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版高中生物第2章生物个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3节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第1课时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
- 格式:docx
- 大小:564.10 KB
- 文档页数:12
第3课时人体的体液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体液调节(1)调节物质: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
(2)调节途径:通过体液的传送。
2.激素调节(1)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高效生物活性的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被传送到人体各个部位发挥调节作用。
(2)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5)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①相对特异性——激素释放进入血液,被运送至全身各个部位,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器官、细胞(它们依次被称为靶器官、靶细胞),该特性与受体有关。
②通过体液传递信息——激素在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传递,通过体液完成的,作用于靶细胞时,既不添加成分,也不提供能量,仅对其生理生化反应起着调节作用。
③微量和高效能放大作用——人体内的激素的含量甚微,但其作用显著,这是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发生一系列放大作用的结果。
④协同和拮抗作用——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对人体生长发育的调节具有协同作用;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和胰高血糖素的升血糖作用相互拮抗,共同调节血糖的动态平衡。
(6)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人体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①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能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②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基础自测]1.判断对错(1)人体内的腺体都可以分泌激素。
(×)提示:人体内只有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才分泌激素。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提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
(3)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4)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分泌激素。
(√)(5)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可以是垂体。
(√)(6)生命活动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以体液调节为主。
(×)提示:生命活动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
2.下列关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导学号:85732076】A.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B.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能将电信号转变为激素信号C.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患者,由于TSH分泌不足而导致甲状腺畸形发育D.正反馈调节对维持内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稳态有重要意义B[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其合成、分泌与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A 错误;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能将电信号转变为激素信号,分泌激素,B 正确;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患者,由于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TH分泌不足,而TSH分泌过多,C错误;负反馈调节对维持内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稳态有重要意义,D错误。
生物必修3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一、稳态的生理意义1、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内液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内环境)淋巴(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2、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二、体温调节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4、体温调节过程:(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三、水平衡的调节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3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体液调节(1)调节因子:如________等化学物质,其中主要是________。
(2)传送方式:通过________传送。
(3)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比较项目举例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神经调节缩手反射迅速准确、比较局限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体液运输较长3.体温调节(1)产热①途径:主要是细胞中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器官:____________________产热为主。
(2)散热途径:①主要通过________的蒸发、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散热。
②其次还有________、排尿和排便等。
(3)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4)调节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
4.水盐调节(1)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为例)(2)调节方式及主要激素:____________________和神经的协调作用,参与的主要激素为________。
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1)关系①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________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________的一个环节。
②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者常常同时参与某一生命活动的调节。
(2)意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___________,共同维持________,保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课前小测】1.判断正误:神经调节比较迅速,作用范围比较广泛。
2.判断正误: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增加了产热量,其调节方式只为体液调节。
3.判断正误:体温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
4.判断正误:当一个人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下丘脑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5.判断正误: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第3课时体液调节与稳态激素的应用[目标导读] 1.通过教材P52的实验,了解其他化学物质在体液调节中的作用。
2.结合教材P53图2-40,阐明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机制。
3.阅读教材P54~55,概述激素的应用。
[重难点击] 1.CO2、O2和H+的平衡。
2.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
一体内O2、CO2和H+含量的稳态通过教材P52实验,探究CO2的调节作用。
1.实验:运动对呼出气体CO2含量的影响通过分析思考:(1)呼出气体中的CO2来自组织细胞。
(2)安静时与运动后两个锥形瓶中溶液的pH哪个变化比较大?答案运动后的锥形瓶。
(3)CO2的产生与运动的关系是:当机体剧烈运动后,体内的分解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多,产生的CO2比安静状态显著增多。
2.O2、CO2和H+含量稳态的维持机制结合上面的实验及教材内容,完善下面的图解,分析其调节过程。
当血液中CO2和H+浓度高于正常水平时,在某些大动脉附近的化学感受器兴奋,信息经传入神经到达延髓,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肺泡气体交换增多,从而使血液中CO2和H+浓度下降,恢复稳态。
相反,则使呼吸中枢的活动减弱,呼吸变浅变慢、肺泡气体交换减少,最后使血液中的CO2和H+浓度上升,恢复稳态。
3.归纳体液调节的概念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的作用对机体生理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中主要的化学物质是各种激素。
归纳提炼根据调节过程判断调节方式(1)为神经调节(2)为体液调节(3)为神经—体液调节(4)为体液—神经调节活学活用1.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 )①与血浆中含有HCO-3、HPO2-4等有关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浆pHA.① B.①②③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答案 C解析血浆中的CO2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浆后,就与血浆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钠,而过多的碳酸氢钠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第1课时神经调节的结构与调节的基本方式[目标导读] 1.结合教材图2-23至图2-28,阐明神经系统的构成。
2.结合具体实例,掌握反射弧的结构和反射的活动过程。
[重难点击] 反射弧的结构。
一人体的“通讯网”神经调节对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起主导作用,神经系统是完成神经调节的基础,在人体内构成了一张复杂的“通讯网”。
1.“通讯网”的组成单位——神经元结合教材P32内容,完善以下图示,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神经元的细胞核位于其细胞体的部位。
每个神经元都有许多条突起,其中只有一条是轴突,其余的都是树突。
(2)单从细胞形态上看,更适合与其他细胞联系和传导信息的是神经元,理由是其细胞长且有较多的突起,因而更适合与其他细胞联系和传导信息。
(3)神经元的基本功能:接受刺激信息、传导信息和处理信息。
2.神经系统的结构——“人体通讯网”(1)中枢神经系统①组成:包括脑和脊髓,机体绝大多数神经元都存在于其内部,它们通过众多的突起形成复杂的神经元网络。
②功能:神经元之间复杂而广泛的网络联系,有利于对不同信息进行分析整合。
(2)周围神经系统①组成: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其主要成分是神经纤维。
②神经纤维分为感觉纤维(或传入纤维)和运动纤维(或传出纤维),二者混合在一起叫做混合性纤维。
a.感觉纤维:与感受器相联系,负责将外周感觉信息传入中枢。
b.运动纤维:与效应器相联系,负责将中枢整合的信息传出来支配效应器活动。
③脑神经:a.分布:脑的不同部位。
b.组成:人的脑神经左右对称,共有12对。
c.功能: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颈部和肩部的骨骼肌及胸腔、腹腔的内脏活动。
④脊神经:a.分布: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
b .组成: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共31对,分为前根和后根。
c .前根:由脊髓内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组成,是运动纤维,负责将中枢的运动信息传出来控制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d .后根:由脊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组成。
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随脊神经分布于身体各处,形成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刺激,并将感觉的信息传入脊髓中枢。
⑤植物性神经:a.组成:是管理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
b .功能特点:两种神经对同一器官的生理作用一般是相反对立的。
c .两种生理作用相反的神经共同调节同一个器官活动,可使器官做出的反应活动更精确,更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归纳提炼神经元——⎩⎪⎨⎪⎧结构⎩⎨⎧细胞体突起⎩⎪⎨⎪⎧轴突树突功能:接受刺激信息、传导信息和处理信息↓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活学活用1.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B .每个神经元都有许多条突起,其中只有一条是轴突,其余的都是树突C .神经元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但不能传导兴奋D .神经元的细胞核位于细胞体中 答案 C解析 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 项正确;每个神经元都有许多条突起,其中只是一条是长的轴突,其余的都为短枝的树突,B 项正确;神经元不仅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还能传导兴奋,C 项错误;神经元的细胞核位于细胞体中,D 项正确。
二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阅读教材P34~36,观察下面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两个图示,回答以下问题。
1.反射的概念(1)刺激与反应:环境中能够引起有机体发生反应的任何变化或信号,叫做刺激。
机体对刺激所做出的各种应答活动叫做反应。
(2)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产生的应答反应活动。
这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反射弧(1)反射弧的组成:①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
②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分别是由2、3个神经元完成的。
由此可知,不同的反射需要的神经元数目不同,一般来说,反射活动越复杂,需要的神经元越多。
③假若将上图A中的C、D之间剪断,在D处给予适当刺激,小腿抬起。
在C处给予适当刺激,小腿无反应。
这两个过程,都不(前者、后者、都、都不)是反射,说明反射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2)反射的活动过程①假如仅给出缩手反射的E部分,如何判断兴奋的传导方向?答案神经元细胞体在脊髓外的为传入神经所在位置;脊髓灰质前角宽大,与其相连的神经为传出神经。
②调节某一项活动的反射中枢是否只有一个?不同水平中枢的调节能力一样吗?答案机体调节某一项活动的反射中枢一般都不是一个,不同水平中枢的调节能力不一样,脊髓和脑干是反射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反射的最高级中枢。
3.反射的类型归纳提炼活学活用2.下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B.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⑤C.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D.切断③,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④答案 C解析由图示判断:⑤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①为神经中枢,③为传出神经,④为效应器;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④效应器;切断③,反射弧不完整,兴奋无法传至④,效应不再产生。
一题多变结合上图回答问题:(1)将青蛙的后趾皮肤剥掉,再将浸有稀硫酸的小纸片贴在该部位,蛙无反应。
这是因为已经破坏了该反射弧的________________。
(2)切断②,刺激③,效应器________(填“能”或“不能”)做出反应。
如果能反应,是否属于反射?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列哪些活动要在反射弧中完成:________。
①食虫鸟见到黄蜂不敢吃②熟睡的人被蚊虫叮咬会动一动③精彩的哑剧表演引来人们热烈的掌声④实验中离体的腓肠肌连一段坐骨神经,用电来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答案(1)⑤感受器(2)能不属于(3)①②③解析在反射弧中完成的是反射,①②③都属于反射活动。
当堂检测1.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C.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答案 B解析脑和脊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都有躯体运动中枢,但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脊髓和脑干中只有低级的躯体运动中枢,且都受大脑皮层高级运动中枢的调节。
脑可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小脑和延髓六个部分,通常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脑干中有维持生命系统的基本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和呼吸中枢。
2.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A.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B.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完全相同答案 A解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动物体或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称为反射。
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条件。
但反射的发生除具有完整的反射弧外,还需一定强度的刺激。
3.“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C.不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答案 B解析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受损,则对相应的刺激不能产生相应的运动,但是因为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对刺激还是有感觉的。
4.如图表示人体脊髓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刺激结构④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⑤]________________,该结构在组成上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破坏图中的结构③,利用电刺激设备,通过观察⑤的反应,如何判断②和④在反射弧中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2)刺激②,⑤没有反应,说明②具有传入功能;刺激④,⑤发生反应,说明④具有传出功能解析(1)从图中可看出,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为神经中枢,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2)如果只破坏图中的结构③(神经中枢),刺激②,⑤没有反应,则可说明②具有传入功能;刺激④,⑤发生反应,则可说明④具有传出功能。
40分钟课时作业[学考达标]知识点一人体的“通讯网”1.下面有关神经纤维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脊神经和脑神经中均含有大量的神经纤维B.神经元的轴突即神经纤维C.大脑内的神经元之间靠神经纤维相连接D.神经纤维的末梢与效应器相联系答案 A2.脊神经内的感觉纤维发自( )A.大脑中的神经元 B.骨髓中的中间神经元C.脊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 D.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答案 C解析脊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形成脊神经中的感觉纤维。
3.杨利伟、翟志刚在宇宙飞船中的头部位置变化由______传至大脑( )A.运动纤维 B.脊神经C.第Ⅲ对脑神经 D.第Ⅹ对脑神经答案 C4.下列关于周围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周围神经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神经纤维,神经纤维包括感觉纤维、运动纤维以及二者混合构成的混合性纤维B.感觉纤维与感受器相联系,负责将外周感觉信息传入中枢C.神经中枢整合的信息通过运动纤维支配效应器活动D.混合性神经纤维能够将效应器所产生的信息传递到神经中枢答案 D解析周围神经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神经纤维,根据神经纤维的功能不同分为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混合在一起的叫做混合性纤维。
感觉纤维与感受器相联系,负责将外周感觉信息传入中枢;运动纤维与效应器相联系,负责将中枢整合的信息传出来支配效应器活动;混合性神经纤维既能将外周感觉信息传入中枢,又能将中枢整合的信息传出来支配效应器活动。
效应器不能产生信息传入神经中枢。
知识点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5.下列现象属于反射的是( )A.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 B.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C.被针刺感到了疼痛 D.手碰到火焰立即缩手答案 D解析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产生的应答反应活动。
只有D项符合该概念。
6.(2017·河南南阳一中高二检测)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
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D.b为传入神经答案 C解析牵拉骨骼肌,能在d处检测到电位变化,再根据突触可判断,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d 位于传出神经上,A、B项正确;图中缺少效应器,从a到d不能构成完整的反射弧,C项错误;b上有神经节,故为传入神经,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