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鸳鸯莲池罐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89.55 MB
  • 文档页数:1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厚瓷器白无瑕欲借蓝色写青花

———我对收藏元青花罐的一点浅薄认知我仅是一个瓷器收藏的爱好者和初学者,谈起元青花,在专家、学者面前有点班门弄斧的感觉,很难表述透彻正确。但对瓷器这种火与泥的艺术之美所带来五彩斑斓的肌理变化有着无限的热爱与好奇,因此十分钟爱这种蓝白相间的“尤物”,也因此收藏了一些青花瓷器的实物作为学习的参考。下面就把这些年来和这只元青花罐“亲密接触”的认识体会尽可祥实地向研究元青花和喜爱元青花的老师以及收藏爱好者谈点肤浅的心得。

青花罐高27.8厘米,口部直径20.9厘米,底部直径约20.9厘米,最大腹径33.5厘米,整体重量5.98千克(容重值为2.28)。

<一>青花罐的胎体特征

从青花罐的涩底面、唇口剥釉点以及罐内由于荡釉不均露胎处可以观察到其胎色不够洁白,近似米白色(微含青)。胎质比较坚实,白而不细,粗而不松,其中含有较大颗粒,骨胎显得不那么细腻、密实、光滑。状(器外底面)似发酵过的面团状伴有大小不等的气孔洞隙、不规整状似狭偏型(这可能是完全人工炼泥造成的无法致密的缘故),胎底面可见零星撒落一些垫烧的窑沙。

罐体采用分段制胎四段三接的“节装”(腹部泥接与底部的接痕明显突出于器物内颈部的套接痕迹)。胎泥粘接处器物表面虽经打磨,用手至上而下轻抚罐体体身,胎体横向接胎手感仍有微微凸起的一至二道旋痕,显得不那么平滑;器内壁留下用手按摸平的扁状接胎痕迹,并在横接缝周边布满长短深浅不一的炸纹;宽矮的足墙及底面在经过竹刀刮削后留下深浅宽窄不一的跳刀痕以及肉眼可直接观察到有浓淡变化的橘红色斑纹(火石红在足端主要呈星点状或小片状分布)、黑褐色的铁质斑点。在圈足外墙胎釉结合处,被析出、游离出来的铁元素,紧贴着釉面的边缘,围绕一周,形成环状火石红结合线,俗称“一线红”。型如“脐”状般的同心圆与较为宽粗的逆时针轮旋弦纹清晰可见。尤起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元青花大罐存在不同特征表现在罐口沿内下角套接“一线痕”周边(不能直接看到,用镜片放置罐内反照方可见到这种迷人的橘红色“火石红”全貌)呈现一周色泽当最深、最醒目伴有半金属光泽的胎红“散场效应”(马广彦语)。这种自然天成发自胎内且被古代良工巧匠无意“雪藏”的火石红肌理现象,是作伪者始料不及和难以企及的。

<二>青花罐的釉质釉色特征

用手触摸罐体周身犹如糯米感的釉面,似有吸附感。釉层表面“桔皮纹”密布且较为温润,用眼观察釉面细部特征,光感柔和不刺目,并且带有透明的玻璃质感。无规则的釉丝线条纹(笔者认为这种釉丝纹应属罩釉希薄,在修坯过程中显露出的竹丝状刮痕)若隐若现。其釉色罩含青的透明釉(白釉),不同于晶莹厚润的青白釉,又区别于乳浊失透的卵白釉,此种釉料靠器物颈

部一线凝釉处及垂流釉痕呈“鸭蛋青”色。用30——40倍的放大镜便可以看到釉中气泡疏朗晶莹,分部着大、小气泡,且大气泡少、小气泡多,很少见有中等气泡过渡(这种釉里气泡的分部形式表现在器物上半部较少,下半部呈现的较为突出明显)。

从大罐内壁及底部残留的釉渍看,不象是专门施釉,它们里面的部分釉水,有的是由于在外部蘸釉或淋釉时进入的,或荡或刷或用手涂抹处里的简单随意,并伴有芝麻绿豆大小颗粒状泥渣融入釉中(主要表现在内底接胎边缘处),较为毛糙。因此,直观釉面厚薄不均,釉水稀薄处呈米黄色;缺釉露胎(俗称“秃斑”)处泛较浓的氧化铁红色。在器物内壁内底这类色阶之上,可见并可触摸有明显如竹丝般的纹理痕迹,平行线纹非常细密,手感微若细密丝扣。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胎内腹结合处至下体胫部,反观内壁上部且未见这样的丝纹,(此种纹洛的出现,有专家认为应属元时景德镇工匠运用熟练的手法提拉胚泥所留下的指纹遗迹)。罐内口沿处积釉较厚多带有釉水流淌的痕迹,似“垂泪”状;外唇口处由于胎釉结合的不够紧密出现了毛边剥釉现象,在将要脱落但尚未剥釉的釉皮下显现出“牙黄色”。从罐体胫部接

近圈足部位多出现“暴釉”、“釉笑”、“漏釉”、“鬃眼”、“窑裂”等工艺缺陷。

圈足及砂底表面多处留下不规则的片状、条状和断续点状釉斑。足端素面个别线条状釉纹,应属竹刀刮去淌釉后的残留。粘附于涩底釉斑局部表面上的稀朗小颗粒料石呈橘红色状。在工匠率性随意淋洒的釉斑边线一周也同样出现了斑驳的“黄衣”色调。

<三>青花罐钴蓝料呈色特征

这种以进口钴蓝料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焰的烧制中反应出的金属元素在罐体表面所泛透出幽蓝青翠略带晕散的肌理色彩变化着实令人折服。就向刘金成馆长所描述的那样:“初看再看咽声细,一抚再抚赞不停”,其青花色调先朝后代皆不能与之比美,正如古人对其青花发色之美所抒发的感叹:“如轻云宿墨,

似春葓泛幽”。

细观大罐通景画面,青花纹理发色呈浓淡深浅不一的变化,迎光侧视或用手轻抚,在青花钴蓝料中可见有青黑色的凝聚,有微微下凹沉于釉中的“锡光”折射。由于进口钴蓝料具有“泐釉”的肌理缺陷,以至图纹线条的纹理中带有墨蓝色较为光润的结晶斑点和不规则的深色结晶线;又由于此种氧化钴料在高温窑变过程中易产生流动渗入与缩聚的不定性,使得罐体整个画面出现了深浅明暗的肌理色彩,象云层块状潜伏在骨胎之上,给人以闪动的“含春泪”之感。就相叶佩兰老师所剖析的那样:“细看青花呈色它是‘活’的,在浓艳之处有鲜活的‘流动状’”。(图三)

<四>青花罐的纹饰特征

这件青花大罐的主体画面为三道湾如意头菱型四开光鸳鸯莲池纹装饰,俗称“满池娇”;辅助纹饰为上下对称八开光云肩牡丹纹与缠枝莲纹,以及锦地(球)纹和卷草纹。

全器被青花纹饰所覆盖,纹饰繁满,空间狭窄,然繁而有序。图纹绘制技法匠心独运,中锋用笔酣畅淋漓,在四方开光内

画工疏朗明快,表现有鸳鸯戏水、緑柳垂丝、荷花争艳、浮萍荡漾等意境。其中最令人感到十分惬意的是在两方开光的图纹内各衬托出一枝初露头角的莲蓬花托,细微处花蕊吐丝,惠风轻抚,给人以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之感。这种高超的写意手法和绘画技法在当今景德镇的高仿品中很难见到的,也是无法仿造的。

在菱型曲线开光内所要突出表现的画面也别具创意。绽放的荷花花蓇朵宛如一只只游动的蝌蚪,向心缩聚;翘首盼顾划波戏游的鸳鸯或相对而来,或相向而去,尖尖上翘的羽毛欲意展翅齐飞;倒垂杨柳的主树杆犹如苍松翠柏,凹凸不平的树表点缀着似“麦粒”、“雨点”状的纹理。花有攒珠,叶有露白,整体画面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这种信手拈来、勾画有致的写意手法,生动活泼,笔法自由挥洒,线条平直曲张顿挫有力,给人以集力度、速度、气度于一体的壮美之感。(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