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_行为动力
- 格式:ppt
- 大小:3.91 MB
- 文档页数:118
第三章行为动力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心理学的入门知识:什么是心理?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任务?心理是怎样产生的?那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慢慢地走入我们奇妙的心理世界,看看每天伴随我们左右的各种心理现象背后的真面目是什么样的。
学习心理学,必然会有人问你一个问题:你看看我现在在想什么?这个问题,说实话,让人尴尬。
因为我们确实看不到,你的神经纤维这个时候在整个神经系统里面传导着什么信息。
好在,人都藏不住秘密。
不管人们都在想什么,最终,是要付诸实践的。
也就是要行动起来,产生相应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那它就很好奇,人的行为到底是在什么力量的推动下,产生的。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背后,一定有它的原因。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章,行为动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犯罪心理》这部美剧。
Criminal Minds是一部心理悬疑惊悚剧,一班五位精英汇集在一起,分析全国最棘手的罪犯的心理,并在他们再次施暴前预测出他们的下一步的行动。
每个组员将自己负责领域的调查分析结果汇集起来,集思广益,精确分析出罪犯的动机和情感上的触发原因,以及时阻止他们再次行凶。
在看这部美剧的时候,觉得破案的根本是要找准罪犯的犯罪行为背后的行为动机。
也就是他为什么要那样做?所以了解人的行为动力,我们不得不去研究人的动机。
心理学家已经初步的探明,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
所以了解人类的行为的动力,我们先从学习需要入手。
第一节需要一、需要的含义(一)什么是需要目前公认的观点是: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对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我们可以简单的说,需要就是我们主观体验到的缺乏感,并且想要保持平衡。
比如,血液中血糖成分下降,就会产生进食的需要;孤单的时候就有交往的需要。
一旦我们的某种缺乏感或者不平衡状态消除了,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
之后又会有新的需要产生。
也就是我们总是处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循环状态中。
单元三行为动力授课内容:需要与动机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需要与动机的含义和分类(2)学会区分需要与动机(3)理解各种需要理论和动机理论对需要、动机的解释(4)理解并掌握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规律2.能力目标:(1)能运用需要、动机理论解释一些人类生活学习行为(2)学会激发动机的措施和方法并解决学生动机缺乏问题3.素质目标:(1)体会行为动力在人类行为中的意义(2)培养尊重学生不同学习动机的意识(3)保持对学习的持久热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教学重点:需要层次理论;需要与动机基本概念;动机与效率教学难点:动机理论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教师使用的教案、课件、音像等材料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引入新课问题导入:你最近有什么需要?引出每个人都有需要,古代现代人都有各自行为的动力,即各自不同的需要。
二、讲授新课(一)需要与动机1.需要(1)需要的含义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思考:笑、哭是需要吗?通过简介婴幼儿的无差别微笑、社会性微笑及成人的开怀大笑、苦笑,指出哭与笑是行为而非需要。
需要是“心理倾向”而非实际行为。
需要也是自身和外部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既可以来自内部,也可以来自外部。
例:渴了喝水(内部要求)、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外部要求)。
——总结:需要是一种对缺乏的主观感受与体验,它可以来自自身内部,也可以来自外部环境。
如神经性厌食症,个体感受到对“苗条”形象的极度缺乏,这种主观感受导致产生“瘦身”的动力。
(2)需要的特征对象性。
需要总是指向一定对象的,因为有机体的“缺乏”总是特定对象的缺乏,这种特定对象或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也只有某种对象才能使其获得满足。
需要总是指向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客体或事件,即追求某种客体,并从客体中得到满足。
没有客体、没有对象的需要,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本章内容细目第一节行为动力理论概述一、行为的含义(一)行为的概念(二)人类行为的特征(三)人类行为的分类(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二、行为动力理论(一)行为动力的概念(二)行为动力的理论第二节需要一、需要的含义(一)需要的概念(二)需要的特点二、需要的种类(一)自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二)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三、需要的理论(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二)需要的其他理论第三节动机一、动机的含义(一)动机的概念(二)动机的功能(三)动机的形成二、动机的种类(一)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二)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三)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四)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三、动机的相互作用(一)动机的联合(二)动机的冲突四、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与激发(一)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二)学习动机的激发第四节情绪一、情绪的含义(一)情绪的概念(二)情绪的两极性(三)情绪的功能二、情绪的表现形式(一)表情(二)情绪的表现形式三、学生情绪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情绪的发展(二)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第五节意志一、意志的含义(一)意志的概念(二)意志行动的特征(三)意志与认识、情绪的关系二、意志的过程与结构(一)意志的过程(二)意志心理结构三、意志的品质(一)意志的自觉性(二)意志的果断性(三)意志的坚韧性(四)意志的自制力四、学生意志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意志的发展(二)学生意志的培养行为动力理论是研究人的行为如何被推动和维持的心理学理论。
人类行为动力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十分复杂的系统。
从早期动机的本能理论到现代动机的认知理论,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行为动力的假说。
这些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
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行为动力的认识。
心理学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各种心理因素的动力作用性质是不同的,需要是一切行为动力产生的源泉,但需要只有转化为动机才能成为现实的行为动力,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的行为动力性主要是通过影响动机形成表现出来的。
第三章行为动力第一节需要一、需要的概述(一)需要的概念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需要的特点需要的广泛性;需要的社会性;需要的对象性;需要的动力性;需要的周期性。
(三)需要与人的心理1、需要与心理过程的关系:需要是认知过程的内部动力。
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基本条件,具有中介作用。
需要可以推动意志的发展。
2、需要与个性倾向性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常以动机、兴趣和信念的方式体现出来。
(四)需要的种类1、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来源)(1)自然性需要也称为生理性需要,是个体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需要。
很多自然性需要是本能的,如饮食、睡眠、运动等,而且生理需要具有周期性。
自然性需要虽然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但有本质区别。
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满足需要的对象和方式都与动物不同。
(2)社会性需要社会需要是指后天习得的,为了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在生理需要性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社会性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象)(1)物质需要:指对衣、食、住、行有关物品的需要;(2)精神需要:指对认知和美的享受的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人类具有七种基本需要,这些需要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组成了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系统。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认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二)需要层次理论的内涵1、需要的发展具有一定次序性,只有低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更高级别的需要。
2、不同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推动强度不同,层次越低,对人的影响越大。
但对于个人而言,那种需要的强度最大,取决于个人的发展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
3、各个层次的需要是彼此重叠,相互交织。
(三)对该理论的评价1、贡献:推进了心理学对于需要的认识和研究,提出了需要的层次与结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