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理气药
- 格式:ppt
- 大小:179.00 KB
- 文档页数:16
中药“理气药”的药性功效凡以疏理气机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气机失调之气滞、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称行气药。
其中行气力强者,又称为破气药。
一、理气药的性味功效本类药物性味多辛苦温而芳香,主归、胃、肝、肺经;辛香行散、味苦能泄、温能通行,故有疏理气机的作用,并可通过调畅气机而达到止、散结、降逆之效;主要用于治疗气机失调之气滞、气逆证。
药理研究表明,理气药具有抑制或兴奋胃肠平滑肌作用,促进消化液分泌、利胆、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以及调节子宫平滑肌、祛痰,平喘、兴奋心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升压等作用。
二、理气药的作用因作用部位和作用特点的不同,它们又分别具有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降逆止等功效,其分别用于治疗脾胃气滞所致腹胀痛气吞酸、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肝气郁滞所致胁肋胀痛、抑郁不乐、疝气疼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肺气壅滞所致胸闷胸痛、咳嗽气喘等。
三、理气药的配伍使用本类药物,须针对不同的病证选择相应的药物,并进行必要的配伍。
如胃气滞,应选用理气调中药:其中饮食积滞所致者,配伍消导药;湿热阻滞所致者,配伍清热祛湿药:寒湿困脾所致者,配伍苦温燥湿药;兼脾气虚者,配伍补气健脾药肝气郁滞,应选用肝理气药:其中肝血不足者,配伍养血柔肝药;肝经受寒者配伍暖肝散寒药:兼有血阻滞者,配伍活血祛药。
肺气滞、应选用理气宽胸药:其中外邪客肺所致者,配伍宣肺解表药:痰饮阻肺所致者,配伍祛痰化饮药。
四、理气药的禁忌本类药物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慎用。
五、常用理气药主要有陈皮(橘红、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青皮、枳实(枳壳)、木香(川木香、土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荔枝核、香附、佛手、香橼、玫瑰花、梅花、娑罗子、薤白、大腹皮、甘松、九香虫、刀豆、杮蒂等。
简述理气药的药理作用
理气药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
1. 调节气机:理气药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气机的运行,使其保持正常状态。
气机失调会导致各种病症,如气滞、气逆等,理气药可以通过调节气机来缓解这些症状。
2. 行气止痛:理气药能够行气活血,促进气血流通,从而起到止痛的作用。
对于一些疼痛症状,如胸痛、腹痛等,理气药可以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3. 舒缓情绪:理气药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能够舒缓情绪,缓解焦虑和抑郁等精神方面的症状。
4. 改善消化:理气药能够调理脾胃之气,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从而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5. 抗炎抗菌:理气药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抗菌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菌生长,对于一些炎症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总之,理气药的药理作用广泛,不仅可以调节气机,还可以止痛、舒缓情绪、改善消化、抗炎抗菌等。
但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在使用理气药时,应遵循医生指导,按照规定剂量服用,以确保安全有效。
中药分类——理气药中药分类——理气药【【【【理气药综述】】】】凡具有疏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平降气逆、消除气滞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因其善于行散气滞故又称为行气药,作用较强者称为破气药。
理气药多辛、苦,性温,气味芳香,能入脾、胃、肺、肝经,具有行气消胀,解郁止痛、降逆等功效,主要治疗气滞、气郁和气逆证。
中医理论认为气运行于全身,贵在流通疏畅,如果某些脏腑、经络发生病变,使气的流通发生障碍,则会出现气滞。
所谓气滞,就是指气机不畅、气行阻滞的证候。
多由于冷热失调、精神抑郁、饮食失常以及痰饮湿浊等因所致。
气滞病症,主要为胀满疼痛。
气滞日久不治,可进而生痰、动火、积留血液。
气滞的临床表现以胀闷、疼痛为主。
由于气机阻滞部位的不同,又可表现出不同证候。
如脾胃气滞可致脘腹胀痛、嗳气、呃逆、大小便失常;肝郁气滞常表现为胸闷胁痛、食欲不振,以及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肺气壅滞出现咳喘等。
气滞的症状在慢性胃炎、溃疡病、胆道疾病、慢性肝炎等许多消化系统疾病以及支气管哮喘、妇女痛经等疾病中皆可见到。
理气药适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疼痛,胸部气滞、胸痹疼痛,肝气瘀滞、胁肋胀痛、乳房胀痛或结块、疝痛、月经不调等;以及胃气上逆、呕吐嗳气、呕逆等症。
分别具有理气宽中、行气止痛、疏通气机、宽胸止痛、疏肝解郁降逆和胃等作用。
根据理气药的归经部位及治疗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理脾和胃药、疏肝解郁药、疏肝和胃药和通宣理肺药4类。
根据理气药作用强弱的不同,又可分为行气药(含调气、匀气、疏气、顺气药)、降气药、破气药3类。
气滞的治疗原则是理气或行气。
理气药的药性多为味辛、苦,性温或微温,如橘皮、青皮、木香;个别药物性平,如香附、柿蒂等;少数药物例外,如少数药物具有寒性或微寒性,如川楝子、青木香为寒性,枳实为微寒。
乌药单具辛味,川楝子单具苦味,柿蒂苦、涩,香附兼微甘。
由于辛能行能散,苦能泄降,性温能温通,故具有辛、苦、温或辛、温性味者,行气降泄之力较大。
中药学——理气药1.定义以疏理气机为主要功效,治疗气机失。
调之气滞证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其中理气药中作用强者,又称破气药。
2.性能特点:1)性味归经:多辛、苦,气芳香而温。
主入肝、脾、胃、肺经。
2)作用:行气消胀,解郁止痛,降逆平喘及破气散结。
3.适应范围:1) 脾胃气滞证;2)肝气郁滞证;3)肺气壅滞证。
4.配伍应用:1)脾胃气滞-兼食积者,~消导药;-兼寒湿困脾者,~苦温燥湿药;-兼湿热阻滞者,~清热除湿药;-兼脾胃气虚者,~补中益气药。
2)肝气郁滞-兼血瘀者,~活血祛瘀药;-兼肝血不足者,~养血柔肝药;-肝经受寒者,~暖肝散寒药。
3)肺气壅滞-因外邪袭肺者,~宣肺解表药;-因痰饮阻肺者,~化痰药。
4)凡补益、活血、祛湿、利湿、化湿、化痰、消导、泻下等方剂中均宜酌配行气药,以疏气机,增强药效。
5.使用注意:1)本类药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气阴不足者慎用。
(2)入煎剂不宜久煎。
6.各类药功效: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沉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川棟子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
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荔枝核行气散结,祛寒止痛。
佛手疏肝理气,和中止痛,燥湿化痰。
香橼疏肝解郁,理气宽中,燥湿化痰。
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
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柿蒂降气止呃。
出处神农本草经本草图经名医别录本草拾遗本草衍义滇南本草食物本草本草纲目开宝本草救荒本草陈皮青皮沉香乌药荔枝核佛手玫瑰花梅花大腹皮刀豆枳实檀香香橼娑罗子木香香附甘松九香虫川楝子柿蒂薤白五味四气辛苦酸/微酸甘/微甘微苦咸涩温微寒微温寒平陈皮陈皮枳实荔枝核荔枝核九香虫柿蒂陈皮枳实沉香川楝子香附青皮青皮佛手香附香附青皮大腹皮梅花枳实枳实香橼玫瑰花玫瑰花木香柿蒂木香木香梅花娑罗子檀香沉香沉香甘松乌药檀香川楝子刀豆荔枝核乌药佛手佛手香附香橼香橼佛手薤白玫瑰花香橼柿蒂娑罗子薤白薤白大腹皮甘松甘松九香虫刀豆归经毒性脾肺肝胆胃大肠三焦肾心膀胱小肠小毒陈皮陈皮青皮青皮青皮木香木香乌药檀香川楝子川楝子川楝子枳实檀香川楝子木香枳实薤白沉香荔枝核薤白乌药大腹皮木香乌药荔枝核木香大腹皮香附九香虫沉香佛手香附沉香刀豆檀香香橼佛手檀香乌药梅花香橼佛手香附薤白玫瑰花梅花佛手梅花娑罗子香橼娑罗子薤白玫瑰花九香虫大腹皮大腹皮甘松甘松刀豆九香虫柿蒂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沉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檀香:行气温中,开胃止痛;川楝子: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荔枝核:行气散结,祛寒止痛;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佛手: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香橼:疏肝理气,宽中,化痰;玫瑰花:行气解郁,和血,止痛;梅花:疏肝和中,化痰散结;娑罗子: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大腹皮:行气宽中,行水消肿;甘松: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外用祛湿消肿;九香虫:理气止痛,温中助阳;刀豆:温中,下气止呃,温肾助阳;柿蒂:降气正呃。