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片阻抗
- 格式:docx
- 大小:11.22 KB
- 文档页数:2
除颤电极片在心脏介入术心室电风暴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心脏介入术中电风暴使用除颤电极片的效果和预防护理方法。
方法:对202名心脏介入术中使用除颤电极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资料开展研究。
结果:202名患者中,有15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室颤,皆于三十秒之内采取电除颤措施,电除颤后能够恢复窦性心律,一名患者呼吸停止,为其插上呼吸机后转入重症监护室继续治疗,53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早搏和短阵室速,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结论:在心脏介入术中使用除颤电极片,能够缩短救治时间,提升除颤成功率。
关键词:除颤电极片,心脏介入术,电风暴抢救心室电风暴是在二十四小时内发生两次或者两次以上室性心动过速或者心室纤颤的急性危急性综合症。
如果心室电风暴反复发作将会引起血流动力学困难或者导致心脏性猝死。
心室电风暴发生与心电活动不稳定有密切关系,急性心肌梗死极容易引发心室点活动不稳定。
心脏介入术是抢救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方法,在心脏介入术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引发心室电风暴,心室电风暴会影响手术难度,也会加大患者死亡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尽快采取电除颤和电复律的方法,为手术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但是,在电除颤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涂抹导电膏,涂抹过程会拖延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风险,也容易引发皮肤过敏。
因此,我院在实施心脏介入术中采用除颤电极片,接下来将对除颤电极片的应用效果和预防护理方法开展研究。
1.资料和方法1.1基础资料选取我医院自2019年3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202名实施心脏介入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性患者122名,年龄在三十五岁至八十六岁之间,平均年龄在六十四岁左右;女性患者80名,年龄在五十岁到八十岁之间,平均年龄在七十岁左右。
上述患者在发病到入院之间所经历的时间是一到十三小时,平均在八小时左右。
1.2方法要求患者在手术台上平卧,手术之前在患者胸部贴上电极片,使用美国菲康(physio-controllifepak9)除颤仪进行除颤和电复律,监护心电情况。
换能器电极片的前处理工艺研究作者:林康刘鹏来源:《声学与电子工程》2022年第03期摘要为避免因电极片氧化造成的换能器故障,文章对电极片样品进行了表面打磨和镀银前处理工艺,用扫描电镜对电极片处理前后进行对比,再对电极片进行耐疲劳性测试和焊接点的力学性能测试。
结果表明,镀银工艺处理导致电极片的耐疲劳性能降低,而镀银和打磨工艺处理对焊接点的力学性能则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要求对不同使用环境的换能器应采用不同工艺处理的电极片。
关键词换能器;电极片;镀银;力学性能;SEM换能器一般由前盖板、后盖板、应力杆和电极片等组成。
电极片一般采用铍青铜材料制备,铍青铜是以铍作为主要合金组元的一种青铜,含有0.2%~2%铍元素及少量铬、镍等元素[1]。
该合金是理想的高导电、高导热、高强材料,具有耐磨损、抗火花、抗疲劳和抗应力松弛等特点。
但铍青铜材料在存放过程中,容易氧化,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而这层氧化膜会影响电极片的性能,从而会对换能器的性能造成影响[2]。
电极片置于换能器的压电陶瓷片组(包括若干个陶瓷片)中,形成正极或负极,一般同一极性的电极片通过人工折弯焊锡电连接,但由于电极片的前处理不到位等影响,导致电极片会出现虚焊和焊接不牢等现象,因此电极片在换能器振动影响下极易造成导线脱落,使得换能器出现故障[4]。
另外,电极片的尺寸需与压电陶瓷片尺寸一致,否则在装配过程中一旦存在偏移,会导致压电陶瓷释放不充分,造成换能器的阻抗增大。
1 工艺处理本文选用如图1所示型号换能器上的电极片作为研究对象,该纵振换能器通过高压电流实现工作,电流的输入输出都是通过电极片完成的。
如图2所示,电极片是一个带有半圆极耳的圆环形结构,电流的输入输出通过焊接在半圆极耳上的导线完成,此电极片是由0.2 mm铍青铜材料冲压成型。
在换能器装配过程中,发现电极片表面会有不同的花纹,这是电极片表面发生了氧化现象,生成了铜氧化物,尤其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成铜锈。
一次性心电电极适用范围:TKE-10a与心电检测或监测设备配合使用,用于采集成人患者体表的心电信号;TKE-10b与我公司产品TKECG-70心电采集器配合使用,用于采集成人患者体表的心电信号;TKE-10c与我公司产品TKECG-H01单道心电记录仪配合使用,用于采集成人患者体表的心电信号。
1.1 产品型号一次性心电电极包含以下型号,分别为:TKE-10aTKE-10bTKE-10c型号编制方法如下:1.2结构及组成1.2.1组成一次性心电电极每个电极由电极片背衬(泡棉)、电极扣、导电电极、水凝胶、护纸组成。
1.2.2结构(1)TKE-10a一次性心电电极为单体式,外形形状为类椭圆形,与心电检测或监测设备配合使用,用于采集成人患者体表的心电信号。
(见图一)(2)TKE-10b一次性心电电极为V导连体式与四个单体式的组合体,10个电极,第一部分是四个单体式类椭圆形一次性心电电极;第二部分是V导连体式一次性心电电极,由二者组合使用,与我司产品TKECG-70心电采集器配合使用,用于采集成人患者体表的心电信号。
(见图二)(3)TKE-10c一次性心电电极外形为由两个单体式组成的两连体,2个电极,产品设计源于我公司产品,与我公司产品TKECG-H01单道心电记录仪配合使用,用于采集成人患者体表的心电信号。
(见图三)2.1标记要求a)声明生产日期、有效期和批号;b)合适的预防措施和警告,包括电极的使用期限和关于电极包装应在使用时才打开的警告;c)合适的使用说明,包括对皮肤的处理程序;d)有关贮存要求的说明。
2.2性能要求2.2.1交流阻抗至少12对电极对,施加峰峰值不超过100uA的10Hz正弦交流电流的情况下,电极对交流阻抗其平均值不超过2kΩ。
每一单独的电极对的阻抗不超过3kΩ。
2.2.2直流失调电压电极对经1min的稳定期后,出现的直流失调电压应不大于100mV。
2.2.3复合失调不稳定性和内部噪声电极对经1 min的稳定期后,在0.15Hz~100Hz的频带(一阶频响)下产生的电压,在随后5min内应不大于150uV(峰—峰)。
产品名称中频电疗仪型号、规格SYK-509A、SYK-509B、SYK-509C结构及组成由主机、适配器、电极线、电极片、遥控器组成。
产品适用范围/预期用途适用于颈椎病、肩周炎、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炎症消散和镇痛作用。
2.性能指标2.1外观要求2.1.1电疗仪外形应端正、表面应光洁、色泽均匀,不应有明显的划痕、裂纹、锋棱、毛刺。
2.1.2电疗仪上的文字和标记应清晰、准确、牢固。
2.1.3电疗仪各控制件操作应灵活、可靠,紧固件应无松动现象。
2.1.4电疗仪在输出时有输出指示装置。
2.2性能要求2.2.1脉冲波形电疗仪的基波应为方波,如图 1 所示。
图 12.2.2工作频率a)调制频率:调制频率应在 0~150Hz 范围内。
b)基本频率:1kHz,允差±10%。
2.2.3载波脉宽应在440μs±15%。
2.2.4 载波最大幅值在500Ω负载下,最大幅值不超过 50V。
2.2.5 输出电流1在500Ω负载下,电疗仪输出刺激电流应不大于 50mA。
2.2.6 定时功能电疗仪的治疗时间在 1min~60min 范围内分档可调,精度允差应在±10%范围内。
232.2.7 电疗仪红外遥控器接收距离≥1.5m。
2.2.8 电流稳定度对应不同负载电流变化率应不大于±10%。
2.3 电极片性能电疗仪的电极片应符合 YY/T 0868-2011 的要求。
2.3.1 外观与结构电极片外观平整光洁,修边整齐,导电部分颜色均匀,应符合 YY/T 0868- 2011 中 4.5 条款要求。
金属片外观平整光洁,修边整齐,导电部分颜色均匀,应符合 YY/T 0868- 2011 中 4.5 条款要求。
2.3.2 尺寸规格图 2 电极片与金属片尺寸自粘性电极片如图 2 所示,电极片尺寸为:90mm×55mm,金属片尺寸为: 38.6mm×30.7mm,允差为±5%,符合 YY/T 0868-2011 标准 4.1 条款的要求。
导药电极片产品技术要求
1. 材料选择,导药电极片的材料应当符合医疗器械的相关标准,具有生物相容性和耐腐蚀性,能够长期接触人体组织而不引起不良
反应。
2. 电极性能,导药电极片应当具有良好的电极性能,包括稳定
的电极阻抗、高导电性和良好的信号传输性能,以确保治疗效果的
稳定和可靠。
3. 结构设计,产品的结构设计应当符合人体解剖结构,能够准
确地定位和植入到治疗部位,并且能够稳固地固定在植入位置,不
会发生移位或脱落。
4. 安全性和可靠性,导药电极片应当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能够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性能,并且不会对患者造成
任何不良影响。
5. 生产工艺,生产工艺应当严格控制,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
包括清洁消毒、组装精度、包装密封等环节,以确保产品在使用前
后的卫生和安全。
总之,导药电极片产品技术要求是一个综合性的要求,需要在材料选择、性能要求、结构设计、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量和把控,以确保产品能够达到治疗效果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患者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国产除颤用电极片参数1. 引言国产除颤用电极片是一种医疗设备,用于心脏除颤过程中传递电能给患者的电极。
除颤用电极片是心脏除颤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数设计和质量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国产除颤用电极片的参数设计和相关要求。
2. 参数设计要求国产除颤用电极片的参数设计应遵循以下要求:2.1 电极片尺寸电极片应适合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一般分为成人和儿童两种尺寸。
成人电极片尺寸一般为100mm x 100mm,儿童电极片尺寸一般为50mm x 50mm。
电极片的尺寸应根据人体解剖结构进行设计,以确保电能传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2 电极片形状电极片的形状应符合人体解剖结构,以确保与心脏表面的贴合度和电能传递的均匀性。
一般采用圆形或方形的设计,以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
2.3 电极片材料电极片的材料应具备良好的导电性和生物相容性。
常见的材料包括银/银氯化银、碳/碳复合材料等。
材料的选择应考虑到电极片的使用寿命、维护成本和患者的舒适度。
2.4 电极片连接方式电极片应与除颤仪器连接,以传递电能给患者。
常见的连接方式包括插针式连接和贴片式连接。
连接方式应简单可靠,能够确保有效的电能传递和安全的操作。
2.5 电极片阻抗电极片阻抗是指电极片与人体皮肤之间的电阻。
电极片的阻抗应尽量低,以确保电能传递的效果。
一般要求电极片阻抗在5-50欧姆之间。
3. 相关标准和认证国产除颤用电极片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认证要求,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3.1 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是对电极片参数设计和质量要求的具体规定。
国产除颤用电极片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如《医用电极片》(GB/T 14710-2009)等。
3.2 认证要求国产除颤用电极片应通过相关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以确保产品符合质量和安全要求。
常见的认证机构包括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等。
4. 使用注意事项国产除颤用电极片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4.1 电极片清洁使用前和使用后需要对电极片进行清洁和消毒,以确保产品的卫生和安全。
电极片阻抗简介电极片阻抗是指电极与周围介质之间的阻抗。
在生物医学工程和神经科学研究中,电极片阻抗的测量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到电极与生物组织之间的信号传递效果。
什么是电极片阻抗?电极片阻抗是指在特定频率下,电流通过电极与周围介质之间的障碍。
它可以用来描述电流在生物组织中传播的难度。
通常情况下,较低的电极片阻抗意味着更好的信号传递。
为什么要关注电极片阻抗?在神经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使用植入式或表面贴附式的电极来记录和刺激神经信号。
良好的信号质量对于正确解读和分析神经活动至关重要。
而较低的电极片阻抗可以提供更清晰、更稳定、更准确的信号。
如何测量电极片阻抗?测量电极片阻抗的常用方法是通过施加一个小的交流电信号,并测量电极和参考电极之间的电压差。
根据欧姆定律,可以计算出电极片阻抗。
通常使用的频率范围是几百赫兹到几千赫兹。
影响因素1. 电极材料不同的电极材料具有不同的导电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一些常用的材料包括金属(如铂、钨)、碳纳米管和导电聚合物等。
选择合适的材料对于降低阻抗非常重要。
2. 表面积较大的表面积可以提供更好的接触,从而降低电极片阻抗。
因此,设计和制备具有较大表面积的电极是降低阻抗的一种有效方法。
3. 表面处理通过化学处理或物理处理,可以改变电极表面的特性,从而降低阻抗。
例如,使用化学方法在金属表面形成氧化层可以提高生物相容性,并降低阻抗。
4. 导入深度电极与生物组织之间距离的变化也会影响电极片阻抗。
通常情况下,电极与组织的间距越小,阻抗越低。
5. 生物组织特性生物组织的特性也会影响电极片阻抗。
例如,脑组织和肌肉组织相比,具有更高的电导率,因此电极与脑组织接触时通常具有较低的阻抗。
如何降低电极片阻抗?1. 选择合适的材料根据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金属电极通常具有较低的阻抗,但可能不够柔软或生物相容性不好。
碳纳米管和导电聚合物等新型材料在提供良好导电性能的同时,还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电极片基本参数
电极片作为电生理信号检测、电刺激疗法或其他电医学应用中的关键元件,其基本参数通常包括以下几点:
1、导电材料:电极片通常由具有良好导电性和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制成,如Ag/AgCl(银/氯化银)、铂、不锈钢、碳纤维、金属合金等。
2、尺寸规格:包括电极片的直径、长度、厚度等几何参数,以及电极表面的有效接触面积,这对电极与皮肤的接触效果和信号采集质量至关重要。
3、阻抗特性:指电极片在工作频率范围内的阻抗值,通常要求其阻抗较低,以减少信号衰减和噪声。
例如,对于肌电图(EMG)和脑电图(EEG)应用,要求电极片的阻抗低于10 kΩ。
4、粘附性能:电极片是否能够牢固地贴附在皮肤上且不影响舒适度,这与电极片背面的粘贴材料性能密切相关,如医用导电胶的粘性、透气性和皮肤兼容性。
5、生物相容性:确保电极片在与人体接触过程中不会引起过敏反应或皮肤刺激,符合ISO 10993等相关生物相容性标准。
6、耐久性:电极片在正常使用和清洗过程中的耐用程度,包括材料的耐腐蚀性、耐磨损性等。
7、连接方式:电极片与导线或其它设备的连接方式,如焊点连接、插针连接、粘贴式连接等。
8、工作温度范围:电极片在保证性能稳定和安全使用的温度区间。
9、信号质量:电极片在采集和传输电信号时的信噪比、灵敏度等。
10、使用次数和有效期:一次性使用或多次重复使用的电极片,以及产品标注的有效期限。
在设计和选择电极片时,应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如医疗诊断、康复治疗、科研实验等)以及患者具体情况来考虑这些参数,确保电极片能满足预期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要求。
麻醉深度检测子机操作说明介绍外观介绍及按键控制图示按键说明1电源开关键:开机,按下一次;关机,按住直到屏幕上黑色“关机”显示条消失。
5静音键:关闭报警。
6事件设置键:通过按此键可设置选定的事件类型。
7显示键:按下此键可进行各信息显示画面切换。
7a按下此键可进行阻抗快速刷新。
8事件类型键:按下此键可选择事件类型。
9控制键:按下此键可进行参数设置。
9a用于滚动菜单或设置参数值。
9b按下此键选择进入子菜单。
9c按下此键可返回上一级菜单启动时默认画面A。
按下“7显示键”可在画面A、画面B、画面C、画面D间循环切换。
1、显示画面A主信息窗口有麻醉深度指数(CSI)、爆发抑制比(BS%)、EMG%、信号质量指数(SQI% )、操作时间和电池信息(BAT)。
画面A2、显示画面B本画面显示麻醉深度趋势曲线图,该图中显示有事件标记和爆发抑制曲线图。
EMG%在右侧以柱状图显示,还有操作时间和实时麻醉深度指数(CSI)与抑制爆发数值(BS%)显示。
趋势曲线的扫描时间为5.27分钟,每一刻度为60秒。
画面B3、显示画面C显示电极片阻抗、麻醉深度指数(CSI)、爆发抑制比(BS%)和操作时间。
当处在画面C时,电极片阻抗每60秒刷新一次,或按住显示键(7a)可进行快速阻抗刷新。
画面C麻醉深度趋势图表示的是麻醉深度指数在5分钟内的平均值、最高值和最低值。
EMG%在此画面中以柱状图形式在右边显示。
本画面有操作时间,麻醉深度指数以及爆发抑制比的当前数值。
趋势图的全程时间为180分钟,每一刻度为60分钟。
EMG%柱状图在当前时间段内高低柱状图(在最右边)是动态刷新的。
画面D注:新版本具备脑电波形界面,共5个显示界面可以切换设置菜单1、 主菜单结构和菜单选择一级菜单:爆发抑制百分比 0 (BS%) 47 麻醉深度指数(CSI)菜单(Menu) 1 报警(Alarm) 配置(Config)产品信息(Device information)2、如何在显示模式中选择菜单设置①、打开电池盖;②、在任何一个显示画面下,按控制键上的任意方向箭头;③、一级菜单出现;④、注意:选择后出现的是最近使用的菜单。
人体阻抗的测量原理阻抗信号的测量通常借助于置于体表的电极系统,向收件对象注入低于兴奋阈值的恒定交流电流,同时检测相应的电压变化,获得被测组织的阻抗信息。
《多路独立人体阻抗测量和信号分析》一般的生物阻抗信号测量系统包括4个部分:恒定交流电流源,信号拾取,放大及解调部分和阻抗信号分析处理部分。
目前常用的检测系统工作过程如下:首先用一对电极把恒流源产生的电流注入被检测的生物组织,同时使用另一对电极拾取在电流激励下被检组织产生的电压、经放大、解调后传送给信号处理部分;信号分析处理的主要任务是提取复合信号中有意义的部分,用于临床诊断和生理参数计算。
根据上述检测方法以及有关生物学原理表明:1)可以认为检测到的电压信号与恒流源注入交流信号频率相同,,其峰值包络维阻抗信号的描记;图1 皮肤的结构1.皮肤阻抗的特性及其物理机制皮肤的结构示意图( 图 1 ) 中, 皮肤的最外层是表皮 , 包括角质层, 其中有汗腺孔 , 下面是真皮及皮下组织, 其中有大量血管。
由于真皮及皮下组织导电性较好, 可模拟为纯电阻 R 。
皮肤的阻抗大小主要取决于角质层, 角质层相当于一层很薄的绝缘膜 , 类似于电容器的中间介质, 真皮和电极片类似于电容器的两个极板, 如图 1 所示。
由于汗腺孔里有少量离子通过, 所以我们把表皮模拟为漏电的电容器。
其表皮的阻抗可看成纯电容 C 和纯电阻R ’的并联 , 其表皮阻抗大小可用公式:计算得之, 其中2f ωπ=。
表皮下面的真皮和皮下组织电阻不太高, 其电性能象纯电阻R , 故皮肤阻抗电路模拟为图 2,从上面公式和图2中, 以显示出皮肤阻抗实质上具有容性阻抗的特性, 其皮肤阻抗大小随电流频率 f 增大而减小。
2.皮下其它组织阻抗特性产生的物理机制皮下深部的各种组织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类物质和各种膜蛋白, 由于脂类物质在电学上几乎绝缘( 电阻率 1310m ρ=Ω ) ,它相当于电容器的中间介质, 而膜蛋白的ρ值相对低得多, 再因蛋白的功能特性, 在宏观上膜两侧造成特定的导电状态, 所以细胞膜两侧及膜内脂类物质综合起来可看成漏电的电容器 C 1 ( 因细胞膜具有离子的通透性) ,而膜蛋白产生了膜电阻R1 , 所以细胞膜产生的阻抗等效于R1、 C I 并联电路, 膜内外组织阻抗等效于纯电阻 R2 , 故膜阻抗模拟为:因为皮下深部组织是由大量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 所以皮下深部组织的阻抗等效电路如图 3 所示。
电极片阻抗
电极片阻抗是指电极片在特定频率下的电阻和电抗的综合表征。
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电极片阻抗常用于评估电极与生物组织之间的接触质量和电流传输能力。
电极片阻抗通常由两个主要参数来描述:
1. 电阻(Resistance):电极片的电阻表示电流通过电极时所遇到的阻碍程度。
较低的电阻意味着更好的电流传输能力。
2. 电抗(Reactance):电极片的电抗表示电流通过电极时的相位差和电流的变化情况。
电抗可以分为容抗(Capacitive Reactance)和感抗(Inductive Reactance)。
容抗表示电流的超前响应,而感抗表示电流的滞后响应。
电极片阻抗的大小和频率有关。
通常来说,较低的阻抗值和较小的相位差表示更好的电极质量和接触性能。
在某些应用中,如脑电图(EEG)和肌电图(EMG)等生物电信号测量中,低阻抗电极片能够提供更清晰和准确的信号。
为了获得良好的电极片阻抗,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正确清洁皮肤、使用导电凝胶或盐水来提高电极与皮肤之间的接触质量,并确保电极
与皮肤之间没有杂质或氧化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