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枢纽工程解读[001]
- 格式:doc
- 大小:215.50 KB
- 文档页数:13
小?浪?底?工?程小浪底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洛阳市北40公里,它的成功建成标志着中国人对黄河的开发治理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1994年9月,小浪底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10月成功实现大河截流。
经过6年多的努力,耗资400多亿元,小浪底主体工程于2001年底顺利完工。
小浪底工程总库容量为126.5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92.3%,发挥着防洪、减淤、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多种功能。
小浪底水库的蓄水可以缓解下游沿岸干旱,发挥灌溉效用,解除黄河断流的危险,有力地支持着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小浪底工程具有重要的调水调沙作用。
黄河是世界上罕见的"地上悬河",随时有泛滥危险,小浪底工程通过人工调控流量将下游淤沙冲入大海,使黄河河床不再抬高。
同时,引入环境监督和规划机制的小浪底工程建设,不但没有污染河水和土壤,而且绿化、美化了生态环境。
再现小浪底的山光水色,力图将这里建成一个生态旅游区。
小浪底人在以行动告诉世人,生态环境保护才是整治河道,防止水土流失的根本。
小浪底不仅是一座大坝,更是一个国际大舞台。
由于引进了世界银行的贷款,小浪底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首次与国际惯例全方位接轨。
来自51个国家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上万名中国建设者同台竞技,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使工程进度、投资和质量都得到了有力保证。
小浪底工程是治黄史上的里程碑,它蕴涵着爱国主义的时代精神和自强不息的人文情怀。
千百年来,中国人从未放弃对黄河的治理,但只有在新中国才能真正实现对黄河的有效治理和开发。
只有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才能建成像小浪底这样的伟大工程。
(张玮)来源:人民网 2002年10月22日。
水利工程施工成就案例——以小浪底水库为例我国水利工程施工成就举世瞩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便是小浪底水库。
小浪底水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亚洲第一库”。
它以其巨大的综合效益,成为了水利工程施工成就的典范。
一、工程背景小浪底水库工程以防洪、发电、灌溉、供水为主,兼顾旅游、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
工程的建设背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黄河流域的洪水威胁,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发生大洪水,给沿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二是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着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
二、工程概况小浪底水库工程于1994年开工,2001年建成投运。
水库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设计洪水位273米,校核洪水位275米。
水库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长1667米,坝高160米。
工程还包括一座装机容量180万千瓦的水电站、一组排沙建筑物和灌溉渠道等。
三、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小浪底水库工程施工过程中,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
首先,在大坝施工中,采用了滑模、串筒、翻板等多种先进的施工技术,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其次,在水库排水、排沙系统中,发明了多项专利技术,实现了高效、安全的排沙目标。
此外,在工程建设中,还广泛应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自动化监测等先进技术,确保了工程质量。
四、工程效益小浪底水库工程投运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首先,防洪效益显著。
水库建成以来,成功抵御了多次洪水威胁,保护了沿线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发电效益显著。
水库水电站累计发电量超过300亿千瓦时,为沿线地区提供了清洁、廉价的电力资源。
再次,灌溉效益显著。
水库可以向黄河流域调入大量水资源,缓解沿线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农业产值。
此外,水库还具备旅游、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功能,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五、结论小浪底水库工程是我国水利工程施工成就的典范,它以卓越的工程质量、显著的效益和先进的技术创新,为世界水利工程树立了标杆。
卫星地图看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这里的黄河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
但是黄河自古以来都是条难以驯服的猛兽,一直水患频发。
直到小浪底水利工程的竣工,黄河安澜这一中华民族千年梦想最终得以实现。
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与济源市之间,距离古都洛阳市40公里左右。
坝址选择在黄河中游秦晋峡谷最后一段的出口位置。
小浪底水利工程由拦河大坝、泄洪建筑物和引水发电系统三部分组成。
拦河大坝是整个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坝体采用斜心墙堆石坝,设计最大坝高154米,坝顶长度为1667米,坝顶宽度15米,坝底最大宽度864米。
小浪底工程全貌从外形上看坝体呈现出不规则的红色P字形,坝体的两端分别嵌入到北侧的桥岭和南侧的鹤坡岭的山体中。
坝体的北侧是水利工程的泄洪建筑物和引水发电系统。
在卫星地图上我们几乎看不到泄洪和发电系统的相关设施。
事实上,小浪底水利工程的泄洪和发电设施全部都是建在北岸的山体中。
位于北侧山体中的泄洪建筑物和引水发电系统在修建工程时,因为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和进水口防淤堵等运用要求,在北侧近一平方公里的山体中掏出了各类洞室100多条。
包括泄洪排水洞、引水发电洞和灌溉洞等等水利枢纽的相关配套工程。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仅仅只有引水发电洞的出水口和泄洪排水洞的出水口。
从最前方的进水塔引入黄河河水,通过埋藏在山体中多达上百条的引水洞。
分别导入泄洪排水洞和引水发电洞。
在导流的过程中分别实现了水利工程对于黄河的调蓄排沙和发电功能。
小浪底水利工程安装有6台30万千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58.51亿千瓦.时,已经成为了中原地区最大的水力发电站,上百组的输电设施将源源不断的电力送往河南和山西等地区,奔腾的黄河水就这样走人了千家万户,点亮了无数盏灯。
小浪底工程高压输电站从实景中看小浪底水利工程,红色的坝体像镶嵌在翠绿山峦间的红色纽带,隐藏在山体中的泄洪和发电设施虽不能一窥全貌,但从山体中数条引出的水渠,依然显示出小浪底工程在修建时浩大的工程。
小浪底工程(小资料)小浪底工程(小资料)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本世纪最大的一项治黄工程,也是我国第二大水利枢纽,位于河南洛阳以北40公里,在万里黄河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
这里上距三门峡130 公里,下距郑州花园口128公里,处于承上启下,控制黄河泥沙的关键部位。
工程于1994年正式动工,计划于2001年竣工并网发电。
总投资控制在350 亿元人民币以内。
其中世行贷款11.09亿美元,是中国利用世行贷款最多的一个项目。
小浪底工程被中外专家誉为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水利工程之一。
其建设波及动迁人口4 .3 万,施工建设中破解了多项世界难题。
由于根据世行要求全部采用国际招标,工程建设汇集了5 0 多个国家的承包商。
主体工程施工几乎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并且采用现代合同管理体制。
工程建设中,从工人的工作意识到施工质量都受到了一次国际考验,从中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工程管理模式,为今后小浪底建设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提供了借鉴。
世行官员也赞赏地称,小浪底工程是世行在中国投资最成功的项目。
为了防止小浪底受流失泥沙淤积的影响、成为第二个三门峡,治黄专家设计了特殊的方案:当汛期来临时,水库敞泄不蓄水,湖光山色暂消退;湖面收窄成河,湍急的洪水即可携带泥沙,自湖中河道穿过。
这种不同于“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可保证小浪底蓄水库容长期有效使用。
加上水库拥有7 0 多亿方的拦沙库容,完全可以使得下游河床在2 0 年内不再淤积抬高,也为治黄赢得宝贵时间。
小浪底水库蓄水后,回水可直达三门峡水库坝下,从而在洛阳至三门峡之间的群山峡谷中,形成1 0 0 多平方公里的宽阔水面。
届时,东出潼关,可见两个美丽的人工湖相依相连。
黄河宁,天下平。
小浪底水利工程的兴建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正实现着中国人民千年的梦想。
《华南新闻》(1 9 9 7 1 0 2 9 一版)。
历时11年建成,耗资500亿元,黄河第一坝小浪底工程有多恐怖黄河第一坝小浪底工程有多恐怖?历时11年建成,耗资500亿元。
岩壁上使用的钢钉每个价值1万美元。
大坝全长1667米,高281米,坝顶最大宽度864米。
到目前为止,它已经拦截了超过78亿吨的沉积物。
黄河小浪底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
90年代,20万人移民,几经周折。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2009年4月,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今天开了五个出水口。
这是1996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泄洪排沙。
出水量达到每秒5500立方米,上涨出水量5500吨,为1996年以来最大。
看一看我们的小浪底水库。
现在它如此壮观,感觉就像一百万个马奔腾。
特别壮观,为什么每年都要调水调沙?事实上,今天黄河的泥沙量远远少于几十年前,从平均每年16亿吨减少到只有几亿吨。
所以,尤其是生活在黄河沿岸的人们都有这种感觉,那就是黄河水由黄变白甚至变绿,一碗水半碗沙已成过去。
黄河小浪底排沙能有多震撼?无论是前期的宏大,还是后期的宏大,都让人热血沸腾。
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像龙一样的水库飞流直下,海浪拍岸,都是非常震撼的。
他控制着整个黄河流域的92.3%,其重要性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心存感激。
洪流如一条黄龙喷涌而出,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们,每当黄河小浪底启动调洪模式时,人们就能欣赏到黄河水如何腾挪上天的震撼景象。
像马奔腾一样,从出水口喷出的黄沙像马毛一样,看起来非常震撼。
电影般的场景,充满压迫感。
此时小浪底排沙量可达4000多立方米每秒。
如果你能亲自来到小浪底,你能清楚地听到此刻的黄河像一头雄狮咆哮。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每年通过这样的排水排沙,可以有效减少下游河道的淤积,最终达到抬高下游河床的目的。
在这一系列保护措施的保障下,去年一度肆虐的黄河洪水,如今已成为供给沿海50多个大中城市的重要保障。
除了改善黄河水质,解决水环问题,小浪底工程还在国内建了一座水电站。
得益于黄河巨大的水流量,支撑小浪底工程的水电站有充足的水能发电。
第1篇一、工程背景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黄河治理开发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边界。
该工程控制着黄河92%的流域面积、91%的径流量和近100%的泥沙,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
小浪底工程规模宏大,工期紧迫,地质条件复杂,运用要求严格。
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施工人员积极引进、应用、创造了新的设计、施工技术,成功完成了这一工程的建设,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
二、工程概况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主要由大坝、泄洪排沙系统、引水发电系统组成。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54米,坝顶长1667米。
泄洪排沙系统包括泄洪洞、排沙洞和泄洪底孔,共13个泄洪孔。
引水发电系统由6台单机容量为6.7万千瓦的发电机组组成。
三、施工准备1. 施工组织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由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建设,施工队伍由国内多家大型建筑企业组成。
工程开工前,成立了工程指挥部,下设多个专业部门,负责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
2. 施工设备工程开工前,根据工程需求,购置了大量的施工设备,如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混凝土搅拌站、钢筋加工厂等。
3. 施工材料工程所需材料包括混凝土、钢筋、水泥、砂石、木材等。
在施工前,对材料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检验,确保材料质量符合工程要求。
四、施工过程1. 地质勘察与处理小浪底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存在着工程泥沙问题,以及坝址软弱泥化夹层、左岸单薄分水岭、顺河大断裂、右岸倾倒变形体等工程地质难题。
针对这些问题,施工人员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察,并采取了一系列工程地质处理措施,如钻孔灌浆、防渗帷幕、基础处理等。
2. 大坝施工大坝施工是整个工程的重点。
施工过程中,采用了以下技术:(1)混凝土重力坝施工:采用自卸汽车运输混凝土,通过混凝土搅拌楼进行搅拌,然后泵送至坝体。
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混凝土质量,确保坝体质量。
(2)钢筋施工:采用自动化钢筋加工设备,确保钢筋加工精度。
钢筋绑扎采用机械方式,提高施工效率。
小浪底工程(一)(图)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采用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在当今复杂的地层上建筑起了“最具挑战性”的雄伟工程,小浪底创下了一项世界之最和中国第一。
—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迷宫’。
小浪底洞群进水口,在一块长270m、最高120m的人造绝壁上,开糟凿了最大开挖直径达19.8m,有19个洞口的16条大直径的隧洞。
在左岸约1km2的单薄山体中,一共开凿了100多个地下洞室,整个山体几乎被掏空,构筑起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迷宫”。
—世界上最雄伟的进水塔群。
进水口10座进水塔连成一座宽276.4m,高113m,最大长度70m的钢筋混凝土塔群,混凝土浇筑量达80多万m3。
其工程规模,结构复杂和施工难度堪称世界之最。
—3条世界最大的孔板隧洞。
依照设计,在完成导流任务后的3条直径为14.5m的导流洞中,增设内径为10m和10.5m的环形突坎—孔板,使高速水流通过孔板环的一缩一扩,在洞中消减大量能量,从而降低流速,减少水流对建筑物的冲蚀和破坏。
每条导流洞增设3级孔板,改建成永久泄洪洞,是世界上最大的孔板消能泄洪洞。
—世界最大的消力池。
泄洪系统出口的3个一级消力池总长210m、宽356m、深28m。
由9条隧洞和1条溢洪道下泄的高速水流在其中进行两级消能,是世界上最大、最集中的消力池。
—3条直径为6.5m的排沙洞,采用双圈环绕坎黏接预应力混凝土衬砌技术,建筑出世界最大的排沙洞,同时填补了国内空白。
国内最大的地下厂房施工夜景
钢索架起的工业城堡国内最大的岩壁吊梁
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迷宫”。
枢纽工程来源:小浪底网发布日期: 2009-09-27 15:24:08一、工程所处地理位置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三门峡水利枢纽下游130公里、河南省洛阳市以北40公里的黄河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
坝址所在地南岸为孟津县小浪底村,北岸为济源市蓼坞村,是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
二、工程规模小浪底水利枢纽坝顶高程281m,正常高水位275m,库容126.5亿m3,淤沙库容75.5亿m3,长期有效库容51亿m3,千年一遇设计洪水蓄洪量38.2亿m3,万年一遇校核洪水蓄洪量40.5亿m3。
死水位230m,汛期防洪限制水位254m,防凌限制水位266m。
防洪最大泄量17000亿m3/s,正常死水位泄量略大于8000m3/s.小浪底水库正常蓄水位时淹没影响面积277.8km2,施工区占地23.33km2,共涉及河南、山西两省的济源、孟津、新安、渑池、陕县、平陆、夏县、垣曲8县(市)33个乡镇,动迁年移民20万人。
三、水文地质条件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前的坝址地貌一)径流由于受地形、气候、产流条件的影响,黄河径流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大部分径流来自兰州以上及龙门到三门峡区间。
受大气环流和季风的影响,黄河径流的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很不均衡。
干流及较大支流汛期径流量占全年的60%左右,每年3月份-6月份,径流量只占全年的10%-20%。
小浪底水利枢纽控制黄河90%的水量。
(二)洪水黄河流域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发生时间为6-10月,其中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发生时间,兰州以上一般在7月-9月,三门峡-花园口之间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
黄河洪水的洪峰形式,上游为矮胖型,洪水历时较长,洪峰较低。
中游洪水形式为高瘦型,洪水历时较短,洪峰较高。
(三) 凌汛黄河下游河道呈东北向流入渤海。
一般元月初开始封河,二月底开河。
由于纬度的差异,山东河段比河南河段早十天左右封河,晚二十天左右开河。
封河期因冰凌阻水,泄流不畅,增加河道槽蓄水量;开河期上段先开,冰水及前期槽蓄水量一起下泄,由于下段尚未解冻,容易形成冰塞、冰坝,水位升高很快,造成凌汛。
同时,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封河期槽蓄量大部分集中于上段,下段河段窄而多弯,容易卡凌雍水,更加重凌汛的威胁。
(四)泥沙黄河径流的泥沙含量居世界首位,多年平均含沙量37.6kg/m3,多年平均输沙量13.51亿T。
在一年之中,泥沙主要集中在汛期,干流站7-9月沙量占全年沙量的80%左右,支流站接近100%;汛期沙量又集中在几次暴雨洪水之中。
黄河泥沙约有1/4沉积在下游河床,致使下游河床每年以10cm速度抬高。
小浪底水利枢纽控制近100%的沙量。
(五)地质小浪底工程坝址河床覆盖层最深达70余米。
坝址区为二叠纪和三叠纪沉积的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交互地层。
岩层以8?-12?的缓倾角倾向北东,并含有连通性很好,磨擦系数f =0.2-0.25、C=0.005Mpa的泥化夹层。
岩体断裂构造及节理裂隙发育,横穿坝下的F1及左岸F28、F236、F238等大断层均与枢纽建筑物有密切关系,断层和节理裂隙均为80?左右的高倾角,且大部分断层呈上下游方向展布。
左岸山体由于沟道切割形成了单薄分水岭,水库蓄水后存在稳定问题。
近坝区右岸包括右坝肩有多处大的滑坡和倾倒变形体。
坝址区基本地震烈度为7度。
四、工程开发任务小浪底水利枢纽开发任务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除害兴利,综合利用。
(一)防洪、防凌水文气象资料分析表明,黄河可能出现55000m3/s的特大洪水,即使经过三门峡、陆浑、故县等水库拦蓄后,花园口站的洪峰流量仍将达到42000m3/s。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的设防标准仅为22000m3/s(花园口站),不到百年一遇。
三门峡水库对控制凌汛期流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可利用库容过小,防凌效果有限。
小浪底水利枢纽与已建的三门峡、陆浑、故县水库联合运用,并利用东平湖分洪,可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提高到千年一遇。
千年一遇以下洪水不再使用北金堤滞洪区,减轻常遇洪水的防洪负担。
与三门峡水库联合运用,共同调蓄凌汛期水量,可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汛威胁。
黄河下游防洪体系(二)减淤小浪底水利枢纽利用淤沙库容沉积泥沙,可使黄河下游河床20年内不淤积抬高。
非汛期下泄清水挟沙入海以及人造峰冲淤,对下游河床有进一步减淤作用。
黄河下游堤防(三)供水、灌溉黄河下游控制灌溉面积约4000万亩,每年平均实灌面积1760万亩,年引水量80~100亿m3,由于黄河来水丰枯不匀,又缺乏足够的水量调节能力,灌溉用水保证率仅3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沿河工农业迅猛发展,城市供水需求急剧增长,山东利津至入海口河段几乎每年断流,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小浪底水利枢纽可减少下游断流的机率,平均每年可增加20亿m3的调节水量,满足下游灌溉与城市用水,提高灌溉保证率。
(四)发电小浪底水利枢纽装机6台,每台30万kw,总装机容量180万kw,额定水头112m,是河南电网理想的调峰电站。
五、工程的地位和作用小浪底工程是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处在控制黄河下游水沙的关键部位,也是唯一能够担负下游防洪、防凌、兼顾工农业供水、发电的综合水利枢纽,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重要的战略地位。
小浪底水库区为峡谷河段,有利于保持较大的长期有效库容,可以长期发挥调水调沙、兴利除害的效益,防洪运用比较可靠,不仅可以拦蓄特大洪水,还可以根据下游防洪需要适当控制中常洪水。
这是其它工程措施所不能比拟的。
小浪底水库拦调泥沙,能够较快地减缓下游河道淤积,还可以通过人造洪峰、调水调沙等运用方式,长期发挥较大的减淤作用,与其它减淤措施相比,在减淤效果、减淤单位投资、影响人口等方面,小浪底工程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小浪底水利枢纽在保证下游防洪、满足下游减淤的前提下,还可以调节径流,为下游工农业用水增加可利用的水源,发电调峰可以改善电力系统的运行条件。
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观察,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下游防洪减淤工程中最优的方案。
六、建设管理的特殊性小浪底工程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管理方式与国际惯例接轨,被中外专家称为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
(一)技术复杂小浪底坝址地质情况复杂、水沙条件特殊,导致枢纽采用泄洪、排沙、发电建筑物集中布置在左岸,洞群进口分布在6个高程,进水塔、消力塘集中布置的特殊结构形式,技术十分复杂。
(1)洞室密集,是世界坝工史上洞室布置最密集的水利工程。
(2)进水塔上集中布置16条隧洞的进水口,是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进水塔;(3)导流洞后期增设3级孔板环改建为永久泄洪洞,是世界上最大的孔板消能泄洪洞。
(4)水轮机的抗磨、防腐要求高。
(5)主坝基础覆盖层深、防渗墙厚。
(6)岩石破碎,地下厂房、进出口高边坡支护要求高。
(7)孔板洞、排沙洞、明流洞混凝土抗磨要求高。
(二)施工难度大(1)工程量大,施工强度高。
小浪底大坝总填筑方量5185万m3是中国最高、填筑量最大的土石坝。
土石坝明挖和填筑最高强度分别为110万m3/月和130万m3/月。
(2)大量建筑物布置在地下,石方洞挖最高强度约15万m3/月。
(3)洞室断面大、建筑物结构复杂,结构砼分层分块多。
3条导流洞洞身直径14.5m,开挖最大直径近20m,3条尾水洞开挖断面12.8m?19.5m(宽?高),均分3层开挖,施工难度大。
导流洞中闸室段开挖最大净高达42.26m,混凝土衬砌共分24层施工,上下部同时作业,每洞浇筑块多达133块。
进水塔孔洞多,体型复杂,钢筋林立,各类埋件和止水片多,很难提高浇筑强度。
(4)导流洞塌方导致工期延误,必须实施赶工,资源配置紧张,施工强度提高。
(三)合同管理占据突出位置,但合同管理的市场环境并未形成合同是小浪底工程处理甲乙方关系的法律准绳,是工程建设管理活动的基础。
在20世纪90年代,合同在小浪底工程中的地位与合同管理的大环境不匹配,使得合同管理工作处在学习、应用、碰撞、磨合的状态。
国际承包商认为合同是刚性的,一切按合同规定办,国内却还习惯于“业主”意志,“长官”意志,把合同看成是可以根据自己意愿修改的一种形式。
设计变更、市场供应的变化,往往造成业主违约,国家法令法规修改也带来合同规定的业主风险。
依据合同进行工程建设管理是小浪底工程的崭新课题。
(四)现场管理关系复杂小浪底工程主体土建标分别由三家外国承包商联营体中标。
中标联营体将部分项目以工程分包,劳务分包的形式分包给外公司和中国公司,在施工现场形成了业主发包,中标承包商分包或再分包的“中、外、中”、“中、外、外、中”的合同链。
由于业主与承包商,承包商与分包商国别不同,思想观念、文化背景、施工经验、管理水平上的差异很大,给工程建设管理带来极大困难。
(五)移民安置困难多小浪底工程移民动迁年人口20万人,以大农业安置为主,走整建制搬迁开发性移民的道路,是我国移民安置工作的新偿试。
小浪底工程移民工作标准高,政策性强,矛盾多,按工程进度要求完成各阶段移民安置任务的困难很大。
七、枢纽建筑物小浪底水利枢纽由大坝、泄洪排沙建筑物、引水发电建筑物组成。
枢纽平面布置见图1 -1。
枢纽为一等工程。
主要建筑物为一级建筑物。
(一)大坝拦河坝采用带内铺盖的斜心墙堆石坝,以垂直混凝土防渗墙为主要防渗幕,并利用黄河泥沙淤积形成天然铺盖,作为辅助防渗防线。
左岸垭口设壤土心墙副坝一座。
最大坝高160 m,坝顶长1667m,坝体方量5185万m3。
坝型剖面见图1-2大坝典型剖面图大坝全景(二)泄洪、排沙建筑物泄洪、排沙建筑物由3条直径14.5m的导流洞;3条由导流洞改建的三级孔板消能泄洪洞;3条明流泄洪洞;3条直径6.5m压力排沙洞;1条直径3.5m压力灌溉洞;1座正常溢洪道;1座非常溢洪道(尚未建设);10座进水塔;1个综合消力塘组成。
洞群布置见图1-3。
进水塔布置图进水塔全景1、导流洞截流后第一个汛期由3条直径14.5m导流洞承担导流任务。
完成导流任务后改建为孔板消能泄洪洞。
2、孔板消能泄洪洞孔板消能泄洪洞是在压力洞内安装孔板环,使水流流经孔口时突然收缩,在孔口下游又突然扩散,形成强烈紊动的漩涡流,在水流内部产生强烈的剪切摩擦达到消能目的。
3条直径14.5m的导流洞改建成3条孔板泄洪洞后,每条孔板消能泄洪洞由进水塔、压力隧洞连接段(俗称龙抬头段)、三级孔板消能段、中间闸室、明流洞段和出口段组成。
孔板洞进水塔进口底板高程定为175.0m。
因进口高程低,水流含沙量高,且粗沙比例大,为防止事故闸门孔口因流速高产生磨蚀,同时也控制闸门总水压力不致过大,进口采用双孔布置。
塔内设检修门(2-4.5m?15.5m)和事故门(2-3.5m?12.0m)各一道。
事故门后由14.1m?12.0m渐变为?12.5m,渐变段轴线长度:1号孔板洞为35.5m,2号和3号孔板洞为2 4.8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