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飞天梦共18页
- 格式:ppt
- 大小:2.13 MB
- 文档页数:18
梳理中华民族飞天梦的历程表梳理中华民族飞天梦的历程表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在穿越广袤的太空中不断探索,不断超越。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也有着自己的梦想和探索历程。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梳理中华民族飞天梦的历程表。
1. 1958年: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1958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太空时代。
这也是中华民族空间探索历程的重大里程碑,打开了中华民族跨越天际的大门。
2. 1970年:第一次载人航天试验1970年,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载人航天试验,成功将红旗一号发射升空。
这次试验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
3. 1992年:载人飞船技术试验再获成功1992年,中国成功进行了载人飞船技术试验,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里程碑。
4. 2003年:第一次载人航天成功2003年,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载人航天,完成了“神舟五号”任务,使中国成为了第三个独立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
5. 2008年:嫦娥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2008年,中国成功向月球发射“嫦娥一号”探测器,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开展月球探测任务的国家。
6. 2013年:嫦娥三号着陆登月2013年,中国成功开展了嫦娥三号的着陆任务,使中国成为了第三个成功将探测器降落于月球表面的国家。
7. 2016年:天宫二号完成空间实验任务2016年,中国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实验任务,奠定了后续空间站建设的技术基础。
8. 2019年: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2019年,中国成功开展了嫦娥四号的探测任务,着陆在月球背面,成功进行了多项科学实验与探测。
9. 2020年: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号卫星2020年,中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号卫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航天技术实力。
总结:中华民族飞天梦的历程表,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过程。
中国在航天领域不断进行创新与探索,并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
未来,中国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航天科技的研发,助力中华民族在探索太空中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和航天梦的交融。
中国的飞天梦历程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诞生,再到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中国人对无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
早在1964至1966年,中国就发射了多枚生物火箭,先后把小白鼠、大白鼠和小狗等动物送上了天并实现安全回收。
这些生物火箭试验开创了中国宇宙生物试验的先河,为航天医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66年,中国制定了第一个“载人宇宙航行规划”,设想在1973至1975年发射中国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并在两年内将两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1968年1月,中国召开了载人飞船总体方案设想论证会,在这次会上,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被命名为曙光一号。
1968年4月1日,代号507的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正式成立,主要承担有关航天员生命保障、医监医保以及航天员选拔训练的任务。
参照当时苏联和美国的经验,中国从战斗机飞行员中拔出19名预备航天员。
1971年4月,展开了全面的飞船方案论证工作。
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几天后成功回收,为中国载人飞船的返回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能力、技术水平和工业基础等条件不成熟,中国无法承担这一耗资巨大的工程,该工程在1975年不得不中途下马。
改革开放后,中国于1986年起开始实施“863”计划——发展高技术,其中包括发展载人航天技术,中国载人航天再次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载人航天器中,空间站具有体积大、寿命长和功能强的特点,适合长期载人航天,开展太空科研工作,但不能天地往返,所以在研制、发射空间站之前要先研制可以天地往返但体积小、寿命短的宇宙飞船或航天飞机,主要用于接送航天员和货物。
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国力,遵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863”高技术研究发展的指导思想,专家们最后一致同意从载人飞船起步,直接研制可载人3人的三舱式载人飞船“神舟”。
研制载人飞船也可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国已掌握的返回式卫星的成熟技术。
1992年9月21日,国家批准研制中国载人飞船工程立项启动,以日期命名为“921工程”,一个路线清晰且雄心勃勃的蓝图也跃然纸上——“三步走”战略。
[中国人的飞天梦] 人类飞天梦想的故事中国人的飞天梦由来已久。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鲁班就开始削竹制鸟,上天后可以三天三夜不下来。
到了汉代,张衡也是著名的木鸟制作家。
此后,据说是刘邦的大将军韩信发明了风筝。
风筝是重于空气的飞行器,借助于空气上升力飞行。
直到14世纪风筝才传入欧洲,可以说是现代飞机的鼻祖。
与此同时,张衡、祖冲之、郭守敬等人通过对天文的不懈观察和推算,为后代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流传至今的许多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例如嫦娥奔月、敦煌壁画中的神女飞天、《西游记》里的天兵天将等,无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想象力以及对外部宇宙世界的神往。
古书记载,一年中秋节,唐明皇在后宫和妃子们饮酒,很是郁闷不乐。
众人忙问何故,唐明皇感慨道:“都说月宫里有仙子,美妙绝伦,可惜我虽为天下君王,也无缘看到!”这时,席间一位姓罗的道士笑盈盈地接荐道:“只要皇上愿意,这又有何难呢?”只见他举起手中的拐棍往空中一划――果然,唐明皇眼前一亮,一条银色的“天梯”自天而降,直通“月宫”。
唐明皇大喜过望,顺着“天楼”轻松地走进了“广寒宫”。
只见嫦娥仙子与白衣仙女们正载歌载舞,迎接他的到来。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
虽然只是罗道士与宫廷乐师头领李龟年联手导演的一出“舞台剧”,但人们对宇宙神秘世界的向往却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神话毕竟不是现实,目前只有火箭才能把人送上太空。
以此为标准,最早的载人航天应是约600年前的万户飞天。
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Herbert・S・Zim)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RocketsandJets)一书中提到,“约当14世纪之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
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
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动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
”但缺少科学技术的“飞天”之举只能换来悲壮的回忆,万户的血肉之躯在一声巨响中被炸得粉碎。
中国飞天梦发展史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4月24日,随着阵阵巨响划破夜空。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拖着巨大的火焰搭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直冲云霄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浩瀚宇宙的序幕。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与“东方红一号”卫星一起飞向太空的还有一曲《东方红》那是宇宙第一次听见中国声音宣告中国从此进入了太空时代。
这是中国人民第一次,自豪、骄傲地仰望天空,仔细寻找着那颗属于中国的卫星!中国航天人砥砺奋进,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建空间站,陆续成为现实,这一切,“东方红一号”始终在见证!1999年神舟一号: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11月20日,一声惊雷唤醒茫茫戈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在太空遨游21个小时之后,神舟一号满载着一系列科学试验数据,稳稳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
2003年神舟五号: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2003年,世界航天界正当多事之秋: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解体,联盟1号飞船落点偏离计划400多公里……航天之路,风险重重。
而2003年,也正是神舟五号发射的一年。
10月15日上午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承载中国千年飞天梦想,将我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一朝圆梦。
神舟五号在人类向太空不断进发的漫漫征途上,刻下了属于中国人的数字——遨游太空21小时23分钟,环绕地球飞行14圈,长达近60万公里。
当杨利伟在茫茫天际,将五星红旗和联合国旗帜一同庄严展示于太空时,一个历史悠久又朝气蓬勃的国家,再一次用实力彰显了自己的大国形象;一个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向世界表明了和平利用空间,造福全人类的雄心壮志。
2007年嫦娥一号:受控撞月10月24日,“嫦娥”家族的“大女儿”也就是“嫦娥一号”一马当先踏上了奔月之路。
“嫦娥一号”获取了我国第一幅高精度的全月图,这张图分辨率达到120米,是当时世界上公布的精度最高的全月图。
“科技强国“”作文素材:带着古人的飞天梦,向星辰大海砥砺前行中国国力不断强盛,其中科技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
作为“科技强国”的重要一环,我国航天事业最近也有新成就!这个话题在今年高考作文中也是很容易考到的,快来看看吧~海南文昌,中国距离赤道最近的火箭发射场。
就在5月5日18点,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这里成功首飞,将近22吨重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送入太空。
这是中国乃至亚洲火箭首次发射超过“两万公斤”的航天器,再次打破中国火箭纪录,进一步奠定了“胖五”家族——长征五号系列火箭运载能力在世界现役火箭第一梯队中的地位。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同属于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家族”,由于火箭芯级直径大,被亲切的称为“胖五”。
)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B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为基础改进研制而成,全长约53.7米,直径5.2米,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液氢和煤油作为推进剂,起飞质量约849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大于22吨,是目前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长五B火箭将我国运载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提升到22吨以上,进一步奠定了长征五号系列火箭运载能力在世界现役火箭第一梯队中的地位。
长五B火箭拥有目前我国最长最大的整流罩,是我国现役火箭最大整流罩容积的1.8倍,可以轻松装入10多米长、4米直径粗的空间站核心舱。
长五B火箭的首飞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工程建设进入了实质阶段。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王珏长五B火箭首飞成功,全面验证了火箭总体和各系统方案设计的正确性、协调性,突破了大尺寸整流罩分离技术、大直径舱箭连接分离技术、大推力直接入轨偏差精确控制技术等新技术。
后续我国空间站的核心舱、实验舱I、实验舱II 等三个舱段都将由长五B火箭送入轨道。
按计划,我国空间站将在2022年前后建成,可望在近地轨道在轨飞行10年以上,支持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空间应用等活动,成为国家级的太空科学实验室。
相传明代有位工匠名叫万户,他因手艺超群、技术精湛而被大将军纳入麾下,专门负责军事武器的研发和改造。
当时正值火药在军事应用上的成熟期,各种新式武器,如著名的筒式火箭、“一窝蜂”等层出不穷。
技有所长的万户进入军营从事武器制作,如鱼得水,前途一片光明。
可惜好景不长,一直赏识万户才能的大将军遭人陷害,被革职入狱,囚禁在了一个三面环山的峡谷里。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万户想出了一个计策来营救大将军。
他决定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制造一只“飞鸟”,这只“飞鸟”能够载人自由出入峡谷。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和制作,万户的“飞鸟”终于完工了。
万户及他的手下选择了一个好日子将“飞鸟”拉至山顶。
这只“飞鸟”由一个后方装置了47支大火箭的座椅改造而成,万户自己手持两只大风筝端坐在椅子中间。
一切准备妥当,万户让手下点燃了座椅后方的火箭。
按照计划,“飞鸟”应该能载着万户顺利飞入峡谷中。
只见点燃后的“飞鸟”瞬时腾空而起,快速向空中冲去,几分钟后趋于平缓……正当大家为万户的成功欢呼雀跃之际,突然远处火光一闪,“飞鸟”在空中化为一个火球,悲剧发生了……万户的“飞鸟”营救计划失败了,甚至还搭上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但是,他的借助火箭推力升空的创想为现代火箭的发明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经验。
20世纪70年代,国际天文联合会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山”,以此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飞行的人”。
人类飞天第一人永不熄灭的“飞天梦”文/项 颖 图/海 涛三国时期,古人在箭杆上绑柴草、棉布,浇上油,并利用弓箭发射出去。
宋代,火箭以火药代替原始的燃烧物,成为最早的火箭雏形。
明代,万户做火箭升空实验,成为现代载人火箭的先驱者。
火箭的故乡在中国火箭的发展历史说起地球上速度最快、跑得最远的现代运载工具,非火箭莫属了!火箭是目前唯一能使物体达到宇宙速度,克服或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宇宙空间的运载工具。
各种太空探测器、太空望远镜、人造卫星等都是通过火箭发射进入太空的。
中国人的飞天梦历程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着飞翔的梦想。
在古代,人们就开始模仿鸟类飞翔,尝试用羽毛和竹子制作飞行器。
明朝时期,郎世宁发明了“九转飞行器”,用来模拟飞行,成为当时的一大奇迹。
到了现代,中国开始了航空事业的探索。
1951年,中国第一架自主研制的飞机——“初一型”成功试飞。
随后,中国陆续研制出了多款民用和军用飞机,如歼击机、运输机、教练机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开始了航天事业的探索。
1956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航天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院,开始进行航天技术研究。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亚洲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国家。
之后,中国陆续实现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空间站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2013年,中国成功将“嫦娥三号”着陆器送上月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进行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2016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功完成,三名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了30天的科学实验。
如今,中国的航天事业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并且逐渐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未来,中国将继续努力,实现更多的航天科技突破,为世界的科技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中国人的飞天梦》阅读答案《中国人的飞天梦》阅读答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进入到神舟十一号的研制阶段,实现神舟十一号的发射,还有三项前期工程需要完成,大概要两年半的时间,也就是2016年5月左右完成。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中国人的飞天梦》阅读答案,更多热点文章阅读欢迎访问(/wenxue)。
中国人的飞天梦(12分)材料一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升起了中国梦从1999年我国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至今,载人航天走过了从无人到有人,从航天员出舱到两个航天器组合飞行等多个跨越。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成熟的标志,就像小孩子成长在标记身高,神一到神十,就是中国航天的一个个新高度,标记在浩渺太空。
从1999年到2013年的14年,神舟系列飞船十次升空,载着梦想出发。
材料二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将航天员杨利伟载入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五号继续航天育种自1987年始至2001年初,中国已成功地进行了10次植物种子的'搭载试验,涉及到粮、棉、油及蔬菜、瓜果等主要作物品种。
如在卫星或高空气球上搭载300至400公斤农作物种子,返地后经过种植优选,可推广到1亿亩的土地上种植。
按每亩地可增产10%的保守算法,每年可增产粮食40亿公斤。
继上次“神舟”四号飞船成功搭载两克河南种子之后,由河南原子能农学会和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牵头,又组织了包括小麦、棉花、韭菜等多个品种的种子100余克,已运往“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地,准备实现河南农业的第二次飞跃。
材料三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在轨飞行十五天左右,加上发射与返回,其中停留天宫一号十二天,共搭载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6月13日与天宫一号进行对接。
6月26日回归地球。
神十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了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1、遥想处士风流,鹤随人去,老作飞仙伯。
——宋代辛弃疾《念奴娇》译文:遥想居士在哪里游历,仙鹤和人一起离去,等到年纪大了便成为飞天的仙人。
2、思翁无歳年,翁今为飞仙。
——宋代苏轼《醉翁操》译文:想到您没有几年了,如今您飞天作仙。
3、玉天三十六,六梵聚飞仙。
——宋代白玉蟾《步虚四章》译文:玉清天三十六天,六梵聚集飞天作仙。
4、飞仙不返周王子,重阜相连少室孙。
——宋代苏辙《登封道中三绝缑山祠》译文:羽化飞仙不做周王子了,重阜相连结着少室孙。
5、素女结念飞天行,白玉参差凤凰声。
——唐代鲍溶《弄玉词二首》译文:素女有了羽化飞仙的念头,白玉相互交错发出凤凰的声音。
6、来何必召云,去何必飞天.我名不为龙,何能雨尔田。
——宋代王令《答问诗十二篇寄呈满子权其七水车问龙》译文:为什么来了就一定要召唤云,为什么去了就一定要飞天,我的名字并不是龙,又怎么能呼风唤雨呢?7、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
——宋代苏轼《醉翁操》译文:您今天已经成为飞仙,此中的用意还是人间啊。
8、从今去,任东西南北,作个飞仙。
——宋代陆游《大圣乐》译文:从今天起,不管东南西北,做个飞天的仙子。
2.有关飞天古诗词描写“飞天”的诗词有1.《郊庙朝会歌辞建隆乾德朝会乐章二十八首》年代:隋作者:佚名惕厉日乾乾,潜蟠工跃渊。
伐谋参上策,受钺总中坚。
田讼归周日,民谣戴舜年。
风云自冥感,嘉会翼飞天。
2.《渡荆门送别》年代:唐作者: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渡荆门送别》年代:唐作者: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河中陪帅游亭》年代:唐作者:温庭筠倚阑愁立独徘徊,欲赋惭非宋玉才。
满座山光摇剑戟,绕城波色动楼台。
鸟飞天外斜阳尽,人过桥心倒影来。
添得五湖多少恨,柳花飘荡似寒梅。
5.《塞上》年代:宋作者:谭用之秋风汉北雁飞天,单骑那堪绕贺兰。
关于飞天梦的神话故事好嘞,那我就开始讲啦。
很久很久以前啊,天上有十个太阳,那可把人间烤得不成样子喽。
有个叫后羿的英雄,那箭法超厉害,“嗖、嗖、嗖”就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苍生。
后羿得到了王母娘娘赏赐的一颗长生不老药。
这药啊,吃了就能飞升上天,长生不老呢。
后羿有个漂亮的老婆叫嫦娥。
后羿把这颗神药交给嫦娥保管,因为他特别信任自己的老婆。
可是呢,后羿有个徒弟叫逢蒙,这家伙心术不正,一直惦记着这颗神药。
有一天啊,逢蒙趁着后羿出去打猎,就拿着剑闯进嫦娥住的地方,逼嫦娥交出神药。
嫦娥心里想:“这药要是落在这个坏蛋手里,肯定没好事儿。
”于是一咬牙,就把那颗长生不老药吞了下去。
神奇的事儿发生了。
嫦娥吃了药之后,身体变得轻飘飘的,一下子就飞了起来,朝着月亮飞去了。
嫦娥到了月亮上之后啊,发现月亮上只有一只玉兔陪着她,还有一棵永远砍不倒的桂花树,那桂花树可大了,树下有个叫吴刚的人,一直在砍树,可是怎么砍也砍不倒。
后羿回来后,发现嫦娥飞到月亮上去了,那叫一个伤心啊。
不过呢,从那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五,后羿都会在院子里摆上嫦娥最爱吃的点心,对着月亮思念她。
而咱们人间呢,也有了中秋节这个节日,大家都在这一天赏月,想象着嫦娥在月亮上的生活呢。
还有一个故事呢。
在古代啊,有个特别大胆的人叫万户。
这家伙对天空那是充满了好奇,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能飞到天上去。
他琢磨来琢磨去,想出了一个超级疯狂的主意。
他找来了好多火箭(那时候的火箭可不像现在这么高科技,就是那种能喷火的小玩意儿),还做了一把椅子,把火箭绑在椅子的腿上。
万户坐在椅子上,手里拿着两个大风筝。
他想着啊,火箭一点火,“轰”的一下就能把他带上天,然后那两个大风筝就像翅膀一样,能让他在空中平稳地飞呢。
一切准备就绪,万户就叫人点火。
只见那火箭“噼里啪啦”地喷出火焰,万户真的就飞起来啦。
不过呢,你想啊,这毕竟是个超级冒险的事儿,当时的技术也不成熟。
没飞多高,“轰”的一声,万户就掉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