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哲学史 名词解释 考研

西方哲学史 名词解释 考研

西方哲学史 名词解释 考研
西方哲学史 名词解释 考研

本原:

早期自然哲学家思考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总和的自然界,它的意义接近于现代西文中的“本性”,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

本原,它的本义是“太初”,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运动比那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本原的这两层含义分别被翻译为“基质”和“原则”。

我们现在说的自然界相当于希腊人所说的“宇宙”,本原和宇宙的的联系在于,宇宙是本原分化演变的产物,本原是在宇宙内部起作用,并赋予宇宙万物特定的秩序的原因。

伊奥尼亚派

水本原说: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理由:1、经验证据表明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

2、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3、他接受了古埃及人的大地漂浮在水上的宇宙图式,以水的摇晃解释地震现象,大地上下均为水所环绕,所以推想世界的原初状态是水。

无定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生成万物的本原是“无定”

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无限者),它没有任何规定性,是调和各种规定性的中性状态。

2、认为万物的生成是的“无定”的分化,万物的消亡则是万物归复于“无定”,二者共同构成世界的运动。

3、认为一些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把这叫做“补偿原则”,第一次明确的表达了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生成过程是对无定的损害,事物的回归则是对无定的补偿,这种损害和补偿的比喻表达了古希腊人循环往复的因果观。

气本原说:阿那克西美尼认为,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1、气综合了水和无定的特征,气既和水具有特定的性质,又保留了无定的不定形和无限的特征。

2、气是一种可以转化为其他性质的普遍性质,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这是一种典型的转化生成观。

米利都派三个代表人物的哲学观点的联系:

从他们的各自观点看,他们都认为万物产生于一个本原,或者说万物可用一个原因来说明,而且都承认万物的运动变化。但是,在对本原进行说明和规定上,在对本原与万物之间的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的说明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体现了对一与多的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扩大和丰富。

赫拉克利特

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认为

1、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转化为万物,而万物又转化为火,因此,世界的归宿也是火。火与万物之间的循环转化是火的运动:火转化成万物是火的消耗和熄灭,万物转化为火是火的充裕和燃烧。

2、火的运动符合其自身的本性,受一定的原则支配。火转化为万物之后,取而代之的气、水、土的状态,但仍然受着火的本性原则支配。故气、土、水之间的转化也是火的运动。

3、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

逻各斯学说

1、赫拉克利特认为,内在的本原——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即是逻各斯。逻各斯与火是同一本原的内、外两个方面。

2、逻各斯的原义是“话语”,赫拉克利特用它专指“说出的道理”。

3、逻各斯表现为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毁灭是可感的,但支配可感事物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

4、逻各斯是因火的不足和多余而造成事物之间转化的原则。

生成辩证法

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生成变化状态,他们之间有以下的关系:

1、转化的关系:事物时刻都在向对立面转化,只是我们感觉不到这种变化,如人不可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2、和谐的关系:对立的状态火相反的性质共存会产生和谐,如不同颜色,不同音调的搭配。

3、同一的关系:对立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如圆周的起点和终点。

4、相对的关系:事物的性质因评判的标准的不同而不同,如美的事物和丑的事物。

生成事物中的转化、和谐、同一和相对的关系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的表达形式是:A既是自身,又不是自身。

毕达哥拉斯平派

数本原说

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而非单一、可变的。

1、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的规定性比物理属性更加普遍,一个事物可以缺乏某一种物理属性,但却不能没有数的规定性。数的规定性有三类,数学比例的关系,决定事物之间的和谐;数学中的对立关系,如奇和偶;数字代表自然和社会属性的类比关系,如4代表正义等。

2、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一切事物的形状都具有几何结构,而几何结构则与数字相对应。世界由点产生线,由线产生面,面产生体,体产生可感形体,产生水火土气四种元素。

爱利亚派

克塞诺芬尼

理神论

1、神是惟一的、不变的本原,这是“原则”意义上说的本原,神只是世界最高原则的代名词,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神大多是统摄万物的、非人格的原则、原因、或实体,是人的理智所能认识的最高对象。

2、他批判了神人同形同性论,认为作为世界主宰的神必须是绝对的,神凌驾于人种的特殊性和相对性之上,这样的神才是绝对的,普遍的,因而也是惟一的。

巴门尼德

思想和存在的同一性: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存在是同一个东西。思想内容需要由存在来表述,思想的对象即存在,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对象是同一个东西,没有一种纯思想、空洞的思想。

“存在存在,非存在并不存在”,不存在是不能思想和表达的,因此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反对赫拉克利特的“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

元素派

恩培多克勒

四根说

1、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四根可合可分,但四根在运动中是不生不灭的。众多的根组合在一起产生可感事物,可感事物分解为单独的根则是事物的消亡,因此,“从多中生一”和“从一中生多”分别代表了可感事物的朽灭和生成。

2、这种从一到多和从多到一的运动是无休止的循环,万物的变迁是无止境的。

3、四根的组合和分离不是其自身的能力,有另外的力量造成,它们是“爱”和“恨”两种力。四根实际上变成了六根,而且“爱”和“恨”被赋予了道德和审美的价值。

4、在他的四根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是“同类相知”的理论。

流射说(名词解释)

1、按照恩培多克勒的本原论,人的肉体感官归根到底皆由水火土气组成,爱和恨也在人体内起作用。人和外部事物都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触时,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这种同类本原的触类相通称为“流射”。

2、流射说第一次试图把感觉的性质归结为事物的物理性质,把感觉的运动归结为感官的生理结构。他为区分感觉和思想,认为思想是清晰的感觉。思想是“流射”顺利的、全面的、清晰的感觉。

3、因此,流射说是一种把认识归结为感觉的感觉主义。

原子论

原子和虚空

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

论证:

1、从可感事物中看到,存在的东西是众多的、变动的。存在的东西又是充实的,因此,充实是可以分割的。

2、分割充实必须要以虚空作为条件,充实的事物之间要有空隙。充实与虚空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二者皆为解释世界的原则,充实是解释万物存在的原则,虚空是解释事物众多和运动可能性的原则,二者皆为本原。

3、充实的最小单元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分的充实物体组成的,也是不生不灭的。

智者

自然说和约定说之争

1、“自然说”:“自然”特指人的本性。该学说认为人应按照自己的本性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在智者看来,法律和习俗等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至于对人的本性(即“自然”)是什么,存在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弱肉强食说”(斯拉西马库)、“天生平等说”(希庇阿斯)等。自然说要摆脱的约定主要针对落后的习俗。

2、“约定说”:“约定”指非自然的社会属性,该所强调人和动物、社会和自然物的区分,主张用社会力量约束和改善人的本性。对于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智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提出是民主制度的,有的提出是法制的,有的提出是德治的。约定说要约束的本性主要指蒙昧的本能。

3、“自然说”和“约定说”是智者对人共同生活的性质的不同看法,但是,它们都是在对传统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世袭观念的批判中形成的。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简述题

(1)命题的本义:应把它放在智者运动的背景中来理解。它是表达一种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命题,用柏拉图对它的理解来讲,意思指“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相对主义把知识归结为感觉,并把感觉等同于个人的感觉。既然每个人都只能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事物,且感觉各不相同,那么,他们必然对事物的存在和本质做出共同判断。进一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和标准,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衡量这些不同认识的优劣是非,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

(2)命题被后人赋予的各种含义:成为表达人类中心主义、唯我主义等的命题。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名词解释)

这句话是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苏格拉底以此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哲学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

德性就是知识

1、内在于心灵的原则就是德性,他认为人的德性是指过好生活或作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而这种技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和做到的,所以说德性就是知识。如果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是善,但又不去实现这件事,这刚好说明他实际上并未知道这件事的善,并没有关于这件事的知识。一切恶性都是因为无知,因

为不知道善而做出的,无人有意作恶。

2、提出这一命题的目的在于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

助产术(名词解释)

苏格拉底让对话者自己发现真理的方法,在对话中,他并不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而是通过对话让人否定自己已有的成见,让对话者在自己内心中发现真理,这正如产妇从自己体内产生新的生命。

柏拉图

“四线段”的比喻:两个领域、两种认识的区分和对比(论述题)

1、柏拉图用“线喻”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用一条线来代表这种区分,由于意见是介于知识和无知之间的状态,所以意见与知识的比例是1:2。再将这一条线按照1:2的比例分成二个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可见世界,另一部分相当于可知世界。然后按同一比例将各个部分再行划分,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较模糊。可见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即几何、数学及相近学科的研究物件,第二部分是理念,指人的理性自身凭藉辩证法的力量而认识到的那种东西,包括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善。与上述两大世界四个层次相适应,人的灵魂也有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次为幻想、信念、数学知识和理性知识,前两者为意见,后两者为知识。

2、线段的最右方是本原,整个线段中,后一对象是前一对象的假设,而本原没有假设。

3、四线段的比例反映了事物以及与之对应的认识的真实性程度,勾勒了世界认识的等级图式。

4、幻想:个人的想象和印象,如诗和艺术作品;信念: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信念是真判断,是对日常生活有用的经验,但是缺乏知识必须具备的确定性;数学,是低级的知识,介乎意见和理智之间;理性知识,哲学知识,用辩证法得来,理智最终认识的本原即是善。

太阳的比喻

1、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伦理原则外在化为世界本原,用太阳比喻善,太阳是善的儿子。可感领域中最崇高、伟大的是太阳,可知领域中则是善。

2、在认识能力方面,太阳是肉眼视觉的源泉,善则是心灵的眼睛认识的源泉。仅有理智和理智对象不足以使心灵知道理智对象,而善则为理智提供活动的动力,促使理智朝向、并把握与之对应的对象。

3、在认识对象方面,太阳是可感事物生长的源泉,善则决定可知对象的所在,善给知识对象以真理,给认知者以认知能力的实在。

4、善是安排、规定可知领域的秩序的外在原则和原因。

5、善本身不是存在,而是在尊严和力量上超越存在。

洞穴的比喻

1、影像——被固定的囚徒——矮墙(被举起的雕像)——沿墙走的人——火——洞口

洞内和洞外分别比喻两个领域。

洞内的影像和雕像:线段喻中的影像和自然物;

被锁的囚徒和自由的囚徒在洞内看到的是幻想和信念;

洞内的火:太阳;洞外的太阳:善;

洞外的人所见的为理念,观看的是知识;看太阳的渐进的过程比喻辩证法,最终达到善。

2、为了解放同胞,走出洞穴的人回到洞穴,但最终失败,因光明不能适应黑暗。

3、这个故事比喻了苏格拉底的悲剧。哲学家的使命和工作,虽然其兴趣在于可知的理念,追求善,但为了其他人的利益不得不放弃个人兴趣而参与政治,为公众谋求幸福,而其途径则是启蒙教育。

理念论

“理念”的含义:

1、理念(eidos),来自动词“看”(ide)原义为看到的东西。柏拉图把希腊文显相的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引申为理智的对象(英文Idea)。理念的译法强调了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了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普遍真相。

2、理念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理念”其他的特征: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原。超感性。它只能为理智所把握。不变性和永恒性。绝对性。它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客观性。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真实性。它是唯一真实的。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而“善”是理念的追求目的。单一性和多数性。它一方面是同类事物的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它对不同类型的事物是不同的。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不是杂乱的,而是有等级的。

分有和模仿

1、在“理念”与具体个别事物的关系中,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理念之间的隶属关系,摹仿说明二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2、(1)“分有”原义指“具有一部分”的意思,柏拉图用它说明存在的每一个事物是因为该事物有其所在的类型而得以存在。“一个东西之所以能够存在,只是由于…分有?它所…分有?的那个实体,别无其他办法”。个别事物与理念的关系就是…分有?与…被分有?的关系。“一件东西之所以美,是由于美本身出现在它上面,或者为它所分有”。“分有”的结果是使个别事物的存在有了根据,但是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

(2)晚年柏拉图因“分有”说在说明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时遇到困难,对“分有”的

意义进行了限制和修正。认为分有不适用于全部的可感事物。分有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分有不是被思想所把握的概念与概念的关系。分有不等于个体之间的相似关系。分有不是认识者与认识对象之间的“摹仿”关系。

3、“摹仿”:理念是可感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是摹仿原型的复制品。由于柏拉图把从最高的理念到具体事物的关系划分成四个层次,即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摹仿物、人工的原型和人工的摹仿物,所以最后把可感世界都看成是造物主摹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创造出来的。

灵魂的三重区分(论述题)

1、认为人的灵魂包括了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

理性:灵魂的最高原则、是不朽的、与理念相通,是灵魂的本性。

激情:理性的天然同盟、是合乎理性的情感。

欲望:指肉体欲望、既可服从理性也可背离理性。

2、认为灵魂的各部分与各种德性相对应,而且是政治等级关系的基础。

理性——智慧——头部

激情——勇敢——胸部

欲望——节制——腹部

灵魂回忆说(论述题)

1、灵魂在未跌落前,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包含着天赋的知识。但是,灵魂在附着身体之后,由于身体的干扰或污染,灵魂忘记了过去曾经观照的知识,成了堕落的理念、不纯粹的理念。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才能会议期曾经见过的理念,而学习就是回忆。

2、“回忆说”旨在解决智者的学习悖论,回忆说肯定了一个人可以学习他所知道的东西,但对“知道”的意思进行了分析:知识包含于灵魂之中,已经是知道的东西,回忆是灵魂对自身的关注,是对拥有知识的再认识。

3、原初的知识是灵魂对理念的自我观照,知识的学习则是对原初知识的摹本,灵魂的摹仿则是回忆,因此,回忆是“死亡练习”。净化肉体才能接近知识,最彻底的净化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即死亡。

4、回忆说的主要作用:(1)为苏格拉底方法提供了理念论的论证;(2)回答了生活在可感世界的人何以能够认识理念的诘难;(3)论证了灵魂不朽。

亚里士多德

现实与潜在

对运动的表述:认为一事物的运动就是在不变载体的基础上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的变化。因此一个运动要成立也就必须有三个要素:形式、缺乏和质料,称之为“运动三本原”。

1、他又认为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即潜在向现实的转化。现实和潜在是运动的两重本质。

2、潜在性相当于“缺乏”,是应该有、但尚未实现的形式;现实性则是事物已有的形式。从潜在到现实的转化也

就是缺乏的形式转变为实际具有的形式。

3、①说明事物内部就是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

②这种转化是不断进行的,因此运动有连续性。

③潜在的现实化是相对的,不可能穷尽潜在因素,因此运动是绝对的。

④质料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四因说(论述题)

对事物运动的原因的解说——“四因”说

1、(1)质料因:解释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继续存在

(2)形式因:运动的特定方式。解释事物为什么以某一特定的方式运动。

(3)动力因:运动的推动者或作用者。解释事物为什么会开始或停止运动。

(4)目的因:运动目标的理由。解释事物为什么要运动。

2、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都属于形式,四个原因可归结为两个原因:质料因和形式因。形式因高于质料因。

目的论

1、主张把自然看作有目的的活动,自然决不会做无用或无目的之事。他所谓的目的是事物实现自己本性的自然倾向,如果这种倾向受到阻碍而中止就会出现偏差。

2、他把自发性和目的性当作两个矛盾的概念使用,又把必然性和目的性当作两个相近的概念使用。

3、他的目的论是内在的目的论,与后来的外在的庸俗的目的论不可同日而语。

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论述题)

从根本上说,亚里士多德并不反对柏拉图坚持的可感事物服从于无形本质的基本立场,二者的分歧在于,本质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型相,还是可感事物之内的形式。亚里士多德的批判的目的是否定柏拉图用理念来作为事物的本原、原因,同时表达关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思想。

1、认为理念是无用的设定。

(1)在他看来,柏拉图的理念论没有达到解释个别事物具有共同本质或普遍性质的原因的目的,理念实际上不过是与个别对象同名的类,而且他把需要解释的对象扩大了一倍,不符合第一哲学应宁简勿繁的原则主张。(2)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许多问题上理念型相对个别事物不能予以满意的说明:理念自身不变不动,何以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变化;理念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可感的性质;理念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何以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

2、认为设立分离的理念的理由是难以成立的。他证明了认识内容和认识对象没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可以想象不存在的东西,却不能据此肯定其理念;再如污秽之物也没有理念。

3、在他看来设定两种认识对象相分离,还会造成“第三者”的逻辑悖缪。在他看来,无止境地设定“第三者”在逻辑上是不能的。这种循环是普遍与特殊相分离造成的。

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论述题)

形而上学的内容——实体说

1、“是者”的实体意义的逻辑分析依据:

据亚里士多德自己认为,他的实体说的提出,依据之一是对“是”的逻辑功能的分析结果。对揭示“是者”的实体意义具有重要作用的“是”的逻辑功能:。

(1)作为判断的联结词的功能。它起到了区分实体与属性的作用。

(2)指称主词自身的功能。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的作用。

(3)表示被定义的概念与定义的等同的功能。

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作用

2、“是者”的实体意义:

(1)“实体”的含义:他认为:“实体在最真实、最原初和最确切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表述,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也就是说实体是独立存在的,是不依赖其他东西而存在的。或者说实体就是自己存在,自己说明自己。

他因此把不是实体的存在叫做“属性”。属性就是依附于实体的存在。他认为实体比属性“在定义上、认识顺序

上、时间上都在先。”他还列出了九个属于实体的属性的范畴:数量、性质、关系、位置、时间、状态、活动、受动。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含义的确认就是对世界本原的存在的确认。

两种关于第一实体的理论(论述题)

1、在《范畴篇》中,他认为个体事物是第一实体,作为主词的专名的逻辑形式是“S是自身”,而专名指示个别事物,所有专名的意义都是“这一个”,表示的是个别事物的存在。

2、在《形而上学》中,他用“其所是”来表示本质,“S是Df”是定义的逻辑形式,其中的“是”表达了主词与定义之间的等同关系,如果被定义的主词是个实体,那么定义表达的实质也就是实体本身,即第一实体是本质。“形式和本质是第一实体”。

3、上述两种说法首先在逻辑上没有矛盾,二者分别与“S是自身”和“S是Df”相对应,两种逻辑形式并不矛盾,故两种理论没有逻辑矛盾。

4、但却又有矛盾,如果第一实体是“这一个”,那么它就是个别事物,如果第一实体是“其所是”,那么他就是普遍的形式,由此,第一实体是个别还是普遍?

5、“这一个”指称的是事物的存在,而“其所是”表示的不是个别的存在,而是本质属性,由此,第一实体是事物的存在还是本质?

6、亚里士多德试图调和实体的个别性和普遍性、存在和本质之间的对立,试图把本质个别化,将个别化的本质作为第一实体,但是,这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是不可能的。因为,本质由定义表达,而定义的形式是种加属差,任何定义必然是普遍的,不能是关于个别事物的定义。

7、这一矛盾对后世影响难以估量,后世始终存在着普遍主义与个体主义、本质主义与存在主义的不同倾向,中世纪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也与之有关。

神学

1、神的概念有三重意思:不动的推动者或第一推动者;纯形式或纯活动;纯思想或思想的思想。

2、神,实际上是形而上学的最高原则和首要原因的代名词,是为了解释可感的物理实体的合理性而作出的理论设定。亚里士多德之所以称之为神,是为了强调最高实体依然是个别实体。

3、这种神不是有人格的、创世的神,总之,他继承了希腊哲学的理神论传统,摆脱了神人同形的窠臼。另一方面,他把形而上学归结为神学,把最高的哲学原则冠以“神”的名称,在物理领域之外设立了一个超自然的神圣领域,为形而上学与各种宗教的神学同盟开辟了道路。

白板说(名词解释)

1、亚里士多德说“感觉从一般和全部意义上来说,应被理解为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灵魂好比蜡块,接受的是图章的印迹,而撇开金或铜这些构成图章的质料。

2、蜡块说暗示了两个观点:其一,感觉是一种消极的接受能力;其二,在外在对象作用之前,没有任何关于这些对象的感觉。

善和幸福

1、善有不同等级,低级的善服用高级的善,并以之为目的。幸福是最高的善,幸福以其自身为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一切目的之目的。

2、作为生命的自然目的之幸福出自人的自然禀赋和本性。自然所产生的一切东西都有目的和能力相适应的共同特征,人的生命也是目的和能力的自然统一。人独特的自然能力是理性,它是一种分辨善恶并趋善避恶的能力。当理论指导人的行为时,理性便是德行。因此,幸福生活必然是有德性的活动状态。

3、但是,亚里士多德并未将幸福等同于有德性,快乐也是幸福必不可少的条件。

4、总之,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力图在快乐的生活和道德追求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一方面,德性是幸福的本质;另一方面,快乐是幸福的外在条件。

实践智慧

1、道德行为是有意实现道德目的的活动,包含着目的与手段。德性确保目的正确,而实践智慧确保目的之手段,它使人去做受目的所支配的事情。

2、实践智慧是与理智或理论智慧相并列的理性。实践智慧只考虑具体环境和事实,它的对象是个别的事件,而且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

3、实践智慧的特征是思虑和选择。思考实现目的的最佳手段并选择,这不是单纯的理智活动,而是受理智支配的意志活动。

中道学说

(1)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是“中道”。

(2)“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适中的德性就是善,是相对于

两个邪恶的极端而言的“中道”。

(3)认为各种邪恶情感和行为没有“中道”。

国家的起源和政体分类

论国家:

(1)从时间的顺序上看,国家是家庭和村落的延续,是发展过程的终点。开始的时候国家是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存,国家形式发展成熟之后,其目的则是公民的至善,以最高的善为目的。

(2)从自然顺序上看,国家先于其他一切社会组织形式,是发展的开端。因为国家出自人的政治属性,人在本性上是政治动物。“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3)国家是为了达到人类道德和理智生活最高目的之社会组织,个人只有在公共的政治生活中才能最大限度实现自己的德性,达到最高的幸福。

(4)国家的一些功能:其一,保持适当疆域,不能太小,亦不可太大;其二,国家必须维持社会等级制度;其三,国家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教育。

论政体:

(1)对政体进行区分:

在理论上是好的政体:一个人统治的君主制、少数人统治的贵族制、多数人统治的立宪制。

在理论上是不好的政体:一个人统治的暴君制、少数人统治的寡头制、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制。

(2)理想中最好的政体是君主制;现实中最好的政体是立宪制,稳定、持久,是“中道”的政体。

伊壁鸠鲁派

快乐主义

1、以感觉主义出发,认为善或幸福就是快乐,恶就是痛苦。

2、快乐是有层次的,而最高的快乐是静态快乐,即身体免遭痛苦和心灵不受干扰,或者说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而在二者之中尤以心灵“宁静”为紧要。他为此反对把“享乐”当“快乐”,享乐被认为是无止境地追求满足欲望,总是与痛苦伴随。

3、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不是享乐主义或纵欲主义,应该说他有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与精神愉悦二者进行结合的企图,以克服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的不足。但是,对于如何处理二者的矛

盾,他还不能说明清楚。

斯多亚派

按照自然生活

1、自然指世界的本性,即“逻各斯”、“正确理性”等,按照自然生活也就是按照理性生活,按照自然律生活。

2、在斯多亚派看来,逻各斯是必然性,因此按自然生活也就是服从命运,因为命运是最严格的必然性。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由自己的命运,人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

3、人虽然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但却可以控制对待命运的态度,正确的态度是顺从命运,也就是理性的态度,它的特点是“不动心”,因为幸福归根到底是一种心理感觉,既然人不能控制外界发生的事件,就应该排除外在事件对心灵的影响,故不动心才是幸福的目标。

4、不顺从命运的态度是非理性的情感,具体为忧伤、恐惧、欲求和快乐。因此他们与伊壁鸠鲁派的快乐主义是

对立的。

世界城邦

1、芝诺根据理性统一性的宇宙图式,认为有理性的人应当生活在统一的国家之中,这是一个包括现有现存的国家和城邦的世界城邦,每一个人也成为了世界公民。

2、早期斯多亚派哲学家多出生在希腊本土之外,反对希腊哲学家狭隘的民族优越感和城邦政治。而世界城邦的思想预示了后来兴起的大一统的罗马人统治的国家,客观上有助于希腊哲学和文化的传播。

3、世界城邦是完善的国家,它的法律是自然法,是宇宙理性或逻各斯的无声命令,无条件地被人类理性所接受。芝诺以此法对希腊城邦不合理的法律和习俗。

4、自然律的第一条命令是履行责任。

怀疑主义

悬搁判断(名词解释)

1、悬搁的意思是中止,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2、事物本身是不确定的,不可测定,我们的感觉和意见都不能告诉我们真理或错误,因此,我们应该无意见,不介入,不做判断。沉默而没有任何烦恼。

3、悬搁判断的理论意义是避免怀疑论。

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osm)

第一本体“太一”

1、太一指无所不包的统一性。它有肯定和否定两重规定性,肯定地说,太一是善本身,是本体的完善和圆满;否定地说,太一不是万物的总和,而是先于万物的源泉。

2、太一不具备多样性,是不可分割的原初的单纯的统一性。它不是理智的对象,不可认识。

3、太一是存在之上的,超越存在,即绝对者,摆脱了任何规定性。

流溢说(名词解释)

1、太一生成万物的过程被喻为“流溢”。

2、太一的生成并不是主动的创造,是自发的,没有意志,是善的自然流露。

3、流溢无损于自身的生成,源头没有任何损失,从完满者出现不完美者。流溢之物不同于太一,却又含有太一。

奥古斯丁

对怀疑论的反驳

1、怀疑也有一定的依据,比如矛盾律,否则就不能表达自己的怀疑。感觉是可靠的,因为感觉并不提供判断真假的标准。

2、我在怀疑这一事实证明至少有三件事是确定的:我存在,我活着,我理解。

3、奥古斯丁的论证与笛卡尔并不相同,奥古斯丁假设了一个在活动的实体,由此证明我存在,而笛卡尔则是在追问活动的本质是什么,而非活动的载体。

神正论(论述题)

关于恶的起源和性质的解释,神正论的意义是,面临着恶的存在而显示出上帝的正义。

1、奥古斯丁将“恶”定义为背离本性,趋向非存在,但不是非存在。恶在上帝创造世界里占据着不可否定的位置。在存在的等级系统中,低一级事物是相对于高一级事物的非存在,高一级存在是低一级存在的根据。如果某一事物放弃这一根据,趋向比它低级的事物,此即为趋向非存在,表现出恶的性质。

2、由此,恶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物理的恶,即事物的自然属性造成的损失和伤害,这类恶的原因是缺乏完善性,但不可归咎于上帝。上帝创造的是一个完善的整体,单个被造物的不完善性正是完善秩序的组成部分。物理的恶不但无损于上帝的善,反而衬托了上帝的善。

3、第二类是认识的恶,即真理与谬误、确定与不确定的认识秩序的颠倒,这类恶的原因是人类理智的不完善,仍不可归咎于上帝。人类理智的不完善只是相对的,表面的,并不影响上帝智慧的绝对完善性。

4、第三类是伦理的恶,这才是真正的恶。这类恶的原因在于意志是灵魂的活动,其正当目标应是高于灵魂的上帝,而意志追求低于灵魂的身体时候,造成了秩序的颠倒,便产生了伦理的恶。邪恶意志的原因在于意志内部的缺陷,即人类意志自身的不完善性,故,罪恶不是上帝的创造,而产生于人类意志的缺陷。

意志自由说

上帝为什么要赋予人有缺陷的意志的回答。

1、不是有意做的事不分善、恶。如果没有自由意志,将不会有公正的惩罚和奖赏。而赏罚的公正来自上帝的善,它必然存在。故此,上帝必然赋予人以自由的意志。

2、人类意志的缺陷在于包含着作恶的可能性,但是这种缺陷是意志自由选择所必须的。人类只有对于自己自由选择的事情才能承担责任,否则将无所谓善恶之分。

3、人类意志的选择自由是惩恶扬善的先决条件。

4、奥古斯丁将罪恶的根源归咎于意志自由,人有行善或为恶的选择自由,而上帝不干预人的选择,只是对选择结果进行奖惩。上帝的恩典在于赏罚分明的公正,而非帮助人弃恶从善。

早期经院哲学

坎特伯雷的安瑟尔谟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论述题)

1、证明: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之中,而且也在实际中存在;上帝实际存在。

被设想为仅在心中存在的东西,不如被设想为同时在心中于现实中存在的东西那样伟大,这是两个观念完满性的比较。无与伦比的东西如果被设想为仅在心中存在,那么心灵会设想另一个观念,设想它在心中和现实中都无与伦比,由此,前一观念逊于后一观念,前一观念就不成其为无与伦比而陷入自相矛盾了。故,只要一个人在思想中又一个无与伦比的东西的观念,逻辑的必然性就会使他承认这个东西的实际存在。

2、高尼罗反驳:

(1)理解一样东西和承认它的实际存在是两码事。画家的构思观念和实际的图画是不同的两件事。

(2)观念内容的完满性并不包含实际存在。比如传说中的最完美的海岛,并不能因此推定其必定存在。

3、回答:

(1)一般而言,被心灵所理解的观念并不全都指示存在的事物,观念的完满性不包括真实的存在性,但是,这些规则不使用于“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的观念,它不同于海岛的观念。设想的最完美的海岛同时被设想为不存在的海岛并不违反矛盾律,但是,“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被被设想为不存在的东西必定自相矛盾。

(2)从模态逻辑的观点看,一般的观念所蕴涵的只是存在的可能性,而非现实的存在,但是,“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所蕴涵的则是存在的必然性。必然性的反面是不可能性,由此,可以从这一观念的不矛盾性推导出它所指示的对象必然存在。

总结:二者的争论反映了哲学史上对观念与存在关系问题的两种对立的立场。一个认为观念和存在是不同的序列,不可做出从观念到存在的跳跃;一个认为,能够解释一切的最高原则必定达到了观念与存在的同一性。

唯名论和唯实论(名词解释)

1、唯名论的观点: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

极端的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温和的唯名论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而得的,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2、唯实论论的观点: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

极端的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温和派认为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

托马斯主义

上帝存在的论证(论述题)

相对于安瑟尔谟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托马斯的证明属于后天的证明,即是从经验出发的证明。

1、从事物的运动或变化方面论证。运动的系列必然又一个不动的推动者,此即为上帝。

2、从动力因的性质来讨论上帝的存在。没有事物是自身的动力因,都有一个在先的事物作为动力因,而动力因的序列是有限的,存在一个终结的动力因,此即为上帝。

3、从可能性和必然性的联系来论证上帝的存在。现实事物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故有些事物必须作为必然的事物而存在,否则可能某一时刻可能一切事物都不存在。追溯事物必然存在的原因,必然有一个终极的必然存在,它自身具有必然性,且使得其他事物获得必然性。这个必然存在的终极原因即是上帝。

4、从事物的完善性等级论证上帝的存在。现实事物的完善性都是有条件的,是相对于一个最高的完善性而言的,因此,可以肯定,存在着一个最完善的东西,且它是其他一切事物完善性的原因,此即为上帝。

5、从自然的目的性来论证上帝的存在。万物活动的目的性和齐一性证明这种活动不是偶然的,而是有预谋的。需要有一个预谋者来安排世界的秩序,此即为上帝。

存在与本质的区分

1、认为存在的意义指活动本身,是赋予一切事物现实性的活动,不是指一个事物或一

类事物。

2、以亚里士多德关于现实与潜在的关系来说明存在与本质的关系。任何事物、形式、本质在为获得存在之前都是一种潜在,是一种可能性。存在的特征在于其现实性,它使得潜在转变为现实的活动。

3、由此,存在高于、优于和先于本质。本质依赖于存在,没有存在,就没有实在的本质。

4、托马斯是第一次对“是者”的意义作出了存在与本质的区分,并以一种存在论的实体学说代替了柏拉图的本质论。

英美文学名词解释(1)

Epic: A long narrative poem telling about the deeds of a great hero and reflecti ng the values of the society from which it originated. The style of epic is grand宏伟的 and elevated高尚的. John Milton wrote three great epics:Paradise Lost,Paradise Regained and Samson Agonistes. Sonnet(十四行诗 A sonnet is a lyric consisting of 14 lines, usually in iambic pentameter restricted to a definition rhyme scheme Renaissance the activity, spirit, or time of the great revival复活 of art, literature, and learning in Europe beginning in the 14th century and extending to the 17th century, marking the transition过渡from the medieval to the modern world.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 is Humanism The Renaissance Period A period of drama and poetry. The Elizabethan drama is the real mainstream of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Humanism人文主义 Humanism is 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 2>it emphasizes the dignity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impo rtance of the present life.Humanists voiced their belie fs that man was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 and man did not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1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 柏拉图 一、单项选择题。 1、《伊安》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D) A、亚里士多德 B、贺拉斯 C、王尔德 D、柏拉图 2、《会饮》作者是( C ) A、亚里士多德 B、布瓦洛 C、柏拉图 D、康德 3、迷狂说的提出者是( D ) A、尼采 B、雨果 C、朗吉弩斯 D、柏拉图 二、多选。 柏拉图的美学与文论作品有( A、B、C )。 A、《大希庇阿斯》 B、《会饮》C《理想国》D《诗学》E《九卷书》 注意的问题: 1、柏拉图在雅典城外建立了学园派。 2、柏拉图的著作有《大希庇阿斯》、《伊安》、《高吉阿斯》、《会饮》、《斐得若》、《理想国》、《斐利布斯》、《法律》等。 三、名词解释: 迷狂说或(灵魂回忆说) A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B、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C、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理念说: 这是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出的文学本体论范畴。理念,即真理。柏拉图认为现实是对理念的模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相对于理念,文艺是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三层,如果说现实生活是理念的影子,则文艺就是影子的影子。 四、简答或论述。 简述柏拉图的迷狂说与灵魂回忆说。 A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B、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C、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净化说的是( D ) A、柏拉图 B、康德 C、巴尔扎克 D、亚里士多德 2、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认识与柏拉图( B ) A、完全一致 B、不一致 C、相似 D、在似与不似之间 二、多项选择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六要素是(ABCDE) A、情节 B、性格 C、言词 D、形象 E、歌曲 注意的问题: 悲剧六要素: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 三、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多余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 小人物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贫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显赫的大人物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随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塑造了“小人物”形象。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出现,后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美具有极大影响的一种文学思潮。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突出特点就是真实和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现实矛盾和批判社会罪恶;同情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痛苦;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注意细节的真实。但不少作家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来批判黑暗现实,难以找到准确变革社会的道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各种文学体裁均有佳作,其中尤以长篇小说为最。优秀作家众多,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易卜生等。 自然派 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果戈理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盟主,自他以后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是自然派作家。 新人 “新人”指的是19世纪中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这些形象尽管个性相异,但大多出身平民,具有坚定的意志、明确的理想,以及实干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屠格涅夫在小说《前夜》中最早塑造出了“新人”英沙洛夫的形象,但车尔尼雪夫斯基小说《怎么办?》中的“新人”罗普霍夫等形象则更为典型。 “含泪的笑” 果戈理独特的艺术手法。他认为艺术家不仅应当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且应当对生活进行审判,即“通过世界上人们看得见的笑容和人们看不见的、不知道的眼泪来观察生活。”正是这种“笑声”和“眼泪”的交集、喜剧和悲剧的结合,加强了果戈理讽刺艺术的揭露和抬批判力量。 《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主要创作的总称,内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类。

英美文学名词解释

1. In the medieval period , it is Chaucer alone who , for the first time in English literature , presented to usa comprehensive __picture of the English society of his time and created a whole galery of vivid ___ from all walks of life in his masterpiece “the Canterbury Tales ”。 A. visionary / women B. romantic /men C. realistic / characters D. natural / figures 2. Although ____ was essentially a medieval writer, he bore marks of humanism and anticipated a new era of literature to come. A. William Langland B. John Gower C. Geoffrey Chaucer D. Edmund Spenser 3. Humanism spume from the endeavor to restore a medieval reverence for the antique authors and is frequently taken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Renaissance on its conscious ,intellectual side ,for the Greek and Roman civilization was based on the conception that man is the ____ of all things . A. measure B. king C. lover D. rule 4. The essence of humanism is to ______. A. restore a medieval reverence for the church B. avoid the circumstances of earthly life C. explore the next world in which men could live after death D. emphasize human qualities 5. Many people today tend to regard the play “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as a satire of the hypocrisy of ___ and their false standards of friendship and love , their cunning ways of pursuing worldliness and their unreasoning prejudice against _________ . A. Christians / Jews B. Jews / Christians C. oppressors / oppressed D. people / Jews 6. In “ Sonnet 18 ”, Shakespeare has a profound meditation on the destructive power of _________ and the eternal __________ brought forth by poetry to the one he loves . A. death/ life B. death/ love C. time / beauty D. hate / love 7.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John Bunyan describes The Vanity Fair in a ______ tone. A. delightful B. satirical C. sentimental D. solemn 8. The religious reformation in the early 16th-century England was a reflection of the class struggles waged by the _____. A. rising bourgeoisie against the feudal class and its ideology B. working class against the corruption of the bourgeoisie C. landlord class against the rising bourgeoisie and its ideology D. feudal class against the corruption of the Catholic Church 9. The ______ was a progressive intellectual movement throughout western Europe in the 18th century . A. Renaissance B. Enlightenmrent C. Religious Reformation D. Chartist Movement 10.The 18th century witnessed a new literary form -the modern English novel, which, contrary to the medieval romance, gives a ______ presentation of life of the common English people. A. romantic B. idealistic C. prophetic D. realistic 1. The title of the novel “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 written by James Joyce suggests a character study with strong _________ elements .

《西方文论》期末复习.

《西方文论》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1.悲剧(P34)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着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或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2.(杜勃罗留波夫)人民性(P255) 杜勃罗留波夫在《俄国文学发展中人民性渗透的程度》一文中,集中地论述了文学的人民性问题。在他看来,具有人民性的作品固然也体现为艺术家运用人民便于接受的形式、描写人民的风俗习惯、使用人民的语汇,但主要的却不在于形式、题材、语言,而在于它的内容所渗透的人民的精神,即在作品中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文学家怎样才能在作品中渗透出人民的精神呢?第一,文学要“表现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愿望”;第二,也是关键的一点,文学家要在思想感情上同人民一致。此外,杜勃罗留波夫还认为人民性与现实主义是一致的,作品的人民性的渗透程度标志着现实主义发展的水平。当然,杜勃罗留波夫所说的人民,主要是指农民,所谓人民性,也主要是要表现农民的思想观点和利益。 3.(克罗齐)艺术即直觉(P322) 克罗齐认为,人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源于理智的逻辑,产生概念;另一种是源于想象的直觉,产生意象。艺术活动,就是直觉活动,艺

术是直觉的产物。直觉的最大特性是意象性,“意象性这个特征把直觉和概念区别开来”。这样,克罗齐就把直觉排除在逻辑思维之外,从而把艺术活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也排除在逻辑思维之外。 4.(庞德)意象(P348) “意象”是庞德诗论的核心范畴。庞德在《回顾》中对意象作了这样的表述:“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来的一个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这个定义包含着意象结构的内外两个层面,内层是“意”,是诗人主体理性与感情的复合。外层则是“象”,是一种形象的“呈现”,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在庞德看来,诗中的意象最终将诗人、读者和诗的创造对象三者引入了诗化的境界。因此,他把创造出完美的意象当做诗歌创作的宗旨:“一生中能描述一个意象,要比写出成篇累牍的作品好。” 5.陌生化(P391) 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文学活动中,重要的不是目的而是感知的过程,只有在过程中,文学主体才能感受和体验;为了延长感受的过程,就必须增大感受的难度;增大感受难度的最佳途径是使事物变得反常、陌生,即对于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加以陌生化的处理。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情节”就是对“故事”的陌生化处理的结果。 6.含混(P430) “含混”,燕卜荪在《复义七型》中提出,又译“模糊”、“晦涩”和“复义”等,原指一种含有多层意义而无法使人准确确定本义的

英美文学基础考研真题(A卷答案)

二O 一四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 考试科目及代码:英美文学基础(代码:857) 适用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答题内容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考完后试题随答题纸交回。 考试时间3小时,总分值 150 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Ⅰ Multiple Choice(24 points, 1 point for each)每题1分,共24分。 1. C 2.A 3.B 4.D 5.A 6.B 7. C 8.D 9. C 10.A 11.C 12. D 13.D 14.D 15.C 16.B 17. C 18. D 19. A 20. A 21. B 22. D 23.B 24. A II Complete ea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with a proper word or a phrase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Write your answers on your answer sheet. (1 point for each, 15 points in total) 1. poetry 2. English 3. Lyrical Ballads 4. dominant 5. heredity 6. stream-of-consciousness 7. Iceberg 8. Songs of Experience 9. greatest 10. Imperialism 11. marriage 12. Y ossarian 13. transcendentalism 14. The American Scholar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全新

1、人物再现法 它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他通过顺叙、倒叙、对比、侧写等再现方式,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人间喜剧》中的再现人物共有400多个,散见在75部作品之中。这样前后呼应,相互联系,既将数量庞大的作品联结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刻画出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全过程。 2、社会问题剧 1868—1891年,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用散文写了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等;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社会问题剧”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舞台,引起一场戏剧革命。 3、自然派 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果戈理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盟主,自他以后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是自然派作家。 4、多余人 19 世纪30年代以后俄国文学史中出现的一类贵族青年典型;他们受过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满现实,但贵族生活方式使他们缺乏明确的目标,最终一事无成。成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的“多余人”;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 5、托尔斯泰主义 是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所谓拯救俄国人民和人类的政治和道德主张;它的基本内容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博爱”,其核心是“不以暴力抗恶”。托尔斯泰主义是空想的,客观上有麻醉人民、阻碍革命发展的消极作用,但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时人民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的出发点是伟大的。 6、冰山原则

英美文学四大思潮名词解释(全英)

Romanticism began in the mid-18th century and reached its height in the 19th century.It was an artistic, literary, and intellectual movement that originated in Europe.The ideologies and event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laid the background for Romanticism. The Enlightenment also had influence on Romanticism .It was a revolt against the aristocratic social and political norms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and a reaction against the scientific rationalization of nature.The movement validated strong emotion as an authentic source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placing new emphasis on such emotions as apprehension, horror and terror, and awe.The Romantic literatur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oncentrating on emotion, nature, and the expression of "nothing".famous romanticism writers are such as william Wordsworth:lyrical ballods、william whitman :leaves of grass Realism beginning with mid nineteenth-century French literature and extending to late-19th- and early-20th-century .It was a reaction againest romanticism and paved the way to modernism.the realism is product of europe capitalist system?s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the philosophy and science of europe in 19th century has promated its production authors trend to depictions of contemporary life and society as it was, or is. In the spirit of general "realism" ,realist authors opted for depictions of everyday and banal activities and experiences, instead of a romanticized or similarly stylized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史 一、名词解释(4*5分) 二、简答题(4*10分) 三、论述题(2*20分) 一、名词解释 1、柏拉图——理式 万事万物有一个本源,这个本源就是理式,理式最初是起源于神的,是由神创造出各类事物的共相。 2、文艺复兴 主要指古希腊罗马古典学术的复活和再生,用古希腊罗马的世俗的人文科学(如修辞学、哲学等)以及近代的科学技术,来取代神学。它看似是复兴古典学术,实际上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最早是意大利艺术家提出的,取得成就也是意大利最高。 3、启蒙运动 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先驱们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是 继文艺复兴以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主义文艺理论是欧洲当时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新文艺的呼唤,它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思想成果。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4、叔本华——生命意志 叔本华把生命意志归结为追求生存的意志,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和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即生存下去永不满足的欲求。要想摆脱痛苦,最根本的就是要否定生命意志,使人的认识从意志服务、充当意志的工具的关系中解脱出来。 根本彻底的解脱只有死亡,而暂时的解脱只有通过艺术。 5、尼采——权力意志 尼采的权力意志认为一切事物除了追求生存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追求力量的强大、权力扩张、追求优势求和自身超越,认为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哲学。 6、精神分析——原型或原始意象 集体无意识和族类记忆,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原型”或“原始意象”。 荣格认为原型的最初形式是人们对于某种情境所作出的反应,当这种情境反复出现,就逐渐印刻在人们的心理结构中。在遇到同样的情境时,人们就会做出相同的心理反应,这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就构成了原型。所有原型加起来就构成了集体无意识。艺术作品就是通过原型和原始意象来表现集体无意识的。 7、本雅明——“灵韵”说 “灵韵”的概念是作为艺术品和艺术复制品的对立特性提出来的,本雅明认为,艺术作品原则上是可以复制的,但是技术复制是现代社会的新产物,对原来的艺术品有伤害,它伤害的就是艺术作品所特有的“灵韵”。“灵韵”包含两层含义:灵韵代表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灵韵指的是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一种距离感。

考研英美文学必做9道题

1.What is in the book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that makes Hemingway say that all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 comes from this book? (这个题找了2个小时,实在是找不到了。看看下面的会不会有所帮助) (海明威写的Green Hills of Africa中的原文)All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 comes from one book by Mark Twain called Huckleberry Finn. If you read it you must stop where the Nigger Jim is stolen from the boys. That is the real end. The rest is just cheating. But it's the best book we've had. All American writing comes from that. There was nothing before. There has been nothing as good since. The best work that Mark Twain ever produced is, as we noted earlier o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It tells a story about the United States before the Civil War, around 1850, when the great Mississippi Valley was still being settled. Here lies an America, with its great national faults, full of violence and even cruelty(n. 残酷;残忍;残酷的行为), yet still retaining the virtues of …some simplicity, some innocence(n. 清白,无罪;天真无邪), and some peace.? The story takes plac e along the Mississippi River, on both sides of which there was unpopulated(adj. 无人居住的) wilderness(n. 荒地) and a dense forest(密林). It relates the story of the escape of Jim from slavery and, more important, how Huck Finn, floating along with him and helping him as best he could, changes his mind, his prejudice about black people, and comes to accept Jim as a man and as a close friend as well. At the heart of Twain?s achievement(n. 成就;完成;达到) is his creation of Huck Finn, who embodies(v t. 体现) that mythic(adj. 神话的;虚构的) America, midway(n. 中途;娱乐场adj. 中途的adv. 中途) between the wilderness and the modern super state. 2.Is Mr. Bennett in “Pride and P rejudice” a positive figure? Why or why not? (这是原题答案,第一句为第一问,剩下的是第二问) Mr. Bennet?s chief characteristics are an iron ic detachment(n. 分离,拆开;超然;分遣;分遣队) and a sharp, cutting wit. The distance that he creates between himself and the absurdity(n.荒谬的言行;谬论;) around him often endears(v t. 使…受钟爱;使…亲密) him to the reader and parallels the amused detachment with which Austen treats ridiculous(adj. 可笑的;荒谬的) characters such as Mr. Collins and Lady Catherine. To associate the author?s point of view with that of Mr. Bennet, however, is to ignore his ultimate failure as a father and husband. He is endlessly witty(adj. 诙谐的;富于机智的), but his distance from the events around him makes him an ineffective parent. Detached humor may prove useful for handling the Mr. Collinses of the world, but it is helpless against the depredations(n. 掠夺;破坏,破坏痕迹) of the villainous (but likable) Wickham. When the crisis of Lydia?s elopement(n. 私奔;潜逃) strikes, Mr. Bennet proves unable to handle the situation. Darcy, decent(adj. 正派的;得体的;) and energetic(adj. 精力充沛的;积极的;有力的), and the Gardiners, whose intelligence, perceptiveness, and resourcefulness(n. 足智多谋) make them the strongest adult force in the novel, must step in. He is a likable(adj. 可爱的), entertaining character, but he never manages to earn the respect of the reader. 3.Discuss the theme of Fitzgerald’s "The Great Gatsby".(at least 200 words) (两个主题,有上千字,我不知道怎么概括,我把对每个主题描述的第一段话写在下面了)

外国文学上名词解释完整版

名词解释 1荷马史诗: 相传是公元前9至前8世纪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小亚细亚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综合编成的,因而被称为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两部分,各有24卷,均以特洛依战争为背景。《伊利亚特》写战争本身,描写阿喀琉斯的愤怒及战争最后51天内发生的事件;《奥德塞》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回返家乡的经历。 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荷马史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荷马史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喻丰富。它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2英雄史诗: 又叫英雄叙事诗,是在民间长期口口相传,以歌颂民族英雄为内容的人民文学,是中世纪欧洲文学的重要成就。根据史诗形成的时间和表现内容,可分为早期英雄史诗和后期英雄史诗。 前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具有较浓的神魔色彩和巫术气氛,著名的有《贝奥武甫》、《埃达》等,歌颂部落英雄的光荣事迹。后期英雄史诗形成于封建国家逐渐形成的中世纪中期,中心主题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斑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国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3《工作与时日》: 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首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作者是赫希俄德,较详细地记载了古希腊时期的种种宗教祭日赫从事不同工作时的黄道吉日。诗人最后总结说,在不朽的众神面前,聪明人的工作是无可指责的,因为他懂得吉兆,所以能够避免犯罪。该作具有史诗的体裁,但实际上可以说一部道德格言集和农业历书。风格清新自然,平易简洁。 4《俄狄浦斯王》: 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取材于英雄传说,写忒拜王子俄狄浦斯反抗杀父娶母的神示,然而又逃不出命运支配的故事。悲剧从传说故事将近结尾的地方写起,当时俄狄浦斯已是忒拜国王,时值瘟疫流行,按照神示,只有追查出杀死先王的凶手,才能免除瘟疫,挽救忒拜城。全剧以此为起点,在追查凶手的过程中展示了悲剧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当俄狄浦斯查明凶手就是自己时,他刺瞎双眼,自愿放逐。通过俄狄浦斯的遭遇,作者颂扬了悲剧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和人民对国家的负责精神。这样一个英雄却受着命运的捉弄,这样,索福克勒斯对命运的合理性提出了怀疑,表现了雅典自由民在社会灾难面前的斗争精神和悲愤情绪。以此作品为代表的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标志者希腊悲剧的成熟。索福克勒斯把人物放在尖锐的冲突中并通过人物对比方法来塑造,因而人物的动作性强,性格比较突出。 5阿里斯托芬: 被誉为“喜剧之父”。他留下的完整剧本有11部,代表作为《阿卡奈人》,他的喜剧涉及当时许多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尤其关心。其

英美文学名词解释 2

01. Humanism(人文主义) Humanism is 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2> it emphasizes the dignity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esent life. Humanists voiced their beliefs that man was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 and man did not only have the right to enjoy the beauty of the present life, but had the ability to perfect himself and to perform wonders. 02. Renaissance(文艺复兴) The word “Renaissance”means “rebirth”, it meant the reintroduction into westerm Europe of the full cultural heritage of Greece and Rome.2>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 is Humanism. Attitudes and feelings which had been characteristic of the 14th and 15th centuries persisted well down into the era of Humanism and reformation.3> the real mainstream of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is the Elizabethan drama with william shakespeare being the leading dramatist. 03. Metaphysical poetry(玄学派诗歌) Metaphysical poetry is commonly used to name the work of the 17th century writers who wrot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John Donne.2>with a rebellious spirit, the Metaphysical poets tried to break away from the conventional fashion of the Elizabethan love poetry.3>the diction is simple 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Elizabethan or the Neoclassical periods, and echoes the words and cadences of common speech.4>the imagery is drawn from actual life. Metaphysical poets(玄学派诗人) It is the name given to a diverse group of 17th century english poets whose work is notable for its ingenious use of intellectual and theological concepts in surprising conceits, strange paradoxes and far-fetched imagery. The leading Metaphysical poets was John Donne, whose colloquial, argumentative abruptness of rhythm and tone distinguishes his style from the conventions of Elizabethan love lyrics. 04. Classcism(古典主义) Classcism refers to a movement or tendency in art, literature, or music that reflects the principles manifested in the art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Classicism emphasizes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universal, and places value on reason, clarity, balance, and order. Classicism, with its concern for reason and universal themes, is traditionally opposed to Romanticism, which is concerned with emotions and personal themes. 05. Enlightenment(启蒙运动) Enlightenment movement was a progressive philosophical and artistic movement which flourished in france and swept through western Europe in the 18th century.2> the movement was a furtherance of the Renaissance from 14th century to the mid-17th century.3>its purpose was to enlighten the whole world with the light of modern philosophical and artistic ideas.4>it celebrated reason or rationality, equality and science. It advocated universal education.5>famous among the great enlighteners in england were those great writers like Alexander pope. Jonathan swift.etc. 06.Neoclassicism(新古典主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