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新闻传播发展缓慢的原因
- 格式:ppt
- 大小:205.50 KB
- 文档页数:55
绪论新闻事业:新闻事业就是这么一种有规模的、有系统的社会活动:既由专业人士通过新闻机构与媒介,运用新闻手段(如报刊、图片、广播、电影、电视等)及时、真实、公开地反映自然和社会的变动。
新闻事业属于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
简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几个阶段。
答:第一个时期:从唐朝开元年间到19世纪20年代为古代报纸发展时期。
第二个时期:从19世纪2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为在华外报的发展与垄断期。
第三个时期: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10年代中期,这近20年的时间为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高潮期。
第四个时期:从1915年到1927年的12年为中国现代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五个时期:从1927年到1949年的23年,为两极对立新闻事业即共产党与国民党新闻事业格局的形成与演变时期。
第六个时期,从1949年至今的50余年,为当代新闻事业时期。
这个时期大陆的新闻事业经历了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三个阶段的变化与发展。
在市场经济建立、全球化、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的新闻事业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分析论述:评说历史上中国新闻事业的政治性特点。
答: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首先,各种新闻媒介应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发展。
中国封建统治者要宣达皇命,统一思想,维护封建中央集权统治,使"国体尊而民听一",这样才有朝廷官报的编发;民报《京报》合法的原因,也在于封建统治者要利用报房老板的营利心理为自己进行政治宣传;即使是非法民报小报的发行,也是为了满足对朝政感兴趣的一部分民众(主要是士大夫和上层读书人)的需要。
到了近代,国人自办近代报刊,完全是为了宣传政治主张、发动和开展政治运动,正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的需要,国人自办近代报刊才出现两次高潮。
进入现代社会后,无产阶级报纸以及其后国共两党新闻业更是应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在阶级斗争的胜负中消长。
古代新闻传播的一般特点一、传播渠道有限且慢。
古代可没有咱们现在这么多先进的传播工具,什么电视、互联网那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那时候主要靠人来传递消息,像信使啊,他们骑着马,风驰电掣般地在各个地方跑来跑去送信件。
不过就算是快马加鞭,那速度跟现在比起来也是蜗牛爬呀。
还有就是驿站,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信使可以在那里换马休息,继续赶路。
但这一路下来,遇到个恶劣天气啥的,那消息可就耽搁了。
比如说边境有军情,等消息传到京城,说不定都过去好几天了,这仗都不知道打成啥样啦。
二、传播范围小。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呀,人们大多都局限在自己生活的那一片小天地里。
像一个村子里的人,知道的事儿也就局限在村子周围发生的那些家长里短、谁家的牛丢了、哪家的孩子考上秀才了之类的。
就算是城市里,消息的传播范围也就局限在城市内部,顶多再传到周边的几个城镇。
像在唐朝的长安,城里的人可能知道皇帝今天又宠幸哪个妃子啦,或者哪个大臣又被弹劾啦,但远在边疆的士兵们可能要过好久才能听到这些消息呢。
三、传播内容受限制。
古代的新闻传播那可不像现在这么自由,啥都能说。
那时候有很多的规矩和限制呢。
一方面,政治上的事儿那是不能随便乱说的,要是说了对朝廷不利的话,那可是要掉脑袋的。
比如说你不能随便议论皇帝的决策,就算你觉得不好,也得憋着。
另一方面,文化上也有很多禁忌。
像一些不符合儒家思想、违背封建礼教的事儿,那是不能传播的。
比如说男女之间的一些自由恋爱的事儿,在古代那是不被允许宣扬的,大家都得守着那些老规矩。
四、传播受众少。
在古代,能接收到新闻消息的人那是少数。
大部分老百姓每天忙着种地、干活,哪有时间去关心那些国家大事、朝廷动态呀。
只有那些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才有闲情雅致去关注这些。
比如说在一个小村庄里,村民们关心的是今年的收成好不好,能不能交上赋税,而不是朝廷又出台了什么新政策。
就算是在城市里,那些普通的小商贩、工匠们,他们每天忙着做生意、干活,也没多少精力去关注新闻。
中国新闻事业史学习要点1、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新闻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新闻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史官传播,一种是太师采风。
2、一般认为,我国的朝廷官报出现在唐朝开元年间,小报则出现在北宋后期。
3、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一般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即:具有强烈的政治性,重视言论尤其重视政论,机关报是中国传播媒介的主体。
4、中国古代报纸,先有官报,后有民报。
5、朝廷维护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官报产生的基本原因之一。
而要使庞大的国家机器协调运转,宣达皇命,统一思想,通报情况,采取对策,成为中国古代官报产生的基本原因之二。
6、中国古代报纸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它们是:一、朝廷官报;二、非法民报;三、合法民报。
7、朝廷官报产生于唐朝。
分别有中央朝廷编发的公报性质的官报、藩镇驻京机构编发的情报性质的官报两种形式。
8、朝廷官报发展于宋代,延伸于明清。
9、为什么说小报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小报产生于宋代。
宋王朝历经了320年的历史,基本上无一日安宁。
外有辽、金威胁,年年战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而宋朝皇帝为了防止“尾大不掉”的局面发生,对武将猜忌、限制,使他们或“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或“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边疆有事时,每派宦官监军,多方牵制,使将帅不能因时因地灵活应变,因此,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对辽的高粱河之役开始,直到宋王朝南迁,在对辽、西夏和女真的历次战役中,几乎没有一次不是已丧师失地结束的。
至于南宋,苟安一角,在内是“冗兵”、“冗官”、“冗费”,开支巨大,农民负担沉重,而大地主大商人乘机大发横财,阶级矛盾非常严重,不断爆发农民起义。
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成在革新与保守两派之间的激烈斗争,民族矛盾、积极矛盾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从来没有停止,各种政治势力异常活跃,都要借助舆论相配合。
社会各层人物需要了解形势的发展变化,各级官僚也需要及时了解朝廷政事的变动,所以“小报”的编辑们适应了这种需要,突破朝廷官报的传播范围,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优势,私下经营,所以说,小报在宋代出现,是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复习笔记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溯源1.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①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谣谚就是其中的一种。
②在有文字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③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
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和金石。
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由于采取了修筑驰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为社会传播的畅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③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就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2.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1)两汉的传播活动①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负责官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2)三国魏晋的传播活动①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
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③为了及时传递军事信息,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④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
既有包括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二、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1.早期政府官报的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1)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答: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中国古代报纸特征:在内容、形式、发行和传递上三个方面不同于现代报纸,具体来说内容上: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开降奖惩。
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形式: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消息等。
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
总之其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是作为人们满足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
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答:“开元杂报”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其性质是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因此是中国古代的报纸。
而“归义军进奏院状”是主管(节度官)的文书,内容并不是朝廷公分所载的,而是进奏院管院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性质,并且其在进奏院发出前、传递过程中、主官收到后,都有可能被抄录、传阅,因此它实际上发发挥了新闻传播的作用,因此它是一种由官文书向正式管报纸转化过程中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作用。
邸报:内容:日益丰富,趋近于规范化,基本内容为: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宋代邸报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唐代进奏院状更接近大众的传播媒介。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方报刊,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些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
性质: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
作用:满足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上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门。
性质: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