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治疗在ACS中应用-KOL-精选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56
【药说】抗凝和抗血小板药在ACS中的应用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引起血小板聚集,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因此对于ACS患者来说,不管早期还是晚期,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都尤为重要。
那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是同一回事吗?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是同一回事吗?抗凝和抗血小板统称为抗栓治疗,目的都是为了预防血管内血栓的形成,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当然不是同一回事,即使它们都是预防血管内血栓的形成(只预防血栓的形成,对已形成的血栓无效哦)。
抗凝是抑制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从而快速阻断凝血瀑布的级联反应,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
诱发血栓的主要因素是血小板聚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而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抗血小板。
抗凝和抗血小板是一对双胞胎,我们在临床中常常同时使用。
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我们常常给予皮下注射肝素同时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因为肝素抗凝作用起效快,但作用时间短,而抗血小板药物起效慢,但作用时间持久,因此起到了优势互补。
一、常用抗血小板药物1、经典神药—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是由德国人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于1853年发现并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1898年开始被发现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一举成为心血管内科的新宠。
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内环氧化酶-1(COX-1),使血栓素A2(TXA2)形成减少,从而阻断血小板聚集,并抑制中性粒细胞来源的血小板活化。
冠心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建议75~150mg 1次/日(肠溶片建议餐前口服,普通片剂建议餐后口服),终身使用。
现研究表明增加剂量并不会增加获益,反而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和出血风险。
2、后起之秀—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血小板内的ADP P2Y12受体,干扰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活化,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
---------------------------------------------------------------最新资料推荐------------------------------------------------------ ACS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新进展急性冠脉综合征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新进展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斑块表面血栓形成和/或远端血栓栓塞,造成完全或不完全心肌缺血为特征的一组疾病。
根据心电图表现, ACS 分为 STE-ACS和 NSTE-ACS。
STE-ACS 反映了冠状动脉急性完全闭塞,血栓成分以纤维蛋白和红细胞为主,即红血栓。
NSTE-ACS 反映了冠状动脉非完全闭塞,血栓成分以血小板为主,即白血栓。
无论 STE-ACS 还是 NSTE-ACS,血栓形成和/或血栓栓塞都是最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因此,抗栓在 ACS 的治疗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血小板活化与凝血系统激活是血栓形成和/或血栓栓塞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两个关键环节,两者在体内紧密联系,凝血系统激活后产生的凝血酶,是一个强有力的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后又将促进凝血过程。
抗栓治疗应针对凝血系统和血小板两个环节,分别称为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
全球每年有 1700 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ACS 患者住院期间及远期死亡率分别为 6%和 12%。
1/ 8大量的研究证明,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的联合使用一方面可以降低 ACS 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改善预后;但另一方面,各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同样威胁患者的生命。
因此,平衡血栓与出血风险是 ACS 患者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的重点及难点,尤其在高危患者和某些特殊人群如高龄、肾功能不全等。
一、抗血小板治疗首先,无论 STE-ACS 还是 NSTE-ACS,急性期双联(甚至多联)抗血小板治疗是必须的。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小板膜糖蛋白Ⅱ b/Ⅲa(GPⅡ b/Ⅲa)受体拮抗剂和西洛他唑等。
抗凝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应用的进展潘 伟(山东省泗水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山东济南 273200)【摘要】在急性冠脉综合症(acule coronary syndrome,ACS)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血栓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抗凝药物在AC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可以起到深静脉血栓预防和房颤预防作用,是临床一个重要治疗方法。
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抗凝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治疗中展开分析。
【关键词】抗凝药物;急性冠脉综合症;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54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6.22.02ACS患者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在冠脉不稳定斑块上出现血栓、血小板聚集,从而导致患者临床出现冠脉急性闭塞或血流受损,在患者治疗中主要是对患者实施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1]。
抗血小板治疗一直是ACS患者二级预防策略,在患者出院后75%以上患者均需要实施双重抗血小板治疗[2]。
同时强化抗凝治疗在ACS患者急性期和围术期的应用,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心血管发生风险,但是在抗凝治疗中需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抗凝治疗有助于降低患者的心血管风险,但是会提高患者的出血风险,甚至会造成严重出血,弱化患者的心血管效益[3];第二,在当前环境下抗凝治疗重点是应用在ACS患者急性期,在长期二级预防中还没有足够经验,抗凝治疗的预后改善效果还不明确。
在当前新型抗凝药物研究中,重点针对以上两方面展开实验分析,本文总结分析抗凝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发展现状。
1希美加群这一药物属于是第一代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有研究表明希美加群组患者的治疗后的死亡率、缺血性事件复发率以及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偏低,ACS后发生房颤患者分别实施阿司匹林治疗和结合希美加群治疗,治疗后,结合希美加群治疗组患者的一级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4]。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阿司匹林结合希美加群在ACS后新发房颤患者治疗中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