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 格式:ppt
- 大小:3.88 MB
- 文档页数:99
一、新闻传播从口头到文字1、新闻活动的产生我们伟大的祖国土地辽阔、历史悠久,早在180万年到1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的初期,山西芮城、云南的元谋、陕西的蓝田和北京、湖北、贵州、辽宁等地,已经出现了猿人的踪迹。
到了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即在10万年到l. 8万年前猿人已由直立人进化为智人。
山西、陕西、辽宁、四川、内蒙古、宁夏、广西、北京、河南等地则有了他们更多活动的形影。
旧石器时代,人的生存环境恶劣,他们打猎、捕捞、采集的劳动生产率很低,因此他们群居互助,结合成原始人群。
在群居互助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信息的交流。
到了距今4万到1.8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原始人群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血缘为标志的原始社会即氏族社会,信息的交流也进人了一个新阶段。
氏族社会中,人们从事的劳动比原始直立人群更为复杂,共同的打猎、捕捞、采集等劳动促使他们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他们互相协作的机会增多,共同协作的好处对每个氏族成员来说都一目了然。
在劳动中他们已经到了非协作不行的地步,到了彼此有什么想法非说不可的地步,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再进步到音节清晰的语言,最后形成了作为人类标志的语言。
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
新闻传播也是信息交流活动,但它与人的生来就有的本能信息传递(求偶、觅食)不同,它是语言产生后较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氏族社会中的人类,其思想活动比原始人群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已经具备了清晰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他们的婚姻关系也由血缘群婚向外婚制转化,社交活动逐步扩大,原始的宗教。
艺术。
科学都已出现,人类已能把自己获得的新闻事实概括成语言信息传递给对方,受者也能经过语言载体而获得新闻信息,新闻口头传播的条件已经形成。
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是距今1石万年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智人,也是氏族社会的人,他们曾经持有一种当地不产的海蚶壳,这说明当时他们已与百里之外的沿海居民进行交往了,在交往中,双方必然要以语言为中介,也必然含.有新闻信息的交流。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复习笔记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溯源1.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①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谣谚就是其中的一种。
②在有文字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③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
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和金石。
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由于采取了修筑驰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为社会传播的畅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③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就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2.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1)两汉的传播活动①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负责官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2)三国魏晋的传播活动①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
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③为了及时传递军事信息,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④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
既有包括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二、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1.早期政府官报的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1)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P1)(1)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口头传播,还有作为辅助手段的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最早的带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2)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传播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造纸术发明后,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3)三国和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烽燧也被继续沿用。
社会上传播手段普遍采用的是童谣和谣言,传播载体既有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开元杂报:(P5)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这种朝政简报被抄袭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代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中国最早的报纸。
)有关明代“邸报”的几个问题:(P17)明代邸报的别称:邸抄、朝报、除目、京报明代邸报大体上包括这样一些内容:皇帝的谕旨。
皇帝的起居言行和有关皇室的各类消息。
官吏的任免和觐见。
官僚们的章奏。
军事信息。
社会新闻。
此外,邸报还附有“鼎甲单”,及时报道有关科举方面的最新信息。
明代“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
“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万历邸钞》、《天变邸抄》和《急选报》(P20)《万历邸钞》:《万历邸钞》这部抄本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抄”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
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作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
因此,它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天变邸抄》:《天变邸抄》是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做附录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
这一报道,是从当时出版的民间报房发行的“邸钞”上转录下来的。
《急选报》: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由雕版印刷。
它的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中国传播活动溯源第二节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第三节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第四节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五节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六节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了解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脉络、封建时代各个时期官方新闻的传播特点;掌握并领会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第二节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的兴起与商业性报纸的崛起第三节上海报业的崛起第四节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了解我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察世俗》、《东西洋考》、《字林西报》、《万国公报》、《申报》等报刊,掌握中国近代报业的孕育发展过程;了解报业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依存关系;掌握早期新闻业务的发展进步情况,认识新闻业务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而了解这一规律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第二节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第三节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现与初步发展了解维新派创办的主要报刊及其主编的情况;了解维新派办报的历史作用及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贡献;理解维新运动与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关系。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在境外的兴起与发展第二节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第三节辛亥革命时期新闻理论与业务的发展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办报刊的情况;了解“苏报案”、两派报刊论战等近代新闻史上重大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了解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海内外的办报活动;了解清政府制定报刊法规和出版官报的基本情况;掌握辛亥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特点和新闻业务的改进。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第二节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第三节新闻事业在逆境中的发展了解民国初期新闻事业的演变情况,认识在旧中国不可能有新闻自由的根源;了解袁世凯及北洋军阀政权统治新闻事业的手段与特点,认识其新闻出版法规的反动性质;了解民初有影响的报人的情况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第二节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第三节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第四节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了解《新青年》杂志的创办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把握《新青年》从民主主义刊物演变成无产阶级刊物的主要历程;了解我国第一批无产阶级报刊的特点,分析掌握它们产生的历史条件;了解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在五四时期的报刊活动和办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