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的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
- 格式:pdf
- 大小:184.04 KB
- 文档页数:5
卞之琳《鱼化石》的思想内涵吕如梦摘要:《鱼化石》是京派作家卞之琳的代表作之一,该诗虽篇幅短小,但却巧妙精致,意蕴深远。
这首诗表面上这首诗看起来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但最终却上升到人生的得失、变化与永恒的层面上的思考,值得反复品味。
本文就将通过对这首诗的细读,来一探其思想内涵。
关键词:鱼化石爱情人生得失变化永恒卞之琳是京派作家中较有影响的一位,其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就是由“主情”向“主智”转变,他的诗歌中较多地表现出了他思考的哲思,往往有着深远的意蕴,令人回味无穷。
《鱼化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篇幅短小,却巧妙精致,淋漓尽致地地反映了他的创作风格,不失为卞诗中的佳作。
原诗如下:鱼化石(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我要有你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你真象镜子一样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本文接下来就将对此诗进行分析,来探究其思想内涵。
在括号内的部分中诗人给了一个界定,说这首诗的内容是一条鱼或是一个女子所说的,而诗的主体部分也确实是一种独白式的喃喃自语。
这种界定,看似给出了明确的叙述者,实际上却是增加了朦胧性。
首先,一条鱼是不会说话的,用“说”显然是一种拟人的手法,这就会引起读者对于叙述者身份的再次猜测。
其次,女子所说的话也一定是委婉曲折的,给读者留下了一个联想的空间。
其实这样的界定同时也是诗人对叙述者身份的质疑,有一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其中。
诗的简短精炼也增加了这种朦胧感,其主体部分用短短的四句就描述了一次爱情的完整过程,从爱情的发生,到爱情的发展过程,直至爱情的最终结果。
一、爱情的发生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爱情的发生。
“我要有你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
”法国保尔·艾吕亚有两行诗:“她有我的手掌的形状,她有我的眸子的颜色。
”卞之琳改变了叙述者的角度,让恋爱中的女子自己说出来,更体现她对爱情的主动追求。
鱼和水的传统意象的运用也使得卞之琳的诗句更具中国传统的古典美,也增添了诗句的灵动性。
这两句写出了鱼和水之间那种没有间隔的亲密感情。
莎士比亚悲剧的素体诗和卞之琳的诗译彭建华;邢莉君【摘要】Four Tragedies by William Shakespeare were mostly written in unrhymed iambic pentameter. Bian Zhilin' s vernacular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tragedies is a successful attempt. It is a meticulous transplant of the original metrical patterns especially in syllable cluster and rhythm. The translated vers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lear-cut and unique personality of Bian Zhilin, which is known as Bian-Zhilinean.%《莎士比亚悲剧四种》主要用素体诗,每行抑扬格五音步,不押脚韵,但也常出格或轻重倒置。
卞之琳的莎士比亚悲剧翻译是一次成功的白话诗体连译尝试,即主要追求英诗规则的移植,尤其是音节的顿(音组)和押韵,亦步亦趋,刻意求似,表现出鲜明的个人色彩,我们可以称之为“卞之琳式”。
【期刊名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0)005【总页数】6页(P71-76)【关键词】莎士比亚;悲剧;白话诗译;素体诗;卞之琳式【作者】彭建华;邢莉君【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福建江夏学院人文系,福建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46卞之琳是20世纪中国重要的莎士比亚新评论家和白话诗体的翻译家。
卞之琳的莎士比亚马克思主义新评论不免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在莎士比亚四种悲剧的翻译实践中,卞之琳提倡以诗译诗,严谨地追随原诗(如素体诗)形式规范,成功实现了对莎士比亚悲剧素体诗的释义和汉语白话新诗重构,同时,也启发了汉语白话新诗的格律建设。
Bian Zhi-lin's Poetry Creation and Poetry
Translation
作者: 肖曼琼[1]
作者机构: [1]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版物刊名: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118-12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情感;智性;诗歌翻译;诗歌创作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卞之琳集诗人与翻译家于一身。
其创作迥异于以往的“滥情”诗风,以“智性诗”一改中国新诗面貌;诗歌翻译则选择了许多外国的抒情佳作。
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构成了卞之琳文学生活中“情与理”的协调和互补。
当然两者并非截然二分:其诗歌创作有“冷凝的抒情”,诗歌翻译也不乏智性的诗作。
智性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使卞之琳的创作与翻译互补共荣,共同构成他瑰丽辉煌的文学事业。
断章作者: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品鉴赏《断章》原是作者一首长诗中的一个段落。
它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折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
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谊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
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
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是一幅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如何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宣泄。
卞之琳诗歌《水成岩》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卞之琳诗歌《水成岩》原文及赏析【导语】:水成岩水边人想在岩上刻几行字迹:大孩子见小孩子可爱,问母亲我从前也是这样冯? 母亲想起了自己发黄的照片堆在尘封的旧桌子抽屉里,想起了一架的瑰艳藏在窗前干瘪的扁豆荚里叹水成岩水边人想在岩上刻几行字迹:大孩子见小孩子可爱,问母亲“我从前也是这样冯?”母亲想起了自己发黄的照片堆在尘封的旧桌子抽屉里,想起了一架的瑰艳藏在窗前干瘪的扁豆荚里叹一声“悲哀的种子!”“水哉,水哉!”沉思人叹息古代人的感情像流水,积下了层叠的悲哀。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卞之琳,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
卞之琳顺应时代潮流,在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将其所翻译的英文诗歌带入中国文化内涵认识之中,使得中国古典文化与世界文化相接轨,提高了中国诗歌的内涵,也为中国英语教育贡献良多。
如今,卞之琳的译作也相当受到读者们的喜欢和认可,她的翻译研究对翻译学有着极大的启发,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伦理问题。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在卞之琳的文学创作中,翻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卞之琳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道:“翻译是我写诗的延伸,翻译让我认识了这个世界,同时也让我将这个世界的好处带回了祖国。
” 卞之琳尝试了用诗意化的方式亲身去体验翻译的过程,她不仅通过自己的诗歌去诠释翻译中的内涵,同时也尝试了将翻译中的灵感带入自己的诗歌中。
她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意象、朴实的语言呈现,能准确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受,给人提供文化交流的指向。
卞之琳在其诗歌中用英文写下了大量令人感动的诗篇,比如她的《和南都的女人们一道看落日》《阳光被撕碎成片片砖石》,通过她的自我修炼和不断的努力,她提高了其语言的表达能力,并将其反映在她翻译的英文诗歌的写作和翻译的过程当中。
她将自己的诗歌翻译成英文,使得这些诗歌走出了中国去到世界各地。
这些诗歌翻译充分展现了卞之琳对语言的敏感和对文化的尊重,而这也使她在诗歌英文自译中有着独特的贡献。
伦理问题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伦理问题。
翻译不只是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翻译过程中社会制度、国家文化、历史和地理背景也会对翻译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翻译者需要全面考虑不同的因素并贯彻其责任,纠正谬误并且尽可能贴近起源文本。
卞之琳也曾提出她所面临的翻译伦理问题。
翻译的自由翻译的自由又被称为翻译的问题反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碰到一些不同的问题,包括接受方的文化特点、叙事风格、语法词汇以及语言结构等。
而在这些问题之间,译者还需要面对一些更加困难的问题即如何在尊重起源文本的基础上把翻译成完美的译文。
卞之琳《断章》“相对性”之深度解读《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据诗人自云,诗歌中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此四行令其满意,故将其抽出独立成章,也因此命其名为《断章》。
其中,“桥、人、楼、明月、窗、梦”构成了全诗的意象群与意境,同时传递出深刻的有关“相对性”的人生哲理。
而谓之其“深刻”,其哲理内涵绝非浮于浅表、限于众所周知之范畴,逐层深入之而自成完整浑然之体系。
一、诗歌人物之间的“相对性”:对于“确定性”的一次消解1.卞之琳自白之“相对”《断章》全篇四行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对所创作之缘起、所传递之意蕴,作者卞之琳曾自云:“我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
世间人物、事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此种“相对性”的含义也是对”确定性”的第一次消解。
该诗第一节首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个主语和谓语皆完整的陈述句,意义指向具有百分之百的确定性,其中,主语“你”作为主体存在;同理,第二节首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亦是如此。
但第一节末句“看风景人在桥上看你”一出,却将该节第一句的确定性意义瞬间瓦解,即原本看风景的人变为客体,反成了风景的一部分,被“楼上人”所看;同理,第二节末句亦以相同的方式将第一句的确定性瞬时消解。
2.李健吾评论之“装饰”现代文艺评论家李健吾曾说,这首诗寓于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不同于诗歌作者卞之琳所持的“相对”观点。
对此,李健吾先生说道,两种观点与其看作是冲突,不如说是有相成之美。
因为都可归结为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李健吾先生言:“我们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都是在装饰。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叶橹也曾说,“装饰”二字写尽了人生的悲哀,是一种很深层次的对“互为装饰”这种现象的“虚伪性”入木三分的揭示。
卞之琳诗歌的英文自译第32卷第3期西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V o1.32No.3JournalofSouthwestChina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 SocialSciencesEdition)2006年5月May.2006卞之琳诗歌的英文自译.北塔(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市100029)捅要:早在1936年,在伦敦出版的《现代中国诗选》一书,就收了卞之琳14首诗的英文翻译,那都是他自己译的.后来,在不同的时候.他曾把自己的其他一些诗译成英文,发表在不同的地方.在把自己的诗译成英文时,卞之琳更多地显现了他的诗人本色,随意,洒脱,变化甚至放纵,以意译为主.他对自己诗歌的英译不作”亦步亦趋”的严格要求,至少不如他对外国诗歌的汉译要求那么高.关键词: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中图分类号:120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77(2006)03—0024—05一卞之琳诗歌的英文自译及其发表的主要情况2002年出版的《卞之琳文集》是目前国内虽全最好的卞之琳作品集,附录了卞之琳自己翻译的12首诗的英文,它们是:《春城》,《断章》,《音尘》, 《第一盏灯》,《候鸟问题》,《半岛》,《雨同我》,《灯虫》,《无题》之三,四,五以及《飞临台湾上空》.《飞临台湾上空》写于1982年2月25日,发表于1984年的《英语世界》杂志,其翻译时间应该在1982—1984年之间,具体时间笔者目前暂时不详.除《飞临台湾上空》,另外儿首诗的英文在1979年出版的《雕虫纪历》里就有.其中《灯虫》写于1937年5月,具体翻译时问笔者目前还不清楚,它是《十年诗草》的最后一首,其末行”像风扫满阶的落红”被作者用来结束”这个写诗阶段以至这整个写诗前期,,EH7.1944年.卞之琳自译过好多诗作,《灯虫》从其本身的艺术品质来看,从其对于卞之琳诗歌创作生涯的重要性来看,从作者对其重视程度来看,那时应该是被译出来了的;但是当时没有发表,而要到晚年才拿出来.这是为什么?论者猜测,不是因为诗作本身,而是因为翻译.这是一首十四行诗,格律相当严谨,而且语言复杂,意象纷繁,从词汇到句法都夹杂着文言特征,如”不甘淡如水,还要醉”.它是卞之琳所有诗歌中弹性最大也24是抗译性虽强的作品之一.我们可以设想,他当时把这首诗连同其他诸多作品译出了初稿,但是,由于这首诗太难翻译,当时一下子没有处理好,所以没有拿出去.后来,他对译文进行修饰,到了晚年,他觉得译文弄得比较妥帖了,才予以放行.笔者也有过这类经验,在出版中英文对照个人诗集《正在锈蚀的时针》时,因为不满意个别诗的译文而没有收录.根据卞之琳为《雕虫纪历》自撰的长序交代,除了《灯虫》,其余lO首都曾在英国发表过.这lO首诗是在什么时候,何种情况下翻译的呢?其中《无题》之五发表于”英国《生活与文学》杂志”_1]1,时间是1949年1月.卞之琳把杂志的英文名称写作”LfeandLettersandLondonMercu—ry”,张曼仪把它直译成了《生活与文学?伦敦信使》.这是”以讹传讹”,Mercury是希腊神话中的信使神,也是出版这份杂志的出版社,其全称是LondonMercuryHousePublications(伦敦信使神书屋).杂志名应该是《生活与文学》.那么,《无题》之五是何时翻译的呢?张曼仪说,那是卞之琳在”旅英期间”“偶应约自译”的,同时译的还有《车站》.卞之琳旅英开始于1947年9月.每一期杂志从约稿,审稿到编排,印制需要一定的周期,《无题》之五发表于1949年1月《生活与文学》,那么卞之琳投稿时间应该在l948年冬天之前,翻译时问收稿日期:2006—03—01作者简介:北塔(1969一),男,原名徐伟锋,男,江苏苏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副研究员,主要研究诗歌评论与翻译.#l-__;}I_.c{1.Ii}}{}一;{}t#}i{}J;}}i≯ll{}?}.il一应该在1947年9月到1948年冬天之间.卞之琳说,另外9首都发表于罗伯特?白英(RobertPayne)编选,伦敦路特里齐出版社1947年出版的《当代中国诗选》.白英是英国报告文学家,1944年在西南联合大学教书,跟卞之琳联系,说要编《当代中国诗选》,并说要收卞诗多首.卞之琳自译了16首,由白英润饰定稿.白英这部诗选是很有艺术倾向性的,跟西南联大(尤其是原来的北大和清华),闻一多和卞之琳有很大的关系.他共选了从”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即”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0年代期间9名诗人的l13首诗,由徐志摩开头,接下来是闻一多,何其芳,冯至,卞之琳,余铭传,臧克家,收尾的是艾青和田问,从入选作品多少而言,排在前三位的是卞之琳(16首),冯至(15首,全部是十四行),闻一多(14首),其中卞占总数的接近15,这充分说明白英对卞之琳诗歌的激赏,他在短序中专门感谢了卞之琳和余铭传,不过,他感谢的是两人自己把诗作译成了英文.除了上面列举的9首,卞之琳入选《当代中国诗选》而没有选人《雕虫纪历》和《卞之琳文集》的那7首是:《春城》(英译Peking,《北平》),《距离的组织》,《水成岩》,《鱼化石》,《旧元夜遐思》(英译Late01laFestivalNight,《节日之夜》),《泪》,《妆台》(英译TheGirlattheDressingTable,《妆台前的女郎》).卞之琳为其中的5首,即《音尘》,《雨同我》,《距离的组织》,《鱼化石》,《旧元夜遐思》分别写有说明文字.卞之琳把自己前期(1930—1937)的诗歌创作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最初主要试用不成熟的格律体,一度主要用自由体,最后几乎全用自以为较熟练的格律体”.按这一分期法,白英所选的16首诗中,属于第一阶段(1930—1932)的一首都没有,因为那一阶段的好诗的英译在1930年代就出版了;属于第二阶段(1933—1935)的有6首,即《水成岩》,《春城》,《距离的组织》,《断章》,《音尘》,《寂寞》,《旧元夜遐思》.属于第三阶段(1936—1937)的有8首:《第一’盏灯》,《雨同我》,《泪》,《候鸟问题》,《半岛》,《无题》之三,四和《妆台》.另外一首,即《鱼化石》,写于1936年,属于”较熟练的格律体”,也应归入第三阶段.那就是说,全部属于第三阶段的有9首之多;这也充分说明第三阶段是卞之琳诗歌创作历程中不折不扣的丰收期,量多质高,而且集中.这一年他创作的诗篇有15首之多,而且都是在3月到5月之间完成的,多半为他自己所珍视,为论者所重视.另外,没有入选《当代中国诗选》而选人《雕虫纪历》的《灯虫》和《无题》之五也作于这一阶段,也同样为作者所自珍.白英编了《当代中国诗选》之后,似乎还不过瘾,又编了一部从古到今的中国诗选,题为《小白马》(TheWhitePony:AnAnthologyofChinesePoetryfromtheEarliestTimestothePresentDay),1949年由伦敦艾伦与安文(G.Allen8L Unwin)出版公司发行.书中所选现代诗人有7位,他们是八指头陀,闻一多,冯至,卞之琳,余铭传,艾青,田问,毛泽东,非常有意思的是这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八指头陀是现代着名诗僧,据白英所撰介绍文字,他把两个手指切下来,扔进火里烧掉,献给了佛陀,所以只剩下了八个指头,乃有此名.八指头陀在江南佛教界非常活跃,曾被推选为宁波僧教育会会长.所选八指头陀和毛泽东的分别是一首旧体诗,八指头陀的题为《战士歌》,毛泽东的是《沁园春?雪》(选人这首词充分显示了这个选本的时代气息).白英说,《战士歌》读起来像是千年前写的.我因为没有看到原文,不敢置喙.《小白马》所选7位现代诗人诗作共22首,其中卞之琳两首,即《春城》(英文名仍为”北平”)与《第一盏灯》. 这两首诗代表的是卞之琳诗歌的两种风格,前者明白如话,后者比较晦涩.《当代中国诗选》拖到1947年才出版.不过,早在1945年冬,白英举荐卞之琳获得了英国文化委员会给予的旅居研究奖学金,卞之琳于次年到牛津大学做客一年.周发祥曾着文提到阿克顿和白英,但他没有深入了解具体情形,就下结论说:”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始便有人英译卞诗,介绍诗人.”_2]l叭实际上, 1940年代之前,卞之琳已经把自己的相当一部分诗译成英文,而且发表,也已经有人在介绍这位诗坛新秀了.白英《当代中国诗选》序言的第一句话就说到了哈罗德?阿克顿(HaroldActon)的《现代中国诗选》,说那是一个精彩而全面的选本.阿克顿的选本早在1936年就由伦敦达克沃斯出版公司(Duckworth)出版了.此君是英国小说家,史学家,那书是他和后来曾任柏克莱大学东方语文学系主任的陈世骧联合选编,翻译的.阿克顿当时在北京大学英语系任教,陈世骧则在北大念书,这位学生介绍老师认识了当时刚刚由北大毕业的卞之琳. 在卞之琳的鼓励下,阿克顿与陈世骧合译了这部书.赵毅衡说:”中国新诗的第一个英译本,其中卞25诗有16首之多.”[3盯但这个数字有误,恐怕是赵毅衡把它跟白英《当代中国诗选》所收卞之琳诗歌的数量记混了.他可能没有看过阿克顿的《现代中国诗选》,或者至少看得不够仔细.准确的数字应该是14首.这个选本共选了陈梦家,周作人,冯废名,何其芳,徐志摩等15名诗人的作品,其中最多的是林庚(19首),其次是卞之琳.跟白英的选本相比,这个选本的学院气息更浓,它以陈梦家开场,俞平伯殿后.这种排法也是闻所未闻的,要知道,俞平伯比陈梦家整整大11岁,在诗坛上更是不折不扣的前辈.这个选本所选的14首卞诗是:《古镇的梦》,《还乡》,《墙头草》,《归》(英译为OntheWay Home),《寄流水》,《一块破船片》,《秋窗》,《古城的心》,《海愁》,《几个人》,《道旁》,《朋友与烟卷》, 《魔鬼的夜歌》,《白石上》.有意思的是,其中没有一首选人白英的选本.也许,这是因为卞之琳不看重自己青年时期的作品,甚至”悔其少作”.卞之琳对自己的作品质量一向把关甚严,我随手可以举两个例子.阿克顿在其自传《一个唯美者的回忆录》中说,卞之琳在他面前朗读过一首题为《朋友与烟卷》的诗,并说:”这首诗的空灵气氛,当时使我非常着迷,现在依然使我非常着迷.~F312o6-2o’/这首诗见于《现代中国诗选》,阿克顿把它的英文翻译全部抄了出来.赵毅衡说,他“在卞先生的诗集中从来没有找到过这首诗..如此受赞美的杰作,卞诗目前最全的版本(香港三联I982版《雕虫纪历》)依然剔除,可见卞先生对自己作品态度之严格”口]2.其实,这首诗创作于1932年9月,发表于1936年5月1日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在创作后不久(当然是远在发表之前),它已经被收入卞之琳出版于1933年5月的诗集《三秋草》.卞之琳7O年间只发表了170多首诗,但他并没有以少为贵,敝帚自珍,1978年在整理自己的诗作时,大刀阔斧地动用了他所谓的否决权,只选了”少得可怜的几十首短诗”口]1,编成他一生最重要的诗选集《雕虫纪历》.所以,在1940年代,他在给白英提供作品时,没有提供最初的作品,尽管其中也有一些叫座的;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自己的作品在英语世界发表的机会不多,不重复才能让自己更多的作品走向英语读者.二,卞之琳自译的作法和特点据说,燕卜荪”对白英所编诗集中卞之琳的白译,赞扬有加”嘲幻..那么,卞之琳的自译到底有什26么特点?他又是如何实现那些特点的呢?翻译家有三类:匠人型,作家型和学者型.匠人型与卞之琳无关,他是诗人兼学者.我以前读的多的是他的英译汉作品,此番才读了他的汉译英; 两相对照,我觉得,在英译汉中,他更多地显现的是学者的身份特点,严谨,克制,忠实甚至如他自己所说的”亦步亦趋”,以直译为主;而在汉译英中,他更多地显现了诗人本色,随意,洒脱,变化甚至放纵,以意译为主.作为一个思维活跃,心灵跳跃的诗人,在翻译自己的作品时,他是享有”二度创作”特权的,在好多地方,他是在乘翻译的机会对作品进行改写,解释,延伸甚至回答,有删,有添,有挪移,有割裂;当然,所有这一切有意无意的违规甚至出轨翻译行为都没有逾越他的基本艺术风格的范围. 而在学者型的诗人看来,那样的行为恐怕要背上“不够本分”的骂名.有些改动性的译法效果很好, 有些则未必,甚至会对读者的阅读造成误会和伤害.在他比较放松的时候,译得比较自然,而在他力图转到学者型翻译的拘谨之路上去时,译文就会出现牵强的效果.且让我举例说明.《第一盏灯》第三行的原文: “与太阳同起同睡的有福了,/可是我赞美人间第一盏灯.”译文:”Blessedaretho sewhoariseatsun- riseandsleepatsunset./YetIpraisethefirst lampthatopensonanewworld.”反译过来是:“有福的是那些日出而起日落而睡的人,/可是我赞美那打开在新世界的第一盏灯.”英文把原来放在句尾的”有福”换到了句首,表示强调,更突出了这句诗内含的反讽意味(那些浑浑噩噩的人还自以为幸福呢).这属于变动(词序)性的译法.”打开在新世界”中的”打开”和”新”原文都是没有的,”打开”一词变原来的静态为动态.”新”显现了灯开之后的美好效果,也即肯定了灯尤其是第一盏灯存在与活动的意义.这属于添加(词义)性的译法.两者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此处有一个瑕疵.原文”与太阳同起同睡”可以说是暗含着对”太阳”的拟人化处理,但译文用了两个衍化自”太阳”的词“sunrise”与”sunset”则抽去了拟人状态,又回到自然状态了,失掉了生动的美学效果.卞之琳自己承认他早年的一些诗作或句子含义比较晦涩,有多义,有歧义.或暧昧,或曲折.汉语尤其是古汉语在表情达意上有含义不确定的弱势,从胡适开始,新诗力图摆脱这种弱势,倡导”明白晓畅”的风格.但卞之琳并不苟同于胡适他们,他知道,从实用语法的角度和要求来说,汉语确实有那种缺陷;但从诗歌美学的角度和要求来说,那种弱势可能是一种优势,卞之琳正是以他的才华和智慧,使那种缺陷转变成了诗美的源泉,在”五四”一代新诗人”反动”的基础上再来一个”反动”,他的这个180度转向做得非常漂亮,他替古典传统的现代转化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卞之琳的”晦涩”是对古典诗歌传统的接续,也是汉语固有的弹力的再生.与汉语相比,英语显得更实用,明确,在把汉语翻译成英语时,汉语的模糊带来的张力效果会受到损失,译者仿佛站在汉语的歧路口,而供他选择的英语之路只有一条,翻译有时是不得不从汉语的多义走向英语的单义.这是一种明确方向的做法,是~种解释,最明显的例子是卞之琳把最难以索解的”无题”诗都译成了有题,如《无题》三译成了TheDoormatandtheBlot—ting—paper(《门荐与渗墨纸》),《无题》四译成了TheHistoryofCommunicationandaRunningAccount(《交通史与流水账》),《无题》五译成TheLover’SLogic(《爱的逻辑》)等.解释性的译法有时是不得已而为之,有时是无意而为之;但不管怎样,我读卞之琳诗的汉译比读原文觉得更容易理解,一下子就能得到一个明确的解释《半岛》倒数第3,4句;”昨夜里一点宝石,/你望见的就是这里.”英译为”Thebeckoningdia—mondyouyearnedforlastnight/istodaythever—Y placethatsheltersyou”,意思与原文显然有差异:”昨夜你渴望的那颗诱人的宝石/就是今天掩蔽着你的这个所在.”原文是一个暗喻,把”宝石”比做“这里”(一个方位代词),是非常奇特的,而且语气简洁,客观,冷静,所以一般人很难接受.译文中多了一些词,如动词”渴望”和”掩蔽”,形容词”诱人”,这些词或表动作,或表感情,有了生动的修辞效果. 这些衍译使喻本到喻体之间的路途逐渐通畅,使它们之间语义的关联和转折显得顺理成章.再如,《候鸟问题》倒数第6行:”系我适足以飘我.’七言句有点像来自古代的某首律诗,具有浓郁的古典风韵.卞之琳是妙用动词的高手,”系”和”飘”两个动词虽然生动,但也造成了含混,两者之间用”适足以”连接,更加剧了这种含混.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多想想,但每次都觉得无法透彻理解.英文则明朗得多了:”Pullingmebackonlyto floatmeforward”(把我拉回来,只是让我往前飘浮),从前面一行诗句来看,两个动词的主语一虚一实,即”像小蜘蛛骑的游丝”以及”游丝”似的”我的思绪”.游丝能系住某样东西(如小飞虫),又能在风的帮助下或胁迫下让那东西随自己飘走,都是实写从小蜘蛛的视角来看,它当然是要把猎物往自己身边拉,但往往是游丝越长,风力会显得越强劲, 被游丝系住的小猎物也就越容易被吹走.这是”游丝辩证法”卞之琳观察之细,体会之密,确实令人叫绝.他把”我”与”我的思绪”之间难解难分的关系表达得委婉而多样,让人惊服.翻译其实也合乎这”游丝辩证法”.我们本来对”系我适足以飘我”这句话觉得难以确切理解,译文给我们打通了一条理解的通道,但同时也关闭了其他可能的通道.不过,这译文似乎是系着我们的理解,仿佛是要把我们拉离原文的丰富性,但实际上还是在把我们的理解往原文~IUI,送,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卞之琳的英译是对原作的简单化,其表现有几个方面.他说他的诗”始终以口语为主,适当吸收了欧化句法和文言遣词(这是为了字少意多,为了求精练)--[133--4.平心而论,”欧化句法”英译的口语性被更加强调了.卞诗中有许多文言——不仅指文言文,还指带有浓烈文采的修辞,就是因为口语化追求而被减弱甚至消解了.他喜欢像杜甫,黄庭坚一样炼字,原作中那些被他炼得炉火纯青的字是山峰一样突兀着,但口语化把它们削平了.如《无题》四的开头:”隔江泥衔到你梁上,/隔院泉挑到你杯里.”其中”衔”和”挑”是两个自然贴切而又别具风味的动词,但都被译做没有什么味道而且基本对不上的”flow”(流动).《雨同我》第二段第一句”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中”绿”字的用法(形容词转用做动词)虽然不是卞之琳的首创,但具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染色”效果,被译为”ex—tend”后,这种效果就荡然无存了.可惜!其实,英语中”绿”这个形容词也是可以活用做动词的,不知道卞之琳当时为何不信手拈来一用?我总觉得,卞之琳对自己诗歌的英译不是那么要求严格.他的好些诗”追求建筑式的倾向较多让位于追求行云流水式的倾向”[1,外在形式越来越严谨,整饬,格律也越来越严苛且复杂.他自承:“我在前后期写诗,试用过多种西方诗体,例如《白螺壳》就套用了瓦雷里用过的一种韵脚排列上最为复杂的诗体,正如我也套用过他曾写过的一首变体短行十四行体诗来写了《空军战士》.[1317这种在格律上积极的追求和讲究很难在翻译中充分显现出来,虽然不能说卞之琳避重就轻,但他有时确实把”建筑式”译成了”行云流水式”.当然,他也不是没有过保持”建筑式”的尝试和努力,但效果并不佳,往往牵强,甚至漏译,不惜伤害原诗.如他大力27提倡以”顿”(英诗中的”音步”)为中心的行式,他认为,在古代七字三音步的行式的基础上,由于现代汉语以”词”为中心代替了古代汉语以”字”为中心, 从语言容量来看,现代汉语诗歌的行式应以四顿为宜.他说:”我较后的经验是在中文里写十四行体,用每行不超过四’顿’或更短的,可能用得自然,不然就不易成功.”r111他爱用三顿和四顿的行式.英语由于小词——副词,连词,冠词和介词等比较多,所以在行式上大致要比汉语多一个顿卞之琳在大多数情况下把原诗的三顿行和四顿行译成了四音步行和五音步行.但由于他的诗写得非常精练,含蓄,而翻译时又要照顾到英语和英诗的习惯, 有的诗行要胀破原来拟定的四顿或五顿.为了保持顿数的所谓一致,也为了在英语中仍然保持简练的风格,有时他会不得不漏译一些内容.如《半岛》第一行”半岛是大陆的纤手”中的”大陆”没有译出来,不过,这样的漏译不影响整行意思的完整性,只不过把”大陆”这个意象隐藏到了语义的冰山之下, 读者还是很容易联想到它的存在.所以,这样的漏译无关大碍.有的漏译则使含义损失,如,《雨同我》第一段第三行”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英译省掉了”友人”,原因可能在于如果把它译出来这一行会比其他诗行多出一顿.在韵式上,卞之琳是主张用韵而且换韵的.他说;”我们听觉习惯改变了,听一韵到底也会感到单调o9911112因此,他喜欢用交错押韵法,甚至用上了现代英语诗歌里常用的近似韵和阴韵(就是连”虚”字”的”,”了”之类一起押韵).但是,在英语翻译中,就没那么严格遵守《雨同我》头一段四行的脚韵分别是”了”,”雨”,”责”,”去”,用交韵.但英译没有押韵.在笔者看来,这无可厚非.有时,卞之琳为了凑韵,故意把词序弄得颠三倒四,把句子弄得七零八落,甚至选用那些与原文没什么关系的词语和意象.上文说过,《灯虫》在早年没有问世,可能是因为译文没有弄妥的缘故.其实,这首诗的译文妥不妥,关键是要看韵脚.因为这是一首严格意义上的十四行诗,其韵式是abbacddcefefgg,除了最后一段,其他三段用的都是抱韵,当然并不是严格的彼特拉克体或莎士比亚体I英译的韵式是abbacdecfghfgh.除了第一段,其他三段都没有用抱韵.英译并没有步原作之韵.当然,我们可以看出卞之琳在英译时用韵的努力,尤其是后两段.也许就是为了达到这样的押韵效果,他又运用了自译的特权,用英文对原作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改写.如第三段第二行译作”Havefoundyourdreamyend inthetomboflight”,反译过来是”在光明的坟茔里发现你梦的尽头”.又如第四段前两句”A woke atdawnandbackfromallvagaries/l’IIblow off theemptydeskyourtraceofnight”,反译过来是“拂晓醒来,从奇思怪想中返回,/我将吹走空桌子上夜晚的痕迹”.经过这样的改写性翻译,译文的韵式感觉还是自然的.但卞之琳的英译也有凑韵的时候,如《飞临台湾上空》通篇用的是他喜欢用的交韵,英译也一样,这得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得使出多少闪转腾挪的手法!光从英文看,是比较顺畅的;但中英对照看,却有距离太大的嫌疑.如为了押韵,第一段第六行中的”山顶”被改成了”山脊”,第七行末尾则索性添加了一个韵词.这种以韵害意的做法也可算是一种”过度翻译”的表现吧.仿佛一眨眼,卞之琳先生已经离开我们5年了.我曾把他的13首诗译成英文,现在再草成此文,请让我以这些文字献慰于他的在天之灵吧!参考文献:Eli卞之琳.雕虫纪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周发祥.英语世界里的卞之琳EG]//卞之琳纪念文集.江苏省海门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2002.1-33赵毅衡.组织成的距离——卞之琳与欧洲文学界的交往[G]//卞之琳纪念文集.江苏省海门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2002.责任编辑韩云波BianZhilin’SEnglishTranslationofHisOwnPoemsBEITa (NationalMuseumofModernChineseLiterature.ChineseWritersAssociati on,Beijing100029.China)Abstract:Earlyin1936,thebook”ModernChinesePoetry”publishedinLond on.contained14poemsofBianZhilin(PienChihlin)ter,indifferentperiodsofhistory,Bi antranslatedsomeotherpoemsofhim—selfintoEnglishandpublishedtheminvariousperiodicals.InhisownEnglisht ranslations,Bianshowsmoreofhisnatureasapoet.Thetranslationisrandom,free,easyandevenoverindulging.Hisattit udetowardhisownEnglishtranslation iSnotSOstrictasthattowardhisChinesetranslationofforeignpoems. Keywords:BianZhilin;poetry;Englishtranslationofhisownpoems28。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卞之琳英诗汉译之“以顿代步”白玉洁 西北大学外语学院摘 要:在中国现代诗史上,卞之琳的定位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家,一个卓越的翻译家,他以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在英诗汉译方面创造性提出“以顿代步”的翻译方法,并遵循“亦步亦趋”的翻译准则,一定意义上推动了中国新诗的长足发展,对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关键词:卞之琳;英诗汉译;“以顿代步”;翻译实践作者简介:白玉洁(1991-),女,西北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生,从事英语笔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23-02一、引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纵观古今中外,诗歌名家的翻译历来是公认最艰难的译事之一。
如果翻译一首诗歌,若是逐字逐句直译出来,原文的音韵就会大为减少。
因此,美国著名诗人弗洛斯曾说:“诗歌就是在翻译中丧失的东西。
”因此,无论是英诗汉译或是汉诗英译都要注意保留诗歌的视觉美感,准确传达原诗的意义和意境,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译者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有明显提升,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也是时殊风异,各有千秋。
这一阶段主要从事英文诗歌翻译的代表有王佐良、卞之琳、屠岸等人,这一时期主要提倡采用格律诗形式翻译英语格律诗,其中一派主张“克隆”英文原诗的韵律,另外一派主张用汉语的顿来代替英诗中的韵律,再现原诗的节奏,这种方法即由翻译名家卞之琳所提倡的“以顿代步”。
二、百年新诗史上的“第一人”——卞之琳“从技术上来说,卞之琳是中国新诗百年来的第一人!”这是著名学者,同时也是卞之琳的学生江弱水对其老师的评价。
卞之琳(1910~2000)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著名诗人以及文学批评家,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著有诗歌《断章》,作为其流芳百世的代表作。
同时,他在莎士比亚文学方面也颇有建树,为现代诗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另一个重要身份即新文化运动中别具一格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卞之琳的诗集精选卞之琳1929年毕业于上海浦东中学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接近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诗歌,新诗创作。
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卞之琳的诗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卞之琳的诗1水成岩水边人想在岩石上刻一点字迹:大孩子见小孩子可爱,问母亲“我从前也是这样吗?”母亲想起了自己发黄的照片堆在尘封的就桌子抽屉里,想起了一架的瑰艳藏在窗前干瘪的扁豆荚里,叹一声“悲哀的种子!”——“水哉,水哉!”沉思人忽叹古代人的感情像流水积下了层叠的悲哀。
卞之琳的诗2隔江泪隔江泥衔到你梁上,隔院泉挑到你杯里,海外的奢侈品舶来你胸前,我想要研究交通史。
昨夜付一片轻喟,今朝收两朵微笑,付一枝镜花,收一轮水月……我为你记下流水账。
卞之琳的诗3无题(一)三日前山中的一道小水,掠过你一丝笑影而去的,今朝你重见了,揉揉眼睛看屋前屋后好一片春潮。
百转千回都不跟你讲,水有愁,水自哀,水愿意载你你的船呢?船呢?下楼去!南村外一夜里开齐了杏花。
卞之琳的诗4道旁家驮在身上像一只蜗牛,弓了背,弓了手杖,弓了腿,倦行人挨近来问树下人(闲看流水里流云的):"请教北安村打哪儿走?"骄傲于被问路于自己,异乡人懂得水里的微笑,又后悔不曾开倦行人的话匣像家里的小弟弟检查远方归来的哥哥的行箧。
卞之琳的诗5水分蕴藏了最多水分的,海绵,容过我童年最大的崇拜,好奇心浴在你每个隙间,我记得我有握水的喜爱。
忽然我关怀出门的旅人:水瓶!让骆驼再多喝几口!愿你们海绵一样的雨云来几朵,跟在他们的尘后! 云在天上,熟果子在树上! 仰头想吃的,凉雨先滴他! 谁敢挤一滴柠檬,然后尝我这杯甜而无味的红茶?我敬你一杯,酒吧?也许是。
昨晚我做了浇水的好梦:不要说水分是柔的,花枝,抬起了,抬起了,你的愁容! 卞之琳的诗6倦忙碌的蚂蚁上树,蜗牛寂寞的僵死在窗槛上看厌了,看厌了;知了,知了只叫人睡觉。
“戴着脚镣跳舞”——论卞之琳的诗歌翻译肖曼琼【摘要】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其诗歌翻译成就卓著.卞氏非常注重音韵与节奏的传达,其译诗基本保留了原诗的音韵结构,很好地表现了原诗的音韵美.他创造性地采用了“以顿代步”的翻译方法,为以音步建行的英诗找到了以顿建行的汉语对应表达方式,使得原诗的节奏美与音乐效果在译诗中得到充分再现.【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3)012【总页数】4页(P149-151,166)【关键词】卞之琳;诗歌翻译;格律诗;音韵;节奏【作者】肖曼琼【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作为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卞之琳翻译了大量影响卓著的诗歌作品。
卞氏翻译的诗歌大多为音韵、节奏、句式遵循特定规律的格律诗,虽然诗中的格律对于诗人是一种束缚,但这种束缚正是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标志,是给读者带来审美感受的源泉之一,也是诗歌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闻一多曾形象地把格律比作“脚镣”,把格律诗的创作比作“戴着脚镣跳舞”。
[1]这个比喻同样适用于格律诗的翻译,译者自始至终都要受原诗音韵格律的制约。
出色的译者能够很好地认识、驾驭和传达格律。
他们乐于戴着异国诗律的脚镣跳舞,再现其优美的“舞姿”,卞之琳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他的译诗非常注重音韵与节奏的传达,注重对原诗结构和韵律的移植,原诗的艺术形式在其译诗中得到了充分再现。
韵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特征,是诗歌音乐美的一个重要因素。
韵的使用与诗歌意义及情感的表达同样密切相关,它能烘托诗的意境、丰富诗的含义,是诗歌表情寄意的一个重要手段。
韵脚的成功使用不仅能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能增强诗歌的审美效果,给读者带来艺术享受。
因此,诗人创作诗歌以及译者翻译诗歌时,都应注重音韵,合理安排音韵。
诗歌的音韵主要体现在诗行末尾的押韵上。
卞之琳在安排译诗音韵时,主张移植原诗韵式。
他认为,我国文学界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有些译者把外国格律诗译成押韵随便甚至不押韵的自由诗,这样的译诗不仅使读者难以了解原诗风貌,甚至会令读者误认为外国诗都是自由诗,或者是押韵随意的半格律诗。
卞之琳无我在散步中感谢解析摘要:一、卞之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介绍1.卞之琳的生平简介2.创作《无我》的背景与意义二、《无我》诗歌内容解析1.诗中的“无我”概念2.“散步中感谢”的主题思想3.诗中的意境与修辞手法三、诗歌中的现代性与传统诗意的结合1.现代诗的形式特点2.传统诗意的体现四、总结与评价1.对《无我》的总体评价2.探讨卞之琳诗歌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正文:卞之琳,原名卞毓骅,江苏南通人,是我国著名的新诗诗人、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他的诗歌创作历程跨越了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的漫长时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卞之琳的众多诗作中,《无我》无疑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无我》创作于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之际,这首诗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与抵抗。
诗中提到的“无我”,源于佛教用语,意指超越自我,达到无我的境界。
卞之琳借助这一概念,表达了对个体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省思,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诗中的“散步中感谢”则揭示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在战争的背景下,卞之琳选择用散步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
诗人在散步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对战争带来的破坏表示抗议,呼唤和平。
在《无我》中,卞之琳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富有意境的画卷。
例如,“树的姿势”象征着坚定的信念;“草虫的鸣声”则暗示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这些细腻的描绘使得诗歌意境更加丰富,加深了读者对诗意的理解。
《无我》堪称现代性与传统诗意的完美结合。
在形式上,卞之琳采用了自由诗的形式,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感。
而在诗意上,他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无我》是卞之琳的一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诗歌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在战争背景下的人生态度,还体现了其卓越的诗歌才华。
部编版卞之琳《断章》赏析一、作者简介:卞之琳,现代诗人、翻译家。
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
建国前出版了诗集《三秋草》和《鱼目集》,另有与何其芳、李广田合著的《汉园集》。
解放后出版诗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和《雕虫纪历》。
二、关于《断章》:《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三、《断章》全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四、赏析: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
但细想的话,你又会觉得满脑子疑问:谁是看风景的人呢?你装饰了谁的梦呢?其实,这些问题并不需要答案,我们只需要感受那份浓浓的诗情就可以了。
这首诗我们既可以把它当作哲理诗解读,也可以当作爱情诗解读。
为什么说它是一首哲理诗呢?我们先看这首诗的意象。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8个可相互交叉重叠的意象,即“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这虽然是一刹那的意境,却表现出复杂的关系,在短短的35字里涵蕴了深刻丰富的人生哲理。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现代诗歌鉴赏——《断章-卞之琳》(人教版选修教学案例)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1922年考入上海浦东中学,并越级直接进高一的第二学期,开始接触新文化。
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在徐志摩等人的影响下开始新诗创作。
1933年大学毕业后,诗人先后在保定、济南等地教书,同年出版其第一部诗集《三秋草》。
抗战时期,诗人前往四川大学任教,期间曾赴延安和太行山一带访问。
1940年后先后在西南联大、南开大学任教。
1947年诗人应邀前往英国牛津大学专事创作。
1949年回国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
建国后,诗人历任《诗刊》、《文学评论》等刊物的编辑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等职务。
2000年12月病逝于北京。
诗人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慰劳信集》、《鱼目集》、《汉园集》、《十年诗草》等,另外还有一些译作,如《哈姆雷特》、《海滨墓园》等。
【赏析一】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诗只有四句,每个字、词,每句话都通俗易懂,但细细品味便觉意味悠长,耐人寻味。
诗中用几个简单的意象、词语,营造了两个优美的意境,同时带着深深的伤感。
第一个意境的中心是桥。
“你”站在桥上,看桥下流水淙淙,想那光洁的石或绿油油的青苔;闻吟吟风声,想那深深的林中清脆的鸟鸣。
一切都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明净、悠扬而和谐。
透过这宁静的自然,是一个小楼,里面住着一个人;在鸟声的背后是一双眼睛。
“你”一下就成了别人的风景。
第二个意境的中心是夜。
”你“怀着淡淡的哀愁,在寂静无人的夜里打量着世界,也许是想在人世间的美中找点慰藉。
明月当空,皎洁的月光使夜蒙上了一种浅白的色调,若有若无,如梦如幻。
卞之琳的十四行体的译与作
王钰哲
【期刊名称】《淄博师专学报》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卞之琳先生是著名的诗人、翻译家。
他不但翻译了许多国外知名诗人的十四行体诗歌,也自己创作了十四行体的诸多新诗。
通过研究他的翻译与创作,探究其创见与得失,可以进一步了解卞之琳的译与作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也可以使我们更清楚他所尝试的新诗格律化道路。
【总页数】4页(P44-47)
【作者】王钰哲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试论卞之琳的十四行体的译与作 [J], 王钰哲
2.浅谈虚词在卞之琳译《哈姆雷特》素体诗中的音律作用 [J], 韦静
3.莎士比亚悲剧的素体诗和卞之琳的诗译 [J], 彭建华;邢莉君
4."信""似""译"——卞之琳翻译观述评 [J], 王海姣; 祁文慧
5.以“似”致“信”的译诗道路——卞之琳译诗艺术浅识 [J], 江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