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对台湾原住民赋税政策的变化
- 格式:pdf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1
清朝对台湾地区的管理措施
清朝对台湾地区的管理
概述
•介绍清朝对台湾地区的管理情况
措施一:设置台湾府
•清朝在台湾设立台湾府,成立时间为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台湾府设立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台湾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台湾府的设立使得清朝政府在台湾的行政体系更加完善
措施二:实施管理制度
•清朝对台湾地区实行官员管理制度,设立台湾总兵、台湾提督等职位
•通过引进汉人和少数民族官员来管理台湾地区
•实行严密的官员任免制度,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措施三:推行土地制度
•清朝对台湾地区实施土地制度,清理并重新划定土地所有权归属•进行土地的测绘和登记,规范土地的使用和交易
•通过土地制度的推行,加强清朝对台湾地区的经济控制
措施四:推行军事制度
•清朝在台湾地区加强军事组织和管理
•设立台湾镇守使、台湾总兵等职位,构建完善的军事体系
•加强对军队的管理,确保台湾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措施五:推进文化教育
•清朝在台湾地区推行汉文化和儒学教育
•设立书院和学堂,培养地方官员和知识分子
•推广汉字和汉语,并推动孔子思想在台湾地区的传播
总结
•清朝对台湾地区的管理体系包括设立台湾府、实施管理制度、推行土地制度、推行军事制度和推进文化教育等措施
•这些措施加强了清朝对台湾地区的控制和管理,促进了台湾地区的稳定和繁荣。
清政府在台湾的“开山抚番”政策研究(1874-1895)“开山抚番”是清政府在台湾,尤其是在被称为“番地”的原住民族居住区的重要施政方针。
自1874年至1895年,“开山抚番”政策得到了历任主政福建及台湾官员的积极贯彻。
近代以来,列强不断制造侵台事件,破坏了清政府对台湾的主权与治权。
另外,清政府在台湾长期实行消极的民族政策,对民族关系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在这种复杂的情形下,清政府逐渐重视台湾的战略位置,大力开发“番地”,妥善招抚“番民”。
“开山抚番”政策的实施过程,也为近代台湾建省铺平了道路。
因此,对清政府在台湾的“开山抚番”政策研究则尤为必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地论述。
第一,论述了沈葆桢巡台时期“开山抚番”的主要政策。
同时,系统介绍了“开山抚番”的主要实施背景与原因。
除此之外,探讨了淮军将领唐定奎及武毅铭军驻台期间,巩固防务,抗日保台,并积极配合沈葆桢“开山抚番”。
第二,论述了丁日昌抚闽时在台湾的“开山抚番”主要政策。
首先,介绍了王凯泰提出闽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制。
其次,分析了丁日昌奏请取消闽抚巡台制的原因以及理清了丁日昌提出恢复督抚隔年轮赴台湾巡查旧制的过程。
第三,论述了刘铭传抚台时期实施的“开山抚番”政策。
首先,整理了刘璈作为分巡台湾兵备道兼学政期间,他在任内进行的“开山抚番”。
其次,梳理了“开山抚番”过程中台湾由防内转为防外的建省历程;从暂难改省至自成一省的统筹全局。
第四,论述了其他重要人物的“开山抚番”政策,包括吴赞诚的两次巡台及岑毓英的两次巡台。
另外,介绍了葆亨、李明墀、勒方锜、张兆栋、杨昌濬、邵友濂等相关人物的“开山抚番”。
最后,概述了晚清重臣李鸿章在“开山抚番”中所发挥的作用。
清政府的“开山抚番”政策对近代中国台湾产生了深远影响。
“开山抚番”涉及到台湾及“番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这一举措加快了“番地”的开发建设;维护了台湾民族关系的稳定;加强了台湾及沿海地区的海防;促进了台湾的近代化发展;捍卫了清政府对台湾的主权与巩固了治权。
清朝赋税制度的变化和意义一、清朝赋税制度的变化1. 摊丁入亩哎呀,这摊丁入亩可真是个大事儿呢!以前啊,征税是按人头来的,也就是丁税。
这可苦了那些穷人啦,家里人口多,就算没多少田产,也得交好多税。
但是摊丁入亩之后呢,就把丁税摊到田亩里去了。
这就意味着有田多的人就得多交税,没田或者田少的人就轻松很多啦。
比如说,以前一个穷人家有五口人,没多少地,但是丁税照交不误,压得喘不过气来。
现在呢,主要看地的多少,对穷人来说就公平多啦。
2. 火耗归公火耗这个事儿也很有趣呢。
以前收税的时候,银子在熔铸过程中会有损耗,这部分损耗就叫火耗。
官员们就会多收税来弥补这个损耗,但实际上呢,他们往往多收很多,多出来的就进了自己的腰包。
火耗归公之后,这部分钱就被官府统一管理了,不让官员们乱收乱拿了,这样就规范了税收的管理,也减少了老百姓被官员盘剥的情况。
3. 田赋制度的调整清朝的田赋也有不少调整呢。
比如说,在税率上有时候会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景有所变化。
丰年的时候可能税率相对稳定,但是遇到灾年,朝廷有时候也会适当降低田赋,虽然不是每次都这样,但也算是一种变化啦。
而且田赋的征收方式也在不断改进,更加注重统计土地的实际产量等情况来确定征收的数额。
二、清朝赋税制度变化的意义1. 对农民的意义对农民来说,这些赋税制度的变化那可真是福音啊。
就像前面说的摊丁入亩,让很多贫苦农民的负担减轻了。
他们不用再为家里人口多而发愁交不起丁税了。
有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去开垦荒地或者改善自家的农田,生活也相对稳定了一些。
而且田赋的合理调整,在灾年能让他们不至于饿死,也能维持基本的生产生活。
2. 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在经济方面,赋税制度的变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农民负担减轻后,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也增加了。
同时,火耗归公等措施规范了财政管理,使得国家有更多的资金可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之类的。
比如可以修水利工程,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商业也间接受益,因为农业发展了,农民有更多的东西可以拿出来交换,市场就更活跃了。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治理台湾措施的变化及其影响大清统治台湾共计212年(1683年—1895年),尽管其最后并未放弃台湾,但早期对台湾仍采取“为防台而治台”的消极态度,为节省行政、治安成本限制人口成长,规定官吏不得携家带眷;驻军采班兵制,三年轮调换班,家眷不得随军来台。
根据“台湾编查流寓令”中有关渡台限制有三:一、渡行台湾者必须事先取得许可,密航者处以惩罚。
二、渡行台湾者不得携眷,已渡台者亦不得接取家族。
三、广东屡成海盗渊薮,因积习未改,其住民不许渡台(即渡台禁令,因为粤东人在中国屡次帮助郑军对抗清军)。
严禁闽粤汉人无照移民台湾,且不准携带家眷;但闽粤人民因山多田少,资源有限,乃不断涌入。
他们或正式持有垦照入台,或买通船头偷渡,冒“黑水沟”之险前往台湾。
清廷对台湾的消极态度一直要到19世纪中叶才改变,其原因是由于国际环境的改变。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欧洲势力冲击著清帝国统治下的台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同意让台湾开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开放打狗和鸡笼二港。
此后,台湾的对外贸易相当热络,台湾盛产的茶、蔗糖和樟脑大量出口,这增加了就业机会与政府税收,一些新的城市也纷纷兴起;同时也导致原住民族被迫东迁、客家人地位上升、买办兴起与水土环境被破坏等社会和环境影响。
1875年,沈葆桢以大清帝国钦差大臣身份再度抵台,尽管他在台湾仅停留不足一年,却对台湾近代化有所建树。
他推行开山抚番的政策,下令开北、中、南三路通往后山,鼓励汉人入山开垦,至此台湾东部才逐渐纳入大清帝国的领土,但在以武力开拓东部的过程中,也杀害了不少原住民族。
此外废除渡台禁令,积极推动近代化建设,如机器采煤;在安平建新式炮台亿载金城等。
沈葆桢数度奏请调整台湾行政区划。
次年增设台北府、恒春县、埔里社厅、新竹县、淡水县、基隆厅,并改噶玛兰厅为宜兰县、诸罗县为嘉义县及增设卑南厅,全台至此共被分为二府八县四厅。
之后经营台湾的是福建巡抚丁日昌,他继承了沈葆祯的现代化政策,修建了台湾最早的电报线。
清朝管理台湾的措施
清朝管理台湾的措施可以总结如下:
1. 行政机构:清朝在台湾设立了福建、台湾两个行省,设立巡抚、布政使、道台等官职来管理台湾事务。
清朝还在台湾设立了地方官府和县级机构,对台湾进行地方行政管理。
2. 经济管理:清朝通过改良土地制度、收税、推行洋务运动等措施,加强对台湾的经济管理。
清朝还鼓励台湾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提高台湾的经济水平。
3. 移民政策:清朝实行了一系列移民政策,鼓励汉族移民台湾。
清朝还引进了来自福建、广东等地的移民,以加强对台湾的控制和发展。
4. 文化教育:清朝在台湾推行官修教育,设立学堂、书院等教育机构,推广汉文化,并且入籍台湾的汉族积极参与了清朝的科举考试。
5. 安抚台湾原住民: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保甲制度、普渡制度等,来安抚和控制台湾原住民,并稳定台湾社会。
总体来说,清朝通过行政管理、经济政策、移民政策、文化教育和安抚原住民等措施,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和控制,推动台湾的发展和稳定。
清朝对台湾土著社会的政策与统治随着明朝的灭亡,清朝在17世纪初统一中国大陆后,开始对周边地区的统治。
其中台湾的征服与治理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清朝对台湾土著社会的政策与统治。
一、征服与置地政策在明朝的后期,台湾逐渐成为了多个势力争夺的焦点,其中包括荷兰殖民者和明朝朝廷。
在1661年,明朝名将施琅和郑成功率军攻占了荷兰人在台湾的据点,结束了荷兰人在台湾的殖民统治。
然后,郑成功建立了台湾明郑王朝。
然而,当时正在北方统一中原的清朝并不希望看到台湾成为独立国家,于是派兵多次进攻台湾。
最终,在1683年,清朝成功征服了台湾,将其置于清朝的统治之下。
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巩固对台湾的控制。
二、统治政策与土地制度清朝对台湾所采取的统治政策相对温和。
一方面,清朝尊重了台湾的土著社会,保留了一部分原本的土地制度和习俗。
另一方面,清朝也在政府组织、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清朝将台湾划入福建省,设立了台湾府来行使行政管理权力。
而在人口管理方面,清朝实行“定居制”,即统治者将大批的中国内地人定居在台湾,以填补人口空缺。
在土地制度方面,清朝采取了“白话地与乡”制度,土地归清朝官员或寺庙、士绅、贫民和农民等四类人所有。
这种制度的实施导致了一部分贫民的土地被收回,为清朝官员和寺庙所占有,而土地制度的改变也对台湾的社会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文化与宗教政策清朝在统治台湾时,对于台湾的文化和宗教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
清朝鼓励汉族移民台湾,同时也保护了原住民的文化传统。
清朝对台湾的土著社会并没有强行施加汉文化或中国传统价值观,而是尊重和包容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宗教方面,清朝没有强制土著社会改信道教、儒教或佛教,而是保护土著社会自由信仰。
这种政策背后的考虑是希望通过宗教让土著社会更好地融入清朝的统治,并减少潜在的反抗或不满情绪。
四、军事与经济发展清朝对台湾的统治也有着军事和经济发展的考虑。
为了巩固对台湾的控制,清朝加强了台湾的军事力量,建立了海军基地,加强了对海上贸易的管控。
历代对台湾的管理措施自古以来,中国大陆对台湾的管理措施多有变迁。
以下是历代对台湾的管理措施的一些重要阶段:1. 明朝时期(1368年-1644年):明朝初期,明朝政府对台湾并没有直接管理措施,而是将其视为海外地区。
然而,由于明朝政府对海洋贸易的重视,一些明朝官员和商人开始进入台湾进行商业活动。
2. 清朝时期(1644年-1895年):清朝政府在对台湾的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清朝设立了台湾府,设立了台湾的行政机构,并对台湾进行了官员的派驻。
其次,清朝实行土地制度,将台湾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并对台湾实行税收和赋役制度。
清朝还对台湾进行了军事防御建设,以保护台湾的安全。
3. 日本统治时期(1895年-1945年):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割让台湾给日本。
日本统治时期,对台湾的管理措施与清朝时期有很大的不同。
日本进行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了台湾的工业和农业,并进行了教育改革,普及了日本语言和教育体制。
然而,日本也实行了殖民统治,剥削了台湾人民的权益。
4. 中华民国时期(1945年-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湾由日本归还给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管理台湾。
一开始,中华民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重建台湾,包括土地改革、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
后来,中华民国政府实行了一党专政,并对台湾实行了严格的威权主义统治。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台湾逐渐实现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民主化,并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需要注意的是,台湾的管理措施受到历史背景、政权更迭和国际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政策和措施。
此外,由于台湾问题涉及政治敏感性,不同观点和立场之间存在较大分歧,因此对于台湾的管理措施的评价也存在差异。
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政策
康熙收复台湾后实行的政策,主要是以中央集权的方式统治台湾,加强当地的统治。
其中包括实施陆海军保证平定乱局,对抗外来侵略者、分封全台乡社,建立县政府机构以加强当地管理,并协调本岛內部内政冲突等。
此外,康熙还着重改善当地民生,推行税制调整,加强灾害减灾和防洪工程力度,促进交通、市场的发展,利用奏章实行康熙勋章政策等。
另外,康熙还重视台湾的宗教信仰,允许居民继续信仰民间宗教,并且积极劝阻任何不合法的宗教活动,目的是使台湾保持宗教多元文化,同时抑制当地特有的宗教信仰,以避免出现不良行为。
此外,康熙还对台湾实行积极的外交政策,联系外国国家,增强与台湾的贸易往来,促进互利双赢。
清朝对台湾地区的管理措施(一)清朝对台湾地区的管理概述清朝对台湾地区的管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详细说明清朝对台湾地区的管理措施,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策变化。
开放港口1.1683年,清朝攻占台湾后,开始实行对外贸易政策。
2.清朝开放了兵站港、淡水港等港口,促进了台湾与外界的联系。
重建行政机构1.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立了台湾府,作为行政机构。
2.台湾府下设台湾道、官厅、县等机构,实行地方政权。
双重税制1.清朝对台湾实行了双重税制,即土地税和额外的关税。
2.这使得农民和商人负担沉重,引发了不满和抗议。
禁止移民1.清朝对外来移民实行限制政策,限制非官员及其家属迁居台湾。
2.这导致台湾的人口增长缓慢,限制了台湾的发展。
加强军事防御1.清朝在台湾加强了军事防御,设置了关隘、炮台等设施。
2.清朝还在台湾驻军,维护边疆稳定和安全。
促进农业发展1.清朝鼓励农业生产,对农民实行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
2.清朝还引进糖业和茶叶等新兴产业,推动台湾经济发展。
教育与文化1.清朝在台湾设立了学堂、书院等教育机构,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2.清朝还鼓励汉文化的传播,推广汉族传统文化。
政策调整1.19世纪末,清朝面临外患和国内动荡,对台湾的管理政策发生了调整。
2.清朝采取了开放对外贸易、加强军事防御等措施,应对现实挑战。
结语清朝对台湾地区的管理措施涵盖了经济、军事、教育等多个领域,虽然政策存在一些限制和问题,但也为台湾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这些政策和调整,对后来台湾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济开放与发展•清朝实施了开放对外贸易政策,并建立了兵站港、淡水港等港口,促进了台湾与外界的贸易往来。
•清朝引进了糖业和茶叶等新兴产业,推动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清朝鼓励农业生产,对农民实行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行政机构改革•清朝在台湾设立了台湾府,作为行政机构。
•台湾府下设台湾道、官厅、县等机构,实行地方政权。
清政府对台湾原住民赋税政策的变化
黄峻枝
1683年6月施琅收复台湾,纳入清朝版图,原住民也随同一起属于清朝子民,既有所属,就该像朝廷缴纳赋税。
清朝统治者在实践中结合内地赋税制度,对原住民的赋税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变,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清政府在台湾赋税征收的种类及特点
清代赋税征收名目繁多,清领台湾后,将内地的赋税征收形式带到台湾。
但台湾的赋税征收又因其特殊的历史和环境因素有其特殊性。
(一)台湾赋税征收的特点
台湾归入清朝版图较晚,这造成清政府对台湾赋税的征收既有内地的办法,也有从台湾历史沿袭下来的办法。
这使得台湾的赋税征收在细节上有别于内地,如内地只有田,而台湾不仅有田,还有园;内地田的计量单位为亩,而台湾的田园的计量单位为甲,这是荷据时期的计量方式;除此之外,内地征税有本色也有折色,而台湾只征本色。
(二)原住民的赋税征收种类
对原住民赋税的征收也是台湾赋税的特色,台湾原住民在清代称为番族,番族分为熟番和生番,熟番指已较开化与汉人交往较多的番族,且多居住在平地上,生番多居住深山,且开化程度较低,且性情刚烈。
对熟番征收的税称为番饷,相当于内地人丁税,对归化生番征收征收鹿皮饷和小米饷。
二、荷据和明郑时期台湾原住民赋税政策
(一)社饷和社商
因原住民居住的村落多称“社”,所以荷据时期,荷兰殖民者向原住民征收的税称为“社饷”,由于言语不通,风俗迥异,荷兰人不是派专门官员直接向原住民征收,而是通过中介团体来完成的,这个中间团体称作“社商”,一般由有财力的商人承贌。
(二)社商制的弊端
社商制在实施过程中流露出很大弊病,社商对原住民税收的垄断,控制了原住民与汉人的全部贸易往来,并且社商日渐跋扈,对原住民大肆压榨、剥削,将原住民劳动所获,尽占为己有,更有甚者,强抢番女为妻妾,这极大的影响了原住民的生产生活,对维持汉番的友好关系产生恶劣影响,加深了原住民对汉人的怨恨,一旦他们有机会,便会施加报复,如康熙年间的朱一贵起义,番人趁乱滥杀汉人,与社商平时的苛政不无联系。
三、清政府对原住民赋税政策的改变
清领台湾后,逐渐调整原住民,其一改变了赋税征收制度,其二对原住民实施了轻徭薄赋的政策。
(一)征收方式的改变
到清朝时期,归化的生番越来越多,康熙、雍正年间不断有生番归化,这使得熟番占番族的比率不断增大,且汉番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社商存在的必要性越来越低,社商仗其特权欺累番众,所以,清政府废除了社商制,广泛派通事召集番民,直接缴纳赋税,关于社商制被革止的具体年代,因史料所限,难以考证,据周钟瑄的《诸罗县志》记载:“年来革去社商,各社止留通事一人”,查周氏《诸罗县志》修撰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据此可以判断,最迟在康熙五十六年因其积弊日深即已废止。
(二)轻徭薄赋的实施
清政府不仅改变赋税征收的方式,还对原住民实施了轻徭薄赋的政策,最主要的体现在对熟番征收的番饷上面,雍正、乾隆年间对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先是豁免番妇税收,后比照内地人丁税,将番饷与内地人丁税按相同额度征收,将番饷减轻了一大半。
四、政策改变的原因
(一)荷据、明郑时期赋税的苛重
台湾的赋税征收沿袭明郑时期,以甲征收,并以上田、中田、下田、上园、中园和下园分级,每级税额不同,逐渐递减,将台湾税收与内地比较,征收最少的下园竟与内地苛责最重的江浙漕粮相差无几,而上则田是内地税额的两三倍,台湾税收的苛重,原住民的税则也是如此,明郑时期更加重了对原住民的赋税,因此,原住民苦苛政久矣。
(二)清朝轻徭薄赋的大趋势
1644年,清军入关,为了安抚汉族人民,获得统治的合法性,标榜革除前朝的苛捐杂税,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尤其是废除明末的“三饷”加派,最为引人注目,顺治帝尚未到北京,摄政王多尔衮发布文告,即“我朝革命,首除三饷,与民休息”,同年十月,顺治帝在北京登基后,又以皇帝的名义再行颁诏。
从革除三饷到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清朝实施了一系列轻徭薄赋政策,这也惠及到台湾,台湾的一些地方大员鉴于台湾的重税,纷纷上书,这都清政府在雍正、乾隆两朝推行了一系列减免番税的政策。
五、原住民赋税政策变化的影响
(一)加强对原住民的治理
赋税征收是一个政权合法性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明郑投降清政府,清朝接受台湾一切土地和人民,对原住民征收赋税表明台湾的原住民并非化外之民,是在清政府的有效统治之下的。
清政府废除了社商制,直接派通事向原住民征收赋税,加强了请政府与原住民的直接接触,密切了两者的联系和交往。
(二)促进汉番的文化交流
对原住民赋税政策的调整一方面在数额上大大降低,减轻了原住民尤其是生番的负担,得到了原住民的热烈拥护,另一方面也直接建立起一条汉番交流的通道,通过这样的交往,渐渐的汉番彼此熟悉,原住民同胞借鉴汉族先进的文化,汉族民众理解原住民的文化特色,避免了因互相陌生、猜忌而产生的冲突,番饷的交纳形式改变后,台湾土著民加强了与外界的来往,亲身感受到了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这有利于番族的进化和民族融合的发展。
总之,清政府从接收台湾后,对原住民赋税政策的一系列改变,不仅是因应时代的要求,革除前朝赋税的弊病,同时也是加强对原住民的治理,体现对原住民统治的合法性,并促进汉番交流的重要举措,对以后汉番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