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讲解模板:双侧牵张成骨下颌骨前移术
- 格式:ppt
- 大小:220.50 KB
- 文档页数:60
下颌骨复位固定方法下颌骨复位固定方法是一种用于治疗下颌骨骨折等疾病的手术方法。
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概述下颌骨复位固定方法是一种用于治疗下颌骨骨折等疾病的手术方法。
下颌骨是面部骨骼的一部分,其骨折通常由外伤、事故等原因引起。
下颌骨骨折后,需要进行准确的复位和固定,以恢复其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下颌骨复位固定方法包括手法复位、牵引复位、切开复位和内固定等几种方式。
二、手法复位手法复位是一种非手术治疗下颌骨骨折的方法。
它通常在骨折早期进行,以避免骨折移位和畸形愈合。
手法复位通常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医生会用手将骨折断端轻轻复位,然后用颅颌绷带或石膏绷带进行固定。
手法复位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X线检查,以监测骨折的愈合情况。
三、牵引复位牵引复位是一种通过牵引力和反牵引力将骨折断端复位的手术方法。
它通常用于治疗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等部位。
在进行牵引复位前,医生会先对患者进行X 线检查,确定骨折的位置和方向。
然后,医生会将牵引装置放置在患者的口腔内,通过牵引装置施加牵引力,使骨折断端复位。
在复位后,医生会用颅颌绷带或石膏绷带进行固定。
四、切开复位切开复位是一种通过手术将骨折断端复位的手术方法。
它通常用于治疗下颌骨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或骨折移位严重的情况。
在进行切开复位前,医生会先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确定骨折的位置和方向。
然后,医生会在患者的面部做一个小切口,通过切口将骨折断端暴露出来,然后将骨折断端复位。
在复位后,医生会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器材进行固定。
五、内固定内固定是一种将骨折断端固定在位的手术方法。
它通常用于治疗下颌骨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或骨折移位严重的情况。
在进行内固定前,医生会先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确定骨折的位置和方向。
然后,医生会在患者的面部做一个小切口,通过切口将骨折断端暴露出来,然后将钢板、螺钉等内固定器材放置在骨折断端周围,将骨折断端牢固地固定在位。
内固定可以有效地防止骨折移位和畸形愈合,促进骨折愈合和面部形态的恢复。
医院口腔外科颌骨牵张成骨术操作规范【适应证】1.各种不同原因造成的领面骨发育不足畸形,。
2.上、下颌牙弓重度狭窄。
3.下颌骨肿瘤切除后部分缺失的重建。
4.延长加高牙槽突。
5.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全。
6.颞下颌关节强直导致的小下颌及骨缺损。
【禁忌证】1.患有全身系统性疾病特别是骨代谢障碍疾病者。
2.年龄过小,难以为其选择适当牵张器者。
【操作程序及方法】1.截骨线的设计术前应在X线片上仔细设计截骨的部位和截骨线的方向,并根据不同畸形矫治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牵张器。
2.切口根据患者年龄的大小、颌骨的大小、牵剖器安放部位等选择不同的手术切口。
3.截骨截骨前应就牵张器安放位置及方向做好精确准备。
首先按术前设计摆放好牵张器,修改牵张器固定臂,使之完全贴合于颌骨的表面形态,然后备好至少3个固定螺孔后再开始截骨。
上颌骨截骨多采用Le Fort l型截骨或Le Fort I型不全截骨。
下颌骨截骨多采用根尖下截骨以及下颌矢状劈开术。
4.牵张器安放按照截骨前准备好的螺孔固定牵张器。
5.试牵引固定好牵张器后,试行牵引,对张力过大或截骨不充分的应行补充截骨。
6.缝合冲洗缝合切口。
7.间歇期术后应有3-7d的间歇期。
儿童患者为3-5d,成人患者5-7d。
8.牵引期间歇期后开始牵引,每日3-4次,每次0.25-0, 4mm。
儿童患者每日可牵引3次,每次0. 4mm,成人患者每日4次,每次0.25mm,亦可每次牵引0.5mm,每日牵引2次。
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可适当调整牵引速度和频率。
但牵引距离每天不宜超过1.5mm。
对出现牵拉时疼痛、下唇麻木等症状的患者,适当减慢牵引速度,减少牵引频率。
牵引期的长短依术前设计的牵引距离而定。
9.稳定期完成牵引后,牵张器需原位稳定一段时间。
上颌骨牵引稳定期为3-4个月,下颌胥牵引稳定期为2-3个月。
10.拆除牵张器稳定期后根据x线片观察到的新骨生成改建情况,决定拆除牵张器。
【注意事项】1.要注意选择设计合理、质量可靠的牵张器。
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动物模型制作的步骤及方法(1)复制方法体重为12~15kg,年龄为10~24月龄的Beagle犬,随机选择犬一侧下颌为实验侧,另一侧为对照侧。
实验侧装置在石膏模型上用不锈钢带环片制作、第三前磨牙带环,点焊固定在螺旋扩大器的两端。
对照侧装置在第三、四前磨牙上制作带环,其上分别点焊托槽及直丝颊面管,在前磨牙上粘接托槽,以0.42mm×0.61mm不锈钢方丝连接各部件,经犬静脉按0.6mg/kg体重的剂量注射30g/L戊丨巴丨比丨妥丨钠麻醉,拔除下颌双侧第二前磨牙,实验侧行牙槽间隔减阻术,之后双侧黏结实验装置。
实验侧从术后第1日起,每天旋转加力2次,每次1/4圈(0.25mm),至第14日停止加力,并进入保持期;对照侧在、四前磨牙间置镍钛螺簧,加力1.96N,此后不再调节,14d时去除镍钛螺簧,结扎进入保持期。
每侧在预定的实验日进行X线检查拍片,拍片时动物取仰卧位,下颌下缘与水平面平行,将咬合片置于舌下。
模型动物于预定的实验终止日处死,切取实验侧、对照侧标本,做好标记后立即置放于甲醛固定液中固定,再移至复合酸脱钙液中脱钙,沿颌骨及牙长轴矢状作常规组织切片,HE染色和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McA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镜下观察;并应用彩色病理图像免疫组化测量系统,对每张免疫组化染色后的切片作BMP定量分析。
(2)模型特点 X线观察实验侧和对照侧均未发现明显根吸收,牙槽嵴高度降低和支抗丧失等不良反应;镜下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2周时实验侧张力侧牙周膜显著增宽,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丰富,血管扩张,有散在的血细胞;牙槽骨侧新生板状骨沿牵张力方向呈指突状,其表面排列有单层成骨细胞,新骨与原有牙槽骨间骨沉积线明显;牙骨质侧可见一层新生牙骨质,其上可见成牙骨质细胞。
压力侧牙周膜间隙变窄,无细胞的均质状透明样变性区较少见,多为组织的水肿和细胞的空泡样变;间隔骨表面已可见较多的破骨细胞及骨吸收陷窝。
兔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中文摘要目的:建立兔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
方法:选用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
在右侧下颌骨第一前磨牙前方和颏孔之间行骨切开术,用自制牵张器固定。
经过7天潜伏期,以每次0.25mm,每天2次的速度牵张,连续6天。
在术后每周进行X线观察,观察模型建立后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的可行性。
分别在牵张结束,固定期第2、4、6、8周处死动物,切取标本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观察和定量CT测定。
结果:大体标本示:实验动物手术后均成活、健康状况良好。
全部动物右侧下颌骨被成功的延长3mm,安置D0装置后伤口愈合良好,自制的DO装置固定牢靠。
X 线示:随固定时间的延长,牵张区均可见新骨逐渐形成,密度影逐渐增强。
组织学观察示:牵张结束牵张区中央为沿牵张力方向排列的胶原纤维束为主;固定期2周牵张间隙内可见沿牵张方向走行的较细的骨小梁结构;固定期4周:牵张区己被沿牵张方向走行的较粗的骨小梁结构所充满;固定期6周牵张区骨小梁沿牵拉方向呈编织状;固定期8周可见成熟的板层骨。
随着牵张时间的延长,新骨在牵张区内不断生成,成熟。
牵张区新骨的成骨方式为膜内成骨。
免疫组化染色示成骨细胞内Ⅰ型胶原呈阳性表达。
在固定期2、4周,成骨细胞内Ⅰ型胶原表达强于固定期6、8周。
结论:1. 根据兔下颌骨离体标本设计的内置式兔下颌骨牵张器,完全符合DO 动物实验的要求。
2. 兔下颌骨牵张成骨中新骨的成骨方式为膜内成骨3.兔作为牵张成骨动物模型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关键词:牵张成骨下颌骨动物模型兔The establishment of an animal model of mandibular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in rabbitsabstractObjective:To establish an animal model of mandibular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in rabbitsMethods:30 white New Zealand rabbits were divided into 5 groups randomly. Each group has 6 rabbits. Osteotomy was performed on right mandible between the first premolar and mental foramen .Bone stumps were repositioned and fixed with self-devised distraction equipment. After 6 days latency period,the distraction was carried out with the frequency of 2 times a day and with the rate of 0.25 mm once for 6 days. The new generation bone were studied by X- ray every week after the operation. When distraction completed , and the rabbits sacrificed after 0, 2 ,4 ,6 ,and 8 weeks. The specimens were take for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histology examination.Results:specimens macrography All rabbits were in good condition with in the experiment period. The right mandible of every rabbits were lengthend 3mm successful.During the experiment period ,well healing was found between the distraction device and surrounding tissues.The instrument fixed well.X-ray With the time of fixation passing,the density of new bone was enhanced gradually.Histology showed that at the end ofdistraction period the distraction zone was filled with fibers arrayed from the distraction direction;on the second week of consolidation period the new bone trabecula extended from the distraction direction; on the fourth week of consolidation period the distraction zone was filled with mature bone trabecula arrayed from the distraction direction; on the sixth week of consolidation period ,woven bone was found in the distraction zone;on the eighth week of consolidation period, lamellar bone was found in the distraction zone.New bone gradually formed and matured within distraction gap along the time of study. The new bone regeneration was formed by intramembranous ossification.Immunohistochemistry show that the expression of CollagenⅠwas observed in the osteoblasts.The expression of CollagenⅠin the osteoblasts on the fourth week of consolidation period and on the second week of consolidation period was stronger than other time.Conclusion: 1.The internal fixed distracter that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mandible of rabbits maybe used for animal experiment.2.The new bone regeneration was formed by intramembranous ossification.3.Rabbit is a good animal for developing an experimentalmodel on study of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Key words: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 Animal model Mandible Rabbit前言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一种内源性组织工程技术,指在骨缝处或截开的骨断端处用特制的牵张装置以一定的速度和频率牵开,从而激发机体的自我修复和自我再生潜力,使两骨段延长并在其间隙内形成新生骨组织,以达到延长骨组织的目的。
兔双侧下颌骨牵引成骨动物模型的建立目的:使用CBX01-15型兔下颌骨专用牵引器,建立兔双侧下颌骨牵引成骨动物模型,并评价其牵引效果。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8只,行双侧下颌骨截骨术,安置牵引器。
延迟5天后,两侧下颌骨均以0.5mm/次,2次/天的速度牵引15天,牵引结束后固定8周,新骨分别行大体、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查。
结果:所有动物均良好耐受牵引及固定,未发生死亡,双侧下颌体均显著延长。
固定8周时,两侧新骨均接近正常骨。
结论:兔双侧下颌骨牵引成骨动物模型牵引效果可靠,新骨再生良好。
标签:双侧下颌骨;牵引成骨;动物模型牵引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一种通过一定频率和速度缓慢牵引骨裂隙,获得新骨再生的临床技术[1]。
建立有效的动物模型是进行牵引成骨临床研究的基础。
本研究应用自行设计的CBX01-15型兔下颌骨专用牵引器,进行兔双侧下颌骨截骨,并安置牵引器,对称性牵引,获得了良好的骨再生,未发生动物死亡,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1 新西兰白兔8只,由徐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全身骨骼系统发育良好,口颌系统无异常,体重2.8~3.2kg。
1.2 牵引器:为自行设计,由浙江省慈溪市慈北口腔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纯钛CBX01-15型兔下颌骨专用牵引器。
可牵引距离20mm,螺杆每旋转360°牵开0.4mm。
1.3 动物手术及牵引过程:予2%戊巴比妥钠,30mg/kg,经兔耳缘静脉注射行全身麻醉。
颌下备皮,碘伏消毒铺无菌巾。
切开皮肤、皮下、肌层,分离达下颌骨下缘,贴骨面翻开骨膜,显露下颌骨体部及颏孔,在下颌第一臼齿与颏孔之间,裂钻垂直于下颌骨下缘行双侧下颌骨皮质骨截骨,折断下颌骨,注意保护下牙槽血管神经束,避让近下颌骨下缘骨内段下牙槽神经,使用直径1.6mm钻头钻孔,直径2.0mm钛钉固定牵引器。
严密缝合皮下及皮肤术创,牵引杆由皮下引流口伸出。
术后每天予庆大霉素4万单位肌注,连续5天。
第十四章牵张成骨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提要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近年来在颅颌面外科和整形外科领域发展的一项新技术。
牵张成骨属于内源性的组织工程学,通过机械牵张力使新骨不断地形成,牵张成骨不仅是骨愈合的过程,而且还是骨再生的过程,新骨生成速率可达儿童期自然生长率的4~6倍。
近几年来随着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展现了该技术在颅颌面整形、肿瘤术后重建、牙槽种植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牵张成骨的生物学基础、颌骨牵张成骨的适应证;熟悉颌骨牵张器的类型和基本组成、颌骨牵张成骨的临床经过、颌骨牵张成骨的并发症等。
通过系统复习正颌外科和正畸学,将有助于熟悉和掌握牵张成骨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第一节概述一、牵张成骨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应用的发展史20世纪之初意大利学者Codivilla首次在斜行切开股骨后通过外部骨骼牵张实施下肢延长。
随后,Magnuson、Putti、Haboush和Finkelstein等外科专家通过其他术式和方法尝试对Codivilla的“持续牵张”外科方法进行某些改良。
早期由于缺乏严格的无菌操作以及有效的抗生素,该技术常导致术后骨延迟愈合、骨不连、骨感染等许多并发症而影响其发展与推广。
使其成为一项可以成功应用的临床技术则应归功于俄罗斯学者Ilizarov在20世纪50年代所进行的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工作。
Ilizarov在矫形外科领域所进行的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被世界各国学者所认识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他不仅通过实验研究奠定了牵张成骨的理论基础,而且通过临床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和技术细节。
迄今为止这些基本原则仍是指导各国学者临床应用牵张成骨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颌骨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for jaws)是由肢体长骨牵张成骨技术发展而来。
文献记载显示,最早颅颌面骨牵张成骨病例报道见于德国著名口腔颌面外科医师Was-smund 出版的《口腔外科学》,书中描述了1927年Rosenthal用牙支持式口内弹簧牵张装置成功矫治1例小下颌畸形病例。
运用输送盘牵张成骨术重建猴下颌髁突的实验研究祝颂松;胡静;李继华;应彬彬;王大章【期刊名称】《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年(卷),期】2007(25)1【摘要】目的研究在猴颞下颌关节(TMJ)缺损动物模型上运用输送盘牵张成骨术重建髁突的可行性及其整复效果.方法选取6只成年恒河猴,手术截除其双侧关节髁突与关节盘,在下颌升支部行"L"形骨切开术,形成骨输送盘,并安置自行研制的牵张器.按每次0.4 mm,每次间隔12 h的牵张速率向上牵引输送盘至关节窝.牵张结束后第4、12、24周各处死2只动物.通过影像学分析和组织学检查评价输送盘改建与牵张间隙内新骨生成情况.以术中切除的髁突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术后所有动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咬合错乱,牵张结束后咬合基本恢复正常.骨输送盘形态基本接近正常髁突,其下方可见大量软骨细胞;牵张间隙内新骨生成良好.结论输送盘牵张成骨术可以重建一个形态和功能都基本接近正常的髁突,这种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整复TMJ缺损的新方法.【总页数】4页(P86-89)【作者】祝颂松;胡静;李继华;应彬彬;王大章【作者单位】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41;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41;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41;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41;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2.6【相关文献】1.输送盘牵张成骨重建下颌髁突的骨密度和力学性能变化 [J], 宋冬惠;祝颂松;胡静2.输送盘牵张成骨术重建下颌髁突后对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 [J], 马永清;祝颂松;胡静;李继华;应彬彬3.生物活性玻璃陶瓷人工髁突置换对颞下颌关节盘及关节结节影响的实验研究 [J], 王慧明;林军;王模堂;吴求亮;曹之强4.3D打印硫酸钡-聚醚醚酮个性化髁突假体用于颞下颌关节重建的实验研究 [J], 林凯;张哲儒;丁明超;邵小夕;田磊;段峰5.下颌升支后缘上移重建下颌髁突对下颌骨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研究 [J], 郑德鑫;罗丹;满城;江海涛;程娇;高思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骨膜牵张术手术步骤1.引言1.1 概述骨膜牵张术是一种常见的骨科手术方法,通过应用适当的张力对骨膜进行牵拉,从而改善骨骼的形态和功能。
这种手术被广泛应用于骨折、畸形和骨骼延长等情况的治疗和矫正。
骨膜牵张术通过施加张力,刺激骨膜产生新的骨生长,并促使骨骼逐渐改变形态。
在手术中,医生会在骨膜上植入特殊的装置或者使用外部支架,然后逐渐增加装置的张力,使骨膜适应新的张力和形态。
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专业技术的支持,通常需要数月或者更长的时间来完成。
骨膜牵张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治疗各种骨骼畸形和缺陷。
例如,对于骨折愈合不良或者骨短缩的患者,骨膜牵张术可以刺激骨膜生长,帮助骨折断裂部位重新愈合,或者延长骨骼的长度。
同时,对于一些骨骼畸形的患者,比如X型腿或者O型腿,骨膜牵张术也可以通过改变骨骼的形态来矫正异常的走姿。
然而,骨膜牵张术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
术前需要进行严格的评估和鉴定,确定手术的可行性和预期的效果。
此外,由于骨膜牵张术是一项复杂的手术过程,术后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和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以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效果的维持。
总之,骨膜牵张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可以用于治疗和矫正各种骨骼畸形和缺陷。
然而,在进行这种手术之前,患者需要经过全面的评估和检查,术后要积极配合康复训练,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效果的持久性。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骨膜牵张术的手术步骤:1) 引言:首先对骨膜牵张术进行概述,介绍其定义和适应症,并明确本文的目的。
2) 正文:接下来将详细介绍骨膜牵张术的手术步骤。
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和术后护理等内容。
3) 结论:最后总结骨膜牵张术的优势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以便读者对该手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以上结构安排,本文将清晰地呈现出骨膜牵张术的手术步骤和相关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手术技术。
1.3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骨膜牵张术的手术步骤。
通过深入探讨骨膜牵张术的操作流程,读者将能够了解该手术的具体执行步骤以及涉及的关键技术。
兔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魏奉才;张东;刘少华;孙善珍
【期刊名称】《上海口腔医学》
【年(卷),期】2004(13)6
【摘要】目的:建立兔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
方法:选用16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4只。
在双侧下颌骨第一前磨牙前方无牙区行骨切开术,用自制牵张器固定。
经过7d潜伏期,以每次0.5mm的速度牵张,每天2次,连续7d。
分别在潜伏期末、牵张结束、固定期第14天、第28天处死动物,切取标本行X线和组织学观察。
结果:全部动物的下颌骨被成功延长,牵张间隙逐渐被新生骨组织充填。
结论:该方法建立的动物模型具有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总页数】4页(P502-505)
【关键词】牵张成骨;下颌骨;动物模型;兔
【作者】魏奉才;张东;刘少华;孙善珍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2.23
【相关文献】
1.兔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J], 桂平;黄宇文;白植宝;郑会强
2.兔下颌骨放疗后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的建立 [J], 廖贵清;李国永;周晓秋;蔡斌
3.用山羊建立下颌骨曲线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 [J], 周丽斌;刘彦普;赵晋龙;商洪
涛;胡曼;陈本兰;Sekou Singare
4.兔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模型的建立 [J], 黄鹤;李光早;朱永云
5.兔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牵张器的改进及动物模型的建立 [J], 郑明;孙洪晨;刘春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治疗下颌骨发育不良的新方法—曲线牵张成骨下颌骨发育不良是最常见的颅颌面畸形之一,需要手术、口腔正畸等跨学科联合治疗。
有些患者因先天畸形需要延长发育不良的下颌骨长度来改善外观和功能,而牵张成骨已成为广泛接受的手术治疗方法。
1历史发展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是由于增长的牵引力在逐渐分开的骨段表面之间形成新骨的生物学过程[1]。
在分开的骨段之间会形成骨痂,只要牵引力持续存在,骨痂会被拉伸,诱导新骨形成[2]。
骨的生成会同时伴随着周围软组织套(如皮肤、肌肉、筋膜、神经、血管等)的扩张,这会使重建的稳定性增加,减少复发的风险[3]。
这种方法最早由Codivilla[4]于20世纪初介绍,在20世纪50年代,Ilizarov[5-6]的研究阐明了新骨形成的生物学机制,促进了这项技术的发展。
1992年,McCarthy等[7]成功地将这种技术应用于治疗4名单侧或双侧下颌骨发育不良的儿童患者。
从此以后,下颌骨牵引成为治疗先天性颅颌面畸形(如半侧颜面短小、下颌骨发育不良,Pierre Robin综合征等)的可靠方法。
外置和口内牵引装置均用于延长发育不良的下颌骨,但各自都有一定的缺点。
早期的单向或多向外置牵引装置的缺点包括:①向量的可控性较差;②形成开牙合畸形,需要重新调整;③面部瘢痕;④过早的骨化;⑤加力杆的脱落或折断。
单向内置牵引装置虽然提高了对这些方面的重视,但仍有明显的缺点,就是只有一个向量的控制和需要二次手术取出牵引器[8]。
Burstein[9]描述内置可吸收牵引装置可应用于婴儿,但仍是单向量。
口内牵引装置生活上更方便,而且不会遗留面部瘢痕,减少了装置的可见度和降低了装置移动的可能。
实际上大多数颅颌面畸形的矫正需要三维的向量控制。
2001年,Schendel[10]最早报道了内置螺旋下颌骨牵引装置的应用。
这种装置的设计产生一个曲线的向量提供一个理想和合适的三维运动,它的原理基于Moss[11]和Rickets[12]对正常人类的下颌骨生长的详细描述:下颌骨的生长呈弧形,非常符合对数曲线或螺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