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散文:更衣记美文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2
更衣记张爱玲读后感
读这篇文章啊,感觉张爱玲就像个特别八卦又超级懂行的时尚评论家。
她从古代一路唠到近代,讲衣服的那些事儿,那可真是细致入微。
就说古代那衣服吧,什么朝代流行什么款,那都是大有讲究的。
她写清朝那衣服,从旗装的样式到穿着的规矩,感觉一下子就把我拉到了那个梳着旗头、穿着花盆底鞋的格格们的世界里。
而且她写的时候,就像是在说隔壁家那些事儿一样,特别生动,我读着就像在听一个老祖宗在那儿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呢。
然后说到近代的衣服变化,那可真是时代变革的一个缩影。
以前那种层层叠叠、规规矩矩的衣服慢慢变得简单轻便起来。
就好比女人的衣服开始挣脱那些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再是把人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个小脸蛋的样子。
这衣服的变化背后,其实就是整个社会思想的大转变。
张爱玲写这些变化的时候,特别巧妙地把时尚和社会、政治联系起来。
比如说民国时期,洋装开始流行,那不仅仅是因为洋装好看,更是因为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开始向往新的生活方式,从衣服上就先表现出来了。
我觉得张爱玲写衣服,其实也是在写人。
衣服就像是人的第二层皮肤,什么样的人就会选择穿什么样的衣服。
那些保守的人穿着传统的服饰,而那些追求新思想的年轻人就迫不及待地换上了新式的服装。
而且她写不同阶层的人穿衣也特别有趣。
穷人的衣服可能只是为了遮体保暖,补丁摞补丁;而富人呢,那衣服就像是用来炫耀身份和财富的招牌,恨不得把金银珠宝都镶在衣服上。
盛世衣妆下的冷酷清醒--读张爱玲《更衣记》作者:巫婆和瓶子八十年代以来大陆掀起一股张爱玲热。
冷落数十年,暮年之际被国内重新热捧,不知垂垂老矣的张爱玲当时是淡然一笑,还是面无表情地别过头去看洛杉机的黄昏日落?但布满皱纹肌肉松弛的脸上,断然是掠过一丝笑意的罢,而那笑意又是刻薄、倔强、清醒的,--这才像她。
相对于小说,散文文本的叙述往往更为彻底直白。
不知是因为散文自身的这种特性限制了解读的空间,还是张的小说成就过于夺目,查阅资料,张的散文研究通常只得零星片语,难觅独立篇章。
而实际上张爱玲散文可读性甚高,如《天才梦》、《公寓生活记趣》、《道路以目》、《中国的日夜》等,而眼下《更衣记》亦是一篇。
“更衣”之说,“更”即变更,中国现代服装风潮的演变。
文章以时代背景为内在线索,写衣香鬓影的世俗繁复与风情,详尽而不失风趣调侃,述说中含欣赏之趣味又不失一贯冷眼看人间的理性。
写衣妆之更迭演变,自然免不了涉及时代背景,政制时事与衣妆服饰每每映照联系。
如“一向心平气和的古国从来没有如此骚动过。
在那竭斯底里的气氛里,‘元宝领’这东西产生了”,“头重脚轻,无均衡的性质正象征了那个时代”,“军阀来来去去,马蹄后飞沙走石,跟着他们自己的官员,政府,法律,跌跌绊拌赶上去的时装,也同样地千变万化”,最为精辟的是“政治上,对内对外陆续发生的不幸事件使民众灰了心。
青年人的理想总有支持不了的一天,时装开始紧缩”,轻轻一句,道破政局与青年理想与时装的内在牵连。
然而,政史与物质衣妆的并列提出,隐隐还有另一种意味,即男女二元之对立,这在后来对男装的述评中略见端倪。
半个世纪以后,台湾女作家朱天文的《世纪末的华丽》作为对此回响,男性(党政制度)与女性(衣饰物质)二元素之表里交缠又互为对立更为鲜明突出。
有人说,张爱玲是一个天才,也是一个“异数”。
这在她的散文中,或多或少体现于奇特大胆的语言和天马行空的思路,精辟的比喻如珍珠散落文中各处,偶尔灵光一闪,可从中窥其天才之一斑。
略论服饰与文化——张爱玲散文《更衣记》文本细读孟庆新【摘要】《更衣记》中记述了我国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近300年的更衣史,洋洋洒洒5000余字,张爱玲便将其描绘的淋漓尽致.等级制度、男尊女卑的观念、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等理念在文章中得到展现,通过文本细读,作者试图点破其中耐人寻味的意味.【期刊名称】《内蒙古电大学刊》【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3页(P72-74)【关键词】张爱玲;更衣记;文本细读【作者】孟庆新【作者单位】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66.1初读《更衣记》,一方面被张爱玲细腻的笔触所吸引,另一方面也被作者的博学所折服,便有了深入探究的意愿。
“对于张爱玲来说,服饰不是空洞的能指,而是有灵性、有意味的所指;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的生命体验”①。
也就是说,在张爱玲的视域里,服饰不仅具有其本身应该具有的基本功能,还具有隐含的、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功能。
略作归纳,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管窥一斑。
服饰作为一种符号,隐含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化,见证着社会文化现象的变迁,具有突出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
服饰作为一种符号,其内在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远远超过了其外在的“能指”②,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情趣、艺术风格都在服饰中有所体现,服饰所蕴含的深层次含义需要我们结合实际生活环境进行深入的阐释,例如作品中所言“清代服饰没有什么时装可言,流行着极度宽大的衫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这种“四平八稳”绝不是要表达清代的裁缝没有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无法创造出清新飘逸、美轮美奂的服饰,而是突出的强调了清代社会具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严重禁锢的思想观念,社会的迂腐,缺乏生机。
作品并不是在赞美清代女性的家庭美德,而是从服从男权社会的角度解读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
服饰在封建社会时期的女性身上表现为迂缓、安静、齐整,格式化、规律化的穿衣模式贯穿其中,不能通过服饰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亦不能通过服饰发现不同女性的个性与特征。
更衣记张爱玲(3)
因为习惯上的关系,男子打扮得略略不中程式,的确看着不顾眼,中装上加大衣,就是一个例子,不如另加上一件棉袍或皮袍来得妥当,便臃肿些也不妨。
有一次我在电车上看见一个年轻人,也许是学生,也许是店伙,用米色绿方格的兔子呢制了太紧的袍,脚上穿着女式红绿条纹短袜,嘴里衔着别致的描花假象牙烟斗,烟斗里并没有烟。
他吮了一会,拿下来把它一截截拆开了,又装上去,再送到嘴里吮,面上颇有得色。
乍看觉得可笑,然而为什么不呢,如果他喜欢?……秋凉的薄暮,小菜场上收了摊子,满地的鱼腥和青白色的芦粟①的皮与渣。
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情地掠过。
在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
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吧?。
张爱玲散文《更衣记》解读周茜几乎少有女人不爱服装,也几乎少有女人能象张爱玲那样举重若轻地描绘服装。
一篇五千余字的《更衣记》,有一个女人对服装难以言喻的迷恋之情,更有一般女人难有的对服装千变万化的智慧之思。
“如果当初世代相传的衣服没有大批卖给收旧货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晒衣裳,该是一件辉煌热闹的事罢”,作者以此起笔,是颇具匠心的,实际上没有比一年一度晒衣裳的场景更能展示一个普通女人与服装的关系了.那本是一件烦琐的家务,却又偏偏让女人们乐此不疲:“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
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
”置身于缤纷衣袂中的女人对于服装的莫名之心,被作者微妙地道出,非女人不能体味。
衣裳在太阳的暴晒后,时光的推移中,“然而现在已经冷了”――那个悠闲、平静、绣金的世界随着落日永远地逝去了。
接着第二段承首句的“如果当初”而来,生发出张氏特有的妙语:“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把“回忆”联系起来的是残存在衣裳中的樟脑香.衣裳的回忆、服装的历史将在这香甜而怅惘的气味中徐徐展开。
于是,一部“更衣记”――服装的更新换代的历史,在作者津津乐道于衣领的忽高忽低、衣袖的时长时短中悄然演进.一、“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张爱玲开宗明义,概括了第三至十一自然段的内容和主旨。
作者从满清开国写起,那时,因为“男降女不降”,女子的服装还保留着明代遗风.17世纪中叶直至19世纪末,女子的服装是宽大的衫裤,加“大袄”、“中袄"、“小袄”,再加“云肩背心”的层层压迫。
“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
”这哪里是人在穿衣,而是衣在装人,只见衣衫不见人,人的主体性全然丧失.人虽然无足轻重,但穿什么却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
读《更衣记》有感《更衣记》可以说是一篇描写从清朝建国到“五四时期”中国女性服装演变的历史,也可以说是借用服装的历史来反映社会发展进程带给中国社会的变化。
张爱玲通过用女性服装的变化,着重描绘了中国女性随着社会变革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
文中的这两句话既说明了清朝时期女性服装的大致情况,另一方面又通过服装说明了,清朝女性被封建礼教压抑、束缚,没有自由,没有权利,甚至连选择自己衣裳的权利也被剥夺了,我们知道爱美可以说是女人的天性,但残酷的封建专制制度,只让女人穿单一、单调的衣服,把衣裳当做只是女人的遮蔽之物,不能作为展示女性身体曲线美之物,就从我们生活中这一件基本的生活物品,也就剖析和揭露了专制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磨灭天性与磨灭人性的本质。
女性被当做是男人的附属品,人格与尊严不被人尊重,就算是穿一件稍微漏一点雪白肌肤的衣裳,也能被认定为是伤风败俗。
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就连女性与生俱来的美感也摧毁了,不免让人感到它“吃人”本质的可怕。
随之清王朝的灭亡,封建制度开始瓦解,西方民主与自由的思想传到中国,开始深入到人们的文化血液中,女性的服装也从专制的单一化朝着多样化发展,各式各样的衣裳开始出现在市场中,而这时的女性也逐渐的愿意展现自己的身体美和曲线美,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由专制走向民主,更加的愿意表现自己,表达自己。
有了自身的想法和思维,而这些在高度统一化的封建社会,女性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权利的。
在民国期间,旗袍在中国女性中流行起来,张爱玲认为旗袍的流行是中国女性追求男女平等之权的产物,女人们受到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熏陶,醉心于追求平等的社会地位,可是依然封建专制的中国无法实现女人们的愿望,所以女人的就选择穿上缺乏女性美的旗袍,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因此初兴旗袍是严冷方正,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但我想随着旗袍的流行,做旗袍的裁缝师傅们一定是改良了旗袍,增添了许多展现中国女性身体之美的元素,不然怎么张爱玲笔下身着旗袍的女性总让我感觉具有独特的东方之美呢?身着华丽旗袍的白流苏既散发着一股恬静之美,又凸显出了她身体的曲线之美。
《更衣记》原文及鉴赏《更衣记》原文如果当初世代相传的衣服没有大批卖给收旧货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晒衣裳,该是一件辉煌热闹的事罢。
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续罗绸缎的墙——那是埋在地底下的古代富室里发掘出来的甭道。
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
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从前的人吃力地过了一辈子,所作所为,渐渐蒙上了灰尘;子孙晾衣裳的时候又把灰尘绘抖了下来,在黄色的太阳里飞舞着。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帐悯,像忘却了的忧愁。
我们不大能够想象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宁静,齐整——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
开国的时候,因为“男降亥不降”,女子的服装还保留着显著的明代遗风。
从十七世纪中叶直到十九世纪末,流行着极度宽大的杉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
领圈很低,有等于无。
穿在外面的是“大袄”。
在非正式的场合,宽了衣,便露出“中袄”。
“中袄”里面有紧窄合身的“小袄”,上床也不脱去,多半是娇媚的桃红或水红。
三件袄子之上又加着“云肩背心”,黑缎宽镶,盘着大云头。
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
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一个衣架子罢了。
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
历史上记载的耸人听闻的美德——譬如说,一只胳膊被陌生男子拉了一把,便将它砍掉——虽然博得普通的赞叹,知识阶级对之总隐隐地觉得有点遗憾,因为一个女人不该吸引过度的注意;任是铁挣锋的名字,挂在千万人的嘴唇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气里生了锈。
女人更想出众一点,连这样堂而皇之的途径都有人反对,何况奇装异服,自然那更是伤风败俗了。
出门时裤子上罩的裙子,其规律化更为彻底。
通常都是黑色,逢着喜庆年节,太大穿红的,姨太太穿粉红。
寡妇系黑裙,可是丈夫过世多年之后,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
裙上的细榴是女人的仪态最严格的试验。
张爱玲《更衣记》简介《更衣记》是张爱玲的一篇美文。
美就美在从身边的小事中写出了历史的厚重之感,行文流丽华美,在语言的从容、俏丽中显尽机智和情趣。
这是一篇描写服装的散文。
服装是每个女性都津津乐道的话题,每一位女性对服装都自有一套说法,一番实践。
然而要细数服装花样的变化,各种搭配的套路,却非张爱玲莫属。
张爱玲从衣着服饰的变迁中寻出了它流变的渊源。
比如说:衣服由宽大变为紧身,往往源于“政治动乱与社会不靖”,因为紧匝的衣服显得“轻捷利落,容许剧烈的运动。
”又如:民国初年,服装崇尚轻便、纯真,是由于“大家都认真相信卢梭的理想化的人权主义。
”其实,紧身衣也好,轻便装也好,经张爱玲这一番史笔的解释,便让人觉得衣服不再简单了。
一件衣服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日用品或装饰品,它更是一个时代的氛围,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人们的心态和审美习惯的缩影。
人们向来以为时装和美只与女人有关,因为它们和女人一样无足轻重,可张爱玲又从中看到了不仅仅属于女人的世界:“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
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
”服装的变化常常是社会、朝政安定与否的先兆或标志,服装是一种文化。
服装又岂是小女子的独门心思呢?一种历史的厚重之感跃然纸上.读张爱玲的作品,你会发现只要一触及服装,文字就神采飞扬。
更衣记》顾名思义是专门描写服装的更新换代,自然是张爱玲的拿手好戏了。
于是,行文中有掩饰不住的欢悦之情,充溢着行家里手的品品点点,时而古今对照,时而中西相比,让人目不暇接,倘佯在服装的大观园里,留恋忘返。
我们不妨领略一下张爱玲对服装难言喜好的心情,对服装独到的鉴赏眼光:“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
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惆怅,像忘却了的忧愁。
”在张爱玲的笔下,衣服是色、香、味、情面面俱到,鲜活鲜活的;说起服装的细节,张爱玲显然对中国衣杉上繁缛的点缀品不满,她写到:“惟有世界上最清闲的国家里最闲的人,方才能够领略到这些细节的妙处。
张爱玲散文:更衣记美文欣赏
导语: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
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
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与之交往。
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适逢中秋节,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终年75岁,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
9月30日,生前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后,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如果当初世代相传的衣服没有大批卖给收旧货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晒衣裳,该是一件辉煌热闹的事罢。
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续罗绸缎的墙——那是埋在地底下的古代富室里发掘出来的甭道。
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
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从前的人吃力地过了一辈子,所作所为,渐渐蒙上了灰尘;子孙晾衣裳的时候又把灰尘绘抖了下来,在黄色的太阳里飞舞着。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帐悯,像忘却了的忧愁。
我们不大能够想象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宁静,齐整——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
开国的时候,因为“男降亥不降”,女子的服装还保留着显著的明代遗风。
从十七世纪中叶直到十九世纪末,
流行着极度宽大的杉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
领圈很低,有等于无。
穿在外面的是“大袄”。
在非正式的场合,宽了衣,便露出“中袄”。
“中袄”里面有紧窄合身的“小袄”,上床也不脱去,多半是娇媚的桃红或水红。
三件袄子之上又加着“云肩背心”,黑缎宽镶,盘着大云头。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