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地质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130.50 KB
- 文档页数:20
矿井概况一、概述1.交通位置位置:公乌素煤矿三号井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桌子山煤田东南部,公乌素精查区6-19勘探线间原精查范围内,行政区划属乌海市海南区管辖。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6°54′28″—106°58′01″北纬:39°21′14″—-39°15′18″矿区范围由37个拐点圈定的范围;矿区面积15.3106km2,开采深度1300米-1000米标高。
交通:矿区距乌海市约45km,西距拉僧庙车站11km,并且109国道从矿区通过,乌海市车站是京—兰线重要的交通枢纽,本矿铁路线是从乌海市车站直接进入矿区,交通便利。
储量:矿井剩余地质资源量18516万吨,剩余可采储量12961万吨。
2、地质构造及煤层特征(1)地质构造本矿区位于拉什仲背斜向南倾没部分,公乌素背斜东翼,本井田为单斜东倾,地层产状25°倾角12-25°倾向为115°构成了矿区的基本构造单斜形态,且断层较发育。
(2)煤层特征公乌素三号井煤矿各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表1(3)煤岩类及煤质特征煤岩类型多为暗淡型及暗亮型,煤呈黑色、条痕为褐黑色,比重较小,中等硬度,玻璃光泽,线理状及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参差状及阶梯状断口;煤岩组分以暗煤及亮煤为主,煤岩类型以半亮型为主,局部为半暗型;显微煤岩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属中镜质组煤;煤中杂质以粘土类矿物为主,含黄铁矿;镜煤平均最大反射率在0.990~1.050之间,区内煤的变质程度为中阶烟煤。
各煤层煤质特征表表2(4)水文地质本井田地面处于干燥的半沙漠的丘陵地带,公乌素沙沟从井田中部流过,无常年表流。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岩层含水微弱,含水层单一补给来源有限,故地下水对矿区开发影响不大。
矿井的正常涌水量为210m3/h,最大涌水量为315m3/h。
矿区水文地质类型原勘探属孔隙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为第一类。
根据在开采过程中的水文地质情况、采掘揭露的含水带,为复杂属第二类裂隙充水矿床,在实际生产中出现断层水、孔隙水、地表渗透和季节性洪水,危害着井下的正常生产。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井田概况一、交通位置闫家沟鑫东煤矿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部,位于东胜煤田四道柳找煤区范围之内,距鄂尔多斯市东胜区27km。
该矿向北200m与神~公公路相接,神~公公路为柏油路面的运煤专线。
经神~公公路到109国道、包府公路仅15km。
煤矿距包~神铁路沙圪台集装站20km左右,交通较为方便。
闫家沟鑫东煤矿行政隶属准格尔旗神山镇管辖。
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5″~110°21′08″北纬:39°40′46″~39°42′14″闫家沟鑫东煤矿交通位置见图1-1-1。
二、地形地貌井田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北部,鄂尔多斯高原为内蒙古高原主体部分之一。
受黄河支流勃牛川的影响,井田内地形切割甚剧,“V”字型冲沟十分发育,呈树枝状分布,形成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地形特点,属典型的侵蚀性丘陵地貌类型。
井田位于勃牛川上游西侧的峁梁之上,由于勃牛川支沟的切割,地形十分复杂。
峁梁总体上呈东西向横贯井田,井田北部的贾明沟和井田南侧的公沟地形相对较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部的峁顶上,海拔标高为1424.30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缘的勃牛川西畔,海拔标高1275m,比高149.30m。
一般地形标高1350~1300m,相对高差50m左右。
三、河流分布及范围井田位于东胜煤田区域性分水岭“东胜梁”南侧的勃牛川流域。
井田北部为贾明沟,南侧为公沟,二沟谷呈NE向展布,均为勃牛川的支流,井田西侧为哈拉庆沟,大致呈南北向展布,由北向南汇入束会川。
束会川在东胜煤田南部汇入勃牛川。
以上所述沟谷均为间歇性河谷,旱季干涸无水,丰雨时形成短暂的洪流,通过勃牛川向南流入陕西省境内的窟野河,最终注入黄河。
四、气象及地震井田内气候特征属于半干旱的大陆性高原气候,夏季温热、冬季寒冷,春季干燥多风,秋季凉爽多雨。
全年降水量小且集中,每年7、8、9三个月为雨季。
年蒸发量是年降水量的7~10倍。
煤矿闭坑地质报告一、煤矿概况该煤矿位于省市,是一座大型综采煤矿。
矿区总面积约为XXX平方公里,煤矿共设有X个工作面,平均每个工作面每日采矿量约为XXX吨。
目前,该矿井已经闭坑停产,进行后期地质评估和安全处理工作。
二、闭坑原因煤矿的闭坑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1.煤炭市场需求量下降: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调整,清洁能源的推广与应用,以及环保限产政策的实施,煤炭市场需求量逐渐下降。
2.煤层资源耗尽:该矿已经连续开采超过X年,煤层资源逐渐耗尽,煤矿开采难度与成本逐渐增加。
3.安全风险:煤矿的不良地质条件和日益加大的安全风险催促了决策者推动矿井停产关停的决策。
三、地质概况1.矿区地质构造:矿区位于山脉,地质构造复杂。
区域内主要由变质岩、火山岩、沉积岩层组成,煤层主要分布在沉积岩中。
2.煤层性质与产状:煤矿开采的主要煤层为X煤层,煤层平均厚度为X米。
煤层具有良好的工业指标,煤质好、灰分低、热值高。
煤层产状为平缓倾斜,呈东西走向。
3.顶板和底板地质条件:顶板主要由硬岩组成,硬度较大,紧密结构,但易产生风化和崩塌。
底板为软岩,变质程度较高,连接性较差,易发生滑移和断裂。
四、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在矿井闭坑后,需要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包括矿井底板、顶板的稳定性和水文地质情况等。
1.底板稳定性评估:根据现场勘察和资料分析,底板为软岩,易滑移断裂,存在一定的稳定风险。
需要采取支护措施,确保底板的稳定性,防止发生地质灾害。
2.顶板稳定性评估:顶板为硬岩,稳定性较好,但由于矿井闭坑后矿井内压力的消失,顶板易产生风化和崩塌,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需要采取通风降温、注浆、锚杆支护等措施,保证顶板的稳定性。
3.水文地质评估:闭坑后,需对矿山水文地质进行评估,包括地下水的涌水情况和矿山排水系统的完善性。
确保矿山的排水系统完善,防止地下水淹入矿井。
五、处理措施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1.底板支护:采取锚杆支护、注浆加固等技术手段,确保底板稳定性,防止滑移断裂。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条件1.1 井田概况1.1.1 交通位置青春塔井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煤田南部,行政区划隶属于魏家峁镇、哈岱高勒乡、长滩乡。
本井田东起煤田边界,西至史家敖包,北起甲保塔,南至薛家疙旦,东西长10.64km,南北宽4.15km,面积44.1974km2。
井田地理坐标为:东经:111°14′00″~111°22′30″北纬:39°35′45″~39°38′00″本矿交通较为便利,丰准铁路经过矿区北部的薛家湾镇,井田距离丰准铁路唐公塔车站约40km。
薛家湾镇至万家寨水电站的省级公路从井田西部边缘通过,自魏家峁镇向南有两条县级公路通往山西省天峰坪镇,矿井建设期间的设备可经过公路运往工业场地。
另外有拟建的西煤外运大通道准格尔~朔州铁路,为青春塔矿井建成后煤炭外运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矿井交通位置见图1.1-1。
1.1.2 地形地貌及水系1. 地形地貌准格尔煤田位于鄂尔多斯黄土高原东部,西北高而东南低,海拔标高最高+1366m ,最低+870m,最大高差496m。
区内黄土覆盖范围广,厚度大,部分为风积沙地形。
地貌受流水、风蚀等外力的作用,己变得十分复杂,沟谷纵横交错,树枝状的冲沟十分发育,原始黄土高原地貌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地貌形态复杂,植被稀少。
井田内海拔最高+1331m,一般在+1050~1250之间,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
2. 水系区内较大的沟谷自东向西有:哈拉合少沟、银盖沟、古城圪梁沟、庙沟、薛家沟、黄榆树峁和罐子沟等。
这些沟谷都比较发育,多呈放射状分布,向源侵蚀为主,多数支沟均有泉水涌出,各分支溪流汇成小河,汇入黄河。
遇有大雨或暴雨时可形成山洪爆发,洪水流量大、时间短,危害性大。
大部分沟谷中村镇修有容量不等的水库,用于灌溉、淤田、人畜饮用等。
本区属黄河水系,黄河从本区东缘自北向南流过,距本区15km。
水位标高在矿区北端头道拐水文站+987.04~+987.98m,在矿区中部的城坡一带+950.67m;在矿区南部万家寨一带+920m;在矿区南端壕米疙坨+870m。
中兴煤矿矿井水文地质报告中兴煤矿矿井水文地质报告中兴煤矿位于中国北方郑州市新密市境内,是一座大型的煤矿,产煤量大,贡献了不小的经济效益。
而煤矿的生产过程中,决不可少的是需要进行矿井水文地质报告,这是为了保证矿井的安全而必须要进行的重要工作。
本文将对中兴煤矿的矿井水文地质报告进行阐述。
一、地理背景中兴煤矿位于郑州市的西南边缘,地处淮河流域,全矿区地势起伏较大,海拔高度在600-1000米之间。
矿区北面是一座大型山脉,而南面则是一条河流,这些地理背景的存在都会影响到矿井水文地质的状况。
二、矿井水文地质情况中兴煤矿的矿井水文地质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中兴煤矿位于太行山前缘的陆相沉积盆地中,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其中水系统较发育和丰富。
在矿区范围内有多个河流、湖泊、池塘和水库,形成了较完整的矿区内水系。
同时,由于地质情况复杂,矿井内可能会出现地下水和沉降水等多种水源。
2.水位高中兴煤矿所处地区水位一般比较高,在矿山的开采中,特别是在开采深部煤层时,很容易受到地下水系统的影响,出现大量涌水事故,给矿山的安全稳定带来风险。
3.地质条件复杂中兴煤矿所处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有多种岩层和构造,被视为主要地质灾害区之一。
在地下水文中,因卸压而形成深部压力剧烈变化带,水文条件变异大,不同时期的压力水位高低、水质差异较大,常常会引起渗流、涌流、增流等非稳定性的地下水循环。
这种情况会引发水文地质灾害。
三、防范与控制措施为了保证中兴煤矿的生产过程顺利进行,需要采取一些防范和控制措施,主要有下面三种:1.加强水文地质监测中兴煤矿需要加强水文地质的监测,建立相应的水文警报机制,从源头上对工人的安全进行保护。
同时,煤矿要建立完善的数据监测系统,收集、分析和处理水文地质数据,及时设计灾害预警、预报和警戒,防范和减轻矿区内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
2.改进采煤方法为了减少涌水等事故的发生,中兴煤矿需要采用新的采煤方法。
一般来说,新的采煤方法应当遵循矿山工程规范,根据矿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用相应措施,保证工人的安全。
1矿井概况及地质特征1.1矿区概述1.1.1 交通位置鸿鑫纳户沟矿位于东胜煤田勃牛海普查区,行政隶属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传掌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4′33″~~ 110°35′.36″,北纬:39°34′13″~~ 39°35′36″鸿鑫纳户沟煤矿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南部,矿区对外交通主要依靠公路运输。
矿区距准(格尔)~东(胜)铁路西营子火车集装站约14km。
曹(家石湾)~羊(市塔)公路从矿区通过。
井田经曹羊公路至曹家石湾约33km与109国道相接,从曹家石湾沿109国道向西55km到达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向东北78km可达准格尔旗政府所在地薛家湾镇。
西营子火车集装站沿铁路向东至准格尔旗与丰准铁路相接,向西至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与包神铁路相接,交通十分便利。
矿区交通位置图(图1-1-1)1.1.2 地形、地貌、水文井田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北部,鄂尔多斯高原为内蒙古高原主体部分之一。
受黄河支流向源侵蚀的影响,井田内地形切割甚剧,“V”字型冲沟十分发育,呈树枝壮分布,属典型的侵蚀性丘陵地貌类型。
井田南侧为纳户沟,东侧为白家沟,北侧为蔓箐沟;见图1-1-2.井田总体位于峁梁之上,四周被沟谷切割和包围,地形十分复杂。
最高点位于井田中部的峁顶之上,海拔标高1402.5m;比高152.5m。
区内一般表高1310~1360,相对高差50m左右。
井田位于东胜煤田区域性分水岭“东胜梁”南侧,井田四周沟谷属于勃牛川和纳林川的上游。
勃牛川位于井田西侧,纳林川位于井田东侧,二者均为黄河支流。
井田正处于勃牛川流域和纳林川流域分水岭坝梁之处,其西侧的沟谷由东至西汇入勃牛川,而中东部沟谷由西至东汇入纳林川。
上述沟谷除勃牛川和常年有溪流之外,其余均为季节性干谷。
1.1.3 气象、地震及灾害地质井田的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春季干旱多风,秋季凉爽多雨。
全年降水量小且集中,每年7、8、9三个月为雨季;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7~8倍。
矿井概况一、地埋位置、交通情况夹河煤矿位于徐州市西北泉山区境内,距徐州市约11km。
西陇海铁路从井田西南通过,矿铁路专用线在夹河寨与西陇海铁路接轨;矿专用公路与徐州市三环路、徐沛公路相连,交通十分便利。
二、井田边界范围夹河井田东部F1号断层下盘与庞庄矿相邻、F1号断层上盘与庞庄矿张小楼井相邻,西部以陇海铁路为界与大刘矿相邻;浅部自21煤层露头,深部至1煤层-1200m等高线。
三、井田地质情况,地层,含煤地层,构造1、地层本区在前震旦系基底上沉积了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和第四系地层。
2、含煤地层石炭、二叠系地层是该井田含煤地层,均被第四系冲积层覆盖。
自下而上为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
⑴太原组厚147~167m,平均厚159m,属海陆交互相沉积,本组地层沉积旋回清晰,标志层明显,夹灰岩8~13层,特别是一、二、四、十、十二层灰岩特征明显,沉积稳定,为本组主要标志层。
本组含煤4~10层,其中20、21煤为可采煤层,其它均为不可采煤层。
⑵山西组厚88~138m,平均厚118m,为滨海三角洲冲积平原沉积地层,本组中下部含煤1~6层,其中7煤为可采煤层,8、9煤为局部可采煤层。
⑶下石盒子组厚173~250m,平均厚210m,属局部海湾,近海三角洲相或沼泽相沉积,岩性大致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发育了本区主要煤组,含煤2~8层,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分煤组,其中发育在中煤组的1、2煤为本组可采煤层,1煤为局部可采薄煤层,2煤为本组主要可采煤层。
3、构造夹河井田位于徐州复背斜九里山向斜南翼中段。
井田总体为一走向略有变化的单斜构造。
地层产状沿走向、倾向变化较大,且F1号断层上下两盘地层产状有差异。
F1号断层下盘:15~24线地层走向NE60°,24线以西渐转至近SN向,地层倾向NW,沿倾向方向地层倾角变化很大。
本区未发现火成岩,仅在西风井附近靠近煤层露头发现一小型陷落柱。
井田内共发育大中型断层21条,其中落差≥100m的断层4条,正断层1条,逆断层3条;落差50~100m的断层5条,正断层4条,逆断层1条;断层落差20~50m的断层7条,正断层6条、逆断层1条;落差10~20m且走向长度≥800m的断层5条,全部为正断层。
葛泉矿基本概况第一章概述葛泉矿隶属河北金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12月25日破土动工,1989年10月20日投产。
设计能力60万吨/年,服务年限38.4年。
1993年达产, 1995年建成“双高”矿井,96年达到65.3万吨的产量。
随着生产状况改观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矿井产量自2001年趋于稳步增长,2006年产量达到75万吨。
葛泉矿现由葛泉井和东井两个矿井组成。
主要产品有焦煤、瘦煤、贫煤及洗精煤、洗混煤、块煤等,其焦煤低灰、低硫、发热量高。
2007年经通风和生产能力重新核定,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7)781号文件批复,重新核定总设计能力为125万吨,其中葛泉井为95万吨,东井为35万吨。
矿井采用双回路供电方式。
葛泉井主供电源3911回路引自苏亭变电站35KV母联,备用电源引自西郝庄变电站35KV母联,经矿35KV 变电站主变压器后变为6KV,分别对全矿各处供电。
东井电源引自葛泉井35/6kV变电站,以两回6kV架空线路送至本工程工业广场地面6/0.4kV变电所,线路长约2.7km,一回运行、一回热备用。
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导线为LGJ-240, 240mm2,6kV系统设计选用KYGC-Z型手车开关柜15台,构成单母线分段系统。
6kV 母线可以单母线分段运行,亦可以单母线运行。
井下高压采用6kV,采区低压采用1140V及660V,井底车场采用660V,照明及手持电钻采用127V,控制电压采用36V。
东井地面运输试采区产煤全部就地销售,运煤车辆由用户自备。
场外公路起点为孔赞公路北侧路面边缘,终点为矿井通风系统改造及下组煤开采工业场地大门中心,全长360m。
第二章矿井基本概况一、地理位臵葛泉井地理位臵:葛泉井位于沙河市下解村、曹章村、小油村、大油村一带,属大油村乡及葛泉乡管辖。
东距京广铁路褡裢站10km,北距邢台市约18km。
矿自用铁路与京广铁路相通,西侧紧临邢(台)都(党)公路,交通便利。
东井地理位臵:东井位于沙河市下解村附近,东距京广铁路褡裢站10km,北距邢台市约18km。
本矿井铁路专用线与京广铁路相通,公路交通四通八达,交通便利。
矿井下组煤试采区域位于西油村、大油村一带,为葛泉矿区东北部,距葛泉矿井约2.5km。
二、井田面积葛泉井田井田走向长度6.1km, 井田倾向长度1.7~3.5 km, 井田面积16.27km2。
东井试采区走向长约2200m,倾斜宽约1900m,面积约3.8km2,7#、9#煤地质储量2885.4万吨,工业储量1479.26万吨,可采储量为832.47万吨,其中7#煤129.37万吨,8+9#煤703.1万吨。
三、井田煤层地质情况矿井沉积岩系地层可分为掩盖层和基岩两大部分,掩盖层为第四系松散含水层,厚度50.10~221.01m,主要由粘土砂,砾石等成份组成,其顶部和底部各有一砾石层,中部为粘土和中粗细砂互层,基岩部分为石碳二叠系近海型海陆交替相煤系地层。
井田共含煤16层。
煤层总厚16.8m。
其中:可采与局部可采煤层6层,总厚12.42m,自上而下分别为山西组2#煤,2下#煤及太原组的5#,7#,8#,9#煤层。
可采煤层分为上下两组:2#,2下#,5#煤层为上组,7#,8#,9#煤层为下组。
下组煤因受大青灰岩和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威胁尚不能进行开采。
目前矿井主要开采2#煤,2004年开始对5#煤进行开发。
井田为典型的热力变质地区,煤质品种齐全。
现将2#煤,2下#煤,5#煤煤层的煤质特征简述如下:2#煤:有无烟煤、贫煤、瘦煤及焦煤四种煤质牌号,属于中灰、特低硫、低磷煤。
2下#煤:有无烟煤、贫煤、瘦煤及焦煤四种煤质牌号,属于中灰、特低硫、低磷煤。
5#煤:有无烟煤、贫煤、瘦煤、焦煤及肥煤五个煤质条带,为低硫至中硫煤,无烟煤、贫煤属富灰、低磷煤,瘦煤、焦煤及肥煤属中灰、特低磷煤。
煤质特征见表1-3。
四、水文地质情况矿井共有十个主要含水层,自上而下分别为第四系顶砾含水层,第四系中部砂层含水层,第四系底砾含水层,石盒子组三段砂岩含水层,石盒子组底部砂岩和山西组大煤顶板砂岩含水层,野青灰岩含水层,伏青灰岩含水层,大青灰岩含水层,本溪灰岩含水层和奥陶系灰岩含水层。
现将各含水层分述如下:1)第四系顶部砾石含水层该水层岩性以肉红色、灰白色等石英岩砾石为主,少量为闪长岩、白灰岩石,充填不等粒砂,分布在河床和阶地之下,并在地平面中的沟谷两侧有零星出露,厚度0~30.40m,单位涌水量为 3.92~48.8L/s〃m,为富水性强的孔隙含水层。
2)第四系中部砂层含水层该含水层由顶部紫红色冰积泥和中下部米黄色、桔红色中粗砂组成,厚10m,分布在南部丘陵顶及夷平面黄土之下,因层位较高,多在潜水位以下。
不含水。
中下部砂层以细中粗砂为主,有时含砾石,夹数层亚粘土和亚砂土,厚度0~131.2m,单位用涌水量0.0761 L/s〃m。
渗透系数0.23m/日,为富含水层。
3)第四系底部砾石含水层砾石成分单一,为肉红色、紫红色石英砂岩,砾径10~1000mm不等。
厚15.10~146.82m。
单位涌水量0.013~0.0641 L/s〃m。
渗透系数0.075m/日,为弱富水层。
4)盒子组三段砂岩含水层以灰白、浅灰色,局部绿灰色中粗砂岩为主,底部含砾,夹粉砂、砂岩,裂隙不发育并被钙质或泥质充填,本层分布不普遍,最大厚度139.2m,为一富水性弱的裂隙含水层。
5)石盒子组底部砂岩和山西组大煤顶板砂岩含水层石盒子组底部砂岩为浅灰色细中砂岩,含砾,裂隙不甚发育并被方解石充填。
山西组大煤顶板为灰白色中细砂岩,常含铁质鲕状颗粒,裂隙不发育。
二层砂岩总厚5.58~39.39m,一般10~20m,本层未发现漏水现象,单位涌水量0.000383~0.065 L/s〃m。
渗透系数0.0043~0.017m/日。
属重碳酸水,为富水性弱的裂隙含水层。
6)野青灰岩含水层灰色、浅灰色,局部含泥质呈褐色,裂隙被充填或半充填,呈蜂窝状溶孔,厚2.63~7.88m。
一般4~6m。
单位涌水量0.00368~0.0516 L/s〃m。
渗透系数0.00367~1.512m/日。
为富水性中等的溶洞裂隙含水层。
7)伏青灰岩含水层灰色、灰褐色,质不纯,隐晶结构,厚1.14~2.85m,为富水性弱的溶洞裂隙含水层。
8)大青灰岩含水层灰、浅灰色,隐晶结构,致密坚硬。
蜂窝溶孔和小溶洞发育,裂隙多被方解石充填。
厚2.25~9.63m,一般5m左右,单位涌水量为0.83 L/s〃m。
渗透系数3.086m/日,属碳酸钙钠水,为富水性中等的溶洞裂隙含水层。
9)本溪灰岩含水层浅灰色灰岩,蜂窝状溶洞和裂隙发育,被泥质和钙质充填或半充填,厚2.66~11.72m,一般7m,单位涌水量0.0099 L/s〃m,渗透系数为0.319m/日,为强富水性溶洞裂隙含水层,主要受构造断裂带下伏的奥陶系灰岩补给。
10)奥陶系灰岩含水层岩性为灰色、浅灰色,厚至巨厚层状质纯灰岩,为煤系地层的基底,与煤系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岩溶裂隙和溶洞发育。
单位涌水量为1.122 L/s〃m。
渗透系数1.837m/日,属重碳酸钙镁水,为强富水性的裂隙溶洞含水层。
对开采下组煤影响极大。
五、矿井开采技术条件1)煤层采掘条件现采2#煤平均煤厚为3m,倾角5~52°,北翼较缓,南翼煤层倾角大。
2#煤距2下煤0~36.2m,平均16.84m,2下煤平均厚度为1.27m,局部可采;距5#煤30.9~99.3m,平均65m,5#煤平均厚度1.51m,为一局部可采煤层。
2)工程地质条件(1)地质构造因素葛泉矿井田褶皱与断层构造都十分发育。
褶皱构造格架为NE向的葛泉复向斜;断裂构造格架为NE向阶梯式不对称地堑。
总体而言,葛泉井田是被纵向正断层强烈切割的NE向复向斜构造。
地层走向以NE向为主,地层倾角在3°~50°范围内变化。
在一采区、四采区下解向斜两翼及葛泉向斜东南翼、南翼一采区轨道、运输上山,地层倾角较陡,一般在20°左右,最大可达50°。
其它地区一般为10°~25°。
井田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除F16外井田内断层均为正断层,断层走向大体有NE向、NW向、近南北向、近东西向四组其中NE向的F9、F5、F12、F6、F17-1、F304、F308等断层构成井田内断裂构造格局——阶梯式不对称地堑,其余走向的断层与NE向断层组呈网状交切。
井田由钻孔、井下工程、地震控制的大于20m的断层17条,小于20m的断层132条。
井田内发育有NE向、NW向两组褶皱,其中以NE向褶皱为主,NE向的下解向斜、曹章背斜及大油村向斜构成井田褶皱构造的主体葛泉复向斜。
NWW向的葛1向斜、葛71向斜及葛泉向斜分布于井田的北部及南部,与葛泉复向斜相互叠加构成葛泉井田的褶皱格局。
葛泉井田内岩溶陷落柱十分发育,由该矿井下工程揭露的陷落柱已达56个,地震发现的陷落柱7个,周边小煤矿揭露的陷落柱4个,已实际揭露的陷落柱均无水。
井田内发现的陷落柱,几乎全部分布于下解向斜内,其出现的随机性较强,但带状分布规律较明显。
其形态特征绝大多数为椭圆形,另外还有一些形态极不规则,如带状、梨形等。
在垂向上,推测为下大上小的圆柱状。
(2)煤层顶底板稳固性各煤层顶底板较稳定,其顶底板岩性如下:2#煤顶板大部分为粉砂岩,局部地区为中砂岩,底板全部为粉砂岩。
2下煤层大部分顶板为中粗砂岩,局部为粉砂岩;底板以粉砂岩为主,局部地方为中细砂岩。
5#煤层顶板为泥岩到粉砂岩;底板为粉砂岩。
7#煤顶板为泥岩到粉砂岩,底板为粉砂岩到细砂岩。
8#煤顶板全部为大青灰岩,底板为粉砂岩。
8#、9#煤合并处为大青灰岩顶板,其余地区为粉砂岩;底板为粉砂岩。
东井:三维地震对勘探区内共解释断层15条,全部是正断层,陷落柱1个,地质异常区4个。
(3)通风方式葛泉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抽出式,副井进风,主井回风,矿井总进风水平为-190水平,总回风水平为-180水平,矿井回采工作面采用全风压通风,掘进工作面采用局部通风机压入通风。
井下爆破材料库、充电硐室为独立通风。
矿井地面安装1K58IIN020型轴流式通风机,其中一台使用、一台备用。
目前通风机运转角度为27.5度,矿井为反转反风。
通风机工作风量为5453立方米每分钟,静压为1960Pa,速压为49Pa,全压为1911 Pa ,矿井通风等积孔为2.7平方米,实际测定矿井总进风量为4079立方米每分钟,矿井总回风量为4737立方米每分钟,矿井有效风量为4444立方米每分钟,有效风量率为94.37%。
主扇电机为JS147-4型,功率为380KW,电压为6KV,转速为1500r/min。
东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抽出式,副井进风,主井回风,通风机通风方式为抽出式,矿井进风水平为-150水平大巷,总回风水平为-142水平大巷,矿井回采工作面采用全风压通风,掘进工作面采用局部通风机压入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