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诊疗常规

  • 格式:docx
  • 大小:28.19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脑梗死的诊疗常规

主讲人:李成

一.定义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和脑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和分水岭性脑梗死。

二.病因学

1.栓塞性脑梗死:心源性包括房颤,近期心肌梗死、人工瓣膜、先

天性瓣膜病、心内膜炎、附壁血栓、扩张性心肌炎;动脉源性是指血栓性、胆固醇性栓子,发展自动脉弓和颅外动脉(如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2.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包括内皮细胞损伤和缺失,显露内皮下结构

激活血小板,促发血栓形成,抑制纤溶系统,血液凝滞,患者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可产生颅内动脉的粥样硬化。

3.腔隙性脑梗死:指发生在大脑深部的小型软化灶,大多数腔隙直

径在0.5cm左右,最大直径可到1.8cm,病因包括继发于高血压、血管炎、动脉硬化玻璃样变和淀粉样血管变性所引起的微动脉粥样硬化、脂质透明变性、纤维素样坏死;但大多数与高血压有关。

4.分水岭性脑梗死:是指相邻血管供血区之间分水岭区或边缘带局

部缺血,一般多在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基础上,由于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也可由心源性和动脉源性微栓子停留在末梢的小动脉,引起分水岭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5.其它原因:动脉壁的炎症如结核性、梅毒性、化脓性、钩端螺旋

体感染、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性动脉炎等,还可见于先天性血管畸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高凝状态等。

6.原因不明:有些脑血管病病因不明。

三.诊断

1.明确是否为脑梗死:临床上突然出现的局灶性症状、体征都要怀

疑脑梗死的可能。

2.不同类型脑梗死的诊断:

⑴栓塞性脑梗死:

①突然起病、症状须速达到高峰

②病史上有风湿性心脏病或急性心肌梗死的历史

③心电图表明由房颤

④颈动脉和主动脉超声发现有不稳定斑块

⑤TCD栓子检测发现脑血流中有过量栓子存在

⑵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①发病年龄多较高

②多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

③发病前可有TIA

④安静休息时发病较多,常在睡醒后出现症状

⑤症状多在数小时或更长时间内逐渐加重

⑥多数病人意识清楚,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

⑦CT检查早期多正常,24-48小时出现低密度灶。

⑶腔隙性脑梗死

①多发生于40-6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

②急性发病,20%以下表现TIA样起病,多数在白天活动中发病

③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较轻、体征单一,无头痛、颅内高压和意识障碍等。常见的临床腔隙综合症有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障碍综合征、感觉运动性卒中。

⑷分水岭性脑梗死

①病史中有全身血压下降的佐证

②有坐位或卧位变为直立位时起病

③病史中有反复一过性黑朦

④颈动脉检查发现有高度狭窄

⑤影像学上发现分水岭脑梗死的表现

3.辅助检查

⑴头颅CT、MRI

⑵磁共振PWI(灌注成像早期脑梗塞,和DWI比较缺血范围,找出缺血半暗带等其他就是肿瘤的血液灌注情况)、DWI(弥散功能成像超早期脑梗塞,肿瘤坏死与脓肿鉴别等):判断是否存在缺血伴暗带,是溶栓治疗的依据

⑶寻找动脉狭窄的证据:包括颈部B超、MRA(脑血管磁共振成像)、TCD(经颅多普勒)或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⑷必须行危险因素检查:如血糖、血脂、血液同型半胱氨酸检查

⑸怀疑脑栓塞病人须行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一明确栓子来源四.鉴别诊断

1.脑出血:有是脑梗死与小量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与脑出血类似,尽管起病状态和起病速度最具有临床意义,但有时从病史中获得的资料差异很大,CT、MRI可提供确定诊断。

2.颅内占位性病变:某些硬膜下血肿、颅内肿瘤、脑脓肿等也可能呈卒中样发病,出现偏瘫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的表现,由是颅高压征象,特别是视乳头水肿并不明显,可与脑梗死混淆,CT、MRI检查不难鉴别。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⑴维持呼吸功能:监测PO2(氧分压)和PCO2(动脉血氧分压)正常

值: 12.6~13.3千帕(95~100mmHg)。PaO2=(100-0.3×年龄)

±5mmHg,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一般可经鼻导管吸氧,无低

氧血症急性脑梗死患者不须给氧治疗。意识障碍和脑干梗死患者,因口咽部运动障碍和保护性咳嗽反射消失,更易出现呼吸道并发症,气管内插管、辅助通气有助于治疗。

⑵调整血压:急性期血压升高是对颅压升高的一种代偿反应,也可因烦躁、膀胱充盈、疼痛、原有高血压存在等因素引起,因此首先要去除引起血压升高的诱因,并予脱水将颅压治疗。理论上降压治疗可改善脑水肿、降低梗塞性出血的危险性、避免血管进一步损害、防止卒中复发,但是降压治疗会降低脑缺血区的脑灌注,进一步扩大脑梗死的面积。对于不伴有其它器官功能障碍,不须立即降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没有临床证据显示降血压治疗有益处。通常认为3天内不予降压治疗,除非出现①收缩压高于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或平均动脉压≥120mmhg;②合并梗死后出血③合并高血压脑病;④合并

心功能不全;⑤合并肾功能衰竭;⑥需要溶栓治疗,如收缩压〉180mmhg 或舒张压〉110mmhg,不建议溶栓。建议谨慎采用容易控制药量的降

压方法,可在严密监测血压下静脉滴注硝酸甘油,一旦血压下降,迅速减缓低速,使血压控制在160/90mmhg-180/110mmhg为宜,尽量不

用舌下含服心痛定和肌注利血平等降压药,以免降压过速加重脑缺血。脑分水岭区脑梗死,主要由低血压及血容量不足所致,应注意及时输液,避免过度脱水。

⑶控制血糖:高血糖加重脑梗死,急性期不易输入高糖液体,如血糖〉300mg/dl《1毫摩尔每升(mmol/L)=18毫克/分升(mg/dL)》,应给予胰岛素。急性脑梗死病人很少发生低血糖,若发现及时纠正。

⑷控制体温:缺血性脑卒中后体温升高,可能与代谢需求的增加、神经递质释放、自由基产物增加有关,最近一项统计学(荟萃分析meta)-分析提示,卒中后体温升高与明显增加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关。降

低急性升高的体温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有药物和物理手段如冰毯行全身降温。

⑸营养支持:对意识障碍和球麻痹不能进食者,行胃管鼻饲。鼻饲的患者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开始量要少、清淡,以后可逐渐增多,每次灌注量200-300ml左右,最多不超过500ml,每日6次,两次间隔3小时。鼻饲时床头要抬高30-40°,避免发生胃、食管反流引起误吸,避免过量喂养和快速注入,因易产生恶心、呕吐而致误吸。每次鼻饲前要抽吸胃内容物,如果还有上次喂进的食物,应酌情减量,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