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穿刺的十种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6
不同情况患者的静脉穿刺手法技巧静脉穿刺的顺利成功,直接关系到能否及时准确地完成治疗任务和减少病人痛苦。
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现将不同年龄、不同症状等情况下的静脉穿刺经验方法介绍如下:1 小儿静脉穿刺傅军[1]报道的手捏输液器下段法,如头皮针在血管内,可见明显回血,反之,无回血。
避免了头皮针进了血管无回血,回退针时有回血的现象。
小儿静脉较细,浅表易见,不易滑动,易于固定,特别是头皮静脉极为丰富,分支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其中较大的头皮静脉有额静脉、颞静脉、耳后静脉及枕静脉等,因此在穿刺时应做到:(1)要沉着、冷静。
对所选择的血管充满信心,不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盲目下针。
(2)选择适宜的头皮针,挑选血管,看清静脉的粗细、深浅度、走行方向,用手感摸清静脉的充盈度,选好穿刺部位。
(3)采用两度进针法,防止注射过程中针头穿透血管。
即刺入静脉见回血后,推药少许,使静脉充盈,再度进针至适宜深度,其进针角度为15--20°。
2 老年人静脉穿刺刘月春[2]在穿刺时,用持针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将输液管屈折,当针头斜面进入皮内时松开无名指和小指,此时管内形成负压,继续穿刺,当针头入血管即可迅速见回血,使穿刺的成功率明显提高。
老年人血管逐渐硬化,弹性减弱,脆性大,甚至硬化,皮肤松弛皮下脂肪少,活动度大,给静脉穿刺带来一定难度。
(1)必须有计划的选择静脉,避免反复穿刺。
宜选择静脉分叉处,扎好止血带常规消毒皮肤,从静脉分叉处稍下方进针,使其在分叉处刺入静脉,因此处血管固定。
(2)活动度大的血管(滑动静脉),在穿刺时,左手拇指、食指固定静脉上下端,进针角度可再稍大,快而稳的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放平针体,再进针少许。
3 中青年静脉穿刺一般情况下,中青年的静脉比较充盈,显而易见,较固定,不易滑动,但存在皮下组织丰富,血管包埋深部的特殊情况。
3.1 根据解剖位置,选择特定血管。
如:肘关节处的正中静脉、贵要静脉、腕关节处的头静脉或下肢踝关节处的踝静脉等。
小讲课记录学习日期主讲人记录人题目掌握10种静脉穿刺方法,提高穿刺成功率1、扎两根止血带法: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于肘窝部行静脉穿刺取血,比扎一根止血带效果好,对一些不能主动握拳配合的儿童,可代替握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度满意。
此法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中因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肌张力低下、衰竭及无力握拳患者。
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到手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腕关节内关穴处,另一根扎在2~5指的第一节指节处)、足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踝关节的内踝上6cm处,另一根扎在足部1~5跖骨小头处)的静脉输液,对明显水肿及肥胖难以进行静脉穿刺的患者,用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约15cm,捆扎肢体,1min后,松开下面一根止血带,这时该部位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刺。
2、易见回血法: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存在着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不易回血或回血量较少的缺点,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易见回血的方法,一是调节器高调法,即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滴管下端,二是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输液瓶挂于输液架调节旋钮上,成功率均高。
认为这两种方法,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和液体瓶的位置降低,具有一定的虹吸作用;调节器置高位,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所以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
3、局部血管扩张法:(1)外涂血管扩张剂法:对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穿刺困难患者,用棉签蘸1%硝酸甘油涂在手背上,并湿热敷局部3min左右,表浅小静脉迅速充盈,经临床观察和仪器检测证实,此法能使静脉直径明显增加,血管充盈度增强,且无过敏反应发生。
用棉签蘸阿托品注射液适量,涂擦穿刺局部皮肤8~12次,2~5min后,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显露,均未发生不良影响及后果,但婴幼儿、青光眼、心血管患者、高热抽搐、烦躁者慎用。
用2%山莨菪碱,擦拭局部皮肤4下,对血管弹性差,脆性大,血管细,看不清,穿刺有困难患者,亦无不良反应产生。
了解护理中的静脉穿刺技巧静脉穿刺技巧是护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能帮助医务人员顺利、安全地进行静脉采血、输液或给药等操作。
正确的静脉穿刺技巧能减少患者疼痛感,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静脉穿刺技巧,供护理人员参考和学习。
1. 准备工作在进行静脉穿刺之前,护士需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要确保手部和护具的洁净。
护士应洗手,并佩戴洁净的手套、口罩等护具。
还需要准备好穿刺所需的器械和材料,比如注射器、穿刺针、消毒棉球、透明胶带等。
确保一切准备就绪后,可以开始进行静脉穿刺操作。
2. 选择静脉穿刺部位静脉穿刺的部位选择很重要,一般优先选择患者手腕、前臂内侧等比较表浅、容易触摸到的部位。
如果患者的表浅静脉不明显或不适合穿刺,可考虑选择患者其他部位,如手背、足背等。
选择合适的部位是确保穿刺操作成功的第一步。
3. 局部消毒在进行静脉穿刺前,要对穿刺部位进行局部消毒。
可以使用酒精棉球或消毒液对穿刺部位进行擦拭,确保消毒彻底。
消毒时要注意从内向外、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以避免污染。
4. 穿刺操作穿刺时要采用正确的穿刺角度和深度。
通常情况下,护士应以30°至45°角的角度进行穿刺,以避免穿透静脉而插入到动脉中。
穿刺深度一般为1.5至3cm,需根据患者情况和穿刺部位的表浅程度来确定。
穿刺时要保持手稳定,缓慢但坚定地进行。
5. 穿刺成功与失败的判断穿刺成功后,会出现明显的血液反流。
此时,护士应将针管与注射器连接,抽吸一定量的血液来确认穿刺了静脉。
如果护士无法抽吸到血液,或者出现渗血、淤血等情况,则说明穿刺失败,需要重新进行穿刺。
6. 插管固定穿刺成功后,需要将针管固定在患者身上,避免针头脱落或者移位。
固定可以使用透明胶带或者专用的固定带,将针头与患者的皮肤紧密连接,确保安全可靠。
7. 护理后的处理静脉穿刺操作完成后,需要对穿刺部位进行一定的护理。
可以使用消毒棉球对穿刺部位进行擦拭,保持清洁卫生。
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
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是将静脉留置针插入患者的静脉内,以便输液、静脉采血等操作。
以下是常用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
1. 准备:消毒双手并佩戴无菌手套。
清洁并消毒患者要穿刺的部位。
2. 定位: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常用的部位包括手背、前臂内侧等。
3. 增强穿刺视野:使用无菌巾片覆盖周围,固定皮肤及静脉,使静脉更加突出。
4. 穿刺:用非主手固定皮肤,用主手持针。
握持静脉留置针,以30-45度角刺入皮肤,穿刺到静脉。
5. 确认位置:抽回针芯,看到鲜血后即可确定是否已进入静脉。
6. 固定:将针扣固定在皮肤上,用胶布进行固定。
7. 贴敷: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部位。
8. 验血/输液:固定后,开始采血或接入输液。
值得注意的是,穿刺时应注意卫生,使用无菌操作。
并且在穿刺前,需要详细了
解患者的病史,排除禁忌症。
必要时,可以进行超声引导下的穿刺。
此外,对于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操作,应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
静脉穿刺是一种常用的医疗操作,通常用于给病人输液或采集血液样本。
以下是一些静脉穿刺的技巧和方法:
确认穿刺部位:通常在手臂的肘部或手腕处,可以通过触摸血管或使用血管探测器来找到血管。
1.消毒皮肤:用酒精或碘酒消毒皮肤,避免细菌感染。
2.缠绕绷带:用绷带缠绕在患者的上臂上,以增加静脉的血液流量。
3.使用针头:选择合适的针头,通常使用21或22号的针头,然后将针头插入血
管。
4.固定针头:将针头固定在正确的位置上,通常使用透明胶带固定针头。
5.连接输液管:将输液管与针头连接起来,并确认液体的流动情况。
6.注意观察:在输液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如过敏反应、疼痛、出
血等,及时处理。
静脉穿刺的技巧和方法
1.准备工作:①熟练掌握静脉穿刺要求;②检查血管支撑装置,静脉曲张板、穿刺针及注射器;③查看护理记录,了解患者相关情况及所用药物,为具体操作作好准备;④熟悉护理记录中对相关部位的解释;⑤认识血管的分布情况及深浅;
⑥以避孕套方式拆开以避免污染药物;
2.准备患者:①将患者安置在一个舒适的位置;②向患者进行解释讲解,以缓解恐惧情志;③给予说明仪式,让患者脱离恐惧;④注意患者的体温及心电图;
3.穿刺安置:①正确选择穿刺部位;②根据患者体位进行安置;③拇指及食指将皮肤肌肉小时拉起,轻揉后放松肌肉筋膜;④握住针管主管垂直穿刺进行注射;
⑤插针时注意针刃朝下,针尖进入细小血管后注射;
4.注射完成:①穿刺完成后,拉离针尖,以手轻轻捏住两侧皮肤,释放手;②收缩接针头处的血管,使血液套管注射药液;③当见到药液流入患者体内时,拔出针头,压迫两侧皮肤以止血;④将药液完全注射完后,移开手,让皮肤自然放松;
5.注射后处理:①检查患者有无负荷反应;②清洁静脉穿刺部位;③将患者安置于一个舒适的位置等待恢复;④根据患者情况,增加或减少检查及继续护理措施的实施。
1扎两根止血带法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于肘窝部行静脉穿刺取血,比扎一根止血带效果好,对一些不能主动握拳配合的儿童,可代替握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度满意。
此法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中因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肌张力低下、衰竭及无力握拳患者。
在此基础上,扩大到手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腕关节内关穴处,另一根扎在2~5指的第一节指节处)、足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踝关节的内踝上6cm处,另一根扎在足部1~5跖骨小头处)的静脉输液。
对明显水肿及肥胖难以进行静脉穿刺的患者,用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约15cm,捆扎肢体,1min后,松开下面一根止血带,这时该部位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刺。
2易见回血法一是调节器高调法,即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滴管下端。
二是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输液瓶挂于输液架调节旋钮上,成功率均高。
这两种方法,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和液体瓶的位置降低,具有一定的虹吸作用。
调节器置高位,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所以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
3局部血管扩张法(1)外涂血管扩张剂法:对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穿刺困难患者,用棉签蘸1%硝酸甘油涂在手背上,并湿热敷局部3min左右,表浅小静脉迅速充盈,经临床观察和仪器检测证实,此法能使静脉直径明显增加,血管充盈度增强,且无过敏反应发生。
用棉签蘸阿托品注射液适量,涂擦穿刺局部皮肤8~12次,2~5min 后,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显露,均未发生不良影响及后果,但婴幼儿、青光眼、心血管患者、高热抽搐、烦躁者慎用。
用2%山莨菪碱,擦拭局部皮肤4下,对血管弹性差,脆性大,血管细,看不清,穿刺有困难患者,亦无不良反应产生。
(2)热敷法:局部热敷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
选用热敷局部穿刺法与常规穿刺法对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穿刺成功率热敷法高于常规法。
4非握拳穿刺法常规法在行静脉穿刺时,嘱患者握拳,成功后才松拳。
静脉穿刺操作指南静脉穿刺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操作,它用于获取静脉内的血液样本、输液、输血和给药等治疗目的。
正确的静脉穿刺操作可以有效减少病人的痛苦和不适感,保证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下面是一份静脉穿刺操作指南,旨在帮助医务人员进行规范化的操作。
一、准备工作1. 静脉穿刺前,医务人员应先有效地洗手,并戴上干净的手套,以防止感染。
2. 检查并确认需要穿刺的静脉是否适合进行穿刺,注意观察病人是否有皮肤损伤、血管是否明显等情况。
3. 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材料,包括穿刺针、注射器、透明胶带、消毒棉球、洗手液和消毒剂等。
二、操作步骤1.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常见的穿刺部位有手臂内侧、手背等,需要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最佳位置。
2. 将病人的手臂伸直,可以使用背托垫高手臂,使静脉更加突出。
3. 使用消毒棉球蘸取消毒剂,对穿刺部位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从上到下,确保消毒的广度和深度。
4. 取出穿刺针,注意保持针身和针尖的无菌状态,避免碰触不洁物品或表面。
5. 在穿刺部位进行局部麻醉,可以使用局麻药和冰块等方式,以减轻病人的疼痛感。
6. 用拇指和食指固定住静脉,将穿刺针的针尖朝向静脉,以15-30度的角度直接穿刺进入皮肤。
7. 当感觉到针头进入血管后,轻轻向前推动穿刺针,并将针管与透明器械连接,抽取所需的血液样本或进行输液等操作。
8. 操作完成后,将穿刺针迅速拔出,注意避免发生毛细血管破裂以及血液外溢,可迅速用棉球进行按压止血。
9. 将穿刺部位进行清洁,可以使用洗手液和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确保无菌状态。
10. 将透明胶带固定在穿刺部位,以防止按压止血期间的血液外溢。
三、注意事项1. 操作前需充分了解病人的病史和诊断情况,避免穿刺在有异常情况的部位进行。
2. 操作过程中需与病人进行沟通,耐心解释操作步骤,以减轻病人的紧张和焦虑。
3. 穿刺时需注意减少病人的疼痛感,可以使用冰块和局麻药等方法进行局部麻醉。
4. 术前、术中和术后都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无菌状态,以防止交叉感染。
临床静脉输液穿刺持针手法、选血管、控制滴速、更换液体、输液观察、护理、拔针及康复技巧和要点总结在静脉输液完毕后需要拔针,拔针操作《基础护理》上说先关闭调节器,再撕胶布拔针,临床工作中发现如果先关闭调节器再撕胶布拔针,会出现很多回血,有时还会发生渗漏;临床操作上为避免回血一般先撕胶布再拔针。
1、先撕胶布,然后迅速拔针,关调节器。
2、先撕胶布,然后迅速拔针,不关调节器。
3、先撕第一条胶布和第二条胶布,关调节器,然后迅速拔针。
3、直接撕胶布,撕好了之后固定针头的手反折接近针头的输液管,然后迅速拔针,最后关调节器。
4、调节器可以先关三分之一,然后开始撕第一条胶布和第二条胶布,在撕除固定针柄的最后一条胶布后,完全关闭调节器,迅速拔针。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在护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保证输液质量,经临床实践与研究总结出许多技巧,现将静脉输液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的技巧问题总结如下:持针手法静脉穿刺时,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上下面,刺入皮肤后,拇指、食指持针柄前后面,穿刺成功率高,病人痛苦轻。
因为在进针的开始,手持针柄的上下面,接触面积大,用力均匀,针头稳定,针头进皮速度快,痛觉作用时间短,病人疼痛轻。
针头刺入皮肤后改为拇指、食指持针柄的前后面,以暴露针梗的尾部,便于观察静脉回血,以免刺破血管。
选血管技巧1、对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应以20°角从正面或旁侧进针;对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左手拉紧皮肤以固定血管,以30°角从血管右侧快速进皮刺入血管易成功;对脱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病人,先采用热敷使血管扩张,针头从正面以25°角快速进皮,然后轻轻挑起皮肤,当针头进到1/4时,针头稍向下倾,再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对浮肿的病人应选择粗血管,用拇指沿血管走行按压使之暴露,消毒后快速进针;对头皮静脉穿刺的病人以5°角采用直刺,进皮后沿血管方向缓慢下潜,见回血后前进少许即成功。
静脉穿刺的技巧与方法
1、特殊静脉穿刺技巧
若患者静脉较细,见回血后立即停止进针,送针时动作要轻柔,以免血管被刺穿;若患者末梢循环差,可以先在穿刺部位用温毛巾热敷,待静脉充盈后再行穿刺;针对低静脉压的患者,穿刺后有时不一定见回血,可用注射器回抽,或在输液管下端或近心端血管进行挤压,见回血说明针头处于血管内,避免反复穿刺导致血管损伤;针对水肿患者,可根据静脉走行方向用手指朝四周按压穿刺点,此时皮下静脉可显现出来。
2、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技巧
主要是针对消瘦型老年患者,穿刺时需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左手食指和拇指固定血管;让患者握半拳,右手持穿刺针在血管上方与皮肤呈10°角处迅速进针,穿过皮肤和血管肌层后立即调整为20°角,沿静脉方向行走,见回血后平行送入0.5cm,固定针柄后放松止血带。
3、间接穿刺进针法技巧
一般情况下,穿刺进针时针头需与皮肤呈20~30°斜倾角,见回血后改为与血管平行进针,达到进入血管的预计深度。
若患者因出血、脱水、高热等原因而导致血管充盈度欠佳时,采取直接穿刺法进针则会导致针头对血管腔造成压迫而刺破血管壁,引起穿刺失败。
针对这类患者,宜采取间接穿刺进针法,即穿刺时先刺入皮肤,再沿着血管侧面刺入静脉管腔。
4、寒冷季节静脉穿刺技巧
秋冬季室内外温差大,寒冷刺激会导致患者外周浅表静脉收缩。
如果患者刚
从室外回来,此时不能急于进行静脉穿刺,让患者在室温下待一会儿,必要时可让患者将双手在温水中浸泡5min,或使用暖水袋暖手,确保患者穿刺静脉扩张后再行穿刺。
十种静脉穿刺技巧1.选择合适的静脉: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要,选择适合穿刺的静脉。
常见的选择包括手臂上的桡动脉、肱动脉和副动脉。
2.消毒:在穿刺之前,必须对针头和穿刺部位进行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适当的针头选择: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头。
通常采用常规的静脉穿刺针头,根据静脉的大小和血液的流量来选择针头的尺寸。
4.定位准确:在确定穿刺部位后,用一只手指压迫静脉,以定位和固定静脉,以便更容易进入静脉。
5.正确的穿刺角度:根据肌肉和组织的厚度,选择正确的穿刺角度。
通常情况下,穿刺角度为30-45度。
6.适当的穿刺深度:根据静脉的深度,选择适当的穿刺深度。
通常情况下,静脉的深度在0.5-2.5厘米之间。
7.使用轻柔的手法:穿刺时要使用轻柔的手法,以减少疼痛和创伤。
同时,应保持稳定的手部动作,以避免在穿刺过程中针头弯曲或脱离静脉。
8.适当的穿刺速度:穿刺速度应适中,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
太快会造成血液外溢,太慢则会加重病人的疼痛感。
9.观察针头进入静脉的迹象:在穿刺过程中,应观察针头是否顺利地进入静脉,是否能见到闪光的血液。
如果进入顺利,可以继续穿刺;如果有困难或遇到阻力,应停下来,并调整穿刺角度或深度。
10.固定针头并保持通畅:成功穿刺后,应固定针头,以防止其意外脱落。
并且要保持静脉通畅,避免将血管压迫或弯曲,以确保血液的顺利流动。
总结起来,静脉穿刺是一项需要技巧和经验的医疗技术。
医护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消毒、选择合适的针头、准确的定位和穿刺角度,同时要注意轻柔的手法、适当的穿刺速度、观察进入静脉的迹象,以及固定针头并保持通畅。
只有熟练掌握这些技巧,并加以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患者的舒适度。
静脉穿刺的技巧
1.确定穿刺位置
确定穿刺位置,在肘部横纹上方6cm处扎一条止血带,病人握紧拳头,手肘有较大的弹力和拉力,即为血管充盈,是穿刺点。
2.消毒
将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无菌棉签沾取碘伏,然后螺旋状消毒,使针头直径超过5cm。
3.穿刺
一只大拇指握住穿刺点下方的皮肤,另一只拇指和食指握着采血针,针尖向上,与皮肤呈20-30°的角度,迅速地刺入皮肤,待血液恢复后,将针头沿着静脉的方向移动,然后将采血针固定在抽血完成后,松开止血带,让病人松开手,取出采血针,然后用无菌的干棉签在穿刺位置按3-5分钟。
4.术后
穿刺完毕后洗手,处理医疗废物,及时送检抽血,并作好相应的记录。
如果在进行静脉穿刺后出现不适,应立即就医进行治疗。
各种静脉穿刺技术的方法和技巧我折腾了好久各种静脉穿刺技术的方法和技巧,总算找到点门道。
说实话这事儿,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静脉穿刺这事儿可不容易呢。
就拿最常见的外周静脉穿刺来说,最开始的时候,我拿着那个针都有点手抖。
找静脉可关键啦,我就像个寻宝的人一样在那找血管。
有时候看不太清,我还会把手放上去摸摸,想通过触感来感觉血管的走向,就跟摸地下的树根一样。
我失败过好多次。
有一回啊,我扎进去了,但是血就是不回流,后来我发现是进针角度的问题,角度太大了,直接就穿过去了。
后来我就知道进针角度得控制好,就像是拿钥匙开锁,得找到那个最正确的方向和深度。
对于一般的外周静脉,进针角度大概在15到30度左右吧,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
还有那个中心静脉穿刺,这个就更复杂了。
我一开始不敢试,后来实在没办法才动手。
有次我给一个稍微胖点的患者做,那个标志什么的就不是很明显了,我有点慌。
我按照书上说的大概位置下针,结果偏了一点,那可麻烦了,好在及时发现调整过来。
中心静脉穿刺定位很重要,就像在大海里找一座小岛,你要是坐标错了,就根本找不到。
我觉得事先最好把周围的解剖结构在脑海里反复过几遍,像那些动脉啊神经啊的位置都得有数。
我试过很多辅助的方法来提高穿刺成功率。
像用热敷让血管扩张,这就像是给血管做个热身运动,血管变粗了自然就好扎了。
还有在扎的时候让患者握拳松拳,也起到一点作用。
不过要注意,有的患者握拳太用力也不行,会让血管瘪下去。
对于静脉穿刺,光线也很重要。
有次在一个光线不是很亮的地方穿刺,怎么看血管都看不太清,就像在黑夜里找东西,后来我赶紧找了个明亮的地方,一下就好了很多。
另外啊,穿刺的速度也有点讲究。
太快了容易扎偏,太慢了患者疼的时间就长。
我还在摸索这个最佳的速度。
反正不管怎么样,多实践多犯错误,慢慢地就能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技巧来,大家也一样,别怕失败,每次失败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深静脉穿刺-锁、股(1)深静脉穿刺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操作,常用于输液、输血、置管等。
本文将围绕着深静脉穿刺的“锁、股”两部位进行详细介绍。
一、锁骨下静脉穿刺锁骨下静脉位于锁骨下缘和第一肋骨之间,是深静脉穿刺的常用部位。
其穿刺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可用于给药、抽血、置管等操作。
操作方法:1. 患者仰卧,将患肢置于身体外侧,头垂向对侧。
2. 找到锁骨下缘,并将穿刺点定位在其下缘1-2cm处。
3. 用消毒剂清洗穿刺点,并用手指轻轻按压穿刺点使其胀起。
4. 用穿刺针进行穿刺,穿透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停止,将针头旋转45度向下,向头方向将针头左右微调方向,穿刺到锁骨下静脉。
5. 抽回针芯,将输液管或抽血器与导管相连,开始注射或抽取血液。
注意事项:1. 穿刺保持稳定,切勿进一步插入,以免损伤正常组织。
2. 穿刺时针头向头部方向进入,以避免误伤锁骨下动脉、神经等器官。
3. 患者头部要垂向对侧,以使锁骨下静脉充分扩张,方便穿刺。
二、股静脉穿刺股静脉是指位于腹股沟静脉囊中的深静脉,是深静脉穿刺的另一种常用部位。
其穿刺成功率也较高,且易于操作。
操作方法:1. 将患者放置平卧位,使患侧大腿外展并轻轻弯曲,将股静脉作为穿刺目标。
2. 找到腹股沟上缘,沿其下缘向下找到最底部的点。
这个点为股动脉搏动的位置,穿刺时需要尽量避开。
3. 用穿刺针进行穿刺,穿透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停止,将针头旋转45度向内,向脊柱靠近,在刺到股静脉时感到血液回流。
4. 抽回针芯,将输液管或抽血器与导管相连,开始注射或抽取血液。
注意事项:1. 穿刺保持稳定,避免进一步插入。
2. 穿刺时要注意避开股动脉及其分支,切勿损伤其他器官。
3. 穿刺时,应通过手法或仪器进行压迫,以增加穿刺成功率。
总之,深静脉穿刺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操作,需要医护人员进行仔细的操作及注意安全。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更加熟悉深静脉穿刺的“锁、股”两个部位,为深静脉穿刺操作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引。
静脉穿刺的十种方法
总结、学习、介绍几种静脉穿刺的改良方法,供大家参考
1、扎两根止血带法: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于肘窝部行静脉穿刺取血,比扎一根止血带效果好,对一些不能主动握拳配合的儿童,可代替握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度满意。
此法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中因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肌张力低下、衰竭及无力握拳患者。
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到手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腕关节内关穴处,另一根扎在2~5指的第一节指节处)、足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踝关节的内踝上6cm处,另一根扎在足部1~5跖骨小头处)的静脉输液,对明显水肿及肥胖难以进行静脉穿刺的患者,用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约15cm,捆扎肢体,1min后,松开下面一根止血带,这时该部位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刺。
2、易见回血法: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存在着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不易回血或回血量较少的缺点,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易见回血的方法,一是调节器高调法,即调节器
置于紧贴茂菲氏滴管下端,二是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输液瓶挂于输液架调节旋钮上,成功率均高。
认为这两种方法,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和液体瓶的位置降低,具有一定的虹吸作用;调节器置高位,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所以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
3、局部血管扩张法:(1)外涂血管扩张剂法:对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穿刺困难患者,用棉签蘸1%硝酸甘油涂在手背上,并湿热敷局部3min左右,表浅小静脉迅速充盈,经临床观察和仪器检测证实,此法能使静脉直径明显增加,血管充盈度增强,且无过敏反应发生。
用棉签蘸阿托品注射液适量,涂擦穿刺局部皮肤8~12次,2~5min 后,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显露,均未发生不良影响及后果,但婴幼儿、青光眼、心血管患者、高热抽搐、烦躁者慎用。
用2%山莨菪碱,擦拭局部皮肤4下,对血管弹性差,脆性大,血管细,看不清,穿刺有困难患者,亦无不良反应产生。
(2)热敷法:局部热敷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
选用热敷局部穿刺法与常规穿刺法对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穿刺成功率热敷法高于常规法。
对指趾静脉穿刺、对小儿腹泻导致循环差,静脉塌陷,难以穿刺的患者,均主张配合热敷法,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非握拳穿刺法:常规法在行静脉穿刺时,嘱患者握拳,成功后才松拳。
而在行手背静脉穿刺时,主张被穿刺手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患者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这样可使血管突出于该部位、易于穿刺,另外嘱患者紧握拳,数秒钟再让其半握拳(拳心呈空虚状态),亦可嘱其反复握拳、松拳。
采取反复握拳、松拳,能使指间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向心回流,手背静脉充盈明显。
穿刺时握拳影响穿刺者的操作灵活性,且进针时针头与皮肤角度大,需将针头上挑,病人痛苦大,而且手背皮肤高度紧张,压迫血管致管腔变瘪,进针后易穿透血管,再且血管被拉长,穿刺时若针尖斜面进入血管内较浅,松拳后,由于血管轻微回张,针尖斜面有可能部分或小部分脱出血管外,出现穿刺局部慢渗,胖大现象,而不握拳时上述现象较少见,减少了病人痛苦,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推广运用。
5、穿破后的补救方法:对静脉穿刺时扎穿血管后,采用指压扎穿部位法止血进行补救,即扎穿血管后,针头缓慢往外撤,当有回血停止,立即指压扎穿部位,同时松开止血带,用1条胶布固定针柄。
先以指重压1s左右,然后打开输液调节器,手指轻按以液体能缓慢通过为准,观察1min左右无外渗可停止按压,胶布固定针头,调整滴数。
认为此法特别适用于婴幼儿、老年人和不易寻找血管的患者。
对此方法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即扎穿血管后,针头外撤有回血后,
不应停止,还应将针头再前行少许,使针头超过扎穿部位,可避免渗漏。
在作静脉穿刺时,输液针头应留1/4长度的针梗在皮肤外,才能实现穿破血管后加以补救。
6、进针角度的选择:教科书中静脉穿刺进针的角度为20°角,为达到了容易进针,提高穿刺成功率的目的,拒研究表明,一般病人穿刺可选择45°角或接近45°角进针;对老年浅小静脉穿刺,可选择35°角进针;对指(趾)背侧静脉穿刺,选择10~15°角进针;对老年血管壁厚、硬、易滚动患者,选择超过40°角进针;对小儿头皮静脉、手背及足背浅静脉、指(趾)间静脉,选择10~45°角进针,肘静脉、大隐、小隐静脉,选择20~30°角进针。
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注射,这与注射时皮肤所承受的压力、皮肤血管神经分布及皮肤结构特点有关。
7、无痛注射穿刺方法:皮肤痛觉神经纤维大多数分布于表皮,其痛觉感受器呈点状分布,在手背有触点25个,痛点100个~200个,所以VP时病人对疼痛非常敏感。
经研究表明*近尺侧的静脉穿刺时疼痛最轻,而*近桡侧的静脉穿刺时疼痛最明显,这可能与神经分布、皮肤松弛及张力大小有关。
减轻进针疼痛的方法还可以利用针尖刃面的锐度,穿刺时斜面略向左,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和撕拉,以达到减轻疼痛和减少组织损伤的目的。
8、逆行穿刺:对于长期输液、血管条件差、穿刺困难的病人,可充分利用四肢末梢血管,采用手足背静脉逆行穿刺法,其优点是回血好,滴数不受限制,不影响血流,可以弥补指掌关节向心穿刺不易固定的缺点,采用此法时必须选用手足背血管,而不应选择手指、足趾向上回血的小静脉,因此处无交通支,逆行穿刺将造成血液淤积,使穿刺失败
9、固定方法:VP时的固定方法是整个输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力学、美学原理采用一侧滚动法较为规范,即先粘贴一侧皮肤,拉紧胶布至对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保证不松动,妥善固定可防止针头刺穿静脉,还可阻止微生物被松动的针尖带进组织。
10、拔针方法:拔针时压迫穿刺处的手法不正确或压迫时间过短是造成皮下淤血的主要原因之一,皮下淤血后静脉显露不良,出血量大时血肿机化压迫血管,致使血管易与周围组织粘连,使该血管无法继续使用。
因此正确拔针是保护远端周围静脉的重要措施之一。
拔针时应先将手指腹顺静脉走行平压在覆盖穿刺部位的小敷料上,压迫范围以皮肤和血管壁两个穿刺点为中心,而且要大于两个穿刺点,针尖拔出后立即按压穿刺部位2min~5min,一般不致皮下淤血。
在按压穿刺部位的同时拔出针尖则会引起局部疼痛或造成血管壁损伤。
拔针时由于持针柄的方法不同,可引起不同的血管的损伤、疼痛反应及血管周围淤血等。
目前认为以拇指与
示指持针柄的上下面拔针法明显优于拇指与示指持针柄的前后缘拔针法,二者差异有显著性,上下法在拔针时针柄固定,并施以相同的压力,可保持针尖在管腔内与之平行,明显减轻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
VP的成功率除与操作者娴熟的技术有关外,其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提高VP成功率的关键。
护理人员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导致VP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工作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才能有效地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