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纵深与闪击战理论及其实践的比较

大纵深与闪击战理论及其实践的比较

大纵深理论与闪击战理论都是在一战后为解决如何有效的实施进攻的问题进行的探索。一战的实践证明,以前那种主张大兵团正面作战,寻求与敌主力正面决战的作战样式很容易陷入战壕之间的对峙,而战壕战在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情况下却不能取得较好的战果。那么下一场战争就必须需要一种崭新而有效的作战理论来指导作战。




一战后,军队和武装的发展非常迅速,军队已有新的技术装备,同时军队中已建立了新的兵种,这些军事上的进步使进攻的威力大大增强。





于是,苏联军事家们提出大纵深理论,它的基本原则是:在进攻集群中应建立突击群、牵制群、预备队以及火力群。突击群用于主要突击方向上实施进攻:牵制群用于辅助突击方向上作战,其任务是转移敌人的注意力,保障突击群的顺利进攻;预备队用以完成战斗进程中突然出现的任务;火力群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突击群的快速突破。结合当时的实际来说就是以杀伤兵器同时压制敌整个防御纵深,然后负责扩张战果的梯队,例如坦克兵,摩托化步兵迅速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




而德国军事家在德国1870年统一战争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普鲁士统一战争的经验,再加上一战末期渗透战的探索(比如著名的“米夏埃尔”攻势),提出了“闪击战”理论,德军闪电战的战术




原则是:突然进攻,猛烈突击,广泛机动,大规模集中使用坦克和飞机,保持进攻的高速度。一般规律是:火力越集中,兵力越分散。在闪击战中强调集中使用装甲部队,在敌军薄弱处构成突破,而后进行纵深突击或者迂回穿插。




由此可以看出,大纵深与闪击战理论都强调机动作战,并注重在主要作战方向上集中优势兵力,在预定的作战方向上构成快速突破,之后迅速发展为胜利。在运用上强调大量使用当时的新兴兵种:坦克兵,航空兵,空降兵,以及无线电通讯手段。也就是说这两种理论都是结合当时军事科技对“机动战”的外延进行发展的产物。




这两种理论都在20世纪30年代用实践进行检验。苏军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演习,验证了大纵深理论的基本原则。1938年的哈桑湖战役、1939年的哈勒欣河战役以及苏芬战争为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战争实践。而德军在军事演习,和一系列的侵略行动中对闪击战进行检验。




苏军进行的1938年的哈桑湖战役、1939年的哈勒欣河战役以及苏芬战争证明了大纵深理论的基本正确性,同时,战争也证明了大纵深理论所存在的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实践证明,分别建立突击队和牵制队是不适宜的,这样划分会

造成牵制队的军队消极等待突击集团获得战果。炮兵密度必须提高到每公里正面40-60门火炮,在突破地段要更加坚决的密集使用炮兵的火力.





此外,还必须进行周密的炮兵侦察。将坦克分为支援步兵的坦克群和远战坦克群的作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会妨碍对防御之敌同时实施猛烈的突击。在突击敌人坚固的防御时,航空兵的行动应在时间上尽最大可能同时进攻的军队*近,以便后者能利用航空兵突击的成果迅速击溃敌人。 而德军在一系列的演习和侵略行动中发现其闪击战理论过分夸大了装甲部队的作用,有将其万能化的倾向,另外。西班牙内战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闪击战中的空中近距火力支援的理论,其他兵种配合装甲部队作战的观念得到加强。并注重在战役初期就投入大量兵力兵器快速击败敌军,并在战役全过程中在敌人中制造恐慌情绪。




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的岁月里,闪击战理论逐渐成为德军的作战指导思想,不仅贯彻到作战指挥和指挥官培训中,也影响了军队的编制,训练和武器装备的研制当中。在部队编制方面,德军建立了装甲师的编制将坦克集中起来,并建立了庞大的歼击航空兵和强击航空兵部队,还着手组建了相当规模的空降兵部队以适应闪击战的需要。在部队训练中,德军强调精兵政策和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在武器方面,德军研制装备了大量火力猛烈的MP-38冲锋枪,具有高射速特点的MG-34通用机枪,坦克的研制思路是强调机动能力和乘员的合理配置,并发展了一系列性能较好的歼击机(例如ME-109)和俯冲轰炸机(例如“斯图卡”)。并开始对支援负责扩大战果的步兵的突击炮进行探索性研制、装备、使用。对于,波兰,法国,比利时等等纵深浅,抵抗意志薄弱的国家,德军通过几个战役的重大胜利就能迫使其屈服。尤其在侵略法国的行动中,闪击战的作战原则被深刻验证,奉行机动作战原则的德军彻底摧毁了迷信战壕战的法军,此战之后,德军装甲部队的数量得到大大增长,德国空军迎来了他们的鼎盛时期。这是德军能够在以后的战争中更好地实施闪击战。




同期在苏军中,虽然大纵深理论在苏德战争前成为苏军的作战指导思想,但由于国内的“肃反”扩大化使军队的战斗力,训练及军人专业素质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关于坦克的使用原则被反复修改,坦克部队分割支援步兵的思想束缚着指挥员的思维,一些过时的理论根本没有被清除,但大纵深理论仍然得到一定程度的贯彻,苏联首创了机械化军的编制,也建立了庞大的歼击航空兵、强击航空兵部队和空降兵部队。但到苏德战争爆发时

,苏联军队回到正规上的工作尚未完成,更不用说彻底贯彻大纵深理论了。不过这一时期苏联从建国以来奉行的武器研制原则没有被改变:力争用最简单的部件实现最优秀的性能,武器必须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利于大量生产,可维护性好。个人认为,这是适应大规模战争需要的,也是组建大纵深理论所需大兵团的必要条件之一。




苏德战争期间也是苏德两军的作战理论得到充分实践的时候。到1941年6月,德国军队在此前的一系列战争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对其闪击战理论有了一定实践,部队中机械化部队的比例较进攻波兰,法国时大大提高,德军达到了开战以来第一个专业素质顶峰。在“巴巴罗撒”行动中,德军一开始就投入了及其庞大的兵力兵器对苏联的纵深进行突击,德国的空军很快就掌握了制空权,德国装甲部队能够比较顺利从苏军侧翼,两部队接合部构成突破,接着其他兵种的部队从突破口涌入,对苏军实施分割包围,强击航空兵可以毫无顾忌对苏军实施轰炸,在苏德战争初期,奉行闪击战理论的德军就这样经常摧毁苏军的一道道防线,合围歼灭了大量苏军。但是,到了德军兵败莫斯科城下,德军闪击战的缺陷就暴露出来了,闪击战强调速战速决,可是对于苏联这样幅员辽阔,战争潜力巨大,抵抗坚决的对手,战争初期的重大胜利并不能转化为整个战争的胜利,只好转入持久战,而这个却是闪击战理论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再看苏军,二战初期的苏军,战争装备极差,以基辅军区为例,大部分有经验的军官被清洗,军队缺编严重,军中以新兵为主,装备多是Т-26,БТ-7等旧式装备,仅有一个旅装备了30辆Т-34,КВ-1这样的新式坦克,坦克机件磨损严重,完好率不过27%。不过也是在这个时期,旧的作战思想被现实无情否定,苏联红军开始按照大纵深理论的要求改造自己,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倡导大纵深理论的军官被大力提拔,Т-34,КВ-1等等符合战争要求的武器被大量生产,苏联还尝试建立了坦克集团军,突击集团军这样的编制,苏军梯次布置的防御有力地消耗了德军的快速集群,另外,实施反突击这一大纵深战略的又一重要环节在防御战中被大量运用,苏军适时攻击突入己方阵地的敌快速集群的侧翼甚至对其攻击矛头实施包围的方法有效地遏制了德军的进攻,使苏德战争转入持久战。




到了二战中期,苏军逐渐掌握了战场主动权,突破理论和追击理论得以有较多机会实施,例如在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后决战中,苏军的炮兵,航空兵以火力压制、破坏德军的指挥和协同

,保障建立通向敌人战术地幅全纵深的缺口,以及阻止敌人预备队开进。之后苏军刚刚建立的,庞大的快速集群从预定突破口攻入,分割包围敌军。 在同一时期,德军在东线的一系列败绩使德军更加注意掩护机械化集群的侧翼,坦克的设计上开始注意到火力与防护力,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个人认为,此时德军把实现胜利的重点放在了新式武器而不是先进战法上,例如库尔斯克战役,在这场正直德军开战以来专业素质达到第二个高峰的战役中德军的最大亮点是“斐迪南”、“豹”、“虎”、“灰熊”和HS129这样花样翻新的新式武器,它的大致作战部署基本已被苏军估计到(当然,苏军的情报也证实了他们的估计)。




而到了二战后期,随着苏军实力的大大提高,已有能力真正依照大纵深理论实施规模极其庞大的进攻作战,苏军强调为了完成战役企图,要充分了解敌军集团防御性质和集团编程、地形条件、己方军队状况和能力等。必须在战役第一日突破敌人的战术防御和保障自己突击集团前出至防御之敌的侧翼和后方。一旦确定了主要突击方向,就应当将装备最好的、战斗力最强的兵团放在主要突击方向上,高度集中兵力,以形成对敌优势。为了达到这一点,苏军中建立大量坦克集团军,突击集团军,也开始配备大量进攻加强兵器。苏军还独创了炮兵师甚至炮兵军这样庞大的编制,把上千门火炮集中起来使用,成为掩护主力兵团实施大规模进攻作战的重要力量。在这一时期,大纵深理论较好地在苏军中贯彻,苏军在二战后期良好的专业素质使苏军实施攻击正面达到数十上百公里,纵深达几百公里的进攻作战得心应手。并在如何对付反突击,追击这些大纵深理论的重要内容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 德军在二战后期的东线转入战略防御,其利用大量突击炮,坦克歼击车,重型坦克和精锐步兵打的机动防御战以及期间适时发动的反突击基本依照了闪击战的原则,而在西线发动的阿登反攻成为德军闪击战的绝唱。




纵观苏德战争,两国军队对各自军事理论的实践以及反过来的完善工作,出现了这样一些特点,2国都重视了坦克和飞机的集中使用,都强调机动作战,力求在战役初期形成明显优势,在突破地段对战果进行无情扩张。




虽然大纵深与闪击战理论都强调空降兵的大规模使用,不过在苏德战争中,2国数量相当庞大的空降兵都没有大规模在进攻战役中成功地空降使用,更多地是作为精锐步兵投入作战。大纵深理论强调的是以杀伤兵器同时压制敌整个防御纵深,在选定方向上突破其战术地幅。而闪击战强调的是用杀

伤兵器压制预定的作战区域,注重穿插迂回和纵深攻击。在大纵深理论中,突破理论和追击理论是最关键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大纵深理论的核心内容。闪击战注重分割包围和歼灭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