饼油条是平民化食品,这是贫民化了”的草炉饼当作寄托乡思“信物”,同样表达了张爱玲在岁月之河中不无“苍凉”的回顾。
张爱玲及其作品特点张爱玲(1920年—1995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以独特的散文风格和犀利的洞察力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她的作品情感细腻,语言清丽,深刻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矛盾。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张爱玲及其作品的特点。
首先,张爱玲的作品普遍以女性为主角,呈现出女性独特的心理和体验。
她以抒情的笔调写下了那个时代女性的艳丽而苦涩的生活印象。
作品中常常描绘女性的细腻情感,思考女性的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
无论是《红玫瑰与白玫瑰》,讲述了两位性格截然不同的女主人公的爱情遭遇;还是《倾城之恋》,描述了女主角与三个男人之间复杂的关系,都展现出张爱玲对于女性独特经历的关注。
其次,张爱玲的作品常常通过她精细入微的描写和洞察力,对人性进行深刻的剖析。
她擅长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思考,勾勒出人们感情和行为背后的根源。
她的小说作品《闲适》,《小团圆》,《梦》等,都以细腻的笔触和精准的观察,探讨了人性的欲望、自私和追求真实的渴望。
她善于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再者,张爱玲的语言风格清丽、凝练,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
她独有的文学语言,常常带有一种古典的风格,流畅而优美,又不失犀利的锐度。
她善于运用比喻、修辞和暗示,创造了大量富有诗意的形象和场景。
她的作品常常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通过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句子,使读者产生共鸣和回味。
最后,张爱玲的作品表达了她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失望。
她的作品常常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背叛和伤害。
她的小说中充满了令人扼腕的爱情和无奈的希望,她对人性的洞察让人感到沉重和无奈。
她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女主人公李碧华被两个男人争夺,最终无法选择,最终走向悲剧。
这种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失望,成为了张爱玲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总之,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女性视角出发,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矛盾。
张爱玲作品特点张爱玲(1920-1995),华语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擅长写作小说、散文和剧本。
她的作品风格独特,笔触精细细腻,常常揭示人性的复杂和伤痛。
本文将介绍张爱玲作品的三个特点:情感细腻,婉约而优美,思想深邃。
一、情感细腻张爱玲的作品以对人情世故的敏锐触察和对情感的深刻表达而著称。
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和纠结。
例如,在《红玫瑰和白玫瑰》中,她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不仅刻画了人物的思想情感,还通过一些微小的细节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使作品更具深度和感染力。
二、婉约而优美张爱玲的作品以婉约而优美的文风而闻名。
她的文字流畅而雅致,富有诗意。
她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蕴,构建独特的意象与符号体系。
她的文字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美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倾城之恋》中,她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凄美的爱情,她的文字如丝一般柔软,温婉而又动人。
三、思想深邃张爱玲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往往与深刻的思考与哲学意蕴相结合。
她通过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探究人类存在的意义与局限。
她的作品常常提出对于自由、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思考,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思索。
例如,在《金锁记》中,她通过女主角的命运反思了封建礼教对于女性命运的束缚,提出了对于个体自由和权利的呼吁。
她的作品中透露出的思考和触动,常常引发读者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思考与共鸣。
总之,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情感细腻、婉约而优美的文风与深邃的思想常常相结合。
她用她独特的文学语言,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伤痛,使读者感受到浓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她对于人情世故的敏感触察和对于文字的精细塑造,使她的作品仍然深受世人的喜爱,并且对于华语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张爱玲散文《迟暮》张爱玲散文《迟暮》是一篇充满哲理、深刻而又动人心魄的散文。
文章以迟暮之年的老人为主角,以老人的智慧和内心的感悟为中心,来探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篇散文:对老人的描写与感悟、时间的启示,以及人生价值的思考。
首先,张爱玲在文章中巧妙地将老人的智慧与感悟融入其中。
文章中,老人的形象深深印入了读者的心中,笔者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世故、质朴、沧桑以及对世事的洞见。
作者在描写老人的时候,不仅仅从外在的形象上着手,还从内心感悟上来展现老人的智慧。
例如,作者讲到老人“穿着一身深色布衣,挺拔得近似军官,好像倒是他要治理天下一样”。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身上所散发出的霸气和不凡之处。
再如作者写道:“对于他们(年轻人)来说,他们还无法理解独自一人,独自,独自到了终点的在青春初期,已经无疾而终的事业”,这句话极为耐人寻味。
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人在自己底蕴丰厚的感情和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而这种成就感也因为现在已经到了晚年而变得深沉。
其次,本文描写出时间的启示,这也是作者文章的一大亮点。
时间在人生中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时间可以带来成长和变化,也可以带来挫折与失落。
文章中,作者如是写道:“世界转瞬而过,回望过去,尘埃落定,孤灯黑烟”。
生命短暂易逝,当我们想要回望过去时,却只看到尘埃和孤灯的痕迹。
这句话中强调了时间的瞬息即逝,也警醒人们要好好珍惜时间,并尽可能地做出最好的选择和把握。
虽然老人处在迟暮之年,但他并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而是在思考人生中的意义。
时间的流逝,似乎促使老人更加珍惜时间,思考更加深刻,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领悟。
最后,文章从人生意义的角度上对散文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老人用他智慧的眼光看待生活,对于成功与失败的价值进行了认识。
他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经受了极大的磨难,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
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理解到,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物质的成功,更在于内心的追求和满足。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内容提要]:张爱玲的小说,表现出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她通过对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的描写,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享受,同时又带来了出人意料的“痛感”。
她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成功,人物的一举一动,甚至当时的场景,都表现了心理的变化,可谓透彻准确。
同时张爱玲对人性和生命也有自己的见解,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态度——她用站在高处的视野,鸟瞰人间的争风吃醋,用敏锐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她笔下的不少人物,都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
她以一种超然甚至冷酷的笔触,表现了决绝的生活态度和苍凉的视野,带我们走进苍凉惨淡的小说世界。
她的文字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苍凉女性悲剧心理分析意象手法“如果不嫌拟于不伦,只要把其文的‘香港’改为‘上海’,‘流苏’改为‘张爱玲’,简直是天造地设”——张爱玲的老友,作家柯灵如是说。
那么,张爱玲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1943年她成为职业作家,并以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
张爱玲虽被评价为“旷世才女”,但她一生曲折坎坷,最后魂断异国他乡。
张爱玲的生平让她始终不能摆脱从内心里流露出来的衰颓时代所独有的悲哀和深刻的苍凉感,这对她小说中悲凉气氛形成了影响。
从小就受到中西文化冲突下的教育,构成了张爱玲中西杂糅的人格。
加之她命运多舛,导致了她的性格也极其矛盾:虽然贵为名门之后,却一生多孤独,还骄傲的声称自己不过是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的文字悲天悯人、通情达理,而她本人却孤僻寡情、与世隔绝、我行我素;她将生活艺术化和享乐化,但文字中却充满了悲凉和贵族没落、世事沧桑、处境逼仄……,因此不论她得人生,还是她得文字,都少不了一种孤独无依的悲伤,和难以把握的失落的凄凉。
张爱玲的作品大多以没落家庭中男女情感、家庭伦理为题材,她以清贞决绝的生活态度,苍凉华丽的视野,奇崛冷艳的雅俗之美,凄绝的笔调,奇妙的意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苍凉的传奇。
张爱玲散文的语言特点张爱玲散文的语言特点熟悉张爱玲是从她的小说开始,但喜欢她却是从她的散文开始,她冷静、平淡的散文真实地反映了身边的生活。
她对人和事有清醒透彻的认识,散文中的一些亲身感受也很值得人回味,虽然她曾自命名为“生来就是一个写小说的人”,小说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她的散文成熟却早于小说,就一个散文作家来说,虽然她只有《流言》一本散文集问世,但从作品的质量和写作的持久度来说,她真的可以算是散文大家。
张爱玲的散文写京戏、服饰、美食、音乐、绘画、文字、舞蹈、恋爱……于点点滴滴中诉说着生活的苦恼。
在张爱玲的散文世界里,人们感受的是别具一格的语言美,她带着苍凉的气息去感受市民生活,还原普通人的生存现象,多变的语言风格,让她的文章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一、词语的创造与搭配现代汉语写作才华的一种见证表现是对词语的发现、创造与调遣。
鲁迅以用词不规范而别具奇崛文字魅力著称,实则张爱玲文字中不规范的地方处处皆是。
对于文人而言,不规范恰是天赋异禀的驰骋之所,倘若能自成一体,“不规范”亦能变成新规范。
张爱玲的文字往往自铸新词,虽不合规则,但却能妙词传神,造成一片生气。
解读张爱玲散文之语言美(一)自创新词语言学研究者认为,张爱玲自创新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双音节词组合,二是叠音词组合。
双音节词组合中,一些词语虽前所未见,但贴切鲜活,而富于表现力,如“它的题材却贴恋着中国人的心”(《借银灯》),“题材虽然是八十年前的上海妓家,并无艳异之感”(《忆胡适之》),“贴恋”、“艳异”简洁意丰,颇能达意。
尤其突出的是色彩词素的组合。
这又分两种情况。
一是偏正式的,或是表现色彩的词素与表现心里、生理感觉的词素之间的结合,如“寒灰”、“冻白”、“闷蓝”,或是表现色彩的词素与表现视觉的词素之间的结合,如“阴黑”、“脏白”。
偏正式组合融合了不同感觉,使色彩富于生动的感性,予人深刻印象。
另一种情况是并列式的,如“宽黄”、“圆白”、“低黄”等,则别具干脆爽利的韵味。
张爱玲散文特点张爱玲散文特点1、风格多样,可称这“大家”,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
具有大雅大俗的风格;作品更具体,善于写故事,营造气氛,有很强的意境。
2、对生活、对时代社会理解的透彻。
女作家都关注女性婚姻、爱情方面问题,但从冰心到丁玲,她们都不如张爱玲写得这样单刀直入,这样透彻,张爱玲直接写出了金钱在女性生活、女性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像《金锁记》中的人物曹七巧,她作为一个受害者,是金钱造成的,后来成为害人者,也是金钱造成的,揭示出金钱对人性的巨大诱惑、腐蚀作用,以及人性在金钱的诱惑腐蚀之下产生的深刻变化;小说创作手法丰富多样,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是客观写实的又是主观抒情的。
3、语言通俗、明快、泼辣、犀利、到位、准确,使人读之痛快,又有文学的味道。
4、张爱玲散文的特点是:①思想独特;②文体不纯;③语言风趣。
作为海派作家,张爱玲最突出的精神特征在于对女性神话的消解和对凡俗而真切的女人天性特别是女性情爱世界的洞察上。
5、作品中蕴藏着悲凉情怀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
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
如《倾城之恋》中的开头写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结尾虽然白流苏如愿以偿嫁给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却冷眼说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
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了。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以及呼应开头的胡琴声又响起。
战争的混乱使白流苏认识到人的生命在大动荡中微不足道,所有关于爱情的实验到头来都经不过乱世的冲击,白流苏范柳原不过的婚姻,不过是两个战乱中的人对未来的迷茫对生命难以把握的结局。
这一切实际上都反应了一种个人情绪:大限来临的惶恐和个人的迷失。
再如《金锁记》中一开头从月亮写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圆;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来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着凄凉。
张爱玲(1921~1995),著名作家。
笔名梁京。
河北丰润人。
生于上海,卒于美国。
出身于官宦家庭。
1937 年毕业于上海圣玛利亚女校。
1939 年就读于香港大学。
1942 年回上海卖文为主。
1943 年以小说《沉香屑》成名,随后接连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代表作。
1950 年7 月出席上海第一届文代会。
1952 年去香港。
1955 年移居美国,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中文研究中心从事翻译和小说考证。
1967 年曾去英国剑桥雷德克里女校任驻校作家。
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
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她对 40 年代的上海文坛,特别是对 50 年代后的港台文学有一定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
写有中篇小说《小艾》、长篇小说《十八春》、《秧歌》、《赤地之恋》、《怨女》、和评论集《红楼梦魇》等。
张爱玲散文的特点是:①思想独特;② 文体不纯;③ 语言风趣。
作为海派作家,张爱玲最突出的精神特征在于对女性神话的消解和对凡俗而真切的女人天性特别是女性情爱世界的洞察上。
关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张爱玲的电影不如小说,长篇不如中短篇。
《金锁记》和《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写得最好的作品,而《金锁记》和《倾城之恋》则是张爱玲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因此,我们读张爱玲的小说最起码要读三篇:《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和《金锁记》。
1."香港传奇":《沉香屑:第一炉香》她最初的几篇小说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为题材的。
《第一炉香》是张爱玲开始作家生涯的第一篇小说。
这是一个关于寡妇的故事,写了梁太太和葛薇龙两代寡妇。
从此,张爱玲在创作中形成了一个"寡妇情结",她最好的小说写的大多都是寡妇,除作品中的梁太太和葛薇龙外,还有《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等。
浅析张爱玲散文的文体特色(5篇)第一篇:浅析张爱玲散文的文体特色浅析张爱玲散文的文体特色宕昌县两河口九年制学校王斌内容摘要:张爱玲的散文以其独语式的个体语境,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浓郁参透,走向世俗的现世精神,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既构成了当时文坛上不同于主流语境的另一种风格,也构成了其散文文体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独语式孤独感苍凉美世俗“我立在阳台上,在黯蓝的月光里看那张照片,照片里的笑,似乎有藐视的意味——因为太感兴趣的缘故,仿佛只有兴趣没有感情了,然而那注视里还是有对这世界难言的慕恋。
”①。
这是《流言》中的张爱玲最终定格于她对自己的一张照片的描述。
张爱玲老年时曾在为自己文集所做的序言中说过这样的话:“人生有飞扬,我飞扬不起来,人生有热闹,我热闹不起来。
我的心永远是平止的,平止的如一潭死水,与死水不同者,只在我独立水边,望着自己瘦弯的身影,添觉出几分苍凉。
” 的确,张爱玲是安静的,她个性内敛,不喜张扬,习惯偏安一隅静坐。
对于人生,她是一个安静的看客,又是一个安静的听众。
她把喜怒哀乐收藏,自己品味,她不在乎外界,也不顾影自怜,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并细加呵护,不经意间流露的是一股淡淡的悲凉。
她的喜静,许是从小的家庭磨难,许是经历了一些世事变迁,许是心智的早熟早慧,然而互补在她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沉默,少言让她在一派沉静中淘取到了她笔下所要的金子。
于是,她手中那支笔飞扬起来,她的散文,便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她繁富的内心世界。
张爱玲散文集《流言》,收录了1843年8月到1944年12月间所写的24篇散文,这些散文代表了张爱玲在散文方面的突出成就,鲜明地体现出了散文所拥有的文体特色。
一、独语式的个体语境张爱玲的散文中,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别具一格的独语式的个体语境。
“出版于1944年的散文集《流言》,所呈示的便是一个沦陷区的孤独女性‘嘁嘁切切絮絮叨叨’的‘私语’”②。
作者从一个女性的真实体验和内心感受出发,在主流话语之外,津津乐道的谈音乐、谈绘画、谈戏剧、谈舞蹈、谈创作、谈吃穿、谈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形成了当时文坛上另一种非意识形态的边缘性话语,-1-开拓了文学领域私人生活的空间。
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张爱玲散文《迟暮》
《迟暮》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一篇散文作品。
这篇散文以迟暮的时
光为主题,通过描绘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感受,展现了岁月的流
转和人生的起伏。
本文将从主题、结构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对《迟暮》这篇散文进行分析。
首先,散文的主题是迟暮的时光。
迟暮是指人生的晚年阶段,暗示
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有限。
张爱玲以女性的角度去描绘迟暮的时光,不仅展现了女性在这一阶段所面临的心理困境和生活压力,同
时也体现了女性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感受。
其次,散文的结构呈现了岁月流逝的旋律。
整篇散文以迟暮时光为
线索,通过一系列的回忆和叙述,勾勒出主人公人生的变迁和经历。
散文的开头先是描述了主人公青年时代的悲欢离合,然后转入到中
年时期的矛盾和纷争,最后进入了迟暮的岁月。
整篇散文的结构呈
现出一个渐进的过程,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人生的起伏。
在语言运用上,《迟暮》这篇散文极富诗意和抒情色彩。
同时,作
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意象手法,使得散文更具有深度和美感。
比
如在描写主人公的迟暮岁月时,作者写道:“阳光灿烂地照在我身上,我像一只空壳,生命却已经瘪缩进去。
”这句话用一个生动的
隐喻,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的心灵哀伤和嬗变。
另外,在描写时间
流逝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手法,如“时钟不紧\
1。
简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简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简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Analysi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ZhangAiLing novelChenNaNa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2 二、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4三、张爱玲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
;----------------------------5四、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这与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有关;----------------------------6五、结束语;--------------------------------------------7六、参考文献;------------------------------------------9【摘要】张爱玲的一生可谓是一段传奇,而她所写的小说更是一个个风格独特的“传奇”故事。
张爱玲的成功,不止在她传奇的一生,也不止在她笔下的“传奇”故事,更在于她独特的小说艺术。
她描写了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心理分析出神入化,同时还能巧妙地运用意象手法,展现给世人的是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简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我喜欢上张爱玲的小说,是非常偶然的。
在读贾平凹的一篇文章时,里面引用了张爱玲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睡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读到这句话时,我的灵魂被深深地震撼了,能说出如此精妙深刻的语句,一定是一个目光敏锐、智慧非凡的女子。
这是她对生命的理解,透彻准确、入木三分、一针见血地道出生存的尴尬与矛盾。
后来认真读了她的作品,竟发现她的文字有一种冷漠、傲然、惨淡和苍凉,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
她用云端里看厮杀的傲然与冷漠静观俗世的故事,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
张爱玲散文特色分析
《爱》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
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
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青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写什么》【节选】
“初学写文章,我自以为历史小说也会写,普洛文学,新感觉派,以至于较通俗的"家庭伦理",社会武侠,言情艳情,海阔天空,要怎样就怎样。
越到后来越觉得拘束。
譬如说现在我得到了两篇小说的材料,不但有了故事与人物的轮廓,连对白都齐备,可是背景在内地,所以我暂时不能写。
到那里去一趟也没有用,那样的匆匆一瞥等于新闻记者的访问。
最初印象也许是最强烈的一种。
可是,外国人观光燕子窝,印象纵然深,我们也不能从这角度去描写燕子窝顾客的心理吧?”
《色戒》【节选】
上次车子来接她,倒是准时到的。
今天等这么久,想必是他自己来接。
倒也好,不然在公寓里见面,一到了那里,再出来就又难了。
除非本来预备在那里吃晚饭,闹到半夜才走——但是就连第一次也没在那里吃饭。
自然要多耽搁一会,出去了就不回来了。
怕店打烊,要急死人了,又不能催他快着点,像妓女一样。
她取出粉镜子来照了照,补了点粉。
迟到也不一定是他自己来。
还不是新鲜劲一过,不拿她当桩事了。
今天不成功,以后也许不会再有机会了。
她又看了看表。
一种失败的预感,像丝袜上一道裂痕、阴凉地在腿肚子上悄悄往上爬。
斜对面卡位上有个中装男子很注意她。
也是一个人,在那里看报。
比她来得早,不会是跟踪她。
估量不出她是什么路道?戴的首饰是不是真的?不大像舞女,要是演电影话剧的,又不面熟。
她倒是演过戏,现在也还是在台上卖命,不过没人知道,出不了名。
在学校里演的也都是慷慨激昂的爱国历史剧。
广州沦陷前,岭大搬到香港,也还公演过一次,上座居然还不坏。
下了台她兴奋得松弛不下来,大家吃了宵夜才散,她还不肯回去,与两个女同学乘双层电车游车河。
楼上乘客稀少,车身摇摇晃晃在宽阔的街心走,窗外黑暗中霓虹灯的广告,像酒后的凉风一样醉人。
分析:张爱玲的小说与散文选材和写法上略有不同。
小说多讲的是细到了饮食男女,社
会里的小我存在,生活里的每桩每件,人物细密如雨丝的心事,都可娓娓道来。
类似点状的描写像一块块碎玻璃,能折射出整个社会的一面。
散文却常是选一条线或者一个面来讲,如衣、食、住、行,连贯地写下去,直抒胸臆,从不掩饰自己的看法,有时文风还诙谐幽默甚至辛辣,行文也比小说凝练、直白。
同时小说的文笔要更加华美一些,像旗袍上精致的盘扣和布料纹路。
散文则更注重表达实在意义,倾向意识的输出,文笔则在其次了。
但是我有时候难以区分她的小说和叙事性散文,读张爱玲的小说和散文有个共同的感觉,就是冷。
这种冷不同于鲁迅先生的冷峻,几近是一种冷傲了。
张爱玲像是看遍了这世态,一个铜板的事儿能看穿整个俗世,但她自己却并不排斥这样的俗,玲珑心冷眼瞧着,仍然入世。
不过仔细去分析,她的散文倒是蕴含了更多的细腻、明快的情感,更贴近自身,琐碎又明晰。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形散神不散吧。
简言之,张爱玲的小说细,散文小,皆擅于从微末枝节里窥见社会世事的缩影。
小说的主题常常沉重,散文却谈天说地,不拘一格,不乏张爱玲对喜欢事物的赞扬,比小说是更加亮堂一些的。
在下拙见,请老师勿怪。
【ps:圣诞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