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张成骨在颌面外科的应用 PPT-
- 格式:ppt
- 大小:20.41 MB
- 文档页数:66
牵引成骨术在面中份畸形治疗中的应用牵引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sis,DO)指在保留软组织附着及血供的前提下,在骨缝处或截开骨段,用牵引装置按一定的速度和频率牵开,因此产生骨间隙形成新骨,以达到使骨延长或增宽的目的。
骨牵引术起源于欧洲,1905年意大利学者Alessandro Codivilla将股骨干截断,跟骨牵引进行股骨延长,他的研究开创了牵引成骨术的先河。
20世纪50年代,俄罗斯学者Gavril lizarov创造性地设计出环形固定器,并通过实验提出促进骨再生和软组织适应反应的原则,后来的Ilizarov延长技术成为20世纪矫形外科的里程碑。
Snyder等(1973)首先将牵引成骨原理引入颅颌面外科并进行了动物实验,以期寻找矫治颅面畸形的新方法。
1992年,McCarthy等率先将DO技术用于临床牵引延长下颌骨,取得了理想效果,是真正意义上的颌骨牵引成骨技术临床应用的开始,使颅颌面畸形的治疗翻开了历史性的一页。
由于面中份复杂的解剖结构及其与长骨形态结构上的差异,使之在上颌骨的应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1993年,Rachmiel等采用牵引成骨技术状矢向成功地延长了成年羊面中份。
随后他们对羊上颌骨行LeFort Ⅱ截骨术及眶部的环形骨切开术后作多向同时牵引,使羊面中份向前延长的同时两侧眼眶分别向不同方向延长,实验结果论证了在上颌骨同期多方向的牵引成骨以矫正复杂面中份畸形的可行性。
1995年,Stafferberg等报道面中份不截骨牵引前移的实验研究。
Cohen 等(1995)首次报道用正畸扩弓器改制的牵引器对一半侧颜面发育不全的患儿行牵成骨治疗。
1997年,Polley、Figueroa首次报道临床应用外置式牵引器牵引前移多个年龄组患者的上颌骨,均取得了较好效果。
近年来牵引成骨技术在面中份已常用于矫治颅面综合征、唇腭裂、外伤、手术等引起的面中份或上颌骨缺损,偏颌畸形、半侧颜面发育不全及其他不对称牙颌面畸形以及各种原因造成面中份后缩引起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apneasyndrome,OSAS),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十四章牵张成骨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提要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近年来在颅颌面外科和整形外科领域发展的一项新技术。
牵张成骨属于内源性的组织工程学,通过机械牵张力使新骨不断地形成,牵张成骨不仅是骨愈合的过程,而且还是骨再生的过程,新骨生成速率可达儿童期自然生长率的4~6倍。
近几年来随着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展现了该技术在颅颌面整形、肿瘤术后重建、牙槽种植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牵张成骨的生物学基础、颌骨牵张成骨的适应证;熟悉颌骨牵张器的类型和基本组成、颌骨牵张成骨的临床经过、颌骨牵张成骨的并发症等。
通过系统复习正颌外科和正畸学,将有助于熟悉和掌握牵张成骨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第一节概述一、牵张成骨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应用的发展史20世纪之初意大利学者Codivilla首次在斜行切开股骨后通过外部骨骼牵张实施下肢延长。
随后,Magnuson、Putti、Haboush和Finkelstein等外科专家通过其他术式和方法尝试对Codivilla的“持续牵张”外科方法进行某些改良。
早期由于缺乏严格的无菌操作以及有效的抗生素,该技术常导致术后骨延迟愈合、骨不连、骨感染等许多并发症而影响其发展与推广。
使其成为一项可以成功应用的临床技术则应归功于俄罗斯学者Ilizarov在20世纪50年代所进行的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工作。
Ilizarov在矫形外科领域所进行的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被世界各国学者所认识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他不仅通过实验研究奠定了牵张成骨的理论基础,而且通过临床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和技术细节。
迄今为止这些基本原则仍是指导各国学者临床应用牵张成骨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颌骨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for jaws)是由肢体长骨牵张成骨技术发展而来。
文献记载显示,最早颅颌面骨牵张成骨病例报道见于德国著名口腔颌面外科医师Was-smund 出版的《口腔外科学》,书中描述了1927年Rosenthal用牙支持式口内弹簧牵张装置成功矫治1例小下颌畸形病例。
题目:颌骨牵张成骨术手术配合操作规程【护理目标】明确颌骨牵张成骨术的SOP制定流程,为手术室护士提供颌骨牵张成骨术护理配合依据,从而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物品准备】唇腭裂包、一次性敷料包、方巾包、电刀、吸引、动力钻锯、螺丝刀、十字头、骨刀、骨凿【手术体位】平卧位,头稍后仰【操作重点步骤】L核对手术病人,手术同意书,熟悉病人病情。
2.巡PI护士与麻醉医生共同完成术前准备,保证病人安全,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
3.器械护士熟悉手术步骤,熟练掌握手术配合,尽量配合手术医生完成手术;认真清点器械,4.保证器械在有效期内干燥完好无损。
【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对解释和护理表示理解和满意。
2.手术过程顺利,无不良事件发生。
3.医护合作满意,工作氛围良好。
【操作步骤】1、入室准备提前十五分钟到手术间开包:用手打开唇腭裂包第一层包布,用无菌持物钳打开第二层包布后将尖电刀、吸引管、电刀刷、刀片(11#、15#)、眼贴薄膜、5ml注射器、Iml注射器、20ml注射器、棉签、4-048013、6-022007>皮肤笔、灯把、双极电凝、方形敷贴夹入包内,装有纱块小杯内倒入0.1%安多福消毒液,再倒一小杯0.1%安多福消毒液,用无菌持物钳把器械包盖好备用。
同理将手套方巾包开入一次性敷料包备用。
提前十五分钟到手术间准备,检查手术床、无影灯、负压吸引器、电刀能否正常使用,将暖风机接好电源检查并调至38℃,口腔动力系统是否正常,调节好室温。
2、接病人入室见“手术患者交接流程”。
3、病人麻醉麻醉医生插好气管导管后,器械护士进行外科洗手,穿手术衣,打开唇腭裂包内包布,整理好手术台。
与巡回护士一起清点台上器械、敷料。
病人入室后,协助麻醉医生连接好血氧监测接头,心电极和血压袖带,更换补液,配置抗生素,双人核对。
按医嘱准确给药,使病人镇静,以便麻醉医生顺利插管。
消毒皮肤前贴好眼贴,插好尿管。
与洗手护士一起清点台上器械、敷料。
同医生一起摆病人仰卧位,垫肩、头低位,贴好电刀负极板,导尿。
1、牵张成骨定义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DO is an endogenous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for augmentation of small bones or bone defects. Bone is firstly sectioned into two or several segments (osteotomy) and a special designed distractor was fixed on bone segments; after a latency period, the distractor was distracted in certain speed and frequency and bone segments were seperated (distraction period). This activate the endogenous potency of tissue regeneration and new bone was continously formed in the distraction gap, at same time, soft tissues including muscle, skin, blood vessels and nerve were also elongated; then the bone was lenghened or augmentated.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一种内源性骨组织工程技术(endogenous bone engineering),是通过将骨骼切开,在切骨线两侧安放特制的牵张器,经过一定的延迟期后(5-7天),缓慢牵张切骨间隙(1-1.5mm/天),使切骨间隙不断增宽,并激发机体组织再生的潜力,在牵张间隙内不断形成新生骨组织,同时使骨骼周围的肌肉、神经、血管、皮肤等同期延长,从而达到延长骨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