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革新
- 格式:ppt
- 大小:275.00 KB
- 文档页数:13
隋唐制度的革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唐时期,制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隋唐制度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一、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即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六个部门。
这一制度的实施,体现了政府对各项事务进行科学、规范管理的要求,具有历史意义。
1.中书省:隋唐时期设立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考核各级官员的工作,同时也是各部门的协调机构。
中书省的设立,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全国事务,提高了行政效率。
2.门下省:隋代设立,唐代发展完善。
门下省负责处理皇帝的日常事务,包括宣布法令、文件、草拟上奏表章等等。
门下省的设立,使得皇帝能够更加方便地了解和处理国家事务,提高了政治决策的效率。
3.尚书省:负责处理文书、文书录用等事务,是道路交通的管理机构。
尚书省的设立,使得文官草拟奏章、修改文书等工作更加规范化,提高了文书的质量和效率。
4.吏部:负责官职任命、考核等事务,是官员选拔和管理的机构。
吏部的设立,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正、透明,避免了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官员素质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5.礼部:负责国家礼仪、儒学传授等事务,是国家文化教育的管理机构。
礼部的设立,使得儒学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的进步和普及。
6.兵部:负责军队组织、军事训练等事务,是国家军事管理的机构。
兵部的设立,使得军队的组织和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家的防御能力。
7.刑部:负责司法审判、刑狱管理等事务,是国家司法制度的管理机构。
刑部的设立,使得司法体系更加规范化、公正化,维护了社会秩序和人民权益。
8.工部:负责工程建设、运输等事务,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机构。
工部的设立,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畅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9.户部:负责财政管理、税收征收等事务,是国家财政制度的管理机构。
户部的设立,使得财政收支更加规范化、透明化,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和人民利益。
高三历史隋唐制度的革新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知识精讲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四章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二. 重点、难点:1. 重点:隋唐制度的革新、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2. 难点:对科举制实行的准确理解、府兵制到募兵制第四章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一)三省六部制1. 情况:隋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
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事无不总”。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2. 意义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三省分掌议政、决政、行政三权,实际将秦汉以来的丞相之权一分为三,分隶三省,总与皇帝,从而大大加强了皇权。
六部各自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司法、工程等权力。
各司其责,中央机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三省六部制使秦汉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得以完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这对于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 科举制产生的历史条件(1)产生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
①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②自北魏推行均田制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经济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
中央政府通过科举制给他们一个政治出路。
③中央政府利用庶族地主抑制士族势力,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④隋唐时期重视选拔人才,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2. 科举制的特点及作用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唐制度的革新三省长官大都由品级较低的官员担任隋官品最高的是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都是正一品,但无实权,只是一种荣誉称号。
中央机构中最重要的是三省,其长官虽均贵为宰相,但品级较低。
其中,尚书省“事无不总”,地位极高,权力极大,其长官属二品,副长官属从二品。
与尚书省鼎足而三的门下省和内史省的长官均为正三品。
九品中正制曹丕称帝后,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九品,是划分人才优劣的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
中正,是品评官,一般由中央有名望的官员兼任。
中央有关部门依据中正对士人评定的品第,选任官吏时授予相应的官职。
九品中正制初创时,中正考评士人,家世、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主要看重门第和家世,才能已无足轻重。
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它的实行,进一步促进了汉魏之际士族的形成以及西晋以后士族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士族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士族以外的地主称为庶族。
士族形成于汉魏之际,西晋时得到巩固,东晋时达到鼎盛,南朝时逐渐衰落。
东晋和南朝前期,门阀士族严格区分门第的尊卑,在高门大姓与寒门庶族之间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壁垒。
士族的社会地位,不因政治地位的升降受到影响。
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享有特权。
为了维护特权,士族过分夸大士庶之间的差异,他们不屑于担任那些事务烦琐、升迁机会较少的官职,也不愿带兵打仗,更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甚至坐不同席。
东晋末年以后,士族在奢侈腐化中开始走向衰落,庶族代之而起。
科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士族势力强盛,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
实行这种制度,就为世家大族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保证,堵塞了庶族地主做官的道路。
然而,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人数比士族多的庶族地主,经济实力日渐壮大,要求掌握政治权力的愿望愈来愈强。
况且,世家大族操纵地方政权,称霸一方,对中央集权的加强极为不利。
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的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有:政治上: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统治政策得到调整,形成了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政治格局,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从府兵制到募兵制保证了这种政治格局的稳定,贞观之治是这种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元盛世达到鼎盛。
经济上:封建经济空前繁荣。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城市的发展是商业繁荣的重要标志。
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民族关系: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设机构,或采取册封政策,或实行和亲政策,政策灵活多样,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对外关系: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朝与亚洲、欧洲、非洲等各国之间的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文化上:唐朝文化博大精深,世界领先,全面繁荣,泽被东西,影响深远,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
如何认识隋朝大运河的开凿(1)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条件和主观动机:条件:①南朝以来,江南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
因此,开通运河势在必行;②隋朝完成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③社会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为大运河开凿创造了物质条件;④中央集权加强,能够组织大规模人力和物力进行开凿。
主观动机:①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②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③对江南繁华地区的巡游、由于在隋朝之前,江南经济已赶上北方,那么,隋朝开凿运河与江南经济地位的提高是有关系的。
(2)客观效果:①运河的开通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
它为以后的历代所用,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泽被至今;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开凿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这也是隋朝暴政的内容之一;同时,隋炀帝利用大运河,多次组织到江南巡游,极尽铺张、奢侈,也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的阶级矛盾,成为隋亡的原因之一。
隋唐制度革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023年了,回望历史,我们可以回到隋唐时期,看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制度革新。
隋唐制度革新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
那个时代的变革,不仅有广泛的影响,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文将从隋唐制度革新的历史背景、制度革新的过程及对历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历史背景1.分裂的北方众多少数民族的迁徙使得中原地区再次陷入内乱,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就是其中代表。
2.唐代经济繁荣,但社会问题日益增加,土地兼并、农民负担、兵役制过重等问题,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较高的赋税负担逐渐成为贫富分化和农民起义的导火索。
3.文化的盛世,尤其是莫高窟、敦煌等石窟艺术独具特色,随着玄奘东渡将汉传佛教带回中国,佛教文化影响逐渐深入。
以上历史背景导致唐代社会矛盾尖锐,成为隋唐制度革新的原因之一。
二、制度革新的过程1.政治制度的改革唐玄宗采用借用历代制度、吸收外族学术、遵循儒家道德等方式,维护政治稳定,加强政府的管控,重新实行科举制度,加强地方招募,限制世袭门阀,强化皇权,压缩官员的特权和豪华生活。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减少了割据势力的出现,维持了唐朝的整体稳定。
2.经济制度的改革唐代的经济制度改革主要集中在农业、商业和货币等方面。
唐玄宗时期视地方资源情况而分别实施“均田制”、“三段制”、“六租制”,改善了土地所有权的集中和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同时,在商业和货币上,唐玄宗时期先后发行过“肥郎钱”、“开元通宝”、“大历通宝”等货币,加强了货币统一,以此提高了这个时代的经济效益。
3.文化制度的改革唐代是一个以文化为主导的时代。
隋唐制度革新的过程中,大力鼓励学术发展,通过文化的冲击手段来推动制度的变革。
“大业九年”(613年)唐代创造了科举制度,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学习。
唐代一系列文化改革的推行,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留下了众多璀璨的文化遗产。
三、对历史的影响1.启示制度创新隋唐制度革新参照前代、借鉴外族之长,在吸收历史经验和管理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尝试,也因此成功改革了诸多制度,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的发展与影响。
2. 掌握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 培养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应对历史变迁。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隋唐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创新,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
2. 教学难点:理解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
2. 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素材。
3. 安排教室讨论、小组合作等互动环节。
4. 提醒学生做好笔记,以便课后复习。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制度介绍、教室讨论和教室小结。
1. 制度介绍起首,我会详细介绍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均田制等,以及这些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通过PPT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们对隋唐制度有更深入的了解。
接着,我会介绍隋唐时期的经济发展,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以及这些发展对制度的影响。
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数据,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
2. 教室讨论在制度介绍之后,我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进行讨论。
例如:*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对隋唐政治制度的影响是什么?* 府兵制和均田制对隋唐社会经济的影响是什么?* 隋唐时期有哪些创新性的制度?这些制度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们可以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我会认真倾听,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反馈。
3. 教室小结最后,我会进行教室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对后世的影响。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课后继续深入钻研相关历史问题,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与学生们的互动和交流,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同时,我也会注重历史知识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隋唐制度革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隋唐制度革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隋唐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阶段,其间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与变革,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隋唐制度革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社会政治制度的改革1.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在隋唐制度革新中,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算得上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自秦汉以来,中国的土地制度一直是有农田和荒地之分的,而这种制度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所以唐朝对土地改革进行了一定的尝试。
唐代比较重要的改革措施是开府仪式制,这项制度实行了开辟荒地、拨发住房的政策,鼓励民众热爱农业生产。
此外,唐朝还实行了统一的土地制度和公共土地、官员私有土地的分配制度,使土地分配更加公正合理。
2.官僚体制的改革在隋唐制度革新中,官僚体制的改革仍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唐朝开始哈达制度,将官位与官职关联,官位与赏赐挂钩,立法者准确规定了官职应当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激励了官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同时,唐朝也通过监察检举制度、兵部侍中制度、唐代利民政策等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检查,尤其是对地方官员的约束和监督,使官僚体制更为精细。
3.科举制度的改革唐代初年,科举制度以状元、进士和贡士等名次为标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士子。
时至唐朝,科举制度又发生了新的改革,主要表现在进士制度、礼部试等方面。
唐朝依照布告原则,完善了礼仪制度,通过完善方庭、调整殿试场所、完善礼制等措施,使唐代的科举制度更加完善,进一步确保社会上千百年来的官僚精英的拔高和选优。
二、经济制度的改革1.农业生产制度的改革在早先的中国历史中,尽管农业生产繁荣,但由于土地的分配和税赋的压缩,许多农民无事可做,被迫走向了流亡和乞讨。
唐朝明确了土地私有的利益,建筑制度也越来越完善,而流行多种优秀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革了以往的农业收益、保护性地减税办法,实现了由税赋转向郡荒坝敕以及从利用荒地和富洲开始的整块土地治理,推进了农业的生产力。
高二历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知识点总结
一、三省六部制
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2)职掌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2.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提高唐朝办事效率。
二、两税法的意义
(1)统一了税制,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
(2)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唯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3)扩大了征税面,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4)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