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6(365)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定义今天通用的文化一词,是近代学人在翻译解释西方相关词语时,借用中国固有的文,化及文化,并加以锻炼,再创造而成的。
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是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即天文相对称,叫做“人文”,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相对叫做“文”,即文与质,文与野相对,基本属于狭义的文化。
文化和西方对应的词,拉丁文和英文都叫culture.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里所得一切能力与习惯。
冯天瑜(武汉大学),何晓明等认为凡是超与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与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产品,都属于广义的文化,或者说“自然地人话”,即是文化。
1989年出版的《辞海》把文化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隘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明有光明,文德彰显的含义,其文明部分与文化相交叉,后来文明也只文明的进步状态,而与野蛮相对,因此,近代以来,学术界用文明一词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其本身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文雅之意,二是有政治文明方面的含义,与国家的概念相适应。
从现在意义上讲,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是指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文化成果,他通常与国家的概念相对应即通常指国家文明。
二,文化的分类和内部结构文化概论有两个概念,一是中国文化史,二是文化学。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别。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系统又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型的文化:1.物态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等各种物态实体,以及制造这些物态实体的技术。
这些物态实体不仅渗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还包括着技术和科学技术知识。
如四大发明2.文学艺术3.行为文化,是人际交往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式,也可以叫风俗文化,是一种以礼俗,习惯,风尚及各种社会组织(婚姻,家庭,社团,聚落)形态出现的,见之于行动的行为模式。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填空题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二、名词解释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文化概论自考知识点总结一、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的精神遗产和生活方式。
2. 文化的基本特征(1)多元性:文化是多样化的,不同地域、民族、国家的文化都有着各自的特色。
(2)虚拟性:文化是人们共同构建的意义世界,是一种虚拟的存在。
(3)符号性:文化通过符号的形式来传达信息和表达意义。
(4)传承性:文化是代际传承的,是历史和现实的交织。
(5)变动性: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受到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影响。
3. 文化的功能(1)提供认同感和归属感。
文化是人们彼此联系和归属感的基础,是社会组织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来源。
(2)促进社会整合和发展。
文化通过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式,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满足精神需求和情感诉求。
文化在人们精神层面上提供了满足与交流的方式,增强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
(4)传承历史与建设未来。
文化传承了人类的历史和传统,同时也影响和塑造了未来的社会发展。
二、文化的分类和本土化1. 文化的分类(1)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包括建筑、工艺品、服饰等有形物品,非物质文化包括语言、信仰、音乐、舞蹈等无形文化。
(2)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现代文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联系的新型文化。
(3)全球文化和本土文化。
全球文化是全球化进程中形成的普遍性文化,本土文化是特定地域和民族形成的独特文化。
2. 文化的本土化文化的本土化是指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地域和民族接受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又保持和强调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特色。
(1)语言的本土化。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标志和载体,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本土语言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2)风俗习惯的本土化。
不同地区和民族有着各自的风俗习惯和传统习俗,这些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宗教信仰的本土化。
宗教信仰是文化的重要体现,本土文化在接受外来宗教信仰的同时,也保持了自身的特色和传统。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张岱年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非遗传的创造,是人类所创造的道德、美学、工艺、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全部实践成果的总体。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人类的第二个家园。
文化的构成要素: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的。
物质文化:是指物质财富和物质产品,如建筑、食品、工具、器皿、艺术品等。
精神文化:是指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法律、道德等文化纲领,意识形态,传统风俗等。
二、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1.从原始社会到商代原始社会:原始氏族文化。
彩陶文化:彩陶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
龙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长期演变过程中,龙逐步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2.从春秋到战国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思想的兴起。
《周易》的创作和发展。
《论语》的创作和发展。
齐东野语和战国策。
3.从秦汉到唐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道家和儒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诗词、散文和小说的兴起和发展。
佛教在中国国内的传入和融合。
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4.从元明到清代元代:本土文化和外来蒙古文化的融合。
明代:文艺复兴,以唐宋八大家为主。
四书五经被定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清代:诗词歌赋、戏曲、小说均有长足发展。
思想、文化、制度改革。
5.现代化的中国文化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学改革,思想解放,文化现代化。
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
现代化的中国文化:经济的现代化和中国崛起。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1. 文化的传统:中国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2. 文化的民族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
3. 文化的综合性:中国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包含了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和思想体系。
4. 文化的思想性:中国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体系和哲学思考,具有深度和广度。
5. 文化的艺术性:中国文化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6. 文化的现代性:中国文化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日益现代化。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教育体制的建设和发展。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10)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有两次:一是从汉到唐几百年间,南亚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一是从明清之际到近现代,欧洲西方文化的传入。
中国文化对印度佛教的消化吸纳与中国化: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与中国化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
隋唐时期佛教达到鼎盛,其中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都是中国化的佛学宗派,特别是禅宗。
禅宗的主要思想如“心性万物”说、“佛性”说、“自语”说、“顿悟”说、“无念”说、“佛法不离世间”说等,对世界佛学改革特别是中国佛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可以说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
禅宗在中国哲学史、文化史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都受到过禅宗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以及民间风俗等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中国文化以其开放的胸襟与海纳百川的消化吸收能力,将印度佛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使之具体地中国化。
作为佛教核心的佛教哲学思想经过与中国本土儒、道的渗透、融合,最终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佛、道“三教合一”,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哲学精神。
宋明理学,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创造性转化的一个典范。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主要阶段:东汉魏晋时期的初传阶段;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隋唐时期的繁荣阶段;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近代以来的革新阶段。
西方欧洲文化对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冲击: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16世纪末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初期传教的耶酥会士的东来。
第二次大交汇有以下特点:第一,交汇对象起了变化,不再是过去相对落后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西域草原文化与南亚次大陆文化,而是整体水平超过中国的西方欧洲文化,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
第二,交汇兴趣起了变化,中国人对外来宗教本身表示出莫大的冷淡,而对天文、数学、舆地、水利、火器等科学知识兴趣十足,致使西方不得不采取迂回策略。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8)第四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1)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三基德或三母德。
(在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2)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提出仁义礼智四母德。
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十教”。
(3)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
五伦十教:是孟子对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提出的行为规范:君惠臣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三纲五常: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1)仁爱孝悌;(2)重义轻利;(3)谦和礼让;(4)真诚有信。
此外还有智勇、自强、好学、勤俭、质朴等。
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影响:儒家的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
儒家理想人格的两个层次: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
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即圣和贤。
圣指圣王,主要是最高统治者追求的人格目标,其典范人物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百姓所追求的人格目标。
由于圣王是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所以儒家理想人格更侧重于适合广大民众的贤人。
儒家对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要求:心存仁义;智勇诚信;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光明磊落;坚守节操。
儒家倡导君子人格的主要目的:儒家把君子塑造为众人切实可行的效法榜样,激励世人积极进取,朝着理想人格努力奋斗。
第五节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古代教育思想的三大基本特征:(1)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2)强调教育的必要性;(3)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一、写作思路(一)基本内容: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在历史上的发展。
对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晶给予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冷静客观的批判了阻碍进步的思想。
全书分为十一章节,一、二章介绍文化的定义、特征,三至十章各选择了文化的一个领域进行介绍,十一章总结并畅想文化的发展,附录中介绍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二)核心观点:1、学习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必须先从传统遗留下来最习惯的价值判断的态度中跳出来。
其次要把...偏见,...好恶之情,一一暂时抛开。
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逻辑的思考方式,...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出了解文化的客观态度。
”韦政通先生也正是以这样客观的态度描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败兴衰,并分析了传统文化的问题所在。
2、儒释道贯穿全书始终。
韦政通先生在第三章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宗教。
从对帝、天的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儒家、道教、佛教,介绍了宗教的历史演变过程。
特别是在介绍儒家时,他指出,儒家也是一种宗教。
因为儒家在内涵上不止有一套哲学,还有一套伦理,其次,儒家的影响范围之广早已超越了学派,因此,从这反映出了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学派式的。
儒家重“礼”,道教求“道”,佛教尚“涅槃”。
儒释道三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通过本书,也可看到,在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无一不见儒释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教对国人思想心态的养成影响很大。
轻超越重现世以及人而神的宗教观,影响了中国人重主体、重直觉,天人合一,追求境界形态的哲学观念。
而这些哲学观念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山水田园诗文的创作。
“这类文学,读来令人悠然意远,有空灵自在之美,并富有一种宗教性的解脱精神”。
同时也由于中国文化所秉持的这种哲学观念,使得中国先哲们在对待知识问题上不重视逻辑技巧的运用,没有思辨的能力;在对待宇宙问题上敬畏,却无法认知自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向善、寡欲。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自考中国文化概论2008-09-18 10:50:52 阅读572 评论0绪论“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化”的本义是改易。
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第五章 多民族⽂化融合与中外⽂化交汇 这⼀章不是太重要的,内容不多,掌握要点即可。
出⼤题⽬的可能很⼩;简答题也不多。
第⼀节 中国各民族⽂化的交融 1 、中国⽂化并⾮封闭的系统,以迁徙、聚合、贸易、战争为中介,中华各族⽂化以及中外⽂化之间都在交融共进。
2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经济类型是农耕、游耕与游牧。
3 、秦汉以后,中国⽂化分为三个⽂化类型:即北⽅草原游牧⽂化,南⽅⼭地游耕⽂化和中原定居农业⽂化,其中中原定居农业⽂化是核⼼。
4 、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的交互关系,⼀⽅⾯是冲突、战争;另⼀⽅⾯是⽂化互补、民族融合。
5 、游耕⽂化的特点:⼀是在耕作⽅式上⼑耕⽕种;⼆是与过着迁徙不定的游动⽣活;三是由游耕模式决定了该民族在社会⽣活各个⽅⾯尚处于不成熟的⽔平。
(简记:⼑耕⽕种游动⽣活不成熟⽔平) 6 、汉化即少数民族融⼊汉族;胡化是指汉族⼈融⼊北⽅游牧民族;夷化是指汉族⼈融⼊南⽅游耕民族。
7 、少数民族对中国⽂化的贡献体现在经济⽣活、⾐着服饰、⽇常起居、⾳乐舞蹈、⽂化、史学等诸⽅⾯。
8 、藏族的史诗《格萨尔》中世界内范围内英雄史诗的杰出代表。
9 、⽤蒙⽂创造的《元朝秘史》《蒙古源流》和《蒙古黄⾦史》并称为蒙古三⼤历史名著。
第⼆节 中外⽂化的交汇 1 、中国⽂化在发展,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化、波斯⽂化、印度佛教⽂化、阿拉伯⽂化、欧州⽂化。
2 、中外⽂化⼤交汇有两次:⼀次是汉唐时期,⼀次是明清以后。
3 、从汉代开始,中国⽂化进⼊本⼟⽂化与外来⽂化的交汇期。
当时的外来⽂化,先是西域⽂化,后是南亚次⼤陆⽂化,后者对中国⽂化的影响尤深。
4 、南亚次⼤祟的佛教⽂化是汉唐时期输⼊中国的外来⽂化的主体。
5 、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化正宗,它是在改造了儒学和佛学的基础上产⽣的,是⽂化组合的典型。
6 、梁启超曾将中国历史分为“中国之中国、亚州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其中秦统⼀⾄清乾隆末年为”亚州之中国“时期。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部文化遗产。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400年到1900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
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趋完备。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封建制度。
简言之就是分地以封诸侯。
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将所得的土地分封给大夫,大夫又将它分封给士,士则直接组织庶人进行生产活动。
国王→诸侯→大夫→士→庶人《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二.选择题知识点。
1.文化的界定。
文:①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②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
③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④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化”的本义是改易。
2.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3.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4.文化的特点:民族性、区域性、历史性、创造性、时代性。
5.教材将文化归纳为两个层次: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6.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7.8.所积淀的文化。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辅导资料一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这一章内容不太复杂,掌握划定的重点即可。
1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也称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2 、人文地理环境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3 、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将它们放在当时的地理环境条件下来研究。
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地形、地貌、气候等。
2 、中国历史上只有月氏族的主体在公元前 2 世纪迁到中亚了,其他各民族都没有完全离开过中国。
3 、从境外迁入中国的民族是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4 、中国历史上,除汉族以外,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经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其中蒙古、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
5 、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
秦以后,郡县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国。
6 、元朝的中央政府称为尚书省。
7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形成地形上的三级台阶,惯称为三大阶梯。
8 、我国最低的内陆盆地是吐鲁蕃盘地。
9 、中国疆域的基础是在乾隆年间最终确定的。
10、中国的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辅导资料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1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注意前面是先分自然和人文,再从人文中分出经济和社会文化)2 、地理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严格区分越来越难。
3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4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有四个方面:一是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决定其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
中国文化概论(整洁便捷版)绪 论1、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 总和。
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 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 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名词解释)4、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5、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第二,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第一章1.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
竺可祯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2.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游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证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3.大一统的观念就是“天下”的观念。
4.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5.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第二章(重点)1、分封制,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
2、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6)儒户: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目“儒户”。
这是按照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等同等级,可以免除赋役。
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在元朝,本来辽、金统治下的臣民被通通视为汉人,久之他们之间原有的区别消失了。
部分进入中原的蒙古人逐渐变为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崩溃后,改用汉姓,也融合在这北方新形成的汉族之中了。
今天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裔。
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彼此学习,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
所有这一切都表示出元代民族融合不同以往的特色。
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1291年,意大利方济各会士孟德高维诺乘船到达泉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
另一位意大利方济各会士鄂多立克也曾到达北京,在那里建立教堂,据载信教者高达三万余众,受洗者有六千人。
伊斯兰教在甘肃、新疆、云南及在北京等地的广泛传播,也是在元朝开始的。
特别是甘肃、新疆一带,作为西域的一部分,那里曾经是佛教东传的地方,现在则变为穆斯林世界。
元朝政治及经济政策:元代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在地方设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省之下还有路、府、州、县各级行政机构。
元朝在经济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在北方的生产的恢复。
蒙古人是在南方经济持续高涨的情况下入主中原的,元朝统治伤害了这一势头。
在北方,元朝恢复经济的办法是广开牧场,实施屯田;大多数土地是强夺民田而来的。
在这些土地上盛行的是农奴制。
在江南,本来属于南宋的官田变成新王朝的官田,强占土地的现象同样严重。
但元朝统治者从不贱视商业,相反特别优待和利用色目商人。
他们利用的商人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对“战利品”的掠夺行为。
利玛窦:西方基督教传教士,明朝时进入中国传教。
徐光启:明朝著名科学家,有农学著作《农政全书》。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6)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的伦理政治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留存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宗法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周代。
周王自称天子,周朝王位的传递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周王自称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掌握着国家的政权与军权。
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三公九卿:秦朝统一之后,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吏系统。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三公之下有九卿分理中央事务。
三省六部制:隋唐以后,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
三省同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务。
六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管理机构,六部隶属于尚书省。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了传统社会中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成熟。
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系列变动,土地兼并战争到处发生。
在大国吞并小国之后,政府者大都将小国变成县郡,以隶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之下。
这种郡县制在战国时代,以成为各国国内一般行政区划。
秦汉时代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建立起天下一统的王权体制,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
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秦汉以后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皇帝总揽天下大权。
封建帝王全面控制着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等国家权力;第二,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第三,严密的人身控制。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是专制王权严密控制人身的最重要措施。
什伍里甲制度是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家天下的含义:宗法观念对王权政治的最大影响是它确立了绝对君权下的“家天下”的政权模式,使传统中国的社会政治出现“家国同构”的格局。
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
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第二,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第三,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家国一体、父权与君权结合的政治结构,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形成发展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1)它是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持久凝聚力的精神保障,也是中华文化历经磨难而未中绝的文化动力,是中华民族从分裂重新走向聚合的社会基础。
(2)宗法制度原则与君主制度的结合,也给中国文化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在伦理政治的限制之下,人们固定在一定的名分之内,循规蹈矩是社会对个人的一般要求,易于养成唯上、唯书、唯亲的被动性格,人们大多缺乏文化创新的活力。
宗法制与王朝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植于农业社会的宗法制度与宗法观念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们是王权政治的沃土。
一方面,在王朝出现危机的时刻,宗室贵族每每自觉地担当起匡扶社稷、复兴王朝的政治使命,使家天下的王权政治模式得到不断的复制与再生。
在中国古代,皇室贵族拥有封地与优厚的待遇,人口众多,他们对外有一致的家族利益。
而一般臣民习惯于视皇族为国家利益的代表,在国家出现危机时,皇室宗亲自然成为他们拥戴的目标。
西汉末年刘秀就是依赖王室后裔的特殊身份而重建汉家天下的。
另一方面,在宗法文化的浸染下,人们将家天下的王权政治视作天经地义的统治模式,不仅旧贵族要重建家门,就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也模仿着旧有的宗法模式,构建新的王朝。
两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王朝国姓屡经更迭,王朝政权模式却一如既往,宗法制是维系王朝政治的重要力量。
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科举制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汉代)察举制——(曹魏)九品中正制——(唐代)明经、诗赋取士、行卷——(宋代)策论察举制: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
这种由地方官僚察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
汉代察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它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出现作了重要的铺垫。
九品中正制:在曹魏时期建立的一套较察举制度严格的选官制度。
中央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人士,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
九品中正制从其本质上看,同样维护的是士族的利益。
明经科:在于察举通晓儒家经典的人才,东汉开始设置。
隋唐以后,汉代察举考试中强调的儒家经学仍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诗赋取士:唐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视的是进士科,进士试主要是诗文,是一种文学考试,因此唐代崇尚文学成为一代风气。
在诗赋取士的利益驱动下,唐人创作热情高涨,唐诗时代的形成与科举制度有相当的关系。
行卷:唐代的科举考试没有后代那样严格,考前的举荐相当重要。
为了获得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的赏识与推荐,士人们在应试前,带着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投献给名公巨卿,这种诗文称为“行卷”。
科举制的特点: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前代选官制度比较,具有以下三个显明的特点:一、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应试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推荐;二、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候皇帝下达诏令;三、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声名德望以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
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科举制度之下,古代中国建立起稳固的文官体制,这种文官考试制度在人类制度史上有着重要的开创意义,它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科举制造就了文官政治,文官政治又培育了一个超越地域、家族与军事势力的知识阶层,这一阶层的利益、活动都与中央集权相联系,因此科举考试的价值导向与精神意旨对社会文化形态发生着直接的影响。
(1)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传统文化。
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动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这是其正面作用。
(2)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知识阶层在科举制的牢笼之下,缺乏主体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这是其负面作用。
法律:是由国家统治者为协调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秩序而创制出来的带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
(商朝的《汤经》大概是中国最早的国家法律,西周有《九刑》、《吕刑》,郑国子产铸《刑书》开创了公布成文法的先例)《法经》:战国时期,在各国普遍制定与公布成文法的基础上,魏国李悝对诸国的成文法进行了总结,制作了《法经》六篇,《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
《唐律疏义》:唐高宗命长孙无忌对《唐律》进行考证、疏议,著成《唐律疏议》一书,公元454年唐高宗颁行《唐律疏议》。
它是汉代以来对于法律注释解说的集大成著作,它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效力,是儒家经义法典化的范本。
“春秋决狱”:从董仲舒开始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第一,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指导思想;第二,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重要地位;第三,皇权至上,法自君出;第四,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性: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体表现为:其一,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其二,贯穿“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其三,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第二节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规约传统礼俗规约的起源:作为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准则与规范的礼俗规约,它起源于人们群居的社会需要。
传统的礼俗规约有着鲜明的农业-宗法社会的特色。
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传统礼俗的核心是保障宗法伦理关系,因此传统礼俗规约有着鲜明的伦理色彩。
其特点是:第一,传统礼俗的等差性,严整的的礼俗制度维持的是不平等的社会秩序;第二,传统礼俗的调和性,注意等级之间的协调;第三,传统礼俗的规范性,这是传统礼俗最根本的特性。
礼俗对社会生活的规范是通过礼义原则与礼俗规制的内外结合实现的。
传统社会礼与俗的区别与关系:(1)礼起源于俗,但礼不同于俗。
两者的区别在于:俗是民众自发形成的行为习惯,具有纷繁的复杂性特点;礼是自上而下的一套社会行为规范,其中贯穿着特定的整合社会的理念。
礼具有规整、严密、适于操作的特点。
(2)礼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文化混沌未分时,不存在俗与礼的区别;伴随着阶级分化、文化分层的过程,礼逐渐从原始习俗中提纯出来。
礼最初是人神关系的调节,后来扩展到人,最后扩展到社会,成为严格的社会行为规范。
通过传统社会礼与俗的关系,体会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礼制化为民俗,与中国古代家族势力通过家法、族规对礼制的维护有关,古代社会的家礼是国家礼制精神与庶民日常生活的结合。
在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下,家族制度上升为国家礼制,然后又由国家礼制下降为民间家礼俗规。
“五礼”:是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约定制于周代。
五礼分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种。
祭祀典礼的类别:天神、地袛、人鬼天神祭祀包括天帝祭祀、日月星辰祭祀、气象神祭祀三种。
地神祭祀主要包括大地祭祀、社稷祭祀、山川祭祀等。
人神祭祀主要有宗庙祭祖、祭先王先师等。
冠婚礼的意义:周公六礼、冠礼“周公六礼”,古代贵族婚礼的六道仪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冠礼是古代的成人礼。
皇家贵族礼仪的文化特性:皇家贵族礼制可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不以明示等级尊卑为宗旨,皇家贵族的礼仪活动注意规模与程式,将礼仪过程视为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强化王权,明晰统治集团内的等级与名分关系,礼制成为维系传统社会的强有力的文化纽带。
庶族平民礼俗的轨范性有如下三方面的表现:(1)岁时礼俗的伦理性。
岁时节日礼仪对民众的伦理轨范有两重意义,一是自然伦理属性,二是社会伦理属性;(2)人生礼俗的家族性,人生礼俗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
在个体的人生礼仪上,有着浓厚的家族色彩;(3)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与礼俗规范具有一定功能。
家训族规的规范功能:一是以孝悌之道为礼俗之本,强化家族内部的伦理关系;二是以诚信忠厚为修身之本,塑造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三是以劝戒惩罚的礼俗规条,规范家族成员行为,补充国法。
庶族平民礼俗与社会上层礼制的关系:民间的礼俗虽然在形式与内容上与贵族礼制有着显著的差异,但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首先,它们来源于同一文化母体,所依托的是同一宗法社会结构,贵族不过是特殊家庭,皇帝是特别的家长,贵族社会的礼制精神,以及相当比重的礼仪行为都是从家族文化中产生出来的,如“亲亲”、“尊尊”等宗法原则,一直是传统社会礼法制度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