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5.54 MB
- 文档页数:57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从口头到文字一、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新闻传播也是信息交流活动,但它与人的生来就有的本能信息传递不同,是语言形成后转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文字传揪的出现和初期发展把文字作为面向群众的新闻传播是从秦代开始的,公元前221年秦统六国实行“书同文”的政策,以笔画较简单的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标准文字。
汉代继承了秦的传统,以诏书形式向地方发布官方新闻第二节、唐代新闻传播媒介的演进一、“新闻”概念的形成1.“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初唐,神龙年年(公园705-706年)一位名叫孙处玄的官员曾感叹到“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
2. 晚唐李咸用“故人不见五春风,异地相逢岳影中。
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
3. 晚唐尉迟枢《南楚新闻》写的奇闻趣事,虽不是时政,但也新鲜有趣。
二、唐代新兴传媒及其特点1.朝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延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太的朝政简报,这种简明的朝政公报,就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2.有人将朝报抄寄外地,扩大了传播范围,唐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中说他在襄樊一带得到的数十幅这种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属于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3.进奏院状,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进奏官为地方诸道军政长官委派,进奏官除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绝密消息,这种报告是进奏官只上呈给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阅读的半官方情报,带有”新闻性“性质,人称”进奏院状“。
4.”露布“原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文书。
唐代指打了胜仗,军事长官送给京城的捷报,它写在丝绸上,悬挂在高竿上,沿途百姓可以看见,形成舆论声势。
5.”观察使碟“是面向更多受众的新闻传播。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一、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学分析(一)本能的需求(二)生存、生产的需要(三)文化生活的需要二、古代传播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二)语言的产生及其在传播史上的意义1、语言的产生2、语言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三)古代口语传播的诸种形式(四)古代口语传播阶段的辅助传播手段三、古代传播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文字传播(一)文字的产生(二)文字书写工具和材料的改进(三)文字的产生及应用的历史意义第二个里程碑:四、古代传播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印刷传播(一)印刷术的发明(二)印刷术最初的应用(三)印刷传播的历史意义第三个里程碑第二节中国封建官报一、“新闻”概念的形成“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故人不见五春风,异地相逢岳影中。
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
”二、唐代的封建官报(一)唐玄宗开元年间朝政简报“开元杂报”。
(二)唐代中后期的进奏院状“新闻信”性质“敦煌进奏院状”三、宋代的邸报和小报“邸报”“定本”制度(六)宋代的非法小报。
小报产生的原因。
四、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五、明代的邸报和民间报房“批红”六、清代的官报与报房京报“辕门抄”七、封建官报在近代没落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一、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二、鸦片战争前的“外报”情况(一)世界上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是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最先出现于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区。
(二)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三)郭士立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三、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勃兴香港成为外国人在华的报业基地。
(二)外国人在香港办报的“三步曲”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上海报业发展模式与香港相似。
五、外报的性质和影响六、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一)林则徐译报活动和《澳门新闻纸》(二)容闳及《汇报》(三)王韬及《循环日报》《弢园文录外编》(四)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的特点。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一、最早出现的传播新闻消息的方式是口头传播。
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实效。
汉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更多地将其用于发布军事捷报,把最新消息上,高高悬起以吸引读者。
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代报纸,通称为“邸报”,还有“状”、“报”、“朝报”、“塘报”等多是: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不仅设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访的新闻都没它的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也没有消息字体裁的分野。
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版面,没有广告。
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
说,它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宫文书色彩,但是毕竟不是作为具有行政效而是作为人们满足了解朝廷延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
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敦煌进奏院状:一种和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1)没有报头,开编和留着官文书的痕迹;(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的地区有关的大事。
(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是谕旨、奏折、官方动态等)。
邸报:是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要是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官僚的奏章;军事情报、刑罚等。
它出来,成为一种宫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定本制度:是一种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立的制度。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露布:1.不缄封的文书。
亦谓公布文书。
3.泛指布告、通告之类。
定本: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定本制度:定本制度起始于宋朝真宗咸平二年。
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
进奏院:官署名。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后改称都进奏院。
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
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官员驻京表现。
是目前中国境内有确据可考的年代最早的传播媒介。
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
原件为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
这份报纸被封存在敦煌石窟达1000年之久,1907年才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运往伦敦。
1983年经中国新闻史学者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并命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朝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
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
开元杂报: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邸报:“中国古代的报纸的通称。
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说“状”,“状报”,“报”,“邸吏报”,“朝报”,“邸抄”,“阁抄”等等,都通称为“邸报”,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论禁小报》:南宋周麟之《海龄集》选文。
文中第一次提出小报这一名称。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1)起始和发展脉络: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
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两汉时期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露布和布告。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主要是童谣和谣言。
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木简、竹简和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2)古代报纸的诞生:新闻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一种手段来进行信息的沟通,互动有无,交流情况,判断敌情和获取生产物资,甲骨卜辞、情报信、烽火狼烟等都算是传播的手段。
则中原始的新闻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体系。
直到报纸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形成。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3,唐代官报新闻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