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一节) 根
- 格式:ppt
- 大小:6.60 MB
- 文档页数:58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是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函数与方程》之后的一个专题内容,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段内容与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
它是在前面学习了函数与方程,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基础上对函数与方程内容的深化和拓展,通过根的分布的不同情况,充分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特殊到一般的化归的数学思想。
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通过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二次方程,二次函数,加深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数学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识图能力及分析判断能力,有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愿望。
学生学习了函数与方程,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知识,已经具有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通过学习,抽象逻辑思维逐步成熟,能够用理论作为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三)教学环境分析由于本节课涉及到根的分布情况较多,对老师的的作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采用传统的板式教学,根本就无法向学生演示动态过程,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达不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现代高中数学教学全新的教育技术,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得到补充。
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利用制作好的几何画板课件,操作演示,感受根的分布的不同情况,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符合学生认识事物从感性认识到理想认识的认知过程。
(四)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真正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
”本节课涉及到的图象信息较多,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实现最大容量地向学生提供图象信息,并让学生整理归纳信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实现数学课堂中学生的高参与度,从而实现资源、时间、效率的最优化。
第三章第一节根习题一、名词解释1.定根和不定根2.直根系和须根系3.木质部脊4.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5.初生生长、初生组织和初生结构6.凯氏带7.通道细胞8.内起源9.根瘤与菌根10.不活动中心二、判断与改错1.直根系多为深根系,须根系多为浅根系。
()2.在作物的间作和套种中,往往将具须根系作物和具直根系的作物搭配。
()3.从老根上长出的根也称不定根。
()4.不定根是由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产生的。
()5.垂周分裂所形成的新细胞壁与器官表面垂直。
()6.初生根、次生根在植物学上与农业上有不同的含义。
()7.主根和侧根属初生根,不定根属次生根。
()8.根毛分布在根尖的伸长区和成熟区。
()9.成熟区(根毛区)的每部分都具有很强的吸收力。
()10.根尖在生长过程中其四个部分逐渐生长。
()11.在初生根的横切面上,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各三束,故为"六原型"。
()12.根的中柱鞘细胞具有凯氏带。
()13.根的木质部发育方式为内始式,而韧皮部则为外始式。
()14.通道细胞是薄壁细胞。
()15.根毛与侧根的来源是一致的。
()16.侧根为定根,起源于根毛区内中柱鞘的一定部位,即总是发生于原生木质部与原生韧皮部之间的地方。
()17.侧根的发生与根的顶端分生组织无关。
()18.侧根是由内皮层发生的。
()19.根的初生木质部在次生木质部的内方。
()20.根的木栓形成层最早起源于中柱鞘细胞。
()21.木栓形成层只能来自中柱鞘。
()22.水稻、小麦根无次生生长。
()23.根瘤是根瘤菌在植物根内寄生所形成的复合体。
()24.种子植物的根一旦产生了菌根,其原有的根毛会逐渐消失。
()25.根瘤只见于豆科植物根部。
()26.菌根是细菌与种子植物共生的根。
()27.根的次生生长过程中,由木栓形成层活动产生次生维管组织。
()三、填空1.根系即()2.主根是由()发育而来,侧根起源于()。
3.根的主要功能是(),根还有()和()()()和()的功能。
第三章养分的运输与分配第一节养分的短距离运输植物根系从介质中吸收的矿质养分,一部分在根细胞中被同化和利用;另一部分经皮层组织进入木质部输导系统向地上部输送,供应地上部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
同时,植物地上部绿色组织合成的光合产物及部分矿质养分则可通过韧皮部系统运输到根部,构成植物体内的物质循环系统,调节着养分在体内的分配。
根外介质中的养分从根表皮细胞进入根内再经皮层组织到达中柱的迁移过程叫养分的横向运输。
由于其迁移距离短,又称为短距离拉输。
养分从根经木质部或韧皮部到达地上部的运输以及养分从地上部经韧皮部向根的运输过程,称为养分的纵向运输。
由于养分迁移距离较长,又称为长距离运输。
一、运输途径养分在根中的横向运输有2条途径:即质外体途径和共质体途径。
质外体是由细胞壁和细胞间隙所组成的连续体。
它与外部介质相通,是水分和养分可以自由出入的地方,养分迁移速率较快。
共质体是由细胞的原生质(不包括液泡)组成的,穿过细胞壁的胞间连丝把细胞与细胞连成一个整体,这些相互联系起来的原生质整体称为共质体。
共质体通道是靠胞间连丝把养分从一个细胞转运到相邻的细胞中,借助原生质的环流,带动养分的运输,最后向中柱转运。
在共质体运输中,胞间连丝起着沟通相邻细胞间养分运输的桥梁作用。
因此,细胞内胞间连丝的数目和直径的大小对养分的运输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质外体途径中,养分从表皮迁移到达内皮层后,由于凯氏带的阻隔,不能直接进入中柱,而必须首先穿过内皮层细胞原生质膜转入共质体途径,才能进入中柱。
养分在横向运输过程中是途经质外体还是共质体,主要取决于养分种类、养分浓度,根毛密度,胞间连丝的数量,表皮细胞木栓化程度等多种因素。
(一)养分种类由于养分的特性不同,进行横向运输的途径也不同。
一般来讲,以主动跨膜运输为主的养分,如K+,H2PO4-,其横向运输以共质体途径为主;而以被动跨膜运输为主的养分,如Ca2+,则以质外体途径为主。
此外,以分子态被吸收的养分,如H3B03,H4Si04等也常以质外体途径运输为主。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 平方根》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平方根》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以及了解平方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二次根式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平方根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乘方运算,对乘方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但对于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方根的概念,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2.难点:平方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平方根的定义、求法以及实际应用的实例。
2.学具:准备一些数学工具,如计算器、纸张等,方便学生进行操作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篮球的直径、房间的面积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与平方根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介绍平方根的定义,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方根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求一些数的平方根,如2、3、4等的平方根。
引导学生总结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平方根概念和求法的掌握情况。
药⽤植物学学习收获药⽤植物学学习收获在寝室⾥观看了药⽤植物学的教学视频,聆听了李⽼师讲解植物的器官——根,⽼师从正常根的形态,变态根的类型,根的显微构造,根的⽣理功能四个⽅⾯阐明植物的根类型,形态,特点以及其构造组成和特点,让我们对根有了进⼀步深⼊的认识,⼀下是我对第三章第⼀节根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器官(organ): 具有⼀定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并执⾏⼀定⽣理功能的植物体组成部分。
营养器官:根、茎、叶繁殖器官:花、果实、种⼦根(root)的特性:向地,向湿,背光。
越向下越细,并向四周分枝,形成复杂根系。
细胞中不含叶绿体,⽆节和节间之分,⼀般不⽣芽,叶和花。
正常根的形态:主根(main root):种⼦的胚根发育⽽来侧根(lateral root)定根(normal root):直接或间接由胚根发育⽽来的主根和其各级侧根,有固定的⽣长部位不定根(adventitious root)直根系(tap root system):由明显⽽发达的主根及其各级侧根组成的根系,如菘蓝根,是双⼦叶植物和裸⼦植物根系的特征须根系(fibrous root system):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如黄连,贝母,是多数单⼦叶植物和⼀些双⼦叶植物的特征变态根的类型:根的显微构造:根冠(root cap):根尖最顶端的帽状物,略呈圆锥状,多层不规则排列的薄壁细胞组,成,保护根尖,寄⽣根和菌根⽆根冠存在分⽣区(division zone):顶端分⽣组织所在,圆锥形,很强的分⽣能⼒。
细胞为多⾯体,排列紧密,细胞壁薄,细胞质浓,核较⼤根尖的构造(根的最顶端到着⽣根⽑的⼀段)伸长区(elongation zone):多数细胞分裂已停⽌,体积扩⼤,开始出现分化。
根的伸长是由于分⽣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延伸共同作⽤。
成熟区(maturation zone):细胞已停⽌⽣长,多分化成熟,形成了各种初⽣组织。
表⽪中⼀部分细胞外壁向外突出形成根⽑,⼜叫“根⽑区”可增加根的吸收⾯积初⽣⽣长(primary growth):顶端分⽣组织及其衍⽣细胞的增⽣和成熟所引起的⽣长过程。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 平方根》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平方根》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平方根的概念、性质以及求平方根的方法。
通过学习平方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立方根、四次方根等概念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引入平方根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平方根与乘方的关系,掌握平方根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对乘方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例子和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平方根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平方根的概念,掌握平方根的性质。
2.学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并能运用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
2.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例题教学法: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平方根的概念、性质和求平方根的方法。
2.例题: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让学生动手练习。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平方根的概念,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求它的面积。
让学生思考如何求解,引出平方根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方根的性质,如: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通过PPT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平方根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个数,求它的平方根。
然后,各组汇报结果,互相交流解题方法。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点评。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第一节根习题一、名词解释1.定根和不定根2.直根系和须根系3.木质部脊4.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5.初生生长、初生组织和初生结构6.凯氏带7.通道细胞8.内起源9.根瘤与菌根10.不活动中心二、判断与改错1.直根系多为深根系,须根系多为浅根系。
()2.在作物的间作和套种中,往往将具须根系作物和具直根系的作物搭配。
()3.从老根上长出的根也称不定根。
()4.不定根是由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产生的。
()5.垂周分裂所形成的新细胞壁与器官表面垂直。
()6.初生根、次生根在植物学上与农业上有不同的含义。
()7.主根和侧根属初生根,不定根属次生根。
()8.根毛分布在根尖的伸长区和成熟区。
()9.成熟区(根毛区)的每部分都具有很强的吸收力。
()10.根尖在生长过程中其四个部分逐渐生长。
()11.在初生根的横切面上,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各三束,故为"六原型"。
()12.根的中柱鞘细胞具有凯氏带。
()13.根的木质部发育方式为内始式,而韧皮部则为外始式。
()14.通道细胞是薄壁细胞。
()15.根毛与侧根的来源是一致的。
()16.侧根为定根,起源于根毛区内中柱鞘的一定部位,即总是发生于原生木质部与原生韧皮部之间的地方。
()17.侧根的发生与根的顶端分生组织无关。
()18.侧根是由内皮层发生的。
()19.根的初生木质部在次生木质部的内方。
()20.根的木栓形成层最早起源于中柱鞘细胞。
()11.木栓形成层只能来自中柱鞘。
()12.水稻、小麦根无次生生长。
()13.根瘤是根瘤菌在植物根内寄生所形成的复合体。
()14.种子植物的根一旦产生了菌根,其原有的根毛会逐渐消失。
()15.根瘤只见于豆科植物根部。
()16.菌根是细菌与种子植物共生的根。
()17.根的次生生长过程中,由木栓形成层活动产生次生维管组织。
()三、填空21.根系即()22.主根是由()发育而来,侧根起源于()。
23.根的主要功能是(),根还有()和()()()和()的功能。
第三章第一节根习题一、名词解释1.定根和不定根2.直根系和须根系3.木质部脊4.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5.初生生长、初生组织和初生结构6.凯氏带7.通道细胞8.内起源9.根瘤与菌根10.不活动中心二、判断与改错1.直根系多为深根系,须根系多为浅根系。
()2. 在作物的间作和套种中,往往将具须根系作物和具直根系的作物搭配。
()3.从老根上长出的根也称不定根。
()4.不定根是由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产生的。
()5.垂周分裂所形成的新细胞壁与器官表面垂直。
()6. 初生根、次生根在植物学上与农业上有不同的含义。
()7.主根和侧根属初生根,不定根属次生根。
()8.根毛分布在根尖的伸长区和成熟区。
()9.成熟区(根毛区)的每部分都具有很强的吸收力。
()10.根尖在生长过程中其四个部分逐渐生长。
()11. 在初生根的横切面上,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各三束,故为" 六原型 " 。
()12.根的中柱鞘细胞具有凯氏带。
()13.根的木质部发育方式为内始式,而韧皮部则为外始式。
()14.通道细胞是薄壁细胞。
()15.根毛与侧根的来源是一致的。
()16.侧根为定根,起源于根毛区内中柱鞘的一定部位,即总是发生于原生木质部与原生韧皮部之间的地方。
()17.侧根的发生与根的顶端分生组织无关。
()18.侧根是由内皮层发生的。
()19.根的初生木质部在次生木质部的内方。
()20.根的木栓形成层最早起源于中柱鞘细胞。
()21.木栓形成层只能来自中柱鞘。
()22.水稻、小麦根无次生生长。
()23.根瘤是根瘤菌在植物根内寄生所形成的复合体。
()24. 种子植物的根一旦产生了菌根,其原有的根毛会逐渐消失。
()25.根瘤只见于豆科植物根部。
()26.菌根是细菌与种子植物共生的根。
()27. 根的次生生长过程中,由木栓形成层活动产生次生维管组织。
()三、填空1.根系即()2.主根是由()发育而来,侧根起源于()。
3.根的主要功能是(),根还有()和()()()和()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