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讲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教案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描述生物学的概念2、举例说明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情感目标举例说明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生物学的概念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教学难点举例说明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导入部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的周围,总会碰到不少引人思考的问题:春华秋实、北燕南飞、蜘蛛结网……自然界中这些纷纭众多的生物现象神奇奥妙、饶有趣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教学过程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探索生命的奥秘,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与大自然建立了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古代中草药的发展和人工驯化等,无不体现了人类对生命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人来就不断的探索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人类在这些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后来人们就把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叫做生物学(biology)。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学①衣棉、麻等植物纤维、化学纤维(化学纤维石油等化工原料古代动植物的遗体)。
②食粮食作物、蔬菜水果、乳制品、奶制品、肉类等③住木料、竹材、家居用品。
③行古代的马车、汽车飞机的燃油、铁轨枕木、利用仿生学原理制造的飞机。
2、人类息息相关的生物学问题①人口剧增: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之一,世界人口接近70亿,中国人口数13亿,如此庞大的人口给社会带来许多问题。
包括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教育问题、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社会保险紧张、人均收入和健康状况下降等问题。
②资源匮乏: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缺乏、森林面积锐减等。
③能源危机:石油、电力、煤炭、其他自然资源的短缺。
④粮食短缺:许多国家还有很多人处于温饱危机线上,我们国家的许多地区农民也只是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生活质量还不高。
⑤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及化学危害、噪声与其他物理性污染。
⑥心血管疾病:即循环系统疾病,如三高症、血管硬化、心肌炎等。
《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认识到生物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身边生物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2. 植物的分类与作用3. 动物的分类与特点4. 微生物的世界5. 人体生物学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身边生物现象。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认识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利用实验、观察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身边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学现象。
2. 讲解:介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阐述生物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探究: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分析它们的特征与作用。
4. 讨论:分组讨论微生物在生活中的作用,分享学习心得。
5. 实践:进行简单的生物学实验,如植物种子发芽实验、显微镜观察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能力和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情况。
5.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自我认知。
六、教学内容6. 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7. 食物链与生态平衡8. 人体生理与健康9. 疾病与免疫10. 生物技术及其应用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运用图解法,直观地展示食物链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3. 采用互动问答法,引导学生关注人体生理与健康知识。
4.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了解疾病与免疫的相关知识。
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教案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通过对几种疾病死亡率的分析,认识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2.身心健康生活方式的含义。
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的设计,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数据、总结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我国人民健康水平的了解,体会党和国家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我国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2.培育学生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学风。
重点难点重点: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难点:探究实验的设计和修改。
教学方法鼓舞鼓励法、学生独立自主、探讨法。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人类有史以来就在与疾病并作长期不懈的斗争,至现代已经存有许多疾病获得了有效率的掌控和化疗,但是一些疾病仍然所苦着人类,比如现代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三大慢性病――学生: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
教师:认为同学们对医学知识很关心,那么你晓得这些疾病的主要病因吗?学生:食物中含脂肪、糖类、胆固醇过多,易引起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吸烟易导致肺癌。
……教师:同学们说道得很对,其实这些疾病的出现都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存有非常大关系。
不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快速这些疾病的出现和发展。
下面我们就通过94页的资料分析去共同深入探讨生活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讲授新课](学生深入细致写作、分析、探讨。
)教师:看了这段资料,请同学们共同思考下列问题:(用投影片拿下)(1)40多年来,导致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种类发生了哪些变化?(2)你指出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就是什么?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3)从这段资料中,你还得到什么样的启发?学生1:年,引致我国城市居民丧生的主要疾病的前三位就是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传染病和肺结核,而在年,呼吸系统疾病从死因顺位的第一位降到第四位,急性传染病和肺结核位列第7十一位以后。
恰好相反,在年,排在在死因顺位的第5、6、7位的.心脏病、脑溢血和恶性肿瘤,在年分别下降至第3、2、1十一位。
生活中的生物高中版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2. 掌握生物在环境中的相互关系和生态平衡;
3. 培养学生对生物的保护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认识。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 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给人类提供食物、氧气、药物等;
2.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食物链、食物网等;
3. 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破坏生态平衡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通过给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四、小组讨论(15分钟)
分为小组讨论,讨论生活中存在的生物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五、展示交流(10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交流,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案和看法。
六、总结(5分钟)
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强调生物保护的重要性,呼吁大家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生物在日常生活中作用的文章。
教学师资要求:
1. 具有生物学专业背景;
2. 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具有良好的互动与引导能力。
教学环境要求:
1. 教室要具有良好的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2. 学生在教室内能够自由讨论交流。
教学评估:
1. 考察学生对生物在日常生活中作用的理解和应用;
2. 评估学生对生物保护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反馈:
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鼓励他们继续学习和保护生物。
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性-苏教版选修2 生物科学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生物性”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理解生物性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3.了解生物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生物性生物性是指与生命活动有关的性质和现象。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都是由生物性所引起的。
例如:青蛙在夜晚呱呱叫、蚊子叮人引起瘙痒等。
2. 生物性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所组成的,其中包括生物性和非生物性。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生物性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持环境平衡;另一方面,生物性也受到生态系统的影响,它与其他因素之间相互作用。
3. 生物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我们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也越来越大。
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都会对生物性造成影响。
一些人类活动严重危害了生物多样性,一些物种面临灭绝的危机。
因此,我们需要倡导生态文明,保护自然环境,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
4. 生物性的应用生物性可以在许多方面得到应用,例如食品工业、药品制造、农业生产等。
生物性还可以为人类创造生态旅游和休闲娱乐的场所。
了解生物性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生物资源的价值,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互动、探究等方式来学习。
1.讲堂式授课:介绍生物性相关的概念、知识点等,让学生对生物性有一个整体的了解;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感受生物性,加深学生的认识;3.班内讨论: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4.研究报告:让学生进行课外研究,编写书面报告,并参加课堂展示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探究、表达能力。
四、教学设计1. 教学环节教学环节内容时间导入介绍本课程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物性”以及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表现。
高中生物生活经验分享教案
课时:1小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分享个人的生物学经验和感悟
3. 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内容:
1. 生物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个人的生物学经验和感悟分享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提出“生物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底有多重要?”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思考和兴趣。
二、生物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5分钟)
教师介绍生物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应用,如食物营养、健康检测、环境保护等,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学知识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三、学生个人的生物学经验和感悟分享(30分钟)
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成员分享自己在生物学学习中的经验和感悟。
2. 学生分享后,其他组员可以提出问题或进行讨论。
3.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四、总结(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生物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生物学领域。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分享个人的生物学经验和感悟,增强了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和思考,发现生物学知识的奥妙,提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高一生物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应用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它涉及到生命的起源、结构、功能、发展和生存的规律。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们学习了很多生物知识,但这些知识并非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而是可以在生活中进行应用。
生物知识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加人们对生物学的兴趣,而且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本文将结合生物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探讨高一生物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物专业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生物技术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研究和改良农作物,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抗逆性,解决世界范围内的粮食问题;通过细胞培养技术生产疫苗、抗体等生物制品,治疗疾病;通过生物信息技术解析基因序列,加速疾病基因的筛选和新药的开发;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诊断和治疗疾病等等。
生物学知识也被广泛应用于环保、食品安全、生命科学工程、动植物保护等领域。
生物知识在健康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重要。
学生们学习了人体生物学、病原生物学、营养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持健康。
学生们了解了微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正确清洁、消毒,预防传染病;学生们了解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机理,合理预防和治疗疾病;学生们了解了营养物质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帮助人们摄入营养物质,合理搭配饮食,保持身体健康。
生物知识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避免药物滥用和药物不良反应,保护自己的健康。
生物知识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神秘之处。
学生们了解了生态学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学生们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珍稀物种;学生们了解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学生们了解了生物地理学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面貌和变化。
通过生物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了解自然、了解生命。
高一生物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
高中生物生活小妙招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
2. 掌握一些生物小妙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
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观察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
2. 生物小妙招的介绍和实践。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生物相关的实例或图片,引起学生对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2. 学习生物小妙招:介绍一些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小妙招,比如用柠檬清洁厨房,用苹果保鲜等。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应用和作用。
3. 实践活动: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生物小妙招进行实践,比如制作柠檬清洁液,使用果蔬保鲜袋等。
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生物小妙招的实际效果。
4. 总结:让学生分享实践过程中的体会和效果,总结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小妙招。
5.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并鼓励他们自己寻找并尝试。
评价方法:
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操作技能和效果评价。
2. 老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的参与度和质量进行评价。
3. 学生对生物小妙招的理解和总结能力。
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和材料:柠檬、苹果、果蔬保鲜袋等。
2. 课件: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参考书籍或网络资料:关于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小妙招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备注:
通过本教案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培养学生实践和观察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生物学在日常生活中
的应用
学以致用焕发生物学的活力
经常有老师们在私下进行交流,特别羡慕生物课堂,因为它充满乐趣、有意思,而实际上我们身临其境的老师却只有苦笑,生物学科虽然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但在初中阶段一直处于两难:课本知识枯燥、现实生活无用,生物学科成了二张皮,不能真正溶到学生的生活中,而且在中考指挥棒的隐性弱化,这都无疑让生物课处于尴尬的地位。
二十一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对于科学,学生要掌握的不只是知识,还应包括过程和方法。
他主张开展探究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地“做”科学,而不是被动的“读”科学。
伴随新课程提出的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提高学生的基本生物科学素养,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生物课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也是与日常生活、农业生产,自身健康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因此在生物教学中以知识点为依托,从生活生产中蕴含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使生物学焕发生命活力的最佳切入点,我认为在生物教学中贯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充分发挥生物学学以致用的作用,恰恰可以突破生物教学的困境的瓶颈。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采取以下方法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从课堂内容中延伸
在学习细菌、真菌对疾病防治的过程中,一提到抗生素,学生们马上想到青霉素和输液,这是不够的,通过《科学.技术.社会》中抗生素今昔的介绍和课后练习题2相结合,让学生明确了抗生素的含义及在生活中如何正确应用,同时课后布置了一道开放题:收集生活中人们对抗生素的认识及应用。
随后的课上,学生不仅交流介绍了常用抗生素的种类、应用方法、人们的用法、滥用抗生素的后果,甚至还有同学从药房里拿到所有抗生素的药品成分说明书,对全班同学进行抗生素的优缺点分析。
事后,一位学生对我说,她回去对她妈妈说今后生病应该怎样合理使用抗生素。
还有对于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同学们现在也能学以致用了。
而这种现象正是生物学应该给予学生最有用的。
课堂教学的反馈中,认真用好课后练习,其实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很多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产生活问题的。
如“早春播种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为什么会促进出苗”?这在农业生产中是地膜覆盖问题,而在生物学中是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问题,即通过地膜覆盖可以提高地表层土壤的温度,从而促使种子提早萌发,再就是家里养花为什么要松土,为什么要换盆,家里养的鱼为什么长时间不换水会有绿苔,经过这样贴近生活的问题的引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越学越有劲。
二、从自身体验中深入
从心理的观点来看,人们一般倾向于对与自己有直接或间接的事件、活动感兴趣,对于自己充当角色的活动,这种兴趣会更加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参与,让学生从自身体验中去感知,使他们在参与中发展和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在学习完食物的营养与吸收后,关注合理营养过程中,我们选取从学生的一日三餐中入手:你最喜欢吃的菜和你认为最有营养的菜,让他们谈谈自己对营养的看法和认识,在小组充分讨论合作设计营养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再分析哪类食物在哪里消化在哪里吸收在哪里利用等等,深入到生活实际中,开展对现实生活中初中生的营养状况分析,同学们完成分析之后,不仅充分消化吸收了营养的相关知识,还提高了对生活问题进行实际解决的能力。
三、从社会焦点、热点中引入
对同学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多用实例、多用客观的内容引起他们的警觉,如“如关于艾滋病的学习中,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们对艾滋病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盲区:什么途径、什么方式进行传播,怎样与艾滋病人交往等,开设“艾滋病及预防”相关内容的专题课,通过专题课的讲授,再组织学生完成防艾小报,不仅有利于他们顺利渡过“危险期”,而且对于他们形成社会责任心,提高自身素质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例如蔬菜大棚为什么要经常通风?在移栽树苗或蔬菜时,为什么要去掉一些叶片?锄地的目的是什么?果蔬贮藏为什么采取低温、低压法?新疆地区的瓜果为啥特别甜?蚕农为什么给末龄家蚕喷施
保幼激素?糖渍、盐渍食品为什么不会变质?“发面”时为什么要加入酵母粉?加酶洗衣粉为什么不能用开水溶化?近亲结婚的后代为什么容易得遗传病?
当然,关于生物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转基因食品、克隆动物等。
这说明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和引入这样的例子,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为自己将来从事生产劳动或生活做好知识储备。
在学习植物蒸腾作用时,课堂让学生用干燥塑料袋罩紧花盆里一株菊花上方,过一段时间,学生观察到塑料袋内出现水雾。
通过这一实验指导,学生加深对蒸腾作用的理解。
教师又让学生把森林与气候关系用动画图片连贯起来:一草一木构成森林,成片森林蒸腾作用产生大量水分,汇集到天空,形成云雾,大量云雾聚集形成乌云,乌云碰击最后形成雨滴降落下来,滋润地球上的万物,这样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容易理解森林调节气候的原理,深深体验到了“大树底下好乘凉”。
教师有目的性地把书本知识与有关社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生愿意学习,丰富了书本知识,拓展了教材的局限,也培养了学生环保意识。
用生物学的观点来关注社会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自我研讨的能力,还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从科技活动中强化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而且更为突出的体现和落实在各种课外科技活动中,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的发展,用科技小活动来创造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如:自己种植土豆、豆芽,养殖泥鳅,制作叶脉书签,采集制作昆虫标本,蚯蚓生活状态实验,家庭酸奶的制备,甜酒的制作等。
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外活动,如组织采集制作生物标本,参观苗圃、花园,做校园环保调查,办《生物小报》等,学生通过他们参与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五、顺口溜及俗语的引入
在现在的生物考试中,经常出现一些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等知识与生物知识的结合:如:
在夏天的时候,我们经常看到一种现象“蜻蜓点水”,请问这是什么现象?考察蜻蜓产卵的方式;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考察动物的保护色;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考察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考察遗传现象;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
”考察生态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还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则为枳”考察温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
”考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重要性;
同时还可以借助成语与谜语知识来考察生物学的概念。
如:
视而不见——保护色;望而生畏——警戒色;以假乱真——拟态;移花接木——嫁接;鹦鹉学舌——模仿行为;孔雀开屏——求偶行为;望梅止渴——条件反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竞争;无中生有——隐性;有中生无——显性
这样的题目的出现,即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考察了学生的生物学常识。
因此在平时多积累这方面的素材,并在平时的授课当中适当的渗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抓住了特点,更利于知识的记忆。
另外在以往的听课中,有些教师自编了顺口溜,这样让学生记起来不仅琅琅上口,而且效果更较明显。
如我在讲到维生素的功能的时候,就借用了一个:A,火眼金睛看得清;B,脑筋急转我最灵;C,大力水手羡慕我;D,加钙增高我能赢;还有一个小小E,不怕病菌来入侵……。
这样不仅使学生一下胃口大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而且,许多的学生还在反复的哼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需要我们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培养与呵护,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一定能事半功倍。
而且在讨论、角色扮演、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发展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围绕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无疑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用理论解决实践将是点燃学生学习生物学热情的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