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墓葬形制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研究摘要:中国古代墓葬被称为“黄泉下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墓葬因年代、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墓葬中﹐往往包含着各种随葬的器物。
墓葬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埋葬习俗和墓葬制度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所以墓葬文化常常被视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墓葬研究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墓葬文化伦理观念历史变迁中国古代墓葬中,墓与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墓”是指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葬”则是指安置尸体的方式和固定设施。
在考古学上,二者合称为“墓葬”,墓葬又被称为“黄泉下的艺术”。
自古以来,由于受“祖先崇拜”、“事死如事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墓葬十分重视。
很早就有学者注意到进行古代遗迹考察和古代遗物研究的重要价值,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有关学术机关开始进行周口店、殷墟、明十三陵等遗址的发掘,这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建国以后,考古发掘遍及全国各地,并逐步建立起完备的中国考古学体系。
墓葬反映了中国历史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发展变迁,随着历史文明的进程,墓葬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
一、古代墓葬的形态规制早期人类是没有墓葬这个概念的,它是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社会组织结构的规范化而渐渐出现。
据考证,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墓葬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
新石器时期,黄河中下游裴李岗文化遗址和仰韶文化遗址中还出现了表达着不同文化内涵、传承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屈身葬”、“俯身葬”等诸多葬式。
中国历史上重视墓葬的现象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墓葬的形态及规格体现了官职大小及各个地方的宗教文化和等级森严的礼制。
如商朝的土坑墓,从形态上分为甲字墓、中字墓、亚字墓等,是以官职大小或军功来定的。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妇好墓的规制和文物也体现出这一点,这座墓葬出土的器物主要的以兵器和酒器为主,与史料叙述该墓的主人是位将军完全吻合。
1.远古居民的居葬合一的思想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出现安放逝者的场所,新石器时代墓葬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制度。
东汉墓葬形制
东汉时期的墓葬形制在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是继承了西汉时期的一些传统,并有所发展和创新。
根据考古发掘和研究资料,东汉墓葬的形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 砖室墓:东汉时期,随着砖石结构技术的发展,砖室墓逐渐成为主流。
这类墓葬通常由砖砌成墓室、甬道、耳室等部分,结构规整,布局多样,有单室墓、双室墓乃至多室墓之分。
2. 前堂后室结构:东汉中晚期的大型墓葬中常见前堂后室格局,前部为象征生前居所的“堂”,后部为放置棺椁的“主室”。
这种布局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死观及家族礼仪制度的影响。
3. 壁画与画像砖:东汉墓葬中的装饰艺术发达,尤其是壁画和画像砖的运用极为广泛。
这些壁画和画像砖描绘的内容包括生活场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各种吉祥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4. 分层结构:一些高级别的东汉墓葬在地下形成了多层次的结构,如设有排水设施、墓道、耳室、壁龛等,且有的还伴有陪葬坑。
5. 天井与穹窿顶:部分墓葬采用天井结构,使墓室内部空间显得更为宽敞明亮,
同时穹窿顶的设计体现了建筑工艺的进步。
6. 防盗措施:鉴于盗墓活动的猖獗,许多东汉墓葬采用了复杂的防盗设计,如设置假门、流沙层、积石积炭层等。
7. 殉葬品:随葬品丰富多样,包括陶器、漆器、铜器、玉器、金银器皿、钱币以及模型明器等,反映出墓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当时的生活风貌。
8. 家族合葬:东汉时期,家族合葬的现象较为普遍,往往一个大型墓地内包含有多座相互关联的墓葬,体现出强烈的家族观念和社会等级秩序。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历史书籍或咨询历史学家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洛阳古代墓葬文化探析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中国古代文明之源地之一,其古代墓葬文化更是非常丰富,成为了人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
本文将从墓葬类型、墓葬结构与墓主人身份三个方面来探析洛阳古代墓葬文化的特点。
一、墓葬类型洛阳古代墓葬类型主要有土墓、木构墓、砖石结构墓和岩石墓等多种形式。
其中,土墓是洛阳古代墓葬的主要表现形式。
土墓是洛阳古代最常见的墓葬类型,其形制多见于河南平原、淮河流域及其北部地区。
在洛阳地区,土墓的发现有:东周晋墓王墓、东周晋靖公墓、西周石乐毅墓、战国第一坑、西汉昭帝墓、新莽大司马王、唐柳州马俑等。
二、墓葬结构洛阳古代墓葬的结构形式十分丰富,主要表现为开洞式、封门式和地下室式。
开洞式的墓葬居多,一般由一条直通的墓道通向墓室。
墓道与墓室之间无垂直的转折,长短不一,有的长达十余米,也有短至一米左右。
封门式的墓葬则采用石头或夯土砌成的石门或陶罐封闭,门墙上装饰有剖刻窗花、雕刻图案,门盖一般为石板或木板,有的墓门还用鬼脸朝向人世,既可挡住鬼怪,又可起到“凶煞消散”的作用。
地下室墓葬是三种墓葬形式中建设难度最大、安全系数最高的一种,常见于宋代以后的富豪大户的墓葬中。
三、墓主人身份洛阳古代墓葬文化的研究也涵盖了墓主人的身份问题。
洛阳地区的一些墓葬以其墓主人的身份而闻名于世。
洛阳地区的大墓较多,其中有不少为皇帝的陵墓。
如东周晋墓王墓、西周石乐毅墓、西汉长陵、晋高陵、北魏墓群等。
洛阳地区还出土过不少公主墓。
例如北魏公主石棺、唐贞观二年晋阳公主墓和薛道衡之女墓等。
此外,洛阳地区还出土了不少文化名人墓葬,例如唐代顾恺之、石涛等著名画家、王勃、孟浩然等著名文人、宋代“洛阳葫芦醋”创始人薛真和明代推广米酒之人邓拱等。
总的来说,洛阳古代墓葬文化丰富多彩,无论是墓葬类型、墓葬结构还是墓主人身份,都呈现出其独特魅力。
洛阳的墓葬文化,不仅记录着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更反映了古代城市建设、宗教文化、科技发展等多种方面。
汉代墓葬形制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时期,以“统一天下”而宣称汉化的著名的汉武帝,让汉朝的影响及影响深入到历史的各个领域。
汉代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上重要的一个节点,墓葬自然也是汉代文化遗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项。
本文主要介绍汉代墓葬形制,说明汉代墓葬形制的特点,以及对今天的影响。
汉代墓葬普通用土建葬礼,可以分为三大类:文采类、军采类和神龙类。
另外,汉代也存在着丫鬟人骨坑、穴葬和水葬等墓葬形式。
文采类汉代墓葬形制以砖石结构为基础,它是宫殿类墓的一种,主要用于安葬贵族或有财力的人士。
墓道入口常常附有雕塑或画像,供逝者长眠之处。
这种汉代墓葬形制的最大特点是考虑到了殡葬的形式和审美意义,把握住了极好的视觉效果。
军采类汉代墓葬形制以毛石墓为代表,它是一种五角形、三层结构的大型墓室,具有极强的象征性,可以体现出藩长将领的地位与护卫守军的力量。
墓志铭上也通常有歌颂将士的内容,即使今天,毛石墓仍然能够代表出当时的勇士的气概与品格。
神龙类汉代墓葬形制以棺祭神龙为主,一般都是用一只龙安放在墓室的中央,其它设施和装饰品都围绕着神龙来设计。
这种汉代墓葬形制是汉朝复兴时期的特点,用于安葬政治家、将领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这种墓葬形制因其古韵和浓郁的祭祀氛围,至今仍为人们所熟知。
汉代墓葬形制的特点不仅在于形式和审美意义,还涉及四大元素土、木、金、水,它们各自释放着特定的涵义,体现着汉朝的文化和思想。
水象征着长达和连续;土象征着安全;木象征着和谐;金象征着富贵。
这些元素的运用,使汉代墓葬形制成为文化遗产中最值得研究和细究的一部分。
汉代墓葬形制对今天文化和历史上也有着深远影响。
在中国古代,墓葬一直被认为是职责和责任的象征,而汉代墓葬形制,将这一象征更加具体化,如将大型墓室比喻为家族的延续,将毛石墓比喻为将士的忠诚,将神龙墓比喻为贵族的权力。
正如历史学家陈洪毅所说:“汉朝的文化中融合了汉代墓葬形制的精髓,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唐代墓葬形制唐朝,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墓葬形制也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繁荣与特色。
唐墓,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唐代社会风俗、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等多方面的珍贵资料。
一、唐代墓葬的地理分布与特点唐代墓葬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尤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两京及其周边地区最为集中。
这些墓葬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规模宏大,形制多样,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丧葬习俗。
从地理位置上看,唐代帝王陵墓多选址于山水环抱、地势险要之地,以体现皇权的威严与永恒;而贵族、官僚及平民的墓葬则多分布于城郊或乡村,呈现出较为平实的风貌。
二、唐代墓葬的形制与结构帝王陵墓唐代帝王陵墓多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即利用自然山体作为陵墓的基础,再在其上建造封土、祭祀建筑等。
这种形制的陵墓不仅气势恢宏,而且具有很好的防盗效果。
其中,以唐太宗昭陵、唐高宗乾陵等为代表的陵墓更是成为了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典范。
帝王陵墓的内部结构也极为复杂,一般由墓道、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
墓道多呈斜坡状,宽度逐渐收窄,以增强墓室的封闭性;甬道则是连接墓道与墓室的通道,其两侧常绘有精美的壁画,描绘着天神、瑞兽等神秘图案;墓室则是放置棺椁及随葬品的地方,其规模大小因墓主人身份地位而异。
贵族、官僚墓葬唐代贵族、官僚墓葬的形制与结构较为灵活多样,既有仿照帝王陵墓的“因山为陵”式,也有平地起建的“封土堆”式。
这些墓葬在规模上虽不及帝王陵墓宏大,但在建筑工艺和装饰艺术上却毫不逊色。
贵族、官僚墓葬的墓室内部结构也较为复杂,常设有多个耳室、侧室等,用于放置不同种类的随葬品。
平民墓葬唐代平民墓葬的形制和结构则相对简单。
一般采用“竖穴土坑”的建造方式,即在平地上挖一个长方形的土坑,再将棺椁放入其中,最后用土填埋。
这种形制的墓葬虽然简陋,但却体现了唐代平民阶层朴素、实用的丧葬观念。
三、唐代墓葬的随葬品与葬俗唐代墓葬的随葬品丰富多样,既有陶俑、瓷器、铜器等日常生活用品,也有金银珠宝、玉器、丝绸等珍贵物品。
西周墓葬形制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墓葬形制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等级观念和宗教信仰,同时也是我们了解西周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本文将从西周墓葬的基本特征、主要类型以及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西周墓葬的基本特征西周墓葬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墓葬规模、墓室结构、随葬品等方面。
在规模上,西周墓葬的大小差异显著,这直接体现了墓主人生前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状况。
大型墓葬往往属于贵族阶层,其墓穴深邃,墓室宽敞,有时还伴有车马坑等附属设施。
而小型墓葬则相对简陋,多为平民所使用。
在墓室结构上,西周墓葬多采用土坑竖穴墓的形式,墓坑呈长方形或方形,墓壁光滑,有时会在墓坑底部铺设一层石块或木炭,以起到防潮和净化土壤的作用。
此外,一些大型墓葬还会在墓室内设置棺椁,用来放置墓主人的遗体。
在随葬品方面,西周墓葬中的随葬品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这些随葬品不仅包括青铜器、玉器、陶瓷器等生活用具,还有兵器、车马器等象征墓主人生前身份和地位的物品。
通过这些随葬品,我们可以推断出墓主人的性别、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信息。
二、西周墓葬的主要类型根据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的差异,西周墓葬可以分为大型贵族墓葬、中型士人墓葬和小型平民墓葬三种类型。
大型贵族墓葬:这类墓葬规模宏大,墓室结构复杂,随葬品丰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陕西周公庙遗址和山西曲沃晋侯墓地等。
这些墓葬中的随葬品多为精美的青铜器、玉器和金器,反映了当时贵族阶层的奢华生活和高度发达的工艺水平。
中型士人墓葬:这类墓葬规模适中,随葬品以青铜器和陶器为主。
士人是西周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既是贵族的臣属,又是平民的领袖。
因此,士人墓葬中的随葬品既体现了贵族文化的影响,又保留了平民文化的特点。
小型平民墓葬:这类墓葬规模较小,随葬品简单,多为陶器和少量青铜器。
平民墓葬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三、西周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西周墓葬形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主要包括等级制度、宗教信仰和家族观念等方面。
汉代墓葬知识点总结一、汉代墓葬的地理分布汉代时期,中原文化成为全国主要文化中心,其墓葬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和中部地区,如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等地。
随着汉代王朝的扩张,墓葬也逐渐出现在其他地区,如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二、汉代墓葬的形制1. 地宫式墓葬:地宫是指一种地下宫殿,通常位于主墓室下方,是汉代墓葬的一种典型形制。
地宫式墓葬多为贵族或达官显贵所设,地宫内常有精美的陪葬品和壁画等。
2. 空心墓:空心墓是指墓主石室中挖一条通道,通道两旁开设分房。
这种墓葬形制多见于普通百姓的墓葬中,也是汉代墓葬的一种常见形式。
三、汉代墓葬的结构1. 墓室:墓室一般为地下建筑,用于安放尸体和陪葬品。
根据墓主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水平不同,墓室的规模和装饰也不同。
2. 墓穴:墓穴是指地下墓葬的一种形式,属于最基本的墓葬结构。
它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坑洞组成,用于安放尸体和陪葬品。
四、汉代墓葬的发掘与研究1. 汉代墓葬的发掘:近年来,大量的汉代墓葬被发现并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为研究汉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 汉代墓葬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汉代墓葬的发掘和研究,学者们对汉代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汉代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五、汉代墓葬的陪葬品1. 陶俑:汉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陪葬品,通常是模仿生活中的人物形象,用于陪葬在墓室中。
2. 玉器:玉器在汉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墓葬中常见到各种玉器,如玉龙、玉璧、玉璋等。
3. 金银器:汉代的贵族阶层常常将大量的金银器作为陪葬品,用以显示其社会地位和财富水平。
六、汉代墓葬的意义1. 了解汉代社会生活:通过对汉代墓葬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全面地了解汉代社会生活。
2.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汉代墓葬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的研究和保护,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汉代文化遗产。
七、汉代墓葬的保护与传承1. 考古保护:考古学家和文物保护机构应积极采取保护措施,保护好已经发现的汉代墓葬,防止其因为外界环境等因素而受到破坏。
简述商周墓葬制度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墓葬制度既继承了前代的传统,又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商周墓葬制度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宗法观念和宗教信仰。
一、商周墓葬制度的背景商周时期,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国家政治制度日益完善,丧葬制度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商周墓葬制度应运而生,它既是对前代墓葬制度的继承,也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
二、商周墓葬制度的特点1.墓葬形制商周墓葬的形制主要有土葬、火葬和水葬。
其中,土葬是当时最主要的葬式,体现了等级制度和宗法观念。
墓葬形制的差异反映了墓主身份地位的高低,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等。
2.葬具和随葬品商周墓葬中的葬具和随葬品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的手工业水平和审美观念。
葬具主要有棺、椁、碑等,材质多为木、石、铜等。
随葬品包括生活用品、武器、车马器、玉器、陶器等,这些物品既能展示墓主的地位和财富,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风俗。
3.丧葬礼仪商周时期的丧葬礼仪繁琐且严格,体现了宗法观念和礼制。
丧葬礼仪包括丧葬、祭祀、谥号、庙号等环节。
其中,丧葬仪式分为初丧、殡、葬、虞祭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礼仪和活动。
三、商周墓葬制度的影响商周墓葬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丧葬观念、丧葬礼仪、墓葬形制等方面。
同时,商周墓葬制度为后世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四、现代墓葬制度的演变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墓葬制度逐渐摒弃了繁琐的丧葬礼仪和等级观念,提倡简约、环保、人文的丧葬方式。
如今,我国墓葬制度已逐渐走向多元化、规范化,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
总之,商周墓葬制度是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宗法观念和宗教信仰。
古代墓葬的考古发现与殡葬习俗研究古代墓葬是考古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通过对其考古发现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古代社会的殡葬习俗、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信息。
本文将探讨古代墓葬的考古发现和殡葬习俗的研究,以期更好地了解古代人类的文化与历史。
1. 古代墓葬的考古发现古代墓葬的考古发现种类繁多,从简陋的土坑墓到豪华的王陵,都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考古发现的墓葬遗址往往包括墓穴、墓园、陪葬品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墓穴的结构和形制进行分析,可以推断出当时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
而陪葬品的种类和数量则能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死者福利的关注程度以及其宗教信仰。
2. 殡葬习俗的研究殡葬习俗是一个民族、地域、时代都会有所差异的文化现象。
通过对古代墓葬的研究,可以获得大量殡葬习俗的信息,如葬礼流程、丧葬用具、葬俗禁忌等。
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殡葬习俗,可以推测出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情况。
3. 新近的古代墓葬考古发现近年来,随着考古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一些重大的古代墓葬考古发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例如,中国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揭示了西汉时期丝绸之路贸易对当地文化的影响;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墓的发现,让人们对古埃及文明的了解更加深入。
这些新的考古发现为古代墓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资料来源。
4. 古代墓葬与社会文化的联系古代墓葬的研究不仅仅是对于古代文化的了解,更是对于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启示。
通过对古代墓葬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例如,古代墓葬中的陪葬品种类和数量的差异,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阶级差异。
通过对古代墓葬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变迁。
总结:古代墓葬的考古发现与殡葬习俗的研究是探索古代人类文化与历史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墓穴结构、墓园布局和陪葬品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墓葬习俗,可以揭示出殡葬习俗的多样性和变迁。
清朝陵墓形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清朝陵墓形制是指清朝皇帝、皇后、贵族等统治者的陵墓规制和形式。
清朝建立于17世纪初期,延续了近300年的封建统治,陵墓形制在其统治期间也有着独特的发展和演变。
清朝陵墓形制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于墓葬仪式和规制的重视和追求。
本文将重点探讨清朝陵墓形制的概述、特点以及变迁,以期为研究清朝史和墓葬文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将对清朝陵墓形制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以及阐明撰写该文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中,将详细介绍清朝陵墓形制的概述、特点和变迁,以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清朝陵墓形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在结论部分中,将总结清朝陵墓形制的特点和意义,探讨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以及指出未来研究该领域的方向和价值。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清朝陵墓形制的详细介绍和分析,探讨清朝时期的陵墓建筑风格和规制,揭示清朝陵墓形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对清朝陵墓形制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朝时期的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为后人探讨清朝历史和文化遗产提供重要参考。
同时,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激发更多学者和历史爱好者对清朝陵墓形制的兴趣,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2.正文2.1 清朝陵墓形制概述清朝陵墓形制是指清朝皇帝和贵族的墓葬规制和风格。
在清朝历史上,葬礼乃至陵墓形制一直受到极高的重视,体现了尊卑之分和尊重祖先的传统价值观念。
清朝的陵墓形制概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1. 陵墓规模:清朝的陵墓规模一般较大,宏伟壮观。
皇帝的陵墓通常是规模最大的,依据皇帝的尊贵地位和功绩而设,包括宫殿、寝室、祭坛、墓道、墓园等,代表着皇帝在人世间的尊严和荣耀。
2. 建筑艺术:清朝的陵墓建筑以大理石、青砖等建材为主,在设计上注重对称和平衡,体现出尊贵和庄重的气质。
中国古代墓葬墓室结构的变化当你在博物馆看着那一座座被挖出来的精美古墓时,你也许会赞叹不已,完全被古人的独具匠心和审美所折服。
下面本人整理了中国古代墓葬墓室结构的变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早期贵族社会的墓葬结构在原始社会早期,墓穴形式很简单,只在地下挖一土坑,墓坑一般较小,只能容纳尸体,无棺椁,尸体也无特殊东西包裹。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少数墓坑面积很大,坑内沿四壁用天然木材垒筑,上部用天然木材铺盖,这在当时算得上是非常豪华的墓地了。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墓室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根据现有的资料考察,贵族的墓葬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木椁地宫:进入阶级社会后,墓葬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陵墓有着十分宏大的规模。
在早期社会,王和各级贵族的墓,都用木材筑成椁室。
第二种砖石地宫:从汉代开始,普遍采用砖石筑墓室,木椁墓室逐渐被取代,这种变化主要是从西汉中期才开始的,然后普及到各地。
墓室的结构和布局,也是仿照现实生活中的住宅。
第三种土洞地宫:在北方黄土富集地区,利用土层厚,粘性强,质地均一和降水少的特点,开凿成土洞土宫,壁面有精美雕刻和壁画。
如西安乾陵的陪葬墓,唐僖宗靖陵地宫等。
早期的贵族墓葬尽管简单却不失风范,为后来的墓葬发展奠定了基础。
越往后发展,墓葬结构就越精致且设计巧妙,毕竟贵族的墓葬随葬品是非常的丰富的,因此墓葬的结构不得不考虑防盗,这就使得墓葬文化也越来越丰富。
我国古代墓葬形制的演变我国古代各时期的墓葬形制变化,不封土、不树碑是曹魏时期墓葬形制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中国汉代的王墓是与中国其他地区的墓葬存在一定的差别,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这种墓葬,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竖穴土炕墓。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木棺和木椁。
到了夏商周时期,商朝出现了墓道,西周出现了用鼎制度,到了东周春秋末年时期地上出现了高大坟丘、陵园,东周战国时期,地上形成了一套陵园设施,包括陪葬坑、陪葬墓等,地下多重棺椁也继续发展。
古代墓葬形制研究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埋葬的发现,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
到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
墓圹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
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中,数以百计的墓坑排列有序。
多数的墓是单身葬,也有不少的墓是合葬。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前期的合葬墓,往往采取“二次葬”,将许多已经埋葬过的尸骨迁移而葬入同一墓坑内。
这些死者是同一家族的成员,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紧密的血缘关系。
有些合葬墓,埋着两个或数个完整的尸体,他们的性别相同,应系兄弟或姐妹。
大汶口文化后期和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的合葬墓,所葬多为两个成年男女,说明在父系氏族社会中,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婚姻关系;而齐家文化的合葬墓,则证明存在男子死后以妻妾殉葬的情况。
黄河中、下游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尸体在墓内的放置方式以仰身直肢的为多,偶然也有屈肢葬和俯身葬,后者可能是由于凶死。
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除仰身直肢葬以外,还流行屈肢葬。
仰韶文化墓中的尸体头多向西;大汶口文化墓中的尸体头多向东。
这些都说明不同的部族有着不同的葬俗。
新石器时代的墓坑一般都小而浅,仅能容纳尸体。
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些地区已用木棺作葬具。
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少数墓坑面积甚大,坑内沿四壁用木材垒筑,上面又用木材铺盖,构成了木椁,这大概新石器时代墓葬是由于墓主人在社会上有特殊的地位。
幼儿死后一般埋在房屋附近或房基下,利用陶器作葬具,称为“瓮棺葬”。
墓中随葬品以陶器皿为最普遍,其次是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装饰品亦偶有发现,有时还有谷物和家畜。
在有些墓地里,男子墓内多石斧、石铲、石刀,女子墓内多陶制或制的纺轮,显示了男女在生产活动中的分工。
由于地区和部族的不同,各地墓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颇有差异。
但是,在同一墓地中,各墓随葬品的多寡、厚薄往往差别不大,可见在原始社会中氏族成员的经济地位是平等的。
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穷富分化的现象,例如,大汶口文化后期的少数大墓,随葬的陶器有多至100馀件,猪头多达十馀个的,说明墓主人拥有远比一般人为多的财富。
商代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盛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以商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着庞大的国家。
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着十分宏大的规模。
河南省安阳的商王陵墓,有“亚字形墓”和“中字形墓”。
亚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巨大的方形或亚字形的竖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个墓道。
侯家庄的一座最大的亚字形墓,墓室面积约330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
类似的墓葬在山东益都也有发现,是属于诸侯或方国的首领的。
中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大型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南北两面各有一个墓道。
武官村的一座最大的中字形墓,墓室面积近170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340平方米,深度为7米馀。
除了王陵以外,其他贵族的墓也有中字形的,但规模略逊。
在贵族的墓中,还有一种“甲字形墓”,只在墓室南面有一个墓道,规模一般都较中字形墓为小。
商代绝大多数的墓,都是没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
形状虽然类同,但规模则有很大差别。
大贵族的墓,面积可达20馀平方米,在安阳小屯发现的商王武丁配偶“妇好”的墓即如此。
一般小贵族的墓,面积往往不足10平方米。
而平民的墓面积更小,有的甚至不足2平方米。
商王和各级贵族的墓,都用木材筑成椁室。
亚字形墓的椁室,平面呈亚字形或方形。
其馀各种类型的墓,椁室平面呈长方形。
敛尸的葬具都是木棺,放在椁室正中。
平民的墓,有的有棺有椁,有的有棺无椁。
尸体的放置方式,主要是仰身直肢。
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的墓,墓主都只有一人,尚未发现夫妻合葬的情况。
商王和各级贵族墓的随葬品极其丰富、精美。
包括各种青铜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骨角器等。
妇好墓随葬各种青铜器460馀件,玉石器750多件,骨角器560馀件,另有海贝近7000枚(见彩图鸮尊显示图片、三联甗显示图片、偶方彝显示图片、玉龙显示图片、玉凤显示图片、玉鹰显示图片、玉显示图片、玉人显示图片、玉龙与怪鸟显示图片、带流虎象牙杯(商) 显示图片)。
由此可以想见,商代的王陵若不被盗掘,其随葬品应达到更为惊人的程度。
商代墓葬商代统治阶级墓葬的特点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
商王和大贵族的陵墓,殉葬者少则数十,多则一、二百人,包括墓主人的侍从、婢妾、卫兵和各种勤杂人员。
另有完全供杀殉用的“人牲”。
殉葬者的葬式各有不同,其中颇多采用俯身葬。
殉葬的牲畜,以马与狗为最多。
各种类型的墓,都在墓底的正中设一长方形的小型坑穴,其位置正当墓主人尸体腰部之下,故称“腰坑”,坑内埋一殉葬的人或狗。
即使是平民的墓,也往往有埋狗的腰坑(见商代的人殉和人牲)。
在安阳侯家庄的一座亚字形墓的墓室之上,发现了大型的砾石,应是房屋的础石。
在安阳小屯的妇好墓和大司空村的两座长方形墓的墓坑上,都发现了用夯土筑成的房基及础石。
由此可见,从王陵到一般的贵族墓,有时在地面上建有房屋。
它们可能是供祭祀用的,类似后世的所谓“享堂”。
西周春秋西周的墓制承袭商代。
由于尚未发现王陵,不知当时是否有亚字形墓。
诸侯、贵族的大墓,有的是设有两个墓道的中字形墓,有的是设有一个墓道的“甲字形墓”。
河南省浚县辛村卫国墓地多系中字形墓,其形制与商代的陵墓相似。
除上述两种类型的大墓以外,绝大多数的墓仅有长方形的墓室,不设墓道,它们的规模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
与商代一样,也多在墓底设腰坑。
据记载,周代的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即所谓“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考古发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
诸侯、贵族墓的随葬品,仍以各种青铜礼器为主,但和商代相比,酒器减少,食器增多。
在各种食器之中,鼎和是最重要的。
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
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
与鼎配合使用,九鼎配八,七鼎配六,五鼎配四,三鼎配二,亦有明确的规定。
这在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证明。
例如,在河南省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地中,有一些大型和中型的贵族墓分别随葬七鼎、五鼎、三鼎或一鼎;墓的规模也依次减小。
其中“七鼎墓”已被证实为虢太子墓。
与商代一样,往往在诸侯、贵族墓附近设有“车马坑”,其规模视墓主人的身份而定。
以上述虢国墓地为例,虢太子墓的车马坑埋车10辆、马20匹,两座“五鼎墓”的车马坑各埋车5辆,马10匹。
浚县卫侯墓的车马坑,规模最大的埋车12辆、马72匹。
殉人在西周前期仍很普遍,中期以后稍减少。
但直到春秋战国时代,有些大墓依然使用人殉。
发掘工作证明,西周已经有了合葬制度,其方式为夫妻分别葬在两个互相紧靠的墓坑中,即所谓“异穴合葬”。
陕西省宝鸡茹家庄西周中期的伯墓及其夫人井姬墓的发现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为普遍。
例如,在山西省长治分水岭的晋、韩墓地中,凡属大、中型的贵族墓,都是两两成对,并列在一起,一葬男性,一葬女性,当为夫妻无疑。
编辑本段战国从春秋晚期开始,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
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中国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这种变化在墓葬制度上也有所反映。
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许多统治阶级的墓在地面上筑有坟丘。
坟丘一般用夯土筑成,有的呈方锥状,春秋时期墓葬有的形状欠明,现存最高的达十馀米。
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和河南省辉县固围村魏国墓地,在墓室的地面上建“享堂”,则应看作是继承商代以来的旧制。
在战国时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来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还保留着腰坑。
有些国君和大贵族的陵墓,如上述平山中山王墓、辉县魏王墓和邯郸赵国贵族墓,都在墓室的两面设墓道,与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
有些国君的墓,如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则和许多贵族的墓相同,仅有一个墓道或没有墓道。
湖北省随州曾侯乙墓,开凿在丘陵的岩石中,规模甚大,但没有墓道,而且墓室的形状不规整,是罕见的特例。
诸侯、贵族的大墓,仍流行附设车马坑。
中山王墓的附近除车马坑以外,还有船坑,坑内埋船。
这时的大墓,往往在墓室内积石以加固,积炭以御湿。
辉县的魏王墓,则在墓圹内大量屯沙以防盗。
在南方的楚地,流行用一种白色或灰色的黏土填在棺椁的周围,以保尸体和随葬品不朽。
棺椁仍然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
诸侯、贵族的大墓,用多重棺椁。
随州曾侯乙墓椁室庞大,分隔为4个部分,双重木棺都髹漆施彩绘,十分精致。
由于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发达,贵族墓内的随葬物,在种类、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达到空前的水平。
当时漆器的制作已很精美,它们在随葬品中的比重显著增加。
但是,礼器和乐器仍然被统治阶级看作是最重要的随葬品。
例如:曾侯乙墓有编钟一架,共64件(见彩图编钟及钟(东周) 显示图片),编磬一架,共32件,显示了诸侯行礼作乐的大排场。
青铜礼器中,有“升鼎”一组共9件;一组共8件,正符合墓主的国君身份。
下层贵族和上层庶民,多在墓中用仿青铜礼器的陶“礼器”随葬。
在各地发掘的大量战国小型墓里,随葬品甚少,却都有着一组仿铜的陶器,如鼎、豆、壶之类。
只有渭河流域的秦墓是例外,墓中的陶器是鬲、盒、罐、瓮等日用品,而不是礼器,这可能是由于秦受礼制的影响少,有它自己的葬俗。
在关中和中原地区的战国晚期小型墓中,出现了横穴式的土洞墓室,也有用一种体积庞大的空心砖筑椁室以代替木椁的。
这种横穴式墓和空心砖墓在当时还很不普遍,但它们的出现意味着商周以来的传统墓制发生了变化。
人殉在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的一些大墓里仍然存在,但总的说来,在战国时代,确比商代、西周少见了。
用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已盛,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
从商、西周以来,墓主的尸体多是仰身直肢。
到了战国时代,除了南方的楚国以外,黄河流域的秦、韩、魏、赵、燕等国都程度不同地流行屈肢葬。
特别是西方的秦国,屈肢葬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墓中尸体侧身而卧,四肢蜷曲。
这可能是受黄河上游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一种特殊葬俗的影响。
编辑本段秦汉汉代普遍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圹,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
这是中国古代墓制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从西汉中期才开始的,首先发生在黄河流域,然后普及到各地。
在秦和西汉前期,贵族地主阶级仍沿用竖穴式土坑墓,墓中设木椁。
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边远地区,竖穴式木椁墓一直延续到西汉后期,甚至东汉前期。
在秦和西汉的竖穴式木椁墓中,棺椁制度沿袭周代的礼制,有严格的等级。
有些汉墓还使用了所谓“黄肠题凑”。
在贵族大墓中,河北省满城汉墓和山东省曲阜九龙山汉墓可以作为西汉中期新兴的横穴式墓的代表。
它们是在山崖中穿凿巨大的洞穴,作为墓室,故称“崖墓”,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房屋。
在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一般的横穴式墓是地下的土洞墓,规模较小,构造较简单,墓主属于下层地主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