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诊疗规范
- 格式:docx
- 大小:38.89 KB
- 文档页数:8
糖尿病的诊疗规范【病史采集】病史采集内容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缓急、程度、诊治经过及此次就诊原因。
1.典型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及非典型症状(头晕、乏力、外阴瘙痒、反复皮肤疖肿等)出现的时间、程度;2.急、慢性并发症出现的时间、程度及进展情况,如有急性并发症,注意询问可能的诱因,如摄入高糖、中断治疗、应激状态等;3.诊治经过:有关诊断的检查结果(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等),有关控制饮食及药物治疗情况,特别是降糖药的具体使用情况及其疗效;使用胰岛素者应注意询问首次使用胰岛素的原因,治疗中有无低血糖症状及体重的变化;4.既往有无高血压、肾病史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女性有无巨大胎儿分娩史及妊娠期糖尿病史;5.糖尿病家族史。
【体格检查】除常规体检外,还需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
【辅助检查】1.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3.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4.糖化血红蛋白测定;5.免疫学指标: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6.有关糖尿病并发症的检验项目:血脂、肾功能、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7.心电图、胸片、胰腺B超、肌电图、B超测膀胱残余尿、眼底检查。
【诊断标准】1.无论有无糖尿病症状,均可根据血糖作出糖尿病诊断:(1)有糖尿病症状者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为糖尿病:一次空腹血糖≥7.8mmol/L,或一次随机血糖≥11.1mmol/L,或OGTT2h血糖≥11.1mmol/L;(2)无糖尿病症状者符合下列一项者可诊断为糖尿病:两次以上空腹血糖≥7.8mmol/L,或两次以上随机血糖≥11.1mmol/L,或一次空腹血糖≥7.8mmo l/L及一次随机血糖≥11.1mmol/L,或两次以上OGTT2h血糖≥11.1mmol/L。
2.根据发病年龄、起病缓急、有无自发性酮症倾向、对胰岛素依赖与否及胰岛素、C肽水平、ICA、IAA、GAD免疫学指标等综合判定,予糖尿病分型。
糖尿病诊疗规范(最新版)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有重大影响。
为了提供全面、科学、规范的诊疗指导,制定了最新版的糖尿病诊疗规范。
人群筛查与诊断首先,应对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筛查,并依据血糖水平进行诊断。
筛查可通过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方式进行。
糖尿病治疗目标制定合理治疗目标是管理糖尿病患者的关键。
主要治疗目标包括控制血糖水平、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制定。
饮食与运动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管理非常重要。
饮食应以低脂、低糖、高纤维为主,控制总热量摄入。
运动可以提高身体代谢,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及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药物和胰岛素。
并发症预防与治疗糖尿病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等。
及早发现并积极干预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随访与评估定期随访糖尿病患者,了解其血糖控制情况、生活质量以及身体状况的变化。
通过定期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良好的糖尿病管理效果。
结论最新版的糖尿病诊疗规范提供了全面而科学的指导,以期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防止并发症发生,并实现良好的血糖控制。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诊疗,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方案应根据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患者情况来确定。
糖尿病中医诊疗规范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糖尿病中医诊疗的规范,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诊断标准中医体质辨识根据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可以通过询问病史、望诊、切诊等方法,辨识出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体质,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糖尿病症状和体征根据糖尿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如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视力模糊、口干舌燥等,进行初步诊断。
辅助检查进行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以确定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
中医诊疗原则辨证施治根据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症状、病理变化等进行辨证施治,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
综合调理中医强调整体观念,鼓励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进行全面调理,促进身体的自我恢复能力。
防治并重中医注重疾病的预防,强调早期干预和科学管理。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和辅助检查,积极改善生活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
治疗方法中药治疗应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选用具有清热、利湿、健脾、养阴、补虚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
需要注意剂量和疗程的控制,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饮食调理中医注重饮食养生,糖尿病患者应遵循合理的饮食原则,控制总能量和血糖摄入,多摄入蔬菜水果和高纤维食物,适量摄入低脂低盐食物。
运动疗法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血糖的利用,糖尿病患者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运动方式,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
心理调节心理因素与糖尿病发病和恶化有密切关系,中医强调心身合一的观念,在治疗过程中重视心理方面的调节和疏导,如冥想、放松技巧等。
结语中医诊疗在糖尿病的综合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仍需与西医诊疗方案结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执行,坚持综合治疗,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诊疗规范糖尿病是一种日益严重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加。
为了帮助医生提供更好的糖尿病诊疗和管理,各国纷纷建立了相应的糖尿病诊疗规范。
本文将重点介绍国内糖尿病诊疗规范的相关内容,并探讨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
一、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国内糖尿病诊疗规范,糖尿病的诊断应满足以下条件:血糖空腹时≥7.0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OGTT 2小时血糖≥11.1mmol/L。
同时,应注意与其他病因性高血糖进行区分,如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和特发性高血糖。
二、糖尿病的分类与分级根据糖尿病诊疗规范,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主要由胰岛素缺乏引起,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
2型糖尿病则由多种因素引发,包括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以及胰岛素绝对不足等。
根据病情的轻重,2型糖尿病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三、糖尿病的治疗原则糖尿病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体重管理、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锻炼等方面。
体重管理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减轻体重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血糖控制。
饮食控制要求患者合理选择食物,避免高糖和高脂食物的摄入。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
锻炼可以提升身体的代谢水平,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四、糖尿病的并发症防治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这些并发症,糖尿病诊疗规范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例如,肾病的防治主要包括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限制蛋白质摄入、合理用药等。
对于眼病和神经病变等并发症,也有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标准。
五、糖尿病的个体化治疗糖尿病的个体化治疗是基于患者的特点和病情,制定适合其自身需求的治疗方案。
根据糖尿病诊疗规范,个体化治疗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合并症等因素。
例如,对于年轻且体重超标的患者,可以采用限制热量摄入和增加锻炼的方法进行治疗。
对于老年人和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则需要更加谨慎选择药物治疗方案。
糖尿病诊疗规范介绍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需要进行诊断和治疗规范。
本文档旨在提供糖尿病的诊疗规范,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正确管理疾病。
诊断标准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制定的标准,糖尿病的诊断包括以下条件之一:- 空腹血糖≥ 7.0 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 11.1 mmol/L- 随机血糖≥ 11.1 mmol/L,并伴随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分类与治疗根据病因和临床特征,糖尿病可分为以下类型:- 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 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出现的糖尿病治疗糖尿病的原则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适当的运动。
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来制定。
饮食建议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注意以下几点:- 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超重和肥胖- 限制简单糖的摄入,选择低糖食品-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选择高纤维食物- 控制饮食中的脂肪摄入,特别是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来控制血糖水平。
常用的药物包括:- 口服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等- 胰岛素治疗:根据患者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胰岛素疗法运动建议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糖尿病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游泳、慢跑等- 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引起低血糖- 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在运动前后注意补充能量注意事项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定期检测血糖水平,控制在合适范围内- 定期体检,包括眼科、肾功能、心血管等方面- 维持良好的生活惯,如规律作息、戒烟限酒等- 积极监测并控制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管理与预后糖尿病的管理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
定期随访和监测是管理的重要部分。
合理的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可以改善预后,并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糖尿病的诊疗规范,包括诊断标准、分类与治疗、饮食建议、药物治疗、运动建议、注意事项以及管理与预后等方面的内容。
糖尿病分级诊疗规范指南规范介绍本文档旨在制定糖尿病分级诊疗规范指南,以提供合理和一致的治疗方案。
这些规范旨在帮助医生和患者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糖尿病分级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糖尿病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详细了解并正确分类糖尿病对于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1. 前期高血糖- 血糖水平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重点在预防和延缓疾病进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等。
2. 糖尿病前期- 诊断标准未达到糖尿病水平,但已表现出糖代谢异常。
- 重点在持续观察和早期干预,以防止疾病加重。
3. 糖尿病- 血糖控制已超出糖尿病诊断标准。
-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饮食管理和体育锻炼等。
4. 糖尿病并发症- 化验结果显示糖代谢异常,并伴有心血管疾病、肾病、神经病变等并发症。
- 强调积极的治疗和管理,包括血糖控制、并发症治疗和康复等。
治疗目标根据糖尿病分级,制定相应的治疗目标,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 前期高血糖- 控制血糖水平,避免疾病进展。
- 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保持体重、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平衡。
2. 糖尿病前期- 减缓病情发展。
- 进行个性化的干预和管理,包括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等。
3. 糖尿病- 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
-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饮食管理和体育锻炼等。
4. 糖尿病并发症- 积极治疗并控制血糖水平。
- 重点关注并发症的治疗和康复,包括心血管疾病、肾病和神经病变等。
结论本文档制定了糖尿病分级诊疗规范指南,以利于医生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这些规范将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合理且一致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并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诊疗规范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世界各地人们的健康。
为了规范化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许多医学组织和专家制定并推广了糖尿病诊疗规范。
本文将详细介绍糖尿病诊疗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的确诊需要依据一系列的检测指标,以及符合糖尿病相关症状的表现。
目前广泛应用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空腹血糖水平: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3. 随机血糖测定:随机任何时间检测,血糖≥11.1mmol/L(200mg/dL)二、糖尿病的分类根据糖尿病发病的机理和临床表现,糖尿病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有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在治疗上也会有差异。
1. 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发病原因是胰岛素的绝对缺乏,患者通常需要进行胰岛素替代治疗。
在糖尿病诊疗规范中,建议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治疗,并实施个体化调整胰岛素用量的方案。
2. 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为胰岛素的相对缺乏和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诊疗规范强调对2型糖尿病的早期干预和改变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以及控制体重。
在病情加重时,也会加入口服药物治疗或者胰岛素治疗。
3.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在妊娠期间发生的糖尿病。
对于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善饮食结构和进行适量的运动,以控制血糖水平。
如果饮食管理和运动不能控制血糖,可能需要加入胰岛素治疗。
三、糖尿病的治疗目标糖尿病治疗的目标是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和缓解并发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诊疗规范对治疗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如下所示:1. 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水平4.4-7.0mmol/L(80-126mg/dL),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小于10.0mmol/L(180mg/dL)2. 血压控制目标: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3. 血脂控制目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 (100mg/dL),总胆固醇(TC)<4.5mmol/L(175mg/dL),甘油三酯(TG)<1.7mmol/L(150mg/dL)四、糖尿病的并发症管理糖尿病的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糖尿病的诊疗规范【病史采集】病史采集内容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缓急、程度、诊治经过及此次就诊原因。
1.典型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及非典型症状(头晕、乏力、外阴瘙痒、反复皮肤疖肿等)出现的时间、程度;2.急、慢性并发症出现的时间、程度及进展情况,如有急性并发症,注意询问可能的诱因,如摄入高糖、中断治疗、应激状态等;3.诊治经过:有关诊断的检查结果(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等),有关控制饮食及药物治疗情况,特别是降糖药的具体使用情况及其疗效;使用胰岛素者应注意询问首次使用胰岛素的原因,治疗中有无低血糖症状及体重的变化;4.既往有无高血压、肾病史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女性有无巨大胎儿分娩史及妊娠期糖尿病史;5.糖尿病家族史。
【体格检查】除常规体检外,还需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
【辅助检查】1.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h 血糖;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3.胰岛素、C 肽释放试验;4.糖化血红蛋白测定;5.免疫学指标:胰岛细胞抗体(ICA )、胰岛素自身抗体(IAA )、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 );6.有关糖尿病并发症的检验项目:血脂、肾功能、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7.心电图、胸片、胰腺B超、肌电图、B超测膀胱残余尿、眼底检查。
【诊断标准】1.无论有无糖尿病症状,均可根据血糖作出糖尿病诊断:(1)有糖尿病症状者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为糖尿病:一次空腹血糖 > 7.8mmol/L,或一次随机血糖 > 11.1mmol/L, 或0GTT2h 血糖》11.1mmol/L;(2)无糖尿病症状者符合下列一项者可诊断为糖尿病:两次以上空腹血糖》7.8mmol/L,或两次以上随机血糖>11.1mmol/L或一次空腹血糖 > 7.8mmo l/L及一次随机血糖>11.1mmol/L 或两次以上OGTT2h 血糖 > 11.1mmol/L 2.根据发病年龄、起病缓急、有无自发性酮症倾向、对胰岛素依赖与否及胰岛素、C 肽水平、ICA 、IAA 、GAD 免疫学指标等综合判定,予糖尿病分型。
糖尿病诊疗规范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a.典型糖尿病患者可出现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少b.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最常见的急症,表现为糖尿病症状加重,严重时血压下降意识丧失血糖增高酮体阳性●高血糖高渗透压综合征以高血糖高渗透压脱水为特点,无明显酮症酸中毒,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c.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2.实验室检查a.血糖测定空腹餐后血糖测定是诊断糖尿病主要依据。
b.尿糖测定是诊断糖尿病重要线索c.糖化血红蛋白测定d.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e.胰岛β细胞功能测定3.糖尿病诊断a.b.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原因不明体重下降,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或者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mmol/l (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或者75G污水朋友天天负荷后2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4.鉴别诊断a.其他原有所致尿糖阳性。
身形糖尿因肾阈值降低所致血糖及OGTT正常b.甲亢胃空肠吻合术后但空腹血糖和产后2小时血糖正常c.急性应激状态时,胰岛素拮抗激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增加,可使糖耐量降低出现一过性血糖升高尿糖阳性应激过后可恢复正常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1)糖尿病教育a.糖尿病自然病程b.糖尿病临床表现C.糖尿病危害及如何防治急慢性并发症D.个性化质量目标E.个性化S生活方式干预和饮食计划F.规律运动和运动处方G.饮食运动与口服液胰岛素治疗及规范的胰岛素注射技术H.自我血糖检测和尿糖检测,血糖结果的意义和应采取的想要干预措施I.自我血糖检测尿糖监测等具体操作技巧J.口腔护理足部护理皮肤护理的具体技巧K.发生特殊情况时,如疾病低血糖应急和手术时的应对措施(2)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原则:合理控制总热量摄入平衡膳食各种营养物质摄入均衡称重饮食定时定量进餐少食多餐每日3-6餐2型糖尿病患者制定饮食治疗方案可采取一下步骤进行a.确定每日饮食总热量理想体重*每千克体重所需要的热量b.算出每日食物交换份将食物分为谷薯肉蛋苹果和油脂4类。
2023 糖尿病诊疗规范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糖尿病诊疗规范,以帮助医疗从业者提供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诊断标准根据最新研究和临床实践,2023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如下:- 空腹血糖水平大于等于7.0 mmol/L- 随机血糖水平大于等于11.1 mmol/L-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水平大于等于11.1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大于等于6.5%分类与治疗策略根据患者的糖尿病类型和病情,治疗策略如下:1. 1型糖尿病患者:应采用胰岛素治疗,个体化调整胰岛素剂量和方案。
2. 2型糖尿病患者:- 首选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体重管理。
- 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
3.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妊娠期糖尿病管理,包括饮食调控、体育锻炼和胰岛素治疗。
目标控制指标为确保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以下目标控制指标应被达到或接近:- 空腹血糖水平在4.4-7.0 mmol/L之间- 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在小于或等于10.0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小于或等于6.5%并发症预防与管理为预防和管理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以下措施应被采取:- 控制血压,目标是血压小于或等于130/80 mmHg。
- 控制血脂,目标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小于2.6 mmol/L。
- 促进体育锻炼,适量运动。
- 饮食调控,控制能量摄入。
- 不吸烟和限制饮酒。
- 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尿检和足部检查。
结论通过遵循2023年糖尿病诊疗规范,医疗从业者可以为患者提供标准化的诊疗服务,有效控制糖尿病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规范为医疗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指导基准,希望能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_(800字)_。
糖尿病中医诊疗规范简介本文档旨在制定糖尿病中医诊疗的规范,以提供准确、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观点,应加以充分利用和发展。
诊断标准糖尿病的诊断应遵循国际通行的标准,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中医在诊断糖尿病时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脉象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治疗原则1. 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治疗糖尿病应针对整个人体,注重调节整体代谢平衡。
2. 个体化治疗:糖尿病患者具有个体差异,中医治疗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3. 根据病情调整:中医治疗糖尿病是一个动态过程,应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综合治疗:中医强调综合治疗,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饮食调理、运动治疗等。
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用具有降血糖、调节代谢功能的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的剂型和用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2. 针灸治疗: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改善糖尿病的症状和代谢功能。
3.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的平衡和调理,建议糖尿病患者遵循中医膳食原则,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消化吸收。
4. 运动治疗: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以改善患者体质,调节血糖代谢,中医应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合适的运动方案。
注意事项1. 遵医嘱:糖尿病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嘱咐,定期复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健康生活方式: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3. 药物安全:中药治疗应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并遵循剂量和用法的要求,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结论本文档所制定的糖尿病中医诊疗规范,可以为中医医生提供科学、规范的治疗指导,并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准确、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糖尿病的诊疗规范
糖尿病的诊疗规范
病史采集
病史采集内容应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缓急、程度、诊治经过及此次就诊原因。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典型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及非典型症
状(头晕、乏力、外阴瘙痒、反复皮肤疖肿等)出现的时间、程度;
2.急、慢性并发症出现的时间、程度及进展情况。
如有急
性并发症,需要注意询问可能的诱因,如摄入高糖、中断治疗、应激状态等;
3.诊治经过:有关诊断的检查结果(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等),有关控制饮食及药物治疗情况,特别是降糖药的具体使用情况及其疗效。
使用胰岛素者应注意询
问首次使用胰岛素的原因,治疗中有无低血糖症状及体重的变化;
4.既往有无高血压、肾病史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女性有无巨大胎儿分娩史及妊娠期糖尿病史;
5.糖尿病家族史。
体格检查
除常规体检外,还需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
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包括以下项目:
1.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
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3.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
4.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5.免疫学指标: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
6.有关糖尿病并发症的检验项目:血脂、肾功能、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
7.心电图、胸片、胰腺B超、肌电图、B超测膀胱残余尿、眼底检查。
诊断标准
1.无论有无糖尿病症状,均可根据血糖作出糖尿病诊断:
1)有糖尿病症状者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为糖尿病:一次空腹血糖≥7.8mmol/L,或一次随机血糖≥11.1mmol/L,或OGTT2h血糖≥11.1mmol/L;
2)无糖尿病症状者符合下列一项者可诊断为糖尿病:两次以上空腹血糖≥7.8mmol/L,或两次以上随机血糖
≥11.1mmol/L,或一次空腹血糖≥7.8mmol/L及一次随机血糖
≥11.1mmol/L,或两次以上OGTT2h血糖≥11.1mmol/L。
2.根据发病年龄、起病缓急、有无自发性酮症倾向、对胰岛素依赖与否及胰岛素、C肽水平、ICA、IAA、GAD免疫学指标等综合判定,予糖尿病分型。
3.根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确定有无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鉴别诊断
需要与肝、肾疾病及急性应激、药物影响及甲亢等内分泌疾病所致血糖升高相鉴别,根据血糖升高可除外肾性糖尿、尿崩症。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并发症等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饮食控制,合理安排饮食,限制糖分和脂肪摄入;
3.运动治疗,适当增加体力活动,控制体重;
4.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5.定期检查,定期检查血糖、肾功能、血脂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糖尿病知识教育、糖尿病人自我监测、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降糖药物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法。
首先,糖尿病知识教育应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糖尿病血糖监测指标、方法,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等。
其次,糖尿病监测项目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必要时监测全天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尿酸、肾功能、尿糖、尿酮、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眼底、心电图、肌电图及血压、体重。
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应在规定的热量范围内达到营养平衡,从而保证病人正常的体重和体力,并减轻胰岛β
细胞的负担。
控制全日总热量,根据病人的标准体重、生理状况、活动强度而定。
确定三大营养素的量,糖类占总热量的60%,蛋白质为15%或1~1.2g·Kg-1·d-1,有肾功能损害者应
减至0.6~0.8g·Kg-1·d-1,脂肪占总热量20~25%或1.0g·Kg--1·d-1.膳食分配可按各1/3或1/5、2/5、2/5三餐分配。
运动治疗前应进行全面体检,有严重心、脑、肾损害或急性感染者或能为力Ⅰ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不良者不适应运动疗法。
运动方式以散步、打拳、骑车、做操为宜。
降糖药物治疗应小剂量起始,根据血糖逐渐加量。
磺脲类是Ⅱ型糖尿病非肥胖型首选,餐前服用,可与其它降糖药物配合使用。
常用药物有优降糖、达美康、美吡达、瑞易宁、糖适平等。
双胍类是Ⅱ型糖尿病肥胖型,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首选。
使用胰岛素治疗的1型糖尿病人血糖波动大时也可使用,餐时或餐后服用,常用药物有美迪康、二甲双胍、格华止等。
α-糖苷酶抑制剂是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者首选,可与其它类降糖药合用,常用药有拜糖平、倍欣。
胰岛素适用于Ⅰ型糖尿病、糖尿病急性并发症、Ⅱ型糖尿病口服磺脲类药物原发或继发性失效、Ⅱ型糖尿病的应激状态、Ⅱ型糖尿病并严重并发症、Ⅱ型糖尿病血糖明显升高的正常或低体重者。
最后,治疗糖尿病的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包括维生素类、小剂量阿司匹林、积极降血压、降血脂等针对并发症治疗。
控制目标可分为:
Ideal targets for diabetes management include fasting blood glucose。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cholesterol。
triglycerides。
and blood pressure XXX.
XXX een 6.1-7.8mmol/L。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levels een 7.8-10mmol/L。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levels een 6.5-7.5%。
blood pressure below 140/90mmHg。
XXX 6.5mmol/L。
and triglycerides below 2.2mmol/L.
XXX above 7.8mmol/L。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levels above 10mmol/L。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levels above 7.5%。
blood pressure above 140/90mmHg。
cholesterol above
6.5mmol/L。
and triglycerides above 2.2mmol/L。
However。
targets may need to be adjusted for children。
elderly patients。
those with XXX。
or those who XXX.
Individualized targets must be established for each diabetic patient.
XXX controlled to ideal targets。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