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害虫的化学防治与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7
苜蓿病虫害防治范文如下:一、背景介绍(约200字)苜蓿是一种重要的牧草植物,广泛用于畜牧业中。
然而,苜蓿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病虫害的影响,严重威胁着苜蓿产量和质量。
因此,苜蓿病虫害防治是保障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常见的苜蓿病害及防治方法(约500字)1. 苜蓿霜霉病苜蓿霜霉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外表呈现白色霉斑。
为了防治霜霉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防控霜霉病,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种植;- 每年使用适量的有机肥料,增强植物的抵抗力;- 及时修剪病株,并及时清理受感染的植株,减少霉菌的传播。
2. 苜蓿灰斑病苜蓿灰斑病主要表现为苗期叶片出现小水渍样灰斑,严重时导致苗期死亡。
下面是预防和控制灰斑病的一些方法:- 种植健康种子,避免引入病毒和细菌;- 充分通风,保持适当湿度,减少病菌生长的环境;- 使用合理的调节土壤酸碱度的方法,防止病菌侵害。
3. 苜蓿斑枯病苜蓿斑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苗期苜蓿受到最大的威胁。
以下是一些防治措施:- 种植具有抗性的苜蓿品种;- 需要及时修剪感染的茎叶,定期清理病株;- 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灭菌处理。
三、常见的苜蓿虫害及防治方法(约500字)1. 苜蓿蚜虫苜蓿蚜虫是苜蓿的主要害虫之一,会导致苜蓿植株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以下是一些防治方法:- 定期检查苜蓿植株,一旦发现蚜虫,可以使用化学或生物农药进行喷洒;- 适量施用有机肥料,增强苜蓿抵抗力,减少虫害发生的机会;- 种植耐寒品种,可减少蚜虫的滋生。
2. 苜蓿象甲苜蓿象甲是苜蓿的主要害虫之一,以苜蓿叶和茎作为食物。
以下是一些防治方法:- 定期检查苜蓿植株,一旦发现象甲,可以使用植物性农药进行防治;- 鹤顶红等花卉可以吸引象甲,起到降低象甲数量的作用;- 坚持轮作,避免连续种植苜蓿,减少虫害发生。
3. 苜蓿蛀叶蛾苜蓿蛀叶蛾以苜蓿叶为食,会导致苜蓿叶片损伤严重。
以下是一些防治方法:- 定期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蛀叶蛾的滋生环境;- 定期检查苜蓿植株,一旦发现蛀叶蛾,及时使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使用黄色粘虫板诱捕蛀叶蛾,减少其数量。
紫花苜蓿主要病虫害苜蓿有些病害会造成幼苗死亡、产量降低或利用年限缩短,苜蓿是否会发生病害及病害的严重程度主要受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及生产管理水平的影响。
其中,土壤排水不良是导致苜蓿发生病害最主要的原因。
苜蓿一旦发生病害,很难找到有效的措施挽回损失,所以日常管理在于防止病害的发生,而不是发生后治愈病害。
选择抗性品种是防止病害发生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因而了解苜蓿常出现的病虫害种类,对于种植苜蓿时选择针对性的抗病品种非常有益。
炭疽病炭疽病容易在湿热条件下发生,可导致苜蓿减产25%甚至以上。
感病的枝条会出现较大的卵圆形或棱形病斑,面积较大的病斑呈稻草黄色,边缘褐色(图1)。
病斑面积可能逐步扩大,最后相连环茎一周,导致植株的1个或多个枝条枯死。
感病的枝条可能迅速枯萎,看起来就像老年人的拐杖。
死亡的枯枝散落在地里,颜色呈稻草黄至珍珠白。
受感染的苜蓿根颈会变成蓝绿色,生成的新枝条很少,植株最终会死亡。
许多苜蓿品种对炭疽病都有很好或至少中等抗性。
图1 感病植株的茎上有稻黄色的病斑图2感病植株(右)根颈呈蓝绿色丝囊霉根腐病丝囊霉根腐病是潮湿土壤中最主要的一种病害,幼苗感染这种病害生长缓慢甚至死亡,成株感染后会造成根部缓慢发生病害。
受感染的幼苗子叶首先变成黄色,之后其它叶片逐渐枯黄,根部和茎部最初呈水泽状灰色,然后变成浅棕或深棕色。
幼苗停止生长,但仍然直立。
成株苜蓿感染丝囊霉根腐病后根量会减少,没有根瘤或者只有少量根瘤(图4)。
受感染植株与缺氮症状相似,越冬或刈割后再生缓慢。
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既抗丝囊霉又抗疫霉根腐病的品种。
图3感病幼苗,子叶发黄图4感染根系缺少侧根(从左侧数第2对和第4对为感病植株)丝囊霉根腐病分为1代和2代,大部分苜蓿品种对1代有抗性,但是2代会在一些地区发生,并且比1代更具破坏性。
如果种了抗性品种,但仍感染了这种病害,那就选择抗2代丝囊霉根腐病的品种。
细菌性枯萎病细菌性枯萎病在苜蓿种植后第二年、三年才开始表现,可能使种植了3到5年的苜蓿地密度严重降低。
苜蓿病虫害及防治方法嘿,大家知道吗,苜蓿在种植过程中可会遇到一些病虫害的困扰呢!那咱就来好好聊聊苜蓿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病虫害有哪些。
苜蓿的病害有褐斑病、霜霉病等,虫害呢,有蚜虫、蓟马等。
当发现苜蓿出现病虫害时,我们要及时采取措施呀!具体步骤呢,就是先仔细观察苜蓿的生长状况,一旦发现有异常,比如叶子上出现斑点、植株生长不良等,就要赶紧确定是哪种病虫害。
然后呢,根据病虫害的类型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比如使用农药进行喷洒,或者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农药的使用浓度和方法,可不能乱来呀,不然可能会对苜蓿造成伤害呢!同时,生物防治也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生物制剂,确保其效果。
接着说说防治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这可太重要啦!我们在防治病虫害时,一定要确保对环境和人体没有危害。
选择低毒、环保的农药,而且要按照规定的剂量使用。
生物防治就更安全稳定啦,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能长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
就像给苜蓿穿上了一层坚固的保护衣,让它能健康成长。
那苜蓿病虫害防治的应用场景和优势可不少呢!无论是大规模的苜蓿种植基地,还是小面积的家庭种植,都能用到这些方法呀。
优势也很明显,能提高苜蓿的产量和质量,让我们收获更多更好的苜蓿。
就好像给苜蓿打了一针强心剂,让它活力满满。
我就知道一个实际案例,有个种植户之前对苜蓿病虫害防治不太重视,结果苜蓿产量很低,质量也不好。
后来他学习了这些防治方法,认真去实施,哇塞,那苜蓿长得可好了,产量大幅提升,质量也上乘。
这效果,简直太棒了!总之,苜蓿病虫害防治真的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用正确的方法去保护我们的苜蓿。
让我们的苜蓿都能茁壮成长,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好处!。
苜蓿草的抗病与抗虫性状遗传与遗传改良研究引言:苜蓿草作为重要的牧草植物,具有优异的营养价值和适应性,广泛用于饲养牲畜和改良土壤。
然而,病害和虫害对苜蓿草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苜蓿草的抗病与抗虫性状的遗传机制以及遗传改良对于提高其耐病虫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 苜蓿草的抗病性状遗传机制苜蓿草具有多种抗病基因和抗病性状。
目前,已经鉴定并克隆了一些与苜蓿草抗病性状相关的基因。
例如,苜蓿草的R基因通过识别病原体或其效应蛋白并触发免疫反应来提供抗性。
除了单个基因的作用外,苜蓿草的抗病性状还受到多个基因的共同调控。
此外,环境因素和遗传背景也会影响苜蓿草的抗病性状表达。
因此,进一步研究苜蓿草抗病性状的遗传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为苜蓿草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2. 苜蓿草的抗虫性状遗传机制苜蓿草抗虫性状的遗传机制相对复杂。
研究表明,苜蓿草的抗虫性状受多基因控制。
不同基因的互作以及环境因素对抗虫性状的表达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苜蓿草品种对同一虫害表现出不同的抗性反应,这可能是由于它们携带了不同的抗虫相关基因。
此外,与苜蓿草抗虫相关的生化和生理机制也受到重视,如植物抗虫化合物的合成和代谢等。
因此,深入研究苜蓿草抗虫性状的遗传机制,有助于发现并利用抗虫相关基因,提高苜蓿草的抗虫性能。
3. 遗传改良研究的方法和策略针对苜蓿草的抗病和抗虫性状,遗传改良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通常采用选择育种和分子育种相结合的策略。
选择育种通过对大量苜蓿草品种或种质资源进行病虫害筛选和评价,选择出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再进行配制与选育。
分子育种则主要依靠分子标记技术对相关基因的检测和筛选,以提高育种效率。
例如,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快速、精准地鉴定苜蓿草中的抗病或抗虫基因。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系统,也为苜蓿草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4. 抗病与抗虫遗传改良研究的意义苜蓿草的抗病和抗虫遗传改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怎样做好紫花苜蓿的病虫害防治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优良品种。
(2)采用苜蓿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减少病害。
(3)采用播前晒种等措施,培育无病虫害壮苗。
(4)合理施肥,提高苜蓿的综合抗病能力。
(5)轮作倒茬,在种过苜蓿的地块上,须隔6年后方可再种。
(6)在草地早期发生病虫害时,应及时将染有病害的植株割除,如大面积发生病害,整体一次性割除喂畜或晒制干草。
(7)在春初苜蓿返青前,将草地残茬清扫一遍,集中焚烧。
生物防治:保护天敌,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条件,选择对天敌杀伤力低的农药。
药剂防治:
紫花苜蓿病虫害较多,常见病害有锈病、霜霉病、褐斑病、白粉病、黄斑病等,可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防治;常见虫害有蚜虫、浮尘子、盲蝽象、金龟子、大灰象甲等,可用lO%吡虫啉等防治蚜虫。
但一经发现病虫害露头,即行刈割喂畜。
Nong Cun Ke Ji商主^要i病^害防治技^术阿勒泰地区光、热、土、水资源丰富,适宜种植苜 蓿,但是本地苜蓿种植和病害防治的管理水平不同,为提高苜蓿管理水平,科学规范防治病害,总结出阿 勒泰地区苜蓿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_、褐斑病1. 发病症状褐斑病在苜蓿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 叶片,发病初期出现在植株下部,自下向上蔓延;早 期症状是叶片有黄点,扩大以后呈深褐色、椭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斑点,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和很 多黑色小点,当病斑聚集多时,数个病斑互相合并,病 情严重时病斑布满全叶,使叶片黄化或干枯脱落;叶 柄和茎秆上的病斑呈梭形,褐色至黑褐色,病斑中央 稍隆起。
2. 发生规律苜蓿褐斑病致病菌的子囊孢子在子囊盘上过 冬,春季苜蓿开始生长时,过冬的病菌在合适的温、朱甲明(阿勒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阿勒泰836599)湿度条件下,子囊孢子到处扩散,经风雨传播,感染 新叶,影响苜蓿发芽生长并引起疾病。
当温度达到 15益、相对湿度达到97%或更高时,最有利于孢子萌 发和入侵。
在温度25益左右及合适湿度条件下,经过 6小时,大部分孢子可以全部感染;8天之后,出现感 病叶片病斑。
据观察,1周内平均气温在18益左右、相对湿度70%,该病可在短期爆发。
因此,该病通常 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随着苜蓿生长而快速发展,疾病高峰通常出现在早晨和晚上,主要影响因素是 温、湿度条件。
3. 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
②播种前认真进行种子清洁 去杂。
③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灌水,增强植株的 抗病能力。
④苜蓿与禾本科草类混播,可大幅度减少 田间发病率。
⑤秋季收割后焚烧病株残体,可减少次 年初侵染菌源。
4. 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耀800倍液,或用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均勻喷雾利用生物防治方法防治蛀干害虫,不仅不会对 环境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害虫天敌能够自主地寻 找隐藏在树干内的害虫,具有长期的控制作用。
苜蓿草的病虫害防治研究引言:苜蓿草(Trifolium pretense L.)是一种重要的牧草植物,被广泛用于饲养牛、羊和马等家畜。
然而,病虫害对苜蓿草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研究苜蓿草的病虫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虫害的主要种类及影响1. 真菌病害苜蓿草常见的真菌病害包括黄斑病、褐斑病、炭疽病等。
这些病害会导致叶片凋零、干枯和草本枯死,严重降低苜蓿草的产量和品质。
2. 细菌病害细菌性叶斑病是苜蓿草的一种常见细菌病害。
感染后,叶片会出现大小不一的黑色病斑,严重时导致叶片枯死。
细菌病害对苜蓿草的产量和草质造成显著影响。
3. 昆虫害苜蓿草的主要昆虫害包括地下害虫(如根蚜和蚜虫)和地上害虫(如豆干虫和斑潜蝇)。
这些害虫会直接以苜蓿草为食,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和减产。
二、病虫害防治的方法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治方式。
例如,利用益生菌喷施于苜蓿草上,能增加植株对真菌病和细菌病的抵抗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此外,引入天敌昆虫来控制地下害虫和地上害虫也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常见的病虫害控制方式,但应谨慎使用,以防止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在使用农药时,应选择低毒、高效的农药,并按照正确的剂量和方式施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苜蓿草和周围环境的伤害。
3. 种植抗病抗虫品种培育抗病抗虫的品种是长期治理病虫害的有效途径。
通过选育抗病抗虫品种,可以降低苜蓿草受病虫害侵害的概率,提高产量和抗逆性。
三、病虫害防治的实际操作1. 地面管理保持田间清洁,及时清除苜蓿草丛中的积水和残枝落叶,减少病菌和虫源的滋生。
此外,如苜蓿草受到真菌病害的影响,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料、调整土壤酸碱度,改善苜蓿草的生长环境。
2. 定期检查和监测定期检查苜蓿草植株的生长状况,观察叶片是否出现病斑和虫害,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监测附近的气象条件和农田环境,及时预测病虫害的流行趋势和高发期,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新疆农业大学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苜蓿害虫的化学防治与研究进展姓名: 茹先古丽。
艾坦木学院: 农学院专业: 种子科学与工程班级: 种子科学与工程092学号: 093137220指导教师: 张新职称: 讲师2012 年12 月10 日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苜蓿害虫的化学防治与研究进展作者:茹先古丽。
艾坦木指导老师:张新摘要:害虫的为害是制约苜蓿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1]。
目前苜蓿主要病虫害包括蚜虫(苜蓿斑蚜、豆蚜)、蓟马、草地螟、象甲、盲蝽,其中危害较严重的虫害有蚜虫、蓟马、象甲类。
在多年生人工苜蓿草地,从建植到最终耕翻改种其他作物,田间连续生长利用6~8年。
1年内可收割3~4茬,生长期间基本不翻耕,这种相对稳定的环境,为昆虫、害虫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适宜的生存环境。
根据苜蓿害虫的发生及为害特点, 在苜蓿生产中化学防治技术在病虫害的防治中占了主导地位. 苜蓿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的发展与杀虫剂、杀菌剂的发展息息相关。
关键词:苜蓿病虫害; 化学防治; 研究进展苜蓿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蛋白质含量较高的优质豆科牧草,苜蓿由于其多年生、枝叶茂盛、营养价值高等生物学特性,为昆虫、害虫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适宜的生存环境[2]。
近年来, 随着草地生态系统的变化, 种植苜蓿的主要病虫害也不断发生演变, 化学防治所用农药和使用方法随之不断更新。
化学防治具有见效快、防虫、防病、增产效果显著的特点, 是其他防治措施无法代替的.1 我国苜蓿害虫研究历史1.1初期研究阶段20 世纪50 年代末到60 年代初,这是我国苜蓿害虫研究的最早时期。
在西北,特别是新疆研究工作进行得较多。
1957 年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编著的《西北紫花苜蓿的调查与研究》一书,介绍了西北地区紫花苜蓿的6 种病害及4 种害虫,这也是陕西省的首次记载。
王敬儒、王子齐、王廷铨、张学祖[3-4]等对新疆苜蓿籽蜂bruchop hag us gibbus,苜蓿盲蝽.Adel phocoris lineol at us 苜蓿籽象Tychi us medicagi nis等害虫进行了生活史和生物学观察,研究了苜蓿害虫的化学防治、草田轮作等防治措施,鉴定出新疆苜蓿害虫36 种。
1.2种类全面调查阶段冯光翰等[5-11]对甘肃中部地区的豆科牧草(包括苜蓿) 害虫及天敌的种类、数量动态及消长规律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调查表明豆科牧草害虫215 种、天敌132 种。
特别是对作为害虫天敌的蜘蛛种群动态和种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对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牧草(包括苜蓿) 害虫的综合防治也作了专门的论述和报道。
1984 年鲁挺[12-14]对栽培牧草(包括苜蓿) 昆虫群落进行研究,列出了栽培牧草害虫91 种、天敌昆虫34 种,认为栽培牧草昆虫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并随时间和作物布局发生变化。
1988 年鲁挺等[15]报道了苜蓿与无芒雀麦Bromus i nermis等牧草混播时,害虫类群数量的变化,指出混播可有效地减少有害昆虫的种群数量。
1990 年吴永敷等报道[16-17]了苜蓿重要害虫蓟马的种类、分布、危害症状、生活史、活动规律、减产情况及防治方法等,并对苜蓿抗蓟马育种进行试验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对我国北方主要栽培牧草的害虫进行多年研究,报道了苜蓿害虫110 余种,并指出苜蓿籽蜂,苜蓿叶象甲Hy pera v ari abi l is 是最主要的为害种类。
严林等报道了青海省紫花苜蓿害虫16 种及天敌昆虫13 种[18]。
1990 年康乐等报道了内蒙古草地(包括苜蓿) 的主要害虫种类及草地害虫的控制与对策[19]。
1992 和1998 年龙丘陵等报道了江西栽培牧草(包括苜蓿) 的害虫种类及防治技术试验等,指出南昌郊区苜蓿优势种害虫有7 种[20-22] 。
张志勇等于1990 和1993 年分别调查了河南省栽培牧草(包括苜蓿) 的害虫种类有124 种,认为部分牧草害虫的发生存在着明显的地理特征,讨论了当时牧草害虫的防治策略,列出了河南牧草新记录害虫17 种。
1996 年罗都强等报道了利用最优分割法探讨了苜蓿田节肢动物群落的时间格局,揭示了各阶段害虫、天敌发生特点及应采取的防治措施;应用主分量分析探讨了节肢动物群落随时间的演替规律[23]。
2 苜蓿害虫发生现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种植广泛,已成为发展草地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报道,美国种植的苜蓿至少有1000种节肢动物,其中,造成为害的有100~150种,而常发性重要害虫只有几种。
每年造成的牧草产量损失是10%~15%,价值达数亿美元,而且这还没有考虑对牧草品质的影响所造成的损失[24]。
据白文辉等[25]报道,1978年内蒙古锡林浩特地区苜蓿地发生白条芫菁,减产30%以上;20世纪80年代,呼盟地区发生苜蓿象甲,50%~60%的苜蓿受害枯死造成严重减产。
近年来,在我国发现的苜蓿害虫主要有蚜虫(苜蓿斑蚜、豆蚜)、蓟马、草地螟、象甲、盲蝽,其中危害较严重的虫害有蚜虫、蓟马、象甲类。
为了减少苜蓿害虫造成的损失, 化学防治是其中不可缺少的措施。
近年在我国较多发生的苜蓿根瘤象和苜蓿叶象甲生物学特性概括:2.1 苜蓿根瘤象苜蓿根瘤象,拉丁学名(Sitona cirmitus Herbst)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
分为驴豆根瘤象Sitona callosus Gy11和条纹根瘤象Sitonalineatus。
以成虫在多年豆科植物下或土表枯枝落叶下过冬。
越冬成虫在4月上旬苜蓿萌发时出土活动,取食2-3天后开始交配产卵,产卵盛期在5月份。
卵散生多产于靠近苜蓿根劲处土表或落叶上,有时产在植株的叶片上,卵粒变黑后落到地面上。
幼虫期约40天,老熟幼虫6约中旬开始化蛹,6月下旬至7月初化蛹盛期。
成虫最早羽化在6月下旬,盛期在7月上旬,9-10月间,成虫逐渐潜伏越冬。
成虫具假死性,一遇惊动就落地。
虽然白天也活动,但取食主要在夜间,4月上旬对苜蓿的被害率极高,成虫危害幼苗,咬食叶子和生长点,抑制植物生长或引起植株死亡,幼虫危害根和根瘤,减少氮在根和土壤中的含量。
2.2 苜蓿叶象甲苜蓿叶象甲(Hypera postica Gyllenhal),别名苜蓿叶象、紫苜蓿叶象,英文名alfalfa weevil ,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
苜蓿叶象甲是重要的苜蓿害虫之一,成虫和幼虫均能为害,但以幼虫为害第一茬苜蓿最严重;也取食红三叶草等豆科、十字花科、菊科和藜科等植物,还可危害玉米、马铃薯、草莓等茄科、禾本科、蔷薇科的植物,也是重要的牧草害虫之一[26]。
苜蓿叶象甲一般1年发生2~3代,苜蓿叶象甲的卵、幼虫、蛹及产卵前期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8、10.5、11.9和9.5℃,完成整个世代需要的有效积温为480.96日度。
成虫有一定数量的个体发生滞育,并在苜蓿地残株落叶下或裂缝中越冬[27-28]。
次年4月苜蓿开始萌发时,成虫进行取食为害。
第1代幼虫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对第一茬苜蓿危害较严重。
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在6月中下旬,羽化的第1代成虫有10%进入滞育。
第2代卵于7月上旬产出,7月下旬幼虫化蛹,8月上旬出现第2代成虫[29]。
在美国北方气候较寒冷的地区,苜蓿叶象甲1年发生1~2代,主要以成虫在田间杂草下越冬[27],卵、幼虫、蛹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1、8.7和12.5℃,有效积温分别为106.8、212.5和54.8日度[30]。
2.3 地理分布苜蓿根瘤象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各国种植豆科牧草及作物的地区。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甘肃等地区。
苜蓿叶象甲原发生于欧洲南部地区,后传入美国、加拿大及墨西哥等地,迄今已扩展到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克罗埃西亚、捷克、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英国、印度、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日本、黎巴嫩、沙乌地阿拉伯、土耳其及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等地,已分布于亚洲、欧洲及北非等世界大部分地区[31-32]。
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和甘肃等地区;在新疆此虫主要分布于伊梨,阿勒泰,呼图壁,乌鲁木齐及奇台等地[29]。
3 苜蓿害虫化学防治研究进展瓢甲敌、氯氰菊醋以及阿维甲氰等均属于拟除虫菊醋类杀虫剂, 具有触杀兼胃毒作用, 杀虫谱广,且高效、广谱、低毒、低残留, 药效迅速, 对光、热稳定。
甲维盐是一种高效杀虫剂,杀蜡剂, 具有广谱、低残留、高选择的特性。
印棣素是植物源杀虫剂, 这类农药专一性强, 对人畜毒性低, 在土壤和水中易降解, 无残留,是一类无公害的杀虫剂。
因此在大田里应提倡使用这类农药。
阿维菌素作为一种新型抗生素类广谱性高效杀虫杀螨剂, 是一种神经性毒剂, 具有独特作用机制,有广谱、高效、低残留和使用安全等特点[34], 但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其触杀效果不明显, 因此其田间试验有待进一步研究。
农药混配是有效防治害虫、延缓害虫抗性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但混配不仅要考虑对害虫是否增效, 还应考虑对天敌是否增毒。
4 结论4.1 目前苜蓿草地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一是病虫害监测预报基础薄弱,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苜蓿草地病虫害情并发布预报和及时防治;二是技术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不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严重,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很难推广;三是对病虫害防治重要性的认识不够,长期以来一直未把牧草病虫害防治工作摆到与种草利用同等重要的位置,致使此项工作处于被动局面;四是苜蓿种子生产、流通的管理及检疫工作不到位,检疫严重失控;五是苜蓿饲草刈割手段和利用方式落后,许多地方尚处于边用边割的状态,加重了病虫害的发生,也成为苜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应用的制约因素。
4.2 化学防治技术研究的展望积极开展化学农药防治技术研究。
施用农药在虫量较大情况下是必须的。
苜蓿田有饲草田和种子田之分,饲草田有时作放牧之用,不同类型的苜蓿田,其应用农药的战略应有所不同。
饲草田只能应用残效期短的农药,种子田则可以使用残效期较长的农药。
苜蓿为家畜提供饲料,而家畜又为人类提供肉奶产品。
与一般粮食作物相比,化学农药防治涉及人、畜的安全问题更多。
开展农药在苜蓿草、肉奶产品中的残留分析研究十分迫切。
我国现阶段防治苜蓿病虫害的农药没有进行专门登记,绝大多数市售农药的标签上没有标明在苜蓿草田施用的安全剂量及对人、畜的安全间隔期。
这需要与国内外有关农药生产试验单位及农药登记部门合作研究解决。
要避免仅凭防治效果来决定该药剂是否可用于防治苜蓿害虫的作法。
另外,要积极开展化学农药防治指标的研究,指导我国苜蓿害虫的综合防治,提高防治的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