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矿井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190.52 KB
- 文档页数:14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井田概况一、井田位置与交通宁夏京盛煤矿位于灵武市宁东镇(原磁窑堡)境内,宁东煤田鸳鸯湖矿区北部。
地理坐标东经106°43′03″~106°43′58″,北纬38°04′53″~38°06′44″。
采矿许可证证号:6400000630094。
准采煤层为二、三、四、五煤层,其中主采煤层为二层煤(二号煤层一般厚4.5m,倾角15°~25°),开采深度由1367m至1120m水平标高。
井田南北走向长约2500m,东西倾斜宽约1000m,面积约2.5km2。
井田中部有银(川)青(岛)高速公路和307国道穿过,向西经灵武市和吴忠市利通区可接109国道和大坝电厂铁路专线,向东经盐池县、定边县可达延安、榆林及太原等地。
新建太原至中卫(银川)铁路(简称太中银铁路)从井田南部穿过,交通方便,详见矿井交通位置图1-1-1。
二、地形、地貌、气候及地震井田北部(307国道以北)地区由白垩系砂岩、砂砾岩的坡积、残坡积及冲积层组成低丘陵,沙丘少见;井田南部(307国道以南)沙丘广布,沙丘多系风成垄状及新月形流动沙丘,间有被植被固定、半固定沙丘,地形低缓平坦,起伏不大。
区内相对高差100m左右。
本区属半干旱半沙漠大陆性气候,年最高温度41.4℃,年最低温度-28℃,矿井交通位置图1-1-1年平均降雨量157.3mm,年平均蒸发量1682.8mm,最大冻土深度1.09m。
风集中在春秋季,最大风力为8级,一般为4~5级。
区内无常年性地表径流。
本区地震烈度为7度。
三、煤田勘探情况1.以往地质勘查工作评述石油系统从1953年开始,先后利用重磁、地震、电法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本区开展过石油地质普查工作。
本区煤田地质勘探工作始于1958年,1980年由宁夏煤田地质局提交“宁夏灵武煤田鸳鸯湖—萌城找煤地质报告”,1982年1月原宁夏煤炭工业局(82)宁煤基字第15号批准。
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一节地理概况1、井田位置、交通及范围(1)井田位置及交通红阳三矿井田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南部,行政区划隶属沈阳市苏家屯区红菱镇及辽阳灯塔市柳条乡管辖,位于灯塔市西北12km。
其地理座标为东经123°09′42.9″~123°15′23.7″,北纬41°27′16.4″~41°32′18.8″。
红阳三矿已有专用铁路与国铁张台子火车站相接,距张台子火车站15Km,北距沈阳站40Km,南距灯塔站12Km,辽阳站23Km,鞍山站45Km。
哈大公路通过矿区东侧,距井田中心5Km。
矿区内各村镇均有公路相通,交通较为便利。
矿区交通位置详见图1-1-1。
(2)井田范围①红阳三矿原境界井田北部以煤层露头线为界,东以F48、F58、F59号断层为界,南部以F19号断层为界,西部以各煤层-1000m底板等高线为界。
2007年2月14日,国土资源部颁发了红阳三矿采矿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号:1000000720026。
矿区面积28.2607km2。
有效期限:自2007年2月14日至2031年1月31。
采矿权人为沈阳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原井田境界拐点坐标见表1-1-1。
②深部扩大区范围沈煤集团为加大红阳三矿开采深度,延长服务年限,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于2005年提出红阳三矿深部扩大勘探区探矿权申请,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将该区的探矿权授予沈煤集团,勘查许可证号2100000610344,勘探面积28.95Km2,于2006年6月提交报告,2006年11月20日备案,备案机关为辽宁省国土资源厅,评审备案证明的文号为辽国土资储备字[2006]350号。
其境界由11个拐点圈定,其勘探高程为-1000~-1320m,详见表1-1-2。
图1-1-1矿区交通位置表1-1-1 原井田境界拐点坐标表单位:m表1-1-2 深部井田境界拐点坐标单位:m③合并后井田境界合并后井田境界把原浅部井田(28.2607km2)和深部扩大勘探区(面积28.95km2)合并为一个井田。
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1.1井田概况1.1.1地理位置四矿位于平顶山矿区中部,距市中心约6km,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57″北纬:33°46′17″。
矿区内公路成网,程平干线、平郏公路贯穿其中。
矿用铁路与外界相接,由平漯线东接京广,由平宝线西接焦枝。
图2.1矿井地理位置图1.1.2井田开拓平煤股份四矿为立井多水平下山开拓,主提升系统分别为一水平主井和二水平主井;副井为一、二水平共用,井底车场为环形卧式车场,岩石石门连接各采区。
1.1.3开采规模平煤股份四矿位于平顶山矿区中部,东部以一、二矿为界,南部三矿为界,西部以五矿、六矿为界,矿井东西走向约2000m,南北倾斜长约5500Km,井田面积19.29平方公里,矿区为低山丘陵地形。
1.1.4矿井生产能力平煤股份四矿是一个有51年开采史的老矿井,四矿于1958年建成投产,原设计能力60万吨/年,后经多次技术改造,2006年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280万吨/年。
1.1.5生产采区基本情况目前有两个生产水平、一个开拓准备水平。
其中一水平标高±0m, 二水平标高-265m,三水平标高-600 m。
全矿井共划分四个生产采区和一个准备采区,其中一水平有丁九采区、戊九采区;二水平有己一东翼采区、己三采区和庚一准备采区; 一水平丁九采区布置有1个综采工作面;戊九采区布置1个综采工作面和2个掘进工作面。
二水平己一东翼采区布置1个综采工作面,己三采区布置1个综采面、1个安装面和4个掘进工作面,庚一准备采区布置4个开掘工作面;三水平开拓工程布置2个开拓工作面。
1.2煤层地质概况1.2.1煤层赋存情况四矿井田含煤地层自下而上有:石炭系太原组、二迭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目前主要回采煤层有丁5、丁6、戊8、戊9、戊10、己15、己16、己17、庚20共4组9层煤,其中丁5.6合层煤厚度为3.24~4.4m,平均3.64m,煤层结构较复杂;戊8煤层厚度为0.65~2.45m,平均2.00m;戊9煤层厚度为0.56~1.45m,平均值1.08m,煤层结构简单;戊10煤层厚度1.68~2.70m,平均为2.31m;己15煤层厚度0.25~3.7m,平均1.28m,煤厚总体上呈东厚西薄的规律性变化,煤层结构简单;己16煤层厚度为1.18~5.36m,平均3.32m,煤层结构简单;己17煤层厚度为1.18~5.36m,平均3.32m,煤层结构较简单;庚20煤层厚度1.5~2.47m,平均1.8m,煤层结构简单。
第一章矿井工程概况一、矿井设计概况(一)设计内容概述山西和顺隆华北关煤业位于山西省沁水煤田的北东部,和顺普查勘查区的东部边缘,和顺县城西约Ikm 处,北关村至云龙山森林公园一带,行政区划隶属和顺县义兴镇管辖,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30 32 ' 33 ' ’一113033 ' 48 " ,北纬370 19 ' 23 ' ’一37 。
21 ' 06 “。
从和顺至榆次、阳泉、左权等有干线公路相通,阳(泉)一涉(县)铁路从县城通过,矿区东侧有阳(泉)一黎(城)2 盯国道通过。
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该项目属兼并重组整合项目。
1 、井田范围与储量井田东西宽约1 . 76km ,南北长约3 . 22km ,井田面积2 . 4729km2 。
井田内共保有资源/储量16 . 51Mt ,经计算,矿井设计可采储量5 . 762Mt 。
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服务年限及工作制度根据兼并重组整合批复文件,矿井设计生产能力0 . 3Mt / a ; 服务年限13 . 7 年。
年工作日330d ,井下每天4 班工作,其中:3 班生产、1 班准备,每天净提升时间16h 。
3 、井田开拓矿井采用斜井单水平开拓,水平标高+1 045m ,开采15 #煤层。
工业场地新开主、副斜井2 个井筒,主斜井倾角21 . 5 。
,斜长589 . 4m ,净宽4 . 6m ,净断面14 . 75m2 ,井筒内安设带式输送机和架空乘人装置,主要担负矿井提煤、运送人员及进风任务,井筒内铺设有行人台阶和扶手,兼作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井筒内敷设有一趟静压洒水管路、一趟压风管路、两趟动力电缆及信号通讯电缆。
副斜井倾角25 。
,斜长5llm ,净断面8 . sm , ,提升方位角145 。
,净宽3 . Zm ,净高3 . om ,净断面积8 . 5m2 ,井筒内铺设单轨,装备单滚筒纹车,担负矿井辅助运输、液压支架、移变等大型设备下放及进风任务,设有台阶、扶手,兼作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
目录一、概况.................................................................................................. - 2 -二、矿井通风........................................................................................... - 2 -1、现矿井各采区风量计算.............................................................. - 2 -2、现有通风方式及通风系统.......................................................... - 3 -2.2采掘工作面及硐室通风 ........................................................ - 3 -2.3井下通风设施及构筑物布置................................................ - 3 -2.4安全逃生途径 ......................................................................... - 3 -2.5通风设备及反风 ..................................................................... - 5 -2.6矿井风量、风压及等积孔.................................................... - 6 -三、结束语 ............................................................................................... - 6 -四、致谢词 ............................................................................................... - 7 -矿井通风系统设计一、概况平岗煤矿鉴定为高瓦斯矿井。
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一节交通及自然条件一、交通位置格目底一号矿井位于水城县东南方向,直线距离约15km,隶属阿嘎乡、盐井乡管辖。
矿区东北部4km有水城-黄果树二级公路经过,区内有玉(舍)马(场)公路经过,该线与水城-黄果树二级公路相连(法那站),法那站距六盘水市区40km。
以六盘水市为中心,铁路、公路已形成网络,四通八达,交通运输方便,有利于煤矿的建设与开发。
二、地貌水系矿区地处乌蒙山脉东侧,三岔河与北盘江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中山峡谷地貌。
矿区中部出露三迭系永宁镇组石灰岩,形成高山顶,其东侧形成悬崖峭壁。
其下伏飞仙关组地层形成逆向陡坡,沟壑纵横。
含煤地层因易风化冲蚀,形成沟谷毗连的低凹槽地与缓坡。
区内冲蚀作用强烈,沟谷切割较深,多呈“V”字形地貌。
区内最高点为二官麻窝,海拔2211m;最低点位于三屋包以南沟谷中,海拔1430m,相对高差最大达781m。
矿区范围附近主要河流有百车河,位于区外东北方向约2km,由西北流向东流,坡降0.65%,枯水期最小流量为63120m3/d,雨季流量较大。
该河上游建有加开营水库及电站。
三、气象及地震本区位于亚热带温凉春干气候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
年平均气温12.3℃,极端最高气温31.6℃,极端最低气温-11.7℃。
年平均降水量1223.6mm,年平均日照数1555.6h,年无霜期250天左右,年平均风速2.5m/s。
由于受区域性气候的影响,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春旱、倒春寒、冰雹、秋风、霜冻、凝冻等,暴雨常引起水土流失。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水城县境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四、区域经济简况水城县位于贵州省西部,人口72.87万人,境内有汉、苗、布依、水、回、仡佬等26个民族。
全县耕地以旱地为主。
农作物主要为玉米、水稻、油菜、小麦、马铃薯、大豆等;经济作物以油菜、烤烟、茶叶为主;畜牧业主要有猪、牛、羊、家禽等。
第一章矿(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1.1 矿(井)田概况1.1.1交通位置小纪汗井田位于国家规划的“陕北侏罗纪煤田榆横矿区”(北区)的东北部,地处榆林市城西12km,行政区划隶属于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乡、芹河乡和岔河乡管辖。
地理坐标为:东经109°25′25.72″~109°41′35.47″北纬38°22′17.99″~38°30′06.15″本井田交通便利。
神(木)~延(安)铁路、210国道及榆(林)~神(木)~府(谷)二级公路均从井田东侧通过,包(头)~茂(名)高速公路从井田东南侧通过,榆(林)~乌(审旗)公路从井田中部通过,各大村镇之间均有简易公路通连,对外交通和内部运输条件均较便利。
井田向东南距榆林市约20km,榆林城区距各大城市或火车站距离为:延安市350km,西安市680km,包头385km,银川466km,介休340km,乌审旗220km,神木铁路北站140km。
井田交通位置详见图1-1-1。
1.1.2地形地貌井田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陕北黄土高原接壤地带,为沙漠滩地区,沙漠覆盖率在80%以上,其中新月形沙丘和链状沙丘遍布,滩地较少。
井田地形较平坦,地势总体是西高东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部(第18勘查线),高程+1257.4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部东上刀子湾村榆溪河道内,高程+1108.90m,最大相对高差148.5m。
1.1.3气象及水文情况本井田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
春季风沙频繁,夏季酷热,秋季多雨,冬季长而严寒。
根据榆林气象站1984~2002年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为±8℃,最高气温36.7℃(7月),最低气温-29.7℃(12月),日温差达15~20℃。
每年10月降雪,次年3月解冻,无霜期约150~180天。
四季多风,尤以冬季至春末夏初更甚,风向多为东南,最大风速18.7m/s,最大风力达8级以上。
年平均降水量279~541mm,较集中于7~9月份,约占全年的30%,年平均蒸发量1720~2085mm。
第一章矿(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1.1 矿(井)田概况1.1.1交通位置小纪汗井田位于国家规划的“陕北侏罗纪煤田榆横矿区”(北区)的东北部,地处榆林市城西12km,行政区划隶属于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乡、芹河乡和岔河乡管辖。
地理坐标为:东经109°25′25.72″~109°41′35.47″北纬38°22′17.99″~38°30′06.15″本井田交通便利。
神(木)~延(安)铁路、210国道及榆(林)~神(木)~府(谷)二级公路均从井田东侧通过,包(头)~茂(名)高速公路从井田东南侧通过,榆(林)~乌(审旗)公路从井田中部通过,各大村镇之间均有简易公路通连,对外交通和内部运输条件均较便利。
井田向东南距榆林市约20km,榆林城区距各大城市或火车站距离为:延安市350km,西安市680km,包头385km,银川466km,介休340km,乌审旗220km,神木铁路北站140km。
井田交通位置详见图1-1-1。
1.1.2地形地貌井田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陕北黄土高原接壤地带,为沙漠滩地区,沙漠覆盖率在80%以上,其中新月形沙丘和链状沙丘遍布,滩地较少。
井田地形较平坦,地势总体是西高东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部(第18勘查线),高程+1257.4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部东上刀子湾村榆溪河道内,高程+1108.90m,最大相对高差148.5m。
1.1.3气象及水文情况本井田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
春季风沙频繁,夏季酷热,秋季多雨,冬季长而严寒。
根据榆林气象站1984~2002年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为±8℃,最高气温36.7℃(7月),最低气温-29.7℃(12月),日温差达15~20℃。
每年10月降雪,次年3月解冻,无霜期约150~180天。
四季多风,尤以冬季至春末夏初更甚,风向多为东南,最大风速18.7m/s,最大风力达8级以上。
年平均降水量279~541mm,较集中于7~9月份,约占全年的30%,年平均蒸发量1720~2085mm。
第一章矿区总体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1.1 矿井概况1.1.1位置与交通淮北矿业(集团)公司朱庄煤矿,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矿山集镇境内,西距淮北市区约9公里。
朱庄煤矿始建于1959年10月,1961年10月建成投产,设计生产能力75万吨/年,服务年限62年。
该矿井井田东西长约6km,南北宽约5km,面积约25km2。
地理位置东经116°50′16″~116°52′52″,北纬33°59′03″~33°56′37″。
矿区东20公里处有津浦铁路,西有符夹铁路,北接陇海铁路,南在符离集站接津浦铁路,西南有淮符铁路接京九铁路。
煤炭外运专线在矿工业广场西侧,北至张庄煤矿、石台煤矿,南至符夹线上的青龙山站。
矿区有公路直达淮北市,北至徐州,西至永城市,南至宿州市。
北接连霍高速公路,东临合徐高速公路。
1.1.2地形地貌矿区表层为45.02~83.76米厚的第四系冲积层覆盖,形成一个北部偏高,南中部偏低的山间盆地平原。
海拔高度一般在+30~+32之间。
因地下煤层开采,在矿井东南、西部方向形成约10平方公里的塌陷区。
深度一般为1~5左右,最深处可达6米,现部分已回填,部分为积水区。
矿井东西两侧皆为寒武系、奥陶系灰岩构成的北东、南西走向低山丘陵,海拔一般在180~350米之间。
东部有烈山、老鸭山、白顶山,西部有相山、陈将山等,为地下水合地表水的天然分水岭。
1.1.3气候矿区地处淮北平原中部,属季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春秋两季温和,年平均气温14.5℃。
每年1~3月和11月、12月份气温在平均气温以下,4~10月份在平均气温以上。
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0.1℃。
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7.5℃。
年降水量862.29毫米,降水集中在7~8月份,月平均降水量254.4毫米;12月、1月最少,月平均14.7毫米。
每年6~8月为雨季,平均降水天数37天,最长雨季达84天,连续降水最长为10天。
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一节地理位置运裕煤矿位于昔阳县中部,距昔阳县城约8km,行政区划属昔阳县大寨镇管辖。
阳(泉)—长(治)干线公路207国道从井田东部外5km处通过,阳(泉)—涉(县)铁路从井田西部通过,矿井主工业广场距阳涉线上的北亩集运站约2.5km,坪上集运站约10km,距昔阳铁路发煤站12km。
沿铁路北上65km可达阳泉,与石太铁路接轨,向南可至河北涉县,再转向东至邯郸与京广铁路相连,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便利。
第二节地质情况本井田总体上为一向斜构造(北亩向斜),北亩向斜轴部位于井田西南部,两翼对称,地层倾角3°~8°,井田内发现7条正断层,除F5正断层落差为15m外,其余断层落差均不大,为5~6m, 井田中西北部陷落柱较发育,特别是随着煤层采空,顶板跨落形成塌陷裂隙,会导致上部含水层的水沿裂隙下渗。
由于煤层之上没有强含水层,所以断层、陷落柱对矿井充水因素影响不大。
第二章矿井开拓第一节井田开拓根据井田开拓部署,全井田只布置一个采区,走向长平均1500m,倾斜宽平均2500m,面积3.32km2。
采区设计储量22366kt,设计可采储量13976kt,服务年限11a。
在主提升斜井以东以18°倾角、344°26′40″方位角布置采区,落底于15号煤层底板。
布置轨道上山和回风下山,在对面布置采煤工作面。
新建回风立井落底至+722m,通过回风石门与回风巷贯通。
形成生产系统。
现井田为一个采区,采区走向长为1020m,倾斜长为1700m。
开拓大巷即为采区的准备巷,在大巷两侧直接布置回采巷道。
轨道大巷、胶带大巷、回风大巷、瓦斯尾巷均沿15号煤层顶板布置;运输顺槽、回风顺槽沿15号煤层底板布置(在煤柱内沿顶板布置,距停采线10m范围内由沿顶布置过渡到沿底板布置);。
运输顺槽直接与运输大巷相接;回风顺槽直接与回风大巷相接,并与运输大巷相连,回风顺槽与运输大巷之间设有风门,形成采区完善的通风、运输、供电、排水系统。
第一章矿井概况矿井位于宁阳县堽城镇境内,开采范围由采矿许可证12个拐点坐标连线圈定为界,截至2010年底保有资源储量333.7万吨,可采储量166.8万吨,服务年限9.3年。
矿井现采用一对斜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方式,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主斜井提升煤矸和材料及设备,副斜井安装架空乘人装置运送人员,水平大巷采用蓄电池机车运输。
矿井按照设计要求现共布置3个掘进工作面、1个回采工作面,即主副下山联络巷、3100采区回风下山、-110m辅助水平水仓、3102采煤工作面。
采煤工作面采用炮采工艺,使用悬移支架支护顶板,单体液压支柱配合铰接顶梁进行加固,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
矿井自2008年11月实施技改,于2010年12月13日由技改矿井变为生产矿井,生产能力由6万吨/年变更为12万吨/年。
一、提升系统主斜井安装JTP-1.6型矿用提升绞车一部,电动机功率130KW,采用串车1吨U型矿车,担负矿井煤炭、矸石、材料和设备提升任务。
副斜井安装架空乘人装置,担负人员上下井任务;以上两井筒提升各类保护装置齐全,正常使用安全有效,满足矿井安全生产的要求。
二、通风系统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主、副斜井进风,立井回风。
主要通风机房安装两台4-72-11No16B型离心式通风机,1台工作,1台备用;矿井进风量为1769m3/min,总回风量1788m3/min,负压780Pa,等积孔1.3m²。
三、排水系统-26m水平中央水泵房安设3台200D43³3排水泵,配用YB315M2-4型160kw防爆电动机,水泵扬程136m,流量288m3/h。
敷设排水管Ф219mm无缝钢管2趟,沿主井筒直排地面,水仓容积为1520m3。
-26m标高以上的水被开采16.17层煤时使用的总回风巷截住,沿水沟流入-26m水平水仓,涌水量18 m3/h。
-26m水平以下的水经采空区底板流入到下部采空区。
为抽排16、17煤采空区内的积水,在-55m标高两井筒之间设立了辅助泵房,泵房内安设1台DA1-150³7型水泵,配YB315M—2型132kw防爆电动机,水泵扬程191m,流量162m3/h,沿副井直排地面;安设2台DA1-150³3型水泵配YB250M-2型55kw防爆电动机,扬程81米,敷设两趟排水管Ф159无缝钢管沿暗斜井至-26m水平,水仓容积960m3。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矿井建设条件第一节井田概况一、交通位置东博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行政区划隶属于伊金霍洛旗新庙镇。
具体位置在七概沟西北一带。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5′06″~110°17′56″;北纬:39°22′15″~39°25′25″。
井田位于伊金霍洛旗新庙镇东南与陕西省交界处,新庙镇南约8km,包府公路由井田东南部穿过,沿包(头)—府(谷)公路向南约35km可至陕西省神木县大柳塔镇,向北约62km可到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东胜区是鄂尔多斯市市政府所在地,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东西向有109国道(北京-拉萨)经过市区,南北向有210国道(包头-南宁)、包府公路(包头-府谷)、包神铁路(包头-神木)通过,交通干线、支线四通八达。
详见交通位置图(图1-1-1)。
二、地形地貌井田地形呈北高南低,最高点位于勘查区北部,海拔标高1332.0m,最低点位于勘查区南部七概沟中,海拔标高1200m,最大标高差132.0m。
区内一般海拔标高为1250~1300m,一般高差50m左右。
井田第四系风积砂(Q4eol)分布广泛,植被稀少,属半沙漠波状沙丘地貌特征。
三、水系井田东南部为七概沟,井田内沟谷均为七概沟的支沟,所有沟谷均为季节性沟谷,旱季无水,雨季在暴雨后可形成短暂洪流,向南经勃牛川流入陕西省的窟野河,最终注入黄河。
四、气象情况井田属半沙漠、干旱—半干旱高原大陆性气候,阳光辐射强烈,日照丰富,冬寒夏热,多风少雨。
据伊金霍洛旗气象站资料,区内年平均气温6.2~7.8℃,最高气温36.6℃,最低气温-29.6℃;年均降水量350mm左右,多集中在7、8、9月份;年均蒸发量2492.1mm;常年以西北风为主,最大风速24m/s;最大冻土深度1.5m。
五、地震情况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对照《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00),地震烈度为6°,为弱震预测区,近年来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
1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1.1 井田概况1.1.1位置沁城煤矿井田位于山西省沁水煤田的南部,沁水县县城的东部,行政隶属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龙港镇。
交通位置见图1-1。
1.1.2交通:井田内和沿井田北部界外杨河北岸分别有晋(城)~侯(城)公路及沁辉公路通过,晋~侯公路东在晋城市可接207国道至洛阳及晋(城)~新(乡)高速;西可至侯马与大运高速公路相接。
此外还有正在施工的侯(马)~晋(城)高速公路穿过井田。
矿井工业场地位于沁辉公路南侧杨河北岸滩地上,距沁水县城东约5km,距晋城市104km,距侯马市87km,距太原236km。
铁路:侯(马)~月(山)铁路从矿井工业场地北侧通过,郑庄车站及沁水车站位于井田东西两侧,距矿井工业场地约13km(公路里程),通过该铁路西可至侯马,东经河南月山、山东济宁,可达山东日照港;由河南月山南下通过焦柳线可至南方各省。
因此,矿井交通便利。
1.1.3自然地理1. 地形、地貌井田位于中条山东北延伸端,山势陡峻,沟谷纵横,地形复杂,属低山丘陵地貌。
总的地势为南高北低,最高点为井田西南部的竹岑顶,海拔标高+1305m,最低点为井田东北部的杨河河床,海拔标高+783m,最大相对高差522m。
2. 河流井田内主要有杨河,属黄河二级支流,发源于沁水县杏峪乡云合山的关门岭脚下,杨河上游有梅、杏两条主要支流,在沁水县城东侧汇合称为杨河,流域总交通位置图1-1面积426km2。
该河为常年河流,最小流量为0.2m3/s。
该河流沿井田北界通过至郑庄乡河头村后汇入黄河一级支流—沁河,沁河穿切太行山汇入黄河。
3. 气象井田所属地区为东亚季风温暖带半湿润气候,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一年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夏季炎热多雨,春秋季节多风少雨,年均气温10.5~12.5℃,年平均降水量537.1mm。
本区风向:冬、春季多西北风;夏、秋季多东南风,风力一般3~4级。
4. 地震烈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沁水县为7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属第一组。
第一章矿井概况1.1地质条件及煤层特征1.1.1区域地层区域地层在格木底向斜,蟠龙向斜,比德向斜和加嘎背斜出露有石灰岩系、二叠系、三叠系和第四系地层。
二叠系、三叠系出露最多,二叠系上统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
区域内除少量的火山喷发岩(峨眉山玄武岩)外,均为沉积岩分布。
区域地层出露见下表:表1—1 区域地层简表地层时代及编号厚度(m)第四系(Q)0—40侏罗系(J)0—20第三系(T)中统(T2)法朗组下段251—350关岭组中段258—358下段160—372 下统(T1)永宁镇组第四段85—216第三段104—143第二段129—160第一段152—211夜郎组第三段78—289第二段100—394第一段107—359二叠系(P)上统(P2)长兴大隆组65—120龙潭组145—520 峨眉山组0—400下统(P1)茅口组上段74—148下段106栖露组57—195梁山组29—249石灰系(C)上统(C3)马平群组3—471.1.2井田地层井田出露地层有二叠系下统茅口组,上统峨眉山组、龙潭组、长兴组、大隆组;三叠系下统夜郎组、永宁组,中统关岭组和法朗组及第四系等。
1,二叠系⑴下统茅口组:分布在井田西侧以外。
由石灰岩、燧石灰岩及少量的硅质灰岩、硅质岩、白云岩组成。
以中部分布稳定的燧石灰岩夹燧石为标志分上下两段:①上段:以灰色中厚层至厚层生物碎屑石灰岩为主,次为燧石条带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
富含蜓科及腕足类化石。
厚168m左右。
②下段:浅灰至深灰色厚层块状石灰岩,富含白云质斑块和团块状、囊状、脉状重晶石。
下部夹白云岩,富含蜓科及少量珊瑚、腕足类、苔藓虫等化石。
厚235m 左右。
⑵上统①峨眉山组:黑灰色、灰绿色玄武岩。
坚硬、具微晶结构和气孔状、杏仁状构造,节理发育。
顶部见凝灰岩,其喷发与侵入过程在成煤时早已完成,对煤质无影响。
分布在井田西侧边缘,厚度为200m。
②龙潭组:为一套以泥岩至细粒碎屑岩为主,浅海至海滨平原沼泽相的海陆交互相(以陆相为主)含煤岩系。
白庄煤矿矿井概况第一章矿井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矿井概况矿井交通位置,隶属关系:焦煤公司白庄煤矿位于焦作市东北部,修武县方庄镇境内,南距修武县成12km,西距焦作市20km,云台大道(修武——云台山),焦(焦作)——辉(辉县)公路,中铝一号公路经矿区西部和北部通过,交通方便,现隶属河南煤化集团焦煤公司。
第二节地质特征一、矿井煤层:井田西起界碑断层,东与吴村(2008,4月已闭坑)相邻,南至魏村断层,北到九里山断层和煤层露头。
二、地质构造:白庄井田四周受断层包围,总体为一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
井田内部地层走向变化较大,地层倾角4~18°,一般在5~9°,浅部较缓,深部有变陡的趋势,近北部边界断裂处由于断裂影响地层局部翘起。
井田内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
另外井田北部边界近年多次多孔揭露一落差大于1000m 的逆推断层,空间展布需进一步控制。
延深水平地质构造总体展布特征受井田构造控制,无大差异。
1、断层:延深范围内断裂构造发育,根据其展布方向,大体分为三组,第一组为NW向,有F1-2等,本组断层主要分布井田的东北边界附近,井田内数量不多。
第二组为NE向,有F2、F24-1、F3、F03、F21、F21-1等,本组断层一般落差较大,切割较深,延伸距离长,其运动方向在F3、F03断层以北,均为北升南降,呈台阶式断落,在F3、F03断层以南多为南升北降,是井田内主要的控制性构造。
第三组是NNE向,有F7、F24、BF2等。
本组断层在井田内较发育,延伸远,倾角较大,并伴有扭性特征,它们一般切割第一、二组断层。
另外,井田内还发育少量近EW向断层。
本水平延深范围内H>10m的断层37条,H>20m的断层31条,H>30m的断层21条,其中控制程度较高断层27条,BNF1、F1-2、F2、F2-1、F21-1、F24-3、F45、BF51、BF52、BF54、BF64等10条断层控制较差。
第一章矿井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矿井概况一、交通位置照金煤矿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西北46km处的照金镇寺坪村。
东北行政区划隶属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管辖,西部属旬邑县石门乡管辖。
地理坐标:东经108°32′58″~108°39′16″,北纬35°03′36″~35°05′58″。
目前,矿井的外部运输条件为公路运输,旬邑县~柳林~耀县二级公路从本区穿过,与西同高速公路相连。
梅家坪~前河(焦坪)铁路运煤专线柳林站,距本矿约23km,可谓交通方便(见图1-1)。
二、地形地貌本区地貌特征为中~低山区,属子午岭的南延部分。
山峦起伏,沟谷纵横。
地势北高南低,最大落差600米。
最高点为北部石门关山梁,海拔1827.60m,最低点为寺坪河谷,海拔1200m,一般高差100~400m之间。
三、河流区内河流以寺坪河和秀房沟河为最大,均为常年流水;另有寨子沟、老君庵沟、南沟等,其水均流入寺坪河。
寺坪河和秀房沟河在井田东南边界处汇合东流。
根据1984年测量河水流量:秀房沟河13881.97m3/d,寺坪河1119.6m3/d,南沟180m3/d,寨子沟293.76m3/d,老君庵沟157.25m3/d。
四、气象及地震1、气象本地区为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温差大,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降水多集中在7~9月份。
据耀县气象站历年统计,年平均降水量586mm,蒸发量1492mm。
年平均气温13.6℃左右,最低气温-16℃(元月),最高气温38.3℃(七月)。
霜冻期为10月下旬至翠年2月中旬。
最大冻结深度约0.23m左右。
2、地震据耀县县志记载,自1555年至1783年,耀县地区曾发生多次地震,国家地震局和建设部发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所示,该区地震烈度为Ⅵ度。
五、矿区经济概况本区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效益差。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果等,粮食可以自给。
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一节矿区概况一、地理位置、交通新源井田位于山东省滕州市西部昭阳湖区。
行政区划归滕州市和微山县共同管辖。
地理位置:新源井口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4′31″,北纬35°01′35″。
井田东西长约8-9km,南北宽约7-9.5km,面积约54km2,其中湖区面积约占井田面积的87%。
交通情况:本区东有京沪铁路,区内辛安港距滕州火车站25km;井田东侧有济(宁)微(山)公路和两条县级公路;井田内有京杭大运河,北达济宁,南通苏、沪、杭,湖滨筑有留庄港、辛安港两个航运码头,经昭阳湖与大运河相连,交通方便。
见交通位置图1-1-1。
二、地形地貌本区北面为丘陵和凫山中低山区,区内大部分为湖区,地面标高+30.14~36.35m,湖底标高约32m。
地势为东高西低。
井田东侧中部有一条北沙河,河水自东北流向西南至昭阳湖,属季节性河流。
井田大部分面积位于湖水区,湖面辽阔,常年积水,最高洪水位+36.48m,沿湖筑有堤坝,湖堤顶标高+37.19~39.89m,堤坝宽2~5m。
近十年水位偏低,丰水期水位标高+34.04~35.25m。
三、气象及地震1、气象本区为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属海洋与大陆间过渡性气候,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约为13.5℃。
降雨多集中7、8月份,年平均降水量768.3mm。
本区四季风向变化较大,春、夏、秋三季以东南风为主,冬季北风、西北风较多。
4月份和夏季大风较多,历年最大风速29m/s(1969年7月22日)。
2、自然地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本井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山东省第一组)。
四、周围其它煤矿开发情况新源井附近已建矿井有武所屯、休城、徐庄、赵坡、留庄、级索、王晁、北徐楼、滨湖和锦丘等10对地方、国有煤矿(详见图1—2 周边矿井分布示意图)。
东邻枣庄市台儿庄区王晁煤矿、北邻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滨湖煤矿,西和南为新安煤矿南井。
新源井与四邻间边界皆为人为划定。
其中王晁煤矿为年产量0.3Mt/a滨湖煤矿为年产量1.20Mt/a,新安煤矿为年产量3.00 Mt/a。
这些矿井的建设和生产为本井田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五、矿井建设条件1、水源本区水源可靠,水量丰富,可供矿井选择的有第四系的冲击层的砂岩水和奥灰水。
2、电源本矿井的电源可引自井田东部和北部的十里泉、大邬、杜庙变电所几新建成的留庄变电所,矿井电源落实可靠。
3、建设材料矿井建设所需要的主要建筑材料除钢材、木材及部分水泥需外地采购外,其余砖、瓦、土、石等均可由当地解决。
第二节井田地质特征一、井田境界、尺寸及面积本井田东起37和41勘探线,西至57勘探线与湖西矿井为界,北起大刘庄断层,南至F45-14断层及45-14、47-8、50-5、51-11钻孔连线和f54-9断层与新安煤矿为界。
新源井口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4′31″,北纬35°01′35″。
井田东西长约8-9km,南北宽约7-9.5km,面积约54km2,其中湖区面积约占井田面积的87%。
二、地层及主要特点本区为全隐蔽的华山型石炭、二迭系煤田。
地层自上而下为第四系、上侏罗统蒙阴组、下二迭统石盒子组和山西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中石炭统本溪组、中、下奥陶统地层。
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迭统山西组。
其中第四系遍布全区,厚度86.70~156.55m,平均122.23m,该层由东向西逐渐增厚,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上侏罗统蒙阴组最大残厚863.37m,平均256.15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下二迭统石盒子组最大残厚86.10m,平均35.29m,与下伏地层山西组呈整合接触。
下二迭山西组正常厚51.85~81.10m,平均65.98m,含煤3层(2、3(3上)、3下),3煤层厚度大,储量丰富,为本区主要煤层。
本组整合于太原组之上。
上石炭统太原组厚33.45m~193.50m,平均170.34m,含煤20层,大部分可采2层(1216煤层),局部可采1层(14煤层)。
含灰岩14层,其中三、五、下、八、九、十灰厚度稳定,分布普通,可做本组主要标志层,该层整合于本溪组之上,本溪组厚度51.35~19.85m,平均30.77m。
与下伏奥陶系石炭岩呈假整合接触,奥陶系中、下统最大残厚204.7m,总厚可达741m。
奥陶系灰岩为区内强岩溶裂隙含水层。
三、可采煤层特征及可采储量1、可采煤层特征本区含煤地层为二迭系下统山西组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共含煤23层,其中大部面积可采3(3上)、3下、12下、16共十层,平均总厚17.96m。
3(3上)煤层最厚,最大最度10.54m,平均厚8.42m。
全区分布12煤,大部可采,平均厚度1.33m;局部可采煤层为14煤层。
可采煤层特征见表1-2-2。
可采煤层特征表表1-2-12、储量计算1、本区煤层以气煤为主,兼有气肥煤,属于炼焦配煤,煤层倾角一般小于15度,依据规范规定,煤层的最低可采厚度伪0.7m。
灰份不大于40%。
2、采用地质块段法和煤层伪厚及水平面积直接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计算煤层储量。
煤层块段平均厚度,采用块段内和邻近控制点的见煤点煤厚,以算术平均数求得。
储量计算厚度:夹石厚度不大于0.05m时,与煤分层合并计算,复杂结构煤层的夹石总厚度不超过每分层厚度的50%时,以各煤分层总厚度作为储量计算厚度。
按照断层落差大小,两侧各留设一定水平宽度的安全煤柱,落差不小于100m的断层两侧各留设100m的断层煤柱;落差在≥50~<100m 的断层两侧各留设50m的断层煤柱;落差在≥30~<50m的断层两侧各留设30m的断层煤柱;落差小于30m的断层上组煤不留设煤柱;落差≥10~<30m的断层下组煤留设20m的断层煤柱;落差<10m的断层不留设断层煤柱。
煤的视密度为3上煤1.36,3下煤1.35,12下煤1.33,14煤1.32,16煤1.30。
3上煤地质储量为8909万t, 3下煤地质储量为1829万t, 12下煤地质储量为5395万t, 14煤地质储量为1005万t, 16煤地质储量为8072万t。
3、设计储量(1)井田南部及东部留50m井田煤柱。
(2)本井田大部分位于湖区,进有马口庄台一个村庄在井田开采初期压煤。
(3)防水煤柱问题根据地质报告,本井田开采3煤时,上侏罗统含水层为3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之一。
矿井设计储量计算表1-2-24、可采储量(1)工业场地、井筒留设保护煤柱,对较大的村庄留设保护煤柱,对零星分布的村庄不留设保护煤柱;(2)各类保护煤柱按垂直断面法或垂线法确定。
用岩层移动角确定工业场地、村庄煤柱。
岩层移动角为β63°、γ70°、δ70°,表土层移动角为45°;(3)大巷煤柱宽度3上60m,3下50m。
(4)开采损失3上按照25%,3下按照20%计算损失量。
矿井可采储量计算表1-2-3四、地质构造本井田位于滕县背斜中西部,为向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并伴有宽缓的短轴褶曲。
由于受凫山、孙氏店、峄山等区域性断层的控制,区内次级构造以北东向为主,次为近南北向和西北向断层,早期褶曲为北东向,并伴有北东向逆断层,后受燕山晚期构造运动影响,后期南北向断裂对前期北东向构造进行改造,将其复合、错断、同时产生了少量北西断层,全区属构造中等井田。
见井田构造视意图1-2-1。
1、主要褶皱有47-6向斜和49-9向斜。
2、断层本区内有45条断层,其中落差≥100m的2条,≥50m的4条,≥30~50m的7条,≥10m~<30m的14条,<10m的18条。
详见区内断层一览表(表1-2-1)。
断层分布详见井田构造示意图1-2-1。
3、岩浆岩井田内有8个钻孔见岩浆岩,入侵太原组及蒙阴组之中,对16煤层及煤质有轻微的影响。
主要分布于井田的东北部(37~39勘察线间)及西南部(57~3孔处),呈脉状侵入在大刘庄断层的上盘附近。
除37-15、67-5孔16煤层、38-11孔14煤层,因受其影响变质为天然焦和38-10孔9煤被吞蚀外,其余均未受影响。
本井田只有57-3孔在侏罗系中也发现岩浆岩,厚27.2m,但其在3煤层露头以外,对3煤没有影响。
岩浆岩呈灰黑色、致密块状、坚硬、具气孔、杏仁状构造。
基质矿物主要由白色辉石组成,辉石呈柱状次为橄榄石,橄榄石具蛇纹石化及绿泥石化。
岩浆岩的入侵年代大致相当于燕山晚期。
主要断层特征表表1-2-4五、水文地质1、含水层根据本井田含水层的水文地质条件,3煤层开采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为浅部第四系下组砂砾层,上侏罗统一段砂砾岩,3煤层顶底板砂岩,12下煤层开采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为五~九灰间的薄层灰岩及砂岩;16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十下灰岩,深部构造和奥灰水影响。
因些,本井田水文地质类型山西组3煤层为裂隙岩溶类中等型;12下煤层为裂隙岩溶类简单型;16煤层为裂隙岩溶中等型。
区内主要含水层自上而下为第四系上、下段砂砾岩;侏罗系第一、第二段砂砾岩层;二迭系山西组3(3上、3下)煤层顶底板砂岩层;石炭系太原组第三、五、八、九、十层石灰岩;本溪组十四灰;奥陶系石灰岩。
2、隔水层(1)第四系中部隔水层段厚度19.0~54.5m,平均36.7m。
主要由粘土、砂质粘土、粘土砂质砂组成,夹薄层砂层。
粘土含量高,可塑性强,且广布全区,一般含粘土1~7层,累厚0~38.65m,平均8.70m,是稳定的隔水层段。
经42-16钻孔(上组)与42-12钻孔(下组)抽水试验证实,第四系上下组水无水力联系,静水位差8.62m,43-21钻孔位于湖滨,地面高出湖面不足1m,而第四系水位埋深达25.47m。
因而中组有效地阻止了大气降水、地表土、上组潜水与下部含水层水力联系。
由于中组隔水层的存在,下组砂层不连续,湖水与下部基岩含水层无直接联系,因而对煤层开采无影响,沿湖的徐庄(大屯)、崔庄矿的开采亦证明湖水对煤层开采无直接影响。
(2)、上侏罗统三段粉灰岩相对隔水层揭露最大残厚863.37m。
该段含水极弱,可视为相对隔水层段。
抽水试验时常在粉砂岩中止水,据管内外水位观测,止水效果良好,水位差较大,也证明了其隔水性。
(3)、16煤层至奥灰层段隔水层由于太原组下部和本溪组组成,16煤层至奥灰正常间距41.97~73.30m,平均53.94m,由泥岩、粘土岩、石灰岩及煤组成,实验证明粘土岩和泥岩隔水司长较好,据计算该层抗压强度加权平均值为51.01~108.94Mpa,整体强度较高,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因厚度较大,强度较高,可以阻止奥灰底鼓突水。
但在深部水压增大或受构造影响强度减弱、间距变小处,要加强防范奥灰水。
3、断层的导水富水性根据65个揭露断点的钻孔统计,泥浆消耗量为0.02~0.27m3/h,与上、下盘正常层位相比,消耗量略有增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断层带不富水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